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2张PPT)
第二节 光合作用
人教版 生物 七年级 下册 课件
知识结构:
1、光合作用的场所、原料、产物、条件以及实质;
2、有机物的运输及其作用;
3、光合作用的原理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第三单元 植物的生活
第二章 植物体内的物质与能量变化
课堂导入
植物在生命活动中吸收的水大部分会通过蒸腾作用散失。那么,在赫尔蒙特的柳树生长实验中,柳树质量增加了70多千克,增加的主要是什么物质呢
1
光合作用的场所、原料、产物、条件以及实质
探究新知
盆栽的天竺葵、酒精、碘液、清水、黑纸片、曲别针、小烧杯、培养皿、水浴锅、镊子等
实验目的
①检验绿叶在光下制造的有机物是不是淀粉?
②探究光是不是绿叶制造有机物不可缺少的条件?
材料用具
t 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
实验·探究
01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
①把盆栽的天竺葵放在黑暗处一昼夜;
②用黑纸片把叶片的一部分从上下两面遮盖起来,然后移到阳光下照射;
③几小时后,摘下叶片,去掉遮光的纸片。
④把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小烧杯中,水浴加热,使叶片含有的叶绿素溶解到酒精中;叶片变成黄白色。
⑤用清水漂洗叶片,再把叶片放到培养皿里,向叶片滴加碘液。
⑥稍停片刻,用清水冲掉碘液,观察叶色发生了什么变化。
探究新知
方法步骤
t 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
实验·探究
01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
暗处理
遮光、照光
酒精脱色
清水漂洗
碘液染色
讨论
1.为什么要将天竺葵提前在黑暗处放置一昼夜?
——把叶片中的原有的淀粉全部运走耗尽。
2.为什么要用黑纸片把叶片的一部分遮盖起来?
——形成对照,看看照光的部位和不照光的部位是不是都能制造淀粉。
3.水浴加热的目的?为什么要清水漂洗叶片?
——直接加热,酒精蒸发快,影响叶绿素的溶解,而且酒精易燃烧,易发生危险事故。
——洗掉酒精,避免酒精影响碘液着色。
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叶色发生了什么变化?
见光部分变蓝色
有淀粉产生
说明能进行光合作用
遮光部分不变蓝色
没有淀粉产生
说明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结论:1.淀粉是光合作用的产物。
2.光是绿色植物制造淀粉(有机物)不可缺少的条件。
叶绿体
叶绿体既是生产有机物的“车间”,也是将光能转变为化学能的“能量转换器”。
光能
叶绿体
化学能(有机物)
叶绿体中含有的叶绿素等色素能捕获太阳光。植物利用光能,在叶绿体中合成淀粉等有机物,并把光能转变为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
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部位是叶片,这是因为叶片的细胞中含有叶绿体。
探究新知
部位
t 光合作用的部位、场所、产物和条件
归纳·总结
01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
叶片是绿色植物制造有机物的主要部位。
场所
叶绿体,既是生产有机物的“车间”,也是将光能转换成化学能的“能量转换器”。
产物
有机物(如淀粉)
条件
光照
叶绿体
有机物
植物能够更新由于蜡烛燃烧或动物呼吸而变得污浊的空气。
探究新知
实验结论
普利斯特利的实验
科学·故事
02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
为什么放入植物后,蜡烛可以继续燃烧,小鼠可以继续存活?
氧气也是光合作用的产物
探究新知
实验结论
金鱼藻在光下释放氧气
观察·思考
02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
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吗?
1
光合作用的场所、原料、产物、条件以及实质
实验·探究: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
提出问题
作出假设
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吗?
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
制定计划
① 变量是什么?如何设置对照组?
② 参考“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在实验前应该进行什么操作?
③怎么检验叶片是否有进行光合作用?
二氧化碳。
提示:氢氧化钠溶液能够吸收二氧化碳。
一组放置氢氧化钠溶液,另一组放清水。
暗处理。
酒精脱色,漂洗加碘,清洗观察(变蓝/不变蓝)。
提示:参考“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
1实验组
2对照组
对照实验
2
1
光合作用的场所、原料、产物、条件以及实质
实验·探究: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
实施计划
氢氧化钠溶液
等量清水
无二氧化碳
有二氧化碳
暗处理
1
酒精脱色
3
漂洗加碘
4
清洗观察
5
1号装置中的叶片不变蓝,没有淀粉生成;
2号装置中的叶片变蓝,有淀粉生成。
实施现象
实施结论
二氧化碳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
实验三:探究水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A
B
切断叶脉
变蓝
不变蓝
实验结论:水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1
光合作用的场所、原料、产物、条件以及实质
光合作用的实质
实质:植物通过叶绿体(场所),利用光能(条件),将二氧化碳和水(原料)合成为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如淀粉),并且释放出氧气(产物)的过程。
阳光
有机物
水
二氧化碳
氧气
场所:
原料:
条件:
产物:
二氧化碳、水
光
叶绿体
有机物、氧气
探究新知
03光合作用的实质
光能
叶绿体
淀粉(贮存能量)
+
氧气
二氧化碳
水
+
表达式
概念
绿色植物通过 ,利用 ,把 转化成储存能量的 (如淀粉),并且释放出 的过程。
叶绿体
光能
二氧化碳和水
氧气
有机物
实质
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光能转化为化学能
物质变化:由 变成 。
能量变化:由 变成 。
无机物
有机物
光能
化学能
叶片通过光合作用制造了大量的有机物,这些有机物都去哪里了呢
2
有机物的运输及其作用
有机物的运输及其作用
叶片通过光合作用制造了大量的有机物,这些有机物都去哪里了呢?
如果在杨树、柳树、葡萄等植物的茎上剥去一圈树皮,一段时间后,这株植物依然在生长,但切口处的树皮明显增厚,甚至会形成瘤状物。这是为什么呢?
运输有机物的通道——筛管就分布在树皮中。环割树皮后,有机物向下运输的通道被切断,造成局部营养过剩,再加上损伤的刺激等因素,引发细胞无序分裂,进而形成瘤状物。
思考
2
有机物的运输及其作用
筛管
筛管是被子植物中运输有机物的管状结构,由一 系列长筒形的活细胞首尾连接而成。细胞间有筛板,筛板上有很多筛孔,有机物可通过这些筛孔。
探究新知
有机物的运输及其作用
(2)导管和筛管的区别
名称 运输物质 运输方向 存在部位 细胞结构特点 结构图
导管 水和无机盐 由下向上 (根→茎叶) 木质部 (树皮内) 由筒状的死细胞构成,上下细胞间的细胞壁消失,没有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形成一条中空管道。
筛管 有机物 由上向下 (叶→根茎) 韧皮部 (树皮) 由圆柱状的活细胞构成,上下细胞间的细胞壁上有筛孔
2
有机物的运输及其作用
植物体制造的有机物的作用
1、为细胞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供植物本身需要
动物和人的食物来源
2、参与构建植物细胞,进而构成各种组织、器官和整个植物体。
3
光合作用的原理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3
光合作用的原理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在农业生产上,要提高作物产量,就要增强作物的光合作用。
条件:适当提高光照强度/适当延长光照时间
原料:适当提高二氧化碳浓度、合理灌溉
光
二氧化碳 + 水
有机物 + 氧气
叶绿体
(储存能量)
原料
产物
条件
场所
3
光合作用的原理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①合理密植
过稀
过密
合理密植
适当提高光照强度
②间作、套种
3
光合作用的原理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适当延长光照时间
3
光合作用的原理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适当提高二氧化碳浓度
②喷施二氧化碳(气肥法)
①施农家肥/专用肥
3
光合作用的原理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合理灌溉
4
课堂总结及应用
思维导图
光合作用
公式:
合成有机物,储存能量
应用
合理密植、间作套种
筛管运输
实质:
光
二氧化碳 + 水
有机物 + 氧气
叶绿体
(储存能量)
原料
产物
条件
场所
光能→化学能
施农家肥/专用肥、喷施二氧化碳
合理灌溉
延长光照时间
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实验:
①暗处理;②遮光、照光;③摘叶去纸;④酒精脱色;⑤漂洗加碘;⑥清洗观察
5、课堂检测
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光合作用的原料是水和二氧化碳。( )
(2)植物的每个细胞都能进行光合作用。( )
(3)光合作用的实质是制造有机物,释放氧气,把有机物里的能量全部
释放出来。( )
(4)合理密植可以保证作物的叶片都能充分地接受光照,又不互相遮挡。
(
√
√
×
×
1. “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中,其中一个步骤是对绿叶进行脱色,图中大小烧杯内方式的液体分别是( )
A. 酒精和清水
B. 清水和酒精
C. 酒精和酒精
D. 清水和清水
2. “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把天竺葵放在黑夜中处理一昼夜的目的是( )
A. 耗尽叶片中的淀粉
B. 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
C. 吸收尽容器中的氧气
D. 吸收尽容器中的二氧化碳
A
B
3.给蔬菜大棚使用“气肥”,可提高作物产量,气肥是指( )
A.氮气 B.氧气 C.氢气 D.二氧化碳
D
4.东明西瓜品质优良,原来只在盛夏才能上市,现在人们采取温室育苗、嫁接等手段使西瓜提前上市、增产增收。下列对于瓜农在西瓜种植过程中,采取的相关措施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A.合理密植——提高光合作用的效率
B.幼苗带土移栽——保护幼根和根毛
C.合理施肥——提供植物生长所需的有机物
D.育苗时覆盖地膜——提高地表温度,保持土壤湿度
C
当堂检测
5.下列措施中,与应用光合作用原理来提高产量无关的是( )
A.合理密植,使农作物的叶片充分地接受光照
B.增加光照强度,提高光合作用效率
C.降低夜间温度,减少有机物的消耗
D.大棚作物施农家肥,增加原料二氧化碳
6.要提高冬季大棚蔬菜的产量,可采取的有效措施是( )
①适当提高二氧化碳浓度 ②提高氧气浓度 ③适当延长光照时间
④形成高温环境 ⑤人工形成昼夜温差较大的条件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⑤ D.②④⑤
C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