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9张PPT)
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课件
统编版
2025年中考语文 一轮复习(回归教材夯实基础)
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
1.1课内文言文39篇梳理+课内外联读训练
8 孙权劝学(《资治通鉴》)
目
录
教材原文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yé)!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shú)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孙权劝学,吕蒙“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鲁肃叹服,“结友而别”)(道理:只要刻苦学习,必有所长进)
参考译文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如今当权管事,不能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多来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博士吗?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事务繁多,比起我来怎么样?我经常读书,自认为很有好处。”吕蒙于是开始学习。等到鲁肃经过寻阳,跟吕蒙论议,(鲁肃)非常惊讶地说:“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已)不再是原来吴地的阿蒙了!”吕蒙说:“士别三日,就(应该)另外用新的眼光看待他,兄长怎么知晓事情这么晚呢!”鲁肃于是叩拜吕蒙的母亲,(和吕蒙)结为好友(然后)分别了。
教材原文 参考译文
【文学常识】司马光,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资治通鉴》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由北宋司马光主持编纂,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宋神宗认为该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而钦赐此名。 【情感主旨】本文写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开始学习,并很快就有惊人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故事,文章用精练的文笔突出了人物的风采。 1.通假字。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____________________
2.古今异义。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学位的最高一级
(2)但当涉猎
古义:____________ 今义:转折连词
(3)见往事耳
古义:__________ 今义:过去的事情
语气词,同“耶”
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只,只是
指历史
3.一词多义。
(1)当
①卿今当涂掌事 ________
②但当涉猎 ______________
(2)见
①见往事耳 ________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________
掌管
应当,应该
了解
知晓
4.重点实词。
(1)卿今当涂掌事 ______________
(2)蒙辞以军中多务 ________ ________
(3)但当涉猎 ______________
(4)及鲁肃过寻阳 ____________ ________
(5)卿今者才略 ______________
(6)非复吴下阿蒙 __________
(7)即更刮目相待 ____________ ________
当道,当权
推托
事务
粗略地阅读
到,等到
经过
才干和谋略
不再是
另,另外
擦拭
5.句子翻译。
(1)卿言多务,孰若孤?
你说事务繁多,比起我来怎么样?
(2)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士别三日,就(要)另外用新的眼光看待他,兄长你知晓事情怎么这么晚呢!
6.阅读理解。
(1)孙权是如何说服吕蒙的?他劝学的原因是什么?
孙权首先向吕蒙指出学习的必要性,当吕蒙推托时,孙权指出学习的目的和方法,且现身说法,并用自己的亲身体会强调学习的作用。最终吕蒙无可推托,开始学习。原因:孙权认为学习对执掌军权的吕蒙来说,尤为重要。
(2)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
示例一:读书学习非常重要,读书有益于个人的发展与完善。 示例二:不要以一成不变的眼光看待他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他人。
【甲】《孙权劝学》
【乙】板桥幼随其父学,无他师也。幼时殊①无异人之处,少长,虽长大,貌寝陋②,人咸易③之。然读书能自刻苦,自愤激,由浅入深,由卑及高,由迩④达远,以赴古人之奥区⑤,以自畅其性情才力之所不尽。人咸谓板桥读书善记不知非善记乃善诵耳。板桥每读一书,必千百遍。舟中、马上、被底,或当食忘匕箸⑥,或对客不听其语,并自忘其所语,皆记书默诵也。书有弗记者乎?
(选自《郑板桥集》,有删改)
【注释】①殊:很,甚。②寝陋:丑陋。③易:轻视。④迩:近。⑤赴古人之奥区:到达古人高妙的境界。⑥匕箸:调勺和筷子。
1.联想学习过的课文中的词语,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文言语句 联想示例 解释
以赴古人之奥区 静以修身 ____
人咸谓板桥读书善记 予谓菊 ______
乃善诵耳 见往事耳 ______
书有弗记者乎 不亦乐乎 ______________
来
认为
罢了
语气助词,吗
2.请为【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人咸谓板桥读书善记 不知非善记 乃善诵耳。
/
/
3.请翻译下面的句子。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你现在当权管事,不可以不学习!
4.【甲】文中的吕蒙、【乙】文中的郑板桥能够学有所成,这与他们“嗜学”
“笃学”分不开。此外,遍览群书、①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等良好的学习方法,也大大助益了他们的成才。(用自己的话概括)
5.读完【甲】【乙】两文后,你得到了哪些启示呢?
①没有特异的天资并不可怕,只要努力读书,必定会有收获;②不必介怀别人的轻视,而是要专注自身,奋发图强。
反复读书
善于背诵
【乙文参考译文】
郑板桥小的时候跟随他的父亲学习,没有其他的老师。小的时候没有和别人很不一样的地方,渐渐长大,虽然长得又高又大,但容貌丑陋,人们都看不起他。但是他读书能够自己刻苦,自己愤激,从浅到深,从低到高,从近到远,到达古人学问深奥的境界,使自己不多的性情、才能、力气得到尽情发挥。人们都说板桥读书善于记忆,却不知道他不是善于记忆,而是善于背诵罢了。板桥每次读一本书,一定要读千百遍。在船上、马上、被子里,有时在吃饭的时候忘记了勺子和筷子,有的时候面对客人没有听到他们的话,甚至忘记了自己说的话,都是在记忆书上的内容,默默地诵读。书有不被记住的地方吗?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语文学科
8 孙权劝学(《资治通鉴》)
教材原文 参考译文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yé)!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shú)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孙权劝学,吕蒙“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鲁肃叹服,“结友而别”)(道理:只要刻苦学习,必有所长进)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如今当权管事,不能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多来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博士吗?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事务繁多,比起我来怎么样?我经常读书,自认为很有好处。”吕蒙于是开始学习。等到鲁肃经过寻阳,跟吕蒙论议,(鲁肃)非常惊讶地说:“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已)不再是原来吴地的阿蒙了!”吕蒙说:“士别三日,就(应该)另外用新的眼光看待他,兄长怎么知晓事情这么晚呢!”鲁肃于是叩拜吕蒙的母亲,(和吕蒙)结为好友(然后)分别了。
【文学常识】司马光,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资治通鉴》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由北宋司马光主持编纂,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 362年间的史事。宋神宗认为该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而钦赐此名。 【情感主旨】本文写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开始学习,并很快就有惊人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故事,文章用精练的文笔突出了人物的风采。
1.通假字。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语气词,同“耶”
2.古今异义。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古义: 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今义:学位的最高一级
(2)但当涉猎
古义: 只,只是
今义:转折连词
(3)见往事耳
古义: 指历史
今义:过去的事情
3.一词多义。
(1)当
①卿今当涂掌事 掌管
②但当涉猎 应当,应该
(2)见
①见往事耳 了解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知晓
4.重点实词。
(1)卿今当涂掌事 当道,当权
(2)蒙辞以军中多务 推托 事务
(3)但当涉猎 粗略地阅读
(4)及鲁肃过寻阳 到,等到 经过
(5)卿今者才略 才干和谋略
(6)非复吴下阿蒙 不再是
(7)即更刮目相待 另,另外 擦拭
5.句子翻译。
(1)卿言多务,孰若孤?
你说事务繁多,比起我来怎么样?
(2)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士别三日,就(要)另外用新的眼光看待他,兄长你知晓事情怎么这么晚呢!
6.阅读理解。
(1)孙权是如何说服吕蒙的?他劝学的原因是什么?
孙权首先向吕蒙指出学习的必要性,当吕蒙推托时,孙权指出学习的目的和方法,且现身说法,并用自己的亲身体会强调学习的作用。最终吕蒙无可推托,开始学习。原因:孙权认为学习对执掌军权的吕蒙来说,尤为重要。
(2)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
示例一:读书学习非常重要,读书有益于个人的发展与完善。 示例二:不要以一成不变的眼光看待他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他人。
【甲】《孙权劝学》
【乙】板桥幼随其父学,无他师也。幼时殊①无异人之处,少长,虽长大,貌寝陋②,人咸易③之。然读书能自刻苦,自愤激,由浅入深,由卑及高,由迩④达远,以赴古人之奥区⑤,以自畅其性情才力之所不尽。人咸谓板桥读书善记不知非善记乃善诵耳。板桥每读一书,必千百遍。舟中、马上、被底,或当食忘匕箸⑥,或对客不听其语,并自忘其所语,皆记书默诵也。书有弗记者乎?
(选自《郑板桥集》,有删改)
【注释】①殊:很,甚。②寝陋:丑陋。③易:轻视。④迩:近。⑤赴古人之奥区:到达古人高妙的境界。⑥匕箸:调勺和筷子。
1.联想学习过的课文中的词语,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文言语句 联想示例 解释
以赴古人之奥区 静以修身 来
人咸谓板桥读书善记 予谓菊 认为
乃善诵耳 见往事耳 罢了
书有弗记者乎 不亦乐乎 语气助词,吗
2.请为【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人咸谓板桥读书善记/不知非善记/乃善诵耳。
3.请翻译下面的句子。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你现在当权管事,不可以不学习!
4.【甲】文中的吕蒙、【乙】文中的郑板桥能够学有所成,这与他们“嗜学”“笃学”分不开。此外,遍览群书、① 反复读书 、② 善于背诵 等良好的学习方法,也大大助益了他们的成才。(用自己的话概括)
5.读完【甲】【乙】两文后,你得到了哪些启示呢?
①没有特异的天资并不可怕,只要努力读书,必定会有收获;②不必介怀别人的轻视,而是要专注自身,奋发图强。
【乙文参考译文】
郑板桥小的时候跟随他的父亲学习,没有其他的老师。小的时候没有和别人很不一样的地方,渐渐长大,虽然长得又高又大,但容貌丑陋,人们都看不起他。但是他读书能够自己刻苦,自己愤激,从浅到深,从低到高,从近到远,到达古人学问深奥的境界,使自己不多的性情、才能、力气得到尽情发挥。人们都说板桥读书善于记忆,却不知道他不是善于记忆,而是善于背诵罢了。板桥每次读一本书,一定要读千百遍。在船上、马上、被子里,有时在吃饭的时候忘记了勺子和筷子,有的时候面对客人没有听到他们的话,甚至忘记了自己说的话,都是在记忆书上的内容,默默地诵读。书有不被记住的地方吗?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语文学科
8 孙权劝学(《资治通鉴》)
教材原文 参考译文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yé)!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shú)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孙权劝学,吕蒙“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鲁肃叹服,“结友而别”)(道理:只要刻苦学习,必有所长进)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如今当权管事,不能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多来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博士吗?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事务繁多,比起我来怎么样?我经常读书,自认为很有好处。”吕蒙于是开始学习。等到鲁肃经过寻阳,跟吕蒙论议,(鲁肃)非常惊讶地说:“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已)不再是原来吴地的阿蒙了!”吕蒙说:“士别三日,就(应该)另外用新的眼光看待他,兄长怎么知晓事情这么晚呢!”鲁肃于是叩拜吕蒙的母亲,(和吕蒙)结为好友(然后)分别了。
【文学常识】司马光,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资治通鉴》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由北宋司马光主持编纂,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 362年间的史事。宋神宗认为该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而钦赐此名。 【情感主旨】本文写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开始学习,并很快就有惊人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故事,文章用精练的文笔突出了人物的风采。
1.通假字。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语气词,同“耶”
2.古今异义。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古义: 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今义:学位的最高一级
(2)但当涉猎
古义: 只,只是
今义:转折连词
(3)见往事耳
古义: 指历史
今义:过去的事情
3.一词多义。
(1)当
①卿今当涂掌事 掌管
②但当涉猎 应当,应该
(2)见
①见往事耳 了解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知晓
4.重点实词。
(1)卿今当涂掌事 当道,当权
(2)蒙辞以军中多务 推托 事务
(3)但当涉猎 粗略地阅读
(4)及鲁肃过寻阳 到,等到 经过
(5)卿今者才略 才干和谋略
(6)非复吴下阿蒙 不再是
(7)即更刮目相待 另,另外 擦拭
5.句子翻译。
(1)卿言多务,孰若孤?
你说事务繁多,比起我来怎么样?
(2)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士别三日,就(要)另外用新的眼光看待他,兄长你知晓事情怎么这么晚呢!
6.阅读理解。
(1)孙权是如何说服吕蒙的?他劝学的原因是什么?
孙权首先向吕蒙指出学习的必要性,当吕蒙推托时,孙权指出学习的目的和方法,且现身说法,并用自己的亲身体会强调学习的作用。最终吕蒙无可推托,开始学习。原因:孙权认为学习对执掌军权的吕蒙来说,尤为重要。
(2)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
示例一:读书学习非常重要,读书有益于个人的发展与完善。 示例二:不要以一成不变的眼光看待他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他人。
【甲】《孙权劝学》
【乙】板桥幼随其父学,无他师也。幼时殊①无异人之处,少长,虽长大,貌寝陋②,人咸易③之。然读书能自刻苦,自愤激,由浅入深,由卑及高,由迩④达远,以赴古人之奥区⑤,以自畅其性情才力之所不尽。人咸谓板桥读书善记不知非善记乃善诵耳。板桥每读一书,必千百遍。舟中、马上、被底,或当食忘匕箸⑥,或对客不听其语,并自忘其所语,皆记书默诵也。书有弗记者乎?
(选自《郑板桥集》,有删改)
【注释】①殊:很,甚。②寝陋:丑陋。③易:轻视。④迩:近。⑤赴古人之奥区:到达古人高妙的境界。⑥匕箸:调勺和筷子。
1.联想学习过的课文中的词语,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文言语句 联想示例 解释
以赴古人之奥区 静以修身 来
人咸谓板桥读书善记 予谓菊 认为
乃善诵耳 见往事耳 罢了
书有弗记者乎 不亦乐乎 语气助词,吗
2.请为【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人咸谓板桥读书善记/不知非善记/乃善诵耳。
3.请翻译下面的句子。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你现在当权管事,不可以不学习!
4.【甲】文中的吕蒙、【乙】文中的郑板桥能够学有所成,这与他们“嗜学”“笃学”分不开。此外,遍览群书、① 反复读书 、② 善于背诵 等良好的学习方法,也大大助益了他们的成才。(用自己的话概括)
5.读完【甲】【乙】两文后,你得到了哪些启示呢?
①没有特异的天资并不可怕,只要努力读书,必定会有收获;②不必介怀别人的轻视,而是要专注自身,奋发图强。
【乙文参考译文】
郑板桥小的时候跟随他的父亲学习,没有其他的老师。小的时候没有和别人很不一样的地方,渐渐长大,虽然长得又高又大,但容貌丑陋,人们都看不起他。但是他读书能够自己刻苦,自己愤激,从浅到深,从低到高,从近到远,到达古人学问深奥的境界,使自己不多的性情、才能、力气得到尽情发挥。人们都说板桥读书善于记忆,却不知道他不是善于记忆,而是善于背诵罢了。板桥每次读一本书,一定要读千百遍。在船上、马上、被子里,有时在吃饭的时候忘记了勺子和筷子,有的时候面对客人没有听到他们的话,甚至忘记了自己说的话,都是在记忆书上的内容,默默地诵读。书有不被记住的地方吗?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