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 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 课件(共3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8课 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 课件(共34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4.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2-26 20:28: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4张PPT)
第 8 课
中外历史纲要(下)
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
(2课时)
1.认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思想解放运动与资产阶级革命的辩证关系;知道资本主义取代封建主义是人类文明进程的重大进步。(唯物史观)
2.知道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产生的特定的时代背景,理解重大事件都是在特定的时空环境下产生的。(时空观念)
3.理解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的含义及主张;辨析君主立宪制与民主共和制的异同。(历史解释)
4.通过学习,学会尊重人类政治文明的多样性,感悟公正、平等、民主、法治是人类永不停止的追求。(家国情怀)
学习目标
重点: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
难点:理解思想解放是社会变革的先导(为资产阶级革命的发生和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奠定思想理论基础)。
重点难点

文艺复兴·溯源人文精神
Renaissance
(1)思想:基督教会垄断了西欧文化教育。
(2)经济:14世纪以来,意大利工商业城市兴起,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3)阶级:新生的资产阶级追求财富与人生享乐。
(4)社会:14世纪中叶,黑死病在意大利蔓延,促使人们反省。
(5)意大利丰富的文化遗产和人才荟萃。
为什么是意大利?
复兴背景
根本原因
但丁
《神曲》
彼特拉克
“人文主义之父”
薄伽丘
《十日谈》
代表人物·文学三杰
“难道你(教皇卜尼法斯八世)那么快地就餍足了那些财富?为了这些财富你不怕用欺诈手段。”
——但丁《神曲·地狱篇》
一个与世隔绝的青年跟父亲进城,路遇一群漂亮姑娘。青年问父亲这是什么,虔诚信教的父亲答:“她们是祸水,叫绿鹅”。儿子却说:“让我带一只绿鹅回家吧。” ——薄伽丘:《十日谈》
“我不想变成上帝……属于人的那种光荣对我就够了。我自己是凡人,我只要求凡人的幸福。”
—彼特拉克《歌集》
他们创作的诗篇和小说,讽刺
教会的封建腐朽,
宣扬人性的自由。
达·芬奇《自画像》
米开朗琪罗
《大卫》
拉斐尔
《自画像》
代表人物·美术三杰
拉斐尔《圣母子》
米开朗琪罗《大卫》
《司教安东尼·奥索》
教会版《最后的晚餐》
《圣母子》
用服装掩盖肉体,神情颓废
展示身体之美,人的力量与智慧
凸显母性的光辉,鲜活的人生,明快的颜色
眼神呆板,与孩子之间没有交流,感受不到母爱
达芬奇《最后的晚餐》
文艺复兴:描绘现世生活,展示人物内心世界,宣扬人性
中世纪:呆板僵硬 宣扬神性
莎士比亚《哈姆雷特》
莎士比亚的戏剧代表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文学的最高成就,对欧洲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他的作品赞美友谊和爱情,主张自由平等,反对封建束缚和神权桎梏,深刻反映了人文主义思想。
文艺拓展·莎士比亚
文艺复兴是14世纪到17世纪初先在意大利各城市兴起,后扩展到西欧各国,以人文主义为核心,表面是思想文化界对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复兴,实质是创造符合新兴资产阶级需求,反对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
人文主义与宗教神学的区别
要求以“人”为中心而非以“神”为中心,提倡人性、反对神性,认为人是现实生活的创造者和主人,要求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反对教会的腐败守旧和宣扬的禁欲主义。
人文主义
宗教神学
以神为中心
禁欲和来世
等级观念
蒙昧主义
人文主义
以人为中心
享受现世
自由平等
理性和科学
文艺复兴
特征 时间 代表人物 思想特色 其他成就
兴起 14世纪 但丁、彼特拉克、薄伽丘 “文学三杰” 讽刺教会的封建腐朽,宣扬人性的自由 史学、政治学、自然科学、教育等方面有突出贡献,促进教育的发展,促进人们日常行为方式文明化
发展 15世纪 达芬奇、米开朗琪罗和拉斐尔 “美术三杰” 突破了中世纪呆板僵硬的风格,描绘现世生活,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扩展 15世纪后期 欧洲各地 英国莎士比亚等 《哈姆雷特》《李尔王》 体现了人文主义的政治理想和道德观念
发展历程
积极:
政治:冲破了基督教神学的桎梏,冲击了教会的统治;
经济: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思想:解放人们的思想促进了个性解放,推动了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
文化:提倡科学和理性,促进了近代科学、文学、艺术的发展。
消极:
1.对人文主义的过分推崇,造成个人私欲的膨胀、泛滥和社会混乱;
2.影响仅限于上流社会与知识阶层,缺少群众基础。
深远影响
宗教改革·挑战教皇权威
Reformation

教会有自己的法律和法庭,可以对任何教徒,甚至包括皇帝和国王进行审判(即权废立国王、凌驾各国君主之上任意干涉各国内政)。罗马教廷成为中欧和西欧一切宗教事务和教义问题的最高裁判机构。
教会占用大量土地和资产,还征收什一税,是西欧最大封建主。
教会控制西欧的思想文化,垄断教育,禁绝“异端”思想,天主教神学思想在整个西欧中古社会占统治地位。这样教会利用强大的政治、经济、精神力量在西欧实行独裁黑暗统治。
——摘编自《世界历史(中古部分)》
中世纪只知道一种意识形态,即宗教和神学。——恩格斯
梵蒂冈城国牧徽
权倾欧洲的教会
为什么是德国?
根本
(1)经济: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
(2)思想:文艺复兴运动促进人文主义思想的传播。
(3)导火线:1517年,教皇兜售赎罪券。
改革背景
信徒得救一不靠教皇,二不靠圣礼,只有靠终生‘悔改’基督教的正道”。
……
每一个基督教徒,只要感觉到自己真诚悔罪,就是不买赎罪券,也同样可得以赎罪或全部免罪”。
……
无论是传教士、神父,或是教皇,和其他基督教徒并无不同之处,并非自成团体,或是高于其他教徒之上的。
……
罗马教廷只管信仰上的事,至于财产、金钱、生命等事务应由政府处理,皇权应该名副其实。
——马丁·路德 
上升成为一场反对教会的政治运动(获得世俗王权支持)
否定教皇和 教会的权威
性质:是一场反对天主教会的社会、思想改革运动。
【图解历史】因信称义
教皇
马丁·路德
因行称义
因信称义
教徒
神职人员
上帝
间接对话、得救
教徒
直接对话、得救
上帝
×
加强罗马教皇的权威
宗教神学的精神垄断
使人获得了精神自由
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
蒙昧主义
人文主义
主张
核心:“因信称义” → 否定教皇权威
简化宗教仪式 → 行动上的自由
神职人员也允许结婚 → 肯定人的本性
人人有权读《圣经》 → 追求平等
序幕:马丁·路德改革
张贴《九十五条论纲》
与文艺复兴相比,宗教改革有着更广泛的社会阶层参与
继德国之后,西欧其他国家也先后进行宗教改革,建立了独立于罗马教廷的新教,其中瑞士的加尔文教和英国的国教影响最大。
新教(路德教、加尔文教、英国国教)
天主教
16世纪
基督教
东正教
天主教
1054年分裂
诞生于公元1世纪的罗马帝国
(4世纪成为国教)
德意志:路德派
英国:国教
瑞士:加尔文派
扩展:瑞士加尔文派,英国国教
改革意义
①思想:促进思想解放,传播人文主义
②经济: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成长
③政治:推动了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
④文化:推动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深远影响
Reformation
科学革命·探索科学真理

“仰望星空”
泰勒斯号称科学之祖”。相传,他晚上走路,头望星空,看出第二天有雨。但一不小心,一脚踏空,掉进泥坑,后被人救起。第二天果然下了雨。有人讥笑哲学家知道天上的事情,却看不见脚下的东西,只会在爱琴海边观察月亮、观察潮汐,演算无用的几何命题。
泰勒斯决心反驳,他用气象学知识预测当年橄榄会丰收,租下全城榨油机器做了一次投机生意,赚了一大笔钱,用以向人证明科学知识并非无用,哲学家的智慧用来致富是轻而易举的事,但哲学家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
两千多年后,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说,只有那些永远躺在坑里从不仰望高空的人,才不会掉进坑里。
科学革命
(意大利)伽利略
“把实验引进力学”
(波兰)哥白尼
“日心说”
(英国)牛顿
“万有引力定律”
(英国)达尔文
“生物进化论”
(比利时)维萨留斯
“解剖学之父”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深入开展,使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产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科学革命形成了理性思维方式,确立了科学方法,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近代科学的集大成者——牛顿
天文学:万有引力定律
力学:牛顿三大定律
热学:牛顿确定了冷却定律。
数学:微积分学;
光学:白光是由不同颜色的光混合而成的
1687年
近代自然科学诞生的标志
以实验为基础
以数学为表达
伏尔泰的《牛顿哲学原理》1783版封面
科学艺术女神缪斯
牛顿和他的理性之光
伏尔泰自己
“光明”从牛顿头上照下,通过缪斯女神手中的镜子反射到伏尔泰正在写作的手稿上。
思考:该封面的寓意可以解读为什么?
牛顿的宇宙论如此完善和令人信服,……启蒙思想家希望他们能像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一样,找到统治人类社会的自然法则。
——《新全球史》
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推动了进一步的思想解放。
The background of the enlightenment
启蒙运动·构建理性王国

理性之光
17-18世纪欧洲资产阶级和民众,反对封建专制王权、反对天主教会(对象)的思想文化运动(性质),是以理性和科学(核心)的光芒驱散蒙昧、迷信、宗教狂热和专制统治带来的黑暗,照亮人类精神世界的思想文化运动。
四灭(任务):
一理(核心):
二批(对象):
三追(目标):
理性主义(独立思考和判断)
封建专制和教权主义
政治民主、权利平等、个人自由的理性王国
封建王权、贵族特权、
等级制度、教会权威
为什么是英国、法国?
(1)伴随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发展,资产阶级力量日益壮大。
(2)新兴资产阶级在思想领域反对封建统治与教会特权的斗争深入展开。
(3)自然科学的新发展为人类认识社会提供新证据。
背景简介
发展历程
18世纪后期
启蒙运动扩展到欧洲其他国家和北美地区
英国出现早期
启蒙思想
17世纪
18世纪
法国成为启蒙
运动的中心
孟德斯鸠
伏尔泰
卢梭
休谟(英)
亚当·斯密(英)
康德(德)
潘恩(美)
霍布斯、洛克
高潮
扩展
兴起
阶段 国 代表 主要著作 主要思想 影响
17C[兴起]
18C [鼎盛]
19C [扩展]
发展历程
英 霍布斯 《利维坦》 建立契约国家,主张君主专制 突破了天主教君权神授
洛克 《政府论》 驳斥君权神授和王位世袭 为英国君主立宪奠定理论基础
法 伏尔泰 《哲学通信》 批判专制、教会,提倡自由平等,法律至上、君主立宪 18世纪是伏尔泰的世纪
孟德斯鸠 《论法的精神》 三权分立,分权制衡,君主立宪制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基本原则
卢梭 《社会契约论》 天赋人权,人民主权,社会契约,直接民主,民主共和制 最激进的民主主义者,为资产阶级革命提供理论武器
英 亚当 斯密 《国富论》 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俄衡量的价值的尺度,主张自由竞争 “现代经济学之父”
德 康德 《纯粹理性批判》 人非工具,人应独立思考,理性判断,主张民主自由、平等 最终确立人的主体地位
深远影响
(1)思想解放:启蒙运动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作了理论准备和舆论宣传。
(2)社会转型:为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思想武器,直接推动了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有助于在这些国家建立资产阶级统治。影响了世界近代化进程;成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精神武器,如中国。
(3)精神财富:追求的理性、民主、自由、平等的精神具有永恒价值。
美国独立战争
法国大革命
人文精神的起源
人文精神的湮没
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历程
人文主义的复兴
人文主义的发展
人文主义的成熟
──古希腊:智者学派普罗泰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斯多亚学派“人生而平等”
——中世纪:宗教神学束缚思想“人是上帝的羔羊”
——文艺复兴:人文主义“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宗教改革:因信称义“信仰即可得救”
──启蒙运动:理性主义、浪漫主义
人应该独立思考,理性判断,但也不能过分推崇理性
名称 文艺复兴 宗教改革 科学革命 启蒙运动
时间 14-16世纪 16世纪 16-18世纪 17-18世纪
国家 意大利为主 由德国开始 遍及欧洲 法国为主
核心 人文主义, 解放人性, 冲击封建秩序 信仰自由,打击天主教会权威,推动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 科学思维 理性主义,思想自由,革命思想武器,民主原则,立法规范
原因 资本主义从萌芽到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的一步步壮大。 作用 思想: 一步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改变了人们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上的认识;建立了近代意义上的知识体系和价值体系;是资产阶级反对宗教神权和封建王权的思想武器。 经济: 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政治: 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思想来源;
课堂总结
牛刀小试
1.米开朗琪罗的雕塑《大卫》展现了男性美,英俊的面孔、有力的肌肉、比例恰当的身材,充分显示出男子气概。当教皇建议给裸体人物穿上衣服时,米开朗琪罗直言不讳地答道:“陛下,请您照料人们的灵魂,让我照料人们的肉体吧!”米开朗琪罗的回答
A.抨击了天主教会 B.推动了宗教改革
C.否定教皇的权威 D.体现了人文精神
D
2. “十八世纪的启蒙思想家一致认为,他们的主要使命在于使人们不只是获取和扩展具体有用的知识,而是捍卫、强化和巩固新的思维方式。”这说明,启蒙运动
A. 消除了思想界的分歧 B. 注重发动民众的力量
C. 旨在推动知识的普及 D. 具有鲜明的理性精神
D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