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第十册教案
主备人:
备课时间: 2015.3 年 级: 小学五年级下册
教学内容 第4课《你好!大自然》
教学目标 1.感受乐曲《溪边景色》所表现的自然景色,能听辨出表现潺潺的流水声的弦乐器音色。2.用欢快、风趣的情绪演唱歌曲《铃儿响叮当》,并能用声势为歌曲伴奏。选择合唱曲《铃儿响叮当的变迁》其中一段,编创动作进行表演。3. 能用轻快、活泼而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田野的召唤》,表达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4.在歌曲和视唱练习中认识和掌握弱起小节知识。能独立完成编创两小节旋律的练习。
教学重点 1.在歌曲和视唱练习中认识和掌握弱起小节知识。能独立完成编创两小节旋律的练习。2.用欢快、风趣的情绪演唱歌曲《铃儿响叮当》,并能用声势为歌曲伴奏。选择合唱曲《铃儿响叮当的变迁》其中一段,编创动作进行表演。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钢琴、多媒体、光碟等
计划课时 4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一、教学内容1.聆听歌曲《溪边景色》2.学唱歌曲《田野的召唤》二、教学过程(一)聆听歌曲《溪边景色》1.教师用谈话导入2.剪辑乐曲《晨景》、《四季-春》等音乐主题播放。3.聆听乐曲。4.学生谈谈听后感。5.再次聆听6.设问:乐曲是用什么方法来表现潺潺流水?7.复听乐曲(二)学唱歌曲《田野的召唤》1.谈话导入:春游是大家都想的活动,因为能到大自然中去欣赏自然美。你们知道大利的少年是以怎样的心情去旅游?我们从意大利民歌《田野在召唤》中去感受一下。 2.聆听歌曲范唱:你感受到歌曲怎样的情绪?过去的低声部有什么特点?
3.视谱,听教师范唱曲调。⑴前8小节由两个乐句组成问:这两个曲调在节奏上有什么特点?在高声部哪里是“上行”的走向,表达了怎样的情绪? ⑵学生自学第1—8小节曲调,教师巡视指导。 ⑶教师指挥,学习前8小节。 ⑷后8个小节也是由二个乐句组成,在曲调和节奏上有什么特点? ⑸教师指导学生学唱后两个乐句的曲调,注意弱起拍的附点节奏。 ⑹完整地唱全曲,注意小快板的速度,活泼的情绪唱好。 4.学唱歌曲 ⑴用la来哼唱歌曲 ⑵朗诵歌词,想象一下,歌词表达了怎样的情绪与情景。 ⑶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轻声唱歌词,但速度与情绪依旧。 ⑷有感情地放声歌唱 第二课时一、导入部分: 师:最近几天的天气可以说是春光明媚、春风拂面,非常舒服!大家能不能用声音来模仿一下春风是怎么吹的?用“WU”。 师示范,生跟唱。 4/4 5 - - - | 5 - - - |…… 板书:较小起伏的旋律线 师:大家还记得冬天的寒风是什么样子吗?我们用声音来模仿。“WU”。 4/4 5 - - - | 5 - - - |…… 板书:起伏较大的旋律线。(粗线条) 师在黑板上画出短促有力的短旋律线。学生用“LU”来演唱。(强弱对比) 4/4 5 5 5 5 | 5 5 5 5 | …… 生答:……像在一起歌唱…… 师:我们来试一试加入音高和唱词又是一个什么效果。 2/4 (1)5 - | 5 - | 5 - | 5 - | …… WU …… (2)3 3 3 | 3 3 3 | 3 3 3 | 3 3 3 | …… 叮叮 当, 叮叮 当 ,…… (3)1 1 1 | 1 1 1 | 1 1 1 | 1 1 1 | …… 三声部学生练习。 生答:……就像圣诞老人驾着马车给我们送礼物来了…… 师:我刚才听到了“叮叮当”,这是马铃的声音。大家觉得还缺一个什么声音啊? 生答:马蹄声。 师:我们能不能模仿?(弹舌) (1)xx xx | xx xx | …… (2)3 3 3 | 3 3 3 | 3 3 3 | 3 3 3 | …… 叮叮 当, 叮叮当 ,…… (3)1 1 1 | 1 1 1 | 1 1 1 | 1 1 1 | …… 师:来,我们来甩一甩马鞭,让马车跑得再快一点? 师生一起:“嗨!” 加入刚才的练习,最后“嗨!”结束。 三、学唱歌曲: 1.师:大家刚才表现的非常好,老师也想和大家比试比试。(师竹笛演奏)老师演奏的音乐线条和刚才黑板上的哪条旋律线相似? 师竹笛演奏《铃儿响叮当》 第一段: 竹笛低音区 《铃儿响叮当》B部分 缓慢 第二段: 竹笛高音区 《铃儿响叮当》A部分低声部 欢快 生答,师复奏,学生随音乐律动。 2.师:刚才老师演奏的曲子大家熟悉吗? 生答:《铃儿响叮当》! 师:今天老师就带着大家一起来学习这首《铃儿响叮当》! 出示课题。(多媒体) 师:大家都知道这是一首圣诞歌曲,是由美国的作曲家彼尔.彭特所作。下面我们就来听一听这首歌的录音,听的时候注意,这首歌是几拍子的?情绪怎样? 录音:《铃儿响叮当》 生答:……2拍子,欢快…… 3.师出示旋律谱。 师:跟着老师的钢琴划拍视唱全曲。(低声部视唱,高声部评价)。 强调:把坐在雪橇上的感觉唱出来。(高声部视唱,低声部评价)4.师:这首歌曲的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生答:……第一段和第三段相似,第二段不同…… 师:第三段和第一段有什么不同?(结束部分不同) 分声部视唱第三部分。 5.生竖笛视奏A部分,双声部合奏。并视唱A部分。 6.师讲解歌曲的曲式结构: A——B——A` 7.师:刚才我们把A部分和A`部分学会了,B部分大家非常的熟悉,还用老师教吗? 8.讲解弱起。(B部分) 9.跟琴有感情的完整视唱。 10.跟琴试唱歌词。 11.师吉他弹唱范唱全曲。 12生有感情的跟琴完整演唱,歌词的问题留待下节课解决。 四、拓展部分: 师:我们唱了一节课想必大家也很累了,来听一段音乐休息一下。要求:情绪怎样?录音:《铃儿响叮当》合唱版本。 生随音乐用肢体语言表现。 师:节拍的变化它会引起音乐情绪的变化。 师:你能听出改编成多少种不同节奏不同风格的歌声?再听合唱曲,生讨论:五、结束部分: 师:刚才我们听到了很多的音乐场景,首先是我们用声音模仿的圣诞老人马拉雪橇的场景,然后是歌曲,后来有出现了一个3拍子的变奏……你们回去以后能不能利用这些音乐素材来组成一个音乐故事或者一段音乐剧……相信大家会从中找到更多的乐趣。 第三课时1.剪辑歌曲其中的几个变奏主题音乐,让学生听出熟悉的音调。2.初听歌曲,听出歌曲主题的变奏。3.设问:你怎么理解“变迁”这个词?“铃儿响叮当”的渠道是怎么变的?变了多少次?4.在听歌曲,港式歌曲不同的变奏风格。5.选择自己喜欢的一段音乐编创动作,边听边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