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古代的商业贸易 课件(共2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7课 古代的商业贸易 课件(共26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3.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2-26 13:14: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6张PPT)
第7课
古代的商业贸易
一、课标要求
了解古代商业贸易的发展历程,包括不同时期商业贸易的特点及其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掌握古代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等重要商路,理解其对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作用。
分析古代商业政策,如重农抑商政策、市舶司制度等,探讨其对商业发展的影响。
认识货币、市场、商人群体等要素在商业贸易中的作用,理解商业贸易对社会结构、文化传播的推动作用
二、教学重点
古代商业贸易的发展脉络:从先秦到明清,商业贸易的阶段性特征及其变化。
重要商路的作用:如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对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贡献。
商业政策的影响:重农抑商政策、市舶司制度等对商业发展的促进或限制作用。
商业贸易对社会的影响:包括城市化、货币经济、商人阶层的兴起等。
三、教学难点
理解商业贸易与农业经济的关系:如何在重农抑商的政策背景下,商业贸易依然得以发展。
分析商业贸易对中外文化交流的作用:如何通过商业活动促进技术、文化、宗教的传播。
探讨商业贸易对社会结构的影响:如商人阶层的兴起如何改变传统社会等级秩序。
中国北宋时期的商业十分发达,杭州、苏州、洛阳、成都、广州等都是当时著名的商品集散地。北宋都城东京(又称汴京,今河南开封)更是全国的商业和交通中心,人口不下百万,店铺林立,货物山积,不但有全国各地的产品,而且还有来自高丽、占城、大食等地的外国货物。
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生动反映了北宋都城东京商业繁荣景象
在原始社会后期,随着社会分工、产品剩余及私有制的产生,出现了交换,在此基础上逐步发展起商业贸易。人们通过商业贸易,换取自己所需的物品。
最初的商业贸易采取以物易物的方式
中国之地宜于农桑……农有余粟,则以易布,女有余布,则以易粟,此交易之始也。”
——王孝通《中国商业史》
一.商业贸易的起源与发展
1.起源
本质是一种交换,而交换的起源从根本上来说是因为生产力的发展。
2.古代中国商业贸易的发展
一.商业贸易的起源与发展
商朝
出现专业的商人
商业贸易区域广泛
“工商食官”
春秋战国时期
“工商食官”格局被突破
秦汉时期
货币、车轨、度量衡的统一,促进了全国的商品流通。
材料一《国语·晋语四》:“工商食官”。
《周礼》“府藏皆有贾人,以知物价”。
材料二 “复约父要耕子畜,转物废居,候时,逐什一之利。居无何,则致赀累巨万。天下称陶朱公。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子贡好废举(贱买贵卖),与时转货资……家累千金。”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本质:政府对工商业垄断性经营的制度
变化:出现富商,商人社会地位有所提高。“工商食官”的格局被突破;
阅读两则材料,指出“工商食官”的本质?
据材料指出春秋时期商业领域出现什么变化?
阅读教材p35最后一段,梳理古代中国商业贸易的发展。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北朝民歌《木兰辞》
2.古代中国商业贸易的发展
一.商业贸易的起源与发展
商朝
出现专业的商人
商业贸易区域广泛
“工商食官”
春秋战国时期
“工商食官”格局被突破
秦汉时期
货币、车轨、度量衡的统一,促进了全国的商品流通。
隋唐到两宋
城市坊市分区制度逐步瓦解,商业进一步繁荣。
(北宋:交子出现)
唐都城长安
凡市,以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
——《唐六典》
大抵诸酒肆瓦市,不以风雨寒暑,白昼通夜。
——《东京梦华录》
宋都城东京(开封)
2.古代中国商业贸易的发展
一.商业贸易的起源与发展
商朝
出现专业的商人
商业贸易区域广泛
“工商食官”
春秋战国时期
“工商食官”格局被突破
秦汉时期
货币、车轨、度量衡的统一,促进了全国的商品流通。
隋唐到两宋
城市坊市分区制度逐步瓦解,商业进一步繁荣。
(交子出现)
元明清时期
①农产品和手工业产品的商品化程度不断加深,形成全国范围的商业贸易网络。
②地域性商人群体—商帮兴盛
明清商品经济繁荣,商人队伍壮大。但封建社会强调重本抑末,国家没有法律保护商人,民间对商人进行歧视。因而明清商人利用乡里、宗族关系联系起来,互相支持,形成商帮。著名的商帮有晋商、徽商等。
乔家大院
古埃及:历史悠久;国家控制对外贸易
古希腊各城邦:商业贸易中心;海外贸易活跃。
古罗马:
商贸繁荣;
海外贸易航线四通八达。
拜占庭帝国:垄断商路
阿拉伯商人:
亚非欧中介贸易;活动范围遍及世界主要文明区域
特征:
①各地区商贸活动各具特色,存在明显的多源性和差异性;②商贸活动最初只是地方性行为,后扩大到国与国、洲与洲之间。
古巴比伦商业繁荣
【自主学习】阅读教材P36,
归纳各地区商业贸易的发展概况,总结古代商贸活动的特征。
3.世界其他地区的商业贸易
一.商业贸易的起源与发展
陆路(主):长安—河西走廊—中亚、西亚—欧洲
海路:东南沿海港口(广州、泉州、明州)出发
— 南洋 —波斯湾、阿拉伯海、红海沿岸
陆上丝绸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
4.丝绸之路——连接亚、欧、北非的重要贸易通道
一.商业贸易的起源与发展
通过丝绸之路,商人们将中国生产的丝绸等运往中亚、西亚、欧洲和北非,再把欧洲和中亚等地的奇珍异宝输往中国。唐宋以后,海上贸易兴盛。商船从东南沿海各港口出发,近达南洋各地,远达波斯湾、阿拉伯海和红海沿岸地区。
一.商业贸易的起源与发展
4.丝绸之路——连接亚、欧、北非的重要贸易通道
路线
物品
管理机构
官府在东南沿海一带设置市舶司,掌管对外贸易。
中国出口商品:丝绸、瓷器、纸张、茶叶等
古代丝绸之路
现代一带一路
“一带一路”是开放的,是穿越非洲、环连亚欧的广阔“朋友圈”,所有感兴趣的国家都可以添加进入“朋友圈”。“一带一路”是多元的,涵盖各个合作领域,合作形式也可以多种多样。“一带一路”是共赢的,各国共同参与,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实现共同发展繁荣。这条路不是某一方的私家小路,而是大家携手前进的阳光大道。
——习近平(2015年10月21日)
携手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一.商业贸易的起源与发展
中国引领
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19世纪末,在东亚、东南亚和中亚地区以儒家价值为基础以中华帝国为主要核心的等级制网状政治秩序体系。在这一体系中,朝贡国接受中华帝国朝廷的诘问并作出陈奏说明,并派人质、侍从来中国,以此表示臣服;还要定期向中华帝国朝廷进献贡品,中国要对其进行封赏以体现皇恩浩荡、天朝恩典。通过向中原王朝称臣纳贡,朝贡国从中原王朝获取巨大的经济利益,学习到先进的中原文化,获得中原王朝的安全保护。中原王朝的统治者通过“万邦来朝”的形式来彰显自身“德化来远”,以此证明自身统治的合法性。正是这种持续的相互需要,才使得朝贡体系能够维系千年之久……进入近代,在组织严密,实力雄厚的西方商业资本的冲击下,朝贡体系逐渐逊位,在19世纪后期最终解体。
——摘编自简佳星《浅谈朝贡体系》
概念阐释:朝贡体制与朝贡贸易
朝贡体制
明清时代,面对近代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统治者坚持把贸易纳入朝贡体系,“凡贡使至,必厚待其人”,对他们携带的货物,“皆倍偿其价”。于是各国纷纷来“贡”,导致“岁时颁赐,库藏为虚”。但是,在朝贡贸易中,中国政府政治动机大于经济目的,力图造成“四海宾服,八方来仪”的宏大场面。
——齐涛《朝贡外交和朝贡贸易》
朝贡贸易
朝贡贸易
清政府在广州设置公行,统揽对外贸易事务
①含义:通过朝贡与赏赐完成交易,即通过两国官方使节的往来,以礼物赠答进行交换的贸易方式。朝贡贸易是封贡体系的衍生物,也是海禁政策催生的产物,是以厚往薄来为原则的官方贸易。
②目的:政治上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经济上求购各种异域珍宝特产,满足统治者对于奢侈品的需求。
③特点:厚往薄来,倍偿其价,政府垄断对外贸易,政治目的大于经济目的。
④影响:加强了与周边国家及海外诸国的交流,扩大了中国的对外交往和国际影响;逐渐形成了以中国文化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带来了巨大的财政负担,影响了正常的对外贸易的发展。
⑤瓦解的原因:国力下降;厚往薄来,不顾经济利益;西方殖民势力冲击。
教材P37:“南海1号”沉船上的瓷碗;《群神宴》青花瓷
罗马:1世纪前后,穿中国丝绸成为时尚。
拜占庭:6世纪中国丝织技术传入。博物馆首场大量中国元明瓷器。
13世纪,阿拉伯人用罗盘针导航,并传到欧洲。
广州:西汉南越王墓出土编钟、波斯银盒、非洲象牙。
敦煌莫高窟:始建于4世纪的佛教宝库。
长安:唐代建有基督教寺院;印度天文历法知识传到唐朝。
促进了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之间的交流,大大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5.商业贸易发展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一.商业贸易的起源与发展
二.货币、信贷、商业契约
1.货币
产生
表现
意义
p38【学思之窗】拜占庭帝国的金币在中国出土数量很多。
指出金币的史料价值,可以用于佐证什么历史现象?
拜占庭帝国的金币属于实物史料,史料价值高,
魏晋时期中国与拜占庭帝国商贸往来频繁。
阅读教材p38第1段,梳理货币的产生、发展、意义。
商业规模扩大,货币成为媒介。
①古代中国早在商朝就用贝等天然物作为货币
②公元前11世纪,古埃及开始用铜块和银块作为货币
③公元前8—前7世纪,小亚细亚出现了金属铸币
①便利了商品交换和流通,并成为财富的象征
②促使商业的功能由最初的互补余缺向逐利增财转化
1.由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演进: 海贝→铜仿制海贝
2.由多元货币向统一货币演进 :铲币、刀币、圜钱、蚁鼻钱等→圆形方孔钱(半两钱)
3.铸币权进一步收归中央:
汉武帝收回郡国铸币权,由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此后历代铸币皆由中央直接经管。
4.由文书重量向通宝、元宝演进:
秦汉以来所铸钱币,通常在钱文中都明确标明钱重量;
唐初铸造“开元通宝”钱,钱文不书重量,我国铜钱由文书重量向通宝、元宝演变。
5.由金属货币向纸质货币演进:
北宋时交子的出现,是我国古代货币史上由金属货币向纸币的一次重要演变。
6.白银货币化:
明清时期,白银货币化。
回顾选择性必修1第15课:中国古代货币的演进规律
古代世界信贷的发展
二.货币、信贷、商业契约
2.信贷:
公元前16-前11世纪
古埃及
出现了较为完备的借贷合约。借贷行为必须有证人,还要履行担保等程序,受到法律保护。
公元前22-前21世纪
两河流域
经营借贷:商人、神庙、宫廷
借贷用途(生活消费和投资)有不同的利息规定,生活消费类借贷明显具有扶贫的特征,具有社会救济性质的免息借贷,借贷合约正式完备。
公元前4世纪
商业迅速发展,货币流通范围不断扩大,货币经营行业开始兴起,出现了汇票的雏形。
古希腊
阅读教材p38第2段,梳理古代世界信贷的发展过程。
作用:
减低对铜钱的需求,缓和钱币的不足;
减轻商人前往各地进行贸易活动时,携带大量钱币的不便。
古代中国信贷的发展
二.货币、信贷、商业契约
飞钱("便换"、“便钱”)唐宋的汇兑券。凭纸券取钱而不必运输,钱无翅而飞,故曰“飞钱”。"飞钱"实质上只是一种汇兑业务,它本身不介入流通,不行使货币的职能,因此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纸币。
飞钱有两种形式:“官办”---商人在京城把钱交给诸军、诸使等,携劵到其他地区的指定地方取钱;
“私办”---大商人在各道或主要城市有联号或交易往来,代营“便换”,以此牟利。
(唐)宪宗以钱少,复禁用铜器。商贾至京师,委钱诸道进奏院(地方的驻京办事处)及诸军诸使富家,以轻装趋四方,合券乃取之,号飞钱。
——《新唐书·食货志》
实物借贷普遍,
货币信贷出现。
春秋时期
唐朝
由存贷款发展到汇兑,出现了“飞钱”;
当铺取得合法地位,成为独立金融机构。
2.信贷:
历史纵横p39
阅读教材p38最后一段,
梳理古代中国信贷的发展过程。
古代中国信贷的发展
二.货币、信贷、商业契约
实物借贷普遍,
货币信贷出现。
春秋时期
唐朝
飞钱
当铺
2.信贷:
北宋:“交子”——货币代用劵,类似活期存款单,具备流通职能,我国古代最早纸币。
南宋:纸币使用更加普遍。四川——“钱引”;两淮——“交子”
湖广——“会子”;东南——“会子”
四川山路峻险,铁钱脚重,难于赍挈。故以交子为便。当时设法者措置得宜,常预桩留本钱百万贯,以权三百万贯交子,公私物一,流通无阻,故蜀人便之。 ——《宋朝事实》
交子便于民众携带,
推动商品经济发展。
宋代
交子、会子逐渐
取代不少汇兑业务
古代中国信贷的发展
二.货币、信贷、商业契约
实物借贷普遍,
货币信贷出现。
春秋时期
唐朝
飞钱
当铺
2.信贷:
宋代
交子、会子逐渐
取代不少汇兑业务
明朝中期以后
钱铺盛行
庄票形成于清朝前期,是钱庄签发的一种票据,上面写有一定金额并由钱庄负责兑现。庄票都不记名,凭票即付。所以庄票可代替现金流通。
一般没有经过当时政府的批准,流通范围仅限于发行者所在地的某一狭小范围,也有少数庄票跨区域流通。庄票的流通,解决了市面找零的困难,客观上对局部金融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清朝
庄票
明朝中期以后,钱铺等新式金融机构盛行起来。
业务:兑换银钱、经营存款、汇兑款项、发放贷款。
契约关系的双方是平等的;契约关系的主体是自由的主体;
契约主体要诚实守信,善意履行契约内容;契约要保障主体双方的公平性。
3.商业契约
在经济活动中交易当事人双方订立的有关买卖、抵押、借贷、租赁等事项的文书或条款,有口头商业契约和文书商业契约,契约实际上就是合同。
含义
特点
二.货币、信贷、商业契约
古代世界 ①古埃及: 公元前3000年左右,契约广泛使用。
②两河流域:公元前2600年左右,人们已经使用契约。
古巴比伦时期,订立契约是普遍现象。
古代中国 ①商周时期:出现了契约
②汉朝以后:凡是涉及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事宜,
当事人之间几乎都要订立契约。
③唐宋以后:契约的应用更加广泛
产生与发展
契约文书是进行交易和社会交往的见证和凭证,具有法律功能。人们相信“空口难凭,立字为据”,“白纸黑字,铁证如山”。在各类契约中,经常出现“恐口(后)无凭”“立契存照(证)”之类的套语。 ——王云红《传统契约文书与中国人的契约观念》
民间产业,其祖遗者,自有先世置买文契并祖父分书为据。若新置者,自有卖主契、中证画押为据。此乃天下之通例也。
——【清】李渔《资治新书二集》
结合材料思考,商业契约孕育有哪些精神?
自由、平等、守信精神,证据意识、财产观念。
契约精神
契约的作用
①有利于维护契约关系双方的利益
②有利于促进商品交换活动的有序进行
③有利于促进社会诚信体系的建设
④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
古代
商业
贸易
商业贸易的起源与发展
货币、信贷、商业契约
起源
发展
中国
世界
货币
商业契约
信贷
小结
1.(2024·枣庄)唐初,市内的商业活动仍然是封闭式的,也是定时进行的。中、晚唐时,长安城内出现了冲破法令禁止的夜市,有的近市之地,出现了类似旅店式的场所,以至“昼夜喧呼,灯火不绝”。这说明当时( )
A.经济活动挣脱了法律的束缚
B.政府对经济政策进行了调整
C.新的经济形势冲击管理制度
D.政府对商业活动已无力监管
C
[解析] 据材料信息,唐朝中后期,出现夜市,冲击唐初关于市内商业活动的规定,C项表述符合题意,正确;夜市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打破当时法令的规定,但是经济活动有很多内容,不能说所有的经济活动都挣脱了法律的束缚,A项说法以偏概全,排除;材料未涉及政府调整经济政策的内容,材料体现的是中、晚唐时随着商业的发展,长安城内出现了冲破法律禁令的夜市,这种现象不是政府调整经济政策的结果,排除B项;D项表述不符史实,只能说随着商业的发展,政府对市的管理力度减小或者说不再实行直接监管,排除。
2.(2024·沈阳)中国外销西亚、非洲和阿拉伯的把壶和盆大都是作净手器使用。用完主食之后,主人通常还会为客人准备饮品,在这一地区发现了大量的明清时期来自景德镇或中国其他窑口烧制的咖啡杯、冷杂饮杯和玫瑰水瓶等器物。这表明当时中国瓷器( )
A.开始丧失了自身的艺术本色  
B.注重适应海外市场的需求
C.在亚非进入了普通老百姓家  
D.因中外贸易扩大价值下降
B
[解析] 根据材料“在这一地区发现了大量的明清时期来自景德镇或中国其他窑口烧制的咖啡杯、冷杂饮杯和玫瑰水瓶等器物”可知,西亚、非洲和阿拉伯的日用需求、饮食品类及习惯的地域性和特殊性,通过市场需求传递到景德镇,从而赋予了中国瓷器伊斯兰文化特色,这是中国瓷器适应海外市场需求的积极举措,B项正确;适应海外市场的需求并不意味着丧失了自身的艺术本色或走向衰落,排除A项;无法判断材料中的主人是普通百姓,排除C项;材料体现不出中国瓷器价值下降的信息,排除D项。
3.(2024·菏泽)17世纪末,伦敦既是英国的消费中心,又是出口贸易的主要口岸,国内各种商品纷纷汇集于伦敦。伦敦作为货物进口的主要基地,多种产品的综合产地,不断将各种商品发往全国各地。这反映了英国( )
A.交通运输近代化的成果突出
B.国内经济出现一体化趋势
C.工业化推动了国内市场扩大
D.伦敦成为欧洲的商业中心
B
[解析] 根据材料“英国的消费中心”“出口贸易的主要口岸”“国内各种商品纷纷汇集于伦敦”“货物进口的主要基地……发往全国各地”等可得出,伦敦成为英国的消费、进出口贸易、生产等中心,体现了英国国内经济有了一个核心,以这个核心为基础,关联各地,反映出英国国内出现经济的一体化趋势,B项正确;由材料看不出近代交通的发展成果突出,排除A项;17世纪末尚未开始工业革命,排除C项;材料仅表明伦敦成为英国的经济中心,成为欧洲商业中心是对材料的误读,排除D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