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子》选读
一、郑人有且买履者
课时演练·促提升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天下大水,而鲧、禹决渎 渎:大川。
B.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期:希望。
C.论世之事,因为之备 论:研究。
D.卜子妻写弊裤也 写:书写。
解析:写:仿效。
答案:D
2.下列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解析:B项,之:结构助词,的。A项,以:连词,用来/介词,因为。C项,为:动词,做/介词,被。D项,且:副词,将要/连词,表递进关系。
答案:B
3.对下列句子中的“说”字,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 ②故先王有郢书,而后世多燕说 ③燕相受书而说之 ④燕相白王,王大说,国以治 ⑤此二人说者皆当矣 ⑥夫奚说书其不义以遗后世哉
A.①④/②③/⑤⑥ B.①④/②③⑥/⑤
C.①③④/②⑥/⑤ D.①/②③/④⑤⑥
解析:①④“说”同“悦”;②③⑥“说”,解释,⑤“说”,劝说。
答案:B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
(2)先王之言,有其所为小而世意之大者,有其所为大而世意之小者,未可必知也。
(3)其父不自罪于教子非也,而自知其益富。
参考答案:(1)因此圣人不希望照搬古代那一套,不墨守成规,研究当世的事情,从而给它准备相应的措施。
(2)古代帝王的话,有针对的事情很小而现在社会上把它猜测得很重大的,有针对的事情很大而现在社会上把它猜测得很小的,所以古代帝王的话现在不一定可以明白。
(3)这位女子的父亲不怪罪自己在教育女儿方面不对,却因为他的财富增加了而自认为聪明。
二、阅读鉴赏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5~8题。
昔者,郑武公欲伐胡,故先以其女妻胡君,以娱其意。因问于群臣:“吾欲用兵,谁可伐者?”大夫关其思对曰:“胡可伐!”武公怒而戮之,曰:“胡,兄弟之国也。子言伐之,何也?”胡君闻之,以郑为亲己,遂不备郑。郑人袭胡,取之。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此二人说者皆当矣,厚者为戮,薄者见疑,则非知之难也,处知则难也!
(《韩非子·说难》)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故先以其女妻胡君 故:故意。
B.胡君闻之,以郑为亲己 亲:亲近。
C.暮而果大亡其财 亡:逃亡。
D.薄者见疑 见:被。
解析:C项,亡:丢失。
答案:C
6.下列加点词与例句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相同的一项是 ( )
例:故先以其女妻胡君,以娱其意
A.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
B.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C.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D.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
解析:B项与例句相同,均为名词活用为动词。A、C两项均为名词作状语。D项,形容词使动用法。
答案:B
7.文中“此二人说者皆当矣”中的“此二人说者”指的是( )
A.宋富人之子和邻人之父 B.宋富人和邻人之父
C.郑武公和关其思 D.关其思和邻人之父
解析:根据后面的“厚者为戮,薄者见疑”可以推断得出。
答案:D
8.“厚者为戮,薄者见疑,则非知之难也,处知则难也”,正确的意思是( )
A.重的被杀死了,轻的被人怀疑,那么不是明白事理困难,而是明白事理后正确处置才困难啊。
B.进谏的话说重了(君王)就要杀人,说轻了(君王)就要怀疑人,这说明不是知道情况困难,而是处理它更困难。
C.重者被杀,轻者被怀疑,这说明知道问题并不难,恰当地处理它是难的。
D.厚道的被杀,浅薄的被怀疑,这说明了解问题并不难,而是如何量刑更困难。
答案:A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9~12题。
智伯索地于魏宣子,魏宣子弗予。任章曰:“何故不予?”宣子曰:“无故请地,故弗予。”任章曰:“无故索地,邻国必恐。彼重欲无厌,天下必惧。君予之地,智伯必骄而轻敌,邻邦必惧而相亲。以相亲之兵待轻敌之国,则智伯之命不长矣。君不如予之以骄智伯。且君何释以天下图智氏,而独以吾国为智氏质乎?”君曰:“善。”乃与之万户之邑。智伯大悦,索地于赵,弗与,因围晋阳。韩、魏反之外,赵氏应之内,智氏以亡。
齐攻宋,宋使臧孙子南求救于荆。荆大说,许救之,甚欢。臧孙子忧而反。其御曰:“索救而得,今子有忧色,何也?”臧孙子曰:“宋小而齐大。夫救小宋而恶于大齐,此人之所以忧也;而荆王说,必以坚我也。我坚而齐敝,荆之所利也。”臧孙子乃归。齐人拔五城于宋而荆救不至。
温人之周,周不纳客。问之曰:“客耶?”对曰:“主人。”问其巷而不知也,吏因囚之。君使人问之曰:“子非周人也,而自谓非客。何也?”对曰:“臣少也诵《诗》,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今君天子,则我天子之臣也。岂有为人之臣而又为之客哉?故曰:主人也。”君乃使吏出之。
管仲、隰朋从桓公伐孤竹,春往冬反,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乃掘地,遂得水。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师于老马与蚁。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不亦过乎?
乐羊为魏将而攻中山,其子在中山,中山之君烹其子而遗之羹。乐羊坐于幕下而啜之,尽一杯。文侯谓堵师赞曰:“乐羊以我故而食其子之肉。”答曰:“其子而食之,且谁不食?”乐羊罢中山,文侯赏其功而疑其心。孟孙猎,得麑,使秦西巴持之归。其母随之而啼,秦西巴弗忍而与之。孟孙适至而求麑。答曰:“余弗忍而与其母。”孟孙大怒,逐之。居三月,复召以为其子傅。其御曰:“曩将罪之,今召以为子傅,何也?”孟孙曰:“夫不忍麑,又且忍吾子乎?”故曰:“巧诈不如拙诚。”乐羊以有功见疑,秦西巴以有罪益信。
(节选自《韩非子·说林上》)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彼重欲无厌,天下必惧 厌:满足。
B.且君何释以天下图智氏 释:放弃。
C.中山之君烹其子而遗之羹 遗:赠送。
D.孟孙适至而求麑 适:适宜。
解析:适:恰巧,正巧。
答案:D
10.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直接体现人的智慧的一组是( )
①君不如予之以骄智伯 ②齐人拔五城于宋而荆救不至
③岂有为人之臣而又为之客哉?故曰:主人也 ④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 ⑤乐羊坐于幕下而啜之,尽一杯 ⑥秦西巴弗忍而与之
A.①②⑤ B.①③④ C.②⑤⑥ D.③④⑥
解析:②是叙述齐人攻下宋国五座城池后,楚国的救兵没有到来这个客观事实;⑥是叙述秦西巴把小鹿还给了母鹿,说明秦西巴心地善良,内心不忍。这两句不能直接体现人的智慧。
答案:B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魏宣子听取了任章的建议,采用欲擒故纵之术以割让土地使智伯骄傲轻敌;最终贪婪的智伯在韩氏、魏氏、赵氏的联合攻击下灭亡了。
B.齐国攻打宋国,臧孙子凭借自己的智慧得到了楚王的支持和援助,使宋国免于灭亡。温人在周被囚禁,他靠着聪明机智说动周君释放了自己。
C.齐桓公讨伐孤竹国,春季出征,冬季返回,途中迷路缺水。凭借管仲的聪明,利用老马找到了归路;靠着隰明的智慧,利用蚁穴得到了水源。
D.乐羊忍住悲痛吃了自己儿子的肉,顺利打败中山国;秦西巴心地善良,把小鹿还给了母鹿。作者认为乐羊的智巧伪诈比不上秦西巴的愚蒙忠诚。
解析:“凭借自己的智慧得到了楚王的支持和援助,使宋国免于灭亡”不正确,原文中楚王答应援助是假,齐人攻下了宋国五座城池后楚国的救兵也没有到。
答案:B
1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救小宋而恶于大齐,此人之所以忧也;而荆王说,必以坚我也。
(2)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不亦过乎?
(3)乐羊以有功见疑,秦西巴以有罪益信。
参考答案:(1)为救援弱小的宋国却被强大的齐国厌恶,这是令人担忧的做法;但楚王却很高兴,一定是想用这个使我们坚决抗齐。
(2)现在的人不知道用他们的愚笨之心去学习圣人的智慧,不也是错误的吗?
(3)乐羊因为有功而被怀疑,秦西巴因为有罪更受信任。
参考译文:智伯向魏宣子索要土地,魏宣子不给。任章说:“什么原因不给他?”魏宣子说:“没有理由就索要土地,所以不给他。”任章说:“智伯无故索要土地,邻国一定会害怕。他深重的欲望不能满足,天下一定会恐惧。您给了他土地,智伯一定骄傲轻敌,邻国一定恐惧而相互亲近。用相互亲近的军队来对付轻视敌人的国家,那么智伯的命就不会长久了。您不如把土地给智伯,以便使他骄傲起来。况且您为何放弃用天下的力量来对付智氏,却单独把我国作为智氏的靶子呢?”宣子说:“好。”于是就把一个万户人家的城邑给了智伯。智伯十分高兴,又向赵国索要土地,赵国不给,智伯于是围攻晋阳。韩氏、魏氏在城外攻击,赵氏在城内接应,智氏由此灭亡了。
齐国攻打宋国,宋国派臧孙子南下向楚国求救。楚王很高兴,答应救援宋国,跟臧孙子十分友好。臧孙子忧心忡忡返回宋国。他的车夫说:“求救的事成功了,现在您还愁容满面,为什么?”臧孙子说:“宋国弱小而齐国强大。为救援弱小的宋国却被强大的齐国厌恶,这是令人担忧的做法;但楚王却很高兴,一定是想用这个使我们坚决抗齐。我们坚决对抗齐国,齐国就会疲敝,楚国的利益便在这里。”于是臧孙子就回到了宋国。齐人攻下了宋国五座城池,然而楚国的救兵一直没有来。
温邑有个人来到周,周不接纳他这个客人。周人问他说:“是客人吗?”温人回答说:“是主人。”周人问他的住处,他却毫无所知,于是官吏就把他囚禁起来。周君派人问他:“你不是周人,又自称不是客人,这是什么道理呢?”温人回答说:“我少时诵读《诗经》,书中说:‘普天之下,没有不是君王的土地;四海之内,没有不是君王的臣子。’现在君王您是天子,那我就该是天子的臣子。哪有做人臣子的,却又做他的客人呢?所以我说是主人。”周君于是让官吏把这个人释放了。
管仲、隰朋跟随齐桓公去讨伐孤竹国,春季出征,冬季返回,迷失了道路。管仲说:“老马的才智可以利用。”就放开老马前行,大家跟随在后,于是找到了路。走到山里没有水喝,隰朋说:“蚂蚁冬天住在山的南面,夏天住在山的北面。蚁穴高出地面的土有一寸,地下八尺深的地方就会有水。”于是挖地,结果就找到了水。凭管仲的聪明和隰朋的智慧,碰到他们不知道的,不惜向老马和蚂蚁学习。现在的人不知道用他们的愚笨之心去学习圣人的智慧,不也是错误的吗?
乐羊担任魏将去攻打中山国,他的儿子在中山,中山国君把他的儿子煮了,并送给他一些带汁的肉。乐羊坐在帐幕下吃了,吃完了一杯。魏文侯对堵师赞说:“乐羊因为我的缘故而吃了他儿子的肉。”堵师赞回答说:“他连儿子都忍心吃,还有谁他不忍心吃呢?”乐羊打败中山国,魏文侯奖赏他的功劳,却怀疑他的用心。孟孙打猎得到一只小鹿,让秦西巴带着返回。小鹿的母亲跟在后面啼叫。秦西巴不忍心,就把小鹿给了母鹿。孟孙回来后向秦西巴要小鹿。秦西巴回答说:“我不忍心,就还给了它的母亲。”孟孙非常气愤,赶走了他。过了三个月,又把秦西巴召回来,让他做自己儿子的老师。他的车夫说:“从前要加罪于他,现在又召来让他做儿子的老师,为什么?”孟孙说:“他对小鹿都不忍心加害,还会忍心害我的儿子吗?”所以说:“巧妙的欺诈比不上笨拙的诚实。”乐羊因为有功而被怀疑,秦西巴因为有罪更受信任。
三、语言表达
13.阅读下表,对表中统计数据进行分析,并把分析结果填写在横线上。
某研究机构对某地2008年至2014年中学“优秀教
师名录”进行研究,分别按出生年代和年龄进行统计,见下表:
出生年代
50年代
60年代
70年代及以后
比例
23.33%
64.29%
12.38%
教龄
20年以上
11~20年
10年以内
比例
4.76%
73.81%
21.43%
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当前优秀教师的群体,以① 为主,② 次之。这说明③ ;“论资排辈”评价教师优秀与否的做法,已成为历史。?
参考答案:①(以)60年代出生、教龄在11~20年的(为主) ②70年代及以后出生和教龄在10年以内的(次之) ③(这说明)年富力强、经验丰富的教师已成为优秀教师的主体
14.(2015·山东,18)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中国的茶俗以大众化为主流,茶馆茶客盈门,就足以说明这一点;而文人雅士在饮茶上另有讲究。历来的研究者在饮茶著述中,试图教给人们一种优雅的饮茶方式即茶舍要雅致,茶叶需上品,入茶水最好是甘冽的泉水主宾身份情趣要相宜,或有诗文唱和、书画助兴或会心赏鉴;主宾不解茶道和饮茶时佐以荤食;茶舍布置混乱茶具粗劣,。
(1)为了表达简明,画线的词语有两处应该删除,序号分别是 和 。?
(2)画线的标点有两处错误,序号分别是 和 。?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和正确使用标点符号。①“完全”和“足以”重复;②“他们”与“历来的研究者”重复,并造成前面的句子表达不完整。第③处的冒号和“即”重复,应改为逗号;第⑥处的分号应改为逗号,使“或会心赏鉴”与“或有诗文唱和、书画助兴”在一个分句内。
答案:(1)① ② (2)③ ⑥
课件17张PPT。第七单元 《韩非子》选读一、郑人有且买履者背景助读知识梳理背景助读知识梳理背景助读知识梳理背景助读知识梳理背景助读知识梳理背景助读知识梳理背景助读知识梳理句段点评多维探究文脉图解技法鉴赏句段点评多维探究文脉图解技法鉴赏多维探究文脉图解技法鉴赏句段点评多维探究文脉图解技法鉴赏句段点评多维探究文脉图解技法鉴赏句段点评多维探究文脉图解技法鉴赏句段点评*二、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
课时演练·促提升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鲁穆公使众公子或宦于晋,或宦于荆宦:做宦官。
B.称此以求,则天下不足矣 称:相称,配得上。
C.而越人跣行 跣:赤脚。
D.三虱食彘,相与讼 讼:争论。
解析:宦:做官。
答案:A
2.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①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 ②圣人见微以知萌 ③今晋与荆虽强,而齐近,鲁患其不救乎 ④子虽工自树于王,而欲去子者众,子必危矣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
B.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
D.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解析:见:①动词,引见、介绍;②动词,看见、看到。虽:③④均为关联词语,虽然。
答案:B
3.下列各句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鲁穆公使众公子或宦于晋,或宦于荆
B.假人于越而救溺子
C.陈轸贵于魏王
D.焉往而不美
解析:D项是宾语前置句,A、B、C三项是介词结构后置句。
答案:D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变是心也,居晋而可;不变是心也,虽远越,其可以安乎?
(2)以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
(3)行贤而去自贤之心,焉往而不美。
参考答案:(1)改变这作乱的心思,居住在晋国就可以了;不改变这作乱的心思,即使居住在遥远的越国,难道就可以安宁了吗?
(2)凭着你们夫妇的特长,到用不着这些特长的国家活动,想要使自己不穷困,难道可以做到吗?
(3)有才有德而去掉自以为有才有德的心思,到哪里能不美呢。
二、阅读鉴赏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5~8题。
绍绩昧醉寐而亡其裘。宋君曰:“醉足以亡裘乎?”对曰:“桀以醉亡天下,而《康诰》曰‘毋彝酒’,‘彝酒’者,常酒也;常酒者,天子失天下,匹夫失其身。”
……
鲁穆公使众公子或宦于晋,或宦于荆。犁锄曰:“假人于越而救溺子,越人虽善游,子必不生矣。失火而取水于海,海水虽多,火必不灭矣,远水不救近火也。今晋与荆虽强,而齐近,鲁患其不救乎!”
……
曾从子,善相剑者也。卫君怨吴王。曾从子曰:“吴王好剑。臣相剑者也。臣请为吴王相剑,拔而示之,因为君刺之。”卫君曰:“子之为是也,非缘义也,为利也。吴强而富,卫弱而贫。子必往,吾恐子为吴王用之于我也。”乃逐之。
(《韩非子·说林上》)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绍绩昧醉寐而亡其裘 亡:丢失。
B.假人于越而救溺子 假:假如。
C.卫君怨吴王 怨:怨恨。
D.臣请为吴王相剑 相:鉴别。
解析:B项,假:借。
答案:B
6.关于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①假人于越而救溺子 ②吴强而富 ③子之为是也 ④吾恐子为吴王用之于我也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
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
解析:而:①表目的关系;②表并列关系。之:③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④代词。
答案:D
7.下列关于文段的内容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绍绩昧故意醉酒亡裘,是为了对经常饮酒的宋君进行讽谏,告诫他不要因此亡国。
B.鲁穆公使众公子或宦于晋,或宦于荆,是为了将来鲁国有难,能够得到晋国和楚国的帮助。
C.犁锄认为要真正使鲁国避免祸患,首先要同近邻齐国搞好关系,因此应让众公子宦于齐。
D.曾从子欲为卫君而行刺吴王,可是卫君认为他是为了“利”而行刺,因而不会成功,所以最终拒绝了他。
解析:A项,“故意醉酒亡裘”错;C项,“因此应让众公子宦于齐”错;D项,“因而不会成功”错。
答案:B
8.把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假人于越而救溺子,越人虽善游,子必不生矣。
(2)臣请为吴王相剑,拔而示之,因为君刺之。
参考答案:(1)跟遥远的越国借人来抢救淹在水中的孩子,越国的人虽然善于游水,这孩子也一定是没命了。
(2)请让我去给吴王鉴别宝剑,我把剑拔出来给他看,乘便为您刺杀他。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9~13题。
晋文公攻原,裹十日粮,遂与大夫期十日。至原十日而原不下,击金而退,罢兵而去。士有从原中出者,曰:“原三日即下矣。”群臣左右谏曰:“夫原之食竭力尽矣,君姑待之。”公曰:“吾与士期十日,不去,是亡吾信也。得原失信,吾不为也。”遂罢兵而去。原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归乎?”乃降公。卫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从乎?”乃降公。孔子闻而记之,曰:“攻原得卫者,信也。”
文公问箕郑曰:“救饿奈何?”对曰:“信。”公曰:“安信?”曰:“信名,信事,信义。信名,则群臣守职,善恶不逾,百事不怠;信事,则不失天时,百姓不逾;信义,则近亲劝勉而远者归之矣。”
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诺。”令返而御。吴子曰:“待公而食。”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
魏文侯与虞人①期猎。明日,会天疾风,左右止文侯,不听,曰:“不可。以风疾之故而失信,吾不为也。”遂自驱车往,犯风而罢虞人。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楚厉王有警,为鼓以与百姓为戍。饮酒醉,过而击之也,民大警。使人止之,曰:“吾醉而与左右戏,过击之也。”民皆罢。居数月,有警,击鼓而民不赴。乃更令明号而民信之。
李悝警其两和②曰:“谨警!敌人旦暮且至击汝。”如是者再三而敌不至。两和懈怠,不信李悝。居数月,秦人来袭之,至,几夺其军。此不信之患也。
卫嗣公使人伪客过关市,关市呵难之,因事关市以金,关市乃舍之。嗣公谓关市曰:“某时有客过而予汝金,因遣之。”关市大恐,以嗣公为明察。
(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略有改动)
注:①虞人:古代掌管山泽苑囿的官。②两和:古代军队左右营垒中的将士。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遂与大夫期十日 期:约定。
B.会天疾风 会:适逢。
C.犯风而罢虞人 犯:冒着。
D.过而击之也 过:经过。
解析:D项,“过”应为“犯过错”。
答案:D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 B.
C. D.
解析:A项,第一个“者”表原因,可译为“……的原因”;第二个“者”是“……的人”。B项,第一个“而”是表顺承关系的连词;第二个“而”是表转折关系的连词,“却”的意思。C项,第一个“以”是表目的关系的连词,“来”的意思;第二个“以”是表因果关系的连词,“因为”的意思。D项,两个“且”都是副词,意思是“将要”。
答案:D
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体现诚信的一组是 ( )
①遂罢兵而去 ②群臣守职,善恶不逾,百事不怠 ③故人来,方与之食 ④遂自驱车往,犯风而罢虞人 ⑤曾子欲捕彘杀之 ⑥乃更令明号而民信之
A.①②⑤ B.③④⑤
C.①③⑥ D.②④⑥
解析:本文是典型的“一事多人型”的文言文阅读。此种体裁近几年高考出现频率不高。本文共讲了七个人关于“诚信”的故事。四个事例从正面直接体现,三个事例从反面间接体现。第二段是对“诚信”的阐释。故直接体现诚信的事例是第一段“晋文公”,第三段“吴起”,第四段“魏文侯”,第五段“曾子”。所以该题六句话中直接表现诚信的有四句①③④⑤,故选B项。
答案:B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晋文公用十天时间没有攻下原邑而主动撤兵。由于坚守诚信,文公感动了原邑和卫国的人,反而得到了两地。孔子对此表示赞赏。
B.吴起在“故人至暮不来”时仍坚持不食而等待,魏文侯在“会天疾风”时仍不失信于虞人,体现出了高尚的诚信品格,令人钦佩。
C.楚厉王因醉酒击鼓为戏而失信于民,致使有警而百姓不来;李悝因欺骗将士而失信于军,险致全军覆没。这两个故事从反面强调了诚信的重要。
D.卫嗣公派人假扮客商通过关口的集市,集市的官吏刁难客商并接受了贿赂。卫嗣公知道后要罢免这个官吏,他非常害怕,认为卫嗣公能明察秋毫。
解析:D项对“因遣之”的理解错了。遣的是“客”,不是“关市”,所以“卫嗣公知道后要罢免这个官吏”是错误的。
答案:D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归乎?
(2)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诺。”
(3)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
解析:(1)注意重点词语的翻译,“其”指代词“这样”,“信”是“讲信义”,“归”是“归附”。另外固定用法“可……乎”翻译成“能够……吗”。(2)注意重点词语的翻译,“止”是“使……留下来”,使动用法;“故人”是“老朋友”。(3)注意重点词语,“而”表顺承关系,译为“就”;“信”是“相信”。固定用法“非以……也”译成“不是用来……的方法”。
参考答案:(1)有了像那样讲信用的国君(或“有国君像那样讲信用”),能不归顺他吗?
(2)吴起出门,遇见一位老朋友,便留他吃饭。老朋友说:“好的。”
(3)母亲欺骗了孩子,孩子就不相信自己的母亲了,这不是用来教育孩子的方法啊。
参考译文:晋文公攻打原国,只携带着可供十天食用的粮食,于是和士大夫黄越约定十天做期限(要攻下原国)。可是到原国十天了,却没有攻下原国,晋文公便下令敲锣退军,准备收兵回晋国。这时,有战士从原国回来报告说:“再有三天就可以攻下原国了。”晋文公身边的群臣也劝谏说:“原国的粮食已经吃完了,兵力也用尽了,请国君再等待一些时日吧!”晋文公语重心长地说:“我跟大夫们约定十天的期限,若不回去,是失去我的信用啊!为了得到原国而失去信用,我办不到。”于是下令撤兵回晋国去了。原国的百姓听说这件事,都说:“有国君像(晋文公)那样讲信用,能不归顺他吗?”于是原国的百姓纷纷归顺了晋国。卫国的人也听到这个消息,便说:“有国君像(晋文公)那样讲信用,能不归顺他吗?”于是向晋文公投降。孔子听说了,就把这件事记载下来,并且评价说:“晋文公攻打原国竟获得了卫国,是因为他能守信啊!”
晋文公问箕郑说:“怎样救济饥荒?”箕郑回答说:“守信用。”晋文公说:“怎样守信用呢?”箕郑说:“在名位、政事、道义上都要守信用。名位上守信用,群臣就会尽职尽责,好的坏的不会混杂,各种政事不会懈怠;政事上守信用,就不会错过天时季节,百姓不会三心二意;道义上守信用,亲近的人就会努力工作,疏远的人就会前来归顺了。”
吴起出门,遇见一位老朋友,便留他吃饭。老朋友说:“好的。”(承诺)马上就会回来吃饭的。吴起说:“我等您来吃饭。”老朋友到晚上还没来,吴起不吃饭等候着他。第二天早上,派人去请老朋友。老朋友来了,吴起才和他一起吃饭。
魏文侯和守山的人约定了打猎时间。第二天,正巧碰上天刮大风,近侍劝阻文侯不要再去,文侯不听,说:“不可。因风大的缘故而失掉信用,我不能那样处身行事。”于是亲自驾车前去,冒风告诉守山人打猎的事作罢。
曾子的妻子上集市去,小儿子跟在后面哭泣。孩子母亲说:“你回去,等我回来给你杀猪吃。”她去集市回来,曾子打算抓猪来杀。妻子阻止说:“不过是和小孩开玩笑罢了。”曾子说:“小孩可不是开玩笑的对象。小孩没什么才智,要靠父母做出样子才会跟着学,完全听从父母的教诲。现在你欺骗了他,也就是教儿子学会骗人。母亲欺骗了孩子,孩子就不相信自己的母亲了,这不是用来教育孩子的方法啊。”于是就把猪杀掉煮了。
楚厉王遇到军情警报,就击起军鼓作为号召,通知民众一起防守。他喝酒喝醉后,错误地敲响了军鼓,民众都非常惊慌。厉王派人安抚大家说:“我是醉酒后和近侍开玩笑,才错误地击了鼓。”于是民众都松懈了下来。过了几个月,又遇到军情警报,厉王击鼓,民众却不去备战。于是他更改命令,明确信号,这样民众才信从了。
李悝警告左右壁垒的军队说:“小心地警惕敌人!他们早晚就会来袭击你们。”像这样的警告说了好多次,但敌人却没有来。左右壁垒的军队都松懈了下来,不再相信李悝。过了几个月,秦人前来袭击他们,打起来后,几乎消灭李悝全军。这是不讲信用的祸害。
卫嗣公派人扮成经过关卡的人,这个人在过关时受到了主管官吏的非难,该人于是贿赂这个官吏,才得以顺利过关。卫嗣公对那官吏说:“某月某日,有个人给了你钱,你就放他过关了。”关卡上的管理官吏特别害怕,认为卫嗣公明察下情。
三、语言表达
1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
阴阳五行学说离我们现在已经很遥远了,所以今天的人对这个学说,① 。事实上,阴阳五行学说是包括张仲景在内的古代圣贤通过研究自然规律和生命规律所取得的成果。② ,像那些风水先生和星象学家等,他们也都在运用五行学说。但是,他们所运用的阴阳五行学说,和中医原奉的地阴阳五行学说,③ 。?
参考答案:①有着不少的误解或不解 ②它已经渗透到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 ③已经不是一回事
15.仔细观察下面这幅漫画,按要求回答问题。
(1)请给这幅漫画拟一个题目。要求:不能以《无题》为题,不超过5个字。
(2)请揭示其深刻寓意。
参考答案:(1)不堪一击 (2)这幅漫画讽刺当今社会中某些人做出的承诺似气泡(或气球)一样,轻轻一碰就会破裂,令原本郑重的承诺变得不堪一击。
课件14张PPT。*二、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背景助读知识梳理背景助读知识梳理背景助读知识梳理背景助读知识梳理背景助读知识梳理背景助读知识梳理句段点评多维探究文脉图解技法鉴赏句段点评多维探究文脉图解技法鉴赏句段点评多维探究文脉图解技法鉴赏句段点评多维探究文脉图解技法鉴赏多维探究文脉图解技法鉴赏句段点评多维探究文脉图解技法鉴赏句段点评多维探究文脉图解技法鉴赏句段点评第六、七单元测评
(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2015·安徽)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有人说到“经”,便有意无意地把它等同于“经典”,而提起“中国经典”,就转换成“儒家经典”,这种观念有些偏狭。中国经典绝不是儒家一家经典可以独占的,也应包括其他经典,就像中国传统是“复数的”传统一样。
首先,中国经典应当包括佛教经典,也应当包括道教经典。要知道,“三教合一”实在是东方的中国与西方的欧洲在文化领域中最不同的地方之一,也是古代中国政治世界的一大特色。即使是古代中国的皇帝,不仅知道“王霸道杂之”,也知道要“儒家治世,佛教治心,道教治身”,绝不只用一种武器。因此,回顾中国文化传统时,仅仅关注儒家的思想和经典,恐怕是过于狭窄了。即便是儒家,也包含了相当复杂的内容,有偏重“道德自觉”的孟子和偏重“礼法治世”的荀子,有重视宇宙天地秩序的早期儒家和重视心性理气的新儒家。应当说,在古代中国,关注政治秩序和社会伦理的儒家,关注超越世界和精神救赎的佛教,关注生命永恒和幸福健康的道教,分别承担着传统中国的不同责任,共同构成中国复数的文化。其次,中国经典不必限于圣贤、宗教和学派的思想著作,它是否可以包括得更广泛些?比如历史著作《史记》《资治通鉴》,比如文字学著作《说文解字》,甚至唐诗、宋词、元曲里面的那些名著佳篇。
经典并非天然就是经典,它们都经历了从普通著述变成神圣经典的过程,这在学术史上叫“经典化”。没有哪部著作是事先照着经典的尺寸和样式量身定做的,只是因为它写得好,被引用得多,被人觉得充满真理,又被反复解释,有的还被“钦定”为必读书,于是,就在历史中渐渐成了被尊崇、被仰视的经典。因此,如今我们重新阅读经典,又需要把它放回产生它的时代里面,重新去理解。经典的价值和意义,也是层层积累的,对那些经典里传达的思想、原则甚至知识,未必需要亦步亦趋“照办不走样”,倒是要审时度势“活学活用”,要进行“创造性的转化”。
阅读经典可以使人们了解从古至今“人类究竟面临哪些重大问题”,但古代经典并不是不可违逆的圣经,毕竟历史已经翻过了几千年。因此,对于古代经典,既不必因为它承负着传统而视其为累赘包袱,也不必因为它象征着传统而视其为金科玉律。我的看法是:第一,经典在中国是和我们的文化传统紧紧相随的巨大影子,你以为扔开了它,其实在社会风俗、日常行事和口耳相传里面,它总会“借尸还魂”;第二,历史上的经典只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库,你不打开它,资源不会为你所用,而今天的社会现实和生活环境,是刺激经典知识是否以及如何再生和重建的背景,经典中的什么资源被重新发掘出来,很大程度取决于“背景”召唤什么样的“历史记忆”;第三,经典在今天,是需要重新“解释”的,只有经过解释和引申,“旧经典”才能成为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世界中继续起作用的,呈现出与其他民族不同风格的“新经典”。
(选自葛兆光《中国经典十种·序言》,有删改)
1.下列关于“中国经典”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中国经典一般意义上与“经”应该是一致的,但将其转换成“儒家经典”的观念在作者看来则有些偏狭。
B.中国经典的核心思想是“三教合一”,而“三教合一”正是中国与欧洲在文化领域中最为不同的地方之一。
C.中国经典内容丰富,其中的儒、佛、道思想各有特色,共同构成中国多元的文化,并在古代中国发挥了重要作用。
D.中国经典的认定,除了要考虑圣贤、宗教、学派的思想著作,还需要侧重考虑唐诗、宋词、元曲里面的名著佳篇。
解析:A项,信息源于第1段开头句,“中国经典一般意义上与‘经’应该是一致的”错,与原文意思不一致。B项,信息源自第2段开头部分,“中国经典的核心思想是‘三教合一’”中的“核心思想”理解不准确,文中并无此信息。D项,“还需要侧重考虑”错,第2段中的原文是“它是否可以包括得更广泛些?比如历史著作《史记》《资治通鉴》,比如文字学著作《说文解字》,甚至唐诗、宋词、元曲里面的那些名著佳篇”。
答案:C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在古代中国的政治世界中,封建统治者并不仅仅使用一种思想工具实行统治,比如,用儒家思想治世,用佛教思想治心,用道教思想治身。
B.儒家的思想内容比较复杂,偏重“道德自觉”的孟子和偏重“礼法治世”的荀子都关注社会伦理,而重视心性理气的新儒家只关注政治秩序。
C.能成为被人们尊崇和仰视的经典的,往往是那些被广泛引用、被认为充满真理、被一再解释的优秀著作,其中有的还曾被“钦定”为必读书。
D.经典与我们中国的文化传统密切相关,其思想内容总是会留存在社会风俗、人们的日常行事和口耳相传中,如影随形,并不时地表现出来。
解析:B项,信息源于第2段中间,原文是“应当说,在古代中国,关注政治秩序和社会伦理的儒家”,即古代儒家对“政治秩序和社会伦理”都关注,不是“偏重‘道德自觉’的孟子和偏重‘礼法治世’的荀子都关注社会伦理,而重视心性理气的新儒家只关注政治秩序”。A项,信息源于第2段,正确。C项,信息源于第3段,正确。D项,信息源于第4段,正确。
答案:B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经典不是天然形成的,它经历了从普通著述到神圣经典的层层积累的经典化过程,这一过程正是经典的价值和意义所在。
B.阅读经典时,如果将其放在那个产生它的历史时代里面去重新理解,我们就可以了解人类从古至今曾经面临的重大问题。
C.经典知识如何再生和重建,经典中哪些资源被重新发掘和利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今社会现实、生活环境的需要。
D.对“旧经典”进行重新解释和引申,是为了让它在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中发挥作用,呈现出与其他民族不同的风格。
解析:A项,信息来自第3段,但选项中“这一过程正是经典的价值和意义所在”错,于文无据。B项,“如果……就……”使用不当,信息源于第4段第一句,原文是阅读经典可以使人们了解从古至今“人类究竟面临哪些重大问题”。D项,信息源自文章最后一句,原文是条件关系,而选项是目的关系。
答案:C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4~7题。
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之曰有巢氏。民食果蓏蚌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中古之世,天下大水,而鲧、禹决渎。近古之世,桀、纣暴乱,而汤、武征伐。今有构木、钻燧于夏后氏之世者,必为鲧、禹笑矣;有决渎于殷、周之世者,必为汤、武笑矣。然则今有美尧、舜、汤、武、禹之道于当今之世者,必为新圣笑矣。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节选自《韩非子·五蠹》)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人民不胜禽兽虫蛇 胜:堪,能承受。
B.天下大水,而鲧、禹决渎 决:决定。
C.是以圣人不期修古 期:日期。
D.不法常可 法:法规。
解析:B项,决:疏通。C项,期:希望。D法:效法。
答案:A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B.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C.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D.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解析:注意依据句意和句式来断定停顿之处。
答案:D
6.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主要是说治理天下应当研究当时的社会实际情况,进而准备和采取相应的措施。
B.作者认为从上古到中古、到近古、到当下,世事一直在变化,没有一种政治措施能永远有效。
C.“守株待兔”的宋国人已经成为因循守旧不知变通的保守者的代表。
D.作者特别推崇“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认为古代的一切都已过时,完全没必要去遵从。
解析:D项,“认为古代的一切都已过时,完全没必要去遵从”错,原文无此意。
答案:D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5分)
(2)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5分)
参考答案:(1)所以圣人不希望照搬古代那一套,不墨守成规,研究当世的事情,从而给它准备相应的措施。
(2)现在想拿古代帝王治理国家时施行的措施来治理当代的民众,都是守株待兔之类的笑话。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第8~9题。
村 居
[宋]张舜民
水绕陂田竹绕篱,榆钱落尽槿花稀。
夕阳牛背无人卧,带得寒鸦两两归。
渔村夕照
[明]沈明臣
洲前洲后尽垂杨,村尾村头满夕阳。
换酒醉眠高晒网,远山修竹正苍苍。
8.“夕阳”这一意象在上面两首诗中的内涵是否相同?请做具体分析。(5分)
参考答案:张诗以动衬静,描写了老牛在夕阳西下时自行归来,似乎是牛蹄声打破了山村的宁静,夕阳下的乡村静谧和谐。沈诗以景衬情,通过描述夕阳落山时的景象,渲染出渔村清幽的环境和安宁平静的气氛,昭示渔民的淳朴善良。
9.这两首诗分别描绘了怎样的图景?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6分)
参考答案:张诗描绘了一幅淡雅祥和的秋日村居图;沈诗描述了渔村街巷幽静安宁的景象。在两首诗中,诗人都对眼前的情景充满了喜爱,抒发了诗人的羡慕和留恋之情。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三杯两盏淡酒, 。(李清照《声声慢》)?
(2)仰观宇宙之大, ,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王羲之《兰亭集序》)?
(3) ,幽咽泉流冰下难。(白居易《琵琶行》)?
(4) ,风飘飘而吹衣。(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5)伏清白以死直兮, 。(屈原《离骚》)?
(6)博学而笃志, ,仁在其中矣。(《论语·子张》)?
答案:(1)怎敌他晚来风急 (2)俯察品类之盛 (3)间关莺语花底滑 (4)舟遥遥以轻飏 (5)固前圣之所厚 (6)切问而近思
三、表达运用(15分)
1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1)明末崇祯年间,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沉重打击了明王朝的经济,将 的明王朝拖入了更深层次的危机中。?
(2)在 的漫漫长夜,鲁迅的杂文成为号召革命者向黑暗势力抗击的檄文。?
(3)季羡林先生 的近百年人生,是一个世纪以来中国知识分子精神历程的真实写照。?
A.风风雨雨 风雨飘摇 风雨如磐
B.风雨飘摇 风雨如磐 风风雨雨
C.风雨如磐 风风雨雨 风雨飘摇
D.风风雨雨 风雨飘摇 风雨如磐
解析:风雨飘摇:比喻局势动荡不安,很不稳定。风雨如磐:风雨像磐石那样压在头上,形容风雨极大,比喻黑暗势力的重重压迫。风风雨雨:比喻经历过的各种艰难困苦。
答案:B
1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风景这边独好”成为2014年影视业留给市场的最大印象,但是这个行业依然是按照“高回报、高风险和高投入”的模式来运作的。
B.穿木屐,着汉服,拜孔孟,跪先贤……近年来,国学热在中华民族文化复兴大背景下持续升温,这种现象引发了传统回归与“商业运作”。
C.《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再次提醒公众人物:有名有钱别太任性,从艺当知感恩,做人当知敬畏,名气伴随担当,别因自我放纵,一朝失足,终生余恨!
D.无论是跑步、游泳,还是网球、高尔夫,运动能帮你排解身心的毒素,增加抗压能力,天长日久,你自然能拥有一种阳光健康而又平和从容的气质。
解析:A项,“高回报、高风险和高投入”语序不当,应为“高投入、高风险和高回报”;B项,成分残缺,在“商业运作”后加“……的争论”;D项,搭配不当,“增加”改为“提高”。
答案:C
13.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3分)
蔡元培先生曾在大学演讲时说到人生的三个时期,即预备时期,幼年;工作时期,壮年;休息时期,老年。
他接下来说,预备时期,① 。少年受益于社会,欠下债,债是要还的。工作时期,也是还债时期。② ,是人生最重要的时期。老年进入休息时期,如果有能力,③ 。即便休息,“半息”就可以了,不要“全息”。健康状况允许,又有份事业,是个实业家、教育家、著作家,继续工作着,不知老之将至,当然更好。?
参考答案:①也是欠债时期 ②壮年为社会做工作 ③还是要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14.阅读下面图表,按照要求回答问题。(6分)
春晖中学在学校读书节期间对1000多名在校生进行了一次调查。其结果如下:
中学生阅读方法调查结果
方法
随便翻翻,了解大意
只挑选有趣的地方读
摘抄好词佳句
能有选择性的精读、品读
结果
57%
23%
15%
18%
(1)用简明的语言介绍调查表所包含的信息。(2分)
从图表中可知:?
(2)对所概括的信息进行简要点评。(4分)
参考答案:(1)春晖中学学生平时阅读时随便翻翻,了解大意的占57%,只挑选有趣的地方读的占23%,摘抄好词佳句的占15%,能有选择性的精读、品读的占18%。
(2)示例一:这说明中学生阅读能对文章的思想观点质疑,并提出自我独特见解的几乎没有。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学生课业负担重,没有时间阅读,或者是阅读习惯不好。
示例二:这说明中学生阅读能对文章的思想观点质疑,并提出自我独特见解的几乎没有。改变这种现象的方法:一是老师多加指导;二是减轻课业负担,给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
四、作文(60分)
15.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人生在世,往往会经历种种的痛。
有人说,痛了,就直接说出来,这是本能。
又有人说,痛而不言,体现了人性的坚强。
还有人说,痛而善言,这是一种人生智慧。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自定文体。②不少于800字。③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提示:可选择其中的某一句话立意,也可结合多人的观点,分出何时“言”、何时“不言”、如何“善言”。无论是选一还是选多,只要能结合材料的观点来立意,就无优劣之分。要扣住关键词“痛”和“言”,不能漫谈“痛”。务必紧扣我们面对“痛”,采取何种方式来表达,或不言,以体现责任、包容,以体现坚强、奋起;或善言,以智慧言痛,以诗文言痛,以献爱心言痛等。
参考例文:
痛而不言
人生是一条布满荆棘的路,往往会经历种种的痛,如果说痛了就言是一种本能,痛而善言是一种智慧,那么痛而不言就是人性的坚强,更是人生的大彻、大悟、大智慧。
痛而不言,是为了酿造更美更醇的酒。有人说:“只有痛苦才能酿就美丽的诗篇。”是的,就如海子,那位有着无尽孤独与痛苦的诗人用他心中的苦、心中的痛酿成了“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样清新明丽的诗句。就如蚌,正是用它的痛苦才孕育了圆润而晶莹的珍珠。如果海子把他内心的孤单痛苦说了出来,那么他还能吟出这样优美的诗吗?如果蚌把让它痛苦的沙子吐了出来,还能孕育出那么高贵美丽的珍珠吗?不能,是痛而不言,让寂寞变成了美丽的诗篇,让沙子变成了莹亮的珍珠,让酒更美更醇。
痛而不言,是为了积蓄力量,待机而动。人们常说化悲愤为力量,痛苦就是一种力量,可犹如“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之势。越王勾践,一位忍辱负重的贤明圣主,被俘后替吴王洗马,每天所受的羞辱可想而知。然而他的苦、他的痛、他的悲愤无法诉说,他把痛苦化为一种力量,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吞吴国。韩信,一位智谋超群的大将,他也是位痛而不言的人,他没有因当年的胯下之辱坠去青云之志,而是将其作为鞭策他不断前进、不断攀登的力量。痛而不言,化痛为力量,才有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才有大将韩信甘忍胯下之辱,终成灭秦兴汉的一代良将的绝世佳话。
痛而不言,是为了“乘风破浪”,“直济沧海”。沉默并不代表懦弱,痛而不言并不代表屈服。诗人汪国真曾说:“把眼泪攒到成功的那天流,那一天,哪怕流它个汪洋大海。”痛而不言,正是为了到达成功的彼岸时,能够回首看着自己的坎坷历程笑得更好,哭得更尽兴。就像是李娜,把训练时留在身体上的苦楚,把失败时的心灵上的痛化成了一把泪,只洒在成功的那一天,只洒在大满贯的赛场上。尽管没有流它个汪洋大海,但至少她的泪浸湿了每一个中国人的眼眶。所以说,痛而不言是一种大智慧,是为了直挂云帆济沧海。
历数古往今来的各位名人,往往都是痛而不言的人。他们把痛化为美酒,把痛化为力量,把痛化为对成功的渴求。痛而不言,是一种坚强,更是一种大彻大悟的大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