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语文学科
23 小石潭记(柳宗元)
教材原文 参考译文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huánɡ)竹,闻水声,如鸣珮(pèi)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liè)。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chí),为屿(yǔ),为嵁(kān),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cēn)差(cī)披拂。(发现小石潭)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yǐ)然不动,俶(chù)尔远逝,往来翕(xī)忽,似与游者相乐。(潭中景物)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cī)互,不可知其源。(小潭源流)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chuànɡ)幽邃(suì)。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潭中气氛)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记录同游者)(主旨:渲染了小石潭幽深冷寂的环境,表达了作者遭贬谪后内心终究无法摆脱的落寞) 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听到流水的声音,好像珮环碰撞的声音,(我的)心里为之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往下看见一个小小的石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的石头为底,在靠近池岸的地方,石底周边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高耸的岩石(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蒙盖缠绕,摇曳牵连,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小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傍的,阳光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头上。(鱼儿)静止不动,忽然间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迅疾,好像在和游客互相逗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溪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交错不齐,不能知道它的源头在哪里。 坐在小石潭上,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空无一人,让人感到心情悲伤,寒气透骨,凄凉幽深。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以长久停留,便记下小石潭的景色后离开。 同游的人: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跟随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叫恕己,(一个)叫奉壹。
【文学常识】选自《柳河东集》。柳宗元,唐代文学家,字子厚,“唐宋八大家”之一,河东(今山西永济西)人。 【情感主旨】本文是一篇山水游记散文,作者抓住景物特点生动细致地描绘了小石潭的水、石、树木、游鱼,着意渲染了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气氛,刻画了作者悲凉凄怆的心绪,体现了贬居生活的孤凄冷寂。
1.古今异义。
不可久居
古义: 停留 今义:住,居住
2.词类活用。
(1)心乐之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2)皆若空游无所依 名词用作状语,在空中
(3)斗折蛇行 名词用作状语,像北斗星一样;像蛇一样
(4)其岸势犬牙差互 名词用作状语,像狗的牙齿一样
(5)凄神寒骨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凄凉;使……寒冷
3.重点实词。
(1)水尤清冽 格外
凉
(2)卷石底以出 翻卷
(3)蒙络摇缀 缠绕
牵连
(4)参差披拂 飘拂
(5)潭中鱼可百许头 大约
表示约数
(6)皆若空游无所依 好像
依傍
(7)日光下澈 穿透
(8)佁然不动 静止不动的样子
(9)俶尔远逝 忽然
(10)往来翕忽 轻快迅疾的样子
(11)其岸势犬牙差互 交错不齐
(12)悄怆幽邃 凄凉
深
(13)以其境过清 凄清
4.重点虚词。
(1)以
①全石以为底 介词,可译为“把”
②卷石底以出 连词,表修饰,可不译
③以其境过清 连词,因为
(2)而
①潭西南而望 连词,表修饰,可不译
②乃记之而去 连词,表顺承,就
③隶而从者 连词,表并列,可不译
(3)不可知其源 代词,指溪岸
5.句子翻译。
(1)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好像珮环碰撞的声音,心里为之高兴。
(2)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阳光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头上。
(3)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6.阅读理解。
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作者所表达感情中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感染,忧伤悲凉的心情就又流露出来。因此,作者先乐后忧,乐只是忧的表象而已。
【甲】《小石潭记》
【乙】溪在点苍山①马龙峰之南,予尝游焉。嘉靖丙辰,又同马公元冈、任公积斋,深穷其源。
源出山下石涧,涌沸②为潭,深丈许,明莹不可藏针。小石布底,累累如卵如珠,青绿白黑丽于宝玉错如霞绮。才有坠叶到潭面,鸟随衔去。潭三面石崖,其净如拭,纤尘不住。
观玩久之,乃侧上左崖石罅③中,避雨而坐,俯瞰潭水,中潭深二丈许,以水明见底,人多狎易之,不知其叵测也。下潭水光深青色,中潭鸦碧色,上潭鹦绿色。水石相因,水光愈浮,石色愈丽。予每至溪上,縠纹④璧影,印心染神,出溪虽涉人事,而幽光在目,屡月不能忘。
缘溪而出,水之所经,因地赋形,圆者如镜,曲者如初月,各有姿态,皆可亭以赏其趣。
马、任二公尝建“濯缨亭”,今废矣。此溪四时不竭,灌溉千亩,人称为“德溪”云。
(选自李元阳《游青碧溪记》,有删改)
【注释】①点苍山:位于云南大理。②沸:泉水涌出的样子。③石罅(xià):石缝。④縠(hú)纹:绉纱的纹路,比喻水的波纹。
1.请参考“方法提示”,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
文言语句 方法提示 解释
深穷其源 成语推测(山穷水尽) 尽
人多狎易之 字典查阅(①亲近而不庄重。②轻视,忽视。③安于,习惯于。④更迭,交替) ②(填序号)
缘溪而出 课文迁移法(缘溪行) 沿着
皆可亭以 赏其趣 词类活用 建亭,筑亭
2.下列对文中字词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B)
A.“人称为‘德溪’云”和“不足为外人道也”中“为”的含义不同,前者是“称、叫作”的意思,后者是“对、向”的意思。
B.“明莹不可藏针”中的“可”和“潭中鱼可百许头”中的“可”意思一样,都是“大约”的意思。
C.“以水明见底”和“以其境过清”中“以”的意义是一样的,都可以解释为“因为”。
D.“乃记之而去”中的“之”是指示代词,代指小石潭的景色,而“观玩久之”中的“之”是音节助词,无实义。
【解析】B.“明莹不可藏针”的“可”是“可以,能够”的意思。
3.请翻译下面的句子。
(1)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小石潭的岸边像狗的牙齿那样交错不齐 ,不知道它的源头在哪里。
(2)出溪虽涉人事,而幽光在目,屡月不能忘。
离开青碧溪后,虽然接触到俗世的事务,但青碧溪的清幽风光还浮现在眼前,几个月都不能忘怀。
4.请为【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青绿白黑/丽于宝玉/错如霞绮。
5.“潭”是古诗文中常见的意象,寄托着作者的主观情思。请结合两篇文章,探究“潭”分别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绪。
示例:小石潭周围环境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触发柳宗元因被贬而倍感孤独、凄凉的情绪;青碧溪所成的潭景色清丽幽静,水光石色相依,分外宜人,反映了李元阳对山中无俗务打扰的生活的向往,表达了作者醉心山水之情。
【乙文参考译文】
青碧溪在云南大理点苍山马龙峰南面,我曾经到那里游玩过。嘉靖丙辰年,我与马元冈、任积斋两公(一起去游玩),深探青碧溪的源头。
(青碧溪的)源头出自山下石涧处,泉水涌出成潭,潭深约一丈,明亮光洁到连针都无所遁形。潭底遍布小石头,如卵如珠,青绿白黑,比宝石更明丽,交错生辉,像霞绮一样灿烂。潭面刚有落叶坠下,就有鸟儿随之衔去。潭三面石崖,干净得像是被擦拭过,不染一丝灰尘。
观看游玩了很久后,我们就从侧面上到左边山崖的石头缝中,坐着避雨。从这里俯视潭水,中潭深两丈左右,因为水清见底,所以人们大多轻率亲近它,不知道危险不可测。下潭水色是深青色,中潭水色是鸦碧色,上潭水色是鹦绿色。水石相依,水光越盛,石色越美。我每每到溪上,觉得水纹如縠,石影像璧,(这种景色)印心染神,离开青碧溪后,虽然经历俗世的事务,但(青碧溪)的清幽风光还浮现在眼前,数月也不能忘怀。
沿着溪水(向)外走,水流经过的地方,根据地势流淌成不同形状,圆形之处像镜子,弯曲之处像初月,姿态各异,都可以筑亭来细赏这中间的趣味。
马、任二公曾建造“濯缨亭”,现在已经荒废了。青碧溪四季不干涸,灌溉千亩农田,(所以)人们称它为“德溪”。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语文学科
23 小石潭记(柳宗元)
教材原文 参考译文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huánɡ)竹,闻水声,如鸣珮(pèi)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liè)。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chí),为屿(yǔ),为嵁(kān),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cēn)差(cī)披拂。(发现小石潭)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yǐ)然不动,俶(chù)尔远逝,往来翕(xī)忽,似与游者相乐。(潭中景物)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cī)互,不可知其源。(小潭源流)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chuànɡ)幽邃(suì)。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潭中气氛)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记录同游者)(主旨:渲染了小石潭幽深冷寂的环境,表达了作者遭贬谪后内心终究无法摆脱的落寞) 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听到流水的声音,好像珮环碰撞的声音,(我的)心里为之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往下看见一个小小的石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的石头为底,在靠近池岸的地方,石底周边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高耸的岩石(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蒙盖缠绕,摇曳牵连,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小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傍的,阳光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头上。(鱼儿)静止不动,忽然间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迅疾,好像在和游客互相逗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溪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交错不齐,不能知道它的源头在哪里。 坐在小石潭上,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空无一人,让人感到心情悲伤,寒气透骨,凄凉幽深。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以长久停留,便记下小石潭的景色后离开。 同游的人: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跟随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叫恕己,(一个)叫奉壹。
【文学常识】选自《柳河东集》。柳宗元,唐代文学家,字子厚,“唐宋八大家”之一,河东(今山西永济西)人。 【情感主旨】本文是一篇山水游记散文,作者抓住景物特点生动细致地描绘了小石潭的水、石、树木、游鱼,着意渲染了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气氛,刻画了作者悲凉凄怆的心绪,体现了贬居生活的孤凄冷寂。
1.古今异义。
不可久居
古义: 停留 今义:住,居住
2.词类活用。
(1)心乐之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2)皆若空游无所依 名词用作状语,在空中
(3)斗折蛇行 名词用作状语,像北斗星一样;像蛇一样
(4)其岸势犬牙差互 名词用作状语,像狗的牙齿一样
(5)凄神寒骨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凄凉;使……寒冷
3.重点实词。
(1)水尤清冽 格外
凉
(2)卷石底以出 翻卷
(3)蒙络摇缀 缠绕
牵连
(4)参差披拂 飘拂
(5)潭中鱼可百许头 大约
表示约数
(6)皆若空游无所依 好像
依傍
(7)日光下澈 穿透
(8)佁然不动 静止不动的样子
(9)俶尔远逝 忽然
(10)往来翕忽 轻快迅疾的样子
(11)其岸势犬牙差互 交错不齐
(12)悄怆幽邃 凄凉
深
(13)以其境过清 凄清
4.重点虚词。
(1)以
①全石以为底 介词,可译为“把”
②卷石底以出 连词,表修饰,可不译
③以其境过清 连词,因为
(2)而
①潭西南而望 连词,表修饰,可不译
②乃记之而去 连词,表顺承,就
③隶而从者 连词,表并列,可不译
(3)不可知其源 代词,指溪岸
5.句子翻译。
(1)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好像珮环碰撞的声音,心里为之高兴。
(2)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阳光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头上。
(3)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6.阅读理解。
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作者所表达感情中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感染,忧伤悲凉的心情就又流露出来。因此,作者先乐后忧,乐只是忧的表象而已。
【甲】《小石潭记》
【乙】溪在点苍山①马龙峰之南,予尝游焉。嘉靖丙辰,又同马公元冈、任公积斋,深穷其源。
源出山下石涧,涌沸②为潭,深丈许,明莹不可藏针。小石布底,累累如卵如珠,青绿白黑丽于宝玉错如霞绮。才有坠叶到潭面,鸟随衔去。潭三面石崖,其净如拭,纤尘不住。
观玩久之,乃侧上左崖石罅③中,避雨而坐,俯瞰潭水,中潭深二丈许,以水明见底,人多狎易之,不知其叵测也。下潭水光深青色,中潭鸦碧色,上潭鹦绿色。水石相因,水光愈浮,石色愈丽。予每至溪上,縠纹④璧影,印心染神,出溪虽涉人事,而幽光在目,屡月不能忘。
缘溪而出,水之所经,因地赋形,圆者如镜,曲者如初月,各有姿态,皆可亭以赏其趣。
马、任二公尝建“濯缨亭”,今废矣。此溪四时不竭,灌溉千亩,人称为“德溪”云。
(选自李元阳《游青碧溪记》,有删改)
【注释】①点苍山:位于云南大理。②沸:泉水涌出的样子。③石罅(xià):石缝。④縠(hú)纹:绉纱的纹路,比喻水的波纹。
1.请参考“方法提示”,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
文言语句 方法提示 解释
深穷其源 成语推测(山穷水尽) 尽
人多狎易之 字典查阅(①亲近而不庄重。②轻视,忽视。③安于,习惯于。④更迭,交替) ②(填序号)
缘溪而出 课文迁移法(缘溪行) 沿着
皆可亭以 赏其趣 词类活用 建亭,筑亭
2.下列对文中字词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B)
A.“人称为‘德溪’云”和“不足为外人道也”中“为”的含义不同,前者是“称、叫作”的意思,后者是“对、向”的意思。
B.“明莹不可藏针”中的“可”和“潭中鱼可百许头”中的“可”意思一样,都是“大约”的意思。
C.“以水明见底”和“以其境过清”中“以”的意义是一样的,都可以解释为“因为”。
D.“乃记之而去”中的“之”是指示代词,代指小石潭的景色,而“观玩久之”中的“之”是音节助词,无实义。
【解析】B.“明莹不可藏针”的“可”是“可以,能够”的意思。
3.请翻译下面的句子。
(1)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小石潭的岸边像狗的牙齿那样交错不齐 ,不知道它的源头在哪里。
(2)出溪虽涉人事,而幽光在目,屡月不能忘。
离开青碧溪后,虽然接触到俗世的事务,但青碧溪的清幽风光还浮现在眼前,几个月都不能忘怀。
4.请为【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青绿白黑/丽于宝玉/错如霞绮。
5.“潭”是古诗文中常见的意象,寄托着作者的主观情思。请结合两篇文章,探究“潭”分别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绪。
示例:小石潭周围环境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触发柳宗元因被贬而倍感孤独、凄凉的情绪;青碧溪所成的潭景色清丽幽静,水光石色相依,分外宜人,反映了李元阳对山中无俗务打扰的生活的向往,表达了作者醉心山水之情。
【乙文参考译文】
青碧溪在云南大理点苍山马龙峰南面,我曾经到那里游玩过。嘉靖丙辰年,我与马元冈、任积斋两公(一起去游玩),深探青碧溪的源头。
(青碧溪的)源头出自山下石涧处,泉水涌出成潭,潭深约一丈,明亮光洁到连针都无所遁形。潭底遍布小石头,如卵如珠,青绿白黑,比宝石更明丽,交错生辉,像霞绮一样灿烂。潭面刚有落叶坠下,就有鸟儿随之衔去。潭三面石崖,干净得像是被擦拭过,不染一丝灰尘。
观看游玩了很久后,我们就从侧面上到左边山崖的石头缝中,坐着避雨。从这里俯视潭水,中潭深两丈左右,因为水清见底,所以人们大多轻率亲近它,不知道危险不可测。下潭水色是深青色,中潭水色是鸦碧色,上潭水色是鹦绿色。水石相依,水光越盛,石色越美。我每每到溪上,觉得水纹如縠,石影像璧,(这种景色)印心染神,离开青碧溪后,虽然经历俗世的事务,但(青碧溪)的清幽风光还浮现在眼前,数月也不能忘怀。
沿着溪水(向)外走,水流经过的地方,根据地势流淌成不同形状,圆形之处像镜子,弯曲之处像初月,姿态各异,都可以筑亭来细赏这中间的趣味。
马、任二公曾建造“濯缨亭”,现在已经荒废了。青碧溪四季不干涸,灌溉千亩农田,(所以)人们称它为“德溪”。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29张PPT)
中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
统编版
2025年中考语文 一轮复习(回归教材夯实基础)
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
1.1课内文言文39篇梳理+课内外联读训练
23 小石潭记(柳宗元)
目
录
教材原文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huánɡ)竹,闻水声,如鸣珮(pèi)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liè)。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chí),为屿(yǔ),为嵁(kān),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cēn)差(cī)披拂。
(发现小石潭)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yǐ)然不动,俶(chù)尔远逝,往来翕(xī)忽,似与游者相乐。(潭中景物)
教材原文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cī)互,不可知其源。(小潭源流)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chuànɡ)幽邃(suì)。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潭中气氛)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记录同游者)(主旨:渲染了小石潭幽深冷寂的环境,表达了作者遭贬谪后内心终究无法摆脱的落寞)
参考译文
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听到流水的声音,好像珮环碰撞的声音,(我的)心里为之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往下看见一个小小的石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的石头为底,在靠近池岸的地方,石底周边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高耸的岩石(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蒙盖缠绕,摇曳牵连,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参考译文
小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傍的,阳光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头上。(鱼儿)静止不动,忽然间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迅疾,好像在和游客互相逗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溪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交错不齐,不能知道它的源头在哪里。
参考译文
坐在小石潭上,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空无一人,让人感到心情悲伤,寒气透骨,凄凉幽深。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以长久停
留,便记下小石潭的景色后离开。
同游的人: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跟随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叫恕己,(一个)叫奉壹。
教材原文 参考译文
【文学常识】选自《柳河东集》。柳宗元,唐代文学家,字子厚,“唐宋八大 家”之一,河东(今山西永济西)人。 【情感主旨】本文是一篇山水游记散文,作者抓住景物特点生动细致地描绘了小石潭的水、石、树木、游鱼,着意渲染了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气氛,刻画了作者悲凉凄怆的心绪,体现了贬居生活的孤凄冷寂。 1.古今异义。
不可久居
古义:________ 今义:住,居住
2.词类活用。
(1)心乐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皆若空游无所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停留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名词用作状语,在空中
(3)斗折蛇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其岸势犬牙差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凄神寒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名词用作状语,像北斗星一样;像蛇一样
名词用作状语,像狗的牙齿一样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凄凉;使……寒冷
3.重点实词。
(1)水尤清冽 ________ ______
(2)卷石底以出 ________
(3)蒙络摇缀 ________ ________
(4)参差披拂 ________
(5)潭中鱼可百许头 ________ ____________
(6)皆若空游无所依 ________ ________
(7)日光下澈 ________
格外
凉
翻卷
缠绕
牵连
飘拂
大约
表示约数
好像
依傍
穿透
(8)佁然不动 __________________
(9)俶尔远逝 ________
(10)往来翕忽 __________________
(11)其岸势犬牙差互 ____________
(12)悄怆幽邃 ________ ______
(13)以其境过清 ________
静止不动的样子
忽然
轻快迅疾的样子
交错不齐
凄凉
深
凄清
4.重点虚词。
(1)以
①全石以为底 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卷石底以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以其境过清 ______________
介词,可译为“把”
连词,表修饰,可不译
连词,因为
(2)而
①潭西南而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乃记之而去 ____________________
③隶而从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不可知其源 ________________
连词,表修饰,可不译
连词,表顺承,就
连词,表并列,可不译
代词,指溪岸
5.句子翻译。
(1)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好像珮环碰撞的声音,心里为之高兴。
(2)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阳光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头上。
(3)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
时现。
6.阅读理解。
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作者所表达感情中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感染,忧伤悲凉的心情就又流露出来。因此,作者先乐后忧,乐只是忧的表象而已。
【甲】《小石潭记》
【乙】溪在点苍山①马龙峰之南,予尝游焉。嘉靖丙辰,又同马公元冈、任公积斋,深穷其源。
源出山下石涧,涌沸②为潭,深丈许,明莹不可藏针。小石布底,累累如卵如珠,青绿白黑丽于宝玉错如霞绮。才有坠叶到潭面,鸟随衔去。潭三面石崖,其净如拭,纤尘不住。
观玩久之,乃侧上左崖石罅③中,避雨而坐,俯瞰潭水,中潭深二丈许,以水明见底,人多狎易之,不知其叵测也。下潭水光深青色,中潭鸦碧色,上潭鹦绿色。水石相因,水光愈浮,石色愈丽。予每至溪上,縠纹④璧影,印心染神,出溪虽涉人事,而幽光在目,屡月不能忘。
缘溪而出,水之所经,因地赋形,圆者如镜,曲者如初月,各有姿态,皆可亭以赏其趣。
马、任二公尝建“濯缨亭”,今废矣。此溪四时不竭,灌溉千亩,人称为
“德溪”云。
(选自李元阳《游青碧溪记》,有删改)
【注释】①点苍山:位于云南大理。②沸:泉水涌出的样子。③石罅(xià):石
缝。④縠(hú)纹:绉纱的纹路,比喻水的波纹。
1.请参考“方法提示”,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
文言语句 方法提示 解释
深穷其源 成语推测(山穷水尽) ____
人多狎易之 字典查阅(①亲近而不庄重。②轻视,忽视。③安于,习惯于。④更迭,交替) ____(填序号)
缘溪而出 课文迁移法(缘溪行) ______
皆可亭以赏其趣 词类活用 ____________
尽
②
沿着
建亭,筑亭
2.下列对文中字词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称为‘德溪’云”和“不足为外人道也”中“为”的含义不同,前者是“称、叫作”的意思,后者是“对、向”的意思。
B.“明莹不可藏针”中的“可”和“潭中鱼可百许头”中的“可”意思一样,都是“大约”的意思。
C.“以水明见底”和“以其境过清”中“以”的意义是一样的,都可以解释为“因为”。
D.“乃记之而去”中的“之”是指示代词,代指小石潭的景色,而“观玩久之”中的“之”是音节助词,无实义。
B
【解析】B.“明莹不可藏针”的“可”是“可以,能够”的意思。
3.请翻译下面的句子。
(1)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小石潭的岸边像狗的牙齿那样交错不齐 ,不知道它的源头在哪里。
(2)出溪虽涉人事,而幽光在目,屡月不能忘。
离开青碧溪后,虽然接触到俗世的事务,但青碧溪的清幽风光还浮现在眼前,几个月都不能忘怀。
5.“潭”是古诗文中常见的意象,寄托着作者的主观情思。请结合两篇文章,探究“潭”分别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绪。
示例:小石潭周围环境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触发柳宗元因被贬而倍感孤独、凄凉的情绪;青碧溪所成的潭景色清丽幽静,水光石色相依,分外宜人,反映了李元阳对山中无俗务打扰的生活的向往,表达了作者醉心山水之情。
4.请为【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青绿白黑 丽于宝玉 错如霞绮。
/
/
【乙文参考译文】
青碧溪在云南大理点苍山马龙峰南面,我曾经到那里游玩过。嘉靖丙辰年,我与马元冈、任积斋两公(一起去游玩),深探青碧溪的源头。
(青碧溪的)源头出自山下石涧处,泉水涌出成潭,潭深约一丈,明亮光洁到连针都无所遁形。潭底遍布小石头,如卵如珠,青绿白黑,比宝石更明丽,交错生辉,像霞绮一样灿烂。潭面刚有落叶坠下,就有鸟儿随之衔去。潭三面石崖,干净得像是被擦拭过,不染一丝灰尘。
观看游玩了很久后,我们就从侧面上到左边山崖的石头缝中,坐着避雨。从这里俯视潭水,中潭深两丈左右,因为水清见底,所以人们大多轻率亲近它,不知道危险不可测。下潭水色是深青色,中潭水色是鸦碧色,上潭水色是鹦绿色。水石相依,水光越盛,石色越美。我每每到溪上,觉得水纹如縠,石影像璧,(这种景色)印心染神,离开青碧溪后,虽然经历俗世的事务,但(青碧溪)的清幽风光还浮现在眼前,数月也不能忘怀。
沿着溪水(向)外走,水流经过的地方,根据地势流淌成不同形状,圆形之处像镜子,弯曲之处像初月,姿态各异,都可以筑亭来细赏这中间的趣味。
马、任二公曾建造“濯缨亭”,现在已经荒废了。青碧溪四季不干涸,灌溉千亩农田,(所以)人们称它为“德溪”。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