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 第8课《短文两篇》教案+学案+练习(打包5套)

文档属性

名称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 第8课《短文两篇》教案+学案+练习(打包5套)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4.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5-07 07:49:53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8 《短文两篇》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作者的人生追求。
2.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含义。
3.分析“日”“月”的特点,理解其象征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预习展示
1.生字词。
2.作者、背景简介。
(1)巴金:
生于1904年11月25日 ( http: / / www.21cnjy.com ),原名李尧棠,祖籍浙江嘉兴,生于四川成都一个官宦家庭。曾于1949年出席第一次全国文代会,当选文联常委。此后的50余年中,先后担任上海市文联副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协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全国文联副主席。他的著作被译为多种文字。21cnjy.com
1982年至1985年相继获得意大利但丁国际荣誉奖、法国荣誉勋章和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文学博士、美国文学艺术研究院名誉院士称号。www.21-cn-jy.com
代表作品:学术界公认巴金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创作有两个高峰,第一个高峰是在1949年前,巴金写出了诸如《灭亡》、“激流三部曲” 《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长篇小说《寒夜》及短篇小说《神》、《鬼》等20多部中长短篇小说。这些小说影响了几代青年人,同时也奠定了巴金在现代文学中不可动摇的地位。巴金的第二个创作高峰是在“文革”之后,他用了8年时间写了150篇《随想录》,计有42万字。
(2)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抗战时期的1940年,当时中国 ( http: / / www.21cnjy.com )大地正遭受日本帝国主义的蹂躏,光明被黑暗取代,和平被屠杀侵淫。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与生存,千千万万不甘做亡国奴的人们,拿起武器,走上战场,不惜牺牲。作者写此文,就是由此而发。2·1·c·n·j·y
3.诵读课文。师生点评。
4.学生合作交流,共同解决学生自学过程中的疑难问题。
三、整体感知
朗读课文,联系特定的时代背景,初步感知作品。
课文包含了哪两个神话传说?对这两个物的行为,你是怎么看的?
对这两个人物的行为的评价,各抒己见。
“夸父不量力,欲追日影,逐之于旸谷,渴死。”--《山海经》
“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之,奔月宫。”--《淮南子》
四、品读探究
(一)品读《日》,研讨:
1、作者写“日”,却用主要篇幅来赞美飞蛾扑火,这是为什么?
因为这里的飞蛾已不仅仅是单纯的生物,它 ( http: / / www.21cnjy.com )寄托了作者的理想,它成为了一种象征,是为了追求光明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美好人格的象征,作者写的虽然是“日”,但主要表达的却是飞蛾努力追求“日”,追求光和热的行为。【来源:21·世纪·教育·网】
2.“飞蛾”为什么值得赞美?
因为飞蛾为了追求光和热,将身子扑向灯火,或者浸在油中,这是为了追求光明、不惜牺牲自我的一种伟大行为。21·世纪*教育网
3、在叙述完夸父、飞蛾之后,为什么作者忽然笔锋一转,说起了“为着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舍弃自己的命”?
因为前面所说的夸父和飞蛾都是为了后 ( http: / / www.21cnjy.com )面的铺垫而产生的,目的是引出后面这句话。这才是作者要表达的重点,为着追求光和热,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这是作者理想中的人格。
(二)品读《月》,研讨:
1、月亮在文中带给的突出感觉是什么?你是通过哪些描写体会出来的?
最突出的感觉是寒冷。
譬如:“我望着明月,总觉得寒光冷气侵入我的身子。”“月光冷的很”“望见落了霜的地上的月色,觉得自己衣服上也积了很厚的霜似的。”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2、“月的光是死的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文章一再地写月的“冷”“死”有什么含义?
表达了作者对光和热的一种向往和渴求.“冷”“死”感彩强烈,形象地传达出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憎恨。21教育网
3.为什么作者在《月》的末尾引用“姮娥奔月”的传说?
因为姮娥也是为了某种理想,为了可以改变月 ( http: / / www.21cnjy.com )光的冰冷,为了使这个已死的星球再生而奔月的。虽然作者用的是疑问的语气,但是在姮娥的身上,作者也寄托了自己的人格理想。
五、课堂总结
飞蛾扑火、夸父追日、嫦娥奔月,这三者是不是有相似之处呢?
飞蛾扑火,“终于死在灯下”,但在生命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最后一刻,总算“得到了光,也得到了热”。由飞蛾作者进而联想到夸父“追赶日影,渴死在 谷”,与飞蛾的葬身灯下情同、理近。嫦娥奔月,也是为了某种理想,为了“使这个已死的星球再生”。他们为了自己的追求,百折不挠,坚韧顽强,心甘情愿,在所不惜。21·cn·jy·com
六、拓展延伸
文中写月的清冷的意境,使你联想到古诗文中的哪些诗句?
七、达标检测
八、作业
从书中或网上搜集有关巴金的作品,并与其他同学分享。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8 《短文两篇》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作者的人生追求。
2.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含义。
3.分析“日”“月”的特点,理解其象征意义。
【学习过程】
一、导入
二、预习展示
1.生字词。
2.作者、背景简介。
(1)巴金:
(2)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抗战时期的1940年,当时中国大地正 ( http: / / www.21cnjy.com )遭受日本帝国主义的蹂躏,光明被黑暗取代,和平被屠杀侵淫。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与生存,千千万万不甘做亡国奴的人们,拿起武器,走上战场,不惜牺牲。作者写此文,就是由此而发。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3.诵读课文。师生点评。
4.学生合作交流,共同解决学生自学过程中的疑难问题。
三、整体感知
朗读课文,联系特定的时代背景,初步感知作品。
课文包含了哪两个神话传说?对这两个物的行为,你是怎么看的?
四、品读探究
(一)品读《日》,研讨:
1、作者写“日”,却用主要篇幅来赞美飞蛾扑火,这是为什么?
2.“飞蛾”为什么值得赞美?
3、在叙述完夸父、飞蛾之后,为什么作者忽然笔锋一转,说起了“为着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舍弃自己的命”?
(二)品读《月》,研讨:
1、月亮在文中带给的突出感觉是什么?你是通过哪些描写体会出来的?
2、“月的光是死的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文章一再地写月的“冷”“死”有什么含义?
3.为什么作者在《月》的末尾引用“姮娥奔月”的传说?
五、总结
飞蛾扑火、夸父追日、嫦娥奔月,这三者是不是有相似之处呢?
六、拓展延伸
文中写月的清冷的意境,使你联想到古诗文中的哪些诗句?
七、作业
从书中或网上搜集有关巴金的作品,并与其他同学分享。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8 《短文两篇》
1.下列加点的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 (2分)
A.旸谷(yánɡ) 浸润(jìn) B.皓月(hào) 姮娥(hénɡ)
C.一撮灰(zuǒ) 露台(lù) D.瞬间(shùn) 夸父(fǔ)
2.对下列各句的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2分)
A.胡须很打眼,好像浓墨写的隶体“一”字。  (比喻)
B.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对偶)
C.你不以我们的祖国有着这样的英雄而自豪吗   (设问)
D.远寺的钟声突然惊醒了海的酣梦。      (拟人)
3.对作者在《月》的结尾用“姮娥奔月”的传说的原因分析有误的是( )(2分)
A.是为了引起人们的遐想,产生探索月球奥秘的兴趣。
B.因为姮娥也是为了某种理想,为了使这个已死的星球再生而奔月的,她的精神是值得称颂的。
C.作者虽然用的是疑问的语气,但在姮娥的身上,寄托了作者自己的人格理想。
D.姮娥和飞蛾、夸父是相似的,都是为了一个知名的理想而放弃原有的一切,都是作者赞颂的对象。
4.填空。(6分)
(1)我怀念上古的夸父,他 日影, 在旸谷。
(2)为着 光和热,人宁愿 自己的生命。
(3)我望着明月,总感到寒光冷气 入我的身子。
(4)我们的面影都该   在镜子里罢,这镜里一定有某某人的影子。 
5.作者写“日”,却用主要的篇幅来赞美飞蛾扑火,这是为什么?(2分)
6.课文中写道:“生命是可爱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联系特定的时代背景,你如何理解作者的这种人生追求?(2分)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7.月亮在这里带给作者最突出的感觉是什么?你是通过文章中的哪些描写体会出来的?这里所表现的意境,能使你联想起古诗中的哪些诗句?(3分)21教育网
8.在《日》中,作者主要写光和热,同时提 ( http: / / www.21cnjy.com )到了冷;在《月》中,作者主要写冷,却同样提到了光和热。把两文贯通起来,你对作品的主体有什么深一层的理解?(3分)
当堂达标检测参考答案:
1.C 2.C 3.A
4.(1)追赶 渴死(2)追求 舍弃(3)侵(4)留
5.因为这里的飞蛾已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生物,它寄托了作者的理想,它成为了一种象征,是为了追求光明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美好人格的象征。21cnjy.com
6.作者写的虽然是“日”,但主要写的却是飞 ( http: / / www.21cnjy.com )蛾努力追求“日”,追求光和热的行为。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日》和《月》都是在四十年代初期完成的,当时抗战正进入一个比较艰苦的阶段。全国人民包括巴金都在企盼胜利的到来,因此可以理解巴金为什么歌颂光明,赞美那些为了追求光和热不惜牺牲自己的人。21·cn·jy·com
7.月亮带给作者最突出的感觉是冰冷。文中多 ( http: / / www.21cnjy.com )处提到,如“寒夜对镜,只觉冷光扑面”,“面对凉月”、“我望着明月,总觉寒光冷气浸入我的身体”,“月光冷得很”,“月的光是死的光”等等。这种意境使人想起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苏轼的“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李商隐的“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等。
8.冷和热是一种及强烈的对 ( http: / / www.21cnjy.com )比,而事物在对比之下,特征才会更加突出明显,这就是为什么作者会在不同的两篇文章中提到了同样的东西。正因为对光和热的向往和追求,对美好事物的企盼和渴望,更要远离寒冷和冰冷,远离黑暗和死亡。所以作者才别有深意地这样写。将两篇文章贯通起来,更可以充分理解和感受作者的良苦用心,理解在这样一个特定的年代里,作者热切期待光明的心情。《日》表现了巴金激情澎湃的一面;而《月》集中体现了巴金细腻幽静的另一面。虽然风格不同,但作者的感情却是一以贯之的。无论是扑向灯火的飞蛾,还是渴死在旸谷的夸父,还是希望可以用自己的一己之力改变现状的姮娥,他们都代表着一种力,一种向上的、不屈不挠的力,是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一种希望和信念。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8 《短文两篇》
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旸 谷   撮 灰   浸 泡  姮 娥
二、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1.巴金:原名 ,字 ( http: / / www.21cnjy.com )    。四川成都人,现当代著名 ,主要作品有,《激流三部曲》 ;《爱情三部曲》 ;散文集 。
2.通过查阅资料,我了解到当时的写作背景是:
三、有感情地朗读2遍课文。温馨提示:朗读时要通过把握语调、语气和语速,表达出准确的情感。
四、课文初读
1.结合文章的写作年代分析,“日”象征了什么?
2.表现作者理想中的人格的句子是什么?
3.“月”在文中带给作者最突出的感受是什么?请你摘录文中的有关语句。
五、我的发现和疑问
                  
【作者介绍】
巴金(1904~2005)现、当代作家。 ( http: / / www.21cnjy.com )原名李尧棠、字芾甘,笔名佩竿、余一、王文慧等。四川成都人。主要代表作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的三部曲》(《雾》《雨》《电》)等中长篇小说,出版了《复仇》、《将军》,《神 鬼 人》等短篇小说集和《海行集记》、《忆》、《短简》等散文集。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8 《短文两篇》
1.填空。(5分)
巴金,原名李尧棠,字_______,四川成都人。现当代著名_____ __家。主要作品有小说___ 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日》《月》选自散文集_________。
2.给下列句中加点字注上拼音,或按拼音写出汉字。(4分)
①他追赶日影,渴死在旸(  )谷。
②让我在眼前一阵光,身内一阵热的当儿,失去知觉,而化作一阵烟,一撮(  )灰。
③每次 对着长空的一轮hào(  )月,我会想:在这时候某某人也在凭栏望月吗?
④但是为什么还有陷héng é(  )奔月的传说呢?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3分)
A.那烟雨中的柳叶湖,恰如一幅淡雅而隽永的水墨画,展现出她别样的风姿。
B.在即将举行的广州亚运会上,体育健儿们纷纷表示一定充分发扬自身水平。
C.为了防止甲型H1N1流感病毒不再蔓延,我国政府采取了强有力的应对措施。
D.我永远不会忘记老师耐心细致地纠正并指出我考试中的问题的情景。
4.应怎样理解“没有了光和热,这人间不是会成为黑暗的寒冷世界吗?”一句在文中的含义?(3分)
5.在《月》中,月亮带给作者最突出的感觉是什么?(3分)
6.文中所表现的意境,能使你联想起古诗文中的哪些诗句?(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______
预习检测参考答案:
1.芾甘 文学 《激流三部曲》(《家》《春》《秋》) 《爱情 三部曲》(《雾》《雨》《电》) 《龙 虎 狗》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2.①yáng ②cuō ③ 皓 ④姮娥
3.A
4.这是全文的中心,说明要使光和热永驻人间,就必须百折不挠地追求,斗争。
5.月亮带给作者最突出的感受是冰冷。
6.这种意境能使人想起李白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苏轼的“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李商隐的“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等。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