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数的读法和写法》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小数的意义,掌握小数的读法和写法,能正确地读出和写出小数。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迁移类推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使学生感受小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掌握小数的读法和写法规则,能熟练、准确地读出和写出各种小数;难点是理解小数部分 “依次读出每个数字” 以及 “整数部分是 0 的写作‘0’” 等规则的实际应用,在复杂情况下正确读写小数。
三、教学方法
采用讲授法向学生讲解小数读法和写法的规则,结合直观演示法,通过具体数字实例让学生直观感受小数的构成及读写方法,运用练习法巩固所学知识,让学生在练习中加深理解,提升读写技能。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引兴趣
呈现信息:请同学们读一读以下信息:妈妈的体重是 51 5kg;爸爸的身高是 1 75m;小明的数学测验成绩是 99 5 分。引导学生发现这些数据的不合理之处,引出小数的概念。
揭示课题:像生活中很多时候我们会用到小数,今天就一起来学习 “小数的读法和写法”。
设计意图:通过呈现生活中常见但数据错误的信息,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后续学习小数的读法和写法做好铺垫。
(二)探索读法知规则
初步感知读法:
给出一些小数,如 0.58m(高)、3.5cm(厚)、41.47kg(重),让学生尝试读一读。引导学生思考每个小数的组成部分,以及如何将其读出来。
总结读法规则:先读整数部分,按照整数的读法来读;再读小数点,读作 “点”;最后读小数部分,依次读出每个数字。通过更多例子,如 2.3、10.56 等,巩固读法规则。
特殊情况探究:提出 0.00290 怎么读的问题。
引导学生根据前面总结的规则进行尝试。明确读小数时,小数部分要依次读出每个数字,而且有几个 0 就要读出几个 0。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自主尝试和探索中,逐步总结出小数的读法规则,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归纳能力,对小数读法有更深入的理解。
(三)自主学习探写法
尝试写小数:
让学生尝试将它们写出来。学生在写的过程中,教师巡视指导,观察学生的书写情况。
总结写法规则:写小数的时候,整数部分按整数的写法来写(整数部分是 0 的写作 “0”);小数点写在个位的右下角;小数部分顺次写出每一个数位上的数字。通过举例,如五点零八、零点三零五等,进一步巩固写法规则。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自主尝试写小数,发现问题并总结写法规则,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迁移类推能力,加深对小数写法的理解和掌握。
(四)巩固练习提能力
基础练习:出示教材 P35 “做一做” 中的题目,读出下面各数:6.5、0.04、6.72、0.058、340.09;写出下面各数:三百点七一、五点零六、零点零八九。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同桌之间互相检查。
生活应用练习:结合教材 P36 练习九第 5 题,读出下面各数:
以及教材 P37 练习九第 6 题,写出下面横线上的数:2021 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量达三百六十七点七万辆;一只蜂鸟的蛋只有绿豆那么大,仅重零点五五七克;地球赤道的周长大约是四万零七十五点七千米。引导学生将小数的读写应用到实际生活情境中。
拓展练习:用 3、0、8、5 这几个数字和小数点 “.” 写出下面各数,每个数字都要用上并且只能用一次:小于 1 且小数部分是三位的小数;大于 8 且小数部分是三位的小数;0 不读出来且小数部分是两位的小数。让学生在思考和创作中,灵活运用小数的读法和写法规则。
设计意图:通过不同层次的练习,巩固学生对小数读法和写法的掌握,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和创新意识。
(五)课堂总结促反思
回顾知识: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包括小数的读法规则、写法规则以及在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自己说一说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体会。
提出疑惑:鼓励学生提出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惑或不理解的地方,全班一起讨论解决。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梳理本节课的知识,强化记忆,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让学生在总结中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及时进行查漏补缺。
(六)课后作业固知识
布置作业:完成教材相关练习题;寻找生活中的小数,并记录下来,试着读和写出来。
设计意图:通过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将数学学习延伸到生活中,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观察生活的能力。
五、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生活情境导入,学生对小数的学习表现出较高的兴趣。在探索小数读法和写法规则时,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能力得到了锻炼,但部分学生在处理小数部分 0 较多的情况时,仍容易出错,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加强这方面的针对性练习。同时,在拓展练习环节,部分学生的思维不够灵活,需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知识迁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