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语文学科
15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教材原文 参考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点明时间、地点、人物和起因)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ɡ)交横,盖竹柏影也。(写月下美景,营造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议论抒怀)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解开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十分美好,动人游兴),(于是)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想到没有和我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来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于是)我们一起在院子里散步。(月光)照在庭院里好像积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仿佛有藻、荇交错纵横,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哪个夜晚没有月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文学常识】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亲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
【情感主旨】文章通过写作者与好友夜游承天寺所见的澄澈空明的美妙月色,表现了作者壮志难酬的苦闷及逆境中的自我排遣,体现了作者的豁达胸襟。
1.重点实词。
(1)欣然起行 高兴的样子
(2)念无与为乐者 考虑,想到
(3)怀民亦未寝 睡觉
(4)相与步于中庭 共同,一起
(5)庭下如积水空明 形容水的澄澈
(6)水中藻、荇交横 纵横交错
(7)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
2.重点虚词。
(1)相与步于中庭 介词,在
(2)盖竹柏影也 大概是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语气词,相当于“罢了”
3.句子翻译。
(1)相与步于中庭。
(于是)我们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院子里的月光如积水般澄澈,仿佛有藻、荇交错其中,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
4.阅读理解。
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以“闲人”结尾,请简要谈谈你对“闲人”的理解。
“闲人”包含着作者复杂微妙的情感:有赏月时的悠闲自在,有贬谪之后的无所事事以及旷达释怀的人生态度。
【甲】《记承天寺夜游》
【乙】高梁桥①水,从西山深涧中来,道此入玉河。白练千匹,微风行水上,若罗纹纸。堤在水中,两波相夹。绿杨四行树古叶繁一树之荫可覆数席,垂线长丈余。岸北佛庐道院甚众,朱门绀②殿,亘数十里。对面远树,高下攒簇,间以水田,西山如螺髻,出于林水之间。
极乐寺去桥可三里,路径亦佳。马行绿荫中,若张盖③。殿前剔牙松数株,松身鲜翠嫩黄,斑剥若大鱼鳞,大可七八围许。暇日曾与黄思立诸公游此。予弟中郎云:“此地小似钱塘苏堤。”思立亦以为然。余因叹西湖胜景,入梦已久,何日挂进贤冠④,作六桥⑤下客子,了此山水一段情障(A)?是日分韵各赋一诗(B)别。
(选自袁宗道《极乐寺纪游》,有删改)
【注释】①高梁桥:高梁河上的一座桥,在北京西直门外。②绀(ɡàn):天青色,青中透红的颜色。③张盖:张开的车盖。④进贤冠:古代儒者所戴的帽子。这里说挂进贤冠,表示弃官归隐。⑤六桥:特指苏堤上的六座桥。
1.请参考“方法提示”,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
文言语句 方法提示 解释
道此入玉河 联系语境 取道,经过
夜色入户 课内迁移(木兰当户织) 门
思立亦以为然 联想成语(不以为然) 如此,这样
念无与为乐者 查阅词典(①思念;怀念。②考虑;思考。③念头;想法) ② (填序号)
2.请将“乎”“而”还原到文中括号内。
A.(乎) B.(而)
3.请为【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限三处)。
绿杨四行/树古叶繁/一树之荫/可覆数席。
4.请翻译下面的句子。
白练千匹,微风行水上,若罗纹纸。
流水如千匹白练,微风吹过水面,漾起了罗纹纸一般的波纹。
5.下面是某同学对两篇短文的阅读鉴赏,请根据自己的阅读体会补写鉴赏内容。
这两篇短文都是纪游作品。【甲】文中苏轼记录了与好友于承天寺漫步赏月之事,【乙】文袁宗道移步换景,记录了自己以① 高梁桥 为起点,一路信游所见:桥下之水被微风吹皱,长堤两水相夹,堤上绿杨② 枝繁叶茂 (景物特点),佛庐道院连绵壮观……两文作者在描写景物时都采用了③ 比喻 的修辞手法,用语生动,形象可感。【乙】文中“挂进贤冠”与【甲】文中的“④ 闲人 ”异曲同工,都表达出作者醉心自然的愉悦,⑤ 豁达洒脱 的襟怀。
【乙文参考译文】
高梁桥下的河水从西山幽深的峡谷中流淌过来,经过此地流入玉河。(河水像)上千匹白色的绢布,微风吹过,水面就像罗纹纸。河堤筑在水中,被两条河夹着。堤上有四行绿色的杨树,树木古老枝叶繁盛,一棵大树的树荫,可以铺好几张席子,(从叶子缝隙中)垂下的柳条有一丈多长。河岸北边寺庙道院非常多,红门大殿,绵延好几十里远。对面远处的树木,高矮簇拥,中间隔着几处水田,西山好像螺壳状的发髻,耸立在树林河水之间。
极乐寺离桥大约三里路,道路的风景也很好,马在绿荫下前行,(绿荫)就像给马车做的张开的车盖。佛殿前有几株“剔牙松”,躯干碧绿嫩黄,斑驳疏落就像大鱼的鱼鳞,松树大约有七八围粗。空闲时节,我曾经和黄思立等先生一起来这里游玩。我的弟弟中郎说:“这个地方有点像钱塘、苏堤。”黄思立也认为是这样。我于是感慨西湖美景,我梦到很多次了,什么时候能弃官归隐,充当西湖六桥底下的游客,了却我一段山水情缘?当天每人分别押一个韵,各自做了一首诗,然后道别。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语文学科
15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教材原文 参考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点明时间、地点、人物和起因)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ɡ)交横,盖竹柏影也。(写月下美景,营造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议论抒怀)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解开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十分美好,动人游兴),(于是)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想到没有和我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来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于是)我们一起在院子里散步。(月光)照在庭院里好像积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仿佛有藻、荇交错纵横,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哪个夜晚没有月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文学常识】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亲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
【情感主旨】文章通过写作者与好友夜游承天寺所见的澄澈空明的美妙月色,表现了作者壮志难酬的苦闷及逆境中的自我排遣,体现了作者的豁达胸襟。
1.重点实词。
(1)欣然起行 高兴的样子
(2)念无与为乐者 考虑,想到
(3)怀民亦未寝 睡觉
(4)相与步于中庭 共同,一起
(5)庭下如积水空明 形容水的澄澈
(6)水中藻、荇交横 纵横交错
(7)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
2.重点虚词。
(1)相与步于中庭 介词,在
(2)盖竹柏影也 大概是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语气词,相当于“罢了”
3.句子翻译。
(1)相与步于中庭。
(于是)我们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院子里的月光如积水般澄澈,仿佛有藻、荇交错其中,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
4.阅读理解。
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以“闲人”结尾,请简要谈谈你对“闲人”的理解。
“闲人”包含着作者复杂微妙的情感:有赏月时的悠闲自在,有贬谪之后的无所事事以及旷达释怀的人生态度。
【甲】《记承天寺夜游》
【乙】高梁桥①水,从西山深涧中来,道此入玉河。白练千匹,微风行水上,若罗纹纸。堤在水中,两波相夹。绿杨四行树古叶繁一树之荫可覆数席,垂线长丈余。岸北佛庐道院甚众,朱门绀②殿,亘数十里。对面远树,高下攒簇,间以水田,西山如螺髻,出于林水之间。
极乐寺去桥可三里,路径亦佳。马行绿荫中,若张盖③。殿前剔牙松数株,松身鲜翠嫩黄,斑剥若大鱼鳞,大可七八围许。暇日曾与黄思立诸公游此。予弟中郎云:“此地小似钱塘苏堤。”思立亦以为然。余因叹西湖胜景,入梦已久,何日挂进贤冠④,作六桥⑤下客子,了此山水一段情障(A)?是日分韵各赋一诗(B)别。
(选自袁宗道《极乐寺纪游》,有删改)
【注释】①高梁桥:高梁河上的一座桥,在北京西直门外。②绀(ɡàn):天青色,青中透红的颜色。③张盖:张开的车盖。④进贤冠:古代儒者所戴的帽子。这里说挂进贤冠,表示弃官归隐。⑤六桥:特指苏堤上的六座桥。
1.请参考“方法提示”,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
文言语句 方法提示 解释
道此入玉河 联系语境 取道,经过
夜色入户 课内迁移(木兰当户织) 门
思立亦以为然 联想成语(不以为然) 如此,这样
念无与为乐者 查阅词典(①思念;怀念。②考虑;思考。③念头;想法) ② (填序号)
2.请将“乎”“而”还原到文中括号内。
A.(乎) B.(而)
3.请为【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限三处)。
绿杨四行/树古叶繁/一树之荫/可覆数席。
4.请翻译下面的句子。
白练千匹,微风行水上,若罗纹纸。
流水如千匹白练,微风吹过水面,漾起了罗纹纸一般的波纹。
5.下面是某同学对两篇短文的阅读鉴赏,请根据自己的阅读体会补写鉴赏内容。
这两篇短文都是纪游作品。【甲】文中苏轼记录了与好友于承天寺漫步赏月之事,【乙】文袁宗道移步换景,记录了自己以① 高梁桥 为起点,一路信游所见:桥下之水被微风吹皱,长堤两水相夹,堤上绿杨② 枝繁叶茂 (景物特点),佛庐道院连绵壮观……两文作者在描写景物时都采用了③ 比喻 的修辞手法,用语生动,形象可感。【乙】文中“挂进贤冠”与【甲】文中的“④ 闲人 ”异曲同工,都表达出作者醉心自然的愉悦,⑤ 豁达洒脱 的襟怀。
【乙文参考译文】
高梁桥下的河水从西山幽深的峡谷中流淌过来,经过此地流入玉河。(河水像)上千匹白色的绢布,微风吹过,水面就像罗纹纸。河堤筑在水中,被两条河夹着。堤上有四行绿色的杨树,树木古老枝叶繁盛,一棵大树的树荫,可以铺好几张席子,(从叶子缝隙中)垂下的柳条有一丈多长。河岸北边寺庙道院非常多,红门大殿,绵延好几十里远。对面远处的树木,高矮簇拥,中间隔着几处水田,西山好像螺壳状的发髻,耸立在树林河水之间。
极乐寺离桥大约三里路,道路的风景也很好,马在绿荫下前行,(绿荫)就像给马车做的张开的车盖。佛殿前有几株“剔牙松”,躯干碧绿嫩黄,斑驳疏落就像大鱼的鱼鳞,松树大约有七八围粗。空闲时节,我曾经和黄思立等先生一起来这里游玩。我的弟弟中郎说:“这个地方有点像钱塘、苏堤。”黄思立也认为是这样。我于是感慨西湖美景,我梦到很多次了,什么时候能弃官归隐,充当西湖六桥底下的游客,了却我一段山水情缘?当天每人分别押一个韵,各自做了一首诗,然后道别。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19张PPT)
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课件
统编版
2025年中考语文 一轮复习(回归教材夯实基础)
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
1.1课内文言文39篇梳理+课内外联读训练
15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目
录
教材原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点明时间、地点、人物和起因)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ɡ)交横,盖竹柏影也。(写月下美景,营造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议论抒怀)
参考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解开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
里(,十分美好,动人游兴),(于是)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想到没有和我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来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于是)我们一起在院子里散步。(月光)照在庭院里好像积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仿佛有藻、荇交错纵
横,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哪个夜晚没有月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
树?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教材原文 参考译文
【文学常识】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亲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 【情感主旨】文章通过写作者与好友夜游承天寺所见的澄澈空明的美妙月色,表现了作者壮志难酬的苦闷及逆境中的自我排遣,体现了作者的豁达胸襟。 1.重点实词。
(1)欣然起行 ______________
(2)念无与为乐者 ______________
(3)怀民亦未寝 ________
(4)相与步于中庭 ______________
(5)庭下如积水空明 ________________
(6)水中藻、荇交横 ____________
(7)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________
高兴的样子
考虑,想到
睡觉
共同,一起
形容水的澄澈
纵横交错
只是
2.重点虚词。
(1)相与步于中庭 ____________
(2)盖竹柏影也 __________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介词,在
大概是
语气词,相当于“罢了”
3.句子翻译。
(1)相与步于中庭。
(于是)我们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院子里的月光如积水般澄澈,仿佛有藻、荇交错其中,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
子吧。
4.阅读理解。
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以“闲人”结尾,请简要谈谈你对“闲人”的理解。
“闲人”包含着作者复杂微妙的情感:有赏月时的悠闲自在,有贬谪之后的无所事事以及旷达释怀的人生态度。
【甲】《记承天寺夜游》
【乙】高梁桥①水,从西山深涧中来,道此入玉河。白练千匹,微风行水上,若罗纹纸。堤在水中,两波相夹。绿杨四行树古叶繁一树之荫可覆数席,垂线长丈余。岸北佛庐道院甚众,朱门绀②殿,亘数十里。对面远树,高下攒簇,间以水田,西山如螺髻,出于林水之间。
极乐寺去桥可三里,路径亦佳。马行绿荫中,若张盖③。殿前剔牙松数株,松身鲜翠嫩黄,斑剥若大鱼鳞,大可七八围许。暇日曾与黄思立诸公游此。予弟中郎云:“此地小似钱塘苏堤。”思立亦以为然。余因叹西湖胜景,入梦已久,何日挂进贤冠④,作六桥⑤下客子,了此山水一段情障(A)?是日分韵各赋一诗(B)别。
(选自袁宗道《极乐寺纪游》,有删改)
【注释】①高梁桥:高梁河上的一座桥,在北京西直门外。②绀(ɡàn):天青色,青中透红的颜色。③张盖:张开的车盖。④进贤冠:古代儒者所戴的帽子。这里说挂进贤冠,表示弃官归隐。⑤六桥:特指苏堤上的六座桥。
1.请参考“方法提示”,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
文言语句 方法提示 解释
道此入玉河 联系语境 ______________
夜色入户 课内迁移(木兰当户织) ______
思立亦以为然 联想成语(不以为然) ______________
念无与为乐者 查阅词典(①思念;怀念。②考虑;思考。③念头;想法) ______(填序号)
取道,经过
门
如此,这样
②
2.请将“乎”“而”还原到文中括号内。
A.( ) B.( )
3.请为【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限三处)。
绿杨四行 树古叶繁 一树之荫 可覆数席。
乎
而
/
/
/
4.请翻译下面的句子。
白练千匹,微风行水上,若罗纹纸。
流水如千匹白练,微风吹过水面,漾起了罗纹纸一般的波纹。
5.下面是某同学对两篇短文的阅读鉴赏,请根据自己的阅读体会补写鉴赏内容。
这两篇短文都是纪游作品。【甲】文中苏轼记录了与好友于承天寺漫步赏月之事,【乙】文袁宗道移步换景,记录了自己以①__________为起点,一路信游所见:桥下之水被微风吹皱,长堤两水相夹,堤上绿杨②__________(景物特点),佛庐道院连绵壮观……两文作者在描写景物时都采用了③______的修辞手法,用语生动,形象可感。【乙】文中“挂进贤冠”与【甲】文中的“④________”异曲同工,都表达出作者醉心自然的愉悦,⑤_________的襟怀。
高梁桥
枝繁叶茂
比喻
闲人
豁达洒脱
【乙文参考译文】
高梁桥下的河水从西山幽深的峡谷中流淌过来,经过此地流入玉河。(河水像)上千匹白色的绢布,微风吹过,水面就像罗纹纸。河堤筑在水中,被两条河夹着。堤上有四行绿色的杨树,树木古老枝叶繁盛,一棵大树的树荫,可以铺好几张席子,(从叶子缝隙中)垂下的柳条有一丈多长。河岸北边寺庙道院非常多,红门大殿,绵延好几十里远。对面远处的树木,高矮簇拥,中间隔着几处水田,西山好像螺壳状的发髻,耸立在树林河水之间。
极乐寺离桥大约三里路,道路的风景也很好,马在绿荫下前行,(绿荫)就像给马车做的张开的车盖。佛殿前有几株“剔牙松”,躯干碧绿嫩黄,斑驳疏落就像大鱼的鱼鳞,松树大约有七八围粗。空闲时节,我曾经和黄思立等先生一起来这里游玩。我的弟弟中郎说:“这个地方有点像钱塘、苏堤。”黄思立也认为是这样。我于是感慨西湖美景,我梦到很多次了,什么时候能弃官归隐,充当西湖六桥底下的游客,了却我一段山水情缘?当天每人分别押一个韵,各自做了一首诗,然后道别。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