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语文学科
14 答谢中书书(陶弘景)
教材原文 参考译文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tuí),沉鳞竞跃。(描写山川之美)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作者感慨,表达了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及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自得之感)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谈论的。高耸的山峰直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都有。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猿、鸟此起彼伏地鸣叫着;夕阳快要落山了,水中潜游的鱼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文学常识】陶弘景,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南朝齐梁时思想家,人称“山中宰相”,卒后溢贞白先生。有《陶隐居集》。
【情感主旨】文章以优美凝练的笔触,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表达了作者对“山川之美”的赞叹和感悟,流露出对自然的无比热爱以及对俗世的鄙弃。
1.古今异义。
(1)四时俱备
古义: 季节
今义:某个时候
(2)夕日欲颓
古义: 坠落
今义:萎靡,衰败
2.重点实词。
(1)五色交辉 交相辉映
(2)晓雾将歇 消散
(3)沉鳞竞跃 水中潜游的鱼
(4)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
(5)答谢中书书 书信
3.重点虚词。
(1)实是欲界之仙都/山川之美 结构助词,的
(2)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代词,代指这种景色
4.句子翻译。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谈论的。
(2)实是欲界之仙都。
这里实在是人间仙境。
5.阅读理解。
本文所写的景物有什么特征?文末“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特征:秀美,山高水净,绚烂多彩,充满无穷生机。
言外之意:①康乐是“能与其奇者”,表现出作者对谢灵运的钦慕;②自谢灵运之后,不再有能“与其奇者”,惋惜世人对秀美山水的无动于衷;③表现出作者自己是继谢灵运之后又一“与其奇者”,为自己的审美情趣而自许,有期与谢公比肩之意。
【甲】《答谢中书书》
【乙】二十三日,过巫山凝真观①,谒妙用真人祠②。真人即世所谓巫山神女(A)。祠正对巫山,峰峦上入霄汉,山脚直插江中。然十二峰者不可悉见,所见八九峰,惟神女峰最为纤丽奇峭,宜为仙真所托。祝史③云:“每八月十五夜月明时有丝竹之音往来峰顶,山猿皆鸣,达旦方渐止。”庙后,山半有石坛,平旷。传云:“夏禹见神女,授符书(B)此。”坛上观十二峰,宛如屏障。
(选自陆游《入蜀记》,有删改)
【注释】①凝真观:即神女祠,在巫山飞凤峰下。②妙用真人祠:后世为巫山女神加的封号。③祝史:祠庙中主持祭礼者。
1.请参考“方法提示”,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
文言语句 方法提示 解释
然十二峰者不 可悉见 课内迁移(悉如外人) 全都,都
谒妙用真人祠 联系语境(联系上下文) 参拜
沉鳞竞跃 联想成语(竞相开放) 争相、竞相
达旦方渐止 联系字形(太阳从地面刚刚升起的样子) 天亮
2.请将“于”“也”还原到文中括号内。
A.(也) B.(于)
3.请为【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每八月十五夜月明时/有丝竹之音/往来峰顶。
4.请翻译下面的句子。
峰峦上入霄汉,山脚直插江中。
峰峦高耸冲上云霄,山脚径直插入江水中。
5.请说说【甲】【乙】两文所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
两文都表达了对祖国壮丽山川的热爱与赞美之情,不同之处在于【甲】文还表达了作者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乙文参考译文】
二十三日,经过巫山凝真观时,参拜了妙用真人祠。妙用真人就是大家所说的巫山神女。祠庙正对着巫山,峰峦高耸冲上云霄,山脚径直插入江水中。但是巫山十二峰并不能全部看到,所能见到的八九座峰,只有神女峰最是纤细峻峭,适宜作为神女的化身。祠中主持祭祀者说:“每年的八月十五晚上月亮明朗的时候,就能听到优美的管弦音乐,在峰顶上回旋,能听到山上的猿啼鸣,到天明才渐渐停止。”在庙的后边,半山腰中有个石坛,比较平坦。传说“夏禹遇到神女,神女就是在这个地方把符书送给禹”。在石坛上看十二峰,就像屏障一样。
15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教材原文 参考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点明时间、地点、人物和起因)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ɡ)交横,盖竹柏影也。(写月下美景,营造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议论抒怀)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解开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十分美好,动人游兴),(于是)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想到没有和我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来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于是)我们一起在院子里散步。(月光)照在庭院里好像积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仿佛有藻、荇交错纵横,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哪个夜晚没有月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文学常识】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亲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
【情感主旨】文章通过写作者与好友夜游承天寺所见的澄澈空明的美妙月色,表现了作者壮志难酬的苦闷及逆境中的自我排遣,体现了作者的豁达胸襟。
1.重点实词。
(1)欣然起行 高兴的样子
(2)念无与为乐者 考虑,想到
(3)怀民亦未寝 睡觉
(4)相与步于中庭 共同,一起
(5)庭下如积水空明 形容水的澄澈
(6)水中藻、荇交横 纵横交错
(7)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
2.重点虚词。
(1)相与步于中庭 介词,在
(2)盖竹柏影也 大概是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语气词,相当于“罢了”
3.句子翻译。
(1)相与步于中庭。
(于是)我们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院子里的月光如积水般澄澈,仿佛有藻、荇交错其中,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
4.阅读理解。
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以“闲人”结尾,请简要谈谈你对“闲人”的理解。
“闲人”包含着作者复杂微妙的情感:有赏月时的悠闲自在,有贬谪之后的无所事事以及旷达释怀的人生态度。
【甲】《记承天寺夜游》
【乙】高梁桥①水,从西山深涧中来,道此入玉河。白练千匹,微风行水上,若罗纹纸。堤在水中,两波相夹。绿杨四行树古叶繁一树之荫可覆数席,垂线长丈余。岸北佛庐道院甚众,朱门绀②殿,亘数十里。对面远树,高下攒簇,间以水田,西山如螺髻,出于林水之间。
极乐寺去桥可三里,路径亦佳。马行绿荫中,若张盖③。殿前剔牙松数株,松身鲜翠嫩黄,斑剥若大鱼鳞,大可七八围许。暇日曾与黄思立诸公游此。予弟中郎云:“此地小似钱塘苏堤。”思立亦以为然。余因叹西湖胜景,入梦已久,何日挂进贤冠④,作六桥⑤下客子,了此山水一段情障(A)?是日分韵各赋一诗(B)别。
(选自袁宗道《极乐寺纪游》,有删改)
【注释】①高梁桥:高梁河上的一座桥,在北京西直门外。②绀(ɡàn):天青色,青中透红的颜色。③张盖:张开的车盖。④进贤冠:古代儒者所戴的帽子。这里说挂进贤冠,表示弃官归隐。⑤六桥:特指苏堤上的六座桥。
1.请参考“方法提示”,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
文言语句 方法提示 解释
道此入玉河 联系语境 取道,经过
夜色入户 课内迁移(木兰当户织) 门
思立亦以为然 联想成语(不以为然) 如此,这样
念无与为乐者 查阅词典(①思念;怀念。②考虑;思考。③念头;想法) ② (填序号)
2.请将“乎”“而”还原到文中括号内。
A.(乎) B.(而)
3.请为【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限三处)。
绿杨四行/树古叶繁/一树之荫/可覆数席。
4.请翻译下面的句子。
白练千匹,微风行水上,若罗纹纸。
流水如千匹白练,微风吹过水面,漾起了罗纹纸一般的波纹。
5.下面是某同学对两篇短文的阅读鉴赏,请根据自己的阅读体会补写鉴赏内容。
这两篇短文都是纪游作品。【甲】文中苏轼记录了与好友于承天寺漫步赏月之事,【乙】文袁宗道移步换景,记录了自己以① 高梁桥 为起点,一路信游所见:桥下之水被微风吹皱,长堤两水相夹,堤上绿杨② 枝繁叶茂 (景物特点),佛庐道院连绵壮观……两文作者在描写景物时都采用了③ 比喻 的修辞手法,用语生动,形象可感。【乙】文中“挂进贤冠”与【甲】文中的“④ 闲人 ”异曲同工,都表达出作者醉心自然的愉悦,⑤ 豁达洒脱 的襟怀。
【乙文参考译文】
高梁桥下的河水从西山幽深的峡谷中流淌过来,经过此地流入玉河。(河水像)上千匹白色的绢布,微风吹过,水面就像罗纹纸。河堤筑在水中,被两条河夹着。堤上有四行绿色的杨树,树木古老枝叶繁盛,一棵大树的树荫,可以铺好几张席子,(从叶子缝隙中)垂下的柳条有一丈多长。河岸北边寺庙道院非常多,红门大殿,绵延好几十里远。对面远处的树木,高矮簇拥,中间隔着几处水田,西山好像螺壳状的发髻,耸立在树林河水之间。
极乐寺离桥大约三里路,道路的风景也很好,马在绿荫下前行,(绿荫)就像给马车做的张开的车盖。佛殿前有几株“剔牙松”,躯干碧绿嫩黄,斑驳疏落就像大鱼的鱼鳞,松树大约有七八围粗。空闲时节,我曾经和黄思立等先生一起来这里游玩。我的弟弟中郎说:“这个地方有点像钱塘、苏堤。”黄思立也认为是这样。我于是感慨西湖美景,我梦到很多次了,什么时候能弃官归隐,充当西湖六桥底下的游客,了却我一段山水情缘?当天每人分别押一个韵,各自做了一首诗,然后道别。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18张PPT)
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课件
统编版
2025年中考语文 一轮复习(回归教材夯实基础)
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
1.1课内文言文39篇梳理+课内外联读训练
14 答谢中书书(陶弘景)
目
录
教材原文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tuí),沉鳞竞跃。(描写山川之美)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作者感慨,表达了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及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自得之感)
参考译文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谈论的。高耸的山峰直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都有。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猿、鸟此起彼伏地鸣叫着;夕阳快要落山了,水中潜游的鱼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教材原文 参考译文
【文学常识】陶弘景,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南朝齐梁时思想家,人称“山中宰相”,卒后溢贞白先生。有《陶隐居集》。 【情感主旨】文章以优美凝练的笔触,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表达了作者对“山川之美”的赞叹和感悟,流露出对自然的无比热爱以及对俗世的鄙弃。 1.古今异义。
(1)四时俱备
古义:________ 今义:某个时候
(2)夕日欲颓
古义:________ 今义:萎靡,衰败
季节
坠落
2.重点实词。
(1)五色交辉 ____________
(2)晓雾将歇 ________
(3)沉鳞竞跃 ________________
(4)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答谢中书书 ________
交相辉映
消散
水中潜游的鱼
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
书信
3.重点虚词。
(1)实是欲界之仙都/山川之美 ________________
(2)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句子翻译。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谈论的。
(2)实是欲界之仙都。
这里实在是人间仙境。
结构助词,的
代词,代指这种景色
5.阅读理解。
本文所写的景物有什么特征?文末“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特征:秀美,山高水净,绚烂多彩,充满无穷生机。
言外之意:①康乐是“能与其奇者”,表现出作者对谢灵运的钦慕;②自谢灵运之后,不再有能“与其奇者”,惋惜世人对秀美山水的无动于衷;③表现出作者自己是继谢灵运之后又一“与其奇者”,为自己的审美情趣而自许,有期与谢公比肩之意。
【甲】《答谢中书书》
【乙】二十三日,过巫山凝真观①,谒妙用真人祠②。真人即世所谓巫山神女(A)。祠正对巫山,峰峦上入霄汉,山脚直插江中。然十二峰者不可悉见,所见八九峰,惟神女峰最为纤丽奇峭,宜为仙真所托。祝史③云:“每八月十五夜月明时有丝竹之音往来峰顶,山猿皆鸣,达旦方渐止。”庙后,山半有石坛,平旷。传云:“夏禹见神女,授符书(B)此。”坛上观十二峰,宛如屏障。
(选自陆游《入蜀记》,有删改)
【注释】①凝真观:即神女祠,在巫山飞凤峰下。②妙用真人祠:后世为巫山女神加的封号。③祝史:祠庙中主持祭礼者。
1.请参考“方法提示”,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
文言语句 方法提示 解释
然十二峰者不可悉见 课内迁移(悉如外人) __________
谒妙用真人祠 联系语境(联系上下文) ______
沉鳞竞跃 联想成语(竞相开放) ____________
达旦方渐止 联系字形(太阳从地面刚刚升起的样子) ______
全都,都
参拜
争相、竞相
天亮
2.请将“于”“也”还原到文中括号内。
A.( ) B.( )
3.请为【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每八月十五夜月明时 有丝竹之音 往来峰顶。
也
于
/
/
4.请翻译下面的句子。
峰峦上入霄汉,山脚直插江中。
峰峦高耸冲上云霄,山脚径直插入江水中。
5.请说说【甲】【乙】两文所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
两文都表达了对祖国壮丽山川的热爱与赞美之情,不同之处在于【甲】文还表达了作者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乙文参考译文】
二十三日,经过巫山凝真观时,参拜了妙用真人祠。妙用真人就是大家所说的巫山神女。祠庙正对着巫山,峰峦高耸冲上云霄,山脚径直插入江水中。但是巫山十二峰并不能全部看到,所能见到的八九座峰,只有神女峰最是纤细峻峭,适宜作为神女的化身。祠中主持祭祀者说:“每年的八月十五晚上月亮明朗的时候,就能听到优美的管弦音乐,在峰顶上回旋,能听到山上的猿啼鸣,到天明才渐渐停止。”在庙的后边,半山腰中有个石坛,比较平坦。传说“夏禹遇到神女,神女就是在这个地方把符书送给禹”。在石坛上看十二峰,就像屏障一样。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语文学科
14 答谢中书书(陶弘景)
教材原文 参考译文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tuí),沉鳞竞跃。(描写山川之美)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作者感慨,表达了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及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自得之感)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谈论的。高耸的山峰直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都有。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猿、鸟此起彼伏地鸣叫着;夕阳快要落山了,水中潜游的鱼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文学常识】陶弘景,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南朝齐梁时思想家,人称“山中宰相”,卒后溢贞白先生。有《陶隐居集》。
【情感主旨】文章以优美凝练的笔触,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表达了作者对“山川之美”的赞叹和感悟,流露出对自然的无比热爱以及对俗世的鄙弃。
1.古今异义。
(1)四时俱备
古义: 季节
今义:某个时候
(2)夕日欲颓
古义: 坠落
今义:萎靡,衰败
2.重点实词。
(1)五色交辉 交相辉映
(2)晓雾将歇 消散
(3)沉鳞竞跃 水中潜游的鱼
(4)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
(5)答谢中书书 书信
3.重点虚词。
(1)实是欲界之仙都/山川之美 结构助词,的
(2)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代词,代指这种景色
4.句子翻译。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谈论的。
(2)实是欲界之仙都。
这里实在是人间仙境。
5.阅读理解。
本文所写的景物有什么特征?文末“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特征:秀美,山高水净,绚烂多彩,充满无穷生机。
言外之意:①康乐是“能与其奇者”,表现出作者对谢灵运的钦慕;②自谢灵运之后,不再有能“与其奇者”,惋惜世人对秀美山水的无动于衷;③表现出作者自己是继谢灵运之后又一“与其奇者”,为自己的审美情趣而自许,有期与谢公比肩之意。
【甲】《答谢中书书》
【乙】二十三日,过巫山凝真观①,谒妙用真人祠②。真人即世所谓巫山神女(A)。祠正对巫山,峰峦上入霄汉,山脚直插江中。然十二峰者不可悉见,所见八九峰,惟神女峰最为纤丽奇峭,宜为仙真所托。祝史③云:“每八月十五夜月明时有丝竹之音往来峰顶,山猿皆鸣,达旦方渐止。”庙后,山半有石坛,平旷。传云:“夏禹见神女,授符书(B)此。”坛上观十二峰,宛如屏障。
(选自陆游《入蜀记》,有删改)
【注释】①凝真观:即神女祠,在巫山飞凤峰下。②妙用真人祠:后世为巫山女神加的封号。③祝史:祠庙中主持祭礼者。
1.请参考“方法提示”,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
文言语句 方法提示 解释
然十二峰者不 可悉见 课内迁移(悉如外人) 全都,都
谒妙用真人祠 联系语境(联系上下文) 参拜
沉鳞竞跃 联想成语(竞相开放) 争相、竞相
达旦方渐止 联系字形(太阳从地面刚刚升起的样子) 天亮
2.请将“于”“也”还原到文中括号内。
A.(也) B.(于)
3.请为【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每八月十五夜月明时/有丝竹之音/往来峰顶。
4.请翻译下面的句子。
峰峦上入霄汉,山脚直插江中。
峰峦高耸冲上云霄,山脚径直插入江水中。
5.请说说【甲】【乙】两文所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
两文都表达了对祖国壮丽山川的热爱与赞美之情,不同之处在于【甲】文还表达了作者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乙文参考译文】
二十三日,经过巫山凝真观时,参拜了妙用真人祠。妙用真人就是大家所说的巫山神女。祠庙正对着巫山,峰峦高耸冲上云霄,山脚径直插入江水中。但是巫山十二峰并不能全部看到,所能见到的八九座峰,只有神女峰最是纤细峻峭,适宜作为神女的化身。祠中主持祭祀者说:“每年的八月十五晚上月亮明朗的时候,就能听到优美的管弦音乐,在峰顶上回旋,能听到山上的猿啼鸣,到天明才渐渐停止。”在庙的后边,半山腰中有个石坛,比较平坦。传说“夏禹遇到神女,神女就是在这个地方把符书送给禹”。在石坛上看十二峰,就像屏障一样。
15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教材原文 参考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点明时间、地点、人物和起因)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ɡ)交横,盖竹柏影也。(写月下美景,营造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议论抒怀)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解开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十分美好,动人游兴),(于是)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想到没有和我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来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于是)我们一起在院子里散步。(月光)照在庭院里好像积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仿佛有藻、荇交错纵横,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哪个夜晚没有月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文学常识】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亲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
【情感主旨】文章通过写作者与好友夜游承天寺所见的澄澈空明的美妙月色,表现了作者壮志难酬的苦闷及逆境中的自我排遣,体现了作者的豁达胸襟。
1.重点实词。
(1)欣然起行 高兴的样子
(2)念无与为乐者 考虑,想到
(3)怀民亦未寝 睡觉
(4)相与步于中庭 共同,一起
(5)庭下如积水空明 形容水的澄澈
(6)水中藻、荇交横 纵横交错
(7)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
2.重点虚词。
(1)相与步于中庭 介词,在
(2)盖竹柏影也 大概是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语气词,相当于“罢了”
3.句子翻译。
(1)相与步于中庭。
(于是)我们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院子里的月光如积水般澄澈,仿佛有藻、荇交错其中,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
4.阅读理解。
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以“闲人”结尾,请简要谈谈你对“闲人”的理解。
“闲人”包含着作者复杂微妙的情感:有赏月时的悠闲自在,有贬谪之后的无所事事以及旷达释怀的人生态度。
【甲】《记承天寺夜游》
【乙】高梁桥①水,从西山深涧中来,道此入玉河。白练千匹,微风行水上,若罗纹纸。堤在水中,两波相夹。绿杨四行树古叶繁一树之荫可覆数席,垂线长丈余。岸北佛庐道院甚众,朱门绀②殿,亘数十里。对面远树,高下攒簇,间以水田,西山如螺髻,出于林水之间。
极乐寺去桥可三里,路径亦佳。马行绿荫中,若张盖③。殿前剔牙松数株,松身鲜翠嫩黄,斑剥若大鱼鳞,大可七八围许。暇日曾与黄思立诸公游此。予弟中郎云:“此地小似钱塘苏堤。”思立亦以为然。余因叹西湖胜景,入梦已久,何日挂进贤冠④,作六桥⑤下客子,了此山水一段情障(A)?是日分韵各赋一诗(B)别。
(选自袁宗道《极乐寺纪游》,有删改)
【注释】①高梁桥:高梁河上的一座桥,在北京西直门外。②绀(ɡàn):天青色,青中透红的颜色。③张盖:张开的车盖。④进贤冠:古代儒者所戴的帽子。这里说挂进贤冠,表示弃官归隐。⑤六桥:特指苏堤上的六座桥。
1.请参考“方法提示”,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
文言语句 方法提示 解释
道此入玉河 联系语境 取道,经过
夜色入户 课内迁移(木兰当户织) 门
思立亦以为然 联想成语(不以为然) 如此,这样
念无与为乐者 查阅词典(①思念;怀念。②考虑;思考。③念头;想法) ② (填序号)
2.请将“乎”“而”还原到文中括号内。
A.(乎) B.(而)
3.请为【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限三处)。
绿杨四行/树古叶繁/一树之荫/可覆数席。
4.请翻译下面的句子。
白练千匹,微风行水上,若罗纹纸。
流水如千匹白练,微风吹过水面,漾起了罗纹纸一般的波纹。
5.下面是某同学对两篇短文的阅读鉴赏,请根据自己的阅读体会补写鉴赏内容。
这两篇短文都是纪游作品。【甲】文中苏轼记录了与好友于承天寺漫步赏月之事,【乙】文袁宗道移步换景,记录了自己以① 高梁桥 为起点,一路信游所见:桥下之水被微风吹皱,长堤两水相夹,堤上绿杨② 枝繁叶茂 (景物特点),佛庐道院连绵壮观……两文作者在描写景物时都采用了③ 比喻 的修辞手法,用语生动,形象可感。【乙】文中“挂进贤冠”与【甲】文中的“④ 闲人 ”异曲同工,都表达出作者醉心自然的愉悦,⑤ 豁达洒脱 的襟怀。
【乙文参考译文】
高梁桥下的河水从西山幽深的峡谷中流淌过来,经过此地流入玉河。(河水像)上千匹白色的绢布,微风吹过,水面就像罗纹纸。河堤筑在水中,被两条河夹着。堤上有四行绿色的杨树,树木古老枝叶繁盛,一棵大树的树荫,可以铺好几张席子,(从叶子缝隙中)垂下的柳条有一丈多长。河岸北边寺庙道院非常多,红门大殿,绵延好几十里远。对面远处的树木,高矮簇拥,中间隔着几处水田,西山好像螺壳状的发髻,耸立在树林河水之间。
极乐寺离桥大约三里路,道路的风景也很好,马在绿荫下前行,(绿荫)就像给马车做的张开的车盖。佛殿前有几株“剔牙松”,躯干碧绿嫩黄,斑驳疏落就像大鱼的鱼鳞,松树大约有七八围粗。空闲时节,我曾经和黄思立等先生一起来这里游玩。我的弟弟中郎说:“这个地方有点像钱塘、苏堤。”黄思立也认为是这样。我于是感慨西湖美景,我梦到很多次了,什么时候能弃官归隐,充当西湖六桥底下的游客,了却我一段山水情缘?当天每人分别押一个韵,各自做了一首诗,然后道别。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