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必修中册8.3《党费》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语言运用:了解王愿坚及其作品。
思维发展:梳理小说的情节,注意叙述视角。
审美鉴赏:分析细节描写与典型环境,概括人物形象。
文化传承:把握主旨,体会崇高的自我奉献的牺牲精神,提高思想追求。
教学重点
分析黄新的形象特点;学习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的手法。
教学难点
“党费”的多重含义以及小说所表现出来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情怀。
教学过程
导入:
习近平:“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包括抗战英雄在内的一切民族英雄,都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他们的事迹和精神都是激励我们前行的强大力量。
任务一:情节梳理,叙述视角
思考:请为文本划分层次,并概括大意。
引子:
(第1段)由“我”交党费引出回忆(叙述顺序:倒叙;叙述方式:回忆。)
开端:
(第2—5段)被逼上山,斗争形式严峻,“我”奉命寻找黄新(背景)。
发展:
(第6—29段)我初到八里坳,与黄新成功接头,黄新要交党费(“我”第一次跟黄新联系)。
高潮:
(第30—55段)我再到八里坳,黄新整理咸菜欲交党费,后“我”遭围捕,黄新舍命搭救。(“我”第二次跟黄新联系)
结局:
(第56—60段)我带着小孩安全回山里,代黄新交党费。
思考:从概括的语句上看,主语都是“我”,本文采取了第一人称的叙述视角,请回顾采用第一人称视角的作用。
1.“我”是故事的见证者、参与者与叙事者,使故事显得真实可信,增强小说的感染力。
2.“我”的受限视角,隐去了一些枝蔓情节,突出了典型的场景(环境)、细节,凸显出人物形象。
3.通过第一人称“我”为媒介,把自己对黄新的感情融入其中,感染、影响着读者,使读者加深了对黄新的认识。
任务二:细节照应,情节勾连
思考:本文有多处前后照应的细节描写,请说说这些伏笔分别与后文的哪个细节相照应,并谈谈这种写法的作用。
细节1:上山之前,我是干侦察员的。
照应1:职业敏感使然,对于人物和环境都观察得非常仔细。魏政委交代黄新的耳朵边上有个黑痣,“我”凭着这一特征很容易地认出了她。
细节2:第一次见面时,黄新拿出党证和两块银洋要缴党费。
照应2:“我”在黄新牺牲后从砂罐里菜窝窝底下找到了党章和一块银洋。
细节3:第一次见面时,几个党员分别拿菜回去。
照应3:咸菜有不同的颜色以及敌人凭不同颜色的咸菜而发现了黄新的身份。
细节4:黄新的住所是“靠房顶用几根木棒搭了个小阁楼,上面堆着一些破烂家具和几捆甘蔗梢子”。
照应4:敌人搜捕时,黄新让“我”躲进阁楼。
细节照应的作用:
①前后照应的细节描写使小说的情节发展得极其自然,同时又节省了笔墨。
②前后照应,使得文章结构完整,脉络清晰。
任务三:细节动人,突出形象
思考:本文通过细节塑造了黄新这个经典形象。你觉得哪些细节比较打动你?从中体现出黄新什么样的形象特点?
“她揭起衣裳,把衣裳里子撕开,掏出了一个纸包。纸包里面是一张党证,已经磨损得很旧了,可那上面印的镰刀斧头和县委的印章都还鲜红鲜红的。”
分析:强烈对比,表明她作为党员的火热的心,一系列动作显示出她郑重的态度。
“妞儿不如大人禁折磨,比她妈瘦得还厉害,细长的脖子挑着瘦脑袋,有气无力的孩子倚在妈妈身上······她妈一扭头看见了,瞅了瞅孩子,又瞅了瞅筐里的菜,忙伸手把那根菜拿过来。孩子哇的一声哭了。”
分析:自己的孩子可怜,可想到同志们在山上很艰苦,正等着咸菜给养,好去打败敌人,于是她狠心夺过了咸菜。这个看似没有人情味的动作,既真实再现了"盐比金子贵"的残酷环境,更以撕裂式的情感冲突凸显出共产党员的党性觉悟。
思考:有人认为黄新不给自己孩子吃咸菜,是一个绝情冷漠的妈妈,你怎么看?
黄新具有人性与党性的双重形象,其人性体现在:
①她妈一扭头看见了,瞅了瞅孩子,有瞅了瞅箩筐里的咸菜……
②很快地抱起孩子亲了亲……
③她侧耳听了听外面的动静,又说话了,只是声音变得那么和善了:“孩子,你要是能带,也托你带上山去……把她交给卢进勇同志。”
④她连忙转过身来,搂着孩子坐下,慢条斯理地理着孩子的头发。
⑤两眼直盯着被惊呆了的孩子,拉长了声音说:“孩子,好好地听妈妈的话。”
其党性的一面:“她望望我,望望孩子,像是对我说,又像自言自语似的说:‘只要有咱的党,有咱的红军,说不定能保住多少孩子哩!’”把对自己孩子的爱升华到天下母亲对孩子的爱,她并不是个绝情冷漠的妈妈。
一个人要是有了共产主义的信仰,要是愿意为真理,为大多数人的幸福去斗争,甚至不怕牺牲自己生命的时候,那么一个人的生命就会变成几十个、几百个,甚至全体人类的生命那么巨大。在小我与大我中,在党性与人性中,更凸显了黄新对党的虔诚和大无畏的革命奉献精神。
人物形象小结——黄新
①热爱党,忠于党,视党的利益高于一切:在极端困难的环境里,她用咸菜来代替银元缴党费,将一颗滚烫的心与党紧紧贴在一起。
②聪明机智 ,坚决果敢,坚毅乐观:当白匪闯进门后,她用话语与敌人巧妙周旋,保护了革命同志。
③临危不惧,不怕牺牲:敌人知道了她的身份,但她毫无畏惧,沉着冷静,义无反顾。
④热情质朴,无私赤诚:“你们可受了苦了;好的没有,凑合着吃点儿吧!”革命同志的真挚情谊。
任务四:典型环境,彰显人物
思考:典型人物生活在典型环境中,典型环境是人物生活、斗争、成长的场所,离开了典型环境,人物就像离开了水的鱼,没有生存能力。请找出本文的典型环境并说说其特点及对塑造人物的作用。
第9段:“黑沉沉的,活像个乱葬岗子。只有个把白鬼有气没力地喊两声,大概他们以为根据地的老百姓都被他们的“并村”制服了吧。可是我知道这看来阴森森的村庄里还埋着星星点点的火种,等这些火种越着越旺,连串起来,就会烧起漫天大火的。”
环境特点:黑沉沉,无声无息,阴森恐怖。
作用:是当时血雨腥风,白色恐怖统治的社会现实写照,突出革命斗争的环境艰苦卓绝,更能凸显出人物在这种环境中显示出的人格魅力。
第17段:“这是一间用竹篱子糊了泥搭成的窝棚,靠北墙,一堆稻草搭了个地铺,地铺上一堆烂棉套子底下躺着一个小孩子……墙角里三块石头支着一个黑糊糊的砂罐子,这就是她煮饭的锅,再往上看,靠房顶用几根木棒搭了个小阁楼,上面堆着一些破烂家具和几捆甘蔗梢子……。”
分析:
国民党的反动统治造成民众的生活动荡和极度贫困,作者把人物置身于这样恶劣的生存环境中,突出无论多么艰苦的环境都不能动摇她“把红旗再打起来”而作出甘愿牺牲的崇高品质。
任务五:标题含义,探究主旨
思考:小说中的“党费”含义有什么变化?
党费
本义 党员按期向所在的党的基层组织缴纳的钱
本文含义 初次见面
黄新上缴的两块银洋
再次见面
黄新千方百计组织群众腌制的一筐咸菜
最后党费 黄新为保护同志和党组织而献出的宝贵生命
补充资料:
党费是党员向党组织交纳的用于党的事业和党的活动的经费。交纳党费是党员对党组织应尽的义务,是党员关心党的事业的一种表现。它不仅可以为党组织提供活动经费,给党组织以经济上的帮助,更重要的是可以增强党员的组织观念。按照党章规定,党员向党组织交纳党费,是党员必须具备的起码条件。
主题探究:军旅作家(“故事篓子”)王愿坚从一个普通的革命妇女身上,发掘出蕴藏在她心里的伟大的献身精神。这种精神不仅体现在典型环境之中的军民鱼水之情上,而且体现在黄新对党赤诚的奉献情怀上,是一种大义凛然的爱憎、一种庄严豪迈的党性与人性交织的革命情感。
任务六:拓展延伸,感悟升华
思考:《党费》这篇小说对于我们如今的广大党员有怎样的启迪意义
《党费》中的共产党员所表现出来的精神在今天仍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比如那个时期的共产党员为党为人民的精神——他们为了革命的事业可以奉献自己的一生。与本文类似的故事在革命的年代里时有发生,那些共产党员们看到的不是自己在漫漫的黑夜中随时都可能死亡的令人恐惧的现状,而是革命的未来,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过的阳光下幸福的生活。这个信仰支撑着他们将党组织作为自己有限的生命的无限的延续。
“缴党费”是那个时代共产党员这种信仰的具体体现,对党负责任,对受苦受难的人民群众负责任。现在的共产党员大多没有经受过战火的洗礼,也不能丢掉这种信仰,不仅仅是按时缴党费,最重要的是不忘自己共产党员的身份,自己的存在是为了传承信仰,为人民服务。做到这一点,才是真正缴了“党费”。
青年志存高远,就能激发奋进潜力,青春岁月就不会像无舵之舟漂泊不定。正所谓“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青年的人生目标会有不同,职业选择也有差异,但只有把自己的小我融入祖国的大我、人民的大我之中,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才能更好实现人生价值、升华人生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