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语文学科
12 活板(沈括)
教材原文 参考译文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自冯瀛王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介绍雕版印刷历史,表明活字印刷对于雕版印刷的继承发展关系) 雕版印刷书籍,唐朝人还没有大规模地做这件事。自冯瀛王时才开始(用雕版)印制五经,以后的经典文献都是版印书籍。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huò)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yánɡ)之;药稍镕,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dǐ)。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tiè)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木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fán)土,用讫(qì)再火令药镕,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按照工艺流程先后说明活字印刷各个环节的操作过程) 庆历年间,有位叫毕昇的平民,又发明了活字印刷。他的方法是:用胶泥刻成字,薄得像铜钱的边缘一样,每个字制成一个字印,用火烘烤使它变得坚硬。先设置一块铁板,它的上面用松脂、蜡泥混合纸灰一类的东西覆盖住。想要印刷时,就拿一个铁模子覆盖在铁板上,然后密密地排列好字模,排满一个铁模子就作为一个印板,拿它靠近火烘烤;等松脂、蜡等的混合物稍微熔化时,就拿一块平板按压它的版面,于是(所有排在铁板上的)活字平得像磨刀石。如果只印制两三本书,这种方法不能算很简便;如果印制几十乃至成百上千本书,就显得特别快捷了。(印刷时)通常制作两块铁板,一块正在印刷,另一块已经另外排列字模,这一块板刚印完,第二块已经准备(好了),两块板交替使用,瞬息之间就可以完成。每一个字都有好几个印模,像“之”“也”等字,每个字有二十多个印模,用来防备一块板里面有重复的字。(字模)不用时,用纸来标记活字,每个韵部做一个标签,用木格(分别)贮存这些活字。遇到平时没有准备的生僻字,立刻刻出来,用草火烘烤,很快就可以完成。不拿木头制作活字模,是因为木头的纹理有疏密,沾了水就会变得高低不平,加上容易与药物互相粘连,不能取下来;不如用烧胶泥(的方式),使用完毕后,再次用火烘烤,使松脂、蜡等的混合物熔化,用手一抹,那些印模就会自动脱落,根本不会(被)弄脏。
昇死,其印为余群从所得,至今宝藏(cánɡ)。(交代活印下落) 毕昇死后,他的印模被我的堂兄弟及诸子侄得到,到现在还珍藏着。
【文学常识】沈括,字存中,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北宋科学家、政治家。博学多才,是我国古代的著名学者。著有《梦溪笔谈》《长兴集》等。《梦溪笔谈》是沈括的一部科学杂著及见闻录,内容丰富,保存了大量的自然科学资料和历史资料。其中杂记部分有少量寓言。
【情感主旨】全文着重说明活版制作、印刷的整个过程。文章抓住特点,说明工艺程序,有条不紊,给人明晰、完整、系统的印象。写活字版印刷,紧扣“活”字,在说明时又主要按照工艺顺序进行说明,并且通过与雕版的比较,体现活版的优越性。通过阅读课文,我们应该对毕昇这类民间革新家、发明家保持崇高的敬意,尊重他们的创新精神,感受古代人民的智慧。
1.通假字。
(1)活板 同“版”
(2)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同“以”
(3)药销镕 同“熔”,用高温使固态物质转变为液态
2.古今异义。
(1)有布衣毕昇
古义: 平民
今义:布衣服
(2)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
古义: 覆盖
今义:往外透
3.词类活用。
(1)则以纸帖之 名词用作动词,标记
(2)用讫再火令药镕 名词用作动词,用火烘烤
4.一词多义。
(1)就
①持就火炀之 靠近
②瞬息可就 完成
(2)自
①自冯瀛王始印五经 从
②一板已自布字 另自,另外
③其印自落 自行
5.重点实词。
(1)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 模子
(2)持就火炀之 烘烤
(3)则字平如砥 磨刀石
(4)则第二板已具 准备(好了)
(5)更互用之 交替,轮流
(6)不若燔土 烧
(7)用讫再火令药镕 完毕
(8)殊不沾污 根本
6.重点虚词。
为
①唐人尚未盛为之 动词,采用
②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动词,是
③满铁范为一板 动词,成为
④其印为余群从所得 介词,被
7.句子翻译。
(1)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雕版印刷书籍,唐朝人还没有大规模地做这件事。
(2)昇死,其印为余群从所得,至今宝藏。
毕昇死后,他的字印被我的堂兄弟及诸子侄得到,直到今天依然被珍藏。
8.阅读理解。
本文的题眼是一个“活”字,通篇是怎样围绕这个“活”字作文章的?
本文的主要特征在于一个“活”字。胶泥刻字,每空为一印是“活”;设一铁板,密布字印是“活”;药熔后,用平板在上面按一下,使字平如砥是“活”;做二铁板,更互使用是“活”;常用字多备是“活”;用后用木格贮之是“活”。这就把活版的灵活性、优越性和雕版作了形象、生动的比较,突出“活”的特点,表现了活版技术的先进性。
【甲】《活板》
【乙】凡釜①储水受火,日用司命系焉②。铸用生铁或废铸铁器为质。大小无定式,常用者径口二尺为率③,厚约二分。小者径口半之,厚薄不减。其模内外为两层,先塑其内,俟久日干燥,合④釜形分寸于上,然后塑外层盖模。此塑匠最精,差之毫厘则无用。
模既成就干燥,然后泥捏冶炉,其中如釜,受生铁于中,其炉背透管通风,炉面捏嘴出铁。一炉所化约十釜、二十釜之料。铁化如水,以泥固⑤纯铁柄杓从嘴受注。一杓约一釜之料,倾注模底孔内,不俟冷定即揭开盖模,看视罅绽未周⑥之处。此时釜身尚通红未黑,有不到处即浇少许于上补完,打湿草片按平,若无痕迹。
凡生铁初铸釜,补绽者甚多,唯废破釜铁熔铸,则无复隙漏。凡釜既成后试法以轻杖敲之响声如木者佳,声有差响,则铁质未熟之故,他日易为损坏。
(选自宋应星《天工开物》,有删改)
【注释】①釜:锅。②日用司命系焉:日常所用,为人的生命所关。③率:规格,标准。④合:折算。⑤泥固:指铁勺手柄处有泥固定在上面。⑥罅绽未周:有缝隙而不周全。
1.请依据“联想示例”,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
文言语句 联想示例 解释
俟久日干燥 俟其欣悦 等到
此时釜身尚通红
未黑 唐人尚未盛为之 还
以泥固纯铁柄杓 徐以杓酌油沥之 同“勺”,勺子
则以纸帖之 以钱覆其口 用
2.请为【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凡釜既成后/试法以轻杖敲之/响声如木者佳。
3.请翻译下面的句子。
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
这一块板刚刚印完,第二块板已经准备(好了)。
4.【甲】【乙】两文都是说明制作程序的,请根据【乙】文内容补全“铸釜”的过程。(意对即可)
精塑内外釜模—— 用泥捏冶铁炉 ——化铁水注模内—— 开盖模补罅绽 ——轻杖敲试好坏
5.工匠精神代表着精益求精,生生不息地流淌在中华民族的血液中。【甲】文在介绍活字印刷术时,无论是刻字、排版还是印刷,都突出了“ 活 ”这个特点;而【乙】文中“ 此塑匠最精,差之毫厘则无用 ”一句则是这种工匠精神的直接体现。
【乙文参考译文】
锅是用来储水、受火烤的,日常所用,与人的生命有关。铸造锅的原料是生铁或者废铸铁器。铸锅的大小并没有严格固定,常用的铸锅直径规格约二尺,厚约二分。小的铸锅直径约一尺,厚薄不减少。铸锅的模子分为内、外两层。先塑造内模,等时间久了,它变得干燥以后,按锅的形状、尺寸折算好,再塑造外模。这种铸模要求塑造功夫非常精确,尺寸稍有偏差,模子就没有用了。
模塑好后便令它干燥,然后用泥捏造熔铁炉,炉膛要像个锅,用来装生铁原料。炉背接一条可以通到风箱的管子,炉的前面捏一个出铁嘴。每一炉所熔化的铁水大约可浇铸十口、二十口锅。生铁熔化成铁水以后,用镶嵌着泥的带手柄的铁勺子从出铁嘴接盛铁水。一勺子铁水大约可以浇铸一口铁锅,将铁水倾注到模子底部的小洞里,不必等到它冷下来就揭开外模,查看裂缝、不周全的地方。这时锅身还是通红的没有变黑,如果发现有些地方铁水浇得不足时,马上补浇少量的铁水,并用湿草片按平,不让锅留下修补过的痕迹。
(用)生铁初次铸锅时,需要这样补浇的地方较多,只有用废铁锅回炉熔铸的,才不会有隙漏。铁锅铸成以后,辨别它的好坏的方法是用小木棒敲击它。如果响声像敲硬木头的声音(那样沉实),就是一口好锅;如果有其他杂音,就说明铁质未熟,这种锅将来就容易被损坏。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语文学科
12 活板(沈括)
教材原文 参考译文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自冯瀛王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介绍雕版印刷历史,表明活字印刷对于雕版印刷的继承发展关系) 雕版印刷书籍,唐朝人还没有大规模地做这件事。自冯瀛王时才开始(用雕版)印制五经,以后的经典文献都是版印书籍。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huò)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yánɡ)之;药稍镕,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dǐ)。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tiè)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木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fán)土,用讫(qì)再火令药镕,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按照工艺流程先后说明活字印刷各个环节的操作过程) 庆历年间,有位叫毕昇的平民,又发明了活字印刷。他的方法是:用胶泥刻成字,薄得像铜钱的边缘一样,每个字制成一个字印,用火烘烤使它变得坚硬。先设置一块铁板,它的上面用松脂、蜡泥混合纸灰一类的东西覆盖住。想要印刷时,就拿一个铁模子覆盖在铁板上,然后密密地排列好字模,排满一个铁模子就作为一个印板,拿它靠近火烘烤;等松脂、蜡等的混合物稍微熔化时,就拿一块平板按压它的版面,于是(所有排在铁板上的)活字平得像磨刀石。如果只印制两三本书,这种方法不能算很简便;如果印制几十乃至成百上千本书,就显得特别快捷了。(印刷时)通常制作两块铁板,一块正在印刷,另一块已经另外排列字模,这一块板刚印完,第二块已经准备(好了),两块板交替使用,瞬息之间就可以完成。每一个字都有好几个印模,像“之”“也”等字,每个字有二十多个印模,用来防备一块板里面有重复的字。(字模)不用时,用纸来标记活字,每个韵部做一个标签,用木格(分别)贮存这些活字。遇到平时没有准备的生僻字,立刻刻出来,用草火烘烤,很快就可以完成。不拿木头制作活字模,是因为木头的纹理有疏密,沾了水就会变得高低不平,加上容易与药物互相粘连,不能取下来;不如用烧胶泥(的方式),使用完毕后,再次用火烘烤,使松脂、蜡等的混合物熔化,用手一抹,那些印模就会自动脱落,根本不会(被)弄脏。
昇死,其印为余群从所得,至今宝藏(cánɡ)。(交代活印下落) 毕昇死后,他的印模被我的堂兄弟及诸子侄得到,到现在还珍藏着。
【文学常识】沈括,字存中,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北宋科学家、政治家。博学多才,是我国古代的著名学者。著有《梦溪笔谈》《长兴集》等。《梦溪笔谈》是沈括的一部科学杂著及见闻录,内容丰富,保存了大量的自然科学资料和历史资料。其中杂记部分有少量寓言。
【情感主旨】全文着重说明活版制作、印刷的整个过程。文章抓住特点,说明工艺程序,有条不紊,给人明晰、完整、系统的印象。写活字版印刷,紧扣“活”字,在说明时又主要按照工艺顺序进行说明,并且通过与雕版的比较,体现活版的优越性。通过阅读课文,我们应该对毕昇这类民间革新家、发明家保持崇高的敬意,尊重他们的创新精神,感受古代人民的智慧。
1.通假字。
(1)活板 同“版”
(2)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同“以”
(3)药销镕 同“熔”,用高温使固态物质转变为液态
2.古今异义。
(1)有布衣毕昇
古义: 平民
今义:布衣服
(2)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
古义: 覆盖
今义:往外透
3.词类活用。
(1)则以纸帖之 名词用作动词,标记
(2)用讫再火令药镕 名词用作动词,用火烘烤
4.一词多义。
(1)就
①持就火炀之 靠近
②瞬息可就 完成
(2)自
①自冯瀛王始印五经 从
②一板已自布字 另自,另外
③其印自落 自行
5.重点实词。
(1)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 模子
(2)持就火炀之 烘烤
(3)则字平如砥 磨刀石
(4)则第二板已具 准备(好了)
(5)更互用之 交替,轮流
(6)不若燔土 烧
(7)用讫再火令药镕 完毕
(8)殊不沾污 根本
6.重点虚词。
为
①唐人尚未盛为之 动词,采用
②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动词,是
③满铁范为一板 动词,成为
④其印为余群从所得 介词,被
7.句子翻译。
(1)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雕版印刷书籍,唐朝人还没有大规模地做这件事。
(2)昇死,其印为余群从所得,至今宝藏。
毕昇死后,他的字印被我的堂兄弟及诸子侄得到,直到今天依然被珍藏。
8.阅读理解。
本文的题眼是一个“活”字,通篇是怎样围绕这个“活”字作文章的?
本文的主要特征在于一个“活”字。胶泥刻字,每空为一印是“活”;设一铁板,密布字印是“活”;药熔后,用平板在上面按一下,使字平如砥是“活”;做二铁板,更互使用是“活”;常用字多备是“活”;用后用木格贮之是“活”。这就把活版的灵活性、优越性和雕版作了形象、生动的比较,突出“活”的特点,表现了活版技术的先进性。
【甲】《活板》
【乙】凡釜①储水受火,日用司命系焉②。铸用生铁或废铸铁器为质。大小无定式,常用者径口二尺为率③,厚约二分。小者径口半之,厚薄不减。其模内外为两层,先塑其内,俟久日干燥,合④釜形分寸于上,然后塑外层盖模。此塑匠最精,差之毫厘则无用。
模既成就干燥,然后泥捏冶炉,其中如釜,受生铁于中,其炉背透管通风,炉面捏嘴出铁。一炉所化约十釜、二十釜之料。铁化如水,以泥固⑤纯铁柄杓从嘴受注。一杓约一釜之料,倾注模底孔内,不俟冷定即揭开盖模,看视罅绽未周⑥之处。此时釜身尚通红未黑,有不到处即浇少许于上补完,打湿草片按平,若无痕迹。
凡生铁初铸釜,补绽者甚多,唯废破釜铁熔铸,则无复隙漏。凡釜既成后试法以轻杖敲之响声如木者佳,声有差响,则铁质未熟之故,他日易为损坏。
(选自宋应星《天工开物》,有删改)
【注释】①釜:锅。②日用司命系焉:日常所用,为人的生命所关。③率:规格,标准。④合:折算。⑤泥固:指铁勺手柄处有泥固定在上面。⑥罅绽未周:有缝隙而不周全。
1.请依据“联想示例”,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
文言语句 联想示例 解释
俟久日干燥 俟其欣悦 等到
此时釜身尚通红
未黑 唐人尚未盛为之 还
以泥固纯铁柄杓 徐以杓酌油沥之 同“勺”,勺子
则以纸帖之 以钱覆其口 用
2.请为【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凡釜既成后/试法以轻杖敲之/响声如木者佳。
3.请翻译下面的句子。
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
这一块板刚刚印完,第二块板已经准备(好了)。
4.【甲】【乙】两文都是说明制作程序的,请根据【乙】文内容补全“铸釜”的过程。(意对即可)
精塑内外釜模—— 用泥捏冶铁炉 ——化铁水注模内—— 开盖模补罅绽 ——轻杖敲试好坏
5.工匠精神代表着精益求精,生生不息地流淌在中华民族的血液中。【甲】文在介绍活字印刷术时,无论是刻字、排版还是印刷,都突出了“ 活 ”这个特点;而【乙】文中“ 此塑匠最精,差之毫厘则无用 ”一句则是这种工匠精神的直接体现。
【乙文参考译文】
锅是用来储水、受火烤的,日常所用,与人的生命有关。铸造锅的原料是生铁或者废铸铁器。铸锅的大小并没有严格固定,常用的铸锅直径规格约二尺,厚约二分。小的铸锅直径约一尺,厚薄不减少。铸锅的模子分为内、外两层。先塑造内模,等时间久了,它变得干燥以后,按锅的形状、尺寸折算好,再塑造外模。这种铸模要求塑造功夫非常精确,尺寸稍有偏差,模子就没有用了。
模塑好后便令它干燥,然后用泥捏造熔铁炉,炉膛要像个锅,用来装生铁原料。炉背接一条可以通到风箱的管子,炉的前面捏一个出铁嘴。每一炉所熔化的铁水大约可浇铸十口、二十口锅。生铁熔化成铁水以后,用镶嵌着泥的带手柄的铁勺子从出铁嘴接盛铁水。一勺子铁水大约可以浇铸一口铁锅,将铁水倾注到模子底部的小洞里,不必等到它冷下来就揭开外模,查看裂缝、不周全的地方。这时锅身还是通红的没有变黑,如果发现有些地方铁水浇得不足时,马上补浇少量的铁水,并用湿草片按平,不让锅留下修补过的痕迹。
(用)生铁初次铸锅时,需要这样补浇的地方较多,只有用废铁锅回炉熔铸的,才不会有隙漏。铁锅铸成以后,辨别它的好坏的方法是用小木棒敲击它。如果响声像敲硬木头的声音(那样沉实),就是一口好锅;如果有其他杂音,就说明铁质未熟,这种锅将来就容易被损坏。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29张PPT)
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课件
统编版
2025年中考语文 一轮复习(回归教材夯实基础)
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
1.1课内文言文39篇梳理+课内外联读训练
12 活板
目
录
教材原文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自冯瀛王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介绍雕版印刷历史,表明活字印刷对于雕版印刷的继承发展关系)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huò)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yánɡ)之;药稍镕,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dǐ)。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
教材原文
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tiè)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木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fán)土,用讫(qì)再火令药镕,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按照工艺流程先后说明活字印刷各个环节的操作过程)
昇死,其印为余群从所得,至今宝藏(cánɡ)。(交代活印下落)
参考译文
雕版印刷书籍,唐朝人还没有大规模地做这件事。自冯瀛王时才开始(用雕版)印制五经,以后的经典文献都是版印书籍。
庆历年间,有位叫毕昇的平民,又发明了活字印刷。他的方法是:用胶泥刻成字,薄得像铜钱的边缘一样,每个字制成一个字印,用火烘烤使它变得坚硬。先设置一块铁板,它的上面用松脂、蜡泥混合纸灰一类的东西覆盖住。想要印刷时,就拿一个铁模子覆盖在铁板上,然后密密地排列好字模,排满一个铁模子就作为一个印板,拿它靠近火烘烤;等松脂、蜡等的混合物稍微熔化时,就拿一块平板按压它的版面,于是(所有排在铁板上的)活字平得像磨刀石。
参考译文
如果只印制两三本书,这种方法不能算很简便;如果印制几十乃至成百上千本书,就显得特别快捷了。(印刷时)通常制作两块铁板,一块正在印刷,另一块已经另外排列字模,这一块板刚印完,第二块已经准备(好了),两块板交替使用,瞬息之间就可以完成。每一个字都有好几个印模,像“之”“也”等字,每个字有二十多个印模,用来防备一块板里面有重复的字。(字模)不用时,用纸来标记活字,每个韵部做一个标签,用木格(分别)贮存这些活字。遇到平时没有准备的生僻字,立刻刻出来,用草火烘烤,很快就可以完成。
参考译文
不拿木头制作活字模,是因为木头的纹理有疏密,沾了水就会变得高低不平,加上容易与药物互相粘连,不能取下来;不如用烧胶泥(的方式),使用完毕后,再次用火烘烤,使松脂、蜡等的混合物熔化,用手一抹,那些印模就会自动脱落,根本不会(被)弄脏。
毕昇死后,他的印模被我的堂兄弟及诸子侄得到,到现在还珍藏着。
教材原文 参考译文
【文学常识】沈括,字存中,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北宋科学家、政治家。博学多才,是我国古代的著名学者。著有《梦溪笔谈》《长兴集》等。《梦溪笔谈》是沈括的一部科学杂著及见闻录,内容丰富,保存了大量的自然科学资料和历史资料。其中杂记部分有少量寓言。 教材原文 参考译文
【情感主旨】全文着重说明活版制作、印刷的整个过程。文章抓住特点,说明工艺程序,有条不紊,给人明晰、完整、系统的印象。写活字版印刷,紧扣“活”字,在说明时又主要按照工艺顺序进行说明,并且通过与雕版的比较,体现活版的优越性。通过阅读课文,我们应该对毕昇这类民间革新家、发明家保持崇高的敬意,尊重他们的创新精神,感受古代人民的智慧。 1.通假字。
(1)活板 ____________
(2)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____________
(3)药销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版”
同“以”
同“熔”,用高温使固态物质转变为液态
2.古今异义。
(1)有布衣毕昇
古义:________ 今义:布衣服
(2)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
古义:________ 今义:往外透
平民
覆盖
3.词类活用。
(1)则以纸帖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讫再火令药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一词多义。
(1)就
①持就火炀之 ________
②瞬息可就 ________
名词用作动词,标记
名词用作动词,用火烘烤
靠近
完成
(2)自
①自冯瀛王始印五经 ______
②一板已自布字 ______________
③其印自落 ________
从
另自,另外
自行
5.重点实词。
(1)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 ________
(2)持就火炀之 _________
(3)则字平如砥 __________
(4)则第二板已具 ______________
(5)更互用之 ______________
(6)不若燔土 ______
(7)用讫再火令药镕 ________
(8)殊不沾污 ________
模子
烘烤
磨刀石
准备(好了)
交替,轮流
烧
完毕
根本
6.重点虚词。
为
①唐人尚未盛为之 ______________
②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____________
③满铁范为一板 ______________
④其印为余群从所得 ____________
动词,采用
动词,是
动词,成为
介词,被
7.句子翻译。
(1)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雕版印刷书籍,唐朝人还没有大规模地做这件事。
(2)昇死,其印为余群从所得,至今宝藏。
毕昇死后,他的字印被我的堂兄弟及诸子侄得到,直到今天依然被珍藏。
8.阅读理解。
本文的题眼是一个“活”字,通篇是怎样围绕这个“活”字作文章的?
本文的主要特征在于一个“活”字。胶泥刻字,每空为一印是“活”;设一铁板,密布字印是“活”;药熔后,用平板在上面按一下,使字平如砥是“活”;做二铁板,更互使用是“活”;常用字多备是“活”;用后用木格贮之是“活”。这就把活版的灵活性、优越性和雕版作了形象、生动的比较,突出“活”的特点,表现了活版技术的先进性。
【甲】《活板》
【乙】凡釜①储水受火,日用司命系焉②。铸用生铁或废铸铁器为质。大小无定式,常用者径口二尺为率③,厚约二分。小者径口半之,厚薄不减。其模内外为两层,先塑其内,俟久日干燥,合④釜形分寸于上,然后塑外层盖模。此塑匠最精,差之毫厘则无用。
模既成就干燥,然后泥捏冶炉,其中如釜,受生铁于中,其炉背透管通风,炉面捏嘴出铁。一炉所化约十釜、二十釜之料。铁化如水,以泥固⑤纯铁柄杓从嘴受注。一杓约一釜之料,倾注模底孔内,不俟冷定即揭开盖模,看视罅绽未周⑥之处。此时釜身尚通红未黑,有不到处即浇少许于上补完,打湿草片按平,若无痕迹。
凡生铁初铸釜,补绽者甚多,唯废破釜铁熔铸,则无复隙漏。凡釜既成后试法以轻杖敲之响声如木者佳,声有差响,则铁质未熟之故,他日易为损坏。
(选自宋应星《天工开物》,有删改)
【注释】①釜:锅。②日用司命系焉:日常所用,为人的生命所关。③率:规格,标准。④合:折算。⑤泥固:指铁勺手柄处有泥固定在上面。⑥罅绽未周:有缝隙而不周全。
1.请依据“联想示例”,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
文言语句 联想示例 解释
俟久日干燥 俟其欣悦 ______
此时釜身尚通红未黑 唐人尚未盛为之 ____
以泥固纯铁柄杓 徐以杓酌油沥之 ________________
则以纸帖之 以钱覆其口 ____
等到
还
同“勺”,勺子
用
2.请为【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凡釜既成后 试法以轻杖敲之 响声如木者佳。
3.请翻译下面的句子。
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
/
/
这一块板刚刚印完,第二块板已经准备(好了)。
4.【甲】【乙】两文都是说明制作程序的,请根据【乙】文内容补全“铸釜”的过程。(意对即可)
精塑内外釜模——_______________——化铁水注模内——_______________
——轻杖敲试好坏
5.工匠精神代表着精益求精,生生不息地流淌在中华民族的血液中。【甲】文在介绍活字印刷术时,无论是刻字、排版还是印刷,都突出了“______”这个特点;而【乙】文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则是这种工匠精神的直接体现。
用泥捏冶铁炉
开盖模补罅绽
活
此塑匠最精,差之毫厘则无用
【乙文参考译文】
锅是用来储水、受火烤的,日常所用,与人的生命有关。铸造锅的原料是生铁或者废铸铁器。铸锅的大小并没有严格固定,常用的铸锅直径规格约二尺,厚约二分。小的铸锅直径约一尺,厚薄不减少。铸锅的模子分为内、外两层。先塑造内模,等时间久了,它变得干燥以后,按锅的形状、尺寸折算好,再塑造外模。这种铸模要求塑造功夫非常精确,尺寸稍有偏差,模子就没有用了。
模塑好后便令它干燥,然后用泥捏造熔铁炉,炉膛要像个锅,用来装生铁原料。炉背接一条可以通到风箱的管子,炉的前面捏一个出铁嘴。每一炉所熔化的铁水大约可浇铸十口、二十口锅。生铁熔化成铁水以后,用镶嵌着泥的带手柄的铁勺子从出铁嘴接盛铁水。一勺子铁水大约可以浇铸一口铁锅,将铁水倾注到模子底部的小洞里,不必等到它冷下来就揭开外模,查看裂缝、不周全的地方。这时锅身还是通红的没有变黑,如果发现有些地方铁水浇得不足时,马上补浇少量的铁水,并用湿草片按平,不让锅留下修补过的痕迹。
(用)生铁初次铸锅时,需要这样补浇的地方较多,只有用废铁锅回炉熔铸的,才不会有隙漏。铁锅铸成以后,辨别它的好坏的方法是用小木棒敲击它。如果响声像敲硬木头的声音(那样沉实),就是一口好锅;如果有其他杂音,就说明铁质未熟,这种锅将来就容易被损坏。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