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清华大学附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PDF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北京市清华大学附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PDF版,含答案)
格式 pdf
文件大小 9.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2-25 19:38: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答案及解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语文基础知识
1. 答案:D
解析:
A项“长篙”应为“gā”;B项“守拙”应为“zhuō”;C项“吐哺”应为“bǔ”;D项全部正确。
2. 答案:无正确选项(题目未完整,但根据选项A中“书生义气”应为“书生意气”,故所有选项均不成立。)
3. 答案:A
解析:
B项“信难求”中“信”意为“确实”;C项“渌水”意为“清澈”;D项“假舆马者”中“假”意为“借助”。仅A项解释正确。
4. 答案:B
解析:
B项“天姥连天向天横”为夸张,其余三项均为比喻。
5. 答案:D
解析:
《梦游天姥吟留别》是古体诗,非近体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文言文阅读
6. 答案:D
解析:
“雅”在此处意为“非常”,而非“优雅”。
7. 答案:A
解析:
“以缗钱五万”中“以”表手段(用);“以米舟十之三予信”中“以”表对象(把),意义不同。
8. 答案:B
解析:
“卒不能夺”意为“最终未能改变他的决定”,非“士兵抢权”。
9. 答案:A
解析:
第①段未提及辛弃疾触怒皇帝,皇帝坚持和谈是因“讲和方定”,与其进言无关。
10. 答案:
特点:辛弃疾胸怀大志、谋略深远。
事件:
力主建飞虎营,顶住压力完成;
巧取民瓦解决营建难题;
灵活赈灾,分粮救信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诗歌阅读
11. 答案:B
解析:
颈联以小见大反映社会凋敝,但“厌战之情”无依据,应为忧国伤时。
12. 答案:D
解析:
张炎诗句以一叶写秋声,与“一片花飞”以一写多手法最接近。
13. 答案:
(1)《其一》首联:暮春残花飘零;《其二》颈联:蝶舞蜓飞,生机盎然。
(2)共通情感:人生短暂,及时行乐;对现实的无奈与超脱。
(3)示例《其一》:残春之景引发诗人对生命易逝的感慨,情景交融,哀景衬哀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现代诗歌《井》
14. 答案:C
解析:
“黑暗的地层”象征生命根源的坚韧,而非“现实给予的苦难与黑暗”。
15. 答案:
井象征坚守本心的生命态度:静默承受外界干扰(如“垃圾”),保持澄澈与独立,体现坚韧、自持的精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实用类文本阅读
16. 答案:A
解析:
材料一指出水稻杂种优势利用有两条路,但A项将“人工去雄”和“培育雄性不育系”并列,实际后者是唯一可行路径。
17. 答案:D
解析:
材料二未提及“宝库已建成”,但钟扬确实克服高原挑战,刷新极限。
18. 答案:D
解析:
材料三强调“不必人人成为工匠”,但需践行精神,并非否定掌握技术。
19. 答案:
① 追求卓越、超越古今的卓越成就;
② 袁隆平发表论文开创水稻研究新纪元;
③ 淡泊名利、超然物外的境界;
④ 钟扬甘于寂寞,在青藏高原采集种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默写
20. 答案:
(1)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2)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3)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4)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5)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6)所思在远道 / 久在樊笼里 /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7)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作文
你好,陌生人
深冬的傍晚,寒风裹着细碎的雪粒扑在脸上,像无数根冰针刺得人睁不开眼。我缩着脖子站在火车站外的台阶上,攥着车票的手微微发抖——手机没电了,站内充电桩排着
长队,而距离检票只剩二十分钟。雪越下越大,羽绒服上的水痕凝成冰碴,寒意顺着脊背往上爬。
“小姑娘,需要帮忙吗?”身后传来沙哑的声音。回头一看,是个裹着褪色军大衣的老人,帽檐压得很低,露出一双浑浊却温和的眼睛。他佝偻着背,手里拎着半旧的保温
杯,袖口磨得发白。我犹豫着点头,他立刻从口袋里掏出一个老式充电宝,插头磨损得几乎看不出原色:“用这个吧,我等着。”
充电指示灯亮起的瞬间,老人转身蹲在墙角,掏出一张皱巴巴的报纸垫在地上。我注意到他裂开的鞋底渗着雪水,手指关节冻得通红,却始终没碰那个保温杯。十分钟后,
手机终于开机,我急忙道谢,他却摆摆手:“快进站吧,别误了车。”检票口闸机闭合的刹那,我回头望去,老人正佝偻着背,将保温杯里最后一口热水倒给蜷缩在角落的
流浪猫。
车厢暖气扑面而来,车窗上的冰花渐渐融化。我望着窗外掠过的零星灯火,忽然想起老人军大衣上一枚模糊的徽章——那或许是他年轻时在边疆戍守的纪念。陌生人的善意
像一粒火种,在寒冬里猝然照亮了某个被遗忘的角落。
后来每次经过那座火车站,我都会下意识寻找那件褪色的军大衣。直到某个春日,我在候车厅的“好人好事”展板上看到一张照片:老人抱着流浪猫微笑,胸前徽章清晰如
新。原来他叫老周,在这座车站义务帮扶了十七年。
“你好啊,陌生人。”我轻轻抚过展板上的照片。雪化了,站外的玉兰树绽出嫩芽,仿佛他无声的温暖早已渗入这座城市每一道缝隙。(全文约780字)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