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课件(共2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课件(共27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9.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2-26 13:48: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7张PPT)
疫情大考下的中国与世界:
在把隔离、封城视为侵犯人权和自由的思想意识形态下,西方各国初期普遍对疫情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随着疫情的加剧,在防疫措施上向中国靠拢已不是一个被拒绝的可选项,而是必选项。2020年3月10日,意大利全国实施“封城”措施。3月16日,美国旧金山宣布“封城”……病毒不分国籍,人类是命运共同体。中国在基本控制和消灭病毒的情况下,不忘支持世界各地。把自己的经验技术、人才装备支援其它国家,为人类战胜冠状病毒作出杰出贡献!如今,中国提出的“病毒清零”策略,是会被孤立,还是会被接纳?答案估计不言而喻。
“中国力量”
“中国效率”
“中国担当”









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课标要求】从人类文明发展和世界文化交流的角度,认识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文化交流与传播》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海纳百川 有容乃大
交汇融合,中学外传
——农耕文明下中国的文化自信
西学东渐,碰撞交流
—— 工业文明下中国的文化阵痛
兼收并蓄,各美其美
——当代中国的文化崛起
概念辨析


交汇融合,中学外传
——农耕文明下中国的文化自信
01
1.交汇融合——佛教的传入及中国化
两汉:自印度传入
魏晋南北朝:与儒道融合
西汉末年佛教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洛阳白马寺,中国的第一座官办寺院
山西大同恒山悬空寺——三教融合
材料一:永平十年(68年)于大月氏遇沙门迦叶摩腾、竺法兰二人,得佛像经卷,用白马载抵洛阳,明帝为其建白马寺,译四十二章经。两汉之际,来自古印度的佛教经卷由白马驮至洛阳,这被认为是佛教的传入。
始建于北魏太和十五年(公元491年),是现存唯一佛、道、儒“三教合一”的寺庙。“三教殿” 殿内正中供奉的是如来佛祖,佛祖右手边(南侧)为老子,左手边(北侧)为孔子。
魏晋南北朝时一些佛寺“侵夺细民,广占田宅”,招揽农民,建立起规模很大的庄园,政府对其免征徭役、兵役和赋税,影响国家财政收入。且佛教的出世态度有悖于儒家伦理纲常,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帝都曾下令灭佛,史称'三武灭佛'。但都阻止不了佛教的兴盛。
D
①传入过程
北魏广建佛窟,石刻艺术宝库龙门石窟便始凿于这一时期;南方佛法兴盛,后人诗云“南朝四百八十寺”;而北周武帝却下令灭佛。这反映了南北朝时期( )
A.外来文化成为主流思想
B.中外思想冲突不断
C.神权与王权的矛盾尖锐
D.佛教的影响力较大
1.交汇融合——佛教的传入及中国化
两汉:自印度传入
魏晋南北朝:与儒道融合
西汉末年佛教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洛阳白马寺,中国的第一座官办寺院
山西大同恒山悬空寺——三教融合
僧人契嵩说:儒教“大有为”而“治世”,佛教“大无为”而“治心”,二者皆“圣人之教也,其所出虽不同,而同归乎治”。这反映了( )
A.佛教主动适应社会现实
B.儒佛学说开始出现合流
C.佛教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D.儒学统治地位发生动摇
宋初的学者对佛教基本上持否定态度,力倡排佛。 宋中叶以后,出现士人“不学则已,如学焉,未有不归于禅”的局面。 这一变化反映了( )
A.佛教成为社会主流文化
B.市民兴起瓦解理学统治
C.政治稳定推动文化发展
D.儒学对佛教的吸收融合
A
魏晋南北朝时期,人民受尽统治阶级的压迫剥削,长期的战乱又给人民带来无穷的灾难,这种情况造成了宗教流行的土壤。各族统治者为了巩固统治和获得精神安慰,也有意识地提倡。——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佛教兴盛原因
1.交汇融合——佛教的传入及中国化
两汉:自印度传入
魏晋南北朝:与儒道融合
隋唐:主张顿悟成佛的禅宗成为主流,佛教完成本土化
宋明:理学形成,佛教融合为中华文化一部分
西汉末年佛教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洛阳白马寺,中国的第一座官办寺院
山西大同恒山悬空寺——三教融合
禅宗六祖慧能大师
“禅”是静坐的意思,即提倡安心静虚的修行方式。禅宗改造了传统佛教,废弃其违背儒家孝悌观念的戒律,强调“孝”是成佛的根本,也提倡为父母守丧三年等,使外来佛教更适合中国封建统治者的口味。
佛教儒学化
佛教
人生命运
儒学
孔孟正宗(根本)
道教
贯通宇
宙自然
宋明理学
佛教的中国化是文化的移植,是一个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相互吸收磨合的连续的整合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中华文化不但没有被佛教征服,反而彻底同化了外来宗教,这反映了中华文化极具包容性。
1.交汇融合——佛教的传入及中国化
②传入影响
礼仪习俗(茶文化)
文学艺术(诗佛王维)
绘画建筑(中国四大石窟)
语言文字
处世态度
宗教信仰(报应)
哲学观念(思辩)
逻辑思维
佛教致力于解决我国固有文化中难以解决的问题——人生归宿问题,从而有可能稀释、消除人们对于死亡的恐惧。——马怀良《崩溃与重建中的困惑——魏晋风度研究》
佛教带来了三世(前世、今世、来世)的观念,因果、轮回的观念……人活着不但要考虑今世,还要考虑前世,尤其是来世,今世的善恶是因,种下了来世的幸与不幸的果。——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二卷)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
一丝不挂 一尘不染三生有幸 大彻大悟 前因后果 自作自受
五体投地 生老病死
1.交汇融合——佛教的传入及中国化
②传入影响
消极:佛教文化宣扬的因果轮回、消极避世等也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剃度受戒,遁入空门,不问世事
8到10世纪,印度佛教开始衰微,13世纪回教入侵,印度佛教文化遭到毁灭。但中国恰在7、8世纪,佛教得到长足发展,大量佛教译著和论著输出到东北亚、东南亚。
——冯天瑜《中华文化史》
输入 吸收 又输出
融 合
本 土
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包容性和生命力
2.中学东传——东亚文化圈
类别 时间 影响
汉字
儒学
佛教
社会制度
社会生活
文化传播
前4-3世纪
汉字传入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和东南亚地区,各国在汉字基础上创造出本国文字。
3-5世纪
儒学在东亚和东南亚等地区流行。隋唐以后,日本等国各级学校把儒学经典作为教科书,儒学成为官学。
4世纪以后
佛教经中国传入朝鲜、日本等国,各国佛教得到发展。
朝鲜的政治制度,日本大化改新所推行的中央集权制、土地制、赋税制都以唐制为蓝本。越南的教育体制、科举制移植于中国。
7世纪
东亚和东南亚地区在律令、历法、建筑、绘画、音乐、饮食、
服饰、节日、习俗等方面,深受唐文化影响。
7世纪
14世纪
15世纪
中国人进入琉球,中国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所学文化逐渐在琉球传播。
伴随经贸往来,大批华侨移居东南亚,传播中华文化。郑和下西洋,
扩大和加深了中华文化的影响。
15世纪朝鲜创造谚文
9世纪日本创造假名。“假”即借,“名”即字。意即只借用汉字的音和形,而不用它的意义。
越南喃字。以汉字为素材,运用形声、会意、假借等造字方式来表达越南语的文字。


儒学的传播
日本学者认为,隋唐时期,日本从中国学习了几个文化要素,使得日本的历史完成了一个飞跃,这几个文化要素就是汉字、儒学、官制和大乘佛教。——孟宪实《传统文化:中国文化软实力之源》
儒学
日本中古之制度,人皆以为多系日本自创,然一检唐史,则知多模仿唐制。
——木宫泰彦《中日交通史》
新罗统一朝鲜后,更以唐制为立国规范……在学制上,新罗仿唐置国学,设儒学科和技术科。
——摘编自冯天瑜等《中华文化史》
唐长安平面图
平城京平面图
官制
佛教
唐鉴真和尚
日本奈良唐招提寺---仿唐建筑
弘扬佛法
促进交流
韩国首尔景福宫
日本法隆寺
建筑
货币
唐代仕女图
日本和服图
服饰
他乡少知己,莫厌访君频。
—9世纪朝鲜诗人崔致远
腐儒未解英雄志,却恨鸿沟不用诚。—17世纪那波守之
根据两首诗歌,中华文化对朝鲜、日本有哪些影响?
这两首诗都是外国人使用汉字创作的律诗,不仅在字句押韵、平仄、对仗等方面严格按照律诗格式要求,还在诗中使用了历史典故,充分体现了作者对中华文化和历史的熟悉和理解,反映了中华文化对朝鲜、日本的深刻影响。
诗词
3.中学西渐——四大发明推动欧洲社会进步
8世纪以后,造纸术传入欧洲,促进教育、政治及商业发展。
13世纪火药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粉碎骑士阶层,推动封建社会瓦解。
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指南针由海路传入阿拉伯,然后再传到欧洲,推动大航海时代到来。
14至15世纪印刷术传至欧洲,推动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促进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中国
欧洲
18世纪,欧洲出现学习中国的热潮,法国著名油画家布歇绘制了一系列中国风作品:《中国捕鱼风光》《中国花园》和《中国集市》等油画。这些油画画面上出现了大量写实的中国元素,比如儿童发型、鸟笼、中国红伞等。这反映出(  )
A.西学东渐成果斐然 B.启蒙运动汲取东方营养
C.中学西传成为主流 D.文艺复兴借鉴中国文明
B
16-18世纪是中国和西方两大文明之间基本上进行平等交往和交流的世纪,双方都从这些交流和交往中获益多多。……在启蒙思想家看来,中国儒教是人类最好、最合人类理性的哲学。
——摘编自陈超《明末清初的“东学西渐”和中国文化对法国启蒙思想的影响》
①16—18世纪,孔子以及儒家经典、中国的史学、地理学及科技文学等成就也相继传入,引起欧洲社会上层和知识界的热烈反响。
②中国的茶、丝绸、瓷器在欧洲社会深受喜爱,中国式园林和建筑成为风尚。
饮茶成为欧洲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
此时的欧洲,封建领主制的统治本身,已出现了矛盾,为了争霸,欧洲诸国就必须加强实力;……在这种情况下开始的“东学西渐”,就有了内在的驱动力……“东学西渐”对于欧洲而言,并不是被迫的,而是主动的。 ——摘编自刘永拮《“东学西渐”与“西学东渐”》
瑞典首都的中国宫
美国·流芳园(仿苏州园林式建筑)
浓烈的“中国风”
西学东渐,碰撞交流
—— 工业文明下中国的文化阵痛
02
1.西学东渐——中国文化在西方科技面前黯然失色
西学东渐通常是指在明末清初以及晚清民初两个时期,近代西方学术思想(科技及思想文化)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
概念
阶段
转型时代
帝国时代
明末清初
"西学东来"
晚清(近代以来)
真正意义上的“西学东渐”
未构成实质性的威胁
构成了根本性的挑战
"以西方之学术,灌输于中国,使中国日趋于文明富强之境。"
——晚清维新人物容闳
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来华(明代万历年间)
标志
利玛窦“西学东渐” 第一人
“西学东渐”的表现
第一次高潮:
①明末,意大利人利玛窦等带来天文、地理、数学等方面的新知识。
②《几何原本》《泰西水法》等西方科学著作相继被译介到中国。
中国文化的应对
①徐光启等人:主张以开放的胸怀会通中西文化。②17世纪,清政府任命汤若望、南怀仁等人主持钦天监工作并招揽人才。
但在思想上基本没有受到影响
一些士大夫及皇帝接受了科学技术上的知识
第二次高潮:
19世纪中叶,受两次鸦片战争刺激,地主阶级抵抗派和洋务派先后向西方学习
内忧外患下渐醒
——中体西用
舰船利炮下惊醒
——开眼看世界
只关注先进军事科技及器械之术
尚未涉及政治制度及思想
第三次高潮:19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中国民族危机的逐渐加深,早期维新派和康、梁维新派向西方学习的重点转向政治制度。新文化运动更是承上启下,高举民主与科学两面大旗。
京师同文馆
天文算学馆
派遣留学生
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
虽涉及政治制度及思想
民族危亡下觉醒
—资产阶级
救亡图存
但全盘西化,亦步亦趋,收效甚微
君主立宪,民主共和
民主科学,马克思主义
中体西用
儒表西里
全盘西化
文化新生
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的吸收或排斥,其内在的逻辑在于对真善美的认识和追求。这也是西学东渐的内在逻辑。不同文化的对比与交流,同时也是真善美与假丑恶的比较过程,属于物质层次的文化较易判别优劣,容易吸收;属于制度层次的文化则需要较长的比较与认识过程;至于精神层次的文化所需比较与认识的时间就更长。 ——摘编自熊月之《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
器物救国
制度救国
文化救国
侵略与冲击
抗争与探索
2.中西文化的深刻交汇
——中国学习西方的三个层次
由表及里、由浅入深
“救亡图存”逐渐成为主流
(2015.10·浙江高考·7)中国近代思想的演进“既不是一江长流,也不止一个洪峰,而是以一个接一个思潮的涨落相继出现的。”下列思潮按其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三民主义” ②“师夷长技以自强”
③“师夷长技以制夷”
④“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A.②③①④ B.②④③① C.③②④① D.④③①②
C
面对西方侵略,林则徐、龚自珍、魏源的救国主张大多是“仿古法”;康有为以“保教”相号召,托古改制;民国初年更有部分先驱回归传统,重新膜拜东方古老文明。这说明(  )
A.中体西用持续发展 B.社会变革深受传统桎梏
C.民族危机日益加深 D.近代救国主张渐趋科学
B
即便“西学东渐”,中国人因长期处于文化高地而逐渐养成民族文化自大的心态,不会轻易倒塌。《海国图志》遭冷遇,“中体西用”没有应时势而改变,康梁维新内容与形式都没有摆脱旧文化的束缚,新文化运动的“盲目照搬”现象使中国的“西学东渐”走了许多弯路……直至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并中国化,转型中的中国文化才从阵痛中走向独立,获得真正的新生。
——网站时评
3.艰难的文化转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先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有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鲁迅
鲁迅的“拿来主义”
问题探究
我们的方针是,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一切真正好的东西都要学。----摘编自《毛泽东著作选读》
接受外来思想,并不意味着元条件地照搬,而必须根据具体条件加以采用,使之适合中国的实际……我们中国人必须用自己的头脑进行思考,并决定什么东西能在我们自己的土壤里生长起来。-----摘编自毛泽东(同英国记者斯坦因的谈话》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看法。
①要以客观、平等的态度面对不同的文化,尊重因文化不同而导致的行为方式的差异。
②要善于虚心学习其他文化的优点和长处,保护和展示本民族的文化。
③具有全球意识、开放的胸怀,“地球村”的文化会更加绚多彩。
④学习外来文化,不能照搬照抄,而要批判继承。
⑤保持客观宽容的态度,提高对其他文化的鉴赏力,尊重不同国家和民族的风俗习惯,以礼相待。
兼收并蓄,各美其美
——当代中国的文化崛起
03
巴黎凤凰书店内的儒家思想书籍
2019年3月24日,法国总统马克龙向习近平赠送1688年法国出版的首部《论语导读》法文版原著。
为上中国空间站欧洲宇航员苦学中文
全世界都在学中国话, 孔夫子的话越来越国际化。全世界都在讲中国话,我们说的话让世界都认真听话。
中华文化作为世界主要文化之一,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经过数千年的连续发展,中华文化不仅在过去为人类中华文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也为当今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着自己的贡献。
结合所学,联系社会生活,举例说明中华文化在当今人类文明发展中发挥的作用。
学习拓展
审题:中华文化的当代价值
举例:
科技:青蒿素、杂交水稻
国际关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
①中华文化所蕴含的自然人文精神,为当今世界人民解决自然问题提供了智慧。
②中华文化主张的国家交往间的利益相关、合作共赢和和平共处等价值理念,是构筑和平稳定的世界秩序的文化基石。
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包含的价值目标符合世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有利于解决各国人民所共同面临的恐怖主义、新殖民主义等问题,以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话题争议:中韩文化之争
●2005年,11月24日,韩国江陵端午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为“人类传说及无形遗产著作”。
●2006年韩国将一本问世400周年的韩医学圣典《东医宝鉴》,申请为“纪录遗产”。因中国大多数民众误会为韩国要将中医变为“韩医”申请为世界遗产而批判声四起。
●之后“有关孔子是韩国人”“韩国发明活字印刷术”等关系到中韩两国的共同文化“主权”之争一直持续着。
●2006年在汉语研究英文网站上将一篇2002年发表的题为《韩国人发明了汉字》的文字再次提出,讨论更为激烈。
激发国人保护传统文化的意识
反思传统文化遭遇冷落现象
加大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力度
强化国人对无形文化的认同
重视对无形文化遗产的保护
采取措施来传承无形文化遗产
启示:文化遗产的保护不在“争”而在继承和弘扬
中韩端午“申遗”之争
2005年,韩国申报的江陵端午祭被世界教科文组织指定为人类口头和无形遗产。当时国内很多人都愤愤不平,误以为韩国抢注了中国端午节,导致中国无法申遗。后来才知道,原来韩国端午祭和中国端午节是两码事。
韩国江陵端午祭的游艺活动、表演等,都有着浓厚的韩国民俗特色。而中国端午节的许多习俗,像吃粽子、划龙舟、纪念屈原、喝雄黄酒等,在韩国的江陵端午祭中并不存在。
现代韩国的“端午祭”除了时间是在五月初五外,基本和我们的传统端午节毫无关系,并且也未影响“中国端午节”于2009年申遗成功。此次争端警惕国人:在构建文化自信的同时要摒弃文化优越论,保持批判性的思考,形成知性的力量,令中华文化永葆生命力。
结 语
世界上其他古国,现在大部分都衰微了,中国还继续存在,不但继续存在,而且还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
中国是古而又新的国家《诗经》上有句诗说:“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旧邦新命,是现代中国的特点。中国发展的历史源头和内在动力就是中华文化,中华文化为世界发展提供了滋养。
——冯友兰
文化姿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