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张PPT)
选择性必修三 第二章 自然资源与国家安全
2.1 耕地资源与国家粮食安全
课标要求
运用图表,解释中国耕地资源的分布,说明其开发利用现状,以及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的关系。
课标要求和学科素养
学科素养
1.学生能够通过案例分析,提出解决耕地撂荒、非粮化等问题的具体措施,并理解农业科技创新对粮食安全的作用。(地理实践力)
2.学生能够分析我国耕地资源的分布特点及其与地形、气候的关系,理解不同区域耕地利用方式的差异。(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
3.学生能够从自然、经济、社会等多角度综合分析耕地撂荒、非粮化等现象的成因及其对粮食安全的影响。(综合思维)
4.通过说明耕地资源开发利用现状,以及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的关系,增强忧患意识。(人地协调观)
课前检测:
问题1:我国耕地资源分布的主要特点?(地形、气候角度)
问题2:我国耕地资源现状如何?
情境导入
为什么国家要大力保护国家永久基本农田,这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有何意义?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在耕地,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
——习近平总书记
中国的饭碗一定要端在自己的手里,碗里主要装中国的粮食!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本物质保障。
中国人要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而且要装自己的粮食
自主学习:
阅读课本,说明课本中提到的粮食安全内涵包括哪些方面?
包含确保生产足够数量的粮食;保障粮食供应稳定,不受突发事件影响;保障人们有获取适当粮食的能力;保障粮食的质量安全,符合卫生和营养标准。
核心问题:如何用有限的耕地资源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01 土地撂荒与粮食安全
Z村曾是典型的农业村落。沿着公路进入村庄,映入眼帘的是大片荒芜的农田。曾经整齐的田垄被一人多高的杂草肆意侵占,田边的灌溉水渠坍塌淤塞,干涸的渠底布满了裂缝。曾经,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承载着丰收的希望,如今却被长久弃耕撂荒,沦为荒地,亟待破局。
近年来,随着乡村发展推进,村委会牵头,组织村民签订土地流转合同,将自家土地流转给农业企业。如今,大片平整的土地上,现代化农业机械来回穿梭,规模化种植的玉米、小麦等作物茁壮成长,昔日杂乱的农田面貌焕然一新,村民们不仅能拿到土地租金,还能在自家土地上打工增收。
根据以上材料,思考以下问题:
设问1: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导致Z村土地撂荒现象产生的原因。
设问2:从经济、生态、社会等角度,阐述Z村土地撂荒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
设问3:假如你是当地农业部门工作人员,请提出解决Z村土地撂荒问题的可行措施。
设问4:土地流转对保障粮食安全的积极作用体现在哪?
答案
1.自然因素:地形崎岖(如丘陵山区)、土壤贫瘠、水资源短缺,耕作条件差。
经济因素:农业收益低(粮食价格波动大、成本上升),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导致劳动力短缺。
社会因素:农民老龄化加剧,传统种植技术难以适应现代农业需求。
政策因素:土地流转机制不完善,小规模经营效益低。
2.生态影响:撂荒土地易引发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减少。
经济影响:耕地资源浪费,粮食产能下降,威胁国家粮食安全。
社会影响:农村人口外流加剧,乡村空心化问题恶化。
3.解答思路:政策引导 + 技术创新 + 产业融合
完善土地流转政策:鼓励合作社、农业企业规模化经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推广农业科技:发展耐旱作物、小型农机具,降低耕作难度;组织农业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种植技术,
发展特色农业:结合撂荒地资源种植中药材、经济林,增加农民收入。
4.解答思路:规模化生产 + 技术应用 + 资源整合
促进规模经营:整合零散耕地,利于机械化、集约化生产,提高粮食单产。
优化资源配置:引入现代农业技术(如智能灌溉、精准施肥),提升耕地质量。
稳定粮食种植:通过合同约束流转土地用途,减少非粮化倾向。
02 耕地非粮化与粮食安全
山西省永济市作为传统农业区域,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农业生产格局发生显著变化。近年来,永济大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已建成城区设施蔬菜基地,韩阳、蒲州等沿山乡镇形成特色干果基地,卿头、栲栳等平原乡镇发展为鲜食水果基地。从永济市整体数据来看,2022 - 2024年,粮棉种植面积分别为135万亩、125万亩和117万亩,三年间减少18万亩,降幅达13%。农民们表示,种植粮食作物收益低,而经济作物利润更高。与此同时,由于农业产业结构的改变,传统的农耕文化和种植技艺也面临着传承困境。
根据以上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从市场和政策角度,分析永济市耕地非粮化现象出现的原因。(8分)
2.阐述耕地非粮化对永济市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6分)
3.为保障永济市粮食安全,提出应对耕地非粮化的合理措施。(6分)
答案:
1.经济因素:粮食作物市场价格低,生产成本高,利润空间小;经济作物利润高,农民追求更高收入。(4分)
市场需求: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对水果、花卉、水产品等需求增加,市场导向促使农民调整种植结构。(2分)
政策与监管:耕地用途监管不足,政策执行存在漏洞,导致耕地非粮化。(2分)
2.影响:
农业生产:减少粮食种植面积,降低粮食产量,影响粮食安全;破坏传统农业体系,影响生产稳定性。(3分)
生态环境:经济作物种植导致农田生态系统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大量使用农药、化肥,造成土壤污染(3分)
3.措施:
政策监管:完善耕地保护法律法规,明确耕地用途,加大对违法占用耕地的惩处力度。(2分)
经济扶持:提高粮食收购价格,给予种粮补贴,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种粮收益。(2分)
产业引导:发展特色粮食种植和深加工产业,延伸产业链,提高粮食附加值。(2分)
03 农业科学技术与粮食安全
在山西省忻州市,农业发展长期受传统种植模式与自然条件制约。近年来,当地积极探索农业科技创新之路。在定襄县,农户与农业科研团队合作,引入智能温室大棚技术,通过传感器实时监测棚内温湿度、光照等数据,精准调控作物生长环境,实现了蔬菜的全年不间断供应。五台县则大力推广无人机植保作业,相比传统人工喷洒农药,效率提升了数十倍,还能避免人员与农药的直接接触。同时,农业专家在代县培育出适应本地干旱气候的优质杂粮品种,不仅产量提高,还提升了产品品质。这些科技创新举措,让忻州农业逐渐焕发出新活力。
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1.从保障粮食安全角度,分析忻州市农业科技创新对当地粮食生产的重要意义。
2.优质杂粮品种的培育对忻州市粮食安全有哪些积极影响?请结合材料及粮食安全内涵进行阐述。
3.若忻州市进一步扩大农业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对提升我国区域粮食安全有何借鉴价值?
答案
1.意义:
提升产量:优质杂粮品种提高了粮食产量,保障粮食供应数量。(2分)
稳定供应:智能温室大棚实现蔬菜全年供应,稳定粮食消费结构。(2分)
提升效率:无人机植保作业提高效率,减少病虫害损失,保障粮食生产质量与产量。(2分)
2.影响:
数量保障:优质杂粮品种产量提高,增加粮食总产量,保障区域粮食自给率。(2分)
质量提升:粮食品质提升,满足居民对高质量粮食需求,提升居民健康水平。(2分)
结构优化:丰富粮食种类,优化种植结构,增强粮食生产稳定性。(2分)
3.借鉴价值:
因地制宜:根据本地自然条件研发适合的农业技术与品种,提高粮食生产适应性。(2分)
科技赋能:推广智能温室大棚、无人机等科技手段,提升粮食生产效率与质量。(2分)
合作创新:加强农业科研机构、高校与农户、农业企业合作,加速科技成果转化。(2分)
加强农业科技应用
加强农业科技在粮食生产中的应用。
重点推广地理信息技术。
建立粮食病虫害预警与监控体系。
提高农业气象灾害预测和监测水平,为粮食生产保驾护航。
目前,遥感技术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监测,为国家把握农业生产全局提供多种服务和决策依据。
(2024·重庆·高考真题)辽宁省盘山县位于辽河下游地区。2020年,该地某农户擅自改变1.78公顷永久基本农田的用途、挖塘发展水产养殖,破坏了耕地。该县相关部门及时发现了此违法行为,勒令该农户恢复土地原貌和原种植条件。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被该农户破坏的永久基本农田,最可能用于种植( )
A.茶叶 B.水稻 C.棉花 D.甘蔗
2.耕地的破坏情况可以借助遥感技术及时发现,是因为遥感技术可以监测( )
A.土地利用状况 B.土壤肥力 C.农业生产效益 D.作物熟制
3.恢复土地原貌和原种植条件的核心措施是( )
A.修筑田坎 B.开挖沟渠 C.填土培肥 D.修建道路
B
A
C
04 黑土地保护与粮食安全
在我国东北平原的核心产粮区,广袤的黑土地曾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基石。但长期以来,由于过度开垦、不合理的耕作方式以及高强度利用,这片珍贵的黑土地出现了严重的退化现象。土壤有机质含量大幅下降,昔日黝黑肥沃的土壤变得愈发贫瘠,保水保肥能力减弱,水土流失问题日益严峻。为扭转这一局面,当地政府联合科研机构,开启了黑土地保护行动。通过推广秸秆还田、轮作休耕、增施有机肥等措施,努力修复黑土地的生态环境,提升土壤肥力,力求重新唤醒这片土地的粮食生产潜力。
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1.从粮食安全角度,分析黑土地退化对我国粮食生产的不利影响。(6分)
2.阐述秸秆还田和轮作休耕措施在保障粮食安全方面的作用机制。(8分)
3.说明黑土地保护行动对维护我国粮食安全的战略意义。(6分)
答案:
1.不利影响:
产量下降:土壤肥力降低,保水保肥能力减弱,粮食产量减少。(2分)
品质降低:土壤贫瘠,粮食作物品质下降,市场竞争力降低。(2分)
种植风险增加:水土流失加剧,自然灾害风险上升,粮食生产不确定性增加。(2分)
2.作用机制:
秸秆还田:增加土壤有机质,提高肥力,改善土壤结构,增强保水保肥能力,促进粮食高产稳产。(4分)
轮作休耕:均衡利用土壤养分,维持肥力;休耕恢复土壤生态功能,减少病虫害,提升粮食质量。(4分)
3.战略意义:
稳定粮食产能:恢复和提升黑土地粮食生产能力,稳定全国粮食产量。(2分)
保障粮食安全底线:减少粮食生产受自然因素制约,增强粮食安全保障能力。(2分)
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推动农业绿色发展,为粮食安全提供长期稳定的土地资源支撑。(2分)
如何用有限的耕地资源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一、提高单产
科技创新
现代农业技术:推广智能温室、无人机植保、精准施肥等技术,提升生产效率。
优质品种培育:研发适应本地气候的高产、抗灾作物,提高产量和品质。
生态农业
秸秆还田:增加土壤有机质,改善土壤结构,增强保水保肥能力。
轮作休耕:均衡利用土壤养分,恢复土壤生态功能,减少病虫害。
减少农药化肥:采用生态种植方式,保护农田生态环境,确保粮食生产可持续。
农业科学技术
科技成果转化:加强科研机构与农户、企业的合作,推动农业技术落地应用。
因地制宜:根据本地自然条件,研发适合的农业技术与品种,提高粮食生产适应性。
应对气候变化
抗灾作物:培育耐旱、抗涝等抗灾作物,减少自然灾害对粮食生产的影响。
农田基础设施:改善灌溉设施,增强抗灾能力,确保粮食生产稳定。
二、增加耕地面积
土地流转与规模化经营
完善土地流转政策:鼓励合作社、农业企业规模化经营,减少土地撂荒。
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整合零散耕地,推动机械化、集约化生产。
耕地保护
严格监管耕地用途:防止耕地非粮化,加大对违法占用耕地的惩处力度。
恢复撂荒地:通过政策引导和技术支持,恢复撂荒地的生产能力。
发展特色农业
高附加值作物:在保障粮食种植的基础上,发展中药材、经济林等特色农业,增加农民收入。
合理调整种植结构:优化粮食与经济作物的比例,确保粮食种植面积稳定。
农田基础设施建设
改善灌溉设施:建设高效灌溉系统,增强农田抗灾能力。
土地整治:通过土地平整、土壤改良等措施,增加可利用耕地面积。
如何用有限的耕地资源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如何用有限的耕地资源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三、综合措施
政策支持
粮食补贴:提高粮食收购价格,发放种粮补贴,激励农民种粮。
法律法规:完善耕地保护法律法规,确保耕地用途不被改变。
经济激励
提高种粮收益:降低生产成本,增加农民收入,增强种粮积极性。
产业链延伸:发展粮食深加工产业,提升附加值,增强粮食产业竞争力。
教育与培训
农业技术培训:组织农民学习现代农业技术,提高种植水平。
推广先进经验:通过示范田、示范基地等方式,推广成功经验。
袁隆平海水稻(海水稻并不是用海水灌溉水稻,而是一种抗盐碱水稻,比普通水稻更耐盐碱环境)科研团队,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西缘重度盐碱土地开辟了向大漠要耕地的试验田,如今在试种80亩的基础上,已被超过300亩的绿色稻苗覆盖。海水稻有改良土壤、降低盐碱的效果。据此完成10~12题。
10. 影响海水稻科研团队创造“绿色奇迹”,把盐碱地变良田的主要因素是( )
A. 气候
B. 技术
C. 市场
D. 劳动力
随堂巩固
袁隆平海水稻(海水稻并不是用海水灌溉水稻,而是一种抗盐碱水稻,比普通水稻更耐盐碱环境)科研团队,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西缘重度盐碱土地开辟了向大漠要耕地的试验田,如今在试种80亩的基础上,已被超过300亩的绿色稻苗覆盖。海水稻有改良土壤、降低盐碱的效果。据此完成10~12题。
11. 如果我国成功实现“向大漠要耕地、用海水稻改良土壤”,可以( )
A. 减少水污染
B. 提高土壤肥力
C. 促进多种经营
D. 保障粮食安全
随堂巩固
袁隆平海水稻(海水稻并不是用海水灌溉水稻,而是一种抗盐碱水稻,比普通水稻更耐盐碱环境)科研团队,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西缘重度盐碱土地开辟了向大漠要耕地的试验田,如今在试种80亩的基础上,已被超过300亩的绿色稻苗覆盖。海水稻有改良土壤、降低盐碱的效果。据此完成10~12题。
12. 种植海水稻能够改良土壤的原因是( )
A. 吸收了土壤中盐分
B. 降低了土壤盐分、改变了土壤结构
C. 增加了降水量
D. 增加了蒸发量
随堂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