课件88张PPT。17 宋词四首学习目标1、??了解并体会四首作品中词人所呈现的内心情感。?
2、??鉴赏词人表情达意的不同手法及其巧妙之处。?重点:
充分利用课本信息(文本、注释),引导学生发现这四篇作品各自的形意兼备之美。
难点:
让学生了解这四篇作品所表达的“感伤”主题的源头和价值,并进而初步了解词“缘情”的基本特点。雨霖铃柳永走近柳永 柳永,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耆卿,排行第七,世称柳七;因曾任屯田员外郎,又称“柳屯田”、“柳郎中”。他精通音律,创作了大量适合于歌唱的慢词,受到广大市民的欢迎。他的词风行一时,当时流传着“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的说法。词风婉约,被称为婉约派的代表,《雨霖铃》是他的代表作。有《乐章集》传世。 初读全词,整体感知: 1. 上下阕各写什么内容?
上阕写别离的场面
下阕推想别后的情景和痛苦心情
2. 上阕写了离别的哪些场景?
写了别前和别后两个场景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离别之前寒蝉长亭晚骤雨歇勾勒环境
融情于景
渲染气氛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离别时刻帐饮无绪执手相看 细腻的动作暗示无限的依恋,无限的酸楚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此恨绵绵无绝期.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点明主旨,将自己的感情赋予普遍意义。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真切、冷清、凄惨的画面。 杨柳、风、月与离情此夜曲中闻折柳(李白)绿杨陌上多别离(温庭筠)惆怅晓莺残月(韦庄)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 (温庭筠)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进一步设想离别后惨不成欢的情景,将离情推到高潮。——伤离别眼前之境:
联想之境:
想象之境:寒蝉 长亭 骤雨 兰舟烟波 暮霭 楚天杨柳 晓风 残月千种风情
与谁人说雨霖铃凄清、伤感、落寞、悲凉、离愁别恨情景交融
虚实相济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1. 举杯销愁愁更愁——李白2.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白居易3.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苏轼 对柳永的《雨霖铃》一词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开头三句点明时间、地点、景物,为这首词奠定了基调。
B、“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写的是全景,实际上含的全是情,景无边而情无限。
C、“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一句是说明现在作者正在借酒消愁,但仍无法忘怀。
D、这首词,写的是将别、临别以及别后的种种设想,把别后的情景描绘得真切,又以景衬之,实是柳永手法高明之表现。答案:C(这应是作者别后的推想,而不是作者正在进行的事情。)7 念奴娇·赤壁怀古苏 轼
文——
诗——
词——
书画——“苏 黄”“苏 辛”“宋 四 家”才华横溢的苏轼“ 唐宋八大家 ”苏欧
苏黄
苏辛
宋四家宋诗的代表人物:苏轼、黄庭坚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人物:苏轼、辛弃疾宋代散文的代表人物:欧阳修、苏轼宋代书画的代表人物:苏轼、蔡襄、黄庭坚、米芾苏轼《赤壁赋》墨迹 苏轼(?1036?一?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苏轼幼年时即极为出色,深得老师赏识。21岁时,苏轼与弟弟苏辙一起随父苏洵离家进京,第二年兄弟二人都中了进士。当时的文坛领袖欧阳修读了22岁的苏轼所写的文章后说:“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人头地也。可喜!可喜!”并预言未来文坛将属于苏轼。?????????? 简介 苏轼的政治思想比较保守,宋神宗时,王安石当政,行新法,苏轼极力反对,便请求外调,自熙宁四年(1071)开始,他先后被派往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地方官。革新除弊,因法便民,颇有政绩。元丰二年(1079)那些曾经依附过王安石的小人搜集苏轼对新政不满的诗句,弹劾苏轼,致其入狱。这就是宋代第一起文字狱——“乌台诗案”。苏轼被捕入狱,历时五个月,不论在朝在野,政见同与不同,营救者络绎不绝(包括王安石),最后,神宗才决定不杀苏轼,而以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了事。 从元丰二年(1079)到元佑元年(1086),
苏轼在黄州生活的这七年,对苏轼一生产生了重大影响。黄州团练副使仅仅是个虚名,他不仅没有俸禄,而且受到监督,当时苏轼在许多信里反复叮嘱友人 “看讫,火之”,“传闻京师,非细事也 ”。他在黄州城东开垦了十亩荒地,田旁筑一茅屋,辛勤躬耕,自得其乐。黄州的生活使苏轼的思想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一方面,他观察问题变得比较通达,在一种超然物外的旷达态度背后,仍然坚持着对人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另一方面,又产生了较为严重的逃避现实的消极思想。 “在黄州的苏东坡是成熟了的苏东坡。这种成熟是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颜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伸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余秋雨《苏东坡突围》) 宋哲宗元佑元年(1086),旧党当权,召还为翰林学士;新党再度秉政后,又贬惠州,再贬儋(dān)州(今海南儋县),后死于常州。
苏轼总结自己一生,说:“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政治上苏轼是失意的,但就个人创作成就而言,苏轼是中国古代第一全才。 写作背景 宋神宗元丰三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充团练副使。元丰五年,四十五岁的他在游赤壁(黄州赤鼻矶)时,吊古抒怀,写下了《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表达了他对古代英雄的赞美和自己壮志未酬的感慨。 赤壁三文:
《赤壁赋》、《后赤壁赋》——散文;
《念奴娇·赤壁怀古》——词 苏轼所游的赤壁,并不是真正的赤壁古战场,但词题又是“赤壁怀古”,怎样理解?苏轼只是借题发挥,“借古人酒杯,浇胸中块垒”,借凭吊古代英雄人物及其业绩来抒写自己的情感。整体感知《念奴娇 赤壁怀古》是公认的豪放派代表作,其“豪放”表现在哪些方面?大江东去,
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 开篇三句,有种纵观古今、横看天下的气度,融历史与现在,时间与空间于一体,大气磅礴、气势非凡,组成了开阔、悠久的时空背景。故垒西边,
人道是,
三国周郎赤壁。 把时间拉到了三国,把地点锁定在赤壁,把人物定格在周瑜身上。在广阔的时空背景中凸现特定的“这一个”,为下文专写赤壁和周瑜奠定基础,转化自然,不着痕迹。赤壁壮景乱穿惊拍卷雪险怪汹涌高峭水石相击狂澜奔腾水色纯白形声形色夸张比拟比喻向往英雄 心情澎湃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总束上文,带起下文,由描景过渡到写人,非常自然。“一时多少豪杰”既照应开头“千古风流人物”,也为下阕写周瑜作了铺垫。这样,便将江山之胜和怀古之情融为一体。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一、描绘壮丽之景 不仅写出了长江的非凡气势,而且融合概括了千古英雄的非凡业绩,将江山形胜与怀古之情融为一体,引发读者的历史联想。上片,作者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所 见大江峭壁
乱石惊涛所 想淘尽风流人物
涌现多少豪杰 先以波澜壮阔的长江为背景,点出赤壁战场所在,再写其险要地势,并称颂当时众多的英雄人物。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为什么要在“遥想公瑾当年”和“雄姿英发”两句中间插进一句“小乔初嫁了”这一生活细节?周瑜结婚:汉献帝建安三年
赤壁之战:建安十三年说明周瑜当时非常年轻,才华横溢,很有作为。
以美人衬托周瑜的潇洒风姿。
大乔嫁给孙权的哥哥孙策,周瑜和君主的姻亲关系,是他得到重用的重要条件。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笑: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从容、自信、洒脱。羽扇纶巾:风度翩翩,潇洒飘逸,从容闲雅,气度非凡。二、刻画豪迈之人 上片将“周郎”与“赤壁”并称,肯定周瑜在赤壁之战中的关键作用,下片着力写他的才华和功勋,塑造一个指挥若定而从容闲雅的儒将形象,借称颂周瑜来抒发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故国神游,
多情应笑我,
早生华发。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光阴虚掷、自笑多情,自我解嘲,透出一种无奈和苍凉。笑从历史回到现实,从怀古终
归到伤己。对比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照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春江花月夜(节选)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借酒浇愁,感慨自己年华已逝,功业未就,以及因政治失意而产生的牢骚和愤慨。
苏轼虽然遭贬斥,但创业的雄心未泯,虽有“人生如梦”的慨叹,但此属人之常情,不能因此而认为其情感的消极。 “人生如梦”两句,兼超脱与虚无而有之,同前面追慕古人的逸气豪情放在一起,展示了作者思想上的矛盾。 “一尊酹江月”是要向“江月”倾诉壮志难酬的苦闷。 全词借称颂周瑜来抒发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词的最后一层倾诉壮志难酬的苦闷,虽略显苍凉,但纵观全词,这种苍凉是对豪情壮志的补充 。 三、抒发壮志豪情下片主要写词人所思,他想到了什么?追忆周瑜雄姿英发
风流潇洒
指挥若定
谈笑却敌慨叹自己多情善感
早生华发
功业无成
人生如梦着力塑造周瑜的英雄形象,借对周瑜的仰慕,
抒发自己功业无成的感慨。长江(大、去、淘尽)壮阔激荡赤壁山(乱、穿)险峻雄奇水(惊、拍、千堆雪)汹涌澎湃————如画江山、英雄辈出(承上启下)周瑜情感美满(婚姻幸福)形象饱满(儒雅英武)功业圆满(战果辉煌)“我”神游
多情
如梦
酹功业难成仍向往
愁绪挥尽见乐观 烘托和映衬的表达技巧 1. 烘托 烘托是“以乙托甲”,使甲的性质更加突出,乙起陪衬作用。词中“千古风流人物”引出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最后集中为周瑜一人,突出周瑜在作者心目中的主要地位。
2. 映衬 映衬是烘托的特殊形式,一方面“以乙托甲”,一方面“以甲托乙”,有互相彰显的作用。词中有两种映衬;①实景与虚景映衬。作者亲眼所见的景象是实,作者想象的战争情景是虚,二者互相衬托。②周瑜的“雄姿英发”与作者的“早生华发”相互映衬,既显出周瑜的少年得志,又显出作者的壮志未酬。柳永和苏轼 东坡在玉堂(官署名)日,有幕士善歌,(苏轼)因问:“我词何如柳七(柳永)?”对曰:“柳郎中(柳永)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苏轼)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东坡为之绝倒。
——俞文豹《吹剑录》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三国演义》 定风波
苏轼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声声慢 教学目标感受意象美和意境美,了解李清照词的婉约风格。
体会作者生平遭遇与创作的密切关系。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如梦令 醉花阴 重阳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
瘦。 李清照(1084-1151),自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山东章丘)人,两宋之交著名女词人。父李格非是当时著名学者,丈夫赵明诚是金石学家。清照通晓音律,长于诗词,工散文,能书画,她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首屈一指的女作家。
词分前后期:前期生活优裕,词作多反映其悠闲生活;后期孤苦飘零,多悲叹身世之作,情调感伤。现存词六十首左右,作品主要收集在《漱玉词》。作者简介 清照十八岁嫁太学生赵明诚,婚姻生活典雅美满。赵明诚做太学生时一月只能回家两次,出仕后也常外出,清照的离情别绪便化作这些词句。靖康乱发之后,1129年,明诚病逝,清照孤身流落,在杭州度过残年。大约在1151年到1156年间,清照孤冷地离开人世。声声慢 本词是作者的晚年所作的名篇之一。一题作“秋情”。通过写残秋的景色作为衬托,倾诉出夫亡家破、饱经忧患和乱离生活的哀愁。文题背景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反问句式,意味绵长,感慨深沉,
一唱三叹,发人共鸣。突出“愁”之深之重。问:本词的基调?哪一句、哪一字最能体现出?问:这三句有何特色?“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1. 起句不寻常,一连用七组叠词,确切形象生动,奠定了全词的基调。创意之奇巧,在宋代词作中实属罕见。 写内心空虚写处境孤独极言心情之悲怆2.七组叠词还极富音乐美。徘徊低迷,婉转凄楚 。 问:为了抒“情”(愁),词人借助哪些“景物”(意象)。淡酒 借酒浇愁,而又忧愁难遣。 急风 大风砭骨,意绪全无,愁云更浓。 过雁 家破夫亡、漂泊南方的悲苦。 残菊正是李清照不幸遭遇的现实写照。 梧桐 丧偶意象。 细雨更增相思愁丝。 联系时代背景与词人遭遇,思考“怎一个愁字了得”愁字的内涵。愁亡国之恨 (国愁)丧夫之哀 (家愁)孀居之苦 (情愁)孤苦无告 迭字运用,创意出奇
借景象描述,表现悲戚心情
以声摹情,展现乐章之美
通俗自然的语言、铺叙的手法写景抒情 本词特色: 探讨婉约词风格 ??? 语言清丽、含蓄,感情婉转、缠绵; 题材较为狭窄(多写个人遭遇、男女恋情等) 。 她是独创一格的,她是独立于一群词人之中的……她是太高绝一时了,庸才的作家是绝不能追得上的。无数的词人诗人,写着无数的离情闺怨的诗词……这一切的诗词,在清照之前,直如粪土似的无可评价。 郑振铎《中国文学史》 千古才女李易安,万古愁心李清照。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人(山东济南人),南宋爱国词人。一生主张抗金,渴望恢复中原。在词人中,他是个英雄。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著有词集《稼轩长短句》。作者介绍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
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写作背景 这首词的时候辛弃疾已经六十五岁了,辛弃疾从42岁到60岁一直过着“隐居”的生活,得不到朝廷的重用。这期间,1203年再次被当时执掌大权的韩侂胄起用,任浙江东路安抚史,翌年改任镇江知府。1204年韩侂胄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草草北伐。而镇江濒临抗战前线,是北伐的重要基地。辛弃疾到任后,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但是韩侂胄把持朝政,只想侥倖求逞,不愿认真准备。韩侂胄听不进辛弃疾的劝告,后来就把他调离了镇江。这首词是辛弃疾被起用又被降职时,登上北固亭,满怀悲愤而写下的。北固亭
《读史方舆纪要》:“北固山在镇江城北一里,下临长江,三面滨水,回岭斗绝,势最险固。晋蔡谟起楼其上,以贮军实,谢安复营葺之,即所谓北固楼,亦曰北固亭。大同十年,武帝改名北顾亭。”盖取其不忘中原之意也。 辛弃疾这首北固亭怀古词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感情? 孙权,幼承父兄之业,胸怀大志。建都
京口(后迁建康),占据江东。赤壁之战联
合刘备大破曹操,遂使天下鼎足三分,后又
数拒曹操于江北,使曹操发“生子当如孙仲
谋”之叹!终为吴侯。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用孙权典 刺南宋昏庸无能,叹英雄后继无人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用刘裕典 向往英雄业绩 表达抗金决心名家分析 此六句回顾南朝刘裕。赞扬他“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北伐成就和横扫千军的英雄气概。抒发了词人对抗金北伐、统一祖国大业的向往,以及对英雄事业后继无人,英雄人物身后萧条的深深叹惋。 刘裕,南朝宋武帝,小字寄奴。《南畿志》:
“丹 徒旧在镇江城南,宋武帝微时宅业。”史载刘
裕曾两次统帅晋师北伐,先后征讨南燕和后秦,
生擒燕王和秦王,收复洛阳、长安等地,成就了
北伐之功业。小结上阕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怀念孙权刘裕 深叹南宋无能
向往英雄业绩 表达抗金决心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用刘义隆典 以史为鉴 告诫韩侂胄伐金须做好准备,不能草率从事.名家分析 此三句词人总结了历史上轻敌误国的教训,用南朝宋文帝刘义隆仓促北伐、一败涂地的史实,告诫韩胄不可草率用兵,反映了词人正确的战略思想。(后韩果兵败被诛) “元嘉”是南朝宋文帝刘义隆(刘裕之子)的年号,
他不能继承父业,好大喜功,听信王玄漠北伐之策,打
没有准备的仗,结果一败涂地,北魏军队一直追到长
江边,声称要渡江,都城震恐.
狼居胥 ,山名,今内蒙古境内。《史记 霍
去病传》:119 年,霍去病追击匈奴至狼居胥,封
山(筑土为坛一祭山神,记念胜利)而还。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抒身世之慨 叹朝廷无能 悲百姓松懈忆烽火岁月 名家分析 词作由前面的怀古转而伤今。词人站在北固亭上北顾中原,回忆起43年前出生入死,突骑渡江南来效命的往事,不胜身世之慨!而在金占区的瓜步山上,百姓正在异族皇帝佛狸祠前迎神赛会,热闹非凡,一片平和景象!百姓斗志松懈,民族意识模糊,更添词人之悲叹。 用佛狸祠典 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金兵大举入侵,占领扬州一带。辛弃疾率领起义军在这一带英勇抗击金兵,使其南侵以失败告终。次年,起义军内部出现叛徒,叛徒张国安杀害耿京挟众降金。辛弃疾遂组织五十人的队伍闯入金营,于五万军中活捉张国安,统帅起义军突骑南下,投奔南宋。其时辛弃疾年23岁,距他写这首词时(1205年)刚好四十三年。 鹧鸪天 有客慨然谈功名,
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 。
壮岁旌旗拥万夫
锦襜突骑渡江初。
燕兵夜鋜银胡録,
汉箭朝飞金仆姑。
追往事,叹今吾,
春风不染白髭须。
却将万字平戎策,
换得东家种树书。佛狸祠 北魏太武帝的庙。在瓜步山上(今扬州附近)。佛狸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之小字。当年他率兵击败南朝宋文帝刘义隆,挥师攻入宋,至瓜步山,在山上建立行宫,即后来之佛狸祠。后佛狸祠成为异族侵略者武功的象征。辛弃疾写此词时,扬州和佛狸词均已被金占领。凭谁问:廉颇老矣,
尚能饭否?分
析用廉颇典明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之志
抒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之愤 借廉颇的典故,抒发了词人老而弥坚、抗敌之志不衰的报国之情和老大无成、壮志难酬的愤慨。爱国之情,忠义之气,溢于言表!名
家
分
析小结下阕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继续写报效祖国的忠心,
抒发不被朝廷所用的激愤。词作特色
手法:大量用典,借古讽今
叙事、抒情、写景融为一体
风格:豪放悲壮辛词当以京口北固亭怀古《永遇乐》为第一。
〔明〕杨慎《词品》词中用典孙权
刘裕
刘义隆
佛狸祠
廉颇抗金北伐的雄心应打有准备的仗中原沦陷的痛心不被重用的激愤,为国效忠的热望慷慨激昂 苍劲悲凉 辛词可以说是豪放派的代表。由于作者平生志愿百无一酬,所以晚年之作,更加忧国忧民,词中少激昂之言,多沉郁之语,风格抑郁低沉。六十六岁高龄的辛弃疾悲愤难已,一气呵成,作《永遇乐》词,正是他坎坷一生的总结,也是腐败的南宋王朝的缩影。这首词永远是一首激动人心的爱国主义佳作。 青玉案 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 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 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 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扩展阅读上阕写元宵节灯火辉煌的热闹
景象;下阕写经过反复寻找,
终于在“灯火阑珊处”发现了意
中人的惊喜感情。而这位意中
人是厌恶繁华、自甘寂寞的美
人。这正是词人虽政治失意,
却不与那些庸人同流合污的品
格的反映。故梁启超评之为“别
有怀抱”。此词乃辛弃疾婉约词
之代表作。吴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
何处望神州?
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
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
年少万兜鍪,
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
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本词特点:
1. 把写景和抒情、议论密切结合起来,且都围绕“登北固
楼”的主题,大处落墨,视野开阔:远眺只写风光无际,
近处只写滚滚流水,抒情则集中慨叹“千古兴亡” ,议论
则赞扬在京口开创伟业的少年英雄孙权,气魄宏大雄壮。
2. 层次分明。整篇三问三答,自相呼应,创前所未有意境。
3. 融古语入词,杜甫的诗句和曹操的话被巧妙安排词中,
毫无斧凿痕迹。活用典故成语,达到出神入化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