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课件)-【课堂无忧】新课标同步核心素养课堂

文档属性

名称 第6课 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课件)-【课堂无忧】新课标同步核心素养课堂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3.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2-26 18:03: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7张PPT)
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意味着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后,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中经历了艰辛的探索,下面我们来看个故事。
故事:有一位叫李爷爷的老人,他年轻的时候正好经历了“文化大革命 ”。当时,李爷爷是一名教师,本应在讲台上教书育人,可突然有一天,学校停课了,他也被卷入了一场混乱之中 。他被拉去批斗,教学资料被毁坏,那些年他的生活充满了迷茫和痛苦。像李爷爷这样的人还有很多,这场运动改变了无数人的命运。
学习目标
1
2
3
了解和掌握中共八大确定的主要任务,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提出,“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发动,国民经济的全面调整,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邓稼先、王进喜、焦裕禄等先进人物的卓越贡献。 (唯物史观、时空观念)
通过史料,深切感受“文化大革命”中民主法制和国民经济遭到的破坏,从而认识到要吸取历史教训,以史为鉴,增强民主意识和法制观念。(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通过对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和严重失误的学习,认识到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是一个长期的、曲折的过程。在产生失误后,党和人民有能力自我纠正,并经过艰苦努力取得新成就。(唯物史观、家国情怀)
壹·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中共八大的召开
中共八大主席台上
时间 地点
1956年
北京
材料: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基本上建立,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
思考问题:从材料中,概况中共八大会议召开的内容?以及主要任务?
①大会分析了当时国内的主要矛盾
②主要任务: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根据表格,中共八大会议基本信息,进行填空。
1、良好的开端——中共八大(1956年):
壹·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1、良好的开端——中共八大(1956年):
中共八大的意义
①中国开始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
②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良好开端,为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方向
思考探究:为什么中共八大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良好开端?
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国内的主要矛盾 人民的要求(需求) 我国的国内情况
第一对 主要矛盾
第二对 主要矛盾
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
落后的农业国
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求
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的需求
八大正确分析了当时国内的主要矛盾,制定的决策(主要任务)完全符合国情,所以说中共八大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良好开端。
壹·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2、探索失误——中共八大二次会议(1958年):
材料1:(在钢产量等方面)赫鲁晓夫同志告诉我们, 15年后,苏联可以超过美国。我也可以讲,15年后,我们可能赶上和超过英国。……在15年后,在我们阵营中间,苏联超过美国,中国超过英国。
——毛泽东1957年11月18日在莫斯科
思考问题:从材料中,分析接下来中共召开的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总路线的历史背景?
①苏联的示范与压力、国际关系相对缓和。
材料2:一些经历过那个时期的老人回忆,当时大家都怀着一颗为国家做贡献的心,不计报酬,不讲条件,一心扑在工作上。在城市,青年们积极响应号召,投身到工业建设中;在农村,农民们主动组织起来,参与集体生产劳动,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生活越来越好,让国家越来越强大。 —人物访谈
材料3:当时的《人民日报》等报刊上,报道中描述了工人们在工厂里加班加点,开展技术革新,为提高生产效率贡献力量;农民们踊跃参加农田水利建设,改良土壤,推广新的种植技术。
②人民群众渴望尽快改变中国经济文化落后的面貌(总路线的反映)
③中共八大以后,社会主义建设蓬勃发展,成就显著。党中央认为经济建设速度可以更快一些。
壹·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2、探索失误——中共八大二次会议(1958年):
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召开——总路线的提出
总路线:“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知识拓展:左”倾错误和“右”倾错误
左倾是指政治上追求进步、同情劳动人民的倾向。而带引号的“左”倾,则是政治思想上超越客观,脱离社会现实条件,陷入空想、盲动和冒险的倾向。“左”倾思想表现为急于求成,主观地夸大革命力在革命和建设中采取盲动的冒险的行动;
右倾是指政治思想上,认识落后于实际,不能随变化了的客观情况变化、甚至违背事情发展规律的倾向。右倾机会主义在政治斗争中往往放弃原则,牺牲无产阶级根本利益而求得妥协,又叫右倾投降主义。
片面强调“快”,忽视客观经济规律。
指明了党的任务是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
“左”倾错误
壹·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北京郊区农民高举“三面红旗”参加国庆游行
在总路线的误引下,出现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失误。
壹·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3、探索失误——大跃进(1958-1960):
大跃进的表现:(工业方面)
超过英国,不是十五年,也不是七年,只需要两年到三年,两年是可能的。
——毛泽东
材料:1958年8月,党中央提出“以钢为纲,全面跃进”的口号,全国建起百万个土高炉,兴起全民大炼钢铁运动。年底,钢产量达到1108万吨,合格的钢只有800万吨。土法炼钢毁掉大片山林,浪费资源,影响了农业、手工业的发展。
居民捐献家中铁制用具送去炼钢
挖秃青山炼钢铁,土高炉炼钢画面
①工业上:全民大炼钢铁
瞎指挥 高指标
壹·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3、探索失误——大跃进(1958-1960):
大跃进的表现:(农业方面)
1958年8月27日,一篇名为《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文章赫然出现在当天的《人民日报》上。 各地纷纷以虚假的高指标、高纪录相夸耀。
一个萝卜千斤重,两头毛驴拉不动。
肥猪赛大象,就是鼻子短。全社杀一口,足够吃半年。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
只要想得到,定能做得到。”
“一天等于二十年”
“以粮为纲,全面发展。”
“以钢为纲,带动一切。”
“超英赶美平常事。”
“踏翻地球顶破天。”
②农业上:盛行浮夸风,虚报产量
壹·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4、探索失误——人民公社运动:
人民公社的特点是“一大二公”,即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
公社成员的财产都属集体所有,大家一起生产,成果收归公社所有。实现按需分配,设立公共食堂,免费提供三餐。
上工人喊人,下地人等人,干活人看人,收工人赶人
列队下地生产
饭后上工,社员在地里拿工具懒洋洋地什么都不干,邻居大婶还说“别那么卖力了,反正干多干少晚上食堂吃的都一样。”
脱离了农村生产力水平,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
思考探究:人民公社化运动、“大锅饭”的弊端:
壹·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反映了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状况的愿望,但急于求成,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
对于“大跃进”与人民公社运动的评价:
5、三年困难时期(1959年-1961年):
根据材料,分析出现三年困难时期的原因?
1957年和1960年农业生产情况对比表
1957年
1960年
26.4%
35.2%
54.9%
43.6%
材料:据正式统计,1960年全国总人口比上年减少 1000万。突出的如河南信阳地区,1960年有9个县死亡率超过100‰,为正常年份的好几倍。
——《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
①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的破坏。
②三年自然灾害,广大人民生活状况不断下降,饥荒严重,食品短缺。
探索失误的结果:
1959-1961年,我国的国民经济发生严重的困难。(三年困难时期)
原因:①急于求成,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②自然灾害严重等因素。
经验教训:
经济建设要立足国情,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要按客观规律办事,不能急于求成。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壹·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6、国民经济调整:
1962.1.11-2.7日中央召开七千人大会,对推动经济全面调整起到积极作用。
目的
内容
结果
为克服经济困难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
1965年,调整任务完成,呈现物价稳定、市场繁荣新面貌。
1962年初,中共召开“七千人大会”
比较系统的初步总结了“大跃进”以来经济建设工作的基本经验教训。以比较实事求是的态度,发扬了民主和自我批评的精神。增强了全党团结奋斗、战胜困难的信心。到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的任务基本完成。
国民经济发展状况
贰·文化大革命
60年代,人们对毛泽东的个人崇拜达到了顶峰!
贰·文化大革命
1、原因:
思考探究:概括毛泽东认为我国面临着什么危险?
材料二:混进党里、政府里、军队里和各种文化界的资产阶级代表人物,是一批反革命的修正主义分子,一旦时机成熟,他们就会要夺取政权 … …例如赫鲁晓夫那样的人物,他们现正睡在我们的身旁… … ——《五一六通知》
材料一:“我多次提出主要问题,他们接受不了,阻力很大。我的话他们可以不听,这不是为我个人,是为将来这个国家、这个党,将来改变不改变颜色、走不走社会主义道路的问题,我很担心,这个班交给谁我能放心。我现在还活着呢,他们就这样!要是按照他们的做法,我以及许多先烈们毕生付出的精力就付诸东流了。” ——毛泽东
原因:20世纪60年代中期,毛泽东认为党和国家面临着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为此,他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想通过发动“文化大革命”来防止资本主义复辟。
根本原因:“左”倾错误的严重泛滥
贰·文化大革命
2、概况:
口号
指挥部
“以阶级斗争为纲”;打倒一切,全面内战。
中央文革小组(陈伯达、江青、康生、张春桥)
1966年夏,“文化大革命”全面发动。
时间
1966年中央接连发出开展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标志文化大革命全面发动。对所谓“彭真、罗瑞卿、陆定一、杨尚昆”反党集团和“刘少奇、邓小平司令部”进行了错误的批判,“文革”的烈火很快燃烧起来。
贰·文化大革命
3、表现:
毁文物古籍
拆匾额
清华红卫兵宣传破四旧
大字报满天飞
①“打倒一切,全面内战”许多地方出现造反派组织打、砸、抢事件,学校停课、工厂停工“闹革命”
贰·文化大革命
3、表现:
李达, 中国哲学会会长,武汉大学校长,中共一大代表 ,1966年自杀。
吴晗 著名历史学家,北京市副市长。1968年自杀。
傅雷 著名翻译家。
1966年与妻子上吊自杀。
老舍,著名作家 1966年跳北京太平湖溺死。
田汉,国歌作词者,1968年被迫害致死
容国团,中国第一个乒乓球世界冠军,1968年自杀
②一些党政机关受到冲击,大批各级领导干部和知识分子遭到批判和揪斗,民主与法制受到践踏,社会和生产秩序陷于混乱。
周小舟(1966年12月25日,湖南省委书记)
阎红彦(1967年1月8日,云南省委书记)
陈昌浩(1967年7月30日 原红四方面军总政委)
刘少奇(1969年11月12日,共和国主席)
彭德怀(1974年11月29日,元帅)
贺龙(1969年6月9日,元帅)
刘盼遂(1966年,古典文学研究专家、语言学家)
杨朔(1968年8月3日,中国作家协会外国文学委员会主任,著名作家)
李广田(1968年11月2日,云南大学副校长,作家)
周瘦鹃(1968年,现代作家)
刘绶松夫妇(1969年3月16日,武汉大学中文系现代文学教授)
吴晗(1969年10月11日,北京市副市长,历史学家)狱中自杀,死前头发被拔光。
文革中非正常死亡的政界及社会名流人物
贰·文化大革命
彭德怀惨遭批斗、关押,他据理斗争,坚贞不屈;
由于长期的折磨,他身患结肠癌,于1974含冤辞世。
贰·文化大革命
刘少奇在“文化大革命”被批斗时,曾拿着宪法悲愤的说:
我个人也是一个公民,你们为什么不让我讲话?宪法保障每一个公民的人身权利不受侵犯,破坏宪法的人是要受到法律的严厉制裁的。”
③国家主席刘少奇被诬蔑为“叛徒、内奸、工贼”,遭受了残 酷迫害,成为“文化大革命”中最大的冤案。
贰·文化大革命
4、危害:
1、14000多名卓有成就的学者、教授被迫害!
2、300多万人在动乱中非正常死亡!
3、2.5亿人民还没有解决温饱问题,缺吃少穿!
4、5000亿元的经济财富损失殆尽!
5、无数的文物古迹、艺术珍品被砸碎焚毁,中华文明惨遭浩劫!
工业总产值 比上年 国家财政总收入 比上年
1966年 2534亿 +17.3% 558.7亿 +24.4%
1967年 2104.5亿 -10% 419.4亿 -25%
1968年 2015.3亿 -4.2% 361.3亿 -13.9%
(1)政治上:民主和法制被肆意践踏,大批干部和群众遭受残酷迫害。
(3)经济上:社会生产大幅度下降,国民经济遭到巨大损失。
(2)文化上:科技、教育事业被严重摧残,历史文化遗产遭受巨大破坏。
贰·文化大革命
5、结束:
粉粹林彪反革命集团
在“文革”中林彪提拔部下,安插亲信,培植死党,逐渐形成了反革命集团,阴谋夺取最高权力。1971年9月13日,林彪等人慌忙外逃,在蒙古人民共和国温都尔汗机毁人亡,这就是九一三事件。标志林彪反革命集团被粉碎。
林彪等人出逃飞机失事遗骸
贰·文化大革命
5、结束:
1976年1月8日 周恩来总理因病逝世
1976年9月9日毛主席逝世
四五运动
1976年是中国历史上最悲痛的一年
贰·文化大革命
5、结束:
粉粹江青反革命集团
审判席上的“四人帮
“文革”中,江青、王洪文、张春桥、姚文元等人逐渐勾结起来加紧篡党夺权,被称为“四人帮”。1976年10月,华国锋、叶剑英等代表中央采取措施,一举粉碎了江青反革命集团。
欢庆粉碎“四人帮”
贰·文化大革命
6、经验教训:
思考探究:“文化大革命”带来了哪些灾难?给我们留下什么教训?
①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很短,我们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没有完全搞清楚,因而在探索中走了弯路。
②人世间没有一帆风顺的事业,世界历史总是在曲折过程中前进的。
③进一步健全民主法制,走依法治国的道路
④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⑤反对任何形式的个人崇拜。
叁·建设成就和模范人物
1、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
代表
武汉钢铁基地
包头钢铁基地
胜利油田
大港油田
大庆油田
结束了中国依靠“洋油”的时代,实现了原油的石油的全部自给。
(1)表现:工业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大大提高建成一大批大中型项目
叁·建设成就和模范人物
1、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
(2)表现:工业布局有了明显的改善,原有的沿海工业基地得到加强,广大内地也新建了不同规模的现代工业。
(3)表现:新兴的电子工业、原子能工业、航天工业
第一台电子计算机
叁·建设成就和模范人物
1、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
兰青铁路
包兰铁路
兰新铁路
(4)表现:交通:兰新、兰青、包兰。
叁·建设成就和模范人物
2、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
请根据课本指出文化大革命时期取得的成就?
科技 方面
国防尖端技术取得巨大进展
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世界领先)
①1967年,爆炸第一颗氢弹;
②1970年,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③1973年,在世界上首次培育成籼型杂交水稻
1967年6月17日我国成功爆炸了第一颗氢弹。中国有了氢弹的消息震惊世界!因为从原子弹到氢弹,美国用了7年零3个月,前苏联用了4年零3个月,而当时综合国力尚属落后的中国仅用了2年零8个月。
东方红一号,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在第一个火箭发射实验基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中国成为世界上第5个独立研制和发射卫星的国家,拉开了中国人探索宇宙奥秘、和平利用太空、造福人类的序幕。
1967年6月17日我国成功爆炸了第一颗氢弹。中国有了氢弹的消息震惊世界!因为从原子弹到氢弹,美国用了7年零3个月,前苏联用了4年零3个月,而当时综合国力尚属落后的中国仅用了2年零8个月。
东方红一号,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在第一个火箭发射实验基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中国成为世界上第5个独立研制和发射卫星的国家,拉开了中国人探索宇宙奥秘、和平利用太空、造福人类的序幕。
叁·建设成就和模范人物
2、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
请根据课本指出文化大革命时期取得的成就?
科技 方面
国防尖端技术取得巨大进展
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世界领先)
①1967年,爆炸第一颗氢弹;
②1970年,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③1973年,在世界上首次培育成籼型杂交水稻
东方红一号,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在第一个火箭发射实验基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中国成为世界上第5个独立研制和发射卫星的国家,拉开了中国人探索宇宙奥秘、和平利用太空、造福人类的序幕。
1967年6月17日我国成功爆炸了第一颗氢弹。中国有了氢弹的消息震惊世界!因为从原子弹到氢弹,美国用了7年零3个月,前苏联用了4年零3个月,而当时综合国力尚属落后的中国仅用了2年零8个月。
叁·建设成就和模范人物
3、模范人物:
“铁人”
两弹元勋
党的好干部
解放军好战士
王进喜
焦裕禄
雷锋
邓稼先
精神:不怕吃苦,艰苦创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课堂小结
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
在探索中
曲折前进
建设成就与
模范人物
“文化大革命”
良好开端:1956年,召开中共八大
调整恢复:提出八字方针,并与1965年恢复经济
背景:毛泽东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防止资本主义复辟
教训:依法治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等等
建设成就:大中型项目、新兴工业、交通水利、国防科技等
模范人物:王进喜、焦裕禄、雷锋等
重大失误:1958年,提出总路线,进行“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概况:组织打、砸、抢事件;批斗干部和知识分子;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夺权
危害:新中国成立后最严重的挫折,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1.2023年3月5日是全国第60个学雷锋纪念日,学习雷锋我们主要学习他的(  )
A.公而忘私,助人为乐 B.坚持真理、英勇斗争
C.善于改革,勇于创新 D.严谨治学、求真务实
2.1962年下半年到1965年,我国的国民经济稳步增长,接近并超过新中国成立以来最高水平。这主要得益于(  )
A.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 B.国民经济政策的调整
C.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 D.市场经济的显著作用
随堂训练
A
B
3.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凝聚成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大庆精神等各具特色的时代精神。其中,大庆精神产生于二十世纪 (  )
A.一二十年代     B.三四十年代
C.五六十年代 D.七八十年代
4.1962年下半年起,我国国民经济开始稳步增长。1963年,国家在财力尚有困难的情况下,积极改善职工待遇;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连续三年分别提高26.7%、20.1%和22.5%。这反映了我国 ( )
A.落后面貌的彻底改变 B.调整发展的重要成果
C.经济体制的全面改革 D.市场经济的显著作用
随堂训练
C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