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中考语文一轮复习教材回归夯实基础】1_1课内文言文梳理+课内外联读训练13 三峡(原卷版+解析版+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中考语文一轮复习教材回归夯实基础】1_1课内文言文梳理+课内外联读训练13 三峡(原卷版+解析版+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2-26 10:52:10

文档简介

(共24张PPT)
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课件
统编版
2025年中考语文 一轮复习(回归教材夯实基础)
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
1.1课内文言文39篇梳理+课内外联读训练
13 三峡(郦道元)


教材原文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quē)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xī)月。(总写山:山高岭连,遮天蔽日)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sù)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yù)风,不以疾也。(夏水:水流湍急,交通阻断)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yǎn)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shù)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春冬之景:水退潭清,风景秀丽)
教材原文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zhǔ)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秋景:林寒涧肃,
猿鸣凄哀)
参考译文
  在三峡七百里当中,两岸都是相连的山,全然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叠叠的悬崖峭壁像屏障一样,遮蔽了天空和太阳,如果不是在正午或半夜,就看不见太阳或月亮。
  到夏天江水漫上山陵的时候,下行和上行的航道都被阻断,不能通航。有时碰到皇帝的命令要急速传达,有时候清早(坐船)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可到达江陵,中间相距一千二百里,即使骑着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没有这么快。
参考译文
在春、冬两个季节,激起白色浪花的急流中有回旋的清波,绿色的潭水中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在山峰之
间,)常有悬泉瀑布飞速地往下冲荡,水清树荣,山高草盛,(实在)是有很多趣味。
  (在秋天,)每到天刚放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一片清寒肃杀,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啼叫,(声音)接连不断,凄惨悲凉,空旷的山谷传来猿啼的回声,声音悲凉婉转,很久才消失。所以渔民们歌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教材原文 参考译文
【文学常识】郦道元,字善长,范阳涿县(今河北涿州)人,北魏地理学家。所撰《水经注》,是我国古代地理名著,并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情感主旨】第1段,总写三峡,山高岭连峡长,如一幅恢宏的画卷,字里行间包含着作者的热爱和惊讶之情;第2段,写夏水的凶险,用夸张的文字刻画了震撼人心的场面;第3段,写春冬之景,色彩丰富,意境优美,动静相衬,趣味良多,暗含着作者的喜爱和赞美之情;第4段,写秋季三峡的景色,渲染出“凄寒肃穆”的气氛,高猿哀鸣而后写渔人歌谣,间接表达了景物带给人们的感伤情绪,更突出了秋天的凄凉冷落。   1.通假字。
略无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古今异义。
(1)或王命急宣
古义:________ 今义:副词,或许,也许
(2)虽乘奔御风
古义:________ 今义:虽然
同“缺”,空隙、缺口
有时
即使
3.词类活用。
虽乘奔御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一词多义。
(1)自
①自三峡七百里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自非亭午夜分 ________
动词用作名词,飞奔的马
于。这里是“在”的意思
如果
(2)绝
①哀转久绝 ________
②绝多生怪柏 __________
③沿溯阻绝 ______
(3)清
①回清倒影 ________
②清荣峻茂 ________
消失
极(高)

清波
清澈
5.重点实词。
(1)自非亭午夜分 ________ ________
(2)略无阙处 ____________
(3)不见曦月 ____________________
(4)至于夏水襄陵 ______________
(5)沿溯阻绝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正午
半夜 
完全没有
日光,这里指太阳
冲上、漫上
顺流而下
逆流而上
(6)则素湍绿潭 ________
(7)回清倒影 ________
(8)林寒涧 肃 ______________
(9)清荣峻茂 ________
(10)属引凄异 ________ ________
(11)空谷传响 ________
急流
回旋
肃杀,凄寒
茂盛
连接
延长
回声
6.重点虚词。
(1)不以疾也 ______________
(2)春冬之时 _________________
7.句子翻译。
(1)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层层的悬崖,排排的峭壁,把天空和太阳都遮住了,如果不是在正午,就看不见太阳,不是在半夜,就看不见月亮。
动词,认为
结构助词,的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即使骑着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没有这么快。
(3)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悬泉瀑布在山峰之间飞速地往下冲荡,水清树荣,山高草盛,有很多趣味。
(4)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空旷的山谷中传来猿啼的回声,声音悲凉婉转,很久才消失。
  【甲】《三峡》
  【乙】释法师①以隆安四年仲春之月,因咏山水,遂杖锡而游。于时交徒同趣三十余人咸拂衣晨征怅然增兴。虽林壑幽邃,而开涂②竞进;虽乘危履石,并以所悦为安。既至,(A)援木寻葛,历险穷崖,猿臂相引,仅乃造极③。
于是拥胜倚岩,详观其下,始知七岭之美,蕴奇于此。双阙对峙其前,重岩映带其后。峦阜周回以为障,崇岩四营而开宇。其中则有石台、石池、宫馆之象,触类之形,致可乐(B)。
(选自慧远《游石门诗序》,有删改)
【注释】①释法师:指慧远大师。②涂:同“途”,道路。③造极:这里指登上山顶。
1.请参考“方法提示”,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
文言语句 方法提示 解释
自非亭午夜分 语境逻辑推理 ______
林寒涧肃 参考词语位置 ____________
于是拥胜倚岩 查阅词典(①斜靠着。②凭恃,倚仗。③偏斜。④随着,合着) ____(填序号)
遂杖锡而游 联系语境 ______
正午
肃杀,凄寒 

拄着
2.请将“则”“也”还原到文中括号内。
A.( )    B.( )


3.请为【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于时交徒同趣三十余人 咸拂衣晨征 怅然增兴。
/
/
4.请翻译下面的句子。
虽乘危履石,并以所悦为安。
虽然走过的险路重重,但每个人都为自己见到的景色感到满足。
5.【乙】文中“双阙对峙其前,重岩映带其后”符合【甲】文中哪一句描写的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并指出写法的不同。
【乙】文“双阙对峙其前,重岩映带其后”写出了山高的特点,这与【甲】文“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写山高陡峻特点的描写相同。
【乙】文采用直接描写的手法,【甲】文采用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相结合的手法。
【乙文参考译文】
  隆安四年仲春的一天,因为我想和大家一同吟咏山水,就拄着锡杖去石门游玩。当时共有志趣相投的三十多人,大家都早早地起来穿好衣服出门了,怅然的心情也增加了不少兴致。虽然山林幽暗深邃,但大家仍然开辟道路竞相前进;虽然走过的险路重重,但每个人都为自己见到的景色感到满足。到了石门涧,众人就攀着树木揪着草,翻越险峰涉过浅滩,相互搀扶着,只有一个目标就是登上
山顶。
  在这时靠着岩石,美丽的景色环绕身边,仔细地往山峰下观看,这才知道庐山七岭之美,都蕴藏于此。两座山峰对峙在前方,重重的山岩叠耸在后面,一圈圈的环形山峦围绕在周围如同屏障,一块块高耸的岩石围绕着支撑起一片开阔的空间。这些岩石有的像石台,有的像石池,有的像宫馆,看到可以比拟的景物,让人感到无比喜悦。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语文学科
13 三峡(郦道元)
教材原文 参考译文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quē)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xī)月。(总写山:山高岭连,遮天蔽日)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sù)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yù)风,不以疾也。(夏水:水流湍急,交通阻断)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yǎn)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shù)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春冬之景:水退潭清,风景秀丽)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zhǔ)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秋景:林寒涧肃,猿鸣凄哀) 在三峡七百里当中,两岸都是相连的山,全然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叠叠的悬崖峭壁像屏障一样,遮蔽了天空和太阳,如果不是在正午或半夜,就看不见太阳或月亮。   到夏天江水漫上山陵的时候,下行和上行的航道都被阻断,不能通航。有时碰到皇帝的命令要急速传达,有时候清早(坐船)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可到达江陵,中间相距一千二百里,即使骑着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没有这么快。   在春、冬两个季节,激起白色浪花的急流中有回旋的清波,绿色的潭水中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在山峰之间,)常有悬泉瀑布飞速地往下冲荡,水清树荣,山高草盛,(实在)是有很多趣味。   (在秋天,)每到天刚放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一片清寒肃杀,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啼叫,(声音)接连不断,凄惨悲凉,空旷的山谷传来猿啼的回声,声音悲凉婉转,很久才消失。所以渔民们歌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文学常识】郦道元,字善长,范阳涿县(今河北涿州)人,北魏地理学家。所撰《水经注》,是我国古代地理名著,并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情感主旨】第1段,总写三峡,山高岭连峡长,如一幅恢宏的画卷,字里行间包含着作者的热爱和惊讶之情;第2段,写夏水的凶险,用夸张的文字刻画了震撼人心的场面;第3段,写春冬之景,色彩丰富,意境优美,动静相衬,趣味良多,暗含着作者的喜爱和赞美之情;第4段,写秋季三峡的景色,渲染出“凄寒肃穆”的气氛,高猿哀鸣而后写渔人歌谣,间接表达了景物带给人们的感伤情绪,更突出了秋天的凄凉冷落。
1.通假字。
略无阙处 同“缺”,空隙、缺口
2.古今异义。
(1)或王命急宣
古义: 有时
今义:副词,或许,也许
(2)虽乘奔御风
古义: 即使
今义:虽然
3.词类活用。
虽乘奔御风 动词用作名词,飞奔的马
4.一词多义。
(1)自
①自三峡七百里中 于。这里是“在”的意思
②自非亭午夜分 如果
(2)绝
①哀转久绝 消失
②绝多生怪柏 极(高)
③沿溯阻绝 断
(3)清
①回清倒影 清波
②清荣峻茂 清澈
5.重点实词。
(1)自非亭午夜分 正午  
半夜
(2)略无阙处 完全没有
(3)不见曦月 日光,这里指太阳
(4)至于夏水襄陵 冲上、漫上
(5)沿溯阻绝 顺流而下  
逆流而上
(6)则素湍绿潭 急流
(7)回清倒影 回旋
(8)林寒涧 肃 肃杀,凄寒
(9)清荣峻茂 茂盛
(10)属引凄异 连接  
延长
(11)空谷传响 回声
6.重点虚词。
(1)不以疾也 动词,认为
(2)春冬之时 结构助词,的
7.句子翻译。
(1)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层层的悬崖,排排的峭壁,把天空和太阳都遮住了,如果不是在正午,就看不见太阳,不是在半夜,就看不见月亮。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即使骑着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没有这么快。
(3)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悬泉瀑布在山峰之间飞速地往下冲荡,水清树荣,山高草盛,有很多趣味。
(4)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空旷的山谷中传来猿啼的回声,声音悲凉婉转,很久才消失。
  【甲】《三峡》
  【乙】释法师①以隆安四年仲春之月,因咏山水,遂杖锡而游。于时交徒同趣三十余人咸拂衣晨征怅然增兴。虽林壑幽邃,而开涂②竞进;虽乘危履石,并以所悦为安。既至,(A)援木寻葛,历险穷崖,猿臂相引,仅乃造极③。
于是拥胜倚岩,详观其下,始知七岭之美,蕴奇于此。双阙对峙其前,重岩映带其后。峦阜周回以为障,崇岩四营而开宇。其中则有石台、石池、宫馆之象,触类之形,致可乐(B)。
(选自慧远《游石门诗序》,有删改)
【注释】①释法师:指慧远大师。②涂:同“途”,道路。③造极:这里指登上山顶。
1.请参考“方法提示”,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
文言语句 方法提示 解释
自非亭午夜分 语境逻辑推理 正午
林寒涧肃 参考词语位置 肃杀,凄寒
于是拥胜倚岩 查阅词典(①斜靠着。②凭恃,倚仗。③偏斜。④随着,合着) ①
(填序号)
遂杖锡而游 联系语境 拄着
2.请将“则”“也”还原到文中括号内。
A.(则)    B.(也)
3.请为【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于时交徒同趣三十余人/咸拂衣晨征/怅然增兴。
4.请翻译下面的句子。
虽乘危履石,并以所悦为安。
虽然走过的险路重重,但每个人都为自己见到的景色感到满足。
5.【乙】文中“双阙对峙其前,重岩映带其后”符合【甲】文中哪一句描写的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并指出写法的不同。
【乙】文“双阙对峙其前,重岩映带其后”写出了山高的特点,这与【甲】文“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写山高陡峻特点的描写相同。【乙】文采用直接描写的手法,【甲】文采用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相结合的手法。
【乙文参考译文】
  隆安四年仲春的一天,因为我想和大家一同吟咏山水,就拄着锡杖去石门游玩。当时共有志趣相投的三十多人,大家都早早地起来穿好衣服出门了,怅然的心情也增加了不少兴致。虽然山林幽暗深邃,但大家仍然开辟道路竞相前进;虽然走过的险路重重,但每个人都为自己见到的景色感到满足。到了石门涧,众人就攀着树木揪着草,翻越险峰涉过浅滩,相互搀扶着,只有一个目标就是登上山顶。
  在这时靠着岩石,美丽的景色环绕身边,仔细地往山峰下观看,这才知道庐山七岭之美,都蕴藏于此。两座山峰对峙在前方,重重的山岩叠耸在后面,一圈圈的环形山峦围绕在周围如同屏障,一块块高耸的岩石围绕着支撑起一片开阔的空间。这些岩石有的像石台,有的像石池,有的像宫馆,看到可以比拟的景物,让人感到无比喜悦。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语文学科
13 三峡(郦道元)
教材原文 参考译文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quē)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xī)月。(总写山:山高岭连,遮天蔽日)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sù)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yù)风,不以疾也。(夏水:水流湍急,交通阻断)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yǎn)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shù)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春冬之景:水退潭清,风景秀丽)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zhǔ)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秋景:林寒涧肃,猿鸣凄哀) 在三峡七百里当中,两岸都是相连的山,全然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叠叠的悬崖峭壁像屏障一样,遮蔽了天空和太阳,如果不是在正午或半夜,就看不见太阳或月亮。   到夏天江水漫上山陵的时候,下行和上行的航道都被阻断,不能通航。有时碰到皇帝的命令要急速传达,有时候清早(坐船)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可到达江陵,中间相距一千二百里,即使骑着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没有这么快。   在春、冬两个季节,激起白色浪花的急流中有回旋的清波,绿色的潭水中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在山峰之间,)常有悬泉瀑布飞速地往下冲荡,水清树荣,山高草盛,(实在)是有很多趣味。   (在秋天,)每到天刚放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一片清寒肃杀,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啼叫,(声音)接连不断,凄惨悲凉,空旷的山谷传来猿啼的回声,声音悲凉婉转,很久才消失。所以渔民们歌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文学常识】郦道元,字善长,范阳涿县(今河北涿州)人,北魏地理学家。所撰《水经注》,是我国古代地理名著,并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情感主旨】第1段,总写三峡,山高岭连峡长,如一幅恢宏的画卷,字里行间包含着作者的热爱和惊讶之情;第2段,写夏水的凶险,用夸张的文字刻画了震撼人心的场面;第3段,写春冬之景,色彩丰富,意境优美,动静相衬,趣味良多,暗含着作者的喜爱和赞美之情;第4段,写秋季三峡的景色,渲染出“凄寒肃穆”的气氛,高猿哀鸣而后写渔人歌谣,间接表达了景物带给人们的感伤情绪,更突出了秋天的凄凉冷落。
1.通假字。
略无阙处 同“缺”,空隙、缺口
2.古今异义。
(1)或王命急宣
古义: 有时
今义:副词,或许,也许
(2)虽乘奔御风
古义: 即使
今义:虽然
3.词类活用。
虽乘奔御风 动词用作名词,飞奔的马
4.一词多义。
(1)自
①自三峡七百里中 于。这里是“在”的意思
②自非亭午夜分 如果
(2)绝
①哀转久绝 消失
②绝多生怪柏 极(高)
③沿溯阻绝 断
(3)清
①回清倒影 清波
②清荣峻茂 清澈
5.重点实词。
(1)自非亭午夜分 正午  
半夜
(2)略无阙处 完全没有
(3)不见曦月 日光,这里指太阳
(4)至于夏水襄陵 冲上、漫上
(5)沿溯阻绝 顺流而下  
逆流而上
(6)则素湍绿潭 急流
(7)回清倒影 回旋
(8)林寒涧 肃 肃杀,凄寒
(9)清荣峻茂 茂盛
(10)属引凄异 连接  
延长
(11)空谷传响 回声
6.重点虚词。
(1)不以疾也 动词,认为
(2)春冬之时 结构助词,的
7.句子翻译。
(1)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层层的悬崖,排排的峭壁,把天空和太阳都遮住了,如果不是在正午,就看不见太阳,不是在半夜,就看不见月亮。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即使骑着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没有这么快。
(3)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悬泉瀑布在山峰之间飞速地往下冲荡,水清树荣,山高草盛,有很多趣味。
(4)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空旷的山谷中传来猿啼的回声,声音悲凉婉转,很久才消失。
  【甲】《三峡》
  【乙】释法师①以隆安四年仲春之月,因咏山水,遂杖锡而游。于时交徒同趣三十余人咸拂衣晨征怅然增兴。虽林壑幽邃,而开涂②竞进;虽乘危履石,并以所悦为安。既至,(A)援木寻葛,历险穷崖,猿臂相引,仅乃造极③。
于是拥胜倚岩,详观其下,始知七岭之美,蕴奇于此。双阙对峙其前,重岩映带其后。峦阜周回以为障,崇岩四营而开宇。其中则有石台、石池、宫馆之象,触类之形,致可乐(B)。
(选自慧远《游石门诗序》,有删改)
【注释】①释法师:指慧远大师。②涂:同“途”,道路。③造极:这里指登上山顶。
1.请参考“方法提示”,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
文言语句 方法提示 解释
自非亭午夜分 语境逻辑推理 正午
林寒涧肃 参考词语位置 肃杀,凄寒
于是拥胜倚岩 查阅词典(①斜靠着。②凭恃,倚仗。③偏斜。④随着,合着) ①
(填序号)
遂杖锡而游 联系语境 拄着
2.请将“则”“也”还原到文中括号内。
A.(则)    B.(也)
3.请为【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于时交徒同趣三十余人/咸拂衣晨征/怅然增兴。
4.请翻译下面的句子。
虽乘危履石,并以所悦为安。
虽然走过的险路重重,但每个人都为自己见到的景色感到满足。
5.【乙】文中“双阙对峙其前,重岩映带其后”符合【甲】文中哪一句描写的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并指出写法的不同。
【乙】文“双阙对峙其前,重岩映带其后”写出了山高的特点,这与【甲】文“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写山高陡峻特点的描写相同。【乙】文采用直接描写的手法,【甲】文采用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相结合的手法。
【乙文参考译文】
  隆安四年仲春的一天,因为我想和大家一同吟咏山水,就拄着锡杖去石门游玩。当时共有志趣相投的三十多人,大家都早早地起来穿好衣服出门了,怅然的心情也增加了不少兴致。虽然山林幽暗深邃,但大家仍然开辟道路竞相前进;虽然走过的险路重重,但每个人都为自己见到的景色感到满足。到了石门涧,众人就攀着树木揪着草,翻越险峰涉过浅滩,相互搀扶着,只有一个目标就是登上山顶。
  在这时靠着岩石,美丽的景色环绕身边,仔细地往山峰下观看,这才知道庐山七岭之美,都蕴藏于此。两座山峰对峙在前方,重重的山岩叠耸在后面,一圈圈的环形山峦围绕在周围如同屏障,一块块高耸的岩石围绕着支撑起一片开阔的空间。这些岩石有的像石台,有的像石池,有的像宫馆,看到可以比拟的景物,让人感到无比喜悦。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