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册语文课时训练-类文阅读-3荷花(人教部编版,含答案)
《荷塘月色》(节选)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 —— 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阅读理解题目
1、下列对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一句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荷叶比作舞女的裙。
B. “亭亭” 写出了荷叶的挺拔、优美的姿态。
C. 这个比喻只写出了荷叶的形状,没有写出荷叶的其他特点。
D. 生动地展现了荷叶的风姿,使荷叶具有了舞女的灵动与美感。
2、“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这句话运用的表现手法是( )
A. 比喻
B. 拟人
C. 通感
D. 夸张
3、文中 “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中 “酣眠” 指的是( ),“小睡” 指的是( )
A. 满月朗照;有淡淡的云不能朗照
B. 有淡淡的云不能朗照;满月朗照
C. 月光下的荷塘;月光被云遮住
D. 月光被云遮住;月光下的荷塘
4、联系上下文,写出加点词的意思
渺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风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作者把荷花比作 “明珠”“星星”“刚出浴的美人”,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赏析文中画横线句子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的语言特色和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拓展题:假如你身处文中的荷塘边,你会有怎样的感受?请结合文章内容和自己的想象,写一段不少于 50 字的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清塘荷韵》(节选)
楼前有清塘数亩。记得三十多年前初搬来时,池塘里好像是有荷花的,我的记忆里还残留着一些绿叶红花的碎影。后来时移事迁,岁月流逝,池塘里却变得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再也不见什么荷花了。
我脑袋里保留的旧的思想意识颇多,每一次望到空荡荡的池塘,总觉得好像缺点什么。这不符合我的审美观念。有池塘就应当有点绿的东西,哪怕是芦苇呢,也比什么都没有强,最好的最理想的当然是荷花。
有人从湖北来,带来了洪湖的几颗莲子,外壳呈黑色,极硬。据说,如果埋在淤泥中,能够千年不烂。因此,我用铁锤在莲子上砸开了一条缝,让莲芽能够破壳而出,不至永远埋在泥中。这都是一些主观的愿望,莲芽能不能长出,都是极大的未知数。反正我总算是尽了人事,把五六颗敲破的莲子投入池塘中,下面就是听天由命了。
这样一来,我每天就多了一件工作:到池塘边上去看上几次。心里总是希望,忽然有一天,“小荷才露尖尖角”,有翠绿的莲叶长出水面。可是,事与愿违,投下去的第一年,一直到秋凉落叶,水面上也没有出现什么东西。经过了寂寞的冬天,到了第二年,春水盈塘,绿柳垂丝,一片旖旎的风光。可是,我翘盼的水面却仍然没有露出什么荷叶。此时我已经完全灰了心,以为那几颗湖北带来的硬壳莲子,由于人力无法解释的原因,大概不会再有长出荷花的希望了。我的目光无法把荷叶从淤泥中吸出。
但是,到了第三年,却忽然出了奇迹。有一天,我忽然发现,在我投莲子的地方长出了几个圆圆的绿叶,虽然颜色极惹人喜爱,但是却细弱单薄,可怜兮兮地平卧在水面上,像水浮莲的叶子一样。而且最初只长出了五六个叶片。我总嫌这有点太少,总希望多长出几片来。于是,我盼星星,盼月亮,天天到池塘边上去观望。有校外的农民来捞水草,我总请求他们手下留情,不要碰断叶片。但是经过了漫漫的长夏,凄清的秋天又降临人间,池塘里浮动的仍然只是孤零零的那五六个叶片。对我来说,这又是一个虽微有希望但究竟仍是令人灰心的一年。
阅读理解题目
1.作者在莲子上砸开一条缝的原因是( )
A. 觉得好玩
B. 想看看莲子里面是什么样
C. 听说莲子外壳硬,为了让莲芽破壳而出
D. 想让莲子快点腐烂
2.作者对莲子的情感变化顺序是( )
A. 灰心 — 希望 — 更有希望
B. 希望 — 灰心 — 微有希望但仍灰心
C. 希望 — 更有希望 — 灰心
D. 灰心 — 微有希望但仍灰心 — 希望
3.联系上下文,写出加点词的意思
翘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旖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三年荷叶的生长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
5.从文中可以看出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荷塘月色》
答案:C
解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此句运用比喻,不仅勾勒出荷叶圆形的形状,“亭亭” 更是赋予荷叶挺拔、优美的姿态,“舞女的裙” 还让荷叶有了灵动、飘逸的美感,并非只写形状,C 选项错误。
答案:C
解析:该句将嗅觉上的 “清香” 与听觉上 “渺茫的歌声” 相联系,运用通感手法,把难以捉摸的清香,转化为熟悉的歌声,让读者更易感知。
答案:A
解析:结合语境,“酣眠” 形象地描绘出满月朗照时那种明亮、清晰的状态;“小睡” 则对应有淡淡的云不能朗照时,荷塘呈现出的朦胧、柔和的氛围。
答案:“渺茫” 在文中形容荷花的清香,若有若无、飘忽不定,如同远处高楼上隐隐约约传来的歌声,难以捕捉,却又充满韵味。
“风致” 指叶子在脉脉流水的衬托下,所展现出的独特姿态和韵味,体现出一种别样的风姿与美感。
答案:拟人句为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袅娜”“羞涩” 将荷花人格化,生动展现出荷花开放时的不同姿态,或优雅或娇羞,充满韵味。
答案:把荷花比作 “明珠”,凸显荷花在月光映照下晶莹剔透、光彩夺目的特点;比作 “星星”,展现荷花在层层荷叶间闪烁、灵动的姿态;比作 “刚出浴的美人”,描绘出荷花的清新、纯净与柔美。从多个角度,生动形象地呈现出荷花的美丽、高洁与灵动,让读者能更直观、具体地感受荷花魅力,也深刻表达出作者对荷花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清塘荷韵》
答案:C
解析:文中明确表明,作者听闻莲子外壳坚硬,为了让莲芽突破坚硬外壳顺利生长,所以用铁锤砸开缝。
答案:B
解析:作者起初种下莲子,满心期待长出荷叶,满怀希望;第一年和第二年都未见到荷叶,逐渐灰心;第三年看到长出几个细弱荷叶,虽有一丝希望,但荷叶生长缓慢、数量少,依旧让人感到灰心。
答案:“翘盼” 在文中指作者抬起头,满怀期待地盼望荷叶能早日长出水面,体现出作者对荷叶生长的极度渴望和殷切期待。
“旖旎” 形容春天池塘边的景色,描绘出春水充盈、绿柳依依,整个画面柔美、迷人,充满诗意的美好景象。
答案:第三年荷叶颜色极为惹人喜爱,充满生机;但叶片细弱单薄,可怜地平躺在水面上,起初仅长出五六个叶片,经过漫长夏季,到了秋天,池塘里漂浮的依然只有那孤零零的五六个叶片,生长缓慢且数量稀少。
答案:从文中可知,作者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对生活中的美好事物有着敏锐感知和追求。他对池塘中荷花的期待,体现出他富有生活情趣;多年来耐心等待莲子发芽、生长,尽管多次失望仍不放弃,展现出他具有执着和坚韧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