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雷家书两则》
知识目标:
了解我国杰出的翻译家傅雷的生平
掌握书信的格式
能力与方法
体会文章中讲道理和 抒发情感的两种方式。
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疑问的能力
情感态度世界观
1、理解傅雷所说的坚强的含义,认识到敢于面对现实、勇于回顾历史、理智对待成功并继续奋斗的才是真正的 坚强
2、体会文章所蕴含的父子之间真挚的 感情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任务:
整体把握两则书信的 内容
具体学习第一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请全班同学以“那回,我给爸爸(妈妈、爷爷、姐姐)写了一封信”为题进行口头作文。
要求:写出何时、何地、因为何事给何人写了一封信,别人又是怎样回信的 ,其中有什么令人感动的 话。
2、引出:
A、作者傅雷:
B、本文写作背景:
简略的说,《傅雷家书》是一位翻译家与国外 ( http: / / www.21cnjy.com )学习的儿子通信。通信时间12年,信的数量有180多封,这些“又热烈又恬静,又深刻又朴素,又温柔又高雅,又微妙又率真”的 信件,起先是父亲给儿子的训诫,中途是教师对学生的指导,最后是两位艺术家之间平等的交流。
3、学生通读两则家书,填写下表
第一则 第二则
写作时间
主要内容
情感特色
语言特点
相同点:
融会,贯穿于两封信中的主旋律,都是要儿子做 ( http: / / www.21cnjy.com )一个坚强的人,无论遭受了怎样的起伏跌宕、茅盾孤独、都要保持对艺术的 不懈追求,对生活的 赤子之心。
(二)精读第一则
阅读第一封信
思考:
1、第一封家书的开头称谓是什么?为什么要这么称呼?
2、傅雷在信中写了几层意思
(1)首先宽慰自己的儿子,别为父母担心
(2)父母永远是孩子倾诉的 对象
(3)情绪起伏是人生难免的
(4)怎样面对情绪的起伏
3、文章用“太阳、雨水、五谷、庄稼、古战场的 比喻和 克利斯朵夫的 故事,它的用意是什么?
小结:本文的 说理方法是什么?
A、比喻说理
B、举例说理
本文的主旨
要学会保持平和的心态,控制情绪的起伏。然后,要保持冷静的头脑i,理智的分析,吸取教训,引以为戒。
4、拓展
(1)、假如你是傅聪,读了这封信以后,你会对傅雷说……
(2)以”情绪消沉时,我是这样度过……为开头说一段话。
(3)将本文改写为傅雷父子的 心灵的 对话。
第二课时
教学任务:阅读欣赏第二则家书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学生自读课文
思考讨论下面的问题:
(1)收到儿子的来信,傅雷的感情是怎样的 ?从那句话中可以看出这种感情?
比喻成新年的“礼物”。表现了 傅雷夫妇对儿子的 信的盼望和接到信后的喜悦。
(2)儿子来信,告诉傅雷一件什么样的事情?傅雷的情感是怎样的,文章是怎样表述的 ?
在事业上取得巨大成功;喜悦
傅雷把自己的喜悦和激动,表述为三个层次
①父母对孩子的 成功感到幸福)
②欣赏艺术的 喜悦
③为了祖国的荣誉而激动
(3)傅雷仅仅是为儿子的 成功而激动吗?
——使傅雷更高兴更安慰的 是:傅聪没有被成功冲昏头脑,没有因为暂时的 成功减少对艺术的探索和追求。
(4)最高的境界:拥有一颗赤子之心。
(5)在信的末尾,傅雷又回到了情绪的 “快 ( http: / / www.21cnjy.com )乐与茅盾”的问题,比较第一、第二封信中傅雷关于如何面对人生情绪起伏的解说,总结文章中”做坚强的人“的 具体含义。
(二)学生互相讨论,互相解决疑问
(三)再读课文,找出文章中精彩的 语句,或从哲理或从情感或从技法的 角度进行赏析。《我的叔叔于勒》
师: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一篇小说— ( http: / / www.21cnjy.com )—《我的叔叔于勒》,作者是法国的莫泊桑。(教师板书课题、作者)我们以前学过法国作家写的小说吗?(生答:学过都德的《最后一课》)课前老师要求同学们先把课文读一遍,已经读过一遍的请举手。(学生纷纷举起手)好,咱这节课就这样上,主要由同学们提疑问,然后我们一起讨论解决。有两种疑问,一是有疑而问(师板书:有疑而问)什么意思呢?就是阅读文章的过程中,产生了非常明显的一个疑问,这个疑问是摆在表面上的,就是读不懂,这个句子、段落以至整篇文章大体意思到底是什么?传达出作者一种怎样的内心想法和情感?“有疑而问”主要解决是写了什么?(师板书:写了什么?)第二种疑问是,(生齐答:无疑而问)。(师板书:无疑而问)。怎么讲呢?在看似没有疑问的地方能发出自己的疑问,也就是说,它不是摆在表面上的一个疑问,整篇文章大体意思我读懂了,甚至每个句子的意思我也读懂了,但能不能再深入地问一问:题目为什么是这样一个题目,这篇文章的结构为什么这样安排,而不那样安排呀?这个人物为什么要说这句话,说另一句话能不能更好地传达出他的性格特点、内心感受呀?也就是说,“无疑而问”主要就是从写法上思考为什么要这样写?换一种写法、换一种手法能不能行?(师板书:为什么这么写?)我们经常说一句话: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我看同学们能不能发现好多有价值的问题。下面就四个同学一组,提出并梳理你们的问题,每组由一个同学专门作好笔记,分门别类记下整理的结果。
学生读书、讨论,教师巡视。大约6分钟后教师收集起各组的问题。
师:好,我看大家讨论得很热烈,我想, ( http: / / www.21cnjy.com )大家在讨论的过程中,有的问题已经——(生答:解决了)很多组都这样,有的同学提出疑问,其他同学忍不住就说了,这是什么什么意思,应该怎么样,问题解决了,也就没再列上。下面咱讨论记录下的问题,边解决,边再发现新的问题,好吗?先看这一组的一个问题:作者写这篇文章到底想要表达什么样的思想?问题很大,但我看到好几个组都有。是啊,写这样一个故事,究竟想要表达一个怎样的思想呢?
生:他想要揭露的是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揭示底层百姓艰难的生活。
师:你能不能详细地解释一下,这种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是怎么表现出来的?
生:通过菲利普夫妇对于勒叔叔态度的变化。
师:照你的理解,如果我们用一个字来概括这篇小说情节的主要特点,会是什么?
生:变。
师:对,变。究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请同学们读书,理出一个大致的线索。(学生读书思考)
生:菲利普夫妇一开始是急切地盼望于勒,等到真的见了破产的于勒,又赶紧躲开他。
生:我补充一点,在盼于勒之前是恨于勒,因为在第四段后作者用插叙交代了他以前是“花花公子”、“流氓”,是“全家的恐怖”,把他打发走了。
师:你补充的很好,注意到了这部分比较重要的“插叙”。但插叙中交代“态度”的变化就这些吗?
生:还有,当菲利普夫妇听说于勒赚了钱之后,就又称他是“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
师:这就比较全面了。如果用几个字来 ( http: / / www.21cnjy.com )概括菲利普夫妇对于勒前后态度的变化,就是:恨——赞——盼——躲。(教师板书)那么我想问一下同学们:“变”的背后有没有不变的东西?
生:有,菲利浦夫妇对金钱的热爱。(生笑)
师:对金钱的热爱,也就是说是一种什么样的品性在作怪?
生:贪婪。
生:惟利是图。
生:自私,爱慕虚荣。
师:你看,我们通过揣摩情节的特点,揣摩 ( http: / / www.21cnjy.com )“变”的背后“不变”的东西,是不是就解决了刚才那个问题。读小说一定要通过故事情节来揣摩人物的性格特点,以及通过这个人物性格传达出来的东西。
师:再来看这个小组提出的一个问题:文章的题目是“我的叔叔于勒”,可是文章对于我的叔叔于勒的描写却很少,为什么?是呀,怎么解释这一点呢?
生:“我的叔叔于勒”可以算是一个线索人物,他引出了菲利浦夫妇对他感情的一些变化,引出了故事情节。
师:哦,引出了故事情节。她用的这个术语很好。照你这样理解,到底谁是主要人物呀?
生:菲利普夫妇。主要是通过菲利浦夫妇态度的变化,来揭露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那种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师:也就是说,这个故事的中心舞台 ( http: / / www.21cnjy.com )谁在表演着呀?(生:菲利浦夫妇)表演着很拙劣的一幕,是不是呀?关于这篇小说的主人公到底是谁,存在着争议,不过从文章来看,作者对于勒的一些细节似乎有意忽略,而强化对菲利浦夫妇的描写,从而来凸显主题。李老师也认为,主人公还是菲利普夫妇,于勒是一个线索人物,整个故事都是因了他发生了戏剧化的发展。因此这样拟题目更为醒目,容易引起人们的深思吧。那么,我想问大家,仅仅是资本主义社会会上演这样尴尬难堪的一幕吗?
生:整个社会都有,我就从我们国家的一些新闻报道上看到类似的事情。
生: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所以我觉得这种现象不是太严重。
师:哦,一个是“看到”, ( http: / / www.21cnjy.com )一个是“觉得”。我都赞成。不过,理解这篇小说咱能不能从更广阔的角度,而不从纯粹阶级论的角度出发。如果从整个人类的宏观的角度来看,实际上人都有一种“为我”的本性,但当这种私心膨胀到一定程度而“六亲不认”的时候,就让人难以忍受了,就成了一种劣根性的丑恶表现。是的,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赤裸裸的金钱关系”还远没有莫泊桑笔下的19世纪的法国那么严重,但读过这篇小说,我们每个人都自觉地对照自我,警醒一下自己,对于当前我们这个社会的健康发展,是不是有深刻的意义。(学生点头赞成)
师:好,咱再念一个其它组的。第21自然段 ( http: / / www.21cnjy.com ),描写“吃牡蛎”的片段有什么作用?咱先来读一下其中一段怎么样?(教师起头,学生齐读:父亲忽然看见两位先生在请两位打扮漂亮的太太吃牡蛎。一个衣服褴褛的年老水手拿小刀一下撬开牡蛎,递给两位先生,再由他们递给两位太太。她们的吃法很文雅,用一方小巧的手帕拖着牡蛎,头稍向前伸,免得弄脏长袍;然后嘴很快地微微一动,就把汁水吸进去,蛎壳扔到海里。)
师:为什么写这个段落,这个段落实际上是写吃牡蛎的方法和举止,用文章里的一个词来说,“很文雅”,这与写菲利浦夫妇有何关系?想一想,谁来回答?
生:因为下文接着就写菲利浦“被这 ( http: / / www.21cnjy.com )种高贵的吃法打动了,走到我母亲和两个姐姐身边问:‘你们要不要我请你们吃牡蛎?’”,这样写是因为他认为自己也会变成有钱人了,那种有钱人的滋味对他们来说,非常地羡慕,所以也装作高贵地请客。
师:你从哪里看出他的装作高贵?
生:“你们要不要我请你们吃牡蛎?”,装作很绅士,太爱慕虚荣了。
师:哦,实际上你们家里没有这么多 ( http: / / www.21cnjy.com )钱呀,看到人家那种文雅的吃法,也想装一装高贵,也想装一装文雅,菲利浦夫妇那种微妙的心态也就传达出来了。也就是说,这个问题涉及到了小说中对人物描写的作用,生动的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以及一些细节描写,使得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活生生地站立起来。同学们写作文是不是也应该这样呀?多用点描写手段。
师:这里一个问题是:第一至四段应该直接点题,为什么要先写自己一家,而没有写叔叔于勒呢?
生:第一至四段主要交代了 ( http: / / www.21cnjy.com )家庭状况,由家庭背景可以看出他们的家庭非常穷。因为家里穷,所以对金钱的渴望非常大。正因为这种欲望非常大,所以当他们听说于勒叔叔有钱之后,就对于勒叔叔非常地盼望。
师:很好,老师再提醒一下大家, ( http: / / www.21cnjy.com )你看第四自然段写了什么?是谁说的一句话,写这个有什么用处?(生齐读:唉!如果于勒叔叔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
生:这是父亲经常说的一句话,并且是他“永不变更”的一句话。
生:这句话在文中还出现过一次,突出了他对金钱的渴望,不是对骨肉手足的渴望。
生:与他下文的表现形成鲜明对比。
师:鲜明的对比。很好!越是一开始就极力地突出渲染这种对金钱的渴望,就越是对下文他拙劣的表现形成强烈的讽刺。
师:这一组提出的问题,我觉得挺 ( http: / / www.21cnjy.com )有意思。他为什么还要给叔叔小费呀?为什么不叫叔叔呀?小孩是谁呀?(生:我)是作者吗?(生:不是)对,这是作者安排的一个故事的叙述者,和作者并不等同。为什么“我”要给叔叔小费?为什么不当场就叫“叔叔”?好,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哪些段落集中涉及到这个问题?(生:42、43自然段)我们一起来把42、43这两个段落读一下,好不好?(生齐读)请同学们思考思考这个问题,可以小组内交换交换意见。
生:给小费,说明“我”对于勒是同情的。
师:是的,这一点比较好理解。这个问题最有价值的还是第二问:你既然对他同情,为什么不当场叫他“叔叔”呀?
生:因为他受了父母的影响,不敢认叔叔。
师:他怕什么?
生:怕他父母嚷他。
师:一个很直接的理由,我要是认叔叔,父母要打我、嚷我呢,那可了不得,不敢“叫”,也不能“叫”。还有其它意见吗?
生:我认为“我”的心情很矛盾,一方 ( http: / / www.21cnjy.com )面虽然不满意父母的做法,但作为他们的孩子,应该尊重父母,这一点是必须做到的。另一方面又鉴于他是我的叔叔,念于亲情的关系,又非常地同情他,所以只能那样做,没有别的办法。
师:哎,你思考问题太成熟了!你想了这么好的一个理由来给他们解释。
生:我有不同的理解。因为叔叔此前说过他已经非常有钱了,如果“我”认了他,就会让他非常地难堪。所以不能当场认他。
师:你从理解他叔叔的角度。你这个“小侄子 ( http: / / www.21cnjy.com )”可真好!(生笑)叔叔还想衣锦还乡呢,这个时候要是直接说出来,叔叔该多难堪呀!还是不说出来的为好吧。算一个合理的理解,还有其它吗?
生:首先他的父母都是爱慕虚荣的人 ( http: / / www.21cnjy.com ),这个小孩肯定也会受到他们的影响。如果这个时候叫“叔叔”的话,感觉自己会很没面子,自己还有这么一个亲戚,现在还在这干活,可能是受父母爱慕虚荣的影响吧。
师:受父母爱慕虚荣的影响,和刚才同学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意见差不多。那位同学认为受父母的影响,“我”怕打、怕嚷;你认为是受父母爱慕虚荣的影响,“我”也有点爱慕虚荣了,不敢认了,虽然有点同情。
生:我觉得他并不是受父母的影响,从“给小 ( http: / / www.21cnjy.com )费”可以看出,“我”是一个比较善良、比较富有同情心的人。如果喊了“叔叔”,于勒勉强跟着回了家,照样会看菲利浦夫妇的白眼。
师:刚才同学们的回答,老师也 ( http: / / www.21cnjy.com )基本认同。这些不同角度的解释,都是合理的,可以接受的。为什么说是合理的呢?因为大家的理解都基于一点,他有一颗什么心呀?(生:同情心)这一点是最基本的。所以从目前这个选择来看,我们真的没法苛求“我”、没多大理由批评“我”。但是,老师想从另外一个角度来发问,这个时候他为什么不直接喊“叔叔”,从小说写作的角度来看,一喊出来,故事的情节会怎么样呢?
生:我觉得一喊出来,下面的故事情节都会发生变化,应该是变化比较大吧。
生:我觉得他要是一喊出来 ( http: / / www.21cnjy.com ),这个小说就可能散架了。作者主要是通过菲利普夫妇对于勒叔叔的态度的变化,突出这个小说的目的,对金钱关系的一种鞭挞,如再蔓延下去,就达不到作者那个目的了。
师:考虑到了写作目的。我很赞成这个意见。 ( http: / / www.21cnjy.com )也就是说这篇小说的主题主要是突出菲利普夫妇的嫌贫爱富,这个目的基本已经达到。如果这个时候直接喊出来,估计现场会定是混乱一片,故事节外生枝,整个情节就不紧凑了,甚至写作的目的、写作的重心就又游移开了,变化成了另外一个故事了。这样含而不露,就把评判的权利,把再度创造的权利留给谁?(生:读者)留给读者,你来判断一下吧,你来判断一下文章中的我吧,你来判断一下于勒叔叔吧,你来判断一下菲利普夫妇吧。所以小说不一定非得把所有的东西都告诉你,是不是?要适当留下些空白。你看这组同学提的这个问题多有价值!我建议,咱们抓住这个重点段落,再反复品味一下。李老师来范读一遍,就看42段。(师范读)我想问大家:为什么最后要连用这三种称呼?这三种称呼都是指于勒,为什么要这样重复?能不能就只在心里默念:这是我的叔叔于勒?
生:“父亲的弟弟”,强调“我”的父亲和叔叔是亲骨肉,然而父亲却并不帮助他,这更加突出了菲利普夫妇是拜金主义者。
师:哦,拜金主义者。也就是说在心里反复默念这三种不同的称呼,传达出了“我”的一种什么情绪?
生:既有对父亲的那种厌恶,又有对于勒叔叔现状的一种同情。
师:很好!这位同学的思维比较缜密、哦,还有同学想补充。
生:如果这句话换成“这是我的叔叔于勒” ( http: / / www.21cnjy.com ),这个表达就比较直白,没有将自己内心的感情传达出来。而“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对叔叔的同情、对菲利普夫妇的厌恶之情,就得到了一种升华。
师:一种升华,也就是说,用了一种反复渲 ( http: / / www.21cnjy.com )染的手法。好,同学们看本文的题目,我看有一个小组的同学就提出了这个问题:“我的叔叔于勒”,为什么以它为题。老师再顺着发问:为什么不命为“叔叔于勒”?或“于勒叔叔”?
生:不行!一个“我的”实际上就透露出对于勒叔叔的同情和对父母的不满。师:好,我建议大家带着感情反复朗读这一段,一会儿找个同学来朗读一下。
师:谁来朗读一下?哦,有好多同学。看来不少同学热爱朗读啊!
生朗读。这位同学朗读得非常动情。读完后,同学们为她鼓掌。
师:很好。尤其是最后一句“我的亲叔叔”这个“亲”字你加得重音非常到位。下面全班同学再一起读一遍这个段落。(生读)
师:问题的集中讨论就到这儿,有没有小组的同学有意见,也就是说你还有一定要同学和老师在课堂上讨论的问题吗?
生:老师,刚才讨论第21自然段“ ( http: / / www.21cnjy.com )吃牡蛎”的细节时,你说表现了菲利普夫妇的爱慕虚荣,但是我的意见和你的有点不太一样。因为第23自然段说“母亲有点迟疑不决,他怕花钱”,而你为什么要说这里表现了她爱慕虚荣呢?
师:很好!向李老师挑战呢!我最喜欢了。老师先不发表意见,同学们可谈谈看法。
生:我觉得作者之所以写这两 ( http: / / www.21cnjy.com )位阔太太高雅的吃法,是为了衬托出这位老年水手的纯朴,让他的穿着,这里用的是“衣衫烂褛”,和那个富贵漂亮的太太形成一个鲜明的对比。
师:哦,形成对比,富与穷之间一个无意间的对比。
生:第21自然段主要写了父亲爱慕虚 ( http: / / www.21cnjy.com )荣,因为是他煞有介事地提出“吃牡蛎”。第23自然段写母亲迟疑后的赞同,的确也表现了母亲爱慕虚荣,但母亲又怕花钱,还把想吃牡蛎的“我“打发了。她很狡猾。(生笑)
师:对。这位母亲的性格比父亲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性格复杂多了。他父亲想当回“高贵”,想到就去做了;而母亲根子里也汲汲于富贵,但是没有直接表露出来,她还比较善于算计,自私中又透着精明,在这里犹豫不决的是她,后来先催促着大家躲避于勒的也是她。夫妇两个的性格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刚才我们分析的确实有点简单化了。谢谢这位同学提出的问题。
师:刚才都是同学们提的问题,我最后想再提一个问题,我们刚才已经说到,这篇小说的叙事者是“我”,那这个“我”和莫泊桑之间有什么关系?
生:莫泊桑塑造的“我”。(生笑)
生:我觉得是作者以文章中的“我”这个角度,发表了作者对这个社会的感慨。
师:非常好。咱们平常学习小说往往侧重于 ( http: / / www.21cnjy.com )看一个故事本身怎么样,写的内容怎么怎么怎么曲折,而西方一些国家的语文课可能更注重思考故事是由谁来叙述的,怎么叙述的。你看这篇小说,显然大家都知道一个常识,小说中的我并不等同于作者本人,就像刚才有同学说“我”是莫泊桑塑造的。对,的确是这样。关键是这个叙述者和作者是什么关系?也有同学说了,他们两个的立场基本是一致的。也就是说,莫泊桑选了一个可靠的叙述者,这个叙述者基本上就代表了莫泊桑的态度和观点。第二个问题,当然这不是一个新问题,是由此引申出来的一个小问题,为什么选择一个孩子来作为他的叙述者,而不是由于勒什么的?
生:因为在人们的心目中,孩子是最纯真、最真 ( http: / / www.21cnjy.com )诚的,孩子一般不会故意地去掩饰什么。作者从一个孩子的角度,更好地批判了这个社会,这个资本主义社会除了钱,什么都不重要了。(生鼓掌)
师:好,请坐。这个同学说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挺好的。也就是说,孩子的眼睛是纯真的,用孩子的眼睛来展现他父母那拙劣的一幕幕,这种讽刺意味就非常明显了。另外,我想补充一点,在孩子身上是否也寄托着莫泊桑对这个社会、对人类的一种希望?孩子的童心还没有被这个社会所完全沾染,虽然已经有那么一点点。你看,他选择这个叙述者多有意思呀。同学们马上回想一下,咱学过的同是法国作家的都德写的《最后一课》,叙述者是谁呀?(生:也是一个“我”,也是一个小孩。)为什么选择他来叙述呀?能不能让韩麦尔先生来叙述这个故事?
生:因为“我”经常逃学,厌恶学法语,而“最后一课”他那么热爱法语,就能更好地表现爱国的主题。
师:对。祖国的感情这时候占据了一切,使他发生 ( http: / / www.21cnjy.com )了一个脱胎换骨的变化,选择一个孩子,选择这样一个小人物,凸显这个小人物的翻天覆地的心理变化,更能凸现出爱国的主题。韩麦尔先生呢,他前后的变化也有,但没那么强烈。与莫泊桑同时期的许多法国作家,都善于通过写小人物来表现大主题,耐人思考。莫泊桑和都德都选择了“孩子”作为叙述者,而且都是“可靠的叙述者”,另一些小说叙述的策略就有所不同,同学们学过鲁迅先生的《孔乙己》吗?(生:没有)那么,老师建议大家课下找来读一读,那篇小说的叙述者也是一个“孩子”,但意味却和刚才说到的两篇小说不同,从叙事者选择的策略上比较着读一读,会很有意思。好,这节课就上到这里。
教学反思
学生对《我的叔叔于勒》内容的理 ( http: / / www.21cnjy.com )解没有多大问题,倒是对一些写法的细微处容易忽略,比如文中多次提到的“信”,那句“永不变更”的话语,两次景物的描写,三次人称称呼的重复渲染,以至叙述者与叙述角度的选择等等。因此,这次我再教《我的叔叔于勒》,索性来了个大的变化,没有像以前那样把重心放在情节结构的梳理和对人物描写一般性的分析上,而是放在那些容易被人忽略的有意味的“形式”和“细节”上。主要的策略方法就是激发学生“无疑而问”,以学生的问题作为出发点,做些有价值的讨论。这节课开始,学生梳理的问题还是很多的,涉及到内容和形式的方方面面。我在课堂巡视时,对同学们的问题有了一个总体上的了解。课堂讨论时,我做了有目的的筛选,并且大体上按由内容把握到形式揣摩,问题由浅入深顺次展开的。而且这些问题环环相连,又生发出了不少的“亚问题”“新问题”。尤其是学生提出的“他为什么还要给叔叔小费呀?为什么不叫叔叔呀?”,是我未曾料到的,它引发了问题讨论的纵深发展。在讨论问题的过程中,我主要在补充、肯定、启发和挑起“事端”。对于“叙述者与叙述角度的选择”,学生比较陌生,但这些叙事学方面的“知识”对于学生又确实有用,因此花了比较多的时间来讨论。在观看着光盘整理这份实录时,我又明显感觉到了自己教学中经常犯的一个毛病,教学语言失之于琐碎重复,提供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有些急促,今后还要去努力克服。《故乡》
一、导入新课
1.师:什么是故乡?故乡是一个人曾经活 ( http: / / www.21cnjy.com )过的地方,特别是儿时生活过的地方。同学们,当你久离故乡终踏归途时,是怀着一种怎样的情感?请用一个词概括。
2.师:有这样一个人,他回故乡时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呢?请同学们来看一段景物描写。概括他的心情。多媒体展示:
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进故乡时,天 ( http: / / www.21cnjy.com )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蓬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不禁悲凉起来了。
3.师:“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对 ( http: / / www.21cnjy.com )生我们养我们的地方,我们倾注了多少情感。而文中的“我”,与故乡阔别二十多年,远隔千山万水,如今归来,为什么没有喜悦?没有激动?没有热烈的憧憬和期盼?今天我们师生共同走近鲁迅先生的《故乡》。
二.整体感知
1要求学生速读课文,注意读音,积累字词。
多媒体展示:
阴晦(huì) 萧索(xiāo suǒ) ( http: / / www.21cnjy.com ) 愕(è)然 鄙(bǐ) 夷 嗤(chī)笑 瑟索(sè suǒ) 折(shé)本 惘(wǎng)然 恣睢(zì suī)
2.思考:
⑴. 请用一个词概括小说的内容。
⑵. 请用一个词概括小说的感情基调。
三.研读课文.理解人物形象
闰土形象
1.师:因为故乡变了所以我感 ( http: / / www.21cnjy.com )到无比的悲哀。与其说故乡的景变了,不如说故乡的人变了。“爱之深,哀之切”,是谁曾让我欣喜不已、牵肠挂肚 是谁让我现在为他痛苦为他悲哀?是谁曾远在天涯却近在咫尺?又是谁现在虽近在咫尺却远在天涯?是闰土。
现在我们一起走近闰土,来了解他的悲哀。
2.请学生从书中找出描写闰土的相关段落,有感情朗读。勾画出
体现闰土悲哀的语句
3.交流
4.教师总结。多媒体展示:
少年闰土 中年闰土
外貌 淳朴天真 受尽生活折磨
可亲可爱 命运悲惨
动作 聪明勇敢 迟疑麻木
语态 活泼开朗 痛苦难言
对我 情真意切 被封建礼教牢牢束缚
态度 亲密无间 “厚障壁”
对生活
的态度 充满希望 寄托神灵
师:作者运用对比的手法,生动的刻画出闰土是在生活重压下艰
难地挣扎着的中国劳苦民众的代表。
杨二嫂形象
1.运用分析“闰土”人物形象的方法,小组探究“杨二嫂”的人物形象。
2.集体交流.
3.教师总结
外 貌 “西施 ” “圆规”
职业与性格 美貌招生意 无业 泼悍、
放肆尖刻自私
结论:杨二嫂是一个被社会扭曲了的变形人,庸俗的小市民的典型形象。表现在自己被侮辱被损害的同时又侮辱和损害着别
人。
“我”的形象
1.文中“我”是个怎样的人?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勾画下来.
2请学生交流.重点理解最后一段.
3.教师总结:
结论:追求新生活,心怀希望的知识分子形象。
四.探究小说主题
1.儿时故乡,给我许多欢乐、甜蜜的回忆 ( http: / / www.21cnjy.com ),甚至可以说代表了一种“理想”;而现实的“故乡”却面目全非,毫无生气,昔日的人物也失去了纯真与温情,变得冷漠、麻木、市侩和猥琐,使“我”感到“希望”的幻灭,心中无比的“悲哀”。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变化?(可从文中找出依据,也可以根据自己对当时社会的理解)
2.教师背景介绍.“故乡”与“祖国”的同构.
3.教师总结.
⑴中国社会普通民众的生命和活力怎样被扼杀.
⑵表现中国社会愚昧落后贫穷的轮回.
⑶渴望社会纯真的人与人的关系.
五.课堂总结
师:故乡变了,“我”感到无比的悲哀。哀 ( http: / / www.21cnjy.com )景由明丽变的阴晦;哀人由灵动变的木讷;由美丽变的尖刻;哀社会普通民众的生命和活力的扼杀,哀社会愚昧落后贫穷的轮回.哀社会人与人关系的疏离……没有爱就不会有悲哀,小说的字里行间恰恰流露了鲁迅先生对祖国深深的爱。
六、作业设计
1.查找名人的故乡情结,撰写调查报告.
2.至少阅读一篇鲁迅先生的小说。如《祝福》、《伤逝》《孤独之旅》
教材分析
《孤独之旅》节选自曹文轩的长篇小说 ( http: / / www.21cnjy.com )《草房子》。课文展示了主人公杜小康在牧鸭生活中,战胜了恐惧和孤独而成熟、坚强的成长历程。孤独,是生活给予人生成长的一道美丽又残酷的题目,小说命名为“孤独之旅”,蕴含深刻意味。在体验欣赏过程中。既能扩展学生视野、丰富情感,又能激发学生比照自己的生活形态,树立奋进的信念。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
文中杜小康这一人物形象,是在他的成长过程中丰满起来的。而小说中出色的自然环境
描写(如鸭群、芦荡、风雨)又为人物成长提供了广阔的背景。教读课文。重点在于引导学生体会环境、细节描写对人物刻画、主题表达的重要作用。
为此,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在自读中圈点 ( http: / / www.21cnjy.com )勾画,快速捕捉主要信息;在朗读中进入情境,体会作品意蕴;在研读中联系实际,体验成长的感受。初步把握鉴赏小说的一般原则。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厚实、嬉闹、乖巧、驱除、歇斯底里、一落千丈”等词语。
2、理解小说内容,体会标题的含义。
能力目标
1、理清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把握课文主题。
2、体会小说中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掌握鉴赏小说的方法。
3、品味小说精美传神、意味深长的语言。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悟人物的成长历程,扩展视野,丰富情感体验,树立奋进信念,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
教学重点
梳理主人公的成长历程,体会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的重要作用。
教学难点
联系生活实际,深层感悟小说意味。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小说的语言平白、朴实 ( http: / / www.21cnjy.com ),没有过多的文采修饰,符合少年主人公单纯、简单的生活。文中出色的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和主题起重要的作用。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进入作品情境,理解课文内容。
2、点拨法 教学中通过 ( http: / / www.21cnjy.com )设置疑点,引导学生质疑思索,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自主探究,丰富情感体验,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如对文题“孤独”含义的深层领悟。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诵读,整体感知文意。梳理情节,领会标题含义。品味语句.体会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的作用。联系生活实际,拓展感悟。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合唱《阳光总在风雨后》)
同学们,歌词意蕴丰富。的确 ( http: / / www.21cnjy.com ),人生旅途,并非时时一帆风顺,往往充满辛酸,饱含痛楚与泪水,其实生命也就是在这样的锻造中成熟丰满的。如果说这是成长需要付出的代价的话:那么“孤独”也应是我们无法回避的人生题目。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曹文轩的《孤独之旅》,去体验少年杜小康在牧鸭生活中所经历的一段孤独生活。(板书文题、作者)
二、资料链接
作者简介:
曹文轩,1954年生于江苏盐城农村。197 ( http: / / www.21cnjy.com )4年入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后留校任教。现为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作家协会理事,北京大学教授、现当代文学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院客座教授,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当代文学教研室主任。著有长篇小说《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红瓦》,学术性著作《中国八十年代文学现象研究》《面对微妙》《曹文轩文学论集》《患维论——对文学的哲学解释》等。小说《草房子》获第四届国家图书奖(1999)。电影《草房子》获第19届金鸡奖最佳编剧奖、1998年度中国电影华表奖、第4届童年奖以及影评人奖、第14届德黑兰国际电影节评审团特别大奖“金蝴蝶”奖。
三、整体感知
1、学生速读全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疏解下列字词。
投影:
(1)注音
(2)释义
厚实:丰富、富裕。
嬉闹:嬉笑打闹。
撩逗:挑逗、招惹。
茫然:①完全不知道的样子。②失意的样子。
乖巧:①(言行等)合人心意,讨人喜欢。②机灵。
驱除:赶走,除掉。
一落千丈:形容地位、景况、声誉等下降得很厉害。
置之不理:放在一边儿不理不睬。
歇斯底里:形容情绪异常激动,举止失常。
2、学生自由诵读,用小说的三要素概括课文内容,并谈谈你阅读课文的感受。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小说讲述了杜小康在艰苦环境中经受磨难,逐渐成熟、坚强的故事。
(1):小说中杜小康面对陌生的自然环境。心理 ( http: / / www.21cnjy.com )由恐慌、孤独走向坚强的经过,体现了人的力量:人克服了困难,战胜了困难,取得了胜利;并且使自己在斗争中成熟坚强起来。
(2):课文告诉我们:人除了要战胜大自然外,更重要的是要战胜自我。
(3):小说启迪我们:少年要面对困难,而不是躲避困难。最终赢得了胜利,会有一种自豪感和成长感。
生(4):人由幼稚到成熟,这是生命中的一种渴望与追求。困难和挫折,往往是人成长的催化剂,使人成熟、奋进。
3、学生默读文中有关杜小康的语段,体味有关的细节描写,思考:
(1)在离家牧鸭的生活中,他的心理活动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而完成“孤独之旅”的
(2)请找出文中体现“孤独”的词句,并体会其表达效果。
(3)文题“孤独之旅”,对杜小康这样的孩子来说,“孤独”的含义是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点拨:
(1)心理活动的发展:①想上学(我不去放鸭了 ( http: / / www.21cnjy.com ),我要上岸回家……)。②现在,占据他心灵的全部是前方:还要走多远 ……前方是未知的。③他害怕了……眼中露出了一个孩子的胆怯。④最大的敌人……它就是孤独。⑤开始想家,并且日甚一日地变得迫切……哇哇大哭起来……⑥在心里清楚了这一点:他们已根本不可能回避孤独了……不再忽然地恐慌起来。⑦杜小康摇摇头:“还是分头去找吧。”说完.就又走了。⑧他哭了起来,但并不是悲哀。⑨望着异乡的天空……但他没有哭。他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⑩惊喜地发现鸭下蛋了。杜小康在放鸭的生活中,经历了出发时的茫然、恐惧,到达芦荡时的害怕、胆怯,安顿之后的感到孤独,时间久了的不再忽然地恐慌,那天雨后天晴的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走过了“孤独之旅”。
(2)如“陌生的天空和陌生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水面”从未见过的面孔。“没有其他声音,天地又如此空旷” “寂寞”“已无一户人家”“唯一的炊烟”“想听到声音,牛叫或者狗吠。然而,这不可能”“最大的敌人,也正在一步一步地向他们逼近:它就是孤独”“一连十多天遇不到一个人”“言语被大量地省略了”“这种省略,只能进一步强化似乎满世界都注满了的孤独”“他们已根本不可能回避孤独了”——离乡背井的孤独、别离母亲与伙伴的孤独、空旷浩茫环境的孤独、单调乏味生活的孤独,对于已遭受家道中落、生活境遇产生大反差打击的小小少年杜小康而言,随父放鸭生活中还要承受这种种孤独无异于雪上加霜。他内心的苦痛、迷惘与挣扎,在文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3)可以概括为两点:①杜小康因 ( http: / / www.21cnjy.com )为家道中落,不得不失学。离开同学、学校,对一个少年来说,是无比痛苦和寂寞的。失去一起长大的伙伴,也就等于失去成长道路上的朋友、依靠。不仅如此,离开小伙伴.也等于失去了充满童真童趣的生活。
杜小康随父亲去放鸭,离开了村庄、人群,等于 ( http: / / www.21cnjy.com )失去了人文环境。失去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也就失去了感情、文化以及物质之间的交流,在精神上会感到痛苦,甚至是一种折磨。 放鸭生活中,父子之间一种看似默契的“省略”,其实是一种空虚、贫乏生活的表现。
②杜小康和父亲离家去放鸭,来到“陌生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天空和陌生的水面”,感到一种恐惧。这样的恐惧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对自然环境的恐惧。“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杜小康有一种永远逃不走的感觉”“眼中露出了一个孩子的胆怯”。大自然的空阔与未知,对一个幼小的心灵具有强大的压迫力,由此带来的心理上的“恐慌”让杜小康“迟迟不能入睡”;二是对前途的恐惧,去放鸭的路上,杜小康想的是:还要走多远 前方是什么样子 这不仅是对放鸭而言,更代表了他对前途的迷茫和无奈。
四、品味语句
1、学生细读全文,体会精美传神的语言。请找出并点评你认为文中形象生动、富含深意的语句。
学生踊跃发言,教师归结:
(1)“芦苇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写出芦荡的广袤,“绿色的浪潮”不仅可见其色,更可见其动感与生机,将景物写活了。
(2)“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芦荡愈幽深繁茂愈反衬出小船的孤小,杜小康那种“永远逃不走的感觉”才愈为真切。
(3)写暴风雨一段“一早上。天就阴 ( http: / / www.21cnjy.com )沉下来。……千万支芦苇被风撅断的咔嚓声”:写景如在眼前,让人仿佛身临其境,将暴风雨的狂暴之势表现得淋漓尽致。
(4)“鸭群在船前形成一个倒置的扇面形”一段。写景状物准确、细致,描写周到入微。
(5)“杜小康闻到了一股鸭身上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羽绒气味。他把头歪过去,几乎把脸埋进了一只鸭的蓬松的羽毛里。他哭了起来,但并不是悲哀。他说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想哭。”少年杜小康战胜孤独,适应了环境。并在维系着家庭生计系于一身的鸭群面临灭顶之灾时,不顾艰险疲惫,不惜受伤流血,找回了鸭群,显示了一个小小男子汉的力量、毅力与责任感,他长大成熟、坚强了。他意识到了这一点,内心翻涌着波涛,这是喜悦的泪。欣慰的泪,领会了成长真谛的泪。
(6)“鸭们也长大了”一段,描写生动、形象,映衬出主人公成长历程,具有超出语言层面的隐喻意义。
2、文中的自然环境描写很出色,为人物成长提供了广阔的背景。请找出几处,体会这样的描写对表现杜小康成长的重要作用。
学生发言,教师归纳:
(1)有关鸭群的描写。鸭群向芦荡行进, ( http: / / www.21cnjy.com )偶尔“朝着这片天空叫上几声”,烘托出杜小康无比寂寞的心情;晚上鸭群“将主人的小船团团围住”。时常看看主人是否在船上才安心睡觉。鸭子的恐惧感衬托出杜小康的恐慌,可以说鸭子是杜小康成长的借助。
(2)有关芦荡的描写。芦荡“如绿色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无边无际,给人以极大的心理压力。让杜小康“害怕”“胆怯”。当杜小康习惯了孤独的生活,“再面对这浩浩荡荡的芦苇”,就不再“恐慌”了。恐惧只是心理的折射。芦荡见证了人物心理变化的过程。
(3)有关风雨的描写。芦荡的暴风雨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极其可怕的,“雷声”“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动过来”,“暴风雨”“歇斯底里”“天昏地暗”,“仿佛世界已到了末日”。暴风雨冲垮了鸭栏。惊散了鸭群。杜小康表现了成人般的勇气与坚强,在暴风雨中搏斗。暴风雨给了他一个成长的机会和舞台。
3、合作探究:
小说主人公是杜小康,但作者以较大的篇幅来写他父亲和鸭子的用意是什么
学生小组研讨后回答,教师点拨:
写父亲和鸭子,对完成杜小康这个形象的塑 ( http: / / www.21cnjy.com )造有不可或缺的衬托作用。如:写父亲拼命赶鸭子,“不肯给它们一点觅食或嬉闹的可能。仿佛只要稍微慢下一点来,他也会像他的儿子一样突然地对前方感到茫然和恐惧,从而也会打消离开油麻地的主意”“父亲显然也是有所慌张的。但他在儿子面前,必须显得镇静”。写鸭群“十分乖巧”“它们把嘴插在翅膀里,一副睡觉绝不让主人操心的样子”。作为成年人,经历了生活沧桑的父亲对前途未来都深感茫然和恐惧,何况小小少年杜小康 作为低等动物的鸭子,离开了熟悉的环境,尚且感觉孤独害怕,何况是作为人的杜小康 因此对这二者的描写,使得杜小康的孤独感受显得更为真切,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小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五、体验拓宽
学生合作交流下列问题,联系生活实际,扩展语文学习。
1、困难和挫折,往往是人生成长的催化剂。结合对课文主题的理解。谈谈你对此的认识。
2、讲述你所体验的孤独的情景和心理感受。
3、就杜小康父亲的教子方式,谈谈你的理解和看法。
六、课堂小结
成长中有成功,也有挫折, ( http: / / www.21cnjy.com )有欢乐喜悦.也有悲哀烦恼,这就是生活,在我们的人生中,成长是永恒的主题。祝愿我们同学们都能谱出一首健康的成长歌。长成一棵坚强独立的大树。
七、布置作业
请以“成熟”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八、板书设计
孤独之旅
人物:杜小康(经受磨难,逐渐成熟、坚强)
鸭群
环境: 芦荡 人物成长的广阔背景
风雨
九、活动与探究
1、收集整理有关“磨难”的名人名言,并选择其中的一二则作简短的点评。
2、请以“成长的脚印”为题,写一篇400字左右的记叙文。《孤独之旅》
【我解读】
《孤独之旅》选自曹文轩的纯美系 ( http: / / www.21cnjy.com )列小说之一的《草房子》。儿童文学评论家张美妮教授这样评说《草房子》:当我们一页页、一章章地读着这部小说时,闪耀在眼前的是一道道满盈爱心和可贵人格的光彩。试看桑桑和女孩子纸月两小无猜的纯真友谊,以及他在病中所感受到的人间真情;迷恋土地、几近矫情的秦奶奶最终对“占有”了她的土地的小学校、小学生所捧出的深深的爱;有残疾的秃鹰户为自己尊严义无反顾的执拗;倔强的细马咽下委屈,在本可继承的房产荡然无存之时扛起生活的重担,为了养父母重建家园的坚毅;遭受家庭变故,跌进生活谷底的杜小康拼搏逆境的顽强等等,都与我们真诚团结、不畏艰难挫折、奋发进取的时代精神接合,也与人类自强不息、不断发展自己、开创未来的文化精神价值取向相通。小说感动了今天的读者,也将感动明天的读者。《草房子》以善于异想天开、顽皮淘气的桑桑的成长为线索为我们塑造了一组生长在油麻地的儿童形象,整部小说充满着一种让人感动令人屏住呼吸的美感。
《孤独之旅》讲述了杜小康在牧鸭生活 ( http: / / www.21cnjy.com )中成长的故事。我们要在引导学生阅读《草房子》的基础上,更好地品读《孤独之旅》,或者说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孤独之旅》,激发学生去阅读《草房子》热情与渴望。
一、故事情节伴着人物的情感变化波澜起伏
《孤独之旅》的故事情节并不复 ( http: / / www.21cnjy.com )杂,但始终紧扣着杜小康的情感变化,波澜起伏。杜小康不见油麻地“要上岸回家”被父亲断然拒绝到不可能再有回头的念头再到前方的憧憬,似乎还只是微波荡漾。等到了目的地——那一片犹如“万重大山”的芦芦苇荡的时候,气氛一下子紧张起来,杜小康“真正感到害怕”,“有一种永远逃不走的感觉”,“望着父亲,眼中露出了一个孩子的胆怯”。这一片芦荡,其实连父亲都“显得也是有所慌张的”。日子一天一天过去了,孤独这个父子俩最大的敌人逼近了,“满世界都注满了孤独”,“开始想家了”。战胜孤独之后,随着鸭群的长大,随之而来的却是暴风雨的磨难。歇斯底里的暴风雨几乎摧毁他们的一切,吹散了他们的鸭群。为了追回鸭子,杜小康冒着暴风雨,脸被划破了,脚被戳破了,甚至迷路了,他“哭起来……说不明白为什么想哭”,“他没有哭。他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他惊喜地跑过去” ……这一切构成了杜小康的孤独之旅,也构成了杜小康的精神成长史。
二、唯美的画面和细节处理让故事引人入胜
有人用隽永、精致、永恒来形容曹文轩的儿童作品 ( http: / / www.21cnjy.com )。我说,曹文轩作品有一种裹挟着你的心灵的魔力。我以为主要原因之一是情节的发展与人物的内心人物的情感融合在一起,同时,还在于他的作品充满着唯美的画面和那些看似信手拈来却打动人心的细节处理,让我们尽管读到的是杜小康的磨难,但内心没有那种歇斯底里的纠结与绝望,始终被一种温暖的希望包围着。“鸭群在船前形成一个倒置的扇面形,奋力向前推进……船首是一片均匀的、永恒的水声”读着这样的文字,让你的心会随着杜小康的心而慢慢平静下来;“黄昏,船舱里的小泥炉,飘起第一缕炊烟,它是这里惟一的炊烟……此时,热气与炊烟,就再也无法分得清楚了”这是纯粹前行中的安静;“这里的气味,倒是很好的闻的……使杜小康不时地用劲嗅着”,这几乎是从恐慌中安静下来的一种享受;“杜小康闻到了一股鸭身上的羽绒气味。他把头歪过去……但他没有哭。他觉得自己突然长大了,坚强了”,这样的细节,一定让你感动得想流泪。在这样的纯美境界里,我们和杜小康一起成长。
三、朴实温暖的文字下蕴藏着丰美的主题
曹文轩先生认为,文学的标准只剩下一个——深 ( http: / / www.21cnjy.com )刻。他对这种大抵源自西方,属于诺贝尔评奖委员会的标准,或属于我们那些掌握着批评话语权的批评界精英们的标准发问道:“中国数千年,一代一代文学批评家建立的标准体系中,我们所用的范畴是格,格调,雅,雅趣;境,意境,味,我们原来是没有深刻这个纬度的,谁能证明,深刻一定比意境更高明?”从这一段话里,可以看到曹文轩对作品追求深刻性是持保留意见的。读《草房子》、读《孤独之旅》,从这些朴实、干净的文字里,我们可以触摸到那种温暖的生命的活力,可以感受到那种美的意境和高雅的韵味。杜小康这个形象不是孤立的,他与鸭群、芦荡、风雨,紧紧地融合在一起,在作者经营的这些意境里需要我们去品味出其中超出语言的隐喻意味来。曹文轩强调文学的审美价值。他正是把他作品中丰美的主题,掩藏在文字里,让我们在感受唯美中去咀嚼。学者周国平在《孤独的价值》一文中有这样的句子,也许可以成为我们打开理解这篇小说主题的钥匙:“有无独处的能力,关系到一个人能否真正形成一个相对自我的内心世界,而这又会进而影响到他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人类精神创造的历史表明,孤独更重要的价值在于孕育、唤醒和激发精神的创造力”、“孤独之为人生的重要体验,不仅是因为唯有在孤独中,人才能与自己灵魂相遇,而且是因为唯有在孤独中,人的灵魂才能与上帝、与神秘、与宇宙的无限之谜相遇。”周国平先生在《文化品格》一书的彩页上还有这样一段颇为耐人寻味的话:“爱和孤独是人生最美的两支曲子,两者缺一不可。无爱的心灵不会孤独,未曾体验过孤独的人也不可能懂得爱。”我想,这些也许是曹文轩先生将《草房子》中的这一节选定名为《孤独之旅》的缘故吧。这一远离油麻地的牧鸭之旅,这一孤独之旅不仅仅是让杜小康长大了,走向了坚强,我想更重要是让他真正地理解了生活、理解了生命,让他懂得怎样去热爱生活热爱生命。也许,这就是以后故事中我们看到的更加强大的杜小康。
【我设计】
教学创意:读懂故事,读懂人物,避免在一望而知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东西上纠缠。面对初三的学生,按照编者的意图,以自读为主,交流读“懂”的和读出的“问题”,采用菜单式教学,教师适度拓展。
教学目标:
1.自读课文,把握故事内容,提出问题。
2.在品味语言中,理解人物的情感变化和心灵之旅。
3.在适度点拨、拓展中,理解课文的丰美意蕴。
课前准备:
1.用两周的时间读完《草房子》,写一写你的阅读感受。
2.预习《孤独之旅》,你读懂了什么,你有哪些问题,在书中进行批注。
教学流程:
一、《草房子》知多少
1.学生交流对作者的了解,交流阅读《草房子》的心得体会;
2.教师概括、小结。
二、《孤独之旅》大家说
1.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教师准备如下菜单:
(1)故事内容——用一句话概括。
(2)人物塑造——说说杜小康,说说这一人物与《草房子》中其他人物的不同之处。
教师追问:你最欣赏杜小康什么?
(3)环境描写——这是一次充满着孤独充满着磨难的旅程,可是环境描写又给你怎样的感受?
2.说说你读“不懂”的问题。
教师准备如下菜单:
菜单一:关于孤独
为什么以“孤独之旅”为标题?
引导回到课本,抓住文本主要语段品析
(1)作者是怎样描写孤独这一最强大的敌人的?杜小康有怎样的表现?
明确:课文“日子一天一天过去了……就不再忽然地恐慌起来”孤独的逼近,压迫感到最后的坦然面对,杜小康内心在孤独中日益强大。
(2)文章除了描写孤独带给杜小康的磨练之外,还有哪些?
明确:从“家底最厚实”到家道中落,从孩子王到失学,“一落千丈,跌落到另一番境地里”。离开油麻地,对陌生环境的恐惧,对前途的渺茫等等。
教师拓展,引出周国平《孤独的价值》,PPT显示:
有无独处的能力,关系到一个人能否真正形成一个相对自我的内心世界,而这又会进而影响到他与外部世界的关系。
人类精神创造的历史表明,孤独更重要的价值在于孕育、唤醒和激发精神的创造力。
孤独之为人生的重要体验,不仅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因为唯有在孤独中,人才能与自己灵魂相遇,而且是因为唯有在孤独中,人的灵魂才能与上帝、与神秘、与宇宙的无限之谜相遇。
爱和孤独是人生最美的两支曲子,两者缺一不可。无爱的心灵不会孤独,未曾体验过孤独的人也不可能懂得爱。
菜单二:关于苦难
你怎样理解杜小康所遭受的苦难?
曹文轩先生倡导苦难教育,他和他的儿子说过这样一段话,值得我细细品味,PPT显示:
苦难几乎是永恒的,每一个时代,有每一个时代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苦难,苦难绝不是你们这代开始的,今天的孩子,用不着为自己的苦难大惊小怪,必须指出、告诉你的是,苦难从你降生那一天起就伴随着你,人的一生就是与苦难相随的一生。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苦难的历史,而且这个历史还将延伸下去,我们需要的是面对苦难时的那种处变不惊的优雅风度。少年时,就有一种对苦难的风度,长大时才可能是一个强者。
(1)回到文本,你读出了杜小康面对苦难时的优雅风度了吗?老师理解中的优雅就是:坦然、沉着、无所畏惧……
抓住文章的细节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
语段1:这里的味道,倒是很好闻的……并且迟迟不能入睡。
讨论:这里的杜小康是不是很脆弱,是不是感觉他很不中用呢?
语段2:杜小康闻到了一股鸭身上的羽绒气味……他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
讨论:你怎样理解杜小康“哭了起来”和“没有哭”?
语段3:八月的一天早晨……嘴里不住地说“下蛋了,下蛋了……”
朗读:读出杜小康内心的惊喜、自豪与骄傲。
(2)也许作者正是基于对苦难这样的认识,在小说中看不到悲伤,而且处处透出一种美感。文章中有哪些段落让你感觉很美,或者说很能打动你的内心?
玩味精彩语段,在诵读中说出自己的体会,把握作者的语言特点。
语段1:鸭群在船前形成一个倒置的扇面形,奋力向前推进……船首是一片均匀的、永恒的水声
语段2:鸭们十分的乖巧……才又将头重新放回翅膀里。
语段3:鸭们也长大了……在阳光下犹如软缎一样闪闪发光。
教师追问:在这一旅程中,鸭子给杜小康带来了什么?你觉得作者对鸭子的描写是否有更多的意味?
明确:鸭子的隐喻作用。
语段4:这才是真正的芦荡……眼中露出了一个孩子的胆怯。
语段5:与这种孤单相比……只能进一步强化似乎满世界都注满了的孤独。
讨论:作者是怎样来强化人物内心的恐惧与孤独的。
教师小结:这样的讨论似乎有 ( http: / / www.21cnjy.com )些沉重,其实作者是对“深刻”持保留意见的,作者追求的是文学作品的“格、雅、境、味”,他相信“美”也是力量可以通过文字使人变得“高雅”,PPT显示:
中国数千年,一代一代文学批 ( http: / / www.21cnjy.com )评家建立的标准体系中,我们所用的范畴是格,格调,雅,雅趣;境,意境,味,我们原来是没有深刻这个纬度的,谁能证明,深刻一定比意境更高明?
我们在品味课文语言中,在赏玩画面与细 ( http: / / www.21cnjy.com )节描写中,不仅仅感受到一种美,杜小康的美,鸭群的美,那一片芦苇荡的美,甚至暴风雨也是另一种美,是感受到一种力量,成长的力量,坚强的力量,生命的力量。这就是曹文轩作品的力量,他平白、朴实、干净、带有温度的文字为我们营造了一个唯美的世界。这个世界因苦难而美丽。
三、总结课文,走进更为广阔的曹文轩作品的世界
推荐课后阅读:曹文轩著《青铜葵花》。《致女儿的信》
教学目的:
1.让学生初步思考认识“爱情是什么”这个问题。
2.体会用童话表达思想感情的写法。
3.学会前后照应、层层推进的叙述手法。
教学设想:
这是一篇自读课文,我打算把整个教学 ( http: / / www.21cnjy.com )过程的重点放在学生“学”上,尽量使教学过程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阅读程序相吻合;采用师生讨论的形式,研讨课文内容,引导学生自己感悟和思考。真正把“教”的过程变成“学”的过程。
预习要求:
自读课文,准备说说自己的体会,并提出不理解的问题或不同的看法。
教学步骤:
一、导入谈话(要点):
同学们满十四岁了吗?
你们的爸爸妈妈给你们说过什么是“爱情”吗?
你们能否试着回答“什么是爱情”?
除了概念性地下定义,可不可以形象地表述什么是“爱情”?(过渡到课文)
通过预习,你们已经阅读了这篇文章,这篇文章的内容是什么?(复述课文内容)
你们怎样评价这位父亲?(引出对作者的介绍)
二、关于苏霍姆林斯基
作为饮誉全球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 ( http: / / www.21cnjy.com )首先是一位充满童心的真诚人道主义者。他的名字是和他创办的帕夫雷什中学联系在一起的。苏霍姆林斯基每天的工作、生活规律总是这样的:五点钟就开始起来写教育日记,一直写到八点钟;然后,他便来到校门,以亲切慈祥的笑容迎接每一位上学的孩子。学校上课期间,在校长办公室里是很难找到苏霍姆林斯基的,不过,在教室里、体育馆里、学校养蜂场或教研组会议上倒是可以见到他。到了下午,放学的时候,他又来到校门口,以深情眷恋的神情目送每一个孩子回家……在帕夫雷什中学,每一个学生都不怕校长;相反,苏霍姆林斯基在哪儿出现,哪儿就会有一群孩子围上来和他说笑。
看着他那精力充沛、仿佛永远年轻的身影,人们很 ( http: / / www.21cnjy.com )难想像这是一个长期受着伤病折磨的人。苏霍姆林斯基曾以连政治指导员的身份奔赴反法西斯战场,因身负重伤而被抬下战场,两块弹片一直残留在他的胸部。尽管这样,他仍然一刻不停地从事着教育实践与教育科研,因为他实在太爱他的学生了。为了直接与孩子打交道,他放弃教育局长的职位,而甘愿当一名校长和教师——在他担任校长的同时,他一直还担任一个班的班主任和教学工作。他与学生朝夕相处,在教室中给他们上课,在假日里带领他们去郊游,他甚至还曾和学生一起去荒无人烟的小岛探险。他称学校的每一个学生为“我的孩子”。正是由于他几乎整天都泡在孩子当中,所以他对孩子们了如指掌,经他长期观察并跟踪记录起成长历程的学生共有3700多人!
1970年9月3日,还不到 ( http: / / www.21cnjy.com )52岁的苏霍姆林斯基因残留在胸部的弹片侵入心脏旁那根主要的血管而去世了。在生命的最后日子里,他仍然怀念他的孩子们,渴望回到学校去,同孩子们在一起,听孩子们的笑声。他虽然过早地离开了这个世界,但他却给后来的教育者留下了40多部专著、600多篇论文、1000多篇小说和童话故事。他的著作被称为“教育百科全书”。
这位伟大而充满童心的教育 ( http: / / www.21cnjy.com )家,在晚年著作《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的前言中这样深情地写道:“在一所农村学校身不离校地工作32年,这对我来说是无与伦比的幸福。我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孩子们,所以考虑很久之后给这本书题名叫《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我认为,我是有这个权利的。……我生活中什么是最重要的呢?我可以毫不犹豫地说:爱孩子。”
三、师生研讨:
你最深的体会?
你最喜欢的段落或句子?
你不理解的问题?
……
(这一部分是课堂的主体部分和高潮,我无 ( http: / / www.21cnjy.com )法预想和预设会出现什么情况,或者学生会提出什么问题。但我会重视学生研讨中出现的任何生成性问题,并与学生对话。)
四、教师发言:
(这一部分内容实际上是适时穿插在和学生的对话中)
用形象的故事和人物形象表达抽象的感情和道理。
前后照应和层层推进的写法。
为什么说人是“大地上的上帝”?
故事:巴莱特对勃朗宁的爱。金岳霖对林徽音的精神之恋……
五、总结:
请学生起来说各自的收获。
教师:如果你即将见到苏霍姆林斯基的女儿苏霍姆林斯卡娅,同学们,你想跟她说什么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