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语文学科
19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三章》)
教材原文 参考译文
舜发于畎(quǎn)亩之中,傅说(yuè)举于版筑之间,胶鬲(ɡé)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áo)举于海,百里奚(xī)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fú)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zēnɡ)益其所不能。(连用排比,阐明人只有经受磨炼,才能有所作为,成就大业)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bì)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正反论证,说明人处逆境方能显示受磨炼的益处,归纳中心论点) 舜从田地之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胶鬲从鱼盐贩中被举荐,管夷吾从狱官手中释放出来进而得到任用,孙叔敖从隐居的海滨被请到朝中(为相),百里奚从集市之间被赎出而用为大夫。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身处贫困之中,使他做事不顺,用这些办法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以不断增加他的才干。 一个人常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虑堵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一个国家)在国内如果没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势力、地位相当的国家和外来的祸患,这个国家就容易灭亡。了解到这一切之后,就会明白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
【情感主旨】本文是孟子的一段游说之辞。文章采用摆事实和讲道理相结合的方法,层层深入地论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
1.通假字。
(1)曾益其所不能 同“增”,增加
(2)衡于虑 同“横”,梗塞、不顺
(3)入则无法家拂士 同“弼”,辅佐
2.词类活用。
(1)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①必先苦其心志 使……痛苦
②劳其筋骨 使……劳累
③饿其体肤 使……经受饥饿之苦
④空乏其身 使……财资缺乏
(2)动词的使动用法
所以动心忍性 使……受到震撼,使……坚忍
(3)动词用作状语
①入则无法家拂士 在国内
②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在国外
(4)名词用作动词
人恒过 犯错误
3.重点实词。
(1)舜发于畎亩之中 兴起,指被任用
(2)曾益其所不能 增加
(3)人恒过 常常
(4)而后作 奋起。这里指有所作为
(5)征于色 脸色
(6)入则无法家拂士 守法度的大臣
(7)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匹敌、相当
4.重点虚词。
(1)于
①舜发于畎亩之中 介词,从
②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介词,表对象,可译为“向,给,对”
③困于心 介词,在
(2)而后喻 表顺承,然后
5.句子翻译。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身处贫困之中。
(2)人恒过,然后能改。
一个人常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
(3)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一个人的想法,只有)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
(4)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一个国家)在国内如果没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势力、地位相当的国家和外患的侵扰,这个国家就容易灭亡。
6.阅读理解。
文章开头列举了六个人物的事例,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这些事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共同点:这六个人都出身贫贱,历经磨难,最终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道理:人才是在艰苦的环境中造就的(或逆境出人才)。
【甲】《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古者富贵而名摩①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A)文王拘②而演③《周易》;仲尼厄④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⑤有《国语》;孙子膑⑥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⑦。
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⑧,考之行事⑨,稽其成败兴坏之理,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⑩,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 ,虽万被戮,岂有悔(B)?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选自司马迁《报任安书》,有删改)
【注释】①摩:同“磨”。②拘:拘禁,关押。③演:推演。④厄:受困。⑤厥:于是,就。⑥膑:特指古代一种剔掉膝盖骨的酷刑。⑦思垂空文以自见:想借助文章的流传来表达自己的意志。⑧放失旧闻:散乱的文献。失,同“佚”。⑨行事:所行之事实。⑩究天人之际:推究天道和人事之间的关系。 责:同“债”。
1.请参考“方法提示”,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
文言语句 方法提示 解释
而后喻 联系常见成语(不言而喻) 明白,了解
出则无敌
国外患者 根据语境推断 在国外
通古今之变 迁移课内字词(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通晓
会遭此祸 查找字典(①会集。②领会。③机会。④适逢,恰巧遇到。⑤将要) ④(填序号)
2.请将“哉”“盖”还原到文中括号内。
A.(盖) B.(哉)
3.请为【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4.请翻译下面的句子。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用这些办法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以不断增加他的才干。
5.从内容上来看,【甲】【乙】两文都从个人的角度论述了 逆境对人的成长和提升的重要性 (用自己的话概括),而【甲】文还从国家的角度论述了“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的道理。
6.【甲】【乙】两文都运用了 举例论证 的方法来证明观点,这样写的好处是 可以通过具体的事例来生动地阐述抽象的道理,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
【乙文参考译文】
古代那些富贵而名声磨灭的人,记也记载不过来,只有那些卓越超群的人才能被后人所称道。周文王被囚禁而推演了《周易》;孔子受困而编写了《春秋》;屈原被放逐,于是写了《离骚》;左丘明失去了视力,就有《国语》的产生;孙膑遭受膑刑,修订了《孙膑兵法》;吕不韦被贬至蜀地,世人才传颂《吕氏春秋》;韩非子被囚禁于秦国,写了《说难》和《孤愤》;《诗经》三百篇,大多是圣贤们抒发愤懑所创作的。这些人都有心中的郁结,不能实现他们的主张,所以追述往事,思考未来。就像左丘明失去了视力,孙膑断了双腿,最终不能被重用,只能退而著书立说,以抒发他们的愤懑,想借助文章的流传来表达自己的意志。
我私下里很不谦逊,最近用我那无能的文笔,搜集天下散失的旧闻,考察古往今来的行事,查证它们的成败兴废的道理,上至黄帝,下至于当今,共撰写了十篇表,十二篇本纪,八篇书,三十篇世家,七十篇列传,总共一百三十篇。也是想要用来探究天道与人事之间的关系,通晓古今变化的规律,成为一家之言。刚开始草创还没有完成,恰逢遭遇这场灾祸,我遗憾这部书不能完成,因此受到极刑也没有怒色。我真诚地希望著作这部书,把它藏在名山之中,传给可传之人,再让它流传到都市之中,这样我就能抵偿之前所受的侮辱,即使一万次被杀,又有什么可后悔的呢?然而这种想法只能向有智慧的人诉说,却难以向普通人说明白。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语文学科
19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三章》)
教材原文 参考译文
舜发于畎(quǎn)亩之中,傅说(yuè)举于版筑之间,胶鬲(ɡé)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áo)举于海,百里奚(xī)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fú)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zēnɡ)益其所不能。(连用排比,阐明人只有经受磨炼,才能有所作为,成就大业)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bì)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正反论证,说明人处逆境方能显示受磨炼的益处,归纳中心论点) 舜从田地之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胶鬲从鱼盐贩中被举荐,管夷吾从狱官手中释放出来进而得到任用,孙叔敖从隐居的海滨被请到朝中(为相),百里奚从集市之间被赎出而用为大夫。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身处贫困之中,使他做事不顺,用这些办法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以不断增加他的才干。 一个人常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虑堵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一个国家)在国内如果没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势力、地位相当的国家和外来的祸患,这个国家就容易灭亡。了解到这一切之后,就会明白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
【情感主旨】本文是孟子的一段游说之辞。文章采用摆事实和讲道理相结合的方法,层层深入地论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
1.通假字。
(1)曾益其所不能 同“增”,增加
(2)衡于虑 同“横”,梗塞、不顺
(3)入则无法家拂士 同“弼”,辅佐
2.词类活用。
(1)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①必先苦其心志 使……痛苦
②劳其筋骨 使……劳累
③饿其体肤 使……经受饥饿之苦
④空乏其身 使……财资缺乏
(2)动词的使动用法
所以动心忍性 使……受到震撼,使……坚忍
(3)动词用作状语
①入则无法家拂士 在国内
②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在国外
(4)名词用作动词
人恒过 犯错误
3.重点实词。
(1)舜发于畎亩之中 兴起,指被任用
(2)曾益其所不能 增加
(3)人恒过 常常
(4)而后作 奋起。这里指有所作为
(5)征于色 脸色
(6)入则无法家拂士 守法度的大臣
(7)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匹敌、相当
4.重点虚词。
(1)于
①舜发于畎亩之中 介词,从
②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介词,表对象,可译为“向,给,对”
③困于心 介词,在
(2)而后喻 表顺承,然后
5.句子翻译。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身处贫困之中。
(2)人恒过,然后能改。
一个人常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
(3)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一个人的想法,只有)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
(4)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一个国家)在国内如果没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势力、地位相当的国家和外患的侵扰,这个国家就容易灭亡。
6.阅读理解。
文章开头列举了六个人物的事例,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这些事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共同点:这六个人都出身贫贱,历经磨难,最终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道理:人才是在艰苦的环境中造就的(或逆境出人才)。
【甲】《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古者富贵而名摩①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A)文王拘②而演③《周易》;仲尼厄④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⑤有《国语》;孙子膑⑥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⑦。
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⑧,考之行事⑨,稽其成败兴坏之理,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⑩,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 ,虽万被戮,岂有悔(B)?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选自司马迁《报任安书》,有删改)
【注释】①摩:同“磨”。②拘:拘禁,关押。③演:推演。④厄:受困。⑤厥:于是,就。⑥膑:特指古代一种剔掉膝盖骨的酷刑。⑦思垂空文以自见:想借助文章的流传来表达自己的意志。⑧放失旧闻:散乱的文献。失,同“佚”。⑨行事:所行之事实。⑩究天人之际:推究天道和人事之间的关系。 责:同“债”。
1.请参考“方法提示”,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
文言语句 方法提示 解释
而后喻 联系常见成语(不言而喻) 明白,了解
出则无敌
国外患者 根据语境推断 在国外
通古今之变 迁移课内字词(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通晓
会遭此祸 查找字典(①会集。②领会。③机会。④适逢,恰巧遇到。⑤将要) ④(填序号)
2.请将“哉”“盖”还原到文中括号内。
A.(盖) B.(哉)
3.请为【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4.请翻译下面的句子。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用这些办法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以不断增加他的才干。
5.从内容上来看,【甲】【乙】两文都从个人的角度论述了 逆境对人的成长和提升的重要性 (用自己的话概括),而【甲】文还从国家的角度论述了“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的道理。
6.【甲】【乙】两文都运用了 举例论证 的方法来证明观点,这样写的好处是 可以通过具体的事例来生动地阐述抽象的道理,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
【乙文参考译文】
古代那些富贵而名声磨灭的人,记也记载不过来,只有那些卓越超群的人才能被后人所称道。周文王被囚禁而推演了《周易》;孔子受困而编写了《春秋》;屈原被放逐,于是写了《离骚》;左丘明失去了视力,就有《国语》的产生;孙膑遭受膑刑,修订了《孙膑兵法》;吕不韦被贬至蜀地,世人才传颂《吕氏春秋》;韩非子被囚禁于秦国,写了《说难》和《孤愤》;《诗经》三百篇,大多是圣贤们抒发愤懑所创作的。这些人都有心中的郁结,不能实现他们的主张,所以追述往事,思考未来。就像左丘明失去了视力,孙膑断了双腿,最终不能被重用,只能退而著书立说,以抒发他们的愤懑,想借助文章的流传来表达自己的意志。
我私下里很不谦逊,最近用我那无能的文笔,搜集天下散失的旧闻,考察古往今来的行事,查证它们的成败兴废的道理,上至黄帝,下至于当今,共撰写了十篇表,十二篇本纪,八篇书,三十篇世家,七十篇列传,总共一百三十篇。也是想要用来探究天道与人事之间的关系,通晓古今变化的规律,成为一家之言。刚开始草创还没有完成,恰逢遭遇这场灾祸,我遗憾这部书不能完成,因此受到极刑也没有怒色。我真诚地希望著作这部书,把它藏在名山之中,传给可传之人,再让它流传到都市之中,这样我就能抵偿之前所受的侮辱,即使一万次被杀,又有什么可后悔的呢?然而这种想法只能向有智慧的人诉说,却难以向普通人说明白。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25张PPT)
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课件
统编版
2025年中考语文 一轮复习(回归教材夯实基础)
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
1.1课内文言文39篇梳理+课内外联读训练
19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目
录
教材原文
舜发于畎(quǎn)亩之中,傅说(yuè)举于版筑之间,胶鬲(ɡé)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áo)举于海,百里奚(xī)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fú)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zēnɡ)益其所不能。(连用排比,阐明人只有经受磨炼,才能有所作为,成就大业)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bì)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正反论证,说明人处逆境方能显示受磨炼的益处,归纳中心论点)
参考译文
舜从田地之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胶鬲从鱼盐贩中被举荐,管夷吾从狱官手中释放出来进而得到任用,孙叔敖从隐居的海滨被请到朝中(为相),百里奚从集市之间被赎出而用为大夫。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身处贫困之中,使他做事不顺,用这些办法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以不断增加他的才干。
参考译文
一个人常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虑堵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
(一个国家)在国内如果没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势力、地位相当的国家和外来的祸患,这个国家就容易灭亡。了解到这一切之
后,就会明白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
死亡。
教材原文 参考译文
【情感主旨】本文是孟子的一段游说之辞。文章采用摆事实和讲道理相结合的方法,层层深入地论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 1.通假字。
(1)曾益其所不能 __________________
(2)衡于虑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入则无法家拂士 __________________
同“增”,增加
同“横”,梗塞、不顺
同“弼”,辅佐
2.词类活用。
(1)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①必先苦其心志 ______________
②劳其筋骨 ______________
③饿其体肤 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空乏其身 __________________
(2)动词的使动用法
所以动心忍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使……痛苦
使……劳累
使……经受饥饿之苦
使……财资缺乏
使……受到震撼,使……坚忍
(3)动词用作状语
①入则无法家拂士 __________
②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__________
(4)名词用作动词
人恒过 __________
在国内
在国外
犯错误
3.重点实词。
(1)舜发于畎亩之中 __________________
(2)曾益其所不能 ________
(3)人恒过 ________
(4)而后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征于色 ________
(6)入则无法家拂士 ________________
(7)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______________
兴起,指被任用
增加
常常
奋起。这里指有所作为
脸色
守法度的大臣
匹敌、相当
4.重点虚词。
(1)于
①舜发于畎亩之中 ____________
②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困于心 ____________
(2)而后喻 ________________
介词,从
介词,表对象,可译为“向,给,对”
介词,在
表顺承,然后
5.句子翻译。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身处贫困之中。
(2)人恒过,然后能改。
一个人常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
(3)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一个人的想法,只有)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
(4)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一个国家)在国内如果没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势力、地位相当的国家和外患的侵扰,这个国家就容易灭亡。
6.阅读理解。
文章开头列举了六个人物的事例,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这些事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共同点:这六个人都出身贫贱,历经磨难,最终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道理:人才是在艰苦的环境中造就的(或逆境出人才)。
【甲】《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古者富贵而名摩①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A)文王拘②而
演③《周易》;仲尼厄④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⑤有《国语》;孙子膑⑥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⑦。
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⑧,考之行事⑨,稽其成败兴坏之理,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⑩,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 ,虽万被戮,岂有悔(B)?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选自司马迁《报任安书》,有删改)
【注释】①摩:同“磨”。②拘:拘禁,关押。③演:推演。④厄:受困。
⑤厥:于是,就。⑥膑:特指古代一种剔掉膝盖骨的酷刑。⑦思垂空文以自见:想借助文章的流传来表达自己的意志。⑧放失旧闻:散乱的文献。失,同“佚”。⑨行事:所行之事实。⑩究天人之际:推究天道和人事之间的关系。 责:同“债”。
1.请参考“方法提示”,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
文言语句 方法提示 解释
而后喻 联系常见成语(不言而喻) ____________
出则无敌 国外患者 根据语境推断 ________
通古今之变 迁移课内字词(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______
会遭此祸 查找字典(①会集。②领会。③机会。④适逢,恰巧遇到。⑤将要) ____(填序号)
明白,了解
在国外
通晓
④
2.请将“哉”“盖”还原到文中括号内。
A.( ) B.( )
3.请为【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 不可胜记 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4.请翻译下面的句子。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盖
哉
/
/
用这些办法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以不断增加他的才干。
5.从内容上来看,【甲】【乙】两文都从个人的角度论述了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用自己的话概括),而【甲】文还从国家的角度论述了“____
_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
6.【甲】【乙】两文都运用了____________的方法来证明观点,这样写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逆境对人的成长和
提升的重要性
生于
忧患而死于安乐
举例论证
可以通过具体的事例来生动地阐述抽象的道理,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乙文参考译文】
古代那些富贵而名声磨灭的人,记也记载不过来,只有那些卓越超群的人才能被后人所称道。周文王被囚禁而推演了《周易》;孔子受困而编写了《春秋》;屈原被放逐,于是写了《离骚》;左丘明失去了视力,就有《国语》的产生;孙膑遭受膑刑,修订了《孙膑兵法》;吕不韦被贬至蜀地,世人才传颂《吕氏春秋》;韩非子被囚禁于秦国,写了《说难》和《孤愤》;《诗经》三百篇,大多是圣贤们抒发愤懑所创作的。这些人都有心中的郁结,不能实现他们的主张,所以追述往事,思考未来。就像左丘明失去了视力,孙膑断了双腿,最终不能被重用,只能退而著书立说,以抒发他们的愤懑,想借助文章的流传来表达自己的意志。
我私下里很不谦逊,最近用我那无能的文笔,搜集天下散失的旧闻,考察古往今来的行事,查证它们的成败兴废的道理,上至黄帝,下至于当今,共撰写了十篇表,十二篇本纪,八篇书,三十篇世家,七十篇列传,总共一百三十篇。也是想要用来探究天道与人事之间的关系,通晓古今变化的规律,成为一家之言。刚开始草创还没有完成,恰逢遭遇这场灾祸,我遗憾这部书不能完成,因此受到极刑也没有怒色。我真诚地希望著作这部书,把它藏在名山之中,传给可传之人,再让它流传到都市之中,这样我就能抵偿之前所受的侮辱,即使一万次被杀,又有什么可后悔的呢?然而这种想法只能向有智慧的人诉说,却难以向普通人说明白。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