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张PPT)
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课件
统编版
2025年中考语文 一轮复习(回归教材夯实基础)
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
1.1课内文言文39篇梳理+课内外联读训练
11 爱莲说(周敦颐)
目
录
教材原文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fán)。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yū)泥而不染,濯(zhuó)清涟(lián)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màn)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xiè)玩焉。(描写莲的形象和品质,说明爱莲的缘由)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表明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以及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摒弃)
参考译文
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儿,可爱的很多。东晋的陶渊明只喜爱菊花。从唐朝以来,世人(都)非常喜爱牡丹。我只喜爱莲花(从)污泥里生长出来却不沾染
(污秽),(它)经过清水洗涤但不显得妖艳,(莲的柄)内部贯通,外部笔直,不横生藤蔓,不旁生枝茎,香气远闻更加清芬,洁净地挺立,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靠
近赏玩(它)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隐居避世的(花);牡丹,(是)花中富贵的(花);莲花,
(则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很少有听到了。对于莲花
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应当人很多了。
教材原文 参考译文
【情感主旨】本文以“莲”自喻,通过对莲花可贵品格的赞美,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人生态度: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愿像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而是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1.词类活用。
不蔓不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重点实词。
(1)可爱者甚蕃 ______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______ ______________
(3)濯清涟而不妖 ______ ________
(4)香远益清 ________
名词用作动词,横生藤蔓;旁生枝茎
多
只
沾染(污秽)
洗
艳丽
更加
(5)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________________
(6)陶后鲜有闻 ______
(7)亭亭净植 ______________ ________
(8)宜乎众矣 ________
亲近而不庄重
少
耸立的样子
竖立
应当
3.重点虚词。
之
①水陆草木之花/花之隐逸者也 ________________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菊之爱/莲之爱/牡丹之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构助词,的
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4.句子翻译。
(1)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
(2)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靠近赏玩啊。
5.阅读理解。
(1)本文写“莲”,同时还写到了“菊”和“牡丹”,这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何作用?
运用了衬托手法,用“菊花”正衬,用“牡丹”反衬,突出了“莲”的高洁品质。
(2)本文中作者喜爱“莲”的原因是什么?
因为“莲”具有纯洁、正直、雅致三个性格特征,寄寓了作者对君子品德的追求。
【甲】《爱莲说》
【乙】余种兰数十盆,三春①告莫②,皆有憔悴思归之色。因移植于太湖石、黄石③之间,山之阴,石之缝,既已避日,又就燥④,对吾堂亦不恶也。来年忽发箭数十挺然直上香味坚厚而远。又一年更茂。乃知物亦各有本性。赠以诗曰:“兰花本是山中草,还向山中种此花。尘世纷纷植盆盎⑥,不如留与伴烟霞。”又云:“山中兰草乱如蓬,叶暖花酣气候浓。
山谷送香非不远,那能送到俗尘中?”此假山耳,尚如此,况真山乎!余画此幅,花皆出叶上,极肥而劲,盖山中之兰,非盆中之兰也。
(选自郑燮《种兰》,有删改)
【注释】①三春:指春季的三个月。②告莫:即将结束。“莫”同“暮”。③太湖石、黄石:堆叠假山的两种石料。④燥:干爽之地。⑤盎:腹口大小的器皿。
1.请参考“方法提示”,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
文言语句 方法提示 解释
极肥而劲 结合语境推测 ______
陶后鲜有闻 关联成语推测(鲜为人知) ____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结合字形推测 ______________
又就燥 查阅词典(①靠近。②完成。③被。④仅仅,只是) ____(填序号)
强劲
少
亲近而不庄重
①
2.下列句中“之”的用法与例句中“之”的用法及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水陆草木之花
A.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B.无丝竹之乱耳
C.皆有憔悴思归之色
D.康肃笑而遣之
【解析】例句“之”:结构助词,的。A、B: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C.结构助词,的;D.代词。
C
3.请为【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来年忽发箭数十 挺然直上 香味坚厚而远。
/
/
4.请翻译下面的句子。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我只喜爱莲花,它从淤泥中长出却不沾染污秽,经过清水洗涤却不显得妖艳。
5.【甲】文和【乙】文运用了相同的写作手法,请简要分析。
【甲】文和【乙】文都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甲】文作者通过赞美莲花来表达对君子品质的赞美,对贪图富贵、追名逐利心理的摒弃和对洁身自好的美好情操的追求;【乙】文则写作者移栽兰花而认识到兰花的本性一事,表达了作者对自我志趣的坚守。
【乙文参考译文】
我种了几十盆兰花,到了春天将尽的时候,都显出萎靡凋零,仿佛思念故乡的样子。因而将它们移植到假山石之间,在山的北面,石头的空隙中,既能够躲避烈日,又接近干爽之地,正对着我的堂屋,观赏起来也没有碍眼之处。第二年,忽然生发出数十枚新枝,挺拔直上,(兰花的)香味坚实、厚重而悠远。又一年,长得更加茂盛。由此我体悟到:万物均有自己的本性。于是就写诗赠送给兰花,诗曰:“兰花本是山中草,还向山中种此花。
尘世纷纷植盆盎,不如留与伴烟霞。”又曰:“山中兰草乱如蓬,叶暖花酣气候浓。山谷送香非不远,哪能送到俗尘中?”这不过是假山罢了,尚且如此,何况是真山呢!我画的这幅兰画,它的花都超出在叶子的上面,而且十分肥壮而强劲,这是由于它是山中的兰花,而不是盆中的兰花啊。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语文学科
11 爱莲说(周敦颐)
教材原文 参考译文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fán)。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yū)泥而不染,濯(zhuó)清涟(lián)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màn)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xiè)玩焉。(描写莲的形象和品质,说明爱莲的缘由)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表明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以及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摒弃) 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儿,可爱的很多。东晋的陶渊明只喜爱菊花。从唐朝以来,世人(都)非常喜爱牡丹。我只喜爱莲花(从)污泥里生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它)经过清水洗涤但不显得妖艳,(莲的柄)内部贯通,外部笔直,不横生藤蔓,不旁生枝茎,香气远闻更加清芬,洁净地挺立,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靠近赏玩(它)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隐居避世的(花);牡丹,(是)花中富贵的(花);莲花,(则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很少有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应当人很多了。
【情感主旨】本文以“莲”自喻,通过对莲花可贵品格的赞美,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人生态度: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愿像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而是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1.词类活用。
不蔓不枝 名词用作动词,横生藤蔓;旁生枝茎
2.重点实词。
(1)可爱者甚蕃 多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只 沾染(污秽)
(3)濯清涟而不妖 洗 艳丽
(4)香远益清 更加
(5)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亲近而不庄重
(6)陶后鲜有闻 少
(7)亭亭净植 耸立的样子 竖立
(8)宜乎众矣 应当
3.重点虚词。
之
①水陆草木之花/花之隐逸者也 结构助词,的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③菊之爱/莲之爱/牡丹之爱 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4.句子翻译。
(1)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
(2)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靠近赏玩啊。
5.阅读理解。
(1)本文写“莲”,同时还写到了“菊”和“牡丹”,这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何作用?
运用了衬托手法,用“菊花”正衬,用“牡丹”反衬,突出了“莲”的高洁品质。
(2)本文中作者喜爱“莲”的原因是什么?
因为“莲”具有纯洁、正直、雅致三个性格特征,寄寓了作者对君子品德的追求。
【甲】《爱莲说》
【乙】余种兰数十盆,三春①告莫②,皆有憔悴思归之色。因移植于太湖石、黄石③之间,山之阴,石之缝,既已避日,又就燥④,对吾堂亦不恶也。来年忽发箭数十挺然直上香味坚厚而远。又一年更茂。乃知物亦各有本性。赠以诗曰:“兰花本是山中草,还向山中种此花。尘世纷纷植盆盎⑥,不如留与伴烟霞。”又云:“山中兰草乱如蓬,叶暖花酣气候浓。山谷送香非不远,那能送到俗尘中?”此假山耳,尚如此,况真山乎!余画此幅,花皆出叶上,极肥而劲,盖山中之兰,非盆中之兰也。
(选自郑燮《种兰》,有删改)
【注释】①三春:指春季的三个月。②告莫:即将结束。“莫”同“暮”。③太湖石、黄石:堆叠假山的两种石料。④燥:干爽之地。⑤盎:腹口大小的器皿。
1.请参考“方法提示”,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
文言语句 方法提示 解释
极肥而劲 结合语境推测 强劲
陶后鲜有闻 关联成语推测(鲜为人知) 少
可远观而不
可亵玩焉 结合字形推测 亲近而不庄重
又就燥 查阅词典(①靠近。②完成。③被。④仅仅,只是) ①(填序号)
2.下列句中“之”的用法与例句中“之”的用法及意思相同的一项是(C)
例句:水陆草木之花
A.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B.无丝竹之乱耳
C.皆有憔悴思归之色
D.康肃笑而遣之
【解析】例句“之”:结构助词,的。A、B: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C.结构助词,的;D.代词。
3.请为【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来年忽发箭数十/挺然直上/香味坚厚而远。
4.请翻译下面的句子。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我只喜爱莲花,它从淤泥中长出却不沾染污秽,经过清水洗涤却不显得妖艳。
5.【甲】文和【乙】文运用了相同的写作手法,请简要分析。
【甲】文和【乙】文都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甲】文作者通过赞美莲花来表达对君子品质的赞美,对贪图富贵、追名逐利心理的摒弃和对洁身自好的美好情操的追求;【乙】文则写作者移栽兰花而认识到兰花的本性一事,表达了作者对自我志趣的坚守。
【乙文参考译文】
我种了几十盆兰花,到了春天将尽的时候,都显出萎靡凋零,仿佛思念故乡的样子。因而将它们移植到假山石之间,在山的北面,石头的空隙中,既能够躲避烈日,又接近干爽之地,正对着我的堂屋,观赏起来也没有碍眼之处。第二年,忽然生发出数十枚新枝,挺拔直上,(兰花的)香味坚实、厚重而悠远。又一年,长得更加茂盛。由此我体悟到:万物均有自己的本性。于是就写诗赠送给兰花,诗曰:“兰花本是山中草,还向山中种此花。尘世纷纷植盆盎,不如留与伴烟霞。”又曰:“山中兰草乱如蓬,叶暖花酣气候浓。山谷送香非不远,哪能送到俗尘中?”这不过是假山罢了,尚且如此,何况是真山呢!我画的这幅兰画,它的花都超出在叶子的上面,而且十分肥壮而强劲,这是由于它是山中的兰花,而不是盆中的兰花啊。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语文学科
11 爱莲说(周敦颐)
教材原文 参考译文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fán)。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yū)泥而不染,濯(zhuó)清涟(lián)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màn)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xiè)玩焉。(描写莲的形象和品质,说明爱莲的缘由)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表明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以及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摒弃) 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儿,可爱的很多。东晋的陶渊明只喜爱菊花。从唐朝以来,世人(都)非常喜爱牡丹。我只喜爱莲花(从)污泥里生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它)经过清水洗涤但不显得妖艳,(莲的柄)内部贯通,外部笔直,不横生藤蔓,不旁生枝茎,香气远闻更加清芬,洁净地挺立,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靠近赏玩(它)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隐居避世的(花);牡丹,(是)花中富贵的(花);莲花,(则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很少有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应当人很多了。
【情感主旨】本文以“莲”自喻,通过对莲花可贵品格的赞美,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人生态度: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愿像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而是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1.词类活用。
不蔓不枝 名词用作动词,横生藤蔓;旁生枝茎
2.重点实词。
(1)可爱者甚蕃 多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只 沾染(污秽)
(3)濯清涟而不妖 洗 艳丽
(4)香远益清 更加
(5)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亲近而不庄重
(6)陶后鲜有闻 少
(7)亭亭净植 耸立的样子 竖立
(8)宜乎众矣 应当
3.重点虚词。
之
①水陆草木之花/花之隐逸者也 结构助词,的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③菊之爱/莲之爱/牡丹之爱 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4.句子翻译。
(1)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
(2)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靠近赏玩啊。
5.阅读理解。
(1)本文写“莲”,同时还写到了“菊”和“牡丹”,这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何作用?
运用了衬托手法,用“菊花”正衬,用“牡丹”反衬,突出了“莲”的高洁品质。
(2)本文中作者喜爱“莲”的原因是什么?
因为“莲”具有纯洁、正直、雅致三个性格特征,寄寓了作者对君子品德的追求。
【甲】《爱莲说》
【乙】余种兰数十盆,三春①告莫②,皆有憔悴思归之色。因移植于太湖石、黄石③之间,山之阴,石之缝,既已避日,又就燥④,对吾堂亦不恶也。来年忽发箭数十挺然直上香味坚厚而远。又一年更茂。乃知物亦各有本性。赠以诗曰:“兰花本是山中草,还向山中种此花。尘世纷纷植盆盎⑥,不如留与伴烟霞。”又云:“山中兰草乱如蓬,叶暖花酣气候浓。山谷送香非不远,那能送到俗尘中?”此假山耳,尚如此,况真山乎!余画此幅,花皆出叶上,极肥而劲,盖山中之兰,非盆中之兰也。
(选自郑燮《种兰》,有删改)
【注释】①三春:指春季的三个月。②告莫:即将结束。“莫”同“暮”。③太湖石、黄石:堆叠假山的两种石料。④燥:干爽之地。⑤盎:腹口大小的器皿。
1.请参考“方法提示”,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
文言语句 方法提示 解释
极肥而劲 结合语境推测 强劲
陶后鲜有闻 关联成语推测(鲜为人知) 少
可远观而不
可亵玩焉 结合字形推测 亲近而不庄重
又就燥 查阅词典(①靠近。②完成。③被。④仅仅,只是) ①(填序号)
2.下列句中“之”的用法与例句中“之”的用法及意思相同的一项是(C)
例句:水陆草木之花
A.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B.无丝竹之乱耳
C.皆有憔悴思归之色
D.康肃笑而遣之
【解析】例句“之”:结构助词,的。A、B: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C.结构助词,的;D.代词。
3.请为【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来年忽发箭数十/挺然直上/香味坚厚而远。
4.请翻译下面的句子。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我只喜爱莲花,它从淤泥中长出却不沾染污秽,经过清水洗涤却不显得妖艳。
5.【甲】文和【乙】文运用了相同的写作手法,请简要分析。
【甲】文和【乙】文都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甲】文作者通过赞美莲花来表达对君子品质的赞美,对贪图富贵、追名逐利心理的摒弃和对洁身自好的美好情操的追求;【乙】文则写作者移栽兰花而认识到兰花的本性一事,表达了作者对自我志趣的坚守。
【乙文参考译文】
我种了几十盆兰花,到了春天将尽的时候,都显出萎靡凋零,仿佛思念故乡的样子。因而将它们移植到假山石之间,在山的北面,石头的空隙中,既能够躲避烈日,又接近干爽之地,正对着我的堂屋,观赏起来也没有碍眼之处。第二年,忽然生发出数十枚新枝,挺拔直上,(兰花的)香味坚实、厚重而悠远。又一年,长得更加茂盛。由此我体悟到:万物均有自己的本性。于是就写诗赠送给兰花,诗曰:“兰花本是山中草,还向山中种此花。尘世纷纷植盆盎,不如留与伴烟霞。”又曰:“山中兰草乱如蓬,叶暖花酣气候浓。山谷送香非不远,哪能送到俗尘中?”这不过是假山罢了,尚且如此,何况是真山呢!我画的这幅兰画,它的花都超出在叶子的上面,而且十分肥壮而强劲,这是由于它是山中的兰花,而不是盆中的兰花啊。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