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课题 10 古诗二首 课时 2
内容 分析 此课由两首古诗构成,描绘的都是诗人在夏天的所见,前者叙事,后者写景。《池上》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一个小孩儿偷采白莲又不知藏匿踪迹的顽皮、可爱的形象。《小池》把大自然中极平常的细小事物写得相亲相依、和谐自然,极富情趣。这两首诗语言浅显易懂,内容贴合本单元的人文主题“夏天”。文中配合古诗的两幅中国画清新雅致、意境悠远,画中景物与古诗景物一一对应,诗、画的美妙融合,不仅帮助学生理解诗意,感悟诗情,还给学生以传统文化的熏陶。
素养 目标 文化自信:热爱古诗,热爱中国传统文化。 语言运用:能用多种方法识记生字。 思维能力:能用联系生活实际、图文结合等方法,初知古诗大意。 审美创造:感受诗中蕴藏的夏天的情趣。
思政 元素 在古诗学习中,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从古诗描绘的童真场景中,引导学生珍惜童年时光,保持纯真的心灵。
重点 难点 1.能正确朗读、背诵古诗。 2.能用联系生活实际、图文结合等方法初知古诗大意,感受诗中蕴藏的夏天的情趣。
课前 准备 1. 预习提纲:(1)预习《池上》这首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2)观察生活中的池塘景色,有条件的可观察荷花、莲蓬等。 2. 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
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课时 目标 1.认识“诗、首、偷、浮、萍”5个生字,会写“首、池、采”3个字。 2.正确朗读、背诵古诗《小池》。 3.联系生活实际、图文结合,了解夏天的特点,感受小孩儿顽皮、纯真的情态。
环节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教师活动】 1. 情境创设:(课件展示夏季荷塘美景图)“同学们,看!这是一幅美丽的夏季荷塘图,大家仔细观察,然后和老师说一说,你们都看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描述图中景色。 2. 课题揭示:“在古代,有很多诗人看到这么美的景色,就会写诗来赞美。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两首古诗。” 板书课题 “古诗二首”;“我们先来学习课题中的两个生字‘首’和‘诗’,它们都是翘舌音。‘首’在文中是表示数量的量词,像‘一首歌’‘一首曲子’都用‘首’,我们可以用‘一首诗’这个词组来记住它。课题中的‘二首’指的是哪两首古诗呢?请大家在课本里找出来,读一读。” 引导学生认识生字,找出两首古诗。 3. 明确任务:“这节课我们先学习第一首古诗《池上》。” 板书 “池上”,带领学生齐读诗题。 4. 作者简介:“这首诗的作者是白居易,他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号香山居士,有‘诗魔’和‘诗王’之称。他的诗歌题材广泛,语言特别通俗易懂。让我们一起走进他写的这首《池上》。”
【学生活动】 1. 观赏荷塘美景图,积极与老师交流看到的景色,如 “我看到了荷叶、荷花”。 2. 跟读 “首”“诗”,了解其读音和用法;找出并朗读《池上》《小池》;齐读《池上》诗题。 3. 认真倾听白居易的简介,对学习古诗产生兴趣。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荷塘美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介绍作者,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的创作背景;明确学习任务,让学生目标清晰。
环节二:初读古诗,识字写字
【教师活动】 1. 自主学习指导:(出示自读要求)“请大家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同时圈出生字,想办法记住它们;遇到不理解的字词,先在小组里交流讨论。小组合作朗读诗句,把诗句读正确、读通顺。” 巡视指导学生自主学习。 2. 学习成果检查:“大家学得怎么样啦?我们先来正正音,‘萍’是后鼻音,大家一起读。” 引导学生读准字音;“接下来看看怎么记字形。(课件出示‘采’的字理图)‘采’是会意字,就像一只手在树上摘果实,本义是用手指或指尖轻轻摘取。‘浮、萍’这两个字是形声字,我们可以用声旁加形旁的方法来识记和理解。还有一些字,我们可以结合图片,联系生活来记。” 讲解识字方法;“现在我们来学写几个字。(示范书写‘首’‘池’‘采’)大家看,‘首’的点、撇要写得短而小,下方‘自’的撇短,中间两条短横不能碰到右边的竖;‘池’左窄右宽,横折钩折后倾斜,钩收笔在横中线上;‘采’上小下大,是爪字头,‘木’的横位于横中线,撇、捺左右舒展。大家跟着老师一起书空。” 示范书写并指导笔画位置;“请大家描红、临摹,老师会巡视指导。写完后,用这些会写字组成常用词,同桌之间互报听写。” 引导学生书写和巩固。 3. 巩固练习:组织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巩固练习,如开火车读生字、猜字谜等。 4. 朗读指导:(课件播放朗读音频)“听了音频里的朗读,老师也来读一读,大家仔细听,试着划分节奏,然后自己吟诵古诗。” 示范朗读,引导学生划分节奏吟诵。
【学生活动】 1. 按照自读要求自由朗读古诗,圈出生字,小组内交流识字方法和不理解的字词,合作朗读诗句。 2. 跟读 “萍”,掌握其读音;学习 “采” 等字的字形记忆方法;认真观察老师示范书写,书空练习;进行描红、临摹,完成听写,巩固生字书写;积极参与巩固练习活动。 3. 听音频和老师朗读,划分节奏,自主吟诵古诗。
【设计意图】通过自主学习、多种识字方法和书写指导,让学生掌握生字;多种形式巩固练习,加深记忆;朗读指导,培养学生的语感。
环节三:图文结合,理解诗意
【教师活动】 1. 观察插图:(课件出示插图)“请大家仔细观察这幅图,看看图中都有些什么?” 引导学生观察并回答;“荷塘是什么样的?白莲又是什么样的呢?大家可以展开联想说一说。” 引导学生想象画面;“老师给大家补充一下关于莲蓬的知识,莲蓬是荷花的果实,里面有莲子。” 补充知识;“假如你就是图中的小娃,看到满池的荷叶、荷花,闻到莲蓬的清香,你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呢?” 引导学生融情想象;“那古诗中的小娃在干什么呢?” 引导学生关注古诗内容。 2. 学习诗句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我们一起齐读这句诗,想一想小娃偷采白莲时是什么心情?” 引导学生体会情感;“诗中的‘偷’和我们平时说的‘偷’意思一样吗?” 引导学生对比理解;“现在老师来引导大家朗读,读出小娃既忐忑又高兴的感觉。” 指导朗读;“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引导学生理解诗意。 3. 学习诗句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我们来进行诗画对应,理解‘踪迹’和‘浮萍’这两个词。(课件出示《雪地里的小画家》中的脚印图片)这些是谁留下的踪迹呀?那小娃留下的‘踪迹’又是什么呢?” 引导学生思考;(课件出示浮萍图)“看,这就是浮萍,它是浮在水面上的植物,小船驶进,浮萍就会分散开来。小娃知道自己留下了‘踪迹’吗?从哪里看出来的?‘不解’又是什么意思呢?” 引导学生理解词语和诗句;“请大家说一说这句诗的意思。” 引导学生表达诗意。 4. 朗读想象:组织学生多种形式朗读古诗,如配乐朗读、分角色朗读等,“大家边读边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感受其中的美。”
【学生活动】 1. 观察插图,说出图中的景物,想象荷塘和白莲的样子,听老师讲解莲蓬知识,分享自己作为小娃的想法;明确古诗中小娃在撑艇采莲。 2. 齐读诗句,体会小娃的心情,对比 “偷” 字的不同含义,在老师引导下朗读;用自己的话解释诗句意思。 3. 通过对比理解 “踪迹”“浮萍”,理解诗句意思;积极参与多种形式朗读,想象画面。
【设计意图】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古诗描绘的意境,体会小娃的天真可爱,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理解能力。
环节四:背诵古诗,布置作业
【教师活动】 1.通过定位联想法帮助学生记忆生字,背诵古诗。 (1)调皮的字宝宝把踪迹藏在荷叶里了,你能背吗? 小娃撑小艇, 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 一道开。 (2)又有一些词语宝宝不见了,谁还能背? 撑 , 采 。 藏 , 开 。 2.(出示插图)引导学生看图背古诗,再自由练习背诵,同桌互相检查背诵情况。 3.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学生活动】 1. 借助定位联想法背诵古诗,填空背诵诗句。 2. 看图背诵,自由练习,同桌互相检查背诵。 3. 课后认真完成对应训练。
【设计意图】 通过多种背诵方式,帮助学生背诵古诗。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在本课时的教学中,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成功之处在于,通过情境导入和图文结合的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识字写字和理解诗意方面参与度较高,对生字的掌握和诗句的理解有了一定的进步。在朗读指导过程中,学生的朗读水平有所提高,能够初步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在讲解 “偷” 字的独特含义时,部分学生理解不够深入,可能是因为引导方式不够生动,没有充分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在小组合作交流识字和讨论诗意时,个别小组讨论效率不高,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可能是小组活动的组织和引导不够细致,没有明确每个学生的任务。在时间把控上不够精准,导致最后的背诵练习时间有些紧张,部分学生没有充分巩固背诵。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注重教学方式的生动性和直观性,对于较难理解的字词,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生活实例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在组织小组活动前,明确小组分工和活动规则,加强对小组讨论的引导和监督,确保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在教学设计时,更加合理地安排时间,为每个教学环节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能够充分练习和巩固知识,提高教学效果。
过程设计
第二课时
课时 目标 1.认识“泉、惜”等7个生字,会写“尖、角、早”3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小池》,并能背诵积累。 3.图文结合,感知古诗大意,激发学生热爱美好事物的情趣。
环节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 1. 背诵检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古诗《池上》,现在老师来检查一下大家的背诵情况。” 请几位学生背诵《池上》,其他学生认真倾听并评价。 2. 新课导入:“刚刚我们欣赏了白居易笔下池上的美景,现在让我们走进南宋诗人杨万里的世界,看看他笔下的小池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 板书课题 “小池”,引导学生齐读课题;“杨万里是南宋爱国诗人,他和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南宋中兴四大诗人’。他的诗大多描写寻常的自然景物和日常生活。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这首《小池》。”
【学生活动】 1. 认真背诵《池上》,倾听其他同学背诵并进行评价。 2. 齐读课题,认真倾听杨万里的简介,对学习《小池》充满期待。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背诵,巩固上节课知识;介绍诗人,为学习古诗做铺垫,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环节二:初读古诗,识字学词
【教师活动】 1. 自主学习引导:“请大家自由朗读古诗《小池》,读准字音,同时圈出生字,想办法记住它们;圈出不理解的词语,和小组同学交流。” 巡视并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 2. 学习反馈与指导:“哪位同学来认读一下这些生字?” 指名认读,对读错的字音及时纠正;“大家都很积极,那我们来交流一下识字方法,看看谁的方法最巧妙。” 引导学生分享识字方法;“我们用定位联想法来帮助记忆生字,大家看,这句诗里少了一些字,你来填填看。” 引导学生通过填空记忆生字。 (出示)__眼无声__细流,树阴__水爱晴__。小__才__尖尖__,早有蜻蜓立上头。 3. 朗读节奏指导:“老师先来示范朗读,大家仔细听,试着划分节奏。” 示范朗读后,引导学生进行多种形式朗读,如师生对读、男女生对读、同桌对读、上下句对接读,还可以出示图片,让学生匹配相应诗句读。
【学生活动】 1. 自由朗读古诗,圈出生字和不理解的词语,在小组内交流识字方法和词语意思。 2. 积极认读生字,认真倾听他人发言,学习不同的识字方法;参与定位联想法填空,巩固生字记忆。 3. 认真听老师示范朗读,划分节奏,积极参与多种形式的朗读,感受古诗的韵律。
【设计意图】通过自主学习、小组交流和定位联想等方式,帮助学生识字;多种形式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让学生初步感受古诗的节奏美。
环节三:指导书写,规范练习
【教师活动】 1. 字形分析:(出示写有会写字的卡片)“大家先认读这些字,然后观察它们的字形结构,想想可以怎么分类,书写时要注意什么。” 引导学生观察分析。 2. 示范书写:“下面老师来示范写这几个字。‘尖’字,‘小’的竖钩改短竖,写在竖中线上,两点分列竖两边,‘大’字的横靠近横中线,撇、捺舒展且位于同一高度;‘角’字,‘ ’的短撇从竖中线左侧起笔,‘用’中间两条短横不能碰到左右两边;‘早’字,‘曰’大小适中,上宽下窄,横向笔画均匀,下横要长,竖画正直,居中线。大家跟着老师书空。” 边示范边讲解笔画要点。 3. 练习与评价:“请大家书空后描红、临写,老师巡视指导。写完后,小组合作选出优秀作品,老师投影展示并组织大家评价,然后大家根据评价再练写。” 巡视指导学生书写,组织评价活动。
【学生活动】 1. 认读会写字,观察字形结构,思考书写要点。 2. 认真看老师示范书写,跟着书空;进行描红、临写,注意书写姿势;参与小组评选和全班评价,学习他人优点,再练写改进。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示范、练习和评价,指导学生正确书写汉字,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提高书写能力。
环节四:精读古诗,感悟诗意
【教师活动】 1. 整体感知:(出示插图)“大家仔细观察这幅图,说说图中有哪些景物?” 引导学生观察;“现在老师来读古诗,大家边听边想,诗中写了哪些景物?” 教师朗读古诗,引导学生思考。 2. 诗句学习: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大家知道‘泉眼’是什么吗?结合插图想一想。” 引导学生理解泉眼的含义;“泉眼里的水是怎样流的呢?”(出示泉眼流出泉水图)引导学生理解 “无声、惜细流”;“谁能给‘惜’字组词?再看看图,读读诗,想想是谁爱惜谁?” 引导学生理解 “惜” 的含义和作用;“那‘爱晴柔’又是什么意思呢?” 引导学生理解该词含义;“这么宁静美好的景色,我们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这两句诗呢?” 指导朗读;“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引导学生理解诗意。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课件出示插图)“看看小池中多了些什么?小荷是什么样的?诗人是怎样描写小荷和蜻蜓的呢?” 引导学生观察并齐读诗句;“我们借助图片来理解‘露’和‘立’这两个字。‘露’就是长出来、冒出来的意思。那蜻蜓是怎样‘立’在荷叶上的?谁来做做动作?如果把‘立’换成‘落、停’等字,好不好呢?” 引导学生体会 “立” 字的妙处;“大家自由交流一下,说说这两句诗描绘了怎样的情景?” 教师小结;“谁能带着欣喜的语气来朗读这两句诗?” 指导朗读。 3. 朗读背诵: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引导背诵。
【学生活动】 1. 观察插图,说出图中景物;听老师朗读古诗,找出诗中描写的景物。 2. 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理解 “泉眼”“惜”“爱晴柔” 等词语含义,学习朗读技巧,用自己的话解释诗句意思;观察插图,理解 “露”“立”,对比字词,交流诗句描绘的情景,有感情地朗读诗句;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并背诵。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理解诗句,感受诗中景色,体会诗人情感,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审美能力,让学生在朗读中加深对古诗的理解和记忆。
环节五:拓展延伸,作业设计
【教师活动】 1.换位体验,说话训练。 “现在我们来进行换位体验,假如你就是这嫩嫩的荷叶,或者是可爱的小蜻蜓,又或者是自由的小鱼,看到这美丽的景色,你会说些什么呢?” 引导学生进行说话训练。 2.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学生活动】 1. 发挥想象,进行换位体验说话训练,如 “我是荷叶,我会说:‘能和蜻蜓做伴,我真开心!’”。 2. 课后认真完成对应训练。
通过换位体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在本课时的教学中,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成功之处在于,通过复习导入和多种形式的朗读,学生对古诗的学习兴趣较高,在识字写字和理解诗意方面有了一定的进步,能够较好地掌握生字和背诵古诗。在引导学生感受诗歌意境时,借助插图和生动的讲解,部分学生能体会到诗人对自然的喜爱之情。 在讲解 “惜”“爱” 等字词时,部分学生理解不够深入,难以体会字词背后诗人的情感,可能是因为讲解方式不够生动形象,没有充分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去感受。在小组合作学习和换位体验环节,个别学生参与度不高,可能是小组活动的组织不够合理,没有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在时间把控上不够精准,导致换位体验说话训练时间有些紧张,部分学生没有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趣味性,对于较难理解的字词,可以通过角色扮演、创设情境等方式,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字词的含义和情感;在组织小组活动前,明确小组分工和活动规则,关注每个学生的参与情况,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在教学设计时,更加合理地安排时间,为每个教学环节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能够充分思考和表达,提高教学效果。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