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选读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
课时演练·促提升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
A.天不为人之恶(厌恶)寒也辍(chuò中途停止、废止)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君子不为小人之匈匈(通“讻讻”,形容喧扰)也辍行。
B.若夫君臣之义、父子之亲、夫妇之别(区别),则日切瑳(cuō古通“磋”,切磋)而不舍也。
C.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wáng 大王),重法爱民而霸,好利多诈而危,权谋、倾覆、幽险(阴暗险恶)而亡矣。
D.大天而思(思慕)之,孰与物畜(xù 畜养)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
解析:C项,“王”应读“wàng”,意思是“称王”。
答案:C
2.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解析:C项,则:那么。A项,介词,因为/动词,当作。B项,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宾语前置的标志。D项,连词,表示并列/表示转折。
答案:C
3.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因物而多之
B.彼作矣,文王康之
C.怪之,可也
D.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
解析:C项,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怪,觉得奇怪。A、B、D三项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答案:C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君子不为小人之匈匈也辍行。
(2)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
参考答案:(1)天不因为有人厌恶寒冷废止冬季,地不因为有人厌恶辽远废止宽广,德行好的君子不因为人格卑下的人的喧扰废弃好的德行。
(2)认为天伟大而思慕它,哪里比得上把它当成物来畜养而控制它呢!顺从天而歌颂它,哪里比得上掌握它的规律而利用它呢!
二、阅读鉴赏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5~8题。
治乱天邪?曰:日月、星辰、瑞历,是禹、桀之所同也;禹以治,桀以乱,治乱非天也。时邪?曰:繁启、蕃长于春夏,畜积、收藏于秋冬,是又禹、桀之所同也;禹以治,桀以乱,治乱非时也。地邪?曰:得地则生,失地则死,是又禹、桀之所同也;禹以治,桀以乱,治乱非地也。……
……
星队、木鸣,国人皆恐。曰:是何也?曰:无何也!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夫日月之有蚀,风雨之不时,怪星之党见,是无世而不常有之。上明而政平,则是虽并世起,无伤也;上暗而政险,则是虽无一至者,无益也。夫星之队、木之鸣,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
物之已至者,人祅则可畏也。楛耕伤稼,枯耘失岁,政险失民,田稼恶,籴贵民饥,道路有死人:夫是之谓人祅。政令不明,举错不时,本事不理,勉力不时,则牛马相生,六畜作祅:夫是之谓人祅。礼义不修,内外无别,男女淫乱,则父子相疑,上下乖离,寇难并至:夫是之谓人祅。祅是生于乱。三者错,无安国。其说甚尔,其灾甚惨。可畏也,而不可怪也。传曰:“万物之怪,书不说。”无用之辩,不急之察,弃而不治。若夫君臣之义、父子之亲、夫妇之别,则日切瑳而不舍也。
(《荀子·天论》)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寇难并至 寇:外寇。
B.是无世而不常有之 常:时常。
C.则是虽并世起,无伤也 伤:妨害。
D.弃而不治 治:研究。
解析:B项,“常”通“尝”,曾经。
答案:B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解析:A项,是:代词,这。B项,于:介词,表时间,在/介词,表由来、来源,从。C项,则:连词,就/副词,表判断,是。D项,者:助词,用在动词后面表发出动作的人或事物/助词,用在数词后表列举的事物或情形。
答案:A
7.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通过大禹时代的天下大治和夏桀时代的社会治乱对比,可以看出“治乱”本来就与天象、时令和地利等自然条件无关。
B.自然界有时出现的一些现象是自然变化的结果,与“治乱”没有关系,社会的“治乱”全在于君主圣明还是昏庸。
C.荀子说:“人之命在天,国之命在礼。”这跟他的人定胜天的思想是矛盾的,因为他承认人的命运是由天决定的。
D.荀子论证说理时,善用排比,使论证层次清晰,逻辑性强,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和感染力。
解析:C项犯了断章取义的错误。荀子认为,人的命运有在天者,也有在己者,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有的可通过自身努力去改变,正如礼义能改变国家命运一样。
答案:C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上明而政平,则是虽并世起,无伤也;上暗而政险,则是虽无一至者,无益也。
(2)礼义不修,内外无别,男女淫乱,则父子相疑,上下乖离,寇难并至:夫是之谓人祅。
参考答案:(1)国君英明而政治清平,那么这些现象即便同一时代都出现了,也没有什么妨害;国君昏暗而政治险恶,那么这些现象即使一个也不出现,也没有好处。
(2)不整顿礼义,内外没分别,男女淫乱,那么父子就会互相猜疑,君臣上下就会互相抵触或背离,外寇内乱就会一并到来:这些都是由人事导致的反常现象。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9~13题。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①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②亡焉。然则从③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故枸木必将待隐木栝④蒸矫然后直,钝金必将待砻厉然后利。今人之性恶,必将待师法然后正,得礼义然后治。今人无师法,则偏险而不正;无礼义,则悖乱而不治。古者圣王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是以为之起礼义、制法度,以矫饰人之情性而正之,以扰化人之情性而导之也。始皆出于治,合于道者也。今之人,化师法,积文学,道礼义者为君子;纵性情,安恣睢而违礼义者为小人。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孟子曰:“今之学者,其性善。”曰:是不然。是不及知人之性,而不察乎人之性、伪之分者也。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礼义者,圣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也。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是性、伪之分也。今人之性,目可以见,耳可以听。夫可以见之明不离目,可以听之聪不离耳。目明而耳聪,不可学明矣。
(《荀子·性恶》)
注:①伪:通“为”,人为努力。②文理:礼法。③从:通“纵”,纵容。④隐木栝:矫正竹木弯曲的工具。
9.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生而有疾恶焉 疾:嫉妒。
B.合于犯分乱理 分:等级名分。
C.是以为之起礼义 起:启发。
D.凡性者,天之就也 就:造就。
解析:C项,起:设置,创立。
答案:C
10.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
A.
B.
C.
D.
解析:B项,者:助词,用在句中表提顿语气。A项,于:介词,“到”/介词,“从”。C项,然:指示代词,“这样”/“正确的”“对的”。D项,以:介词,因为/连词,用来。
答案:B
11.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部直接表现荀子对“人性恶”的看法的一组是( )
①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 ②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 ③钝金必将待砻厉然后利 ④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 ⑤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 ⑥今人之性,目可以见,耳可以听
A.①③⑤ B.①②④
C.②④⑥ D.③⑤⑥
解析:①②④都是直接表现荀子“人性恶”这一观点的。③用比方表现荀子的观点,属于间接表现;⑤此句主语是“古者圣王”而非荀子;⑥这是荀子阐释人性是天生的道理,人的本性如同眼睛生来就能够看到东西、耳朵生来就能够听见声音一样。
答案:B
12.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荀子认为人缺少谦让、诚信、礼法,是因为人好利、有嫉恨、好声色。
B.荀子依据古圣王所为认为,只有师法教化、礼义引导才能使人远离恶。
C.荀子用驳论的方式,从“性伪之分”入手,否定孟子“性善”的观点。
D.荀子论人性与《劝学》中所阐释的道理相近,所用的手法却完全不同。
解析:D项,这篇文章和《劝学》所用手法基本相同,都是比喻论证。
答案:D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之性恶,必将待师法然后正,得礼义然后治。
(2)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参考答案:(1)人的本性邪恶,一定要经过师长和法度的教化然后才能端正,用礼义加以引导才能矫正。
(2)由此看来,那么人的本性是邪恶的道理就很明显了,那些善良的行为是人后天的作为。
参考译文:人的本性是邪恶的,那些善良的行为是后天的作为。人的本性一生下来就喜好财利,依从这种本性,因此人们就产生了争抢掠夺,谦让的品德就消失了;一生下来就有妒忌憎恨的心理,依从这种本性,因此就产生了残杀陷害,忠诚守信的品德就消失了;一生下来就有声色的欲望,有喜欢美好音乐、美色的本能,依从这种本性,因此就会产生淫荡混乱,礼义法度就消失了。那么,放纵人的本性,依从人的情欲,就一定导致争抢掠夺,一定跟违犯等级名分、扰乱礼义法度的行为相合,而最终回到暴乱局面。因此一定需要师长和法度的教化,礼义的引导,然后从谦让出发,行为合乎礼法,(国家)就最终走向安定太平。由此看来,那么人的本性是邪恶的道理就很明显了,那些善良的行为是人们后天的作为。
所以弯曲的木料一定要经过矫木工具进行蒸烤和矫正,才能变直,钝的金属器具一定要经过磨砺,然后才能锋利。现在人的本性邪恶,一定要经过师长和法度的教化然后才能端正,用礼义加以引导才能治理。人们如果没有师长和法度的教化,就会偏颇邪恶而不端正;没有礼义的引导,就会悖乱而不能治理。古代圣明的君王认为人的本性邪恶,认为(人)是偏邪阴险而不端正的,悖理混乱而不能治理,因此针对这种情况设立了礼义,制定了法度,用来整饬人的性情从而让他们端正,用来教化人们的性情以便引导他们。(古者圣王)开始都是出于整治社会秩序,从而使人的行为合乎道德原则。现在的人,被师长和法度所教化,积累文献经济方面的知识,遵行礼义的就是君子;放纵性情、任意胡作非为而违背礼义的就是小人。由此看来,那么人的本性是邪恶的道理就很明显了,那些善良的行为是人后天的作为。
孟子认为:“人们之所以学习,是因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我认为:这是不正确的。这是还不了解人的本性,就是对人先天的本性和后天人为努力之间的区别不了解。一般来说,本性是与生俱来的,是学习不来的,不是努力就能得到的;礼义是圣人创建的,是人们能够学习、努力实践做到的。人身上那种不能学习、不能努力就能做到的东西,叫本性;人可以学会、可以通过努力实践做到的,叫人为努力;这就是本性和后天人为的区别。人的本性,比如说眼睛生来是用来看东西的,耳朵生来是用来听声音的。那可以看见东西的视力离不开眼睛,可以听声音的听力离不开耳朵。视力和听力是不可能学到的,这是很明显的。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18题。
荀卿论
[宋]苏轼
尝读《孔子世家》,观其言语文章,循循莫不有规矩,不敢放言高论,言必称先王,然后知圣人忧天下之深也。茫乎不知其畔岸,而非远也;浩乎不知其津涯,而非深也。其所言者,匹夫匹妇之所共知;而其所行者,圣人有所不能尽也。呜呼!是亦足矣。使后世有能尽吾说者,虽为圣人无难,而不能者,不失为寡过而已矣。
子路之勇,子贡之辩,冉有之知,此三者,皆天下之所谓难能而可贵者也。然三子者,每不为夫子之所悦。颜渊默然不见其所能,若无以异于众人者,而夫子亟称之。且夫学圣人者,岂必其言之云尔哉,亦观其意之所向而已。夫子以为后世必有不能行其说者矣,必有窃其说而为不义者矣。是故其言平易正直,而不敢为非常可喜之论,要在于不可易也。
昔者常怪李斯事荀卿,既而焚灭其书,大变古先圣王之法,于其师之道,不啻若寇仇。及今观荀卿之书,然后知李斯之所以事秦者,皆出于荀卿,而不足怪也。
荀卿者,喜为异说而不让,敢为高论而不顾者也。其言愚人之所惊,小人之所喜也。子思、孟轲,世之所谓贤人君子也。荀卿独曰:“乱天下者,子思、孟轲也。”天下之人,如此其众也;仁人义士,如此其多也。荀卿独曰:“人性恶。桀、纣,性也。尧、舜,伪也。”由是观之,意其为人必也刚愎不逊,而自许太过。彼李斯者,又特甚者耳。
今夫小人之为不善,犹必有所顾忌,是以夏、商之亡,桀、纣之残暴,而先王之法度、礼乐、刑政,犹未至于绝灭而不可考者,是桀、纣犹有所存而不敢尽废也。彼李斯者,独能奋而不顾,焚烧夫子之六经,烹灭三代之诸侯,破坏周公之井田,此亦必有所恃者矣。彼见其师历诋天下之贤人,自是其愚,以为古先圣王皆无足法者。不知荀卿特以快一时之论,而荀卿亦不知其祸之至于此也。
其父杀人报仇,其子必且行劫。荀卿明王道,述礼乐,而李斯以其学乱天下,其高谈异论有以激之也。孔、孟之论,未尝异也,而天下卒无有及者。苟天下果无有及者,则尚安以求异为哉!
(选自《唐宋八大家散文读本》,有删改)
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浩乎不知其津涯 涯:边际。
B.冉有之知 知:通“智”,智谋。
C.要在于不可易也 易:轻视,看不起。
D.此亦必有所恃者矣 恃:依仗。
解析:C项,易:更改、篡改。
答案:C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
A.
B.
C.
D.
解析:C项,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动词,到。A项,连词,表转折,却。B项,代词,他的。D项,介词,表凭借,凭着、靠着。
答案:C
16.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属于作者否定荀卿的一项是 ( )
①大变古先圣王之法 ②喜为异说而不让 ③其言愚人之所惊,小人之所喜也 ④焚烧夫子之六经 ⑤其高谈异论有以激之也 ⑥荀卿明王道,述礼乐
A.②③⑤ B.①③⑤
C.②④⑤ D.②⑤⑥
解析:①④说的都是李斯,⑥是对荀卿的肯定。
答案:A
1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孔子的主张博大精深,但通俗易懂,人们如果完全按照孔子的主张去做,想要成为一个圣人也不困难,即使不能做到,也会少犯错误。
B.子路、子贡、冉有都是天下人认为难得的人才,但这三人却因为喜欢高谈阔论而不被孔子喜欢,相反,寡言的颜渊却深受孔子的喜爱。
C.李斯骄矜傲慢,扰乱天下,犯下“烹灭三代之诸侯,破坏周公之井田”的过错,是因为受到他的老师荀卿高谈异论的影响。
D.文章先写孔子循规蹈矩,不敢放言高论,后写荀卿喜为异说而毫不谦让,敢发高论而不顾一切,这样就形成了对比,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解析:B项,“这三人却因为喜欢高谈阔论而不被孔子喜欢”错,原文中找不到依据。
答案:B
1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且夫学圣人者,岂必其言之云尔哉,亦观其意之所向而已。
(2)由是观之,意其为人必也刚愎不逊,而自许太过。
(3)李斯以其学乱天下,其高谈异论有以激之也。
参考答案:(1)再说向圣人学习,难道只是要学会圣人是怎么说的吗?也要观察圣人心意的取向才行啊。
(2)从这方面来看,料想他的为人必定刚愎自用,不知谦逊,过分赞扬自己。
(3)李斯利用他的学说搞乱了天下,可见荀卿的高谈怪论对李斯还是起了激发作用的。
三、语言表达
19.(2015·天津,21)下列三幅劝阻吸烟的手势图,你认为哪一幅最好?请结合图像说明理由。要求70字左右。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先表明自己的态度。然后结合图像,分条说出自己的理由,还要有与另外两幅图的比较,注意字数的限制。
答案示例:“我介意”最好。“我介意”表明了自己反对吸烟的立场,捂住口鼻,让自己少吸二手烟,给对方传达吸烟妨害他人的信息。直接制止,态度生硬;双手手势,会吸入烟。
20.仿照下面的示例,写两句话,要求与前面句子构成排比。
希冀于平原的辽阔,于是选择了奔跑,骏马的嘶鸣激荡了旷野; ;? 。?
答案示例:希冀于天空的苍茫,于是选择了翱翔,苍鹰的搏击震撼了蓝天 希冀于民族的未来,于是选择了创作,文字的沧桑渲染了人生
课件18张PPT。第三单元 《荀子》选读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背景助读知识梳理背景助读知识梳理背景助读知识梳理背景助读知识梳理背景助读知识梳理背景助读知识梳理背景助读知识梳理背景助读知识梳理句段点评多维探究文脉图解技法鉴赏句段点评多维探究文脉图解技法鉴赏句段点评多维探究文脉图解技法鉴赏句段点评多维探究文脉图解技法鉴赏多维探究文脉图解技法鉴赏句段点评多维探究文脉图解技法鉴赏句段点评第三、四、五单元测评
(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管仲的经济思想中,最为奇特的一项是鼓励消费,他甚至倡导奢侈,这在古往今来的治国者中可谓仅见,在《管子》一书中就有一篇奇文《侈靡篇》。
中国历代的治国思想向来以倡导节俭为正途,这显然是长期短缺经济的必然产物。然而管仲却提出“俭则伤事”的观点,在他看来,大家都不消费,就会造成商品流通的减少,从而妨碍生产营利的活动,故曰“伤事”。(见《管子·乘马》:“俭则金贱,金贱则事不成,故伤事。”)要如何才能推动消费?他的答案是,多多消费,甚至无比奢侈地去消费。(见《管子·侈靡》:“问曰:兴时化若何?莫善于侈靡。”)
管仲的这一论述曾经迷惑了此后数千年的中国学者,很多他的信奉者言及于此,要么视而不见,要么顾左右而言他,要么百般替管仲申辩。直到近世,历史学家郭沫若才给予了合理的解释。郭氏认为:“他是肯定享乐而反对节约的,他是重视流通而反对轻视商业的,他是主张全面就业而反对消极赈济的,为了能够全面就业,他主张大量消费,甚至主张厚葬。他的重点是放在大量消费可以促进大量生产这一面。因而在生产方面该如何进行,如何改进技术之类的话,他就说得很少,几乎可以说没有。”(郭沫若:《侈靡篇的研究》,《历史研究》1954年第3期。)
管仲倡导奢侈的理由是,“丹砂之穴不塞,则商贾不处。富者靡之,贫者为之”。就是说,只要不人为地堵塞利源,商贾就会日夜不息地从事营运而不知休息。而富裕的人只有不断地消费,贫穷的人才有工作可做。为了强化自己的观点,管仲甚至做过极端的比喻,他建议在煮蛋之前应先加雕绘,在烧柴之前要先加雕刻——“雕卵然后瀹之,雕橑然后爨之”。
管仲本人就是一个富足的享乐主义者。孔子说他的奢侈堪比国君——“其侈逼上”,《史记》说他“富拟于公室”。据《韩非子》和《论语》等书记载,齐桓公把齐国市租的十分之三赐归于管仲。
当然,作为一个成熟的政治家,管仲对侈靡的推崇,并不仅仅为了自己的享乐。在《管子·乘马数》中,他谈及了一个非常先进的观点。他说,每当年岁凶歉的时候,人民没有本业可作,国家就应该进行宫室台榭的修建,以促进人民就业,尤其要雇用那些丧失了家产的赤贫者。这时候修筑宫室,不是为了享乐,而是为了促进就业,平衡经济。
这种通过政府的固定资产投资来刺激经济复苏、促进就业的做法,西方人在两千多年后才学习到手,以1929年的世界经济大萧条为例,当时的美国、德国等无一不是采用了这样的政策,才走出低谷。可是在两千多年前,管仲就有这样的智慧,确实是让人惊叹的。据美籍华人经济学家杨联陞的考据,在漫长的中国经济史上,除了管仲,只有宋代的范仲淹等极少数人曾经有过类似的思想。
(选自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
1.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原文所论管仲的经济观点的一项是 ( )
A.1999年国务院决定增加公民的假期时间,“五一”“十一”长假的出现大大带动了我国旅游业和零售业的发展,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B.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期间,我国投资四万亿元,大搞铁路、公路、机场等基本建设,纾解了四千万失业者的洪流,有力促进了社会、经济的稳定。
C.近些年,一些富二代在网络微博中比拼自己拥有的奢侈品,如名牌包、限量版跑车等,更有甚者以百元钞票卷烟,这些现象引发了网友的热议。
D.2014年,苹果公司iphone6、iphone6 plus两款手机首日预定达400万部,为其代工的富士康公司100条生产线加班加点,出货量仍供不应求。
解析:A项,可以在最后一段找到依据;B项,符合鼓励消费,带动就业,刺激经济发展的基本观点;C项,炫富、拼富属于道德讨论的范畴,没有提及消费与生产就业的关系,本文没有与之相关的管仲的经济观点;D项,符合第三段郭沫若分析的管仲的观点:iphone的大量消费促进大量生产。
答案:C
2.下列关于管仲提倡奢侈享乐的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管仲提倡奢侈是故意迷惑人们,他的实际意图是:富裕的人不断消费,这样贫穷的人才有工作做;人人不消费,会使商品流通减少,妨碍生产营利活动。
B.管仲反对节约,提倡奢侈享受,是一富足的享乐主义者,奢侈堪比国君。据孔子及古籍的说法,管仲利用财富逼迫君主,使齐国市租的十分之三赐归于己。
C.郭沫若的《侈靡篇的研究》较中肯地评价了管仲崇尚奢侈的观点,肯定了他以大量消费促进大量生产的独到,也指出他忽视指导生产、改进技术的缺点。
D.管仲是成熟的政治家。他认为在灾荒年头,人民无业可作,国家大兴土木,尤其是雇用赤贫者,主要是为促进人民就业,平衡经济,并不仅仅是为了享乐。
解析:A项,原文只是说管仲的论述客观上令后人迷惑,并非主观上“故意迷惑”;B项,曲解原意,“管仲利用财富逼迫君主,使齐国市租的十分之三赐归于己”原文没有,原文中“其侈逼上”的“逼”是接近而不是“逼迫君主”的意思,“使齐国市租的十分之三赐归于己”的说法无中生有,原文只是说“齐桓公把齐国市租的十分之三赐归于管仲”,无被逼之意;C项,并非“忽视”改进技术,只是“说得很少,几乎可以说没有”;D项,符合第六段论述。
答案:D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管仲鼓励消费,甚至倡导奢侈,说明奢侈消费对于经济发展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而节俭是长期短缺经济的产物,当今提倡节俭,阻碍经济的繁荣发展。
B.中国历代的治国思想向来以倡导节俭为正途,而管仲所认为的“俭则伤事”也有一定的道理,启示我们要学会多角度看待问题、根据实际效用评判事物。
C.为了推行奢侈消费的观点,管仲甚至建议煮蛋前要先雕绘,烧柴前要先雕刻。这个观点虽与传统道德不符,但就促进经济发展而言,值得后人广泛推广。
D.1929年世界经济大萧条,受管仲治国之道的启发,美国和德国采用了相似政策,通过政府的固定资产投资刺激经济复苏、促进就业,使经济走出了低谷。
解析:A项,“提倡节俭,阻碍经济的繁荣发展”的说法属于无中生有,原文只是说提倡消费对于经济发展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并没有涉及节俭阻碍经济的繁荣发展;C项,“值得后人广泛推广”的说法言过其实,从“管仲甚至做过极端的比喻”的表述来看,作者并不完全认同此观点,谈不上“广泛推广”;D项,“受管仲治国之道的启发”的说法曲解原意。
答案:B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4~6题。(9分,每小题3分)
雩而雨,何也?曰:无何也,犹不雩而雨也。日月食而救之,天旱而雩,卜筮然后决大事,非以为得求也,以文之也。故君子以为文,而百姓以为神。以为文则吉,以为神则凶也。
在天者莫明于日月,在地者莫明于水火,在物者莫明于珠玉,在人者莫明于礼义。故日月不高,则光晖不赫;水火不积,则晖润不博;珠玉不睹乎外,则王公不以为宝;礼义不加于国家,则功名不白。故人之命在天,国之命在礼。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好利多诈而危,权谋、倾覆、幽险而亡矣。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因物而多之,孰与骋能而化之!思物而物之,孰与理物而勿失之也!愿于物之所以生,孰与有物之所以成!故错人而思天,则失万物之情。
(《荀子·天论》)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卜筮然后决大事 决:决定。
B.日月不高,则光晖不赫 赫:光明、显耀。
C.孰与物畜而制之 畜:畜养。
D.孰与骋能而化之 骋:通“呈”,显现。
解析:D项,骋:施展,发挥。
答案:D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
B.
C.
D.
解析:A项,认为。B项,代词,什么/代词,怎么、为什么。C项,助词,“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D项,连词,表承接,就/连词,表转折,但是。
答案:A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荀子认为,下雨、日食等纯属自然现象,与人的活动没有必然的关系,也不会因人的期望而发生或消亡。
B.人们祭神求雨有时下雨,这和没有祭神有时也下雨完全一样,而老百姓却认为很灵验。这正是百姓愚昧之处,需要君子开启心智。
C.荀子指出,礼义是立国之本。作为一个国君只有尊崇礼义、对百姓仁爱、重贤尚能才能治国安邦称王称霸。
D.在天道面前,尊崇、思慕固然必要,但是掌握天道运行的规律加以控制利用则更为重要。
解析:B项,“这正是百姓愚昧之处,需要君子开启心智”错,原文中无依据。
答案:B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7~8题。(10分)
庄子送葬,过惠子之墓,顾谓从者曰:“郢人垩漫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斫之。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宋元君闻之,召匠石曰:‘尝试为寡人为之!’匠石曰:‘臣则尝能斫之。虽然,臣之质死久矣!’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
(《庄子·徐无鬼》)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每小题3分)
(1)庄子送葬,过惠子之墓,顾谓从者曰。
(2)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
参考答案:(1)庄子送葬,经过惠子的墓地,回头对跟随自己的人说。
(2)自从惠子先生死了以后,我没有对手了,我没有谁可以说话了!
8.庄子说这番话的意思是什么?这则寓言表达了庄子的什么感情?(4分)
参考答案:惠子死后,庄子再也找不到可以对谈的人了。庄子通过这则寓言,来譬喻他和死者惠子的友谊,流露出对惠子纯厚真挚的怀念之情。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第9~10题。
苏堤清明即事
[宋]吴惟信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清明二绝(其二)
[宋]陈与义
卷地风抛市井声,病夫危坐了清明。
一帘晚日看收尽,杨柳微风百媚生。
9.这两首诗都写出了“清明日暮”的景色,其共同的景色特征是什么?两位诗人借此抒发了怎样的情感?(5分)
参考答案:这两首诗,都抓住“清明日暮”的景色优美宜人、明丽清新这一特征进行歌咏。两首诗都抒发了诗人热爱自然、热爱春天的美好情感。
10.这两首诗各自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6分)
参考答案:吴诗运用了侧面描写。借游人的纵情、黄莺的恣意,叙节日情景,状清明景色。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而归,足见西湖胜景令人目不暇接。流莺于柳林间啼鸣飞翔,可见景色清丽宜人。
陈诗运用了对比反衬。诗人于清明卧病处境冷落,内心压抑凄楚。而城内外人声鼎沸,节日气氛浓烈;两相对照,更见凄恻之情。(或答欲扬先抑、先抑后扬)后两句写诗人凝神注目,一改诗歌凄楚之情。微风习习,杨柳袅袅,顿觉百媚滋生、神爽志清。给读者以峰回路转、抑扬顿挫的艺术享受。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1.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 , ”的观点是相同的。?
(2)在《逍遥游》中描绘鲲鹏体形硕大无比,变化神奇莫测,奋飞时双翼遮天蔽日,激起的水花达三千里,奋飞直上九万里的高空。即使是如此,在作者看来也并非逍遥,因为它依然有所待的句子是“ , ”。?
(3)李白在《行路难》中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的两句诗句是“ , ”。?
答案:(1)弟子不必不如师 师不必贤于弟子 (2)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去以六月息者也 (3)欲渡黄河冰塞川 将登太行雪满山
三、表达运用(15分)
1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3分)
(1)在网络文学极大丰富着人们文化生活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网络文学存在 的现象,不少网络文学作品缺乏深邃的社会意义、深沉的人生感悟和深厚的文化积淀。?
(2)我们成为世界加工大国,却没有太多的发明创造,假冒仿制盛行就是主因之一。劣质的假冒产品 ,不仅使消费者利益受损,甚至会使一个国家的信用体系受损。?
(3)目前家政市场从业人员 ,矛盾纠纷层出不穷,保姆雇主孩子都很受伤,面对如此混乱的市场业态,专家呼吁发展与管理规范需同步推进。?
A.鱼目混珠 泥沙俱下 良莠不齐
B.泥沙俱下 鱼目混珠 良莠不齐
C.泥沙俱下 良莠不齐 鱼目混珠
D.良莠不齐 泥沙俱下 鱼目混珠
解析:泥沙俱下:泥土和沙石跟着水一起流了下来。比喻好坏不同的人或事物混杂在一起,一同显现出来。鱼目混珠:把鱼眼珠杂混在珍珠中,比喻以假乱真,以次充好。良莠不齐:比喻好人坏人都有,混杂在一起。
答案:B
1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10月27日,“翰墨中国——全国书法作品大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亮相。参展作品围绕“中国梦”为主题,用书法的艺术形式传承中国文化精神。
B.浙江卫视《奔跑吧兄弟》节目组成员在武汉的精彩表演,受到了武汉各高校学生的热烈欢迎,并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C.平时煮粥,大家都喜欢把粥熬得稠稠的,觉得这样的粥具有细腻的口感、丰富的营养和很好的食欲,脾胃虚弱的人容易吸收。
D.调查结果显示,“看病难、物价涨、房价高”的民生问题,已连续三年成为专家提意见最多的焦点问题。
解析:A项,“围绕‘中国梦’为主题”句式杂糅,将“围绕”改为“以”;B项,将“给予”改为“得到”;C项,粥“具有很好的食欲”搭配不当。
答案:D
14.(2015·课标全国Ⅰ,15)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3分)
随着雾霾频发,油品质量对环境的影响引起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有测试表明,一些城市空气中PM2.5的20%左右来自机动车尾气,而只要使用符合新标准的汽油和柴油, 。有鉴于此,我国将加快推进成品油质量升级国家专项行动。?
A.即使现有汽车不作任何改造,其尾气中相关污染物的排放也能减少10%
B.汽车尾气中相关污染物的排放就可减少10%,现有汽车的改造并不是必须的
C.再加上对现有汽车进行改造,其尾气中相关污染物的排放就将减少10%以上
D.不管是否改造现有汽车,其尾气中的相关污染物排放都将减少10%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得体连贯的能力。解题时要根据语境要求识别选项,全句意在强调“油品质量对环境的影响”,“只要使用符合新标准的汽油和柴油”,那么“即使现有汽车不作任何改造,其尾气中相关污染物的排放也能减少10%”,这种逻辑关系最为合理。
答案:A
15.下列是汉字“初”“仁”的篆体写法,请用平实的语言写出你对每一个汉字的形与义的正确理解。要求:对每一个字的解释不超过35字。(6分)
答:?
参考答案:初:由“衣”和“刀”构成。用剪刀从开端裁剪衣服,含义为起始(开端)。
仁:由“人”和“二”构成。两个人走在一起却亲如一人,含义为两人亲近友爱。
四、作文(60分)
16.阅读下面的文字,按照要求作文。
明末清初著名书画家傅山在《作字示儿孙》小序中写到,写字要注意“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直率毋安排”。鲁迅对于作文白描法,也曾谈过十二字:“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
其实,这何止是对写字作文的要求,做人做事亦理应如此。
请联系材料,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1)自选角度,自定立意,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2)自拟题目。(3)自选文体,诗歌除外。(4)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写作提示:这是一道材料作文,理解“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直率毋安排”这几句话的含义是写好作文的关键。“宁拙毋巧”,言字应拙朴、自然、本色,而非华巧、机巧;“宁丑毋媚”,言字宁丑而不熟媚轻态,丑中见境,丑中见美,外丑内美;“宁支离毋轻滑”,言字形散乱有骨力但不轻浮;“宁直率毋安排”言字直率为之,凌云健笔,而非巧做安排,失真失性。不仅写字,鲁迅先生对于作文白描法,也曾谈过十二字:“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
联系材料中“这何止是对写字作文的要求,做人做事亦理应如此”,这其中包含着一种价值观。现代社会人们生活节奏快,心态浮躁,信仰和理想常常抛到脑后。这则材料就是在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才是最重要的。这样的材料作文,主题还是比较好把握的,一般不会写跑题,但想要拿到高分也不容易。行文时应围绕价值观问题展开作文。所以本文可从以下角度立意:①隐去浮华,追求本真;②质朴为人,率真为事;③外表的朴素与内心的华贵。符合题旨皆可,亦可进行辩证思考。
参考例文:
褪去浮华求本真
深夜滤去了所有的光影,留下最原始最自然的深邃的黑,不要掩饰,也无须伪装。人们的心也由此沉淀得如此宁静,暴露得如此淋漓尽致。几度深思便觉褪去浮华,还以本真。
当落叶旋着褪色的裙摆完成生命中最后一次轻盈的舞蹈,它追求的是真实,纵使华颜已衰,却在最后的决绝中舞出生命的绚烂。当断墙残垣横亘在废墟的一隅沉默,它不需要任何修复,残损才是它想要留给世人的警示,因为那才是曾经岁月的真实。聆听古寺钟声,斑驳锈迹的钟鼎,也能发出禅意的淡定;抚过青瓦枯藤,残败的痕迹中,似摸过历史的纹路;放肆的笑声,无忌的哭喊,那是人们最真实情感的袒露。撕碎伪装的面具,抛弃所有的装饰,褪去繁华,我们需要的只是真实。
华丽的辞藻,恭维的语调,冠冕堂皇的做作,只能是可笑的形式,那不是我们所追求的本质。洗尽铅华的真实才是我们向往的,我们需要的是最真最诚实的话语,也许只是只言片语,也许只是低吟浅唱,却也能化作流过心底深海的暖流。当然“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直率毋安排”更是经典而深刻。刻意地显示所拥有的富贵,这只能暴露你内心的虚荣。纵使金杯玉盏,又怎能相抵双手捧饮甘泉的痛快?不必让那些附庸的形式羁绊向往快乐真实的心,简单地看世界,追求真诚而非伪饰。
有时城市太过喧嚣,太过华丽,闪烁的霓虹掩不住内心的空虚,充斥耳膜的音乐纷乱了内心的琴弦。当一切繁华落尽,又能剩下什么让人喟叹?华丽的城市如同一杯卡布其诺,在氤氲的奶油中得到短暂的甜味,咀嚼之后除了苦涩别无所有。而那些大山里来的人,他们看似狂放的舞蹈,听似混杂的音域无不震撼着我们的心灵,正是那种无保留的情感宣泄,让心灵远飞。像嵇康一般,在草屋前握铁,在月下抚琴,让天籁传来,让生活无比纯净。
不为世间浮华言语所同化,不为人世虚幻情感所虏获。人,要追求本真。简洁而朴素,率性而为,超越于世俗的潜在规则与无言约定、言语逢迎与情意交接,去追求本真。拥有了本真,丢弃了浮华,你会得到纯天然的快乐!
除去浮华装饰,看庭前花开花落天外云卷云舒。
保持生命本色,让精神天空晴空一碧高远辽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