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会宁县第一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文档属性

名称 甘肃省会宁县第一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5-06 13:28: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会宁一中2015---2016学年度第二学期
高一语文期中试卷
温馨提示:
1.本试卷分卷面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学校和班级、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卷指定的地方。
3.所有答案,请一律写在答题卷上每题对应答题区域内,答在试题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请将答题卷上交,将本试题卷自己收存好。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古人在建筑物中置窗,主要是为了“通”的功能,即通风采光。《红楼梦》中的窗,首先以其通透实用功能而存在。此外,作为小说中众多景象之一的窗,不仅与亭台轩院、花草树木完美融合,而且通透的特点又使其成为欣赏美景的最佳观察点,从而体现了其审美功能,并为小说营造了一个诗化的环境。
首先,具有作为采光和通风功能的窗,它形成了大观园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从大观园外看,“那门栏窗隔,皆是细雕新鲜花样,并无朱粉涂饰”。大观园内,潇湘馆有“千百竿翠竹遮映”的幽窗,蘅芜院的绿窗清雅而不失富丽,怡红院更有五色纱糊的小窗。侵窗的月光不仅使大观园的女儿凭窗读书成为可能,也赋予了她们诗人般的气质。
小说第一回贾雨村与甄家丫鬟隔窗一见钟情,第二十四回中贾芸与小红之间的恋情,与窗户有着不解之缘。窗户采光和通风的功能,使之成为小说中人物眉目传情的重要渠道。作为传情的通道,窗在宝黛爱情方面发挥的作用尤为显著。黛玉生气时,窗户为宝玉提供了传达心声的通道;宝玉挨打时,黛玉通过怡红院的纱窗去观看宝玉,窗户又为黛玉表达关切之情提供场所。
其次,窗的审美功能主要体现为它的借景、对景、隔景、分景的功能。这一点古人早已发现。《古诗十九首》中有“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之句,描述了一个满怀愁思的女子凭倚楼窗,望见“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而引动对心中所爱的怀想的情景。古人对窗户借景、对景的注意,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主动的审美眼光。《红楼梦》中的窗同样体现了其取景、对景之功用。小说第二十七回林黛玉对紫娟说:“把屋子收拾了,撂下一扇纱屉;看那大燕子回来……”此处,取下纱屉后的窗户,以花草树木为背景,大燕子盘旋其间,构成了想象中的一幅“燕归图”。
窗户还有隔景、分景之功能。小说第四十回,“贾母论窗纱”一节对窗纱作了精辟的介绍,无论是软烟罗,还是霞影纱、蝉翼纱,均以薄透为特色。虽然薄透,但窗纱对窗外之景还是起到了隔的作用,窗外之景在窗纱的阻隔之下变得朦胧而隐约,使人在这一边看到另一边,本来咫尺相望的景物变得含蓄幽深,在恍惚迷离中扩大了空间感觉,从而使空间得到了延伸。《红楼梦》第三十五回中,黛玉让丫头将那能吟《葬花吟》的鹦鹉连架子摘下来,挂在月洞窗外的钩子上,自己则坐在屋中,“只见窗外竹影映入纱来,满屋内阴阴翠润,几簟生凉”。这里的月洞窗不仅成为黛玉取景的佳处,更在空间上起到了一种隔的作用。“黛玉无可释闷,便隔着纱窗逗鹦哥作戏,又将素日所喜的诗词也教与他念。”美人与鸟儿隔窗对语,既有隔窗取景的韵味,又将原本同一幅画面分隔成了内外两个场景,增加了画面的立体空间感。
小说中窗的借景、隔景等功能,既营造了一种审美意境,也丰富了人们的审美感受。这情形有如现代作家宗白华所说:“无论是借景、对景,还是隔景、分景,都是通过布置空间、组织空间、创造空间、扩大空间的种种手法,丰富美的感受,创造艺术的意境。”
(摘自《<红楼梦>中的窗意象》,有删改)
1.下列关于“《红楼梦》中的窗”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红楼梦》中的窗是大观园中传情的通道,促进了宝玉和黛玉爱情的发展。
B.《红楼梦》中的窗既有通风采光之功能,也有审美之功能,并为小说营造了诗化的环境。
C.《红楼梦》中的窗和亭台轩院、花草树木构成一个整体,是欣赏美景的最佳观察点。
D.《红楼梦》中的窗是大观园中一道美丽的风景线,赋予了大观园的女儿诗人般的气质。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窗是《红楼梦》中众多景象之一,能丰富读者的审美感受。
B. 古人很早就发现了窗的审美功能,并在文学创作中进行了运用。
C.潇湘馆、蘅芜院、怡红院的窗各有特点,作用各有不同。
D.黛玉与鹦哥隔窗对语体现了窗户在《红楼梦》中隔景、分景的功能。
3.根据本文所提供的信息,下列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在《红楼梦》中,窗有使咫尺相望的景物变得含蓄幽深、增加画面的立体空间感等作用。
B.曹雪芹受到古人启发,创作《红楼梦》时充分发挥了窗户隔景、分景等功能。
C.经典名著《红楼梦》中如果缺少了“窗”这一意象,那它就缺少了很多精彩。
D.无论古人和今人,在文学创作中都非常重视窗户的作用。公元760年春,在亲友的资助下杜甫在成都郊外的洗花溪畔建成了几间草房,长期颠沛流离的诗人一家在此度过了近5年比较安稳的生活,此诗就作于这一时期。
8.请结合诗歌的前三联分析“事事幽”三字的内涵。(5分)
9.尾联表面上是“幸词”,实为“苦情”,请简要分析 (6分)
(三)古诗文默写(每空1分,共6分)
10.在横线处写出诗文原句。
(1)李白《蜀道难》中 , 。两句写山势高险,即使是善飞的黄鹤,轻捷的猿猴都很难越过。
(2)白居易《琵琶行》“ , 。”两句运用联想,描摹了琵琶女的乐声陡然高昂,跃马拼杀。
(3)荀子《劝学》中论述“品德高尚的人每天反省自己,就会智慧通达行为无错”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选考题:
从三题和四题中选定其中一题(涂黑)作答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⑴~⑷题。(25分)
郁 剪 剪
聂鑫森
郁剪剪如今已是古稀老人了。
二十年前,吴净第一次到青山铺乡来采访农民业余文化生活,写了篇关于此地盛行剪花的长篇通讯,并力荐许多剪花的女艺人,郁剪剪就是其中的一位。没想到文章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本地和外地的报纸、电台、电视台记者,来了一拨又一拨。于是,这些看似平常的剪纸也就成了艺术品,又参展,又卖钱。
吴净作为第一个报道者,自然不会就此罢手,隔上一段日子就要前来采访。每次来,必去探望郁剪剪。郁剪剪专攻神话传说人物,八仙、门神、财神、花仙子、十八罗汉、钟馗……运剪洗练泼辣,而且带点夸张、变形,颇获赞誉。
每次告别时,郁剪剪总是颤声对吴净说:“你让我扬眉吐气了,老田对我好多了。”
老田是她的丈夫,叫田谷生,长得很粗蛮,脾气又暴烈,爱喝酒,一有烦心事就打郁剪剪。如今,郁剪剪出名了,剪纸可以换钱了,他的野性收敛了不少。不过所有的钱都得由他统管,不让妻子过手。
吴净径直走到堂屋的门前,高喊一声:“郁老师——”
“来啦!”
随即,郁剪剪从堂屋后面走了出来,紧接着,红着一张脸的田谷生也醺然而出。
“是吴记者呵,快请坐。你怎么喊我‘老师’呢?我不配。”
“在剪纸上,您当然是老师。”
当吴净在挨墙茶几边的一把椅子上坐下,田谷生也大咧咧地在另一边的椅子上落座,然后,挥挥手,大声说:“大记者来了,还不快去泡茶!”
郁剪剪低声说:“我……会的。”
“郁老师,别客气了,我就要走的。我这次来,是要买你的四件门神作品。”
“吴记者,不要买,我送你就是……”
田谷生使劲地“咳”了一声。郁剪剪忙煞住话,目光也变得暗淡起来。
“是我的一个外地朋友,在画报上看到你的门神作品,很欣赏,托我来买的。”
“吴记者,你稍等一下,我去房里拿来。”
田谷生突然站起来,说:“你歇口气,我去替你拿。”说完,就快步走进与堂屋相连的那间卧房里去了。
吴净问郁剪剪:“儿女们都住在附近吧?经常来吗?”
“来得少,老田从不肯留他们吃饭,他把钱看得比命还重。”
“跟你学剪纸的那个姑娘,自取艺名王一剪的,还努力吧?”
“还努力,剪得和我差不多哩。”
正说着,田谷生出来了,手里拿着的四张门神卷成一卷,递给吴净。
吴净问:“多少钱一张?”
田谷生说:“你是老熟人,就二百元一张吧。”
郁剪剪急了,说:“收多了,老田。”
“城里买二百五哩。”
吴净忙付钱,然后告辞。
田谷生进房放钱去了,只有郁剪剪把吴净一直送到竹篱外。郁剪剪说:“真是对不起,这个老田……”
吴净说:“收钱是应该的。再见!”
送别时,郁剪剪没有说那句总是要说的话。
吴净在黄昏时回到了家。他把卷起的门神像在案头展开,按顺序摆好,一组是秦叔宝、尉迟恭;一组是神荼、郁垒。粗粗看去,都还不错。再细看,前一组是郁剪剪的作品,下剪厚重老辣;而后一组显得干净纤巧,出自郁剪剪的学生王一剪之手。
吴净长长地叹了一口气,心有点痛。不是心疼钱,是心痛怎么会发生这样的事。他明白,绝不是郁剪剪所为,定是田谷生进房后搞的名堂。至于王一剪的作品,或是放在老师处寄卖以图获得好价钱,或是田谷生用菲薄的价钱收购而来,吴净就不得而知了。但田谷生将王一剪的作品伪称为郁剪剪的作品,却是不争的事实。
吴净决定把王一剪的作品剔出来,再从自己的藏品中,寻出郁剪剪的同题作品补进去。他不能欺瞒朋友,更不能让伪作流传于世。
吴净把王一剪的作品烧了。
一个月后,青山铺乡政府一个常写新闻稿的宣传干事,打电话告诉吴净:郁老现在不肯动剪刀剪花了,几乎天天和田谷生吵架,骂丈夫不该骗了吴净你这个好人;若是田谷生动手打人,她就见什么砸什么,还大喊要一把火把房屋烧了。
吴净决定马上去一趟青山铺乡,他不能看着一个出色的民间艺术家,就这么被毁了!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A.每次告别时,郁剪剪总对吴净说“老田对我好多了”,这从侧面反映出了田谷生对金钱的追求与贪婪,其实并不是真正对郁剪剪好。
B.吴净和郁剪剪谈到了学生王一剪,郁剪剪说“剪得和我差不多哩”,这为下文田谷生用王一剪的作品伪称郁剪剪的作品埋下了伏笔。
C.小说中对主人公郁剪剪的刻画,采用了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和心理描写,形象塑造了一个技术十分高超的民间艺术家形象。
D.郁剪剪对丈夫田谷生收吴净的钱,表现出了无可奈何的神情,因此,她满心抱歉地将吴净一直送到竹篱外。
E.郁剪剪后来不肯动剪刀剪花,是因为她不要愿意再成为丈夫敛财的工具,而且她自己也已觉醒,要捍卫自己的权利。
(2)小说中的主人公郁剪剪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说结尾部分加上了宣传干事打给吴净的电话内容,作者这样写有那些作用?(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说中写到“吴净把王一剪的作品烧了”,有人认为这是吴净出于愤怒,也有人认为这是吴净出于对郁剪剪作品的尊重。你的看法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8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用类文本阅读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朱东润自传
1896年我出生在江苏泰兴一个失业店员的家庭,早年生活艰苦,所受的教育也存在着一定的波折。21岁我到梧州担任广西第二中学的外语教师,23岁调任南通师范学校教师。
1929年4月间,我到武汉大学担任外语讲师,从此我就成为大学教师。那时武汉大学的文学院长是闻一多教授,他看到中文系的教师实在太复杂,总想来一些变动。用近年的说法,这叫作掺沙子。我的命运是作为沙子而到中文系开课的。
大约是1939年吧,一所内迁的大学的中文系在学年开始,出现了传记研究这一个课,其下注明本年开韩柳文。传记文学也好,韩柳文学也不妨,但是怎么会在传记研究这个总题下面开韩柳文呢?在当时的大学里,出现的怪事不少,可是这一项多少和我的兴趣有关,这就决定了我对于传记文学献身的意图。
《四库全书总目》有传记类,指出《晏子春秋》为传之祖,《孔子三朝记》为记之祖,这是三百年前的看法,现在用不上了。有人说《史记》《汉书》为传记之祖,这个也用不上。《史》《汉》有互见法,对于一个人的评价,常常需要通读全书多卷,才能得其大略。可是在传记文学里,一个传主只有一本书,必须在这本书里把对他的评价全部交代。
是不是古人所作的传、行状、神道碑这一类的作品对于近代传记文学的写作有什么帮助呢?也不尽然。古代文人的这类作品,主要是对于死者的歌颂,对于近代传记文学是没有什么用处的。这些作品,毕竟不是传记文学。
除了史家和文人的作品以外,是不是还有值得提出的呢?有的,这便是所谓别传。别传的名称,可能不是作者的自称而是后人认为有别于正史,因此称为“别传”。有些简单一些,也可称为传叙。这类作品写得都很生动,没有那些阿谀奉承之辞,而且是信笔直书,对于传主的错误和缺陷,都是全部奉陈。
是不是可以从国外吸收传记文学的写作方法呢?当然可以,而且有此必要。但是不能没有一个抉择。罗马时代的勃路塔克是最好的了,但是他的时代和我们相去太远,而且他的那部大作,所着重的是相互比较而很少对于传主的刻画,因此我们只能看到一个大略而看不到入情入理的细致的分析。
英国的《约翰逊博士传》是传记文学中的不朽名作,英国人把它推重到极高的地位。这部书的细致是到了一个登峰造极的地位,但是的确也难免有些琐碎。而且由于约翰逊并不处于当时的政治中心,其人也并不能代表英国的一般人物,所以这部作品不是我们必须模仿的范本。
是不是我国已经翻译过来的《维多利亚女王传》可以作为范本呢?应当说是可以,由于作者着墨无多,处处显得“颊上三毫”的风神。可是中国文人相传的做法,正是走的一样的道路,所以无论近代人怎么推崇这部作品,总还不免令人有“穿新鞋走老路”的戒心。
国内外的作品读过一些,也读过法国评论家莫洛亚的传记文学理论,是不是对于传记文学就算有些认识呢?不算,在自己没有动手创作之前,就不能算是认识。
这时是1940年左右,中国正在艰苦抗战,我只身独处,住在四川乐山的郊区,每周得进城到学校上课,生活也很艰苦。家乡已经陷落了,妻室儿女,一家八口,正在死亡线上挣扎。我决心把研读的各种传记作为范本,自己也写出一本来。我写谁呢?我考虑了好久,最后决定写明代的张居正。第一,因为他能把一个充满内忧外患的国家拯救出来,为垂亡的明王朝延长了七十年的寿命。第二,因为他不顾个人的安危和世人的唾骂,终于完成历史赋予他的使命。他不是没有缺点的,但是无论他有多大的缺点,他是唯一能够拯救那个时代的人物。 (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自传和传人,本是性质类似的著述,除了因为作者立场的不同,因而有必要的区别以外,原来没有很大的差异。但是在西洋文学里,常会发生分类的麻烦。我们则传叙二字连用指明同类的文学。同时因为古代的用法,传人曰传,自叙曰叙,这种分别的观念,是一种原有的观念,所以传叙文学,包括叙、传在内,丝毫不感觉牵强。(朱东润《关于传叙文学的几个名词》)
②朱先生确是有儒家风度的学者,一身正气,因此他所选择的传主对象,差不多都是关心国计民生的有为之士。他强调关切现实,拯救危亡,尊崇气节与品格。这都是可以理解的。(傅璇琮《理性的思索和情感的倾注——读朱东润先生史传文学随想》)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A.当年有所大学的中文系开传记研究课,课程内容却是韩愈、柳宗元的古文,朱东润就是因为这件事决心献身传记文学的研究。
B.“我的命运是作为沙子而到中文系开课的”,这样的表述与其说写出了自己过去的经历,不如说反映了朱东润写自传时的心态。
C.朱东润虽然认可国外的传记文学,但却担心“穿新鞋走老路”,因此拒绝把近代人推崇的《维多利亚女王传》作为写作范本。
D.出于自己的现实关怀来选择传主,是朱东润传记文学创作的一贯原则。有学者总体上对此表示理解,但在态度上略有保留。
E.朱东润虽然认为“传叙文学”的说法更加科学,但为了避免常会发生的分类麻烦,还是在自传中采用了“传记文学”的说法。
朱东润的传记文学观是如何形成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为带有学术性质的自传,本文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回答。(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朱东润认为传记文学作品应如何刻画和评价传主?你是否同意他的观点?请结合材料说明理由(8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 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⑷观点一:出于愤怒。
①吴净没想到田谷生竟然会用王一剪的作品伪称郁剪剪的作品,这种行为让吴净感到心痛;②郁剪剪本是一个出色的民间艺术家,而其丈夫为了金钱而不择手段;③剪纸是一种民间艺术,田谷生的行为是对这种艺术的极大玷污。
观点二:出于对郁剪剪作品的尊重。
①尽管王一剪的作品干净纤巧,但和师傅郁剪剪的作品还有一定的距离;②优秀的剪纸作品会赢得赞誉,而伪作任何时候都不可替代真品的价值和分量;③欣赏艺术的真正魅力在于理解艺术作品的本身内涵和价值,不以讹传讹才是对艺术的尊重。
(观点明确给2分;论述合理、理由充分,给6分。)
12.(1) D、B。①A项,原文第三段写道,“大约是1939年吧,一所内迁的大学的中文系在学年开始,出现了传记研究这一个课,其下注明本年开韩柳文。传记文学也好,韩柳文学也不妨,但是怎么会在传记研究这个总题下面开韩柳文呢?在当时的大学里,出现的怪事不少,可是这一项多少和我的兴趣有关,这就决定了我对于传记文学献身的意图。”A项的分析概括基本上是正确的,只是忽视了细节“这一项多少和我的兴趣有关”,导致不仅不完全符合原文的意思,而且把最重要的原因“兴趣”给遗漏了,所以A项只能给1分。
②B项,考查的目的是通过细读文章的局部表述来理解文章所提供的事实描述背后作者的立场、思想和心态。“‘我的命运是作为沙子而到中文系开课的’,这样的表述与其说写出了自己过去的经历,不如说反映了朱东润写自传时的心态”,如此分析,较为准确地说明了朱东润过去的经历一旦通过语言表述出来,即使是由本人表述出来,也已经不是他过去经历的本来面貌。“掺沙子”这样一个“近年的说法”的采用直接表明,本文的写作不可能与具体的历史语境和写作者的心态无关。不过,B项的分析虽然深刻,但也只是说出了本文的一个侧面,对于本文的客观性评价不足,因此选B项应该得分,但只能得2分。
③C项,是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推断。原文一方面说《维多利亚女王传》等外国传记文学作品可以作为范本,另一方面又说无论近代人怎么推崇,总还不免令人有“穿新鞋走老路”的戒心,意思较为复杂,说明作者采取的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批判性立场,并没有简单地肯定或者否定一部作品。我们从逻辑上无法推导出“拒绝把近代人推崇的《维多利亚女王传》作为写作范本”的结论。因此,C项的分析和推断是错误的,选C项不能得分。
④D项,既是对本文整体内容的一个概括,也是对本文和相关链接之间关系的一种理解,更是对相关链接中的观点的分析和评价,因此是对题目所给材料的一次整体和局部、字面和字里行间相关联的分析、理解和评价。本文最后一段在指出过去的传记作品都各有其得失的基础上表示在抗战期间,国家内忧外患,家庭非常困难,自己也生活艰苦,于是选择给拯救了明王朝危机的张居正写传,意味着朱东润是出于现实关怀选择传主。而相关链接②说“朱先生……所选择的传主对象,差不多都是关心国计民生的有为之士。他强调关切现实,拯救危亡,尊崇气节与品格”,则说明朱东润出于现实关怀选择传主是一贯的,而说“这都是可以理解的”,字面上的意思是对朱东润的“理解”,字里行间的意思则是一种态度上的保留。D项准确、深刻、细致地覆盖了本文和相关链接的核心观点,因此选D项者得3分。
⑤E项,是对本文所用的基本概念“传记文学”和相关链接①核心概念“传叙文学”之间关系的一种推断。首先,由于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在所给材料中并无交代,而二者之间又颇有分歧,从逻辑上来说,不能凭空建立二者的关系。其次,相关链接①说的是“传叙文学”概念的使用可以避免西洋文学里常会发生的分类的麻烦,与E项说法明显不符。因此,E项是错误选项,选E项不能得分。
(2)【参考】①广泛阅读古今中外的传记作品,如《史记》《汉书》《约翰逊博士传》《维多利亚女王传》等,并比较它们的异同;②深入研究传记文学理论,辨析不同概念,如阅读莫洛亚的传记文学理论,分辨史传、别传、自传、传叙文学等;③进行传记文学写作实践,如给张居正写传。
(3)【参考】①偏重学术经历,主要写自己的传记文学观及其形成过程;②写生平与写学术二者交融,呈现学术背后的家国情怀;③行文平易自然,穿插使用口语,就像和老朋友闲谈一样。
(4)【参考】第一问:①应该入情入理地细致刻画传主的个性。如果只重比较,就看不清传主的个性,而要是像《维多利亚女王传》那样就不够细致,像《约翰逊博士传》那样细致则难免琐碎。②应该信笔直书,全面评价传主的优缺点。要是像有些古代文人的作品那样只是歌颂死者,就不是传记文学。
第二问:观点一:同意。①只有入情入理地细致刻画传主的个性,才能给人深刻的印象,且具有可读性;②人无完人,只有全面评价传主的优缺点,才能给读者一个完整的人物形象。
观点二:不同意。①细致刻画个性需要史料支撑,如果史料不足而仍然强调这一点,就会导致不够客观,显得矫揉造作;②追求全面评价传主的优缺点,不能有效凸显传主的个性。
C ( 猝不及防:用来形容事情发生得突然;或采取的手段很突然;使人措手不及。措手不及: 着手处理已来不及了。形容事情来得突然;来不及应付。惊慌失措:失措:举止失去常态;不知如何是好。形容惊恐慌张,一下子不知怎么办才好。)
14.【答案】B 【解析】A.句式杂糅。 “本着……的目的”或“以……为目的”。C.成分残缺。“造成了网上购物的交易秩序”缺主语。D.搭配不当。“无……无……都”不搭配,应为“无……无……不”。
15.【答案】A【解析】⑤和前文内容密切相关,⑥紧承⑤④做进一步的说明,③是总结性话语,从②①而来。
16.答案1 :康桥,你的温婉艳丽,你的灵动娇美,你的脉脉含情,不正好唤醒了我沉睡的柔情吗?(5分)
答案2 :赤壁,你的雄奇伟岸,你的大气磅礴,你的壮丽多姿,不正好激荡起我心中的豪情吗?(5分)(答案不唯一)
17.画面:水池里,一赤膊男子双脚踮在六个救生圈上,双手高举,嘴里喊着:“再来一个。”岸上一男子正弯腰朝他扔去一救生圈。(3分)
寓意:讽刺了社会上一些不知如何正确接受他人的帮助的人和行为。(3分)
18.【参考立意】参考2014年高考作文评分标准①惶急从事,很可能适得其反; ②做事不可一味求快(做事急不得);③越是胜利在望越要小心谨慎;④要善于听出他人的言外之意(边缘角度)。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