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上学期期末科学试卷
1.(2025六上·福田期末) 小智观察放大镜的镜片,发现它的结构特点是( )。
A.能放大物体 B.中央厚、边缘薄 C.能制作简易显微镜
2.(2025六上·福田期末) 小慧观察不同放大倍数的镜片,发现( )。
A.放大倍数越大的镜片,直径越大
B.放大倍数越大的镜片,直径越小
C.放大倍数越大的镜片,凸度越大
3.(2025六上·福田期末) 小智用肉眼、放大镜、显微镜对比观察蝴蝶的足。下列描述中,属于用显微镜进行观察的是( )。
A.很小,能看清轮廓,看到全部,但看不清细节
B.放大了,能看到全部,但还是看不清细节
C.很大,很清楚,足上很多毛,但只能看到足的一部分
4.(2025六上·福田期末) 小慧在放大镜下观察,发现蝴蝶触角的形状是( )。
A.
B.
C.
5.(2025六上·福田期末) 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用显微镜观察一块软木片,发现木片上看上去像有一间间长方形的小房间,就把它们命名为( )。
A.微生物 B.细胞 C.霉菌
6.(2025六上·福田期末) 小智准备用右图的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正确的操作步骤是 ( )。
A.安放→上片→对光→调焦→观察
B.安放→对光→上片→调焦→观察
C.安放→调焦→上片→对光→观察
7.(2025六上·福田期末) 小智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并画图记录。下列图片中,洋葱表皮细胞是( )。
A.
B.
C.
8.(2025六上·福田期末) 小智观察了很多生物,发现它们都有罗伯特·胡克所描述的类似软木片上的“小房间”结构。于是初步进行归纳。下列描述中正确的是 ( )。
A.除病毒外,绝大多数生物体都是由细胞组成的
B.自然界中的大多数生物体都是由单细胞组成的
C.叶表皮上的气孔也是一个细胞
9.(2025六上·福田期末) 荷兰的安东尼·范·列文虎克首次用显微镜发现了微生物。小慧在观察微生物时,在载玻片上放少量脱脂棉纤维,用吸水纸吸走多余的水分,目的是 ( )。
A.便于微生物成活
B.便于染色
C.控制微生物的运动速度
10.(2025六上·福田期末)小慧观察地球结构模型,发现平均厚度最厚的部分是 ( )。
A.地壳 B.地幔 C.地核
11.(2025六上·福田期末)小慧观察地球海陆分布模型,发现( )。
A.地球表面海洋面积远远大于陆地面积
B.地球上的海洋现在彼此都是不连通的
C.地球上的陆地现在彼此都是连通的
12.(2025六上·福田期末)小智用简易圭表观察日影的变化。圭表由圭和表两部分组成,立着的部分是( )。
A.圭 B.表 C.不能确定
13.(2025六上·福田期末)小慧观察昼夜交替对生物的影响。下列描述中正确的是 ( )。
A.昼夜的光照变化对生物活动有影响。蝴蝶适应强光,在白天活动,猫头鹰则相反
B.昼夜的温度变化对生物活动有影响。例如青蛙冬眠,枫树落叶
C.昼夜交替对生物活动没有影响,只有四季变化对生物活动有影响
14.(2025六上·福田期末)小智观察了剪刀,发现剪刀是 ( )。
A.斜面和杠杆组合的工具
B.只应用了杠杆的工具
C.只应用了斜面的工具
15.(2025六上·福田期末)小慧观察并比较书本和电脑传播信息的异同。下列描述中主要属于书本传播信息方式的是( )。
A.纸张记录 B.电子信息技术记录 C.图文
16.(2025六上·福田期末)地球上的昼夜交替现象是怎样形成的 小智搜集了四种假设;
①地球不动,太阳围绕着地球转
②太阳不动,地球不自转,但它围绕着太阳转
③地球原地自转
④地球围绕着太阳转,同时地球自转
(1)以上四种假设,能让地球上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的有( )。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②③④
(2)“地心说”和“日心说”都是解释地球上昼夜交替现象的著名学说。以上四种假设,属于“地心说”的是 ( ),属于“日心说”的是( )。
A.① B.② C.④
(3)用手电筒、地球仪模拟上面的假设②,帮小智画出实验设计图。(用箭头表示地球围着太阳转的方向)
(4)阅读下面的资料,寻找新的证据。
1851年,法国科学家傅科当众在大厅的顶上悬挂了一条67米长的绳索,绳索的下面是一个重28千克的大摆锤。摆动实验进行几小时后,它的轨迹偏离了原来的位置。傅科用实验的方法证实了地球的自转。傅科的实验装置叫作“傅科摆”,今天在很多天文馆和科技馆里也能看到它。
根据资料,可以知道:地球上昼夜交替现象是由于( )形成的。
A.地球自转 B.太阳围绕着地球转 C.太阳自转
17.(2025六上·福田期末)地球自转的方向是怎样的 小慧按照教材提示,做了“北京和乌鲁木齐谁先迎来黎明”的模拟实验。回顾所学内容,帮小慧完成实验记录表的填写。
图示 看到的现象(在□里打“ ”)
模拟实验一 乌鲁木齐先迎来黎明 北京先迎来黎明
模拟实验二 乌鲁木齐先迎来黎明 北京先迎来黎明
进一步验证 坐在前进的汽车上,观察窗外路边的树木。 树木往前移 树木往后移
坐在转动的转椅上,顺时针旋转。 周围的景物顺时针旋转 周围的景物逆时针旋转
得出结论 地球自转的方向是 (选填“自西向东”或“自东向西”)。
18.(2025六上·福田期末)斜面对人们搬运物体有什么作用 小智按照教材提示分别搬运了重0.15牛的木块和重0.5牛的石块。回顾所学内容,帮小智完成实验记录表的填写。
用弹簧测力计直接提升到20厘米高的平台,读数。(在□里打“ ”) 用木板搭一个斜面,沿着木板用弹簧测力计匀速缓慢地拖动到20厘米高的平台,读数。(在□里打“ ”)
搬运木块 0.15牛 小于0.15牛 0.15牛 小于0.15牛
搬运石块 0.5牛 小于0.5牛 0.5 牛 小于0.5牛
得出结论 用斜面搬运物体, (选填“可以”或“不可以”)省力。
19.(2025六上·福田期末)探究杠杆和轮轴的秘密。
(1)杠杆有3个点,即用力点、阻力点、支点,请帮小慧在左下图中标出这三个位置。
(2)小慧想用上面的装置将大石块从A位置撬动到B位置(如右上图)。下列3种方法中,大石块仍然停留在原地难以被撬动的方法是( ),能将大石块撬动并移得最远的方法最有可能是 ( )。
A.
B.
C.
(3)小慧的力气比较小,她和两个力气大的同学玩推门游戏。力气大的两个同学在门内,关好门,在转轴处用手使劲抵住门,小慧在门外,在远离转轴的门边处用手推门,门很轻松地推开了。这是怎么回事 (请画出简图,并分析原因)
20.(2025六上·福田期末)电磁铁的磁性强弱与线圈的匝数有关吗 帮小智完成实验设计、记录及分析。 (在□里打“ ”)
研究的问题 电磁铁的磁性强弱与线圈的匝数有关吗
作出假设 电磁铁的磁性强弱与线圈的匝数可能无关
所需材料 □大铁钉 □导线 □电池 □大头针 □指南针 □弹簧测力计
控制变量 不 能 改 变的 □铁钉的粗细、长短 □导线的粗细和长短 □线圈缠绕的匝数 电池的电量和数量
需 要 改 变的 □铁钉的粗细、长短 导线的粗细和长短 □线圈缠绕的匝数 电池的电量和数量
实验步骤 制作一个缠绕20匝线圈的电磁铁,通电,检测能吸引多少个大头针。 用同样的材料、同样的方法,制作一个缠绕50匝线圈的电磁铁,通电,检测能吸引多少个大头针。 用同样的材料、同样的方法,制作一个缠绕80匝线圈的电磁铁,通电,检测能吸引多少个大头针。
实验记录 20匝线圈的电磁铁,平均吸引大头针7个;50匝线圈的电磁铁,平均吸引大头针 18个;80匝线圈的电磁铁,平均吸引大头针30个。
得出结论 电磁铁的磁性强弱与线圈的匝数 (选填“有”或“没有”)关系。线圈匝数越多,电磁铁的磁性越 (选填“强”或“弱”或“没有变化”)。
21.(2025六上·福田期末)制作一个小电动机装置并进行实验。
(1)帮小慧按正确的制作顺序排序,正确的制作顺序是 ( )。
A.①→②→③ B.①→③→② C.②→③→①
(2)粗铜线制作的Y 型支架,相当于电动机后盖的 ( )。
A.电刷 B.换向器 C.电磁铁
(3)手持的环形磁铁相当于电动机外壳内的( )。
A.永久磁铁 B.电磁铁 C.转子
(4)用磁铁靠近转子,发现转子 (选填“会”或“不会”)动。
(5)改变磁铁靠近转子的南北极,转子的转动方向会 (选填“改变”或“不变”)。
22.(2025六上·福田期末)本学期,你进行了哪些方面的调查和分析,请写出自己调查的内容和分析后的建议(至少写一个方面的内容和分析建议)。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放大镜
【解析】【分析】放大镜是凸透镜的一种应用,凸透镜的镜片结构特点就是中央厚、边缘薄 。当光线通过这种中央厚、边缘薄的镜片时,会发生折射,从而使我们看到的物体被放大,所以放大镜镜片的结构特点是中央厚、边缘薄,B选项正确。
2.【答案】C
【知识点】放大镜
【解析】【分析】放大镜的镜片是凸透镜,凸透镜的凸度越大,对光线的折射能力越强,汇聚光线的能力也就越强,从而使物体看起来被放得更大,即放大倍数越大。所以放大倍数越大的镜片,凸度越大,C选项正确。
3.【答案】C
【知识点】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
【解析】【分析】显微镜具有较高的放大倍数,能够将物体放大很多倍,用显微镜观察蝴蝶的足,可以看到足被放得很大,一些细微的结构都能看得很清楚。但是由于显微镜的视野范围相对较小,所以只能看到蝴蝶足的一部分,该描述符合用显微镜观察的特点,C选项正确。
4.【答案】A
【知识点】昆虫
【解析】【分析】由于昆虫种类、 性别不同,它们触角的长 短、 粗细和形状各不相同。 蝴蝶的触角细长而末端 膨大,呈棒状。
5.【答案】B
【知识点】生物细胞
【解析】【分析】1663年,英国科学家罗伯特 胡克用自制的复合显微镜观察一块软木薄片的结构,发现它们看上去像一间间长方形的小房间,就把它命名为细胞。细胞是构成自然界生物体的最小的基本功能单位,除了病毒之外,其他的生物都是由细胞所构成。
6.【答案】B
【知识点】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
【解析】【分析】 显微镜正确使用的先后顺序是:①安放:一只手握住镜臂,另一只手托着镜座,将显微镜向着光摆放在平坦的桌面上;②对光:转动转换器,将低倍物镜转到镜筒下,调节载物台下的反光镜,从目镜往下看,能看见一个亮的光圈;③上片:调节粗准焦螺旋将镜筒抬起,使低倍物镜离载物台大约2-3厘米。将想观察的标本的载玻片放在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夹住,要使标本恰好在载物台通光孔的中央;④调焦:调节准焦螺旋,降低镜筒,使低倍物镜恰好在载玻片的上面,从目镜往下看,调整准焦螺旋,将镜筒慢慢地抬升到标本出现在视野里为止,调节光线使你尽可能的看清标本;⑤观察:慢慢移动载玻片,观察标本的各个部分,注意移动的方向和从目镜里看到的方向正好相反。
7.【答案】A
【知识点】生物细胞
【解析】【分析】洋葱表皮细胞在显微镜下观察呈现出近似长方形的结构,细胞排列紧密,形态规则,具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液泡等结构。细胞壁比较明显,细胞之间有明显的界限。
8.【答案】A
【知识点】生物细胞
【解析】【分析】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病毒是一类没有细胞结构的特殊生物,它们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必须寄生在活细胞内才能进行生命活动。而除病毒外,无论是单细胞生物(如草履虫、细菌等)还是多细胞生物(如动物、植物、真菌等),绝大多数生物体都是由细胞组成的,所以A选项正确。
9.【答案】C
【知识点】微生物;微生物与健康
【解析】【分析】微生物(如草履虫等)在水中会自由运动,这使得在显微镜下观察它们时难以清晰地看到其结构和行为。在载玻片上放少量脱脂棉纤维,可以形成一些阻挡,使微生物的运动受到限制;用吸水纸吸走多余的水分,也会使微生物所处的液体环境变窄,进一步限制其运动范围,从而达到控制微生物运动速度的目的,便于更清晰地观察微生物,所以C选项正确。
10.【答案】C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结构
【解析】【分析】地球内部的结构特点是:从外到内厚度逐渐增加,温度逐渐升高,地球内部圈层(从外到内)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地球的内部结构中厚度最大的是地核,地壳最薄。
11.【答案】A
【知识点】地球上的水
【解析】【分析】通过观察地图我们可以发现,地球表面被大部分的蓝色区域占满,在地图上用蓝色表示海洋。地球表面的海洋占地球总面积的71%,陆地占29%。
12.【答案】B
【知识点】影长的四季变化
【解析】【分析】圭表是我国古代科学家发明的一种度量日影长度的天文仪器,由 “圭” 和 “表” 两个部件组成。其中,“表” 是直立于平地上的标杆或石柱,用于测量太阳照射时所产生的影子;“圭” 是正南正北方向平放的尺,与表相连,主要用来测量表影的长度。
13.【答案】A
【知识点】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
【解析】【分析】昼夜的光照变化确实对生物活动有显著影响。不同的生物对光照强度和时间有不同的适应策略。蝴蝶具有发达的视觉系统,能够适应较强的光照,所以它们通常在白天活动,进行觅食、交配等行为;而猫头鹰的眼睛具有特殊的结构,对弱光环境更为适应,其夜间视力极佳,因此它们主要在夜间活动,利用夜间的环境来捕猎和生存。A选项正确。
14.【答案】A
【知识点】剪刀
【解析】【分析】剪刀既应用了杠杆原理,又应用了斜面原理,是斜面和杠杆组合的工具。
15.【答案】A
【知识点】信息的交流传播
【解析】【分析】书本是通过在纸张上印刷文字、图片等信息来记录和传播内容的,纸张是书本记录信息的载体,所以 “纸张记录” 是书本传播信息方式的主要特点,A选项正确。
16.【答案】(1)C
(2)C
(3)略
(4)A
【知识点】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昼夜交替
【解析】【分析】(1)昼夜交替是地球上一种重要的自然现象,它主要由地球的自转引起。题中四种假设都能够产生昼夜交替现象。
(2)在上述四种假设中,“④地球围绕着太阳转,同时地球自转” 符合 “日心说” 的观点,即太阳是中心,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且自身自转;而 “②太阳不动,地球不自转,但它围绕着太阳转” 虽然地球不自转这一点与 “日心说” 不完全一致,但它认为太阳不动,地球绕太阳转,也体现了太阳是中心的思想,一定程度上符合 “日心说” 的部分观点;“③地球原地自转” 若结合 “日心说” 中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观点,也可以认为是地球在绕太阳公转的同时进行自转的一部分情况,所以从整体上看,属于 “日心说” 的是②③④。
(3)在纸张的一侧绘制一个手电筒的简易图形。可以画一个圆柱体表示手电筒的筒身,在筒身的一端画一个圆形表示灯泡的位置,以体现手电筒的基本特征。在纸张的中心位置绘制一个地球仪的图形。可以画一个圆形代表地球仪的球体,在球体上简单画出一些大陆和海洋的轮廓,以体现地球仪的样子。
(4)1851 年法国科学家傅科通过 “傅科摆” 实验,即悬挂长绳索和大摆锤,摆动几小时后轨迹偏离原来位置,用实验的方法证实了地球的自转。 而地球上昼夜交替现象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地球的自转。地球自转是指地球绕自转轴自西向东的转动,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约为 24 小时。在地球自转过程中,地球表面不同的地区会依次面向太阳和背向太阳,面向太阳的地区为白天,背向太阳的地区为黑夜,从而产生昼夜交替现象。
17.【答案】自西向东
【知识点】地球自转
【解析】【分析】地球自转是地球绕自转轴自西向东的转动,从北极点上空看呈逆时针旋转,从南极点上空看呈顺时针旋转。
18.【答案】可以
【知识点】斜面
【解析】【分析】斜面是一种简单机械,当我们利用斜面搬运物体时,在斜面上推动物体所需要的力比直接将物体垂直提升所需要的力要小。 这是因为使用斜面时,虽然物体移动的距离变长了,但是所需要克服重力的力变小了,即使用斜面可以省力。例如,在往车上搬运重物时,搭一块木板形成斜面,沿着斜面推重物会比直接把重物抬上车要轻松很多。
19.【答案】(1)略
(2)B
(3)略
【知识点】杠杆
【解析】【分析】像撬棍这样的简单机械叫做杠杆。杠杆上有三个重要的位置:支撑着杠杆,使杠杆能围绕着转动的位置叫支点;在杠杆上用力的位置叫用力点;杠杆克服阻力的位置叫阻力点。当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杠杆省力;当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杠杆费力;当阳力点到支点的距离等于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1)杠杆绕着转动的固定点叫做支点。对杠杆用力的位置就是用力点。杠杆克服阻力的位置就是阻力点。
(2)小慧想用上面的装置将大石块从A位置撬动到B位置。下列3种方法中,大石块仍然停留在原地难以被撬动的方法是A,能将大石块撬动并移得最远的方法最有可能是B。
(3)画一个长方形代表门,用一个小圆圈表示门的转轴。在门内靠近转轴的位置画两个小人表示力气大的同学,他们用手抵住门;在门外远离转轴的位置画一个小人表示小慧,她用手推门。小慧能轻松推开门是因为她利用了较长的动力臂,根据杠杆原理,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她力气小也能产生足够的转动效果来克服两个力气大的同学的阻力。
20.【答案】有;强
【知识点】电磁铁的磁性
【解析】【分析】电磁铁的磁性强弱与电流大小、线圈匝数、有无铁芯等因素有关。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电磁铁的磁性强弱与线圈的匝数是有关系的。 我们可以通过实验来验证,比如使用相同的铁芯,控制通过电磁铁的电流大小相同,改变线圈的匝数,用电磁铁去吸引大头针等小铁制品。当线圈匝数越多时,相当于把多个单匝线圈产生的磁场叠加起来。因为每匝线圈都能产生一定的磁场,匝数增多,产生的磁场就会叠加增强,所以电磁铁的磁性就越强,能吸引更多的大头针等小铁制品。
21.【答案】(1)C
(2)A
(3)A
(4)会
(5)改变
【知识点】电动机
【解析】【分析】(1)制作小电动机装置的正确顺序可以总结为:准备材料→制作转子→安装转子→让转子转动→改变转子转动状态 。选项C正确。
(2)电刷的作用是与换向器配合,将电流引入电动机的转子线圈中。在电动机工作时,电刷与换向器表面保持滑动接触,持续为线圈供电。用粗铜线制作的 Y 型支架可以起到类似电刷的作用,它能够与转动的部分接触,将电流传导给转子线圈,使线圈中有电流通过从而产生磁场与外部磁场相互作用而转动。
(3)永久磁铁是指能够长期保持磁性的磁体。在电动机中,外壳内常常安装有永久磁铁,其作用是提供一个稳定的外部磁场,与转子线圈产生的磁场相互作用,使转子转动。手持的环形磁铁可以提供一个稳定的磁场,与电动机外壳内的永久磁铁作用类似,所以它相当于电动机外壳内的永久磁铁。
(4)因为电动机的转子一般是由绕有线圈的铁芯组成,当有电流通过线圈时,线圈会产生磁场。此时若用磁铁靠近转子,磁铁的磁场与转子线圈产生的磁场之间会产生相互作用,从而使转子受到力的作用而发生运动。即使转子中没有电流通过,转子的铁芯是可以被磁铁吸引的,磁铁靠近转子时也会对转子产生磁力作用,使转子可能发生移动。
(5)这是因为电动机转子的转动是基于磁场的相互作用。转子上的线圈通电后会产生磁场,与外部磁铁的磁场相互作用,从而使转子转动。当改变外部磁铁的南北极时,磁场的方向发生了改变,那么转子线圈所受磁场力的方向也会改变,根据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所以转子的转动方向就会发生改变。
22.【答案】略
【知识点】科学常识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内容,给出合理调查和分析即可。如:通过查阅资料、实地观察以及对相关行业从业者访谈,了解电磁铁在不同领域的应用情况,包括常见的应用场景、使用的电磁铁类型、工作原理以及应用效果等。
1 / 1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上学期期末科学试卷
1.(2025六上·福田期末) 小智观察放大镜的镜片,发现它的结构特点是( )。
A.能放大物体 B.中央厚、边缘薄 C.能制作简易显微镜
【答案】B
【知识点】放大镜
【解析】【分析】放大镜是凸透镜的一种应用,凸透镜的镜片结构特点就是中央厚、边缘薄 。当光线通过这种中央厚、边缘薄的镜片时,会发生折射,从而使我们看到的物体被放大,所以放大镜镜片的结构特点是中央厚、边缘薄,B选项正确。
2.(2025六上·福田期末) 小慧观察不同放大倍数的镜片,发现( )。
A.放大倍数越大的镜片,直径越大
B.放大倍数越大的镜片,直径越小
C.放大倍数越大的镜片,凸度越大
【答案】C
【知识点】放大镜
【解析】【分析】放大镜的镜片是凸透镜,凸透镜的凸度越大,对光线的折射能力越强,汇聚光线的能力也就越强,从而使物体看起来被放得更大,即放大倍数越大。所以放大倍数越大的镜片,凸度越大,C选项正确。
3.(2025六上·福田期末) 小智用肉眼、放大镜、显微镜对比观察蝴蝶的足。下列描述中,属于用显微镜进行观察的是( )。
A.很小,能看清轮廓,看到全部,但看不清细节
B.放大了,能看到全部,但还是看不清细节
C.很大,很清楚,足上很多毛,但只能看到足的一部分
【答案】C
【知识点】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
【解析】【分析】显微镜具有较高的放大倍数,能够将物体放大很多倍,用显微镜观察蝴蝶的足,可以看到足被放得很大,一些细微的结构都能看得很清楚。但是由于显微镜的视野范围相对较小,所以只能看到蝴蝶足的一部分,该描述符合用显微镜观察的特点,C选项正确。
4.(2025六上·福田期末) 小慧在放大镜下观察,发现蝴蝶触角的形状是( )。
A.
B.
C.
【答案】A
【知识点】昆虫
【解析】【分析】由于昆虫种类、 性别不同,它们触角的长 短、 粗细和形状各不相同。 蝴蝶的触角细长而末端 膨大,呈棒状。
5.(2025六上·福田期末) 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用显微镜观察一块软木片,发现木片上看上去像有一间间长方形的小房间,就把它们命名为( )。
A.微生物 B.细胞 C.霉菌
【答案】B
【知识点】生物细胞
【解析】【分析】1663年,英国科学家罗伯特 胡克用自制的复合显微镜观察一块软木薄片的结构,发现它们看上去像一间间长方形的小房间,就把它命名为细胞。细胞是构成自然界生物体的最小的基本功能单位,除了病毒之外,其他的生物都是由细胞所构成。
6.(2025六上·福田期末) 小智准备用右图的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正确的操作步骤是 ( )。
A.安放→上片→对光→调焦→观察
B.安放→对光→上片→调焦→观察
C.安放→调焦→上片→对光→观察
【答案】B
【知识点】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
【解析】【分析】 显微镜正确使用的先后顺序是:①安放:一只手握住镜臂,另一只手托着镜座,将显微镜向着光摆放在平坦的桌面上;②对光:转动转换器,将低倍物镜转到镜筒下,调节载物台下的反光镜,从目镜往下看,能看见一个亮的光圈;③上片:调节粗准焦螺旋将镜筒抬起,使低倍物镜离载物台大约2-3厘米。将想观察的标本的载玻片放在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夹住,要使标本恰好在载物台通光孔的中央;④调焦:调节准焦螺旋,降低镜筒,使低倍物镜恰好在载玻片的上面,从目镜往下看,调整准焦螺旋,将镜筒慢慢地抬升到标本出现在视野里为止,调节光线使你尽可能的看清标本;⑤观察:慢慢移动载玻片,观察标本的各个部分,注意移动的方向和从目镜里看到的方向正好相反。
7.(2025六上·福田期末) 小智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并画图记录。下列图片中,洋葱表皮细胞是( )。
A.
B.
C.
【答案】A
【知识点】生物细胞
【解析】【分析】洋葱表皮细胞在显微镜下观察呈现出近似长方形的结构,细胞排列紧密,形态规则,具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液泡等结构。细胞壁比较明显,细胞之间有明显的界限。
8.(2025六上·福田期末) 小智观察了很多生物,发现它们都有罗伯特·胡克所描述的类似软木片上的“小房间”结构。于是初步进行归纳。下列描述中正确的是 ( )。
A.除病毒外,绝大多数生物体都是由细胞组成的
B.自然界中的大多数生物体都是由单细胞组成的
C.叶表皮上的气孔也是一个细胞
【答案】A
【知识点】生物细胞
【解析】【分析】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病毒是一类没有细胞结构的特殊生物,它们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必须寄生在活细胞内才能进行生命活动。而除病毒外,无论是单细胞生物(如草履虫、细菌等)还是多细胞生物(如动物、植物、真菌等),绝大多数生物体都是由细胞组成的,所以A选项正确。
9.(2025六上·福田期末) 荷兰的安东尼·范·列文虎克首次用显微镜发现了微生物。小慧在观察微生物时,在载玻片上放少量脱脂棉纤维,用吸水纸吸走多余的水分,目的是 ( )。
A.便于微生物成活
B.便于染色
C.控制微生物的运动速度
【答案】C
【知识点】微生物;微生物与健康
【解析】【分析】微生物(如草履虫等)在水中会自由运动,这使得在显微镜下观察它们时难以清晰地看到其结构和行为。在载玻片上放少量脱脂棉纤维,可以形成一些阻挡,使微生物的运动受到限制;用吸水纸吸走多余的水分,也会使微生物所处的液体环境变窄,进一步限制其运动范围,从而达到控制微生物运动速度的目的,便于更清晰地观察微生物,所以C选项正确。
10.(2025六上·福田期末)小慧观察地球结构模型,发现平均厚度最厚的部分是 ( )。
A.地壳 B.地幔 C.地核
【答案】C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结构
【解析】【分析】地球内部的结构特点是:从外到内厚度逐渐增加,温度逐渐升高,地球内部圈层(从外到内)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地球的内部结构中厚度最大的是地核,地壳最薄。
11.(2025六上·福田期末)小慧观察地球海陆分布模型,发现( )。
A.地球表面海洋面积远远大于陆地面积
B.地球上的海洋现在彼此都是不连通的
C.地球上的陆地现在彼此都是连通的
【答案】A
【知识点】地球上的水
【解析】【分析】通过观察地图我们可以发现,地球表面被大部分的蓝色区域占满,在地图上用蓝色表示海洋。地球表面的海洋占地球总面积的71%,陆地占29%。
12.(2025六上·福田期末)小智用简易圭表观察日影的变化。圭表由圭和表两部分组成,立着的部分是( )。
A.圭 B.表 C.不能确定
【答案】B
【知识点】影长的四季变化
【解析】【分析】圭表是我国古代科学家发明的一种度量日影长度的天文仪器,由 “圭” 和 “表” 两个部件组成。其中,“表” 是直立于平地上的标杆或石柱,用于测量太阳照射时所产生的影子;“圭” 是正南正北方向平放的尺,与表相连,主要用来测量表影的长度。
13.(2025六上·福田期末)小慧观察昼夜交替对生物的影响。下列描述中正确的是 ( )。
A.昼夜的光照变化对生物活动有影响。蝴蝶适应强光,在白天活动,猫头鹰则相反
B.昼夜的温度变化对生物活动有影响。例如青蛙冬眠,枫树落叶
C.昼夜交替对生物活动没有影响,只有四季变化对生物活动有影响
【答案】A
【知识点】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
【解析】【分析】昼夜的光照变化确实对生物活动有显著影响。不同的生物对光照强度和时间有不同的适应策略。蝴蝶具有发达的视觉系统,能够适应较强的光照,所以它们通常在白天活动,进行觅食、交配等行为;而猫头鹰的眼睛具有特殊的结构,对弱光环境更为适应,其夜间视力极佳,因此它们主要在夜间活动,利用夜间的环境来捕猎和生存。A选项正确。
14.(2025六上·福田期末)小智观察了剪刀,发现剪刀是 ( )。
A.斜面和杠杆组合的工具
B.只应用了杠杆的工具
C.只应用了斜面的工具
【答案】A
【知识点】剪刀
【解析】【分析】剪刀既应用了杠杆原理,又应用了斜面原理,是斜面和杠杆组合的工具。
15.(2025六上·福田期末)小慧观察并比较书本和电脑传播信息的异同。下列描述中主要属于书本传播信息方式的是( )。
A.纸张记录 B.电子信息技术记录 C.图文
【答案】A
【知识点】信息的交流传播
【解析】【分析】书本是通过在纸张上印刷文字、图片等信息来记录和传播内容的,纸张是书本记录信息的载体,所以 “纸张记录” 是书本传播信息方式的主要特点,A选项正确。
16.(2025六上·福田期末)地球上的昼夜交替现象是怎样形成的 小智搜集了四种假设;
①地球不动,太阳围绕着地球转
②太阳不动,地球不自转,但它围绕着太阳转
③地球原地自转
④地球围绕着太阳转,同时地球自转
(1)以上四种假设,能让地球上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的有( )。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②③④
(2)“地心说”和“日心说”都是解释地球上昼夜交替现象的著名学说。以上四种假设,属于“地心说”的是 ( ),属于“日心说”的是( )。
A.① B.② C.④
(3)用手电筒、地球仪模拟上面的假设②,帮小智画出实验设计图。(用箭头表示地球围着太阳转的方向)
(4)阅读下面的资料,寻找新的证据。
1851年,法国科学家傅科当众在大厅的顶上悬挂了一条67米长的绳索,绳索的下面是一个重28千克的大摆锤。摆动实验进行几小时后,它的轨迹偏离了原来的位置。傅科用实验的方法证实了地球的自转。傅科的实验装置叫作“傅科摆”,今天在很多天文馆和科技馆里也能看到它。
根据资料,可以知道:地球上昼夜交替现象是由于( )形成的。
A.地球自转 B.太阳围绕着地球转 C.太阳自转
【答案】(1)C
(2)C
(3)略
(4)A
【知识点】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昼夜交替
【解析】【分析】(1)昼夜交替是地球上一种重要的自然现象,它主要由地球的自转引起。题中四种假设都能够产生昼夜交替现象。
(2)在上述四种假设中,“④地球围绕着太阳转,同时地球自转” 符合 “日心说” 的观点,即太阳是中心,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且自身自转;而 “②太阳不动,地球不自转,但它围绕着太阳转” 虽然地球不自转这一点与 “日心说” 不完全一致,但它认为太阳不动,地球绕太阳转,也体现了太阳是中心的思想,一定程度上符合 “日心说” 的部分观点;“③地球原地自转” 若结合 “日心说” 中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观点,也可以认为是地球在绕太阳公转的同时进行自转的一部分情况,所以从整体上看,属于 “日心说” 的是②③④。
(3)在纸张的一侧绘制一个手电筒的简易图形。可以画一个圆柱体表示手电筒的筒身,在筒身的一端画一个圆形表示灯泡的位置,以体现手电筒的基本特征。在纸张的中心位置绘制一个地球仪的图形。可以画一个圆形代表地球仪的球体,在球体上简单画出一些大陆和海洋的轮廓,以体现地球仪的样子。
(4)1851 年法国科学家傅科通过 “傅科摆” 实验,即悬挂长绳索和大摆锤,摆动几小时后轨迹偏离原来位置,用实验的方法证实了地球的自转。 而地球上昼夜交替现象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地球的自转。地球自转是指地球绕自转轴自西向东的转动,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约为 24 小时。在地球自转过程中,地球表面不同的地区会依次面向太阳和背向太阳,面向太阳的地区为白天,背向太阳的地区为黑夜,从而产生昼夜交替现象。
17.(2025六上·福田期末)地球自转的方向是怎样的 小慧按照教材提示,做了“北京和乌鲁木齐谁先迎来黎明”的模拟实验。回顾所学内容,帮小慧完成实验记录表的填写。
图示 看到的现象(在□里打“ ”)
模拟实验一 乌鲁木齐先迎来黎明 北京先迎来黎明
模拟实验二 乌鲁木齐先迎来黎明 北京先迎来黎明
进一步验证 坐在前进的汽车上,观察窗外路边的树木。 树木往前移 树木往后移
坐在转动的转椅上,顺时针旋转。 周围的景物顺时针旋转 周围的景物逆时针旋转
得出结论 地球自转的方向是 (选填“自西向东”或“自东向西”)。
【答案】自西向东
【知识点】地球自转
【解析】【分析】地球自转是地球绕自转轴自西向东的转动,从北极点上空看呈逆时针旋转,从南极点上空看呈顺时针旋转。
18.(2025六上·福田期末)斜面对人们搬运物体有什么作用 小智按照教材提示分别搬运了重0.15牛的木块和重0.5牛的石块。回顾所学内容,帮小智完成实验记录表的填写。
用弹簧测力计直接提升到20厘米高的平台,读数。(在□里打“ ”) 用木板搭一个斜面,沿着木板用弹簧测力计匀速缓慢地拖动到20厘米高的平台,读数。(在□里打“ ”)
搬运木块 0.15牛 小于0.15牛 0.15牛 小于0.15牛
搬运石块 0.5牛 小于0.5牛 0.5 牛 小于0.5牛
得出结论 用斜面搬运物体, (选填“可以”或“不可以”)省力。
【答案】可以
【知识点】斜面
【解析】【分析】斜面是一种简单机械,当我们利用斜面搬运物体时,在斜面上推动物体所需要的力比直接将物体垂直提升所需要的力要小。 这是因为使用斜面时,虽然物体移动的距离变长了,但是所需要克服重力的力变小了,即使用斜面可以省力。例如,在往车上搬运重物时,搭一块木板形成斜面,沿着斜面推重物会比直接把重物抬上车要轻松很多。
19.(2025六上·福田期末)探究杠杆和轮轴的秘密。
(1)杠杆有3个点,即用力点、阻力点、支点,请帮小慧在左下图中标出这三个位置。
(2)小慧想用上面的装置将大石块从A位置撬动到B位置(如右上图)。下列3种方法中,大石块仍然停留在原地难以被撬动的方法是( ),能将大石块撬动并移得最远的方法最有可能是 ( )。
A.
B.
C.
(3)小慧的力气比较小,她和两个力气大的同学玩推门游戏。力气大的两个同学在门内,关好门,在转轴处用手使劲抵住门,小慧在门外,在远离转轴的门边处用手推门,门很轻松地推开了。这是怎么回事 (请画出简图,并分析原因)
【答案】(1)略
(2)B
(3)略
【知识点】杠杆
【解析】【分析】像撬棍这样的简单机械叫做杠杆。杠杆上有三个重要的位置:支撑着杠杆,使杠杆能围绕着转动的位置叫支点;在杠杆上用力的位置叫用力点;杠杆克服阻力的位置叫阻力点。当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杠杆省力;当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杠杆费力;当阳力点到支点的距离等于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1)杠杆绕着转动的固定点叫做支点。对杠杆用力的位置就是用力点。杠杆克服阻力的位置就是阻力点。
(2)小慧想用上面的装置将大石块从A位置撬动到B位置。下列3种方法中,大石块仍然停留在原地难以被撬动的方法是A,能将大石块撬动并移得最远的方法最有可能是B。
(3)画一个长方形代表门,用一个小圆圈表示门的转轴。在门内靠近转轴的位置画两个小人表示力气大的同学,他们用手抵住门;在门外远离转轴的位置画一个小人表示小慧,她用手推门。小慧能轻松推开门是因为她利用了较长的动力臂,根据杠杆原理,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她力气小也能产生足够的转动效果来克服两个力气大的同学的阻力。
20.(2025六上·福田期末)电磁铁的磁性强弱与线圈的匝数有关吗 帮小智完成实验设计、记录及分析。 (在□里打“ ”)
研究的问题 电磁铁的磁性强弱与线圈的匝数有关吗
作出假设 电磁铁的磁性强弱与线圈的匝数可能无关
所需材料 □大铁钉 □导线 □电池 □大头针 □指南针 □弹簧测力计
控制变量 不 能 改 变的 □铁钉的粗细、长短 □导线的粗细和长短 □线圈缠绕的匝数 电池的电量和数量
需 要 改 变的 □铁钉的粗细、长短 导线的粗细和长短 □线圈缠绕的匝数 电池的电量和数量
实验步骤 制作一个缠绕20匝线圈的电磁铁,通电,检测能吸引多少个大头针。 用同样的材料、同样的方法,制作一个缠绕50匝线圈的电磁铁,通电,检测能吸引多少个大头针。 用同样的材料、同样的方法,制作一个缠绕80匝线圈的电磁铁,通电,检测能吸引多少个大头针。
实验记录 20匝线圈的电磁铁,平均吸引大头针7个;50匝线圈的电磁铁,平均吸引大头针 18个;80匝线圈的电磁铁,平均吸引大头针30个。
得出结论 电磁铁的磁性强弱与线圈的匝数 (选填“有”或“没有”)关系。线圈匝数越多,电磁铁的磁性越 (选填“强”或“弱”或“没有变化”)。
【答案】有;强
【知识点】电磁铁的磁性
【解析】【分析】电磁铁的磁性强弱与电流大小、线圈匝数、有无铁芯等因素有关。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电磁铁的磁性强弱与线圈的匝数是有关系的。 我们可以通过实验来验证,比如使用相同的铁芯,控制通过电磁铁的电流大小相同,改变线圈的匝数,用电磁铁去吸引大头针等小铁制品。当线圈匝数越多时,相当于把多个单匝线圈产生的磁场叠加起来。因为每匝线圈都能产生一定的磁场,匝数增多,产生的磁场就会叠加增强,所以电磁铁的磁性就越强,能吸引更多的大头针等小铁制品。
21.(2025六上·福田期末)制作一个小电动机装置并进行实验。
(1)帮小慧按正确的制作顺序排序,正确的制作顺序是 ( )。
A.①→②→③ B.①→③→② C.②→③→①
(2)粗铜线制作的Y 型支架,相当于电动机后盖的 ( )。
A.电刷 B.换向器 C.电磁铁
(3)手持的环形磁铁相当于电动机外壳内的( )。
A.永久磁铁 B.电磁铁 C.转子
(4)用磁铁靠近转子,发现转子 (选填“会”或“不会”)动。
(5)改变磁铁靠近转子的南北极,转子的转动方向会 (选填“改变”或“不变”)。
【答案】(1)C
(2)A
(3)A
(4)会
(5)改变
【知识点】电动机
【解析】【分析】(1)制作小电动机装置的正确顺序可以总结为:准备材料→制作转子→安装转子→让转子转动→改变转子转动状态 。选项C正确。
(2)电刷的作用是与换向器配合,将电流引入电动机的转子线圈中。在电动机工作时,电刷与换向器表面保持滑动接触,持续为线圈供电。用粗铜线制作的 Y 型支架可以起到类似电刷的作用,它能够与转动的部分接触,将电流传导给转子线圈,使线圈中有电流通过从而产生磁场与外部磁场相互作用而转动。
(3)永久磁铁是指能够长期保持磁性的磁体。在电动机中,外壳内常常安装有永久磁铁,其作用是提供一个稳定的外部磁场,与转子线圈产生的磁场相互作用,使转子转动。手持的环形磁铁可以提供一个稳定的磁场,与电动机外壳内的永久磁铁作用类似,所以它相当于电动机外壳内的永久磁铁。
(4)因为电动机的转子一般是由绕有线圈的铁芯组成,当有电流通过线圈时,线圈会产生磁场。此时若用磁铁靠近转子,磁铁的磁场与转子线圈产生的磁场之间会产生相互作用,从而使转子受到力的作用而发生运动。即使转子中没有电流通过,转子的铁芯是可以被磁铁吸引的,磁铁靠近转子时也会对转子产生磁力作用,使转子可能发生移动。
(5)这是因为电动机转子的转动是基于磁场的相互作用。转子上的线圈通电后会产生磁场,与外部磁铁的磁场相互作用,从而使转子转动。当改变外部磁铁的南北极时,磁场的方向发生了改变,那么转子线圈所受磁场力的方向也会改变,根据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所以转子的转动方向就会发生改变。
22.(2025六上·福田期末)本学期,你进行了哪些方面的调查和分析,请写出自己调查的内容和分析后的建议(至少写一个方面的内容和分析建议)。
【答案】略
【知识点】科学常识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内容,给出合理调查和分析即可。如:通过查阅资料、实地观察以及对相关行业从业者访谈,了解电磁铁在不同领域的应用情况,包括常见的应用场景、使用的电磁铁类型、工作原理以及应用效果等。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