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学业水平考试
高二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考试时间为 150 分钟,试卷 150 分。考试形式闭卷。
2.本试卷中所有试题必须作答在答题卡上规定的位置,否则不给分。
3.务必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座号用 0.5 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 I(本题共 5 小题,17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小说多有从形式上看来,经过三次重复才能完成的情节,著名的如“刘玄德三
顾茅庐”“宋公明三打祝家庄”,等等。这种情节的特点是同一施动人向同一对象作三次重
复的动作,取得预期效果,因而笔者称之为“三复情节”。
由元明至清末,无论长篇短篇、世情、神魔、英雄传奇、侠义公案等各体各类,中国通
俗小说对“三复情节”模式的运用普遍深入而且持久。其意义各自不同。有的妙在“三复情
节”本身,有的有调节叙事节奏的作用,有的还可以起到加强组织结构的作用,如《红楼梦》
中“刘姥姥三进荣国府”。
以先秦人最重的卜筮而言,《礼记·曲礼上》简括为“卜筮不过三”,孔颖达疏:“卜
筮不过三者,王肃云:‘礼以三为成也。’”“礼以三为成”就是说“三”为成礼之数,过
或不及都是非礼的行为。而中国古代社会是一个礼教的社会,无往而不有礼数,所以“筮不
过三”“礼以三为成”实行的结果就是“事不过三”。“事不过三”即是周秦以来中国人生
活中一个重要而突出的习惯法则,它表现了中国人处事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统一的作风。中国
人“礼以三为成”——“事不过三”的文化传统,也就是一件事可以做三次,并且最多做到 三次的观念与习惯,乃是中国小说“三复情节”的生活渊源。
“三复情节”合乎美的比例和尺度。亚里士多德《诗学》认为:“戏剧的情节也应有一
定的长度,最好是可以让记忆力把它作为整体来掌握。”显然,与定数“三”的绝对量度相
联系,“三复情节”最合乎审美在“体积大小和秩序”上的要求。它既不太大,又不太小,
对于读者来说,正是有一定长度,又便于“让记忆力把它作为整体来掌握”的那种美感形式。
《三国演义》中“三顾茅庐”“三气周瑜”,比“六出祁山”“七擒孟获”“九伐中原”更
脍炙人口的事实,正可以证明“三复情节”形式美的这种优越性。
其次,“三复情节”合乎寓变化于整齐、统杂多于单一的美学理想。“三复情节”写一
件事重复做三次而成功,故事主要在两个人物(或方面)之间展开,有头、有身、有尾,相
对独立,具有单纯和整一的特点;而在高明的作家笔下,情节内部每一重复的内容都有变化
深入,使一个可能很简单的情节得以宽展、延长而局面不可预拟,如金圣叹评《水浒传》曰:
“三打祝家,变出三样奇格,知其才大如海。”
一般情况下,“三复情节”的发展表现为进展→阻塞→进展→阻塞→进展→完成的三段
式形态。这种螺旋上升的三段完成模式,强化了矛盾双方的对立,合比例而又有节奏地把故
事推向高潮。从接受美学的角度看,这种处理情节的手法推迟了高潮的到来,使读者期待的
心弦绷到最紧,而又未至于滥用读者的耐心,在读者急不可待的顶点,恰到好处地呈现结局,
这正如筑堤遏流,筑到可以承受的极限突然放开,才能造成水流宣泄的最壮观场面。
(摘编自杜贵晨《中国古代小说“三复情节”的流变及其美学特点》,有删改)
材料二:
中国古典小说“以三为法”的最本质的艺术特征是体现了审美简化的原理。小说家运用
“三”这个有意味的数字,把复杂的千头万绪的社会现象归结到一种有规律的简明的艺术形
式当中。诸葛亮长期隐居隆中,不攀豪强。一旦出山,便与刘备纵谈天下大势,指出了三分
天下的总策略。这是整个封建时代中国文人“入世”和“出世”传统心态的反映,对于这样
一个复杂的心理结构转化过程的再现,小说家设置了一个三请诸葛亮的情节结构,艺术处理
简单而又深邃。
“以三为法”的结构叙事艺术是以层次演进来体现自己“结构特征”的简化。“三”在
古人的眼里本来就是“多”的意思,“以三为法”就要求依据多样而统一的美学命题,把小
说主题和题材的统一与情节描写、人物刻画的多样,形成各个部分渐次演进,从而使整个作
品处于最简的结构之中,归结为演进美。犹如在一个乐章中不断重复主旋律,但由于每一次
重复,音调和节奏不断变化,在给人们新的美感享受时,又强化对主旋律的领悟和理解。《红
楼梦》正面描写发丧送葬的重大情节共有三次:即秦可卿之死、贾敬之死和贾母之死。按照
他们的身份和地位来说,丧礼得应当一次比一次“体面”,可是恰恰相反。秦可卿死后,着
意渲染丧事的豪华和侈糜,其排场之大,挥霍之巨,贾府空前。贾敬丧事的规模与其嫡亲的
孙媳妇秦可卿相比,就大为逊色了。贾母的丧事,则是“内囊尽上来”后又被抄家的情况下
操办的,整个丧事,“银钱吝啬”。送殡的队伍更是寒伧,连车辆也是叫贾蔷到亲戚家借去
的。总之,曹雪芹设计的这三件丧事,从死者的身份、辈份、年龄与其出丧的铺排、规模和
气势,不仅仅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更重要的则是形象地表现了一个赫赫扬扬百年望族之家,
如何从“烈火烹油、鲜花著锦”之盛,到逐步衰败的历史过程。三代人物,三次发丧,像三
个阶段的标志一样昭示着封建贵族不可挽回的败亡的悲剧主题,显示出“以三为法”结构叙
事对主题开掘的演进美。
(摘编自郑铁生《中国古典小说叙事结构“以三为法”的文化意识》,有删改)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 “三复情节”合乎周秦以来中国人的生活习惯法则,也合乎普遍的美学原理,在后世
各种小说中一直被普遍应用。
B. “礼以三为成”就是一件事情可以重复做到三次,但是不能超过三次,这在主观上就
成了“事不过三”。
C. 中国古代小说情节也有重复三次以上的,但这种情节设计在形式美上不如“三复情节”优
越,因而不能取得成功。
D. 《红楼梦》中秦可卿、贾敬和贾母三人丧事的情节设计,体现了审美简化的原理,在
层次演进中表现贾府衰败的进程。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 “三复情节”这一情节模式,从形式上看来是三次重复,但是在其情节内部则有着变
化深入或者层进。
B. “三”,可以表示基数“三”,如《论语》中的“吾日三省吾身”;也可以表示“多”,
如《谏太宗十思疏》中的“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C. 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运用了比喻论证,化抽象为具体,化艰深为浅显,有效增强了文章
的论证力量。
D. 杜贵晨在别的文章中说“三复情节”表现为“起一中一结”的形态,这与材料一的
说法有一致之处。
3. 根据材料一,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证明“三复情节”的一项是(3 分)( ▲ )
A. 《水浒传》:陆虞候火烧草料场 B. 《西游记》:孙行者三调芭蕉扇
C. 《三国演义》:宴桃园豪杰三结义 D. 《三国演义》:破关兵三英战吕布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行文思路。(4 分)
▲
5.请根据两则材料,结合《三国演义》中故事的走向,简析“三顾茅庐”这个“三复情节”
的作用。(4 分)
▲
(二)现代文阅读 II(本题共 4 小题,18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失踪在 1947
胡炎
①1947 年一个阒寂的秋夜,大耳朵独自踩着霜白的月光向村外走去。在村头的老槐树
下,他回过头望了望家的方向。
②望不到家,那三间瓦房同所有的村舍都淹没在了诡谲的月光里。不远处一只疤瘌狗用
特有的破锣音梦呓似的叫了两声,丝毫没有惊扰每一扇窗里酣沉的呼吸。大耳朵激灵了一下,
便接着向前走去,越过田垄,穿过丛密的小树林,爬上了斗折蛇行的山道。月光冰凉,照着
他脸上缓缓淌下的泪水……
③多年后,大耳朵秋夜出走的情景依旧萦回在柳眉儿的梦里。她确信那天晚上大耳朵是
含泪离开的,他在无边无际的夜色中不停地回头,就像一场身不由己的梦游。他被月光裹挟,
走向了未知的远方。
④在此后的时光中,柳眉儿常想:我的大耳朵到底去哪儿了呢
⑤这个疑问贯穿了她的一生,成为她后半生苦苦寻找的谜底。她向全村的人打听,没有
一个人知道大耳朵的下落。她甚至在恍惚中问过那只疤瘌狗,她说:“狗啊,大耳朵平日里
待你多好,怕你饿着,省下半块馍都尽着你吃。你和大耳朵最亲,一定知道他去哪儿了对吧 ”
听不懂人话的疤瘌狗只是无精打采地吠了两声,便趴在墙根下打盹去了。后来,她几乎把能
走到的地方全部走过了一遍,这样就几乎走完了她的一生。
⑥她曾无数次在梦中遇见她的大耳朵。即使在她老态龙钟的时候,梦里的大耳朵依旧是
年轻时的样子。嚯,他可真帅,高挑个,宽肩细腰,鼻直口阔,尤其那两只威风凛凛的大耳
朵,被日光映得赤红剔透。他就那么坐在大槐树下,手捧着一片树叶,吹奏着不知名的小调
儿。她捯着碎步追上去,嘴里叫着:“大耳朵,你这个冤家啊……”但是,辽阔的夜色铺天
盖地降下来,大耳朵在冰凉的月光中转眼便不见了,只有那条骨瘦如柴的疤瘌狗匍匐在老槐
树下,吐着暗红色的舌头,可怜巴巴地望着她。
⑦柳眉儿和儿子盼归出现在潘教授的家中,是在 1992 年的夏天。那时潘教授正坐在阳
台上,翻阅着一叠厚厚的资料。他没有想到家里会突然出现两个不速之客。67 岁的柳眉儿
看上去像一个极度衰弱的耄耋老人,被盼归搀扶着,颤颤巍巍地来到了潘教授的面前。还没
等潘教授开口,柳眉儿就双手合十说:“教授,求你帮我找个人吧!”
⑧在这个燠热的夏日,党史专家潘教授和柳眉儿进行了一次长时间的交谈。到了后来,
潘教授竟然落泪了。当然,年逾八旬的潘教授本身就是一个爱动感情的人。
⑨潘教授问了很多问题,没有发现任何线索。他总觉得有什么细节被忽略了:“把你找
过的地方都给我说一说,越详细越好。”柳眉儿如数家珍,县里、市里、省里的民政部门都
去过了,亲戚邻居、田间地头、荒村古道、陵园墓地……能找的地方全找了;哪里也没有大
耳朵的踪迹,倒是有一些捕风捉影的传言,在大耳朵出走后的几年里传得沸沸扬扬。
⑩“都是些什么传言 ”潘教授扶了下老花镜,问。柳眉儿突然陷入了沉默,仿佛那些
传言还像毒蜂一样在她的生命里飞舞。一直低头不语的盼归搓了搓手,替母亲接过潘教授的
问话:“父亲失踪后,有人说他当了土匪;有人说他八成是到蒋介石的队伍里当了兵,成了
俘虏……至于是死是活,没人能说得清。”
“这不是没可能。”潘教授拧着眉头,沉思一会儿说。“不!”柳眉儿突然愤怒了,
她站起来,枯瘪的两腮剧烈地痉挛着,“大耳朵是个好人,他怎么会去当土匪……”潘教授
对柳眉儿如此激烈的反应始料未及,他有些尴尬,一时不知所措。呆愣了一刻,赔着笑说:
“别激动,大妹子,坐下慢慢说。”
柳眉儿不坐,全身都在战栗。她瞪着潘教授,好像这个她费尽千辛万苦打听到的“活
菩萨”突然间成了她的敌人。他怎么可以随口胡说呢 他不老是宣称“不能让烈士的鲜血白
流”吗 大耳朵就算当兵,那也一定是共产党的兵,一定是的。
“你放心,我会尽最大努力去寻找大耳朵。”潘教授说。柳眉儿扬起拐棍,坚决地截
断了潘教授的话:“不用你费心了,他死了!”潘教授哑口无言,他看着柳眉儿转过身,狠
狠地捣着拐棍,穿过卧室、客厅,拉开门走了出去,下台阶的时候,她脚下一绊,差点跌倒
在地。盼归急忙扶住她,回头歉疚地看了一眼潘教授,嘴唇翕动着,却没有说出一个字来。
“他死了!”柳眉儿又厉声说,声音像折断的兵刃,在回旋的楼梯间猛烈跳荡。
死前的头一晚,柳眉儿做了一个很长的梦。这个梦颇为奇怪,什么都看不见,只有各
种萦绕不绝的声音——草叶在脚下扑倒的窸窣声,山路上的砾石滚下山崖的嗒嗒声,无数流
星划过天际的尖啸声,还有一种嘹亮而急促的“嘟嘟嘟”的号声……突然,号声戛然而止,
柳眉儿突然惊醒!只觉四下寂然,耳边仅余一个女人忽柔忽怒的争吵声:“他活着——他死
了——他活着——他死了——他活着!他活着!他活着……”柳眉儿觉得,这声音就是她的
一生。
现在,大耳朵可以告诉柳眉儿真相了,因为他们已经处于同一个世界。大耳朵出走是
为了“干大事”,后来他在半路上遇到了战争,遇到了共产党部队,他在战斗中牺牲,和他
的战友们一起喋血疆场。但他参军完全是个意外,既没告诉村里,也没通过区上,县里自然
更不可能有他的档案。但他最终还是沉默了,柳眉儿太累了,真的太累了,还是让她好好睡
去吧,忘掉一切,包括大耳朵。
(有删改)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 1947年,柳眉儿眼见大耳朵在一个秋夜出走,但他一直没有归来,于是柳眉儿余生都
在寻夫。
B. “疤瘌狗”见过柳眉儿寻夫的身影,也许还见证了大耳朵的出走,但动物不能言语,
这强化了柳眉儿的悲剧。
C. “你这个冤家啊”一句似恨实爱,有苦恼也有欢喜,又蕴含自己多年寻人无果的无限
委屈,情感丰富。
D. 小说后半部分提到柳眉儿时不再用“她”,而是反复强调姓名,营造出一种相对的
疏离感,使叙述更为客观。
7. 关于文中潘教授与柳眉儿母子对话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 潘教授是一个性情中人,他的落泪既有对柳眉儿遭遇的同情,也有对柳眉儿几十年
坚持寻夫的感动。
B. “仿佛那些传言还像毒蜂一样在她的生命里飞舞”比喻恰切,生动形象地写出传言对
柳眉儿伤害之大。
C. 潘教授身为党史专家,致力于还原历史真相,因此他会全程不顾柳眉儿的反应,直言
那些传言的合理性。
D. 柳眉儿“全身都在战栗”,既表现出对潘教授肯定传言可能性的愤怒,也隐含着对
传言可能成真的恐惧。
8. 小说中画线的地方三次写到疤瘌狗,每次所要表现的效果都不相同,请结合小说内容简
要分析。(6 分)
▲
9. 小说中写“他活着——他死了——他活着——他死了——他活着!他活着!他活着……”
的争吵声,有什么作用 (6 分)
▲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材料一:
见善,修然必以自存也;见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善在身,介然必以自好也;不善在
身,菑然①必以自恶也。故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
故君子隆师而亲友,以致恶其贼;好善无厌,受谏而能诫,虽欲无进,得乎哉?小人反是。
致乱,而恶人之非己也;致不肖,而欲人之贤己也;心如虎狼,行如禽兽,而又恶人之贼己
也;谄谀者亲,谏诤者疏,修正为笑,至忠为贼,虽欲无灭亡,得乎哉?
以善先人者谓之教,以善和人者谓之顺;以不善先人者谓之谄,以不善和人者谓之谀。
是是非非谓之知,非是是非谓之愚。是谓是,非谓非,曰直。趣舍无定,谓之无常,保利弃
义,谓之至贼。
志意修则骄富贵,道义重则轻王公,内省而外物轻矣。传曰:“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
此之谓矣。身劳而心安,为之;利少而义多,为之;故良农不为水旱不耕,良贾不为折阅②
不市,士君子不为贫穷怠乎道。
夫骥一日而千里,驽马十驾则亦及之矣故跬步而不休跛鳖千里累土而不辍 ,丘山
崇成;彼人之才性之相县③也,岂若跛鳖之与六骥足哉?然而跛鳖致之,六骥不致,是
无它故焉,或为之或不为耳!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其为人也多暇日
者,其出人不远矣。
(节选自《荀子·修身》)
材料二: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
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
国治而后天下平。
(节选自《礼记·大学之道》)
【注】①菑然:如同有灾害在身。“菑”同“灾”。②折(zhé)阅:低价销售,亏损。
③县,同“悬”,这里是差别悬殊的意思。
10. 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
涂黑,每涂对一处给 1 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 分)
驽马 A 十驾 B 则 C 亦 D 及 E 之 F 矣 G 故 H 跬步 I 而不休 J 跛鳖 K 千里 L 累土 M 而 N 不辍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见善,修然必以自存也”与《<老子>四章》“自见者不明”中的“见”含义不同。
B. 传,注释或阐述经义的文字;有时指书传、文字记载,不特指某书,文中即此意。
C.“道虽迩,不行不至”与《论语·里仁》“朝闻道,夕死可矣”中的“道”含义相同。
D.“先治其国”与“国治而后天下平”两句中的“治”含义不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 荀子对“见善”与“见不善”所持的态度,与《论语》中的名句“见贤思齐焉,见
不贤而内自省也”所表达的道理是一致的。
B. 一个人追求美好的品行,从不厌烦,既能接受别人的劝谏,又能以正确的态度去劝诫
他人,这样的人一定会一天天取得进步。
C. 品德修养高的人不会太在意富贵,不会被外物主宰自己的心灵,而小人可能会受到名
利等外物的役使。
D. 《礼记》在阐述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间的关系
时,运用了顶真的修辞手法,语言回环往复,富有音律美。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是是非非谓之知,非是是非谓之愚。(4 分)
▲
(2)故良农不为水旱不耕,良贾不为折阅不市,士君子不为贫穷怠乎道。(4 分)
▲
14. 两则文本都讲了修身的意义,其侧重点有何不同?(3 分)
▲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诗,完成 15~16 题。
书愤五首·其一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书愤五首·其二
白发萧萧卧泽中,只凭天地鉴孤忠。厄穷苏武餐毡久,忧愤张巡嚼齿空①。
细雨春芜上林苑,颓垣夜月洛阳宫。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
【注】①安史之乱中,张巡死守睢阳数月,被俘后仍骂敌不止,最后嚼齿吞牙而死。
15.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 “其一”的颔联,作者回忆当年在瓜洲渡和大散关的峥嵘战斗生活,字里行间充满英
勇豪迈之情。
B. “其二”的首联,以“白发萧萧”和“卧泽中”之状表达人生困厄,但诗人仍有不屈
之志,一颗忠心天地可鉴。
C. “其二”的颈联,以上林苑的细雨春芜和洛阳宫的颓垣夜月,抒发兴废更替、盛衰无
常的感叹。
D. “镜中衰鬓已先斑”和“壮心未与年俱老”都表达年老垂暮之慨,但前者情感悲凉,后者
格调高昂。
16. 两首诗都有“用典”的手法,请分析两首诗中典故所表达的含意。(6分)
▲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小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认为君子与小人价值指向不同,道德高尚者只需晓以大
义,而品质低劣者只能动之以利害的句子是“ ▲ , ▲ ”。
(2)高适的《燕歌行》中“ ▲ , ▲ ”两句,运用对
比表达了对主将骄惰轻敌、不恤士卒、肆意逸乐的批判和对将士们苦乐不均的不满。
(3)“月”是古诗中的重要意象,常用于抒发情思,《春江花月夜》中,“ ▲ ”
一句即写思妇愿追随月光传递相思之情;《将进酒》中,诗人用“ ▲ ”
一句借月抒怀,劝勉友人珍惜时光,尽情畅饮。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 I(本题共 2 小题,7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19 小题。
海明威的文字极为 ① ,没有冗长的絮叨,颇有硬汉的风格。在写到人物的对话或者心
理独白时,叙述者的插入语大多省略了。不过在《老人与海》中,当写到老人在几天几夜的
千辛万苦中捕获大马林鱼,又跟前来撕咬他战利品的鲨鱼群进行殊死搏斗,终于 ② ,最后
只能带着被鲨鱼吞噬后剩下的大马林鱼骨架靠近海岸时,有一段关于老人的心理独白,却有
了很多的插入语“他想”。
海明威为何要这么半口气、半口气地添加上这么多的“他想”,为何不让老人的心理独
白 ③ ,变得更连贯一些?这说明,当老人经过几天几夜的搏斗,人已经处在极度疲乏中。
当他随后反复念叨一张床时,他的意识,其实已经处在断断续续的半停摆状态了。不断插入
“他想”,正说明了意识的停顿或者暂时的休止和调节。在这种状况下,“他想”本身就超
越了交代、说明意识发生者是谁的意义,获得了描写的独立价值,而反复地追加这种插入性
描写,成了似乎要把意识在停顿中连贯起来、理性起来的一种努力。比如当海上的风让老人
驾船顺利回家时,他第一感觉,就把风作为朋友的。而又追加想一想,补充上“有时候”,
也把风暴给人的出海造成的困扰或者带来的海难考虑进来,这就更客观、理性了。
18. 请在文中横线上依次填入恰当的成语。(3 分)
① ▲ ② ▲ ③ ▲
19. 下面选自课文《老人与海》(节选)第五段,也有多处“他想”。请借鉴上文中的分析
方法,分析其中多处插入“他想”的文学效果。(4 分) 老人此时头脑清醒好使,下定决心搏击一番,但却不抱什么希望。真是好景不长啊,他
想。他盯着那条紧逼而来的鲨鱼,顺便朝那条大鱼望了一眼。这简直像是做梦一样,他想。
我没法阻止它攻击我,但我也许能制服它。尖齿鲨,他想,见鬼去吧。
▲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 3 小题,1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0~22 题。
在我们的语文学习中,逻辑是无处不在的:烛之武入情入理的分析挽救了国家,这是外
交活动中的逻辑;林庚细致辨析“木叶”的内涵与使用的场合, ① ;王安石以雄辩的论说
驳斥对变法的非难,这是治国理政中的逻辑……学点儿逻辑,对我们意义重大:不仅可以增
强思维能力,也可以助力语文学习, ② 。逻辑很有用,它能让你的思考更加严谨、周密,
让你的阅读与表达更到位、更具洞见,让你对生活的认识更理性、更深刻。
当下的我们生活在互联网时代,获取信息更加方便,但遭遇的谬误也更多。我们必须具
备识别谬误的能力,否则就有可能成为谬误的受害者甚至传播者。逻辑与这种现象的关系紧
密,它正是甄别信息与辨析谬误的武器。
例如:
A.我爱读外国文学,尤其爱读俄罗斯的、拉美的、古典的。
B.他出生时天昏地暗、飞沙走石,注定此生不凡。
C.目前大学生普遍缺少对传统文化的热情,最新调查显示,大学生喜欢和较喜欢京剧的 只占被调查人数的 14%。……
上面这些日常话语都违背了逻辑,你关注过吗?我们在生活中要试着运用逻辑来发现这
些谬误。
20. 下列句子中的“关系”和原文中加点的“关系”,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 分)(▲)
A. 在这关系革命前途的紧要关头,毛主席决定渡过湘江,开始长征。
B. 正是对世事已有足够了解的关系,成年后的大卫·科波菲尔几乎对任何事物都不引以
为怪了。
C. 随身带上团的关系,到时候面见上级,或许对你有用。
D. 焦裕禄明白党与群众是鱼与水的关系,党员应该为广大群众服务。
21.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 12 个字。(4 分)
①
②
22. 文中画横线的三个句子都有逻辑错误,请任选两句,加以说明。(6 分)
▲
四、写作(60 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给打败。 ——(美)海明威
辞让之心,礼之端也。
——(战国)孟子 自矜其智非智也,谦让之智斯为大智;自矜其勇非勇也,谦让之勇斯为大勇。
——《弟子箴言》
有的同学认为新时代的青年需要硬汉精神,不惧困难,不怕失败;有的同学则认为新时
代青年应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谦让精神。关于“硬汉精神”和“谦让精神”,你有怎
样的感触与思考?
请综合理解上述三条名言,写一篇文章表达你对这一问题的看法。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
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17分)
1. 答案:D。A项,“在后世各种小说中一直被普遍应用”错误,材料一指出是“中国通俗小说”;B项,“主观上就成了‘事不过三’”错误,“事不过三”是“礼以三为成”实行的结果;C项,“不能取得成功”说法绝对,材料一只是说“三复情节”在形式美上有优越性。
2. 答案:C。材料一主要运用举例论证、引用论证等方法,未使用比喻论证;材料二“犹如在一个乐章中不断重复主旋律”运用了比喻论证,C选项中“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运用了比喻论证”说法错误。
3. 答案:B。“孙行者三调芭蕉扇”中,孙悟空三次向铁扇公主借芭蕉扇,同一施动人(孙悟空)向同一对象(铁扇公主)作三次重复的动作,符合“三复情节”的定义。A选项“陆虞候火烧草料场”不存在三次重复动作;C选项“宴桃园豪杰三结义”强调的是三人结义,并非同一施动人向同一对象作三次重复动作;D选项“破关兵三英战吕布”是三人共同对战吕布,不符合“三复情节”特点。
4. 材料一开篇提出“三复情节”的概念,指出中国通俗小说对其运用普遍深入且持久,意义多样。接着阐述“三复情节”的生活渊源,即“礼以三为成”“事不过三”的文化传统。然后从美学角度分析“三复情节”的优越性,包括合乎美的比例和尺度、合乎寓变化于整齐的美学理想,以及其三段式形态对情节发展和读者接受的作用 。
5. “三顾茅庐”的作用:从情节上看,刘备三次拜访诸葛亮,使情节富有波澜,强化了矛盾双方的对立,将故事推向高潮,增强了故事的吸引力 。从人物塑造上,刘备的三次拜访体现了他求贤若渴的品质,也衬托出诸葛亮的非凡才能和谨慎性格,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从文化内涵上,“三顾茅庐”符合“礼以三为成”的文化传统,体现了中国人处事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统一的作风 。从艺术效果上,符合寓变化于整齐的美学理想,每次拜访的情节和对话都有变化深入,给读者带来独特的审美体验 。
(二)现代文阅读(18分)
6. 答案:A。文中“在此后的时光中,柳眉儿常想:我的大耳朵到底去哪儿了呢”表明柳眉儿并不确定大耳朵是在自己眼前出走的,“眼见”表述错误。
7. 答案:C。潘教授并非不顾柳眉儿的反应,他开始并不知道传言内容对柳眉儿的伤害,且在柳眉儿愤怒后,他也表现出尴尬、不知所措,并非全程直言传言的合理性。
8. 三次写疤瘌狗的效果:第一次,“不远处一只疤瘌狗用特有的破锣音梦呓似的叫了两声,丝毫没有惊扰每一扇窗里酣沉的呼吸”,以疤瘌狗的叫声衬托秋夜的阒寂,营造出一种静谧又有些诡异的氛围,为大耳朵的出走渲染环境 。第二次,“听不懂人话的疤瘌狗只是无精打采地吠了两声,便趴在墙根下打盹去了”,柳眉儿向疤瘌狗打听大耳朵的下落,狗的反应强化了柳眉儿寻夫无果的无奈与孤独,凸显她的悲剧命运 。第三次,“只有那条骨瘦如柴的疤瘌狗匍匐在老槐树下,吐着暗红色的舌头,可怜巴巴地望着她”,此时的疤瘌狗见证了柳眉儿在梦中与大耳朵相遇又分离的场景,增添了故事的悲凉感,进一步深化了柳眉儿的悲剧色彩 。
9. 争吵声的作用:从情节上,“他活着——他死了——他活着——他死了——他活着!他活着!他活着……”这种反复的争吵声,设置悬念,引发读者对大耳朵生死的好奇,推动情节发展 。从人物塑造上,这一争吵声体现出柳眉儿内心对大耳朵生死的纠结与挣扎,她渴望大耳朵活着,但又因多年寻找无果而内心充满不确定,丰富了柳眉儿的人物形象 。从主题上,这一争吵声象征着柳眉儿的一生,她在希望与失望中徘徊,突出了她寻夫的艰辛和执着,深化了小说的悲剧主题 。从情感上,强化了小说的情感张力,展现出柳眉儿复杂而深沉的情感,让读者更能体会到她的痛苦与坚持 。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20分)
10. 答案:驽马A十驾B则G亦及之矣,故J跬步而不休,跛鳖K千里;累土M而不辍。“则”表示承接,连接“十驾”和“亦及之矣”;“故”表因果,引出后面的论述;“跬步而不休”“累土而不辍”是并列的句子,分别论述坚持的重要性 。
11. 答案:C。“道虽迩,不行不至”中“道”指道路;“朝闻道,夕死可矣”中“道”指真理、道理,二者含义不同。A项,“见善,修然必以自存也”中“见”是看见;“自见者不明”中“见”通“现”,表现。B项,“传”在文中指注释或阐述经义的文字。D项,“先治其国”中“治”是治理;“国治而后天下平”中“治”是治理得好、太平。
12. 答案:B。文中说“好善无厌,受谏而能诫”,强调的是接受别人的劝谏并能警戒自己,而不是去劝诫他人,B选项理解错误。
13. 翻译:
(1)能肯定正确的(言行)、否定错误的(言行),这叫明智;否定正确的(言行),肯定错误的(言行),这叫愚蠢 。(“是是”“非非”“知”“愚”各1分 )
(2)所以优秀的农夫不会因为遇到水旱灾害就不耕种,优秀的商人不会因为亏损就不做买卖,有志操和学问的人不会因为贫穷就懈怠道义 。(“为”“折阅”“市”“怠”各1分 )
14. 侧重点不同:《荀子·修身》侧重于修身对个人成长和为人处世的影响,如能区分善恶、辨别是非,能使人役物而非役于物,能在困境中坚守道义等 。《礼记·大学之道》侧重于修身与治国、平天下的关系,强调修身是实现治国、平天下的基础和前提,通过层层递进的关系阐述了个人修养对社会和国家的重要性 。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15. 答案:C。“其二”的颈联以上林苑和洛阳宫的荒凉景象,表达了对国家沦陷的悲痛和对收复失地的渴望,而非兴废更替、盛衰无常的感叹。
16. 典故含意:《书愤五首·其一》中“塞上长城”的典故,诗人以“塞上长城”自比,表达了自己渴望像长城一样捍卫国家边疆的壮志;“出师一表”用诸葛亮上表出师的典故,表达了对诸葛亮的敬仰,以及对南宋朝廷无人能像诸葛亮一样北伐复国的感慨 。《书愤五首·其二》中“苏武餐毡”用苏武被困匈奴,餐毡吞雪仍坚守气节的典故,表达诗人对苏武坚贞不屈精神的赞美,也暗示自己虽身处困境仍坚守爱国之志;“张巡嚼齿”用张巡死守睢阳、骂敌不止的典故,表达诗人对张巡忧愤杀敌的敬佩,以及自己壮志未酬的悲愤 。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7.(1)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2)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3)愿逐月华流照君;人生得意须尽欢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7分)
18. 答案:①简洁明了 ②筋疲力尽 ③一气呵成
19. “他想”的文学效果:文中多处插入“他想”,体现出老人在与鲨鱼搏斗过程中意识的断断续续。“真是好景不长啊,他想”“这简直像是做梦一样,他想”,这些“他想”反映出老人在面对鲨鱼攻击时内心的复杂情绪,既有对眼前困境的无奈,又有不甘放弃的挣扎 。同时,“他想”的插入也使心理独白更具真实感,让读者能更真切地感受到老人在极度疲乏状态下的心理活动,增强了小说的感染力 。
(二)语言文字运用(13分)
20. 答案:D。文中“逻辑与这种现象的关系紧密”中“关系”指事物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状态。A项“关系”指对有关事物的重要性;B项“关系”表示原因;C项“关系”指组织关系;D项“关系”指事物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状态,与文中相同。
21. 补写语句:①这是文学研究中的逻辑 ②还能更好地甄别信息
22. 逻辑错误分析:A句,“俄罗斯的、拉美的”属于按地域划分,“古典的”属于按时间划分,分类标准不一致,犯了“划分不当”的逻辑错误 。B句,“出生时天昏地暗、飞沙走石”与“注定此生不凡”之间没有必然的因果联系,犯了“强加因果”的逻辑错误 。C句,仅依据大学生喜欢京剧的人数占比,不能得出“大学生普遍缺少对传统文化的热情”的结论,京剧只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犯了“以偏概全”的逻辑错误 。
四、写作(60分)
23. 略。 可从以下角度立意:新时代青年应兼具硬汉精神与谦让精神,在面对困难时展现硬汉精神,勇往直前;在人际交往中秉持谦让精神,促进和谐 。论述时可结合具体事例,如运动员在赛场上顽强拼搏(硬汉精神),同时又尊重对手(谦让精神);也可从个人成长、社会发展等方面进行阐述,注意逻辑清晰,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