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语文学科
29* 马说(韩愈)
教材原文 参考译文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写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从千里马的遭遇出发,进一步揭示它的才能得不到施展的原因)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作者将“真无马”与“其真不知马”对照,总结全文,着力写“食马者”的愚昧,暗含对统治者的嘲讽之意)(主旨:本文借伯乐相马的故事提出了“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观点,讽刺了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摧残人才的愚昧和昏庸,表达了作者痛感“伯乐不常有”和怀才不遇的强烈愤慨之情) 世间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是经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因此虽然有很名贵的马,也只能辱没在奴仆的手里,(和普通马)一同死在马槽之间,不以千里马而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次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喂千里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能(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所以)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不能表现在外面,想要跟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用马鞭驱赶它却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它却不能让它竭尽才能,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马鞭子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文学常识】选自《韩昌黎文集校注》。这是作者《杂说》四篇中的第四篇。题目是后人加的。韩愈,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州)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 【情感主旨】这篇议论文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表达了作者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充分发挥才能的愿望,表现了作者的愤懑不平之感,并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行为进行了讽刺和控诉。
1.通假字。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同“衹(只)”,只、仅
(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同“饲”,喂
(3)才美不外见 同“现”
2.古今异义。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古义: 等同,一样 今义:等候
(2)一食或尽粟一石
古义: 有时 今义:或者,或许
3.词类活用。
(1)食之不能尽其材 形容词用作动词,竭尽
(2)策之不以其道 名词用作动词,用马鞭驱赶
4.一词多义。
(1)食
①食不饱,力不足 动词,吃
②食之不能尽其材 动词,同“饲”,喂
(2)策
①策之不以其道 动词,用马鞭驱赶
②执策而临之 名词,鞭子
(3)能
①安求其能千里也 动词,能够
②虽有千里之能 名词,能力
5.重点实词。
(1)骈死于槽枥之间 (和普通马)一同死
(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犹,尚且
(3)策之不以其道 正确方法
(4)食之不能尽其材 才能、才干
(5)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通晓
(6)执策而临之 拿
面对
6.重点虚词。
(1)其
①策之不以其道 代词,指驱使千里马的
②其真无马邪 难道,表示加强诘问语气
③其真不知马也 大概,表推测语气
(2)以
①不以千里称也 因为,凭借
②策之不以其道 按照
(3)之
①马之千里者 定语后置的标志,可不译
②策之不以其道 代词,指千里马
③虽有千里之能 结构助词,的
(4)而
①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连词,表转折
②执策而临之 连词,表方式,不译
7.句子翻译。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只能在奴仆的手下受到屈辱,(和普通马)一同死在马槽之间。
(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想要跟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4)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用马鞭驱赶它却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它却不能让它竭尽才能,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甲】《马说》
【乙】麟之为灵,昭昭①也。咏于《诗》,书于《春秋》,杂②出于传记百家之书,虽妇人小子皆知其为祥(A)。
然麟之为物不畜于家不恒有于天下。其为形也不类,非若马牛犬豕豺狼麋鹿然。然则虽有麟,不可知其为麟也。
角者吾知其为牛,鬣者吾知其为马,犬豕豺狼麋鹿,吾知其为犬豕豺狼麋鹿。惟麟也,不可知。不可知,则其谓之不祥也亦宜。虽然,麟之出,必有圣人在(B)位。麟为圣人出也。圣人者,必知麟,麟之果不为不祥也。
又曰:“麟之所以为麟者,以德不以形。”若麟之出不待圣人,则谓之不祥也亦宜。
(选自韩愈《获麟解》,有删改)
【注释】①昭昭:明白。②杂:这里是零散的意思。
1.请参考“方法提示”,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
文言语句 方法提示 解释
骈死于槽枥之间 结合字形推测 并列
以德不以形 结合语境推测 品德
虽妇人小子皆知其为祥 迁移课内字词 即使
食之不能尽其材 词类活用 同“饲”,喂
2.请从“乎”“者”“也”“于”中选出两个,还原到文中括号内。
A.(也) B.(乎)
3.请为【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然麟之为物/不畜于家/不恒有于天下。
4.请翻译下面的句子。
麟之果不为不详也。
麒麟果然不是不吉祥的。
5.结合链接材料说说该怎样理解文中的两个“谓之不祥也亦宜”。
链接材料 鲁哀公十四年春,西狩于大野,鉏商获麟,以为不祥,以赐虞人。仲尼观之,曰:“麟也。”然后取之。
①麒麟本是祥瑞,但是难以辨认,人们不认识它,不认为它是祥瑞是合理的。②若麒麟出现的时候没有圣人能识别出它,那么它不被认为是祥瑞也是合理的。
6.两文都出于韩愈笔下,“不平则鸣”是两篇文章共同的特点。请结合【乙】文内容,说说作者是如何“不平则鸣”的。
【乙】文中,作者认为麟之所以不被认为是祥瑞,是因为它自身少见,人们不认识,而能认识它的圣人又未出现。麟不被认识、不被理解的遭遇,引发了作者对人才难得、知音难觅的感慨。作者借麟为自己鸣不平,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怀,这正是作者“不平则鸣”的表现。
【乙文参考译文】
麒麟之所以被认为是灵兽,是非常明显的。它在《诗经》中被歌咏,在《春秋》中被记载,还散见于各种传记和百家书籍之中,即使是妇女和小孩都知道它是一种吉祥的动物。
然而,麒麟这种动物并不被家庭所畜养,也不常常出现在世间。它的形状与众不同,不像马、牛、狗、猪、豺狼、麋鹿那样容易辨认。既然如此,即使有麒麟出现,人们也可能无法认出它是麒麟。
长角的我知道它是牛,长鬃毛的我知道它是马,狗、猪、豺狼、麋鹿,我也知道它们分别是狗、猪、豺狼、麋鹿。唯独麒麟,无法辨认。既然无法辨认,那么人们认为它不吉祥也是合理的。尽管如此,麒麟的出现,必定是因为有圣人在位。麒麟是为了圣人而出现的。圣人,必定能认出麒麟,麒麟果然不是不吉祥的。
又说:“麒麟之所以被称为麒麟,是因为它的德行而不是它的形状。”如果麒麟出现时没有圣人,那么人们认为它不吉祥也是合理的。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语文学科
29* 马说(韩愈)
教材原文 参考译文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写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从千里马的遭遇出发,进一步揭示它的才能得不到施展的原因)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作者将“真无马”与“其真不知马”对照,总结全文,着力写“食马者”的愚昧,暗含对统治者的嘲讽之意)(主旨:本文借伯乐相马的故事提出了“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观点,讽刺了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摧残人才的愚昧和昏庸,表达了作者痛感“伯乐不常有”和怀才不遇的强烈愤慨之情) 世间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是经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因此虽然有很名贵的马,也只能辱没在奴仆的手里,(和普通马)一同死在马槽之间,不以千里马而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次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喂千里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能(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所以)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不能表现在外面,想要跟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用马鞭驱赶它却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它却不能让它竭尽才能,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马鞭子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文学常识】选自《韩昌黎文集校注》。这是作者《杂说》四篇中的第四篇。题目是后人加的。韩愈,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州)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 【情感主旨】这篇议论文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表达了作者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充分发挥才能的愿望,表现了作者的愤懑不平之感,并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行为进行了讽刺和控诉。
1.通假字。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同“衹(只)”,只、仅
(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同“饲”,喂
(3)才美不外见 同“现”
2.古今异义。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古义: 等同,一样 今义:等候
(2)一食或尽粟一石
古义: 有时 今义:或者,或许
3.词类活用。
(1)食之不能尽其材 形容词用作动词,竭尽
(2)策之不以其道 名词用作动词,用马鞭驱赶
4.一词多义。
(1)食
①食不饱,力不足 动词,吃
②食之不能尽其材 动词,同“饲”,喂
(2)策
①策之不以其道 动词,用马鞭驱赶
②执策而临之 名词,鞭子
(3)能
①安求其能千里也 动词,能够
②虽有千里之能 名词,能力
5.重点实词。
(1)骈死于槽枥之间 (和普通马)一同死
(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犹,尚且
(3)策之不以其道 正确方法
(4)食之不能尽其材 才能、才干
(5)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通晓
(6)执策而临之 拿
面对
6.重点虚词。
(1)其
①策之不以其道 代词,指驱使千里马的
②其真无马邪 难道,表示加强诘问语气
③其真不知马也 大概,表推测语气
(2)以
①不以千里称也 因为,凭借
②策之不以其道 按照
(3)之
①马之千里者 定语后置的标志,可不译
②策之不以其道 代词,指千里马
③虽有千里之能 结构助词,的
(4)而
①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连词,表转折
②执策而临之 连词,表方式,不译
7.句子翻译。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只能在奴仆的手下受到屈辱,(和普通马)一同死在马槽之间。
(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想要跟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4)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用马鞭驱赶它却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它却不能让它竭尽才能,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甲】《马说》
【乙】麟之为灵,昭昭①也。咏于《诗》,书于《春秋》,杂②出于传记百家之书,虽妇人小子皆知其为祥(A)。
然麟之为物不畜于家不恒有于天下。其为形也不类,非若马牛犬豕豺狼麋鹿然。然则虽有麟,不可知其为麟也。
角者吾知其为牛,鬣者吾知其为马,犬豕豺狼麋鹿,吾知其为犬豕豺狼麋鹿。惟麟也,不可知。不可知,则其谓之不祥也亦宜。虽然,麟之出,必有圣人在(B)位。麟为圣人出也。圣人者,必知麟,麟之果不为不祥也。
又曰:“麟之所以为麟者,以德不以形。”若麟之出不待圣人,则谓之不祥也亦宜。
(选自韩愈《获麟解》,有删改)
【注释】①昭昭:明白。②杂:这里是零散的意思。
1.请参考“方法提示”,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
文言语句 方法提示 解释
骈死于槽枥之间 结合字形推测 并列
以德不以形 结合语境推测 品德
虽妇人小子皆知其为祥 迁移课内字词 即使
食之不能尽其材 词类活用 同“饲”,喂
2.请从“乎”“者”“也”“于”中选出两个,还原到文中括号内。
A.(也) B.(乎)
3.请为【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然麟之为物/不畜于家/不恒有于天下。
4.请翻译下面的句子。
麟之果不为不详也。
麒麟果然不是不吉祥的。
5.结合链接材料说说该怎样理解文中的两个“谓之不祥也亦宜”。
链接材料 鲁哀公十四年春,西狩于大野,鉏商获麟,以为不祥,以赐虞人。仲尼观之,曰:“麟也。”然后取之。
①麒麟本是祥瑞,但是难以辨认,人们不认识它,不认为它是祥瑞是合理的。②若麒麟出现的时候没有圣人能识别出它,那么它不被认为是祥瑞也是合理的。
6.两文都出于韩愈笔下,“不平则鸣”是两篇文章共同的特点。请结合【乙】文内容,说说作者是如何“不平则鸣”的。
【乙】文中,作者认为麟之所以不被认为是祥瑞,是因为它自身少见,人们不认识,而能认识它的圣人又未出现。麟不被认识、不被理解的遭遇,引发了作者对人才难得、知音难觅的感慨。作者借麟为自己鸣不平,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怀,这正是作者“不平则鸣”的表现。
【乙文参考译文】
麒麟之所以被认为是灵兽,是非常明显的。它在《诗经》中被歌咏,在《春秋》中被记载,还散见于各种传记和百家书籍之中,即使是妇女和小孩都知道它是一种吉祥的动物。
然而,麒麟这种动物并不被家庭所畜养,也不常常出现在世间。它的形状与众不同,不像马、牛、狗、猪、豺狼、麋鹿那样容易辨认。既然如此,即使有麒麟出现,人们也可能无法认出它是麒麟。
长角的我知道它是牛,长鬃毛的我知道它是马,狗、猪、豺狼、麋鹿,我也知道它们分别是狗、猪、豺狼、麋鹿。唯独麒麟,无法辨认。既然无法辨认,那么人们认为它不吉祥也是合理的。尽管如此,麒麟的出现,必定是因为有圣人在位。麒麟是为了圣人而出现的。圣人,必定能认出麒麟,麒麟果然不是不吉祥的。
又说:“麒麟之所以被称为麒麟,是因为它的德行而不是它的形状。”如果麒麟出现时没有圣人,那么人们认为它不吉祥也是合理的。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27张PPT)
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课件
统编版
2025年中考语文 一轮复习(回归教材夯实基础)
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
1.1课内文言文39篇梳理+课内外联读训练
29* 马说(韩愈)
目
录
教材原文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写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从千里马的遭遇出发,进一步揭示它的才能得不到施展的原因)
教材原文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作者将“真无马”与“其真不知马”对照,总结全文,着力写“食马者”的愚昧,暗含对统治者的嘲讽之意)(主旨:本文借伯乐相马的故事提出了“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观点,讽刺了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摧残人才的愚昧和昏庸,表达了作者痛感“伯乐不常有”和怀才不遇的强烈愤慨之情)
参考译文
世间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是经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因此虽然有很名贵的马,也只能辱没在奴仆的手里,(和普通马)一同死在马槽之间,不以千里马而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次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喂千里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能(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所以)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不能表现在外面,想要跟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参考译文
用马鞭驱赶它却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它却不能让它竭尽才能,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马鞭子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教材原文 参考译文
【文学常识】选自《韩昌黎文集校注》。这是作者《杂说》四篇中的第四篇。题目是后人加的。韩愈,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州)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 “韩昌黎”,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 【情感主旨】这篇议论文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表达了作者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充分发挥才能的愿望,表现了作者 的愤懑不平之感,并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行为进行了讽刺和控诉。 1.通假字。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________________
(3)才美不外见 ____________
同“衹(只)”,只、仅
同“饲”,喂
同“现”
2.古今异义。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古义:______________ 今义:等候
(2)一食或尽粟一石
古义:________ 今义:或者,或许
等同,一样
有时
3.词类活用。
(1)食之不能尽其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策之不以其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一词多义。
(1)食
①食不饱,力不足 ____________
②食之不能尽其材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形容词用作动词,竭尽
名词用作动词,用马鞭驱赶
动词,吃
动词,同“饲”,喂
(2)策
①策之不以其道 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执策而临之 ______________
(3)能
①安求其能千里也 ______________
②虽有千里之能 ______________
动词,用马鞭驱赶
名词,鞭子
动词,能够
名词,能力
5.重点实词。
(1)骈死于槽枥之间 ____________________
(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____________
(3)策之不以其道 ____________
(4)食之不能尽其材 ______________
(5)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________
(6)执策而临之 ______ ________
(和普通马)一同死
犹,尚且
正确方法
才能、才干
通晓
拿
面对
6.重点虚词。
(1)其
①策之不以其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其真无马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其真不知马也 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
①不以千里称也 ______________
②策之不以其道 ________
代词,指驱使千里马的
难道,表示加强诘问语气
大概,表推测语气
因为,凭借
按照
(3)之
①马之千里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策之不以其道 __________________
③虽有千里之能 ________________
(4)而
①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________________
②执策而临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定语后置的标志,可不译
代词,指千里马
结构助词,的
连词,表转折
连词,表方式,不译
7.句子翻译。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只能在奴仆的手下受到屈辱,(和普通马)一同死在马槽之间。
(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想要跟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4)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用马鞭驱赶它却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它却不能让它竭尽才能,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甲】《马说》
【乙】麟之为灵,昭昭①也。咏于《诗》,书于《春秋》,杂②出于传记百家之书,虽妇人小子皆知其为祥(A)。
然麟之为物不畜于家不恒有于天下。其为形也不类,非若马牛犬豕豺狼麋鹿然。然则虽有麟,不可知其为麟也。
角者吾知其为牛,鬣者吾知其为马,犬豕豺狼麋鹿,吾知其为犬豕豺狼麋鹿。惟麟也,不可知。不可知,则其谓之不祥也亦宜。虽然,麟之出,必有圣人在(B)位。麟为圣人出也。圣人者,必知麟,麟之果不为不祥也。
又曰:“麟之所以为麟者,以德不以形。”若麟之出不待圣人,则谓之不祥也亦宜。
(选自韩愈《获麟解》,有删改)
【注释】①昭昭:明白。②杂:这里是零散的意思。
1.请参考“方法提示”,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
文言语句 方法提示 解释
骈死于槽枥之间 结合字形推测 ______
以德不以形 结合语境推测 ______
虽妇人小子皆知其为祥 迁移课内字词 ______
食之不能尽其材 词类活用 ______________
并列
品德
即使
同“饲”,喂
2.请从“乎”“者”“也”“于”中选出两个,还原到文中括号内。
A.( ) B.( )
3.请为【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然麟之为物 不畜于家 不恒有于天下。
4.请翻译下面的句子。
麟之果不为不详也。
也
乎
/
/
麒麟果然不是不吉祥的。
5.结合链接材料说说该怎样理解文中的两个“谓之不祥也亦宜”。
链接材料 鲁哀公十四年春,西狩于大野,鉏商获麟,以为不祥,以赐虞人。仲尼观之,曰:“麟也。”然后取之。
①麒麟本是祥瑞,但是难以辨认,人们不认识它,不认为它是祥瑞是合理的。
②若麒麟出现的时候没有圣人能识别出它,那么它不被认为是祥瑞也是合理的。
6.两文都出于韩愈笔下,“不平则鸣”是两篇文章共同的特点。请结合【乙】文内容,说说作者是如何“不平则鸣”的。
【乙】文中,作者认为麟之所以不被认为是祥瑞,是因为它自身少见,人们不认识,而能认识它的圣人又未出现。麟不被认识、不被理解的遭遇,引发了作者对人才难得、知音难觅的感慨。作者借麟为自己鸣不平,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怀,这正是作者“不平则鸣”的表现。
【乙文参考译文】
麒麟之所以被认为是灵兽,是非常明显的。它在《诗经》中被歌咏,在《春秋》中被记载,还散见于各种传记和百家书籍之中,即使是妇女和小孩都知道它是一种吉祥的动物。
然而,麒麟这种动物并不被家庭所畜养,也不常常出现在世间。它的形状与众不同,不像马、牛、狗、猪、豺狼、麋鹿那样容易辨认。既然如此,即使有麒麟出现,人们也可能无法认出它是麒麟。
长角的我知道它是牛,长鬃毛的我知道它是马,狗、猪、豺狼、麋鹿,我也知道它们分别是狗、猪、豺狼、麋鹿。唯独麒麟,无法辨认。既然无法辨认,那么人们认为它不吉祥也是合理的。尽管如此,麒麟的出现,必定是因为有圣人在位。麒麟是为了圣人而出现的。圣人,必定能认出麒麟,麒麟果然不是不吉祥的。
又说:“麒麟之所以被称为麒麟,是因为它的德行而不是它的形状。”如果麒麟出现时没有圣人,那么人们认为它不吉祥也是合理的。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