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全球航路的开辟 课件(共3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6课 全球航路的开辟 课件(共30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06.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2-26 13:12: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0张PPT)
德雷克海峡
麦哲伦海峡
哈德逊湾
巴伦支海
白令海峡
塔斯马尼亚岛
这些地名缘何而来?
全球航路的开辟
【课程标准】了解新航路开辟所引发的人类认识世界的视野和能力的改变,理解新航路开辟是人类历史从分散走向整体的重要节点。
1.通过阅读教材、读图识图、完成表格等活动,学生能够概述哥伦布、麦哲伦等航海家开辟新航路概况;了解全球航路的开辟过程。
2.通过阅读文字、地图、图片等史料,学生能够理解新航路开辟的动因和条件;认识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出现对新航路开辟的根本推动力。
3.通过分析哥伦布、麦哲伦、达·伽马船队的航海日记,学生能够进行史料互证和课堂探究,认识到新航路开辟的艰辛过程,感知航海家坚韧、探索、不畏艰险的时代精神。
4.通过新航路开辟与郑和下西洋的横向对比,学生能够认识到二者结局不同的原因;并联系现实,认同当今中国坚持的海洋战略,增强历史责任感与使命感。
时空观念
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历史解释、家国情怀、时空观念
当时人眼中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
托勒密想象在地球的南部有一个“南方大陆”,该大陆从非洲一直延伸到了中国大陆。
1482年的托勒密地图的西方部分
1
中国被标记为Serica(塞里丝卡),也就是丝绸的意思。在中国大陆标记了中国的首都长安(塞拉),受到了汉朝的影响。
1482年的托勒密地图的东方部分
2
彼时的东方究竟有何魅力?
全球航路开辟的动因与条件
Q1:为什么要开辟新航路?
Q2:为什么能开辟新航路?
Q3:为什么是西葡两国开辟新航路?
社会因素
材料1
黄金是一个令人惊叹的东西!谁有了它,谁就能支配他所想要的一切。有了黄金,要把灵魂送到天堂,也是可以做到的。 ——哥伦布
材料2
东方是金瓦盖顶,金砖铺地,门窗都是黄金装饰,连河道里都有滚动的矿石,东方简直是一个灿烂辉煌的黄金世界,冒险家的乐园……其中一切富源,或为黄金宝石,或为一切种类香料,多至不可思议。”
——马可·波罗《马可·波罗行纪》
对金银财富的需求
《马可·波罗行纪》掀起的东方“寻金热”
丁香
肉豆蔻
肉桂
黑胡椒
经济因素
Q:欧洲为何会对黄金如此渴求?
材料3
中世纪(约5世纪至15世纪)的骑士少有出现必须付钱购买某种商品的情形,他们的庄园能够出产供他和他的家人吃喝穿的的一切物品。
——房龙《人类的故事》
材料4
15世纪末期的欧洲,社会分工不断扩大,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城镇迅速增加,商品经济日益发展,货币的需求量大大增加。
于是,欧洲的国王贵族和商人发疯似的到处追求黄金和白银,货币日益取代土地成为社会财富的主要标志,货币成为普遍的交换手段,形成一股贵金属热。 ——王斯德《世界通史》
欧洲内部新生产方式出现
西欧各国商品经济迅速发展
中世纪西欧庄园经济(自给自足)
土地开垦、粮食增加、人口膨胀
工商业发展迅速
(城市兴起)
15世纪前后
生产力发展
手工工场
租地农场
庄园逐渐解体
资本主义萌芽
对财富和市场需求更加迫切(土地→货币)
欧洲本土金银有限
欧洲对亚洲贸易逆差
东方寻金热
精神因素
Q:除寻找黄金外,航海家前往东方的动力还有什么?
材料5:我们上文所提到的契丹人都是异教徒,他们拥有自己特殊的字母,似乎也有《新约》和《旧约》,同时也有神徒传、隐修士和修建得如同教堂一般的房舍,他们经常在其中进行祈祷。他们也声称拥有自己的圣人,崇拜唯一的一尊神,敬重我主耶稣——基督,信仰永恒的生命,但却从不举行任何洗礼。他们敬重和崇拜我们的《圣经》,爱戴基督徒,经常大量施舍。
——13世纪 柏朗嘉宾《蒙古行纪》
材料6:(海上探险)是为了像所有的男子汉都欲做到的那样,为上帝和陛下服务,将光明带给那些尚处于黑暗中的人们和发财致富。 ——迪亚士
通过海外扩张传播基督教
人文主义鼓励冒险精神
哥伦布登上美洲大陆
直接原因
Q:已有旧路,为何还需要新路?
1482年的托勒密地图的东方部分

中国被标记为Serica(塞里丝卡),也就是丝绸的意思。在中国大陆标记了中国的首都长安(塞拉),受到了汉朝的影响。
14世纪—15世纪欧亚贸易主要商路
奥斯曼土耳其威胁陆路贸易安全
材料7:欧洲对外贸易主要是对东方国家如中国、印度及东南亚诸国的贸易。这项贸易到13世纪末有很大的发展,从东方辗转输入的商品比12世纪初增长10倍,其中主要是香料、樟脑、檀香、丝绸、宝石、布匹等……1453年,奥斯曼帝国的军队攻陷君士坦丁堡,占领巴尔干、小亚细亚及克里木等地区,从而控制了东西方之间的通商要道。不但帝国军队肆意抢劫商旅,而且帝国当局还规定对过往商品课以重税。这实际上等于堵死了这一条重要的商路。结果,欧洲市场上的东方商品的价格猛涨。
——周一良、吴于廑《世界通史》
直接原因
Q:已有旧路,为何还需要新路?
1516年占领叙利亚,1517年征服埃及
1488年迪亚士绕过好望角,1492年哥伦布到美洲,1497年达·伽马到达印度,1517-1519年麦哲伦环球航行。
旧航路路线图
事实真是如此吗 ?
材料8:土耳其人阻断商路”之说源于西欧人对“土耳其威胁”的夸大和对穆斯林的敌意,舆论制造者是后来的欧洲殖民者而非早期的殖民者。
——王三义《“土耳其人阻断商路”说与西方的近东殖民》
材料9:尽管有蒙古帝国衰落和奥斯曼帝国兴起的诸多干扰,但十分重要的香料贸易并没有受到什么影响。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西欧人急于开辟海上航路获取利润
小组探讨:航行路上,会遇到什么困难?需要哪些条件?
tips !
从中国的中国港到欧洲的鹿特丹港,海运航线总长约11,000海里(20,370公里)
哥伦布横渡大西洋航速约为4节(航速1节等于1海里/每小时=1.852公里/每小时)
小组探讨:航行路上,会遇到什么困难?需要哪些条件?
“地圆说”
西欧人有关季风和洋流等方面地理知识日益丰富,利于出海远航。
造船技术不断提高、指南针应用。
知识
技术
罗盘 指北针
罗盘
多桅大帆船
指北针
西欧在地中海和大西洋沿岸的长期航行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理论+实践
罗盘 指北针
材料10:好几年过去了,哥伦布没有做出任何明确的努力将他的构想付诸行动。他实在太贫穷,无法为如此重要的远征配置必需的装备。事实上,这是一项只能是具有主权的国家才能进行的事业,只有主权国才能承担他有可能发现的领土的统治责任,才能奖赏他与其贡献相称的地位和特权。 —— (美)华盛顿·欧文《哥伦布与大航海时代》
材料11:当时欧洲各国君主依仗武力,强化王权,积极扩张。西班牙和葡萄牙首先把扩张的目光投向欧洲大陆之外的地区……当时,葡萄牙国内的政治条件和社会条件也都有利于它采取扩张主义。 ——[英]戴维·阿诺德《地理大发现》
王室支持:政治前提
15世纪的西班牙和葡萄牙
15世纪的意大利
政治统一的民族国家、中央集权的专制统治雄厚的物质力量、必要的组织能力
政治长期处于分裂局面,缺乏强有力的中央政权
罗盘 指北针
材料12:1.宝石、香料和其他财物的十分之一都归他个人所有,并免于征税。
2.凡涉及上述物的诉讼,由他或他的代表以元帅身份掌握审判权。
3.他有权对一切开往新占领地的商船贸易,享有八分之一股份的特权。
4.封他以“唐”的贵族头衔和远征军元帅的称号,封他为发现土地的副王和总督。
5.其子孙后代永世继承其商位、职务和权力。
——1492年哥伦布与女王伊莎贝拉签订《圣菲协议》
个人的发财愿望+国家的致富目标
出资方及数额 资金来源 总花费 (第一次去美洲的费用) 200万马拉维迪(约合1942年时的14000美元) 王室出资140万 主要借自热那亚人
哥伦布自己出资25万 借自朋友
远航者工资政府出资25万 国库
新航路的开辟
Q1:新航路开辟的路线主要有哪些?
Q2:其顺序依次为?
Q3:各自有什么特征?
整体把握
【葡】达 · 伽马
1497—1498 印度
【葡】迪亚士
1487 好望角
【意】哥伦布
1492 美洲
【葡】麦哲伦
1519—1522 环球
葡萄牙
向东
西班牙
向西
细节探究
Q:有足够的物资支持就一定能成功吗?面对未知探险家如何应对?
材料13: (十月十日 星期三)至此,船员已不堪忍受,怨声连连,抱怨旅途太长。远征军司令(哥伦布)竭力鼓励众人,以这次航行会给他们带来的好处燃起他们的希望。 —— 哥伦布:《航海日记》
材料14:我们所吃的饼干不再能称为食物,它们只不过是些粉末和吞噬了饼干的蛆虫…我们常不得不靠吃木屑过活,就z连耗子这种极叫人憎恶的食物,大家都在贪婪地寻找。 ——麦哲伦船队船员的记述
材料15:向前将遇到可怕的暴风袭击,水手们无意继续航行,纷纷要求返回里斯本,达·伽马则执意向前,宣称不找到印度他是决不会罢休的。 ——《达伽马航海日记》
积极进取
吃苦耐劳
勇于冒险
探索与冒险成为时代精神
逻辑推敲
Q:面对如此恶劣的环境,为何还有大批航海家前赴后继找寻东方?
材料16:朕愿下令赐给,从你们发现的岛屿和大陆获得的一切利润和收入,以及捐税和替朕征收的其他进款中,除去你们负担的开支后,给你们留下二十分之一。朕也把朕在上述地方和岛屿的钦差和总督官街赐给你们……
—--周一良、吴于廑总主编,郭守田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中古部分》
材料17: 彼等(美洲人)非常顺从,不知邪恶,不杀人、捕人,不语武器。彼等胆子甚小……鉴于此仰祈二位陛下尽早圣断,将彼等变成基督徒。……毫无疑问,当地黄金甚丰……此外,这里还盛产宝石、珍珠以及无数香料……这里还产大量的棉花,臣以为,无须送回西班牙,在当地即可卖好价钱……
——[意]哥伦布著,孙家堃译《航海日记》
开辟新航路的过程,也是掠夺奴役当地人民的过程
利润巨大,官爵诱惑
其他航路的开辟
Q1:其他航路开辟的路线主要有哪些?
Q2:开辟的目的与原因是什么?
开辟全球航路
——任务:根据地图和教材,完成导学案表格。
思考:与西葡两国相比,这些航路又有什么样的特征?
航线 时间 国家 航海家 到达地区
北大西洋 1497 英国 卡伯特父子 北美洲的纽芬兰岛
16世纪 法国 卡蒂埃 北美洲东部的拉布拉多半岛
荷兰 巴伦支 三次航行北冰洋地区,留下详细的航行记录和准确的航海图
17世纪初 英国 哈得逊 多次向西北航行,探索经北冰洋通向亚洲的航路
俄罗斯 俄罗斯人 开辟了北太平洋到北冰洋的航线
南半球 1578 英国 德雷克 到达美洲南端的一个岬角,即合恩角
1642至1643 荷兰 塔斯曼 环航澳大利亚时,到达新西兰和
塔斯马尼亚岛
作用:全球海路大通,推动世界直接联系
纬度高,主要开辟北冰洋航线
南部航线:南太平洋——大洋洲
世界究竟是什么样子的?
15世纪 世界地图
16世纪 世界地图
分 散
整 体
如果把1500年作为划分世界历史新时期的标志,就是因为从那时起各大陆之间建立了直接的海上联系,从此各地区都被整合到全球体系中来。
——《泰晤士世界历史》
世界历史的起点是何时?
材料18:严格意义上的世界历史直到哥伦布、达伽玛和麦哲伦进行远航探险时才开始。在这以前,只有民族相对平行的历史,而没有一部统一的人类历史。”
——《全球通史》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世界历史不是孤立的封闭状态,而是世界各地逐渐交往联系在一起的历史
材料19: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
材料20:世界史不是过去一直存在的;作为世界史的历史是结果。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八卷
思考:新航路的开辟在世界历史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新航路开辟打破了世界各地的封闭隔绝状态,使得世界各地开始联系在一起,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史。
世界历史的终点在哪里?
材料21:在殖民主义这个问题上,英国自上而下已经通过不同方式在淡化它对世界的影响,甚至引导年轻一代避开英国殖民主义运动给世界带来的伤害,只强调殖民时代英国国内所获得的繁荣。
——英国利物浦大学欧洲文化历史研究学者克里斯·维托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说
17世纪 以欧洲为中心的“普世史”、“世界史”、“通史”
20世纪中 “全球史观”兴起(“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整体”)
材料22:主要特点就在于:研究的是全球而不是某一国家或地区的历史:关注的是整个人类,而不是局限于西方人或非西方人”。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中西之异
谓大陆人民,不习海事,性或然也,及观郑君,则全世界历史上所号称航海伟人,能与并肩者,何其寡也……则哥伦布以后,有无量数之哥伦布,维哥达嘉马以后,有无量数之维哥达嘉马。而我则郑和以后,竟无第二之郑和,噫嘻,是岂郑君之罪也。 ——梁启超《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传》
Q1:梁启超对郑和如何评价?
Q2:为何哥伦布之后有无数哥伦布,郑和之后却再无郑和?
向海而兴·背海而衰
14世纪
明朝开始施行“海禁政策”
1404—1433
郑和七次远洋航行,到达阿拉伯、红海、东非沿岸地区
15世纪中期
明朝施行更加严厉的“海禁”政策
18世纪
清朝施行闭关锁国政策
目的:宣扬国威,封建制度下的政治行为和不计经济效益的贡赐贸易。
结果:国力不堪重负被迫中止,后续中国航海业发展衰落。
14世纪
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15—16世纪
新航路开辟
15世纪末—18世纪中叶
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相继在全球开展早期殖民扩张活动
18世纪60年代—19世纪中叶
工业革命、资本主义制度逐渐建立
全球航路的开辟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下的经济行为,使得全球范围内的物质文化沟通大大增强。
中西发展背道而驰
课堂小结
全球航路的开辟
全球航路开辟
的动因与条件
新航路的开辟
其他航路的开辟
动因:
条件:
社会、经济、精神、直接
知识、技术、经验、支持
迪亚士:
第一次绕过好望角
达伽马:
绕过非洲到达印度
哥伦布:
发现美洲新大陆
麦哲伦:
环球航行
北大西洋高纬度地区:
南半球的新世界:
卡伯特、卡蒂埃、巴伦支、哈德逊
德雷克、塔斯曼
世界走向整体
1.(2024·昆明)虽然中世纪的基督教扩张或多或少掺杂着对土地与财富的争夺,但一次又一次的战争或多或少都建立在基督徒对传播基督教的狂热之上。15世纪末期,这种狂热又激励着葡萄牙和西班牙的航海家们扬帆远航。这说明( )
A.新航路开辟的原因以政治方面为主
B.西、葡两国的势力在欧洲影响巨大
C.教会势力干扰了西、葡的政治走向
D.西方早期的殖民扩张带有宗教动因
D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传播基督教是欧洲早期对外殖民扩张的精神动力,D项正确;材料并未强调政治因素对新航路开辟的影响,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明显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材料未涉及基督教会与西、葡两国政治走向的关系,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2.(2024·杭州)1596年,在阿姆斯特丹商人们的资助下,巴伦支带领3艘船开始了第三次探险。在这次航行中,他们不仅发现了斯匹兹卑尔根群岛,而且到达了北纬79°39′的地方,创造了人类北进的新纪录。巴伦支的航行不仅有详细的文字记载,而且沿途还绘制了极为准确的海图。可见,巴伦支的航行( )
A.为哥伦布到达美洲奠定基础
B.开辟了北太平洋到北冰洋的航线
C.拓展了欧洲人对世界的认知
D.促进了欧洲与大洋洲的直接联系
C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1596年,巴伦支带领3艘船,发现了斯匹兹卑尔根群岛,而且到达了北纬79°39′的地方,创造了人类北进的新纪录,同时其航行不仅有详细的文字记载,而且沿途还绘制了极为准确的海图,其航行探索到了人类未知的地域,拓展了欧洲人对世界的认知,C项正确;哥伦布到达美洲是1492年,排除A项;17世纪初,俄罗斯人在北太平洋和西伯利亚地区进行了多次海上和陆上探险, 开辟了北太平洋到北冰洋的航线,排除B项;巴伦支的航行没有促进欧洲与大洋洲的直接联系,排除D项。
3.(2024·南宁)1647年,在西印度群岛的巴巴多斯岛,一位游客参加了一个派对,派对盛宴上有乳猪及一种名为“Kill Devil”的饮料。“Kill Devil”由种植园中的甘蔗榨糖后的副产品酿制而成。这一史料可用来说明( )
A.跨太平洋贸易的繁荣
B.欧洲殖民者改良美洲物种
C.美洲出现了商业革命
D.殖民扩张推动了物种迁移
D
[解析] 根据题干可知,原产于亚洲的甘蔗在美洲种植园种植并加工为饮料。结合所学可知,新航路开辟以来,西班牙、葡萄牙等国的殖民扩张传播了物种,因此材料可以用来说明殖民扩张推动了物种迁移,D项正确;材料是西印度群岛,没有涉及跨太平洋贸易,排除A项;甘蔗是亚洲物种,排除B项;欧洲发生商业革命,排除C项。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