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8张PPT)
【导入新课】
这不是任何人的胜利或失败,而是一个混血民族痛苦的诞生。这就是今天的墨西哥。
三文化广场
西班牙殖民者修建的教堂
现代化建筑
阿兹特克文化遗址
第7课
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
学习目标:通过了解近代历史上世界各地不同规模和类型的人口迁徙,认识人口迁徙对人类文化变迁的影响。
第7课 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
课程标准:通过了解历史上跨洲、跨国家、跨地区不同规模的人口迁徙,
以及移民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认识在迁徙与融入当地社会过
程中出现的文化认同。
时空坐标
目
录
一
二
三
殖民扩张与美洲族群的变化
英国的殖民活动与大洋洲人口结构的改变
华工与美洲、大洋洲的开发
族群,在民族学中指地理上靠近,语言上相近,血统同源,文化同源的一些民族的集合体,也称族团。比如中华民族可分为华夏族群(汉族族群)、维吾尔族群、藏族族群、蒙古族群、回族族群等。
一、殖民扩张与美洲族群的变化
美洲族群变化的原因:
欧洲国家在美洲进行殖民扩张和掠夺
西班牙殖民者血冼墨西哥城
(1)屠杀、奴役印第安人
王加丰在《世界文化史导论》中写道:“在美洲被征服的过程中,大量印第安人死于屠杀和折磨。更悲惨的是,新大陆没有天花、白喉等疾病,印第安人对这些疾病毫无免疫力,欧洲人带来的这些疾病造成他们死亡的数量可能更大,有的村子因此整个灭绝。
(2)传染病造成印第安人大量死亡
一、殖民扩张与美洲族群的变化
1、美洲族群变化
①印第安人数量锐减:
②非洲黑人数量激增。
③欧洲白人的数量大大增加。
④新的族群混血出现并逐渐成为美洲大陆的主要居民。
2、多元的美洲族群
一、殖民扩张与美洲族群的变化
一、殖民扩张与美洲族群的变化
2、原因
材料:随欧洲人一起到来的还有天花、白喉等疾病,印第安人对这些疾病毫无免疫力,有的村子因此整个灭绝。据估计原来有1000万到2500万人口的阿兹特克帝国,到17世纪初只剩下不到200万人,同时期印加人从约700万减少到只有约50万。
——王加丰《世界文化史导论》
①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结束美洲隔绝的历史,
随后欧洲国家在美洲进行殖民扩张和掠夺。②随着欧洲人的到来,屠杀、奴役以及传染
病,造成印第安人大量死亡 。
③为了弥补美洲劳动力的不足,殖民者贩卖黑人奴隶到美洲。
④很多欧洲人因各种原因远涉重洋,来到美洲。
自发移民
被迫移民
一、殖民扩张与美洲族群的变化
3、影响
★历史解释: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说明欧洲侵略者的殖民活动对美洲文化的影响。
材料 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的政府带来了伊比利亚的文化概念,他们认为比土著文化优越。同样,他们也认为非洲宗教和文化比自己的低劣……印第安社会生存下来,并且在与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互动的时候,维持着相对的自治性。同样,奴隶们在学习应付他们的主人和适应新环境的同时,保持了非洲的宗教传统、信仰、习惯和语言。——【美】斯基德莫尔、史密斯、格林著,张森根等译《现代拉丁美洲》
①打断了美洲文化的发展进程,土著文化受到破坏。
②逐渐形成了以欧洲文化主导、融合多种文化因素的新的美洲文化。
③一定程度上保留了各个族群各具特色的文化,使美洲文化更加多元化。
一、殖民扩张与美洲族群的变化
4、美洲人口结构现状
美国:76.7%白人,12.3%黑人,1.5%印第安人。
秘鲁:36%印欧混血,19%白人,46%印第安人。
玻利维亚,34%印欧混血,15%白人,54%印第安人。
牙买加:77%黑人,3%白人,15%黑白混血。
海地: 95%黑人,1%白人,4%黑白混血。
①在美国和加拿大,白人占据了人口的大多数,美国的印第安人被赶进保留地生活。(北美)
②在海地等西印度群岛国家,黑人人口占多数。(中美)
③混血人种成为拉丁美洲的最大族群。(南美)
④只有在秘鲁等少数国家印第安人相对较多,但也很少超过半数。
【概念解析】保留地(印第安人保留地)
是美国人对印第安人驱逐的最后地区。保留地是美国政府从印第安人部落原来拥有的土地中划出来供部落全体成员继续居住的那一部分土地,其边界确定,范围有限,印第安人不得随意离开,非印第安人也不允许擅自进入。保留地制度不仅使印第安人失去了原来的家园和故土,而且剥夺了他们的自由、独立和权利。
1770年4月,英国航海家詹姆斯·库克“发现”了澳大利亚,宣布这一“无主”大陆为英国所有。美国独立战争后英国失败,不能在北美关押罪犯,经过长期考虑和选择,1784年英国议会通过法案,将澳大利亚组流放地,关押英国罪犯。1788年1月26日,首批英国罪犯被流放到澳大利亚东南部的新南威尔士。这一天,后来被称为“澳大利亚日”,至今仍作为国庆日加以庆祝,但是,对澳洲土著人来说,这一天意味着悲惨命运的开始。
1、英国的殖民活动
二、英国的殖民活动与大洋洲人口结构的改变
①18世纪中后期,英国殖民者来到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地。最初,英国将澳大利亚作为流放罪犯的场所。
②19世纪时,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对原材料需求的增加,英国殖民者开始在澳大利亚掠夺原住民的土地,建立牧场。
③1851年,人们在澳大利亚发现了金矿,采矿业迅速发展起来。
英国海军上将菲利普在悉尼港建立殖民地
澳大利亚成为了流放犯人的理想之地
金矿的开发,让澳大利亚吸引了大批淘金者
1803年,这些罪犯登陆之后,象猎杀动物一样大肆屠杀当地人。几十年内绝大多数人被消灭。最后的一个男子死于1869年,最后的一个女子死于1876年。这位女子名叫特鲁加尼尼,生于1803年,即白人入侵塔斯马尼亚岛的第一年;因此,她的一生跨越了其民族被灭绝的整个时期。她恳求不要解剖她的尸体,但连这一可怜的请求也得不到满足,她的骨骼被陈列在霍巴特博物馆。
欧美殖民统治建立后,改变了大洋洲居民的民族构成,现在人口的绝大部分是欧洲移民及其后裔,主要是英国移民;大洋洲的土著人(棕色人种),有的已经灭绝,如马里亚纳群岛的查莫罗人、塔斯马尼亚人。土著居民的幸存者,多被驱逐,赶至荒芜地区。
欧洲文化成为当地文化的主流
①澳大利亚等地的原住民遭到驱赶和屠杀,人口数量锐减。②19世纪中叶,白人已经成为当地的主要居民。
3、对文化的影响
2、大洋洲人口结构的改变
二、英国的殖民活动与大洋洲人口结构的改变
1807年3月25日,英国议会通过《废除奴隶贸易法案》,禁止英国船只从非洲往美洲运送奴隶。黑奴贸易受到限制,殖民者不得不寻找新的廉价劳动力。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与美国签订《中美续增条约》,规定:“两国人民可随时自由往来、游历、贸易或久居” 。这一规定为美国在中国扩大招募华工提供了合法根据。
【概念解析】华工:也被称为 “猪仔”,泛指于晚清时,前赴海外工作的华人劳工以至苦力,如东南亚、美国、加拿大及澳洲,甚至是远至古巴和秘鲁等国家,进行艰苦的劳动工作。
三、华工与美洲、大洋洲的开发
1、华工出现的背景
2、华工开发美洲
3、华工开发大洋洲
4、华工开发美洲、大洋洲的影响
三、华工与美洲、大洋洲的开发
1、华工出现的背景 ①19世纪初英美等禁止奴隶贸易,殖民者寻找新的廉价劳动力。
②19世纪中叶,清政府被迫允许华工出国。
③华工被运往美洲等地,形成了苦力贸易,殖民者从中获取了巨额利润。
④中国东南沿海的穷苦百姓,或因生活所迫,或被诱骗、绑架成为苦力。
2、华工开发美洲 ①在美国:参与加利福尼亚金矿开采、中央太平洋铁路修建。
②加勒比群岛、秘鲁、古巴等地:有成千上万华工。
3、华工开发大洋洲 参与开采金矿等矿山,种植园劳动等。
4、华工开发美洲、大洋洲的影响 ①留下来的华工因相同的文化、生活习惯,常居住在一起,在各地形成了一些唐人街。
②传播着中华文化,促进了美洲和大洋洲经济、文化的发展。
集聚在船上的华工
华工在厦门、澳门、香港等地集中后再被装船外运,船上条件很差,途中死亡率超过30%。
太平洋铁路 (1863-1869年修建)
太平洋铁路修通之前,美国东西部被崇山峻岭、浩瀚沙漠阻碍,没有一条便利的交通线路。当时巴拿马运河尚未开通,汽车、飞机还未发明,从纽约到旧金山乘船绕行南美洲至少需要6个月(修通后只需7日)。
修建中央太平洋铁路的华工
修建中央太平洋铁路华工的营地
习近平讲述了美国太平洋铁路和华工的故事。 “150年前,他们拿着简陋的工具,在崇山峻岭和绝壁深谷中逢山开路、遇水搭桥,以血肉之躯铺就了通往美国西部的战略大通道,创造了当时的工程奇迹,带动了美国西部大开发,成为旅美侨胞奋斗、进取、奉献精神的一座丰碑。”
通车盛典的照片, 照片中没有华工身影,主持人只字不提华工的贡献。他们后来因此被称为“沉默的道钉”。
太平洋铁路是华工用汗水和鲜血浇灌的奇迹
19世纪后期,大量华工参与修筑美国太平洋铁路,这条贯穿美国东西部的铁路被认为是该国建国初期最为重要的工程之一。大约1.5万华人参与了工程建设,因为工作条件艰险,大约有4000多华工在施工中丧生。有人说,太平洋铁路每一公里的枕木下,都有一个中国劳工的亡魂。
唐人街
历史纵横——明清时期的“下南洋”
★自主学习:分析明清时期,中国人“下南洋”的原因及特点。
(1)原因
①国内政治动荡,战乱不
断,民不聊生。
②地少人多,人地矛盾突出
③殖民者到来加速了东南亚开发
(2)特点
主要是自愿结伙出洋谋生;大多分布在东南亚;人数较少。
【小结】近代人口迁移及对人口、文化的影响
别类 时间 背景 方向 影响
欧洲移民 16世纪初开始 发现新大陆、殖民扩张 美洲 大洋洲 改变了美洲、大洋洲的人口结构
在北美和大洋洲,白人成为主要居民
形成欧洲文化占主导、融合各种文化的新文化
新的族群——白人、黑人、印第安人以及他们的混血后代成为美洲大陆的主要居民
非洲黑人 16世纪开始 殖民扩张 贩卖黑奴 美洲 非洲丧失大量劳动力
非洲文化传入美洲
华工 19世纪中叶 经济发展需要新的廉价劳动力 美洲 大洋洲 保留和传播中华文化
促进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