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3.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2-26 09:37: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必修下册1.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语言运用:准确理解并诵读课文中的经典语句,掌握文言文的基本词汇和句式结构。
思维发展:通过分析四位弟子的志向以及孔子的评价,从不同角度解读文本,发展创新思维。
审美创造:体会文中描绘的曾皙所追求的和谐美好的生活图景,培养学生文学鉴赏与创作能力。
文化传承:体会儒家文化的精髓,增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感受儒家“礼治”“仁政”等思想的内涵。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并背诵课文中的关键语句,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能够准确翻译课文,积累文言文基础知识,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难点:引导学生结合现代社会背景,思考儒家思想对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的启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现实关怀意识。
教学方法
讨论式、合作探究式、讲授式、板演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常言道:“志者,心之所也。”,每一个人都会有属于自己的志向与理想。同学们的志向与理想是什么呢?为什么你会立下这样的志向?你为实现它做了哪些努力?
2.同学们都谈了自己的志向理想,老师也看到了同学们的努力。那么你们知道在2500年前,也有一群师生像我们一样在“课上”各言其志吗?他们的志向又是怎样的呢?这节课就让我们穿越时空,回到2500年前,听孔子与其弟各言其志。
二、知人论世
1.旧知回顾:
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五经:《诗》《书》《礼》《易》《 春秋》
六艺:一指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二指六种科目:礼、乐、射、御、书、数。
《论语》:“论”,编纂的意思;“语”,是语言的意思 。“论语”就是语言的编纂 。《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由孔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是一部语录体散文集,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共20篇,言简意丰,在记言同时,传达了人物的神情态度,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点。
2.作者简介: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被尊称为“圣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思想核心是仁,政治上主张礼治,鼓励人们入仕。
道德思想:在个体层面主张“仁、礼”之德性与德行。提倡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
政治思想:核心内容是“礼”与“仁”;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
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不耻下问、虚心请教,学与思相结合。
三、由题入志
补充:文化常识——古人的名、字、号
名:出生后,由父母命名,供长辈呼唤,名只在君主、长辈面前或者自谦使用。
字:对“名”的解释和补充,意思可相近或相反,又叫“表字”。“字”在成年后(男子20岁,即弱冠/加冠;女子15岁,即及笄),自起或长辈起。平辈或晚辈多称字。
号:以示尊重,一般不直呼其名,也不称其字,而称别号。号一般自取,标榜自己的性格和情操。
根据文章内容和课下注释,梳理人物,完成下面的表格。
人物 姓氏 名 字
孔子 子、(孔) 丘 仲尼
子路 仲 由 子路
普哲 曾 点 子皙
冉有 冉 求 子有
公西华 公西 赤 子华
四、整体感知、结构划分
问:这是一篇什么题材的文章?根据内容,课文可划分为几个部分?
记叙为主的语录体散文——全文围绕谈“志”展开
孔子问志——弟子言志——孔子评志
五、文本梳理
(一)孔子问志
疏通孔子问志部分内容,积累重点文言知识。
【1】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在尊长近旁陪坐)。
【2】子曰:“以(介词,因为)吾一日长乎尔(年纪比你们大乎:于。比)【介词结构后置句】,毋(不要)吾以(以通“已”,停止)也。居(闲居,平时)则(就,总是)曰:“不吾知也!’【宾语前置句】如或知(如,连词,表假设。或,不定代词,有人。知,了解。)尔,则何以(以:动词,做)【宾语前置句】哉?”
(二)弟子述志——子路
1.疏通本部分内容,积累重点文言知识。
【3】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介词结构后置句】;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4】夫子哂之。
率尔:急遽而不加考虑的样子 摄:夹师旅:军队因:接续饥馑:饥馑泛指饥荒。五谷不熟曰饥,蔬菜不熟曰馑。为:治理比及:等到方:合乎礼仪的行事准则哂:微笑
2.文本探究:子路的志向是什么?性格如何?
子路(前542年―前480年),鲁国卞人,性格爽直,为人勇武,信守承诺,忠于职守,以擅长“政事”著称。跟随孔子周游列国,比孔子小九岁,也是弟子中侍奉孔子最久者,孔子问志时大约51岁。
志:治理一个受大国侵略而且遭受饥荒的千乘之国,并保证三年内使人民勇于作战并懂得义理。【侧重强国】
性格:有抱负、自信、坦诚,却较鲁莽、轻率。
(三)弟子述志——冉有
1.疏通本部分内容,积累重点文言知识。
【5】“求!尔何如?”
【6】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方:方圆,纵横 如:或者 足:使……富足 如:至于 俟:等待
2.文本探究:冉有的志向是什么?性格如何
冉有(前522-前489),春秋末鲁国人,有治国才能。鲁国的大夫季康子问孔子:“冉有可以从政吗?”孔子说:“冉有多才多艺,从政有什么不可以的?” 季康子就请冉有辅佐自己。鲁哀公十一年,齐国军队攻打鲁国,冉有力排众议,率领鲁国军队抵抗强敌,获得了胜利。孔子问志时大约31岁。
志:治理一个小国,三年内使人民富足。至于礼乐教化,还难办到。
侧重富民
性格:谨慎小心,谦虚退让。
(四)弟子述志——公西华
1.疏通本部分内容,积累重点文言知识。
【7】“赤!尔何如?”
【8】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能:胜任,能做到
焉:这方面
如会同:如:或者,诸侯不在规定时间朝见天子曰会;诸侯同见天子曰同。
端章甫:端:礼服,名词作动词,穿礼服 章甫:礼帽,名词作动词,戴礼帽。
小相:相,傧相。诸侯祭祀会盟时主持赞礼及司仪的官。存在等级差别,所以有大相、小相之说。
2.文本探究:公西华的志向是什么?性格如何?
公西华(前509- ),名赤,字子华,河南省濮阳市濮阳县人,是几个弟子中年龄最小的。据《论语》记载,他衣冠整齐,生活从来不马虎,仪表堂堂,风度翩翩,擅长辞令,应对得体。孔子说他“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他可做一个很好的外交官。孔子问志时大约18岁。
志:能在诸侯举行祭祀或会盟时担任一个“小相”。
【侧重以礼治邦】
性格:谦恭有礼,娴于辞令。
【小结】三人的志向虽各有侧重,但都愿意在仕途上创一番事业,都是参加政治。
三子之志内容有别,表达也各异,但更多的是相同之处,试找出来,说一说。
“由也为之”“求也为之”,“为”都是“治理”的意思,二人之志看起来大小有别,但是都是要“治国”,都是宏图大志,都是把自己的个人理想和人民的富足、国家的强大联系在了一起,这是孔子教育的影响,内化为学生自觉的追求,是把小我的价值实现是建立在为这个国家创造福祉的事业上的。而公西华和二位同窗都是相同的志向,做大事或者做不那么大的事,都可以成为实现个人价值、贡献社会国家的有用的人。可见他们的志向虽各有侧重,但都愿意在仕途上创一番事业. 都是参加政治,都是要从政,都是要自己的方式参与到国家的治理与发展之中。
(五)弟子述志——曾皙
1.疏通本部分内容,积累重点文言知识。
【9】“点,尔何如?”
【10】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11】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12】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 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yú,咏而归。”
【13】夫子喟kuì然叹曰:“吾与点也。”
2.文本探究:曾皙的志向是什么?性格如何?
曾皙,名点,孔子问志时大约39岁。他的儿子曾参也是孔子的著名弟子,后人尊称为“曾子”。平时所说的“四书五经”中的《大学》就是曾参所著。
志:暮春时节,脱下冬衣,穿上春衣,和五六个20岁的成年人,带着六七个少年,在沂水边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路唱着歌回来。
【侧重礼乐治世(社会大同)】
性格:淡泊功名、逍遥洒脱、从容淡定。
3.探究“春风沂水”:曾皙在描述自己志向之前就说自己之志“异乎三子者之撰”,你认为其不同表现在哪里?他这种志向我们该如何理解?
外与内:子路讲的是“不挨打”,属于“强兵”;冉有讲的是“不挨饿”,属于“富国”,公西华讲的是“礼”,属于精神文明,此三子者,都是向外谋求具体的目标,而曾皙则是向内谋求个人的幸福:享受和平,享受富裕,享受文明。
实与虚:三子之言志,不论是子路的军事,冉有的政务,还是公西华的礼仪外交,皆是实事,均为切务,他们都致力于功名事业的追求,而曾皙不暇于细务,只求良辰美景与好友同乐。
(六)孔子评志
1.疏通本部分内容,积累重点文言知识。
【14】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15】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16】曰:“夫子何哂由也?”
【17-21】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后:走在后头。方位名词作动词。
夫:指示代词,那。
也已矣:罢了。
让:谦让。
是故:因此,所以
唯:句首语气助词,无义。
邦:国。此处指治理国家大事。
也与:语气助词,表示疑问
安:疑问代词,怎么。
见:见得。
之:指诸侯国。
小、大:形容词作名词,小相、大相
2.文本探究:听了弟子们的述志之后,孔子对他们分别有什么样的评价?
对子路 —— 哂之 —— 赞成他的治国志向,但认为他谈话的内容和态度不谦虚,这属于“其言不礼”;
对冉有 —— 叹之 —— 没有当面评论,但肯定了冉有的志向,认为冉有讲的也是国家大事,国家虽然小,但“足民”也是大事;
对公西华 —— 惜之 —— 认为他低估了自己,完全可以担任更重要的工作;
对曾皙 —— 与之 —— 赞同他的志向,即希望社会上人人懂礼爱乐,天下太平,社会大同。
3.文本探究:孔子为什么特别赞成曾皙的“志”?同时又为何叹息呢?
孔子反对暴政,主张仁政,讲求“礼治”,注重文教德化。曾皙所描绘的“春游图”正是太平治世的安详自得、教化礼乐寓于其中的生活素描图,这恰是孔子的政治理想。
孔夫子面对的世界是礼崩乐坏,是“杀人盈野,杀人盈池”的社会现实,弑君者有之,亡国者有之,满地的乱臣贼子,王政不再是争霸者的选择,他们首选霸道,谁能给他们带来迅捷而实际的土地、人口乃至称霸,谁就会被重用。要“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真是无异于痴人说梦,太难了!而就自身经历而言,孔子经历十四年周游列国,颠沛流离,处处碰壁,最后失意归来,积极入世的热情已然淡去,一心一意整理“六经”,年轻时的豪情壮志烟花般地幻灭了,“齐家、治国、平天下”也成了不能兑现的空头支票。曾皙所描绘的这种悠哉游哉老少同乐的春游图景,强烈地触动了圣人渐趋平静的心。这一声深沉的叹息里,实在蕴藉着圣人尝尽人生况味后的大彻大悟!
四位学生发言的顺序——从子路的“平战除祸”,到冉有的“富民足民”,再到公西华的“教化百姓”,最后到曾皙的“礼乐之治”,这其实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治国的四步方略。后来的孟子,继承发展了这个方略,并将其深化为实施仁政的四个具体策略,即“养民保民”——“富民足民”——“教民化民”——“爱民安民”。
六、总结主旨
文章记录的是孔子和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这四个弟子“言志”的对话,生动地再现了孔子让学生畅谈志向的情形。反映了儒家“足食足兵”“先富后教”“礼乐治国”的政治思想及孔子循循善诱、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
七、作业设计
如何看待曾皙的“志”,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