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有为有不为 预习案(含答案)2024-2025学年统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6有为有不为 预习案(含答案)2024-2025学年统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3.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2-26 15:25: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6 有为有不为
一、知识预习
1、人物简介
季羡林(1911—2009),字希逋、齐奘,山东临清人,学者、作家、翻译家。
2、检查字词
1.请给下面加点的汉字注音。
诉诸(zhū) 屈膝(xī) 贰臣(èr) 笼统(lǒnɡ)
轮廓(kuò) 得逞(chěng) 制裁(cái) 毅然(yì)
3.解释下面的词语。
【毅然】坚决地;毫不犹豫地。
【迷途知返】迷路后知道回来。比喻犯了错误能改正。
【大逆不道】封建统治者对反抗封建统治、背叛封建礼教的人所加的重大的罪名,现泛指叛逆而不合于正道。
【闭目养神】把眼睛闭上,集中精神。
二、课前小练
1.下列句中加粗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烦琐(suǒ) 贰臣(èr) 得逞(chěng) 千里之堤(tī)
B.制裁(cái) 轮廓(kuò) 激励(lì) 溃于蚁穴(kuì)
C.屈膝(qī) 诉诸(zhū) 笼统(lóng) 大逆不道(nì)
D.毅然(yì) 概念(gài) 脑筋(jīng) 难矣哉(zāi)
2.下列句子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只要诉诸一般人都能够有的良知良能,就能分辩清是非善恶了,就能知道什么事应该做,什么事不应该做了。
B.我们大概对大小善和大小恶能够得到一个笼统的概念了。
C.也有个别的识时务者,迷途知返,就是所谓浪子回头者,然而难矣哉!
D.我希望每个人都能有为有不为,一旦“为”错了,就毅然回头。
3.下列各组词语中书写不完全准确的一项是( )
A.贰臣 笼子 提防 大善大恶
B.高赋 概念 轮阔 长篇大论
C.社会 睁开 哲学 神情自若
D.投降 保持 贪污 逆来顺受
4.下列句子中对加粗词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觉得,只要诉诸一般人都能够有的良知良能,就能分辨清是非善恶了,就能知道什么事应该做,什么事不应该做了。(按某种方式办理,这里有借助的意思。)
B.也有个别的识时务者,迷途知返,就是所谓浪子回头者,然而难矣哉!(迷路后知道回来。比喻犯了错误能改正。)
C.但是,一旦得逞,尝到甜头,又没被人发现,于是胆子越来越大。(达到目的,实现计划。常用为贬义,指坏主意得到实现。)
D.贪污的数量也越来越多,终至一发而不可收拾,最后受到法律的制裁,悔之晚矣。(事情一经发生,就发展得十分顺利和迅速,既而保持不断发展的态势。)
5.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演员在狭小密闭的宇航服内表演,时间一长,面罩内就会蒙上一层雾气,因此道具服装就必须像真正的航天服一样,加装通风系统。
②头盔系统通过齿轮组的精巧设计,实现穿脱自如,而为了拍摄时能捕捉到演员的面部表情,头盔内还要加装照明装置。
③从寥寥几张设计概念图,到产出一件质感真实的实体宇航服,中间要过重重关卡。
④要让这些系统顺畅工作,就要提供充足的电能,在道具中设置蓄电池及供电线路。
A.①②④③ B.③①②④ C.①③②④ D.③②④①
①“为”,就是“做”。应该做的事,必须去做,这就是“有为”。不应该做的事必不能做,这就是“有不为”。
②在这里,关键是“应该”二字。什么叫“应该”呢?这有点像仁义的“义”字。韩愈给“义”字下的定义是“行而宜之之谓义”。“义”就是“宜”,而“宜”就是“合适”,也就是“应该”,但问题仍然没有解决。要想从哲学上,从伦理学上,说清楚这个问题,恐怕要写上一篇长篇论文,甚至一部大书。我没有这个能力,也认为根本无此必要。我觉得,只要诉诸一般人都能够有的良知良能,就能分辨清是非善恶了,就能知道什么事应该做,什么事不应该做了。
③中国古人说:“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可见善恶是有大小之别的,应该不应该也是有大小之别的,并不是都在一个水平上。什么叫大,什么叫小呢?这里也用不着烦suǒ( )的论证,只须动一动脑筋,睁开眼睛看一看社会,也就够了。
④小善、小恶,在日常生活中随时可见,比如,在公共汽车上给老人和病人让座。能让,算是小善;不能让,也只能算是小恶,够不上大逆不道。然而,从那些一看到有老人或病人上车就立即装出闭目养神的样子的人身上,不也能由小见大看出了社会道德的水平吗?
⑤至于大善大恶,目前社会中也可以看到,但在历史上却看得更清楚。比如宋代的文天祥,他为元军所虏。如果他想活下去,屈膝投敌就行了,不但能活,而且还能有大官做,最多是在身后被列入“贰臣传”“身后是非谁管得”,管那么多干嘛呀?然而他却高赋《正气歌》,从容就义,留下英名万古传,至今还在激励着我们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情。
⑥通过上面举的一个小恶的例子和一个大善的例子,我们大概对大小善和大小恶能够得到一个笼统的概念了。凡是对国家有利,对人民有利,对人类发展前途有利的事情就是大善,反之就是大恶。凡是对处理人际关系有利,对保持社会安定团结有利的事情可以称之为小善,反之就是小恶。大小之间有时难以区别,这只不过是一个大体的轮廓( )而已。
⑦大小善和大小恶有时候是有联系的。俗话说:“千里之堤( ),kuì( )于蚁穴。”拿眼前常常提到的贪污行为而论,往往是先贪污少量的财物,心里还有点打鼓。但是,一旦得chěng( ),尝到甜头,又没被人发现,于是胆子越来越大,贪污的数量也越来越多,终至于一发而不可收拾,最后受到法律的制裁,悔之晚矣。也有个别的识时务者,迷途知返,就是所谓浪子回头者,然而难矣哉!
⑧我的希望很简单,我希望每个人都能有为有不为。一旦“为”错了,就毅然回头。
6.在文中给加粗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正确的汉字。
7.作者在文中要表达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8.文中在论述何为大小恶和大小善时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特点?
9.这篇文章引用了许多名言和警句,请举例说说它们的作用。
10.简要分析③—⑦段的论证思路。
11.本文题是“有为有不为”,但文中却用大量的笔墨谈论“善”与“恶”的大小,是否离题?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B
解析:A.千里之堤(tī)——dī; C.屈膝(qī)——xī;D.筋脑筋(jīng)——jīn;故选B。
2.答案:A
解析:A.分辩——分辨;故选A。
3.答案:B
解析:B.轮阔——轮廓;故选B。
4.答案:D
解析:D.一发而不可收拾:事情一旦发生或局面一经打开,便越发无法遏制其向坏的方向发展。含贬义;故选D。
5.答案:B
解析:确定首句:首句通常为总起句或背景句。③句“从寥寥几张设计概念图,到产出一件质感真实的实体宇航服,中间要过重重关卡”是总起句,引出宇航服设计的复杂过程,适合作为开头。结合文本内容,③句之后应具体描述设计过程中的细节。①句“演员在狭小密闭的宇航服内表演,时间一长,面罩内就会蒙上一层雾气,因此道具服装就必须像真正的航天服一样,加装通风系统”是具体设计中的第一个问题(通风系统)。②句“头盔系统通过齿轮组的精巧设计,实现穿脱自如,而为了拍摄时能捕捉到演员的面部表情,头盔内还要加装照明装置”是设计中的第二个问题(头盔系统)。④句“要让这些系统顺畅工作,就要提供充足的电能,在道具中设置蓄电池及供电线路”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供电系统),适合放在最后。正确顺序为:③ ① ② ④;故选B。
6.答案:琐;kuò;dī;溃;逞
解析:fán suǒ:烦琐,形容文章杂乱、说话啰嗦。
轮廓:lún kuò,构成图形或物体的外缘的线条。
千里之堤:qiān lǐ zhī dī:很长很长的堤坝,常与“溃于蚁穴”连用,即“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意思是千里长的大堤,往往因蚂蚁洞穴而崩溃。比喻小事不慎将酿成大祸,强调要重视细节,防微杜渐,不要因为一些小的疏忽或问题而导致整体的失败或灾难。
kuì:溃,本义是指水冲破堤岸。后由本义引申指乱流,漫溢。
dé chěng:得逞,意思为达到预期的目的。
7.答案:每个人都能有为有不为,一旦为错了,就毅然回头。
解析:结合①段“‘为’,就是‘做’。应该做的事,必须去做,这就是‘有为’。不应该做的事必不能做,这就是‘有不为’”,②段“在这里,关键是‘应该’二字……我觉得,只要诉诸一般人都能够有的良知良能,就能分辨清是非善恶了,就能知道什么事应该做,什么事不应该做了”,③段“中国古人说:‘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④段“小善、小恶,在日常生活中随时可见”,⑤段“至于大善大恶,目前社会中也可以看到,但在历史上却看得更清楚”,⑥段“大小之间有时难以区别,这只不过是一个大体的轮廓而已”,⑦段“大小善和大小恶有时候是有联系的”,⑧段“我的希望很简单,我希望每个人都能有为有不为。一旦‘为’错了,就毅然回头”可知,开篇作者先解释“为”就是“做”,应该做的事必须去做是“有为”,不应该做的事不能做是“有不为”,为引出核心观点做铺垫。接着说明判断“应该”与否的关键,认为诉诸一般人的良知良能就能分辨是非善恶,知道何事该做、何事不该做,进一步阐述“有为有不为”的依据。通过引用“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指出善恶、应该与否有大小之别,并分别举例说明小善小恶和大善大恶,还阐述了大小善和大小恶有时难以区别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在文章结尾,作者水到渠成地提出希望,即每个人都能做到有为有不为,做错了要毅然回头,直接点明了文章的主旨。
故本文的主要观点是每个人都能有为有不为,一旦为错了,就毅然回头。
8.答案:举例论证;一反一正;一古一今
解析:结合④段“小善、小恶,在日常生活中随时可见……不能让,也只能算是小恶,够不上大逆不道。然而,从那些一看到有老人或病人上车就立即装出闭目养神的样子的人身上,不也能由小见大看出了社会道德的水平吗”可知,采用举例论证,以在公共汽车上不给老人和病人让座为例,这是发生在日常生活中的事情,体现了小恶。从那些看到老人或病人上车就装闭目养神的人身上,由小见大反映出社会道德水平,这是从反面举例。
结合⑦段“拿眼前常常提到的贪污行为而论,往往是先贪污少量的财物,心里还有点打鼓。但是,一旦得逞,尝到甜头,又没被人发现,于是胆子越来越大,贪污的数量也越来越多,终至于一发而不可收拾,最后受到法律的制裁,悔之晚矣”可知,采用举例论证,以贪污行为为例,先少量贪污,后越来越多直至受到法律制裁,属于大恶的例子,这是从反面举例。
结合④段“善、小恶,在日常生活中随时可见,比如,在公共汽车上给老人和病人让座。能让,算是小善”可知,采用举例论证,“在公共汽车上给老人和病人让座。能让,算是小善”,可理解为对小善正面情况的举例。
结合⑤段“至于大善大恶,目前社会中也可以看到,但在历史上却看得更清楚。比如宋代的文天祥,他为元军所虏……而他却高赋《正气歌》,从容就义,留下英名万古传,至今还在激励着我们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可知,采用举例论证,以宋代文天祥为例,他被元军俘虏后,拒绝屈膝投敌,从容就义,留下英名万古传,至今激励着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情,这是正面的大善事例。
综上,通过在公共汽车上不让座(小恶)和文天祥从容就义(大善)这样一反一正的例子,鲜明地对比出大小善和大小恶的不同表现与影响,让读者更清晰地理解大小善和大小恶在行为性质和价值层面的巨大差异。
文天祥的例子是古代的事迹,展现了历史上大善的典型形象,具有厚重的历史感和文化底蕴;而公共汽车让座、贪污行为等是现代生活中的事例,贴近现实,反映当下社会的道德和行为问题。一古一今的举例,使论证跨越时空,既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又紧密联系现代社会实际,让读者从不同时代的角度全面理解大小善和大小恶的内涵与意义,增强了论证的丰富性和说服力 。
9.答案:示例:①引用“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论述应该不应该和善恶一样,也是有大小之别的。②引用“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是为了论述大小善和大小恶有时候是有联系的。③引用“行而宜之谓之义”是为了阐述什么是应该。
解析:结合③段“中国古人说:‘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可见善恶是有大小之别的,应该不应该也是有大小之别的,并不是都在一个水平上”,④段“小善、小恶,在日常生活中随时可见”,⑤段“至于大善大恶,目前社会中也可以看到,但在历史上却看得更清楚”,⑥“通过上面举的一个小恶的例子和一个大善的例子,我们大概对大小善和大小恶能够得到一个笼统的概念了”,⑦“大小善和大小恶有时候是有联系的”可知,引用“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强调善恶有大小之分,引出下文对大小善和大小恶的论述,为后文界定大小善和大小恶提供了思想基础,增强了文章在善恶观念阐述上的权威性和说服力。
结合⑦段“大小善和大小恶有时候是有联系的。俗话说:‘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可知,引用“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形象地论证了大小善和大小恶有时候是有联系的这一观点,以蚂蚁洞穴可使千里长堤溃塌为例,生动说明了小恶可能发展成大恶的道理,使抽象的道理变得具体可感,增强了论证的生动性和说服力。
结合②段“在这里,关键是‘应该’二字。什么叫‘应该’呢?这有点像仁义的‘义’字。韩愈给‘义’字下的定义是‘行而宜之之谓义’。‘义’就是‘宜’,而‘宜’就是‘合适’,也就是‘应该’,但问题仍然没有解决”可知,通过解释“义”与“宜”“应该”的关系,辅助说明文中关于“应该做与不应该做之事”的论述,使读者更好理解“应该”这一概念,让论证更具逻辑性。
10.答案:提出善恶有大小之分的观点——用事例论述什么是小恶小善和大善大恶,并得出结论——进一步补充论述大小善和大小恶有时候是有联系的。
解析:结合③段“中国古人说:‘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可见善恶是有大小之别的,应该不应该也是有大小之别的,并不是都在一个水平上”可知,首先提出善恶有大小之分的观点;
结合④段“小善、小恶,在日常生活中随时可见……不也能由小见大看出了社会道德的水平吗”,⑤段“至于大善大恶,目前社会中也可以看到,但在历史上却看得更清楚……然而他却高赋《正气歌》,从容就义,留下英名万古传,至今还在激励着我们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可知,接着第④段以在公共汽车上让座为例,阐述小善小恶在日常生活中随时可见,并能由小见大看出社会道德水平;第⑤段则以文天祥从容就义为例,说明在历史上更能看清大善大恶。即用事例论述什么是小恶小善和大善大恶;
结合⑥段“通过上面举的一个小恶的例子和一个大善的例子,我们大概对大小善和大小恶能够得到一个笼统的概念了……大小之间有时难以区别,这只不过是一个大体的轮廓而已”可知,第⑥段对大小善和大小恶进行总结,给出判断标准;
结合⑦段“大小善和大小恶有时候是有联系的。俗话说……最后受到法律的制裁,悔之晚矣”可知,最后通过引用俗语和以贪污行为为例,进一步补充论述大小善和大小恶有时候是有联系的。
11.答案:不离题。因能分辨清是非善恶,就会分清什么事应该做,什么事不应该做,即什么是有为,什么是有不为。
解析:结合②段“我觉得,只要诉诸一般人都能够有的良知良能,就能分辨清是非善恶了,就能知道什么事应该做,什么事不应该做了”可知,首先,分辨清善恶是明白“有为有不为”的前提,二者紧密相关。能分辨清是非善恶,就能知道什么事应该做(有为),什么事不应该做(有不为)。
结合④段“小善、小恶,在日常生活中随时可见,比如,在公共汽车上给老人和病人让座。能让,算是小善;不能让,也只能算是小恶,够不上大逆不道”,⑤段“至于大善大恶,目前社会中也可以看到,但在历史上却看得更清楚。比如宋代的文天祥,他为元军所虏……留下英名万古传,至今还在激励着我们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情”,⑥段“通过上面举的一个小恶的例子和一个大善的例子,我们大概对大小善和大小恶能够得到一个笼统的概念了……反之就是小恶。大小之间有时难以区别,这只不过是一个大体的轮廓而已”可知,其次,文章通过具体事例阐述了善恶大小的概念。如在公共汽车上给老人和病人让座这类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说明了小善小恶的表现,让读者对小善小恶有了清晰的认识;以文天祥从容就义的事例展现大善大恶,让读者对大善大恶有直观感受。通过这些事例,明确了善恶大小的概念,而这些概念与“有为有不为”相互对应。对国家、人民、人类发展前途有利的大善之事就是应该做的“有为”,反之对国家有害的大恶之事就是不应该做的“有不为”;对处理人际关系、保持社会安定团结有利的小善之事可为,不利的小恶之事不可为。
结合⑦段“大小善和大小恶有时候是有联系的……拿眼前常常提到的贪污行为而论,往往是先贪污少量的财物,心里还有点打鼓……最后受到法律的制裁,悔之晚矣”可知,最后,文章还论述了大小善恶的联系,如贪污行为从少量财物开始,逐渐发展到不可收拾,这从反面强调了坚守底线、分辨善恶从而做到“有为有不为”的重要性。
所以,文中谈论“善”与“恶”的大小,不仅没有离题,反而围绕“有为有不为”这一主题进行了深入且全面的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