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第5课《我的童年》教案+学案+练习(打包5套)

文档属性

名称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第5课《我的童年》教案+学案+练习(打包5套)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13.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5-07 07:46:22

文档简介

5 《我的童年》
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5分)
生疏 suǒ 事 nì 爱 肃然起 万象更新 孤苦 仃
家 四壁 浑浑噩噩 绿 林好汉 臭名昭著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每小节的主要内容。(5分)
3.请赏析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6分)
(1)这些芝麻绿豆般的小事是不折不扣的身边琐事,使我终生受用不尽。
(2)我曾有几次从梦里哭着醒来。尽管此时不但能吃上白面馒头,而且还能吃上肉,但是我宁愿再啃红高粱饼子就苦咸菜。这种愿望当然只是一个幻想。
4.作者开篇即说:“回忆起自己的童年来,眼前没有红,没有绿,是一片灰黄。”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作者为什么会如此形容自己的童年?(4分)
当堂达标检测参考答案:
1.略
2. (一)出生在最穷的村中最穷的家庭里
(二)家境异常艰苦,眼中的龙肝凤髓不过是白面馒头
(三)家徒四壁,没有一本书
(四)六岁就离开母亲,饱尝思乡之苦, 它有时候能激励我前进,有时候能鼓舞我振作。
(五)我一直到今天对日常生活要求不高,对吃喝从不计较
3.(1)让“我”终生受用不尽。它有时候 ( http: / / www.21cnjy.com )能激励“我”前进,有时候能鼓舞“我”振作。“我”对日常生活要求不高,对吃喝从不计较,不溺爱子女,也是童年琐事的影响。
(2)作者用朴素平实的语言写出一个六七岁的孩子离开母亲后心里酸涩的滋味和对母亲的眷恋,感情真挚,令人动容。
4.因为季老的童年“没有红,没有绿”,生活的贫穷、经济的落后让他感觉他的童年没有色彩,是沉重的。5 《我的童年》
【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词和文学常识。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特点。  
3.品味本文平淡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4.理解作者的人生感悟,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童年是五彩缤纷的;童年是最令人怀念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是最无忧无虑的…… 想到那童年的幼稚,会令人发笑,我们儿时的无知、天真、稚气是不能用语言表达的。童年是我们每个人都拥有过的,只有曾经拥有,现在才有所感悟。同学们的童年生活是无比幸福、充满快乐、自由自在的。那么季羡林先生眼中的童年又是怎样的?
二、检查预习
1.检查预习学案的完成情况。
2.解决字词。
3.认识作者。
当代学者、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著有散文集《天竺心影》《朗润集》《留德十年》《牛棚杂忆》等。
三、概括内容,理清结构
1.快速默读全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个小标题下的内容。5分钟后谁先完成好,请举手示意。
明确:①童年生活一片灰黄;②交代家 ( http: / / www.21cnjy.com )庭情况;③写父辈们的艰辛生活;④奶奶给“我”白面馒头、偷吃白面饼子;⑤学习认字、交代小伙伴的情况;⑥到济南求学、思念故乡与亲人。
2. 理清课文结构
一(1):童年生活一片灰黄
二(2-13):写“我”的童年生活。
第一层(2-10):交代“我”的生活背景,回忆童年时在家乡的生活。
第二层(11-13):离开故乡,思念故乡与亲人。
四、走进文本,合作探究
细读课文,回答下面的问题,5分钟后比谁能够回答地最到位。  
1、作者的童年生活有什么特点?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表现这一特点的?
明确:作者的童年可以说是苦难的童年 ( http: / / www.21cnjy.com )。作者出生的家庭极度贫穷,一年到头,只能“啃红高粱饼子就哭咸菜”,偶尔吃一回白面馒头如同吃“龙肝凤髓”一般;为吃一块白面饼子,竟被赶到水坑中。作者在6岁时便不得不离开家乡,离开父母,这对一个孩子来说,无疑也是极为残酷的事情。这些都是作者童年苦难生活的表现。
2、“每天最高的享受”这一部分中,作者写道:“现在写这些事情还有什么意义呢?”结合本文内容,探究作者写这些事情有什么意义。
明确:能激励我前进,鼓舞我振作;促进我养成对物质生活要求不高的良好习惯;提醒做父母的爱护子女要得法。
3、作者开篇即说“ 回忆起自己的童年来, 眼前没有红,没有绿,是一片灰黄”。结合课文,说说作者为什么如此形容自己的童年?
作者的童年是物质和精神都饱受苦难的年代。在父 ( http: / / www.21cnjy.com )母身边时,物质生活极度匮乏, 吃的是红高粱面饼,连基本的生活物资——盐,都无钱可买;“半个白面馒头”就是 作者眼中最好吃的东西,家里“连带字的什么纸条子也没见过”;在济南叔父家,“我” 的精神生活并不如意,一个六七岁的孩子离开母亲,几次梦里哭醒。所以作者回忆起童年生活,眼前没有喜气洋洋的红色,也没有生气勃勃的绿色,只是一片无奈悲凉的灰黄。 
五、研读课文,品味语言
学者钟敬文这样评价季羡林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散文“浮花浪蕊岂真芳,语朴情醇是真行;我爱先生文品好,如同野老话家常”。试结合文章内容,品析季羡林散文“语朴情醇”、“野老话家常”的特点。从文中找出自己喜欢的语句,并和所说为什么写的好?
例如:“我父亲同另外的一 ( http: / / www.21cnjy.com )个弟弟(九叔)孤苦伶仃,相依为 命,房无一间,地无一垄,两个无父无母的孤儿,活下去 是什么滋味,活着是多么困难。概可想见 ”虽无过多的描述也只是平平淡淡的记述事实,都让人读来心酸。
学生在独自理解的基础上把不能解决的问题提交小组讨论解决,小组仍然不能解决的问题提交全班合作解决。
1、作者是怎么介绍父亲和叔父在济南的经历的?
明确:作者连用了四个四字短语,用“拉” ( http: / / www.21cnjy.com )“扛”“当”“卖”四个动词,简练概括地写出了父亲和叔父在济南所从事的艰辛工作,表现了他们为生存,在人生地疏的环境中的艰难挣扎。
2、作者详写举人太太给我拿白面馒头的情形有什么作用?
明确:说明“我”对这一情形的印象极为深刻,突出了“我”吃白面馒头的奇妙感受,也反衬了“我”家的贫穷与生活的艰苦。
3、作者为什么“宁愿再啃红高粱饼子就苦咸菜”?
明确:尽管作者此时能吃上白面馒头和肉,但他离开了母亲,这句话表达了他对母亲浓浓的思念之情。
六、拓展延伸
课文给读者呈现了一个“一片灰黄”的童年生活,你如何看待作者的这段生活?
【示例】季羡林先生的《我的童年》,让我 ( http: / / www.21cnjy.com )们看到了季先生那“一片灰黄”的早年生活,他的童年生活与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们应从季先生的生活中汲取一些精神营养,即面对困境时不要怨天尤人,要敢于克服,奋发向上,这样才无愧于时代、家庭给予我们的厚爱。
七、归纳总结
1.主题归纳:文章通过回忆童年那一 ( http: / / www.21cnjy.com )段极其艰苦辛酸往事,表现了童年生活的艰苦和辛酸,表达了对亲人和儿时伙伴的无限怀念之情,以及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并对现在的孩子寄予了殷切的希望。
2. 总结:作者通过对童年生活的回忆,记 ( http: / / www.21cnjy.com )叙了自己的家庭生活情况及童年经历,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对亲人的怀念,对童年生活的难以忘怀。看似平淡的叙述中,饱含着复杂而又真挚的感情 。
八、达标检测
九、作业
课下阅读季羡林的其他文章,并和同学们分享。5 《我的童年》
【学习目标】
1.掌握生字词和文学常识。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特点。  
3.品味本文平淡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4.理解作者的人生感悟,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学习过程】
一、导入
二、检查预习
1.检查预习学案的完成情况。
2.解决字词。
3.认识作者。
三、概括内容,理清结构
1.快速默读全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个小标题下的内容。5分钟后谁先完成好,请举手示意。
2. 理清课文结构
四、走进文本,合作探究
细读课文,回答下面的问题,5分钟后比谁能够回答地最到位。  
1、作者的童年生活有什么特点?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表现这一特点的?
2、“每天最高的享受”这一部分中,作者写道:“现在写这些事情还有什么意义呢?”结合本文内容,探究作者写这些事情有什么意义。
3、作者开篇即说“ 回忆起自己的童年来, 眼前没有红,没有绿,是一片灰黄”。结合课文,说说作者为什么如此形容自己的童年?
五、研读课文,品味语言
学者钟敬文这样评价季羡林的散文“浮 ( http: / / www.21cnjy.com )花浪蕊岂真芳,语朴情醇是真行;我爱先生文品好,如同野老话家常”。试结合文章内容,品析季羡林散文“语朴情醇”、“野老话家常”的特点。从文中找出自己喜欢的语句,并和所说为什么写的好?
1、作者是怎么介绍父亲和叔父在济南的经历的?
2、作者详写举人太太给我拿白面馒头的情形有什么作用?
3、作者为什么“宁愿再啃红高粱饼子就苦咸菜”?
六、拓展延伸
课文给读者呈现了一个“一片灰黄”的童年生活,你如何看待作者的这段生活?
七、作业
课下阅读季羡林的其他文章,并和同学们分享。5 《我的童年》
给加点的字注音
诞生 溺爱 教谕 蹿房越脊 门楣 椽子
二.解释下列词语
肃然起敬: 万象更新:
蹿房越脊: 浑浑噩噩:
习以为常: 孤苦伶仃:
三. 作者季羡林老先生是我国著名学者,我们山东老乡,查阅资料,为他设计一张名片。
季羡林:
四.初读课文,思考下面的问题:
1.围绕着我的童年,写了哪些人,哪些事?
标画段号,你认为课文应该分为几部分?
你觉得文章的语言有什么特色?
4.读完课文,你有什么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