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尚义县第一中学等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北省尚义县第一中学等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2-26 11:26: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4—2025 学年第二学期高一年级 2 月收心考
历史
注意事项:1. 本试卷共 100 分,考试时间 75 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在答题卡上。
一、选择题:本题共 16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48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
目要求的。
1.河北南庄头遗址(距今 10500—9700 年)是华北地区发现最早的新石器时期遗址,该遗址中发掘出大量
蚌类、螺类等水生动物遗壳,并出土了兽骨、禽骨、鹿角、木炭和一些骨、角、石器及少量陶片、
种子。据此可知,南庄头文化时期
A.社会分工有了明显发展 B.采集和渔猎经济占主导
C.先民生产生活较为稳定 D.小农经济模式渐趋形成
2.对于秦朝的郡监,有学者认为:“监既在守之上,则似汉之部刺史,但每郡皆有一监,则又非部刺史比
矣。盖秦惩周封建流弊,变为郡县,惟恐其权太重,故每郡但置一监、一守、一尉,而此上别无统
治之者。”该学者意在说明,秦朝设置郡监
A.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B. 凸显了分权制衡理念
C.试图防止郡守擅权 D.完善了地方行政体系
3.南朝时期,大袖长裾式的服装极为盛行。北朝妇女对大袖长裾式的服装也趋之若鹜,如洛阳宁懋石室
出土的北魏宁懋石棺线刻各阶层人物中着大袖衣的男女贵族,太原圹坡北齐张肃俗墓出土的着大袖
合领衣女陶俑,等等。这反映出南北朝时期
A.社会奢靡之风浓厚 B.女性思想逐渐解放
C.南北经济水平相近 D. 民族交融得到加强
4.下表所示为初唐时期部分诗句的摘录。这些诗句
作者 作品名称 诗句摘录
王勃 《滕王阁序》 阁中帝子今何在 槛外长江空自流
陈子昂 《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卢照邻 《长安古意》 昔时金阶白玉堂,即今惟见青松在
王绩 《过汉故城》 井田唯有草,海水变为桑
A.展现了诗人的哲学思考和智慧 B.真实地反映了唐代社会现实
C.是研究唐代历史的第一手资料 D.蕴含对社会发展方向的思量
5.北宋初期,中央在各路设提点刑狱司作为常设机构,派文臣任职,并让他们负责审核州府卷案和检查
州县刑狱,遇有死刑须报请中央复审核准,且“岁察所部官吏,保任廉能,劾奏冒法”。由此可知,
该机构的设立
A.分割了州府权力 B.削弱了藩镇势力
C.加强了中央集权 D.确保了司法公正
6.元朝通过军功、仕举等途径,把各民族杰出人物吸收到中央政府各类机构中,或将他们派遣到中
原内地做官。据《新元史》氏族表统计,入仕元朝的著名人物族属回鹘族有 29 部族,哈剌鲁有
13 部族,党项族有 22 部族。元朝这一做法
A. 旨在适应文化交融趋势 B.拓宽了官员选拔的渠道
C.体现了民族平等的原则 D.利于增强自身统治基础
7.下表所示是明代内阁权力的嬗变情况。据此可知,明代内阁
时期 概况
明成祖 阁臣“谕以委任腹心之意,俾入处其中,专典密务”
每一早朝,止许言事八件,前一日先以副封诣阁下,豫以各事处分
明英宗
陈上。遇奏,止依所陈传明英宗旨而已。英宗既壮,三臣继卒,无
人敢言复祖宗之旧者,迄今遂为定制
明世宗 (内阁首辅严嵩)事无巨细,罔不自专,人有违忤,必中以祸……特旨黜 (严嵩)为 民
A.对皇权的依附性始终存在 B.权力不断扩大制约了君权
C.逐渐成为六部的领导机构 D.不利于明代政治模式运行
8.下表所示为康乾时期对粤东地区粮食的相关记载。这反映了当时
《圣祖仁皇帝实录》 粤东之米资藉粤西,粤西之米又资藉湖南
《河源县志》 粤东人稠地窄,米谷不敷,仰赖广西,兼资湖楚
《养一斋文集》 缘粤东产谷稀少,全赖粤西、湖南两省接济
A.大运河的承载力 B.经济重心的南移
C.长途贩运的兴盛 D.广东东部的衰落
9.1858 年《天津条约》订立后,咸丰帝授意去上海与各国协定关税的大臣:对西方国家关税全免,
且允许鸦片合法输入,以期取消公使驻京、内江通商、内地游历及赔款交清后退还广州的事项。
这反映出当时清政府
A.注重维护国家的尊严 B.极力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C.对外政策具有灵活性 D.认识到列强侵华的本质
10.史载,辛亥革命后的上海“有乘各式汽车、马车、电车者,有乘轿者,有徒步者,有男女携手同
行者,有男女同车左拥右顾疾驰而过者”。这说明辛亥革命后
A.出现多元并存的交通工具 B.社会风气趋向于文明进步
C.男 女 平 等 的 愿 望 最 终 实 现 D.通 商 口 岸 的 交 通 日 益 发 达
11. 1927 年 8 月 3 日,《汉口民国日报》刊载武汉国民政府电令:共产党“企图破坏国民革命,
对于中央党部、国民政府及国民革命军,危害万端……近更指使其死党贺龙、叶挺等,倡乱
南昌,戕害友军,荼毒民众,实属罪大恶极”。这可用于说明
A.国民党内部在反共问题上存在分歧 B.国共两党合作开始破裂
C.武汉国民政府的北伐动机受到质疑 D. 中共革命策略发生转变
12.下表所示为不同史料关于第五次反“围剿”的记述。据此可知,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原
因之一是
记述 出处
“十九师是红七军团的主力,战斗力强,擅长打野战,
但没有见到过装甲车”“部队一见两个铁家伙打着机 粟裕
枪冲过来,就手足无措,一个师的阵地硬是被两辆装 《粟裕战争回忆录》
甲车冲垮”
彭德怀 “蒋军在第五次‘围剿’时,技术装备比以往几次有所加强”
《彭德怀自述》
A.红军战略战术的滞后 B. 中共错误思想的指导
C.敌人武器装备的精良 D.国共军队数量的悬殊
13. 19 世纪 70 年代《申报》创立后,“对一些政治问题,只报道,不评论;或说一些似是而非,
模棱两可的话”。但九一八事变后,《申报》关心时政,发表意见,言辞犀利,立场鲜明,
反对国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主张团结抗日。该变化反映了
A. 日本侵华加剧民族危机 B.全面抗战路线开始形成
C.媒体经营以营利为目的 D. 国共两党有合作的意愿
14.下表所示为 1938 年年底部分外国报刊关于武汉会战的评析。这表明武汉会战
报刊 评析
武汉撤退后,中国军队得借崇山峻岭之屏障,重整阵容、继
《士米斯报》
续抗战。在此有利之地势上,日军之机械化部队,将无所施
其技,且日军此后,更无暇喘息,仍要继续作战
《德臣西报》 汉口及广州之陷落,皆无重大影响,最伟大而又使人兴奋之事,实则中 国尚生存,而继续抗战,胜利机会,业已确定
A.加速了团结御侮局面的形成 B.粉碎了日军速战速决的企图
C.实现了中日战场形势的逆转 D.推动了中国抗战局势的变迁
15.1940 年前后,日本侵略者规定沦陷区农业生产的次序,对种植为日本军用、民用所最需要的
作物进行奖励,抑制其他日军不甚需要或次要的某些作物的种植,并下令禁止在铁路两旁
种 植 高 秆 作 物 , 而 必 须 种 植 棉 花 。 这 些 做 法
A.为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奠定基础
B.体现了沦陷区农业生产活动的殖民色彩
C.反映了日本侵略者的长期作战计划
D.加速了日本国民经济军事化体系的构建
16.渡江战役期间,安徽湖东、无为等 4 县民工经过 27 天的连续苦战,疏挖内河、岔河 100 余公里,并在
所属区域凿通 4 条渡船出江口,保证了境内军用物资水、陆两路的畅通。由此可见
A.安徽土地革命赢得了农民的支持 B.交通状况决定了战争的走向
C.国民党完全失去了政权统治基础 D.共产党赢得广大民众的支持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 4 小题,共 52 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材料 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
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各民族之所以团结交融,多元之所以聚为一体,源自各民族文化上的
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源自中华民族追求团结统一的内生动力。正因为如此,
中华文明才具有无与伦比的包容性和吸纳力,才可久可大、根深叶茂。
——摘编自 2019 年习近平《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根据材料,围绕“中华民族”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
确,持论有据,阐述清晰)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 分)
材料一 董仲舒批判了秦朝实行法家政策的危害,提出“《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
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 臣愚以
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
从矣”。
———摘编自李英华《董仲舒与苏东坡:政治思想异同比较》
材料二 清末民初,受西学思想和国家现代化主题的强烈冲击,广开言路、和而不同成为开明官员、
士人和报人的追求。他们为“造健全之舆论”,对建立“以舆论指导的政治”“以人民之舆论为运施的政
治”“根据于舆论的民主政治”皆有丰富讨论。
——摘编自胡百精《中国舆论观的近代转型及其困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董仲舒的主张被汉武帝采用后产生的影响。(6 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与董仲舒的主张相比,清末民初开明官员政治思想中的进步之处,并结合所
学知识说明清末民初开明官员政治思想形成的原因。(8 分)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 分)
材料一 上海是一个天然良港,开埠后强大的冲击波动摇了传统的航运结构,逐步地将上海纳入近
代化航运体系………《马关条约》签订以后,上海外资工业飞速增加,初步显示了资本集中的趋势,最
为瞩目的是洋务工业在上海突起……上海的外汇市场除了为国际贸易提供资金周转服务和金融服务外,
还承接外汇收支项目中的其他业务,这些都促成了上海金融活动的活跃与兴旺。
——摘编自肖照青《上海在近代中国中心城市地位的确立及其历史因素》
材料二 19 世纪中叶以来近代交通运输和商业的扩展以及 19 世纪末以来近代工业的扩展,极大地
刺激了城市的发展。虽然这种发展与现代化的大部分其他方面的发展一样,首先出现在外国控制的通商
口岸,但在 1919 年以前,纯粹的中国城市也在一定程度上成长起来。国内的迁徙运动,是最普通的一种
移民运动。1919 年之前的几十年,乡村与都市间的人口移动一直进行着,许多年轻人从乡村徙入都市,
包括长江沿线和沿海各城市,如上海、无锡、汉口、广州等地。潮水似的移民大多来自乡村。虽然移民
运动的吸引力及离心力还不明确,但大量人口向都市流入却是普遍的事实。
——摘编自行龙《人口流动与近代中国城市化研究述评》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上海成为“近代中国中心城市”的有利因素。(6 分)
(2)根 据 材 料 二 并 结 合 所 学 知 识 , 说 明 近 代 中 国 人 口 迁 移 的 方 向 及 条 件 。 (8 分 )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材料 河北省广泛分布着我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曾经产生并传唱了大量抗战歌曲,有许多流
传至今,成为红色经典。表格所示是根据石家庄抗战老兵的“忆唱”整理出的部分抗战歌曲代表曲目。
主题 代表曲目
《我们跟着共产党》《我们拥护共产党》《反共派反也反不了》
① 《制止内战》《我是中华好儿女》《这儿是我们的战场》
《踏着英雄的足迹奔向前方》《快把战场上》
《冲破黎明前的黑暗》《战斗生产》《大生产》《劳动比赛》 ②
《组织起来多打粮》《交公粮》《优待抗属》《选举歌》
——摘编自张伟《河北抗战歌曲艺术特点与价值研究——
基于抗战老兵张铁军的“忆唱”》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敌后抗日根据地抗战歌曲体现的主题。(4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阐释敌后抗日根据地抗战歌曲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8 分)
答案
一、选择题
1. 答案:C
解析:遗址中发掘出大量水生动物遗壳、兽骨、禽骨等,还出土了一些工具及少量陶片、种子,说明当时居民有相对稳定的食物来源,且能制造工具,反映出先民生产生活较为稳定,C正确。材料未体现社会分工,A错误;仅从这些遗物不能得出采集和渔猎经济占主导,B错误;小农经济模式在春秋战国时期渐趋形成,D错误。
2. 答案:C
解析:学者指出秦朝设郡监是因为“惟恐其权太重”,即防止郡守权力过大,C正确。材料未提及提高行政效率,A错误;材料不能体现分权制衡理念,B错误;“完善”说法错误,D错误。
3. 答案:D
解析:北朝妇女对南朝盛行的大袖长裾式服装趋之若鹜,这反映了南北朝时期民族间在服饰文化上的交融,D正确。材料不能体现社会奢靡之风,A错误;仅从服饰不能得出女性思想逐渐解放,B错误;材料未涉及南北经济水平,C错误。
4. 答案:A
解析:这些诗句中王勃感慨时光流逝,陈子昂感叹人生孤独,卢照邻和王绩表达世事变迁,展现了诗人的哲学思考和智慧,A正确。这些诗句是文学作品,有艺术加工,不能真实反映唐代社会现实,B错误;二手资料是指经过后人加工或转引的资料,文学作品属于二手资料,C错误;材料未体现对社会发展方向的思量,D错误。
5. 答案:C
解析:北宋初期在各路设提点刑狱司,负责审核州府卷案、检查州县刑狱,死刑须报请中央,还监察地方官吏,这加强了中央对地方司法等权力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C正确。分割州府权力不是主要目的,A错误;北宋初期藩镇势力已被削弱,B错误;“确保”说法绝对,D错误。
6. 答案:D
解析:元朝把各民族杰出人物吸收到中央政府或派到内地做官,笼络了各民族人才,有利于增强自身统治基础,D正确。这一做法主要是为了巩固统治,A错误;材料未体现拓宽官员选拔渠道,B错误;元朝实行民族分化政策,C错误。
7. 答案:A
解析:从明成祖时阁臣“专典密务”,到明英宗时依旨办事,再到明世宗时严嵩专权被黜,可知内阁权力虽有变化,但始终依附于皇权,A正确。内阁不能制约君权,B错误;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行政机构,不能领导六部,C错误;内阁在明代政治模式运行中有一定作用,D错误。
8. 答案:C
解析:材料表明粤东地区粮食依赖粤西、湖南接济,反映出当时长途贩运兴盛,促进了地区间的粮食流通,C正确。材料与大运河无关,A错误;经济重心南移在南宋已完成,B错误;材料不能说明广东东部衰落,D错误。
9. 答案:B
解析:咸丰帝为取消公使驻京等事项,不惜对西方国家关税全免、允许鸦片合法输入,这是为了维护封建专制统治,B正确。材料体现清政府为了自身统治放弃国家主权,不是注重维护国家尊严,A错误;这一做法不是对外政策灵活性的体现,C错误;清政府并未认识到列强侵华的本质,D错误。
10. 答案:B
解析:辛亥革命后上海出现多种出行方式,且有男女携手同行、同车等现象,说明社会风气趋向文明进步,B正确。A选项只强调了交通工具多元,未体现社会风气变化;C选项“最终实现”说法错误;D选项“通商口岸”范围不准确,材料仅以上海为例。
11. 答案:D
解析:武汉国民政府电令指责共产党,这表明国共合作破裂,促使中共革命策略发生转变,D正确。材料未体现国民党内部在反共问题上的分歧,A错误;国共两党合作开始破裂是在七一五反革命政变,B错误;材料未涉及北伐动机,C错误。
12. 答案:C
解析:粟裕和彭德怀的记述都提到敌人武器装备比以往加强,这是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原因之一,C正确。材料未体现红军战略战术滞后,A错误;材料未提及中共错误思想,B错误;材料未提及国共军队数量悬殊,D错误。
13. 答案:A
解析:九一八事变后,《申报》态度变化,反对国民政府不抵抗政策,主张团结抗日,这反映了日本侵华加剧民族危机,A正确。全面抗战路线在1937年形成,B错误;材料体现《申报》关注时政,未体现营利目的,C错误;材料未体现国共两党合作意愿,D错误。
14. 答案:D
解析:外国报刊评析武汉会战,认为中国军队可重整阵容继续抗战,武汉、广州陷落无重大影响,这表明武汉会战推动了中国抗战局势的变迁,D正确。团结御侮局面在1937年已形成,A错误;淞沪会战粉碎了日军速战速决的企图,B错误;武汉会战后中日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并非形势逆转,C错误。
15. 答案:B
解析:日本侵略者规定沦陷区农业生产次序,以满足其军用、民用需求,体现了沦陷区农业生产活动的殖民色彩,B正确。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是在1937年,A错误;材料不能反映长期作战计划,C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对沦陷区农业的控制,而非日本国民经济军事化体系,D错误。
16. 答案:D
解析:安徽湖东、无为等县民工积极支持渡江战役,保证军用物资畅通,说明共产党赢得了广大民众的支持,D正确。土地革命在1927 1937年,A错误;交通状况影响战争,但不能决定战争走向,B错误;“完全失去”说法绝对,C错误。
二、非选择题
17. 论题: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在古代不断发展
阐述:秦汉时期,秦始皇统一六国,推行一系列统一措施,如统一文字、度量衡等,促进了民族交融和文化交流,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奠定基础。汉武帝时期,通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了思想统一,进一步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此时,中原地区与周边少数民族在经济、文化上的联系日益紧密,匈奴、西域等民族与中原的交流增多,民族融合趋势加强。
魏晋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大量内迁,与汉族杂居共处。北魏孝文帝改革,推行汉化政策,如改汉姓、说汉语、穿汉服等,促进了鲜卑族与汉族的深度交融,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内涵。这一时期,各民族在经济上相互依存,在文化上兼收并蓄,进一步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发展。
隋唐时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唐太宗被尊称为“天可汗”,唐朝与吐蕃通过和亲等方式加强联系,如文成公主入藏,促进了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也增进了民族间的情感。唐朝时期的民族交融,使得中华民族的凝聚力进一步增强,多元一体格局更加稳固。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各民族在文化、经济、情感等方面的交流与融合不断加深,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不断发展,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了统一的伟大祖国。
18.
(1)
积极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大一统局面;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有利于思想文化的统一和传承;促进了社会稳定,为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
消极影响: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思想自由,不利于学术的多元发展。
(2)
进步之处:主张广开言路,追求和而不同;倡导建立以舆论指导的民主政治。
原因:西学思想的冲击;民族危机加深,救亡图存的需要;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先进知识分子的推动。
19.
(1)
天然良港,地理位置优越;《马关条约》签订后,外资工业飞速增加,洋务工业兴起;外汇市场活跃,金融活动兴旺;近代化航运体系的发展。
(2)
方向:从乡村流向城市,主要是长江沿线和沿海城市。
条件:近代交通运输和商业的扩展;近代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城市生活对乡村人口的吸引力;国内迁徙运动的推动。
20.
(1)
主题:①拥护共产党、反对内战、保卫祖国;②战斗生产、支援抗战、拥军优属、民主选举。
(2)
历史价值:反映了敌后抗日根据地人民的抗战生活,是研究抗战历史的珍贵资料;激发了根据地人民的抗日热情,凝聚了民族力量,为抗战胜利提供了精神动力;体现了根据地人民的生产建设和民主建设情况。
现实意义: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激励人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有助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培养人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