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 课文1 1.古诗二首 《村居》课件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 课文1 1.古诗二首 《村居》课件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2-27 09:04:09

文档简介

《村居》《咏柳》教案
第一课时:《村居》
一、教学目标
引领学生精准认读 “莺、拂” 等 6 个生字,规范、端正地书写 “村、童” 等 5 个字,助力学生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与间架结构。
带领学生饱含感情地朗读并熟练背诵古诗,使其在诵读中深切体悟诗歌描绘的优美景致与深远意境,培养学生的语感与想象力。
帮助学生领会诗人对春天及乡村生活的炽热热爱,激发学生对大自然与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二、作者简介
向学生介绍高鼎:高鼎生活在清代后期,那是一个社会经历诸多变革的时期,但他的诗作却独树一帜,专注于描绘自然景观与生活场景。他擅长捕捉生活中的细微之处,以细腻的笔触和独特的视角,将自己对世间万物的细致观察与深刻感悟融入到诗作之中。在介绍高鼎时,可以列举一些他生活中的趣事,比如他常常漫步于乡村小道,观察自然景色,与村民交流,从这些平凡的生活点滴中获取创作灵感。《村居》便是其经典之作,这首诗生动地展现了乡村春天的蓬勃生机,让后人仿佛穿越时空,亲眼目睹了那个时代乡村春天的美丽画卷。通过这些介绍,增加学生对诗人的了解和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人的创作风格和诗歌内涵。
三、解决生字
1.工具辅助:教师明确出示生字 “莺、拂、堤、柳、醉、鸢”,利用制作精美的生字卡片,将每个生字的拼音和字形清晰地展示给学生。同时,借助多媒体设备播放生字的标准读音音频,让学生先听准读音,形成初步的听觉印象。
2.发音示范:教师以标准发音进行领读,读准每个生字的字音。在领读 “莺” 字时,详细讲解后鼻音的发音方法,让学生用手触摸鼻子感受发音时的震动,通过多次示范和学生模仿练习,确保学生掌握发音要点。对于 “拂” 字,教师通过夸张的口型示范,强调 “fú” 的发音,对比容易误读的 “fó”,让学生清晰辨别。
字形分析与记忆方法
3.“柳” 字记忆:运用加一加的方法,向学生解释 “柳” 字是 “木” 加 “卯”。可以讲述一个小故事,在古代,人们发现柳树的枝条细长柔软,像兔子的耳朵(“卯” 在十二生肖中代表兔),于是就用 “木” 和 “卯” 组成了 “柳” 字来表示这种树木,帮助学生形象记忆。
“醉” 字记忆:采用换一换的方法,“醉” 字是将 “翠” 字的 “羽” 字头换成 “酉” 字旁。“酉” 在古代与酒有关,让学生联想一个人喝酒喝多了,摇摇晃晃、神志不清的样子,就像柳树在春风中沉醉的姿态,从而记住 “醉” 字的字形。
“鸢” 字记忆:利用减一减的方法,“鸢” 字可以看作是 “莺” 字去掉 “艹” 字头。向学生介绍 “鸢” 就是老鹰,老鹰在天空中翱翔,不需要像鸟儿一样依赖草木,所以去掉 “艹” 字头,通过这种方式帮助学生区分 “莺” 和 “鸢”,并记住 “鸢” 字的字形。
四、书写指导
1.范例讲解
笔画顺序讲解:以 “村” 字为例,教师在黑板上用白色粉笔进行规范的范写,边写边详细讲解笔画顺序。“村” 属左右结构,先写左边的 “木”,横画短而稍斜,竖画垂直挺拔,位于竖中线左侧,撇画从竖与横的交接处起笔,捺画变为点,收笔在横中线下;再写右边的 “寸”,横画起笔在横中线上,略长,竖钩从竖中线起笔,垂直向下,钩要短小有力,点在横与竖钩的交接处下方。
间架结构分析:分析 “村” 字的间架结构,左窄右宽。“木” 部整体占字宽的三分之一左右,为右边的 “寸” 留出足够空间,左右两部分相互呼应,重心平稳。讲解时,可使用不同颜色的粉笔标注不同部分,突出结构特点。
占格位置强调:在田字格黑板上示范书写,强调每个笔画在田字格中的占格位置。如 “木” 字的横画起笔在田字格左半格中间偏上位置,竖画在竖中线左侧;“寸” 字的横画起笔在横中线上,收笔接近田字格右边线等。让学生清楚每个笔画的准确位置。
2.学生练习与指导
练习安排:安排学生在练习本上每个生字书写 3 - 5 遍。要求学生书写时保持正确的坐姿和握笔姿势,使用田字格练习本,按照教师讲解的笔画顺序、间架结构和占格位置进行书写。
巡视指导:教师密切观察学生的书写情况,在教室里巡回走动。及时纠正学生的书写姿势,如发现学生头歪、身体倾斜、手臂摆放不当、双脚没有平放等问题,立即轻声提醒并帮助学生调整。同时,仔细观察学生的笔画书写,对于容易写错的笔画,如 “童” 字下面的 “里”,最后一横要写得长一些,教师要及时指出并在学生的练习本上进行示范,让学生在旁边模仿改正。
五、精读诗歌
1.教师范读与学生跟读
范读准备:教师在范读前,调整好自己的状态,确保声音洪亮、富有感情。提前熟悉诗歌的节奏和韵律,准备好轻柔舒缓的古典音乐作为背景音乐,营造出春天乡村的宁静氛围。
范读展示:教师饱含感情地范读《村居》,在范读过程中,充分展现诗歌的韵律美与意境美。通过抑扬顿挫的语调,将诗歌的节奏完美呈现,如 “草长 / 莺飞 / 二月天”,“草长” 语调轻柔,仿佛在描绘小草悄悄生长的画面;“莺飞” 连读,语速稍快,体现出黄莺欢快飞翔的灵动;“二月天” 语调上扬,声音拉长,突出春天的美好。同时,配合适当的肢体语言,如用手描绘小草生长的姿态、模仿黄莺飞翔的动作,展现出诗歌的画面感。
学生跟读:学生跟读时,教师要求学生模仿自己的语气与节奏,一边读一边用手打着节拍,增强节奏感。跟读几遍后,让学生自己尝试有感情地朗读,教师倾听并给予指导,纠正学生朗读中节奏不当、语气平淡等问题。
2.逐句精读诗句
“草长莺飞二月天”:引导学生想象 “草长”“莺飞” 描绘的生机勃勃画面,展示春天田野里小草破土而出、茁壮成长,黄莺在天空中自由翱翔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闭上眼睛,在脑海中构建这幅画面,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如 “我仿佛看到了一片绿油油的草地,小草们你挨着我、我挨着你,努力地往上生长,五颜六色的野花点缀其中。天空中,黄莺欢快地飞舞着,它们的叫声清脆悦耳,好像在告诉大家春天来了”。教师对学生的描述进行点评,肯定优点,指出不足。
“拂堤杨柳醉春烟”:让学生结合生活理解 “拂”“醉”,展示微风吹拂下杨柳枝条轻拂堤岸的视频,提问学生看到这个画面有什么感受。引导学生体会杨柳枝条在微风中轻轻摆动,仿佛沉醉在春天的烟雾之中的美妙意境。可以让学生用动作模仿杨柳的姿态,加深对诗句的理解。
“儿童散学归来早”:启发学生思考诗句中孩子们的心情与状态,展示孩子们放学后在田野里奔跑玩耍的图片。让学生回忆自己放学后的心情,想象诗中孩子们迫不及待、兴高采烈地从学校跑回家的样子,用词语描述孩子们的心情,如 “兴奋”“快乐”“迫不及待” 等。
“忙趁东风放纸鸢”:解释 “纸鸢” 即风筝,展示各种风筝在天空中飞翔的图片,引导学生回忆自己放风筝的快乐经历。组织学生分享放风筝时的感受,如风筝飞起来时的激动、风筝飞得高时的自豪等,体会诗中孩子们的喜悦与对春天的喜爱。
朗读提升
引导学生带着对诗歌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在朗读 “草长莺飞二月天” 时,语调轻快,读出春天的生机;“拂堤杨柳醉春烟”,语调轻柔舒缓,表现出杨柳沉醉的意境;“儿童散学归来早”,语速稍快,读出孩子们的兴奋;“忙趁东风放纸鸢”,语调上扬,突出孩子们的欢快活泼。通过多次朗读,让学生更好地感受诗歌的魅力。
六、体会情感
1.交流讨论
分组安排: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 4 - 6 人,确保每个小组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性格特点相对均衡,有利于小组讨论的顺利进行。
问题引导:组织学生交流讨论:从诗中哪些描写能体会到诗人对春天和乡村生活的热爱?向学生明确讨论要求,每个学生都要积极发言,发表自己的看法,认真倾听其他同学的意见,做好记录。教师提出一些引导性问题,如 “诗中描绘的春天景色有哪些特点,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孩子们放风筝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什么感受?”
巡视指导:教师巡视各小组,参与讨论,适时给予引导和启发。当发现某个小组讨论陷入僵局时,教师可以提出一个新的观点,引导学生继续思考;当学生的观点比较片面时,教师可以提示学生从其他角度进行分析,如从诗句的用词、修辞手法等方面深入探讨。
2.总结归纳
小组汇报: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进行汇报,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代表要清晰地阐述从哪些词句体会到了诗人的情感,以及对这些词句的理解。
引导总结:引导学生从诗歌描绘的美景,如青草、黄莺、杨柳,以及孩子们的活动,如放风筝等方面感受诗人的情感。总结出诗人通过对春天乡村景色和孩子们生活场景的描绘,表达了对春天和乡村生活的喜爱。春天的美景生机勃勃,给人带来愉悦和希望,乡村孩子们自由自在的生活场景展现了乡村生活的质朴与美好,这些都寄托了诗人对这种生活的热爱之情。
情感深化: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再次总结诗歌表达的情感,加深印象。可以提问学生:“通过学习这首诗,你现在对诗人的情感有了怎样更深刻的理解?” 引导学生从对诗歌表面的理解,上升到对诗人内心世界的感悟,体会诗人对大自然和美好生活的向往。
七、课堂小结
1.诗歌魅力强调:强调《村居》这首诗展现的春天乡村画卷与孩子们的欢乐生活,让学生再次感受春天的魅力。教师可以再次朗读诗歌,引导学生闭上眼睛倾听,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体会诗人用词的精妙之处。
2.生活热爱引导: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学习这首诗后的感受,比如对春天的喜爱之情是否更加强烈了,对乡村生活是否有了新的认识等。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去发现春天的美好,感受生活的乐趣,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和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八、课后作业
1.生字抄写:抄写诗、村、童三个生字,每个写两行。要求学生书写工整、规范,注意笔画顺序和间架结构。通过抄写生字,巩固学生对生字的记忆和书写能力。
2.创意绘画:用画笔描绘这首诗的内容。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诗歌的理解,画出春天的乡村景色,包括青草、黄莺、杨柳、放风筝的孩子们等元素。在绘画过程中,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记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下节课安排时间让学生展示自己的绘画作品,并分享自己的创作思路和对诗歌的理解。
九、教学反思
在本次《村居》第一课时的教学过程中,诸多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一些有待改进之处。
从教学目标达成情况来看,多数学生能够准确认读生字,在书写指导下,大部分学生的书写规范性和美观度有所提升,知识与技能目标基本达成。通过多样化的朗读训练,学生逐渐掌握诗歌节奏,能够饱含感情地朗读并初步背诵诗歌,在理解诗句含义、体会诗歌意境方面也有一定进步,过程与方法目标得到较好落实。在情感体会上,学生能够感受到诗人对春天和乡村生活的喜爱,对大自然和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有所激发,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达成度良好。
在教学方法运用方面,直观演示法效果显著,展示的图片、视频及自然音效有效帮助学生理解诗歌描绘的场景,增强了学习兴趣。问题引导法促使学生积极思考,提升了思维能力。然而,在字形记忆方法的教学中,对于部分理解能力较弱的学生,方法的趣味性和易接受性还可进一步提升。在小组讨论环节,虽然学生参与度较高,但个别小组讨论存在偏离主题的情况,教师的引导还不够及时和精准。
学生参与度整体较高,在朗读、讨论、分享环节,多数学生积极发言,但仍有少数性格内向的学生参与度较低,未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共29张PPT)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
《古诗两首》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
《村居》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课前导入
春 笋
春花
春草
作者简介
高鼎,字象一,生活在清末鸦片战争之后,晚年归隐于上饶地区,闲居农村。他的诗作多以自然景物和乡村生活为题材,语言简洁明快,意境清新自然,富有生活情趣
解决生字
liǔ
zuì
yīng


解决生字
yīng
鸟,身体小,多为褐色或暗绿色,嘴短而尖
上下结构
记忆:莺这种鸟栖息的环境与草丛有关
解决生字
沿河、沿湖等防水构筑物,多用土石等筑成
左右结构
记忆:想象在河边,有一道长长的土堆一样的东西,那就是堤

解决生字
落叶乔木或灌木,叶狭长,种子有毛。枝条柔韧,可供编织
左右结构
记忆:联想到柳树的形象,柳树有着细长的枝条
liǔ
解决生字
1.饮酒过量,神志不清 2.沉迷;过分爱好:
左右结构
记忆:会意字,酉指酒。卒指极点,指酒喝得多了,也就醉了
zuì
书写指导
组词:诗歌 古诗 诗句
书写指导:寺部首横和第三横稍长且长度相近,第二横稍短,三横之间的间距大致相等。
书写指导
组词:村庄 农村 乡村
书写指导:注意左右两部分的呼应。左边 “木” 的捺画和右边 “寸” 的横画之间的空间要适当,避免笔画交叉或距离过大。
书写指导
组词:童年 儿童 牧童
书写指导:笔画之间的间距要均匀,避免笔画拥挤或松散,让整个 “童” 字显得规整、大方
整体感知
《村居》
在乡村居住时
看到的春景
居住
整体感知
《村居》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
一起齐读,读准字词字音,读出节奏
整体感知
农历二月,阳光暖烘烘的。田野里,小草嫩绿嫩绿的,一片连着一片。天空中,黄莺欢快地飞着、唱着。
河边的柳树,长长的枝条随风轻摆,轻轻拂过堤岸。村子被烟雾笼罩,柳树好像喝醉了。
小朋友们一放学,就赶忙回家拿风筝,在田野里迎着东风奔跑,风筝越飞越高 。
闭上眼睛
感受这幅图画
《村居》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
这是什么季节?
你是怎么知道的?
整体感知
春季
二月天 春烟
诗句赏析
草长莺飞二月天
长:生长。
莺飞:黄莺飞舞。
二月天:指农历的二月
农历二月,阳光暖烘烘的。田野里,小草嫩绿嫩绿的,一片连着一片。天空中,黄莺欢快地飞着、唱着。
精读赏析
草长莺飞二月天
文中出现了什么景物,体现了什么特点?
出现了小草和黄莺两种景物。
“草长” 体现出小草生机勃勃、茁壮生长的特点 。“莺飞” 表现出黄莺欢快、活泼的特点,它们共同展现了早春万物复苏、充满活力的景象 。
精读赏析
拂堤杨柳醉春烟。
河边的柳树,长长的枝条随风轻摆,轻轻拂过堤岸。村子被烟雾笼罩,柳树好像喝醉了
醉:迷醉,陶醉。
拂堤杨柳:像杨柳一样抚摸堤岸。
春烟:春天水泽、草木间蒸发形成的烟雾般的水汽
精读赏析
拂堤杨柳醉春烟。
这句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好在哪里?
这句诗运用了拟人修辞,“醉” 字把杨柳拟人化,赋予其沉醉的情感和状态 ,生动展现杨柳在春风中摇曳的姿态,让读者更能体会春天的美好生机
精读赏析
儿童散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
小朋友们一放学,就赶忙回家拿风筝,在田野里迎着东风奔跑,风筝越飞越高
散学:放学。
纸鸢:泛指风筝,它是一种纸做的形状像老鹰的风筝。鸢:老鹰。
小知识
儿童散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
风筝起源于中国,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相传墨翟以木头制成木鸟,研制三年而成,是人类最早的风筝起源,后来鲁班用竹子改进墨翟的风筝材质。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
后,坊间开始以纸做风筝,
称为 “纸鸢”。
精读赏析
儿童散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
“忙” 字用得妙在哪里?
生动地刻画出孩子们放学后急切的心情和迫不及待放风筝的状态 ,让读者能真切感受到他们的活泼与欢乐,也体现出孩子们对放风筝这一活动的期待和热爱 。
精读赏析
儿童散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
这两句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表达了诗人对乡村儿童天真活泼生活状态的喜爱,以及对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乡村生活的赞美之情 。
体会情感
《村居》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居住农村亲眼看到的景象,诗人勾画出一幅生机勃勃,色彩缤纷的“乐春图”。全诗充满了生活情趣,诗情画意。诗人采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将早春二月的勃勃生机展露无遗。本诗落笔明朗,用词洗练。全诗洋溢着欢快的情绪,字里行间透出
了诗人对春天来临的喜悦和赞美
课堂小结
1.语言简洁生动:全诗用词浅显易懂,却又生动形象。如 “长”“飞”“拂”“醉” 等动词,准确地描绘出了春天景物的特点和动态,让读者仿佛能亲眼看到、亲身感受到春天的美好。
2.动静结合:诗中既有 “草长莺飞”“拂堤杨柳” 等静态景物的描写,又有 “儿童放纸鸢”
这一动态场景,动静相宜,使画面
更加丰富、鲜活,富有感染力。
课后挑战
作业:
1.抄写诗、村、童三个生字,每个写两行
2.用画笔将这首诗的内容画出来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