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中考语文一轮复习教材回归夯实基础】1_1课内文言文梳理+课内外联读训练31 醉翁亭记(原卷版+答案版+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中考语文一轮复习教材回归夯实基础】1_1课内文言文梳理+课内外联读训练31 醉翁亭记(原卷版+答案版+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2-27 09:30:39

文档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语文学科
31 醉翁亭记(欧阳修)
教材原文 参考译文
  环滁(chú)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hè)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lánɡ)琊(yá)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chán)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zhé)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写醉翁亭之所在,并引出人和事)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mínɡ),晦(huì)明变化者,山间之朝(zhāo)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写山中景色及出游之乐)   环绕着滁州城的都是山。它西南方的那些山峰,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一眼望去,树木茂盛又幽深秀丽的,是琅琊山啊。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地听到潺潺的水声,并且从两峰之间飞泻出来的,是酿泉啊。山势回环,路也跟着转弯,有一座亭子,(亭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于泉水之上,是醉翁亭啊。建造亭子的人是谁呢?是山中的僧人智仙啊。给亭子命名的人是谁呢?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太守与客人来到这里饮酒,喝一点点就醉了,而且年纪又是最大的,所以自己取别号叫作醉翁。醉翁的情趣并不在酒上,而是在于山光水色中啊。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于心间,寄托在酒上。   要说那太阳一出来,树林里的雾气散开,云雾聚拢,山谷就显得昏暗了,朝则自暗而明,暮则自明而暗,或暗或明,变化不一的,是山间早晚的景色。野花开放,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浓密的绿荫,天高气爽,霜色洁白,水面下降,隐石现出,这是山间的四季景象。早晨进山,傍晚返回,四季的景色不一样,那乐趣也就没有穷尽了。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yǔ)偻(lǚ)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yáo)野蔌(sù),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hān)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zhònɡ),弈者胜,觥(ɡōnɡ)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tuí)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写滁人的游乐和太守的宴饮)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yì),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写日暮醉归,点明文章主旨:寄情山水,与民同乐)
  至于那背着东西的人在途中歌唱,赶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唤,后面的人回应,老年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的,是滁州的人们在出游啊。到溪水旁捕鱼,溪水深鱼儿肥,用酿泉水造酒,泉水香酒水清,野味菜蔬,杂七杂八摆开在面前的,是太守设的宴席呀。宴中欢饮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壶的人能投中目标,下棋的人能取得胜利,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人们时起时坐,大声喧哗,这是众宾客在尽情地欢乐。苍老的容颜,花白的头发,醉倒在众人中间的,是太守喝醉了呀。   不久夕阳落到西山之上,人影散乱,是太守回城,众宾客随行啊。树林枝叶茂密成荫,禽鸟在高处低处鸣叫,这是游人离开,鸟儿欢乐起来了。可是鸟儿只知道山林的乐趣,却不知道游人的乐趣;游人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而快乐,却不知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啊。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事的人,是太守啊。太守是谁?就是庐陵郡的欧阳修啊。
【文学常识】选自《欧阳修全集》。欧阳修,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吉州水丰(今属江西)人,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情感主旨】这篇游记写于欧阳修任滁州太守这一时期,表现了作者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1.词类活用。
(1)名词用作状语
①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像鸟张开翅膀
②山行六七里 沿着山路
(2)名词用作动词
①名之者谁 取名,命名
②故自号曰醉翁也 取别号
(3)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以……为快乐
2.一词多义。
(1)归
①云归而岩穴暝 聚拢
②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回家
(2)秀
①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秀丽
②佳木秀而繁阴 茂盛
(3)发
①野芳发而幽香 开放
②苍颜白发 头发
3.重点实词。
(1)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茂盛的样子
(2)峰回路转 曲折、回环
(3)醉翁之意不在酒 意趣,情趣
(4)饮少辄醉 就
(5)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领会   寄托
(6)云归而岩穴暝 昏暗
(7)野芳发而幽香 花
(8)负者歌于途 背着东西的人
(9)伛偻提携 弯腰曲背,这里指老人
(10)杂然而前陈者 陈列,摆开
(11)泉香而酒洌 清
(12)宴酣之乐 尽兴地喝酒
(13)射者中 投壶,宴饮时的一种游戏
(14)弈者胜 下棋
(15)觥筹交错 酒杯   错杂
(16)颓然乎其间者 倒下的样子
(17)树林阴翳 遮盖
4.重点虚词。
(1)而
①朝而往 连词,表修饰
②泉香而酒洌 连词,表并列
③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连词,表顺承
④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连词,表转折
(2)之
①醉翁之意不在酒 助词,的
②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代词,指“山水之乐”
③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3)于
①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 介词,从、自
②太守与客来饮于此 介词,到
③至于负者歌于途 “至于”连用,表示提起相关的另一件事   介词,在
5.句子翻译。
(1)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于欣赏山水的美景。
(2)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苍老的容颜,花白的头发,醉倒在众人中间的,是太守喝醉了。
(3)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事的人,就是太守啊。
6.阅读理解。
(1)本文多处提到“乐”,主要表现了哪几种“乐”?“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
①山水之乐;②宴饮之乐;③禽鸟之乐;④滁人之乐;⑤太守之乐。“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以文记乐的情趣,流露出为政一方、造福一方的自信、得意,以及捉笔成文的自负。
(2)本文第3段中作者反复描写“乐”的场景有什么作用?
意在表现作者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同时也是为了表现在作者的治理下政治清明的社会现实。
【甲】《醉翁亭记》
【乙】自驿西南出,过平皋约三里所,望丰山盘亘雄伟出琅琊诸峰上。居人指云:“山下有幽谷,地形低洼,四面皆山,其中有紫微泉,宋欧阳公修所发。泉上十余步即丰乐亭,直丰乐亭之东数百步,即醒心亭。由亭曲转而西入天宁寺。今皆废,惟凉烟白草①而已。”濂闻其语,为怅然者久之。
复西行约三里许,有泉泻出于两山之间,分流而下,曰让泉。潺潺清澈,可鉴毛发。傍岸有亭曰“渐入佳境”,今已废,惟四大字勒崖石间。沿溪而过薛老桥,入醉翁亭。亭久废,名人石刻颇夥②,兵后③焚炼为垩殆尽。亭后四贤堂,亦废。亭侧有玻璃泉,又名六一泉,石栏覆之栏下压以巨石中流一窍通泉径可五六寸,手掬饮之,温。
(选自宋濂《游琅琊山记》,有删改)
【注释】①凉烟白草:苍凉的烟雾荒草。②颇夥(huǒ):非常多。③兵后:战乱后。
1.结合课内外所学,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语。
(1)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 从
(2)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像鸟张开翅膀
(3)可鉴毛发 照
(4)为怅然者久之 音节助词,无实义
2.宋濂重走古人路,他在琅琊山游览的建筑顺序为:丰乐亭—— 醒心亭 ——天宁寺——薛老桥—— 醉翁亭 。
3.请为【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限三处)。
石栏覆之/栏下压以巨石/中流一窍通泉/径可五六寸。
4.请翻译下面的句子。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游人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快乐,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啊。
5.请用【甲】文中的原文,解释【乙】文中醉翁亭的来历。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6.同样是游览琅琊山,相比于宋濂为今昔之变的感慨,欧阳修则在山水中寄寓了 与民同乐 的情感。
【乙文参考译文】
从滁州驿向西南出发,经过平皋后大约三里左右,远远望见丰山连绵雄伟,超出琅琊诸峰。当地人指着说:“山下有深幽的山谷,地形低洼,四面都是山,中间有一处紫微泉,是宋朝时欧阳修先生主持挖掘的。紫微泉往上十多步就是丰乐亭,丰乐亭往东几百步就是醒心亭。从醒心亭拐弯向西就可以进入天宁寺。现在全都废弃了,只有苍凉的烟雾荒草罢了。”我听了他的话,为此惆怅了许久。
又向西走了大约三里左右,有泉水从两山之间流泻出来,分成了几条水道,叫作让泉。流水潺潺,非常清澈,能够照见人的头发。靠着岸边有一个亭子叫“渐入佳境”,已经废弃了,只剩下四个大大的字在崖石上刻着。沿着溪流经过薛老桥,就到了醉翁亭。醉翁亭早就荒废了,名人石刻非常多,但是战乱后焚烧成了白土,几乎没有了。醉翁亭后的四贤堂,也废弃了。醉翁亭旁边有一处玻璃泉,又叫作六一泉,有一根石栏杆压在上面,石栏杆下还压着一块大石头,大石头中间有一个小孔让泉水通过,直径大约五六寸,用手捧水喝,温的。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32张PPT)
统编2024七下语文同步精品课件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2025年中考语文 一轮复习(回归教材夯实基础)
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
1.1课内文言文39篇梳理+课内外联读训练
31 醉翁亭记(欧阳修)


教材原文
  环滁(chú)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hè)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lánɡ)琊(yá)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chán)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zhé)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写醉翁亭之所在,并引出人和事)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mínɡ),晦(huì)明变化者,山间之朝(zhāo)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写山中景色及出游之乐)
教材原文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yǔ)偻(lǚ)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yáo)野蔌(sù),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hān)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zhònɡ),弈者胜,觥(ɡōnɡ)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tuí)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写滁人的游乐和太守的宴饮)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yì),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写日暮醉归,点明文章主旨:寄情山水,与民同乐) 
参考译文
  环绕着滁州城的都是山。它西南方的那些山峰,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一眼望去,树木茂盛又幽深秀丽的,是琅琊山啊。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地听到潺潺的水声,并且从两峰之间飞泻出来的,是酿泉啊。山势回环,路也跟着转弯,有一座亭子,(亭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于泉水之上,是醉翁亭啊。建造亭子的人是谁呢?是山中的僧人智仙啊。给亭子命名的人是谁呢?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
翁)来命名。太守与客人来到这里饮酒,喝一点点就醉了,而且年纪又是最大的,所以自己取别号叫作醉翁。醉翁的情趣并不在酒上,而是在于山光水色中啊。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于心间,寄托在酒上。
参考译文
  要说那太阳一出来,树林里的雾气散开,云雾聚拢,山谷就显得昏暗了,朝则自暗而明,暮则自明而暗,或暗或明,变化不一的,是山间早晚的景色。野花开放,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浓密的绿荫,天高气爽,霜色洁白,水面下降,隐石现出,这是山间的四季景象。早晨进山,傍晚返回,四季的景色不一样,那乐趣也就没有穷尽了。
参考译文
   至于那背着东西的人在途中歌唱,赶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唤,后面的人回应,老年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的,是滁州的人们在出游啊。到溪水旁捕鱼,溪水深鱼儿肥,用酿泉水造酒,泉水香酒水清,野味菜蔬,杂七杂八摆开在面前的,是太守设的宴席呀。宴中欢饮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壶的人能投中目标,下棋的人能取得胜利,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人们时起时坐,大声喧哗,这是众宾客在尽情地欢乐。苍老的容颜,花白的头发,醉倒在众人中间的,是太守喝醉了呀。 
参考译文
    不久夕阳落到西山之上,人影散乱,是太守回城,众宾客随行啊。树林枝叶茂密成荫,禽鸟在高处低处鸣叫,这是游人离开,鸟儿欢乐起来了。可是鸟儿只知道山林的乐趣,却不知道游人的乐趣;游人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而快乐,却不知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啊。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事的人,是太守啊。太守是谁?就是庐陵郡的欧阳修啊。
教材原文 参考译文
【文学常识】选自《欧阳修全集》。欧阳修,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吉州水丰(今属江西)人,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情感主旨】这篇游记写于欧阳修任滁州太守这一时期,表现了作者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1.词类活用。
(1)名词用作状语
①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________________
②山行六七里 ____________
像鸟张开翅膀
沿着山路
(2)名词用作动词
①名之者谁 ______________
②故自号曰醉翁也 __________
(3)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________________
取名,命名
取别号
以……为快乐
2.一词多义。
(1)归
①云归而岩穴暝 ________
②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________
(2)秀
①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________
②佳木秀而繁阴 ________
聚拢
回家
秀丽
茂盛
(3)发
①野芳发而幽香 ________
②苍颜白发 ________
开放
头发
3.重点实词。
(1)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______________
(2)峰回路转 ______________
(3)醉翁之意不在酒 ______________
(4)饮少辄醉 ______
茂盛的样子
曲折、回环
意趣,情趣

(5)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______ _______
(6)云归而岩穴暝 ________
(7)野芳发而幽香 ______
(8)负者歌于途 ________________
(9)伛偻提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杂然而前陈者 ______________
(11)泉香而酒洌 ______
(12)宴酣之乐 ______________
领会  
昏暗

背着东西的人
弯腰曲背,这里指老人
陈列,摆开

尽兴地喝酒
寄托
(13)射者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弈者胜 ________
(15)觥筹交错 ______ __________
(16)颓然乎其间者 ______________
(17)树林阴翳 ________
投壶,宴饮时的一种游戏
下棋
酒杯  
倒下的样子
遮盖
错杂
4.重点虚词。
(1)而
①朝而往 ________________
②泉香而酒洌 ________________
③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________________
④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________________
连词,表修饰
连词,表并列
连词,表顺承
连词,表转折
(2)之
①醉翁之意不在酒 ____________
②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助词,的
代词,指“山水之乐”
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3)于
①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 ________________
②太守与客来饮于此 ____________
③至于负者歌于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介词,从、自
介词,到
“至于”连用,表示提起相关的另一件事  
介词,在
5.句子翻译。
(1)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于欣赏山水的美景。
(2)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苍老的容颜,花白的头发,醉倒在众人中间的,是太守喝醉了。
(3)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事的人,就是太守啊。
6.阅读理解。
(1)本文多处提到“乐”,主要表现了哪几种“乐”?“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
①山水之乐;②宴饮之乐;③禽鸟之乐;④滁人之乐;⑤太守之乐。“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以文记乐的情趣,流露出为政一方、造福一方的自信、得意,以及捉笔成文的自负。
(2)本文第3段中作者反复描写“乐”的场景有什么作用?
意在表现作者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同时也是为了表现在作者的治理下政治清明的社会现实。
【甲】《醉翁亭记》
【乙】自驿西南出,过平皋约三里所,望丰山盘亘雄伟出琅琊诸峰上。居人指云:“山下有幽谷,地形低洼,四面皆山,其中有紫微泉,宋欧阳公修所发。泉上十余步即丰乐亭,直丰乐亭之东数百步,即醒心亭。由亭曲转而西入天宁寺。今皆废,惟凉烟白草①而已。”濂闻其语,为怅然者久之。
复西行约三里许,有泉泻出于两山之间,分流而下,曰让泉。潺潺清澈,可鉴毛发。傍岸有亭曰“渐入佳境”,今已废,惟四大字勒崖石间。沿溪而过薛老桥,入醉翁亭。亭久废,名人石刻颇夥②,兵后③焚炼为垩殆尽。亭后四贤堂,亦废。亭侧有玻璃泉,又名六一泉,石栏覆之栏下压以巨石中流一窍通泉径可五六寸,手掬饮之,温。
(选自宋濂《游琅琊山记》,有删改)
【注释】①凉烟白草:苍凉的烟雾荒草。②颇夥(huǒ):非常多。③兵后:战
乱后。
1.结合课内外所学,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语。
(1)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 ______
(2)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________________
(3)可鉴毛发 ______
(4)为怅然者久之 ____________________

像鸟张开翅膀

音节助词,无实义
2.宋濂重走古人路,他在琅琊山游览的建筑顺序为:丰乐亭——__________——天宁寺——薛老桥——__________。
3.请为【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限三处)。
石栏覆之 栏下压以巨石中流一窍通泉 径可五六寸。
4.请翻译下面的句子。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游人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快乐,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啊。
/
/
/
醒心亭
醉翁亭
5.请用【甲】文中的原文,解释【乙】文中醉翁亭的来历。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6.同样是游览琅琊山,相比于宋濂为今昔之变的感慨,欧阳修则在山水中寄寓了____________的情感。
与民同乐
【乙文参考译文】
从滁州驿向西南出发,经过平皋后大约三里左右,远远望见丰山连绵雄伟,超出琅琊诸峰。当地人指着说:“山下有深幽的山谷,地形低洼,四面都是山,中间有一处紫微泉,是宋朝时欧阳修先生主持挖掘的。紫微泉往上十多步就是丰乐亭,丰乐亭往东几百步就是醒心亭。从醒心亭拐弯向西就可以进入天宁寺。现在全都废弃了,只有苍凉的烟雾荒草罢了。”我听了他的话,为此惆怅了许久。
又向西走了大约三里左右,有泉水从两山之间流泻出来,分成了几条水道,叫作让泉。流水潺潺,非常清澈,能够照见人的头发。靠着岸边有一个亭子叫“渐入佳境”,已经废弃了,只剩下四个大大的字在崖石上刻着。沿着溪流经过薛老桥,就到了醉翁亭。醉翁亭早就荒废了,名人石刻非常多,但是战乱后焚烧成了白土,几乎没有了。醉翁亭后的四贤堂,也废弃了。醉翁亭旁边有一处玻璃泉,又叫作六一泉,有一根石栏杆压在上面,石栏杆下还压着一块大石头,大石头中间有一个小孔让泉水通过,直径大约五六寸,用手捧水喝,温的。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语文学科
31 醉翁亭记(欧阳修)
教材原文 参考译文
  环滁(chú)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hè)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lánɡ)琊(yá)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chán)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zhé)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写醉翁亭之所在,并引出人和事)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mínɡ),晦(huì)明变化者,山间之朝(zhāo)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写山中景色及出游之乐)   环绕着滁州城的都是山。它西南方的那些山峰,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一眼望去,树木茂盛又幽深秀丽的,是琅琊山啊。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地听到潺潺的水声,并且从两峰之间飞泻出来的,是酿泉啊。山势回环,路也跟着转弯,有一座亭子,(亭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于泉水之上,是醉翁亭啊。建造亭子的人是谁呢?是山中的僧人智仙啊。给亭子命名的人是谁呢?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太守与客人来到这里饮酒,喝一点点就醉了,而且年纪又是最大的,所以自己取别号叫作醉翁。醉翁的情趣并不在酒上,而是在于山光水色中啊。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于心间,寄托在酒上。   要说那太阳一出来,树林里的雾气散开,云雾聚拢,山谷就显得昏暗了,朝则自暗而明,暮则自明而暗,或暗或明,变化不一的,是山间早晚的景色。野花开放,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浓密的绿荫,天高气爽,霜色洁白,水面下降,隐石现出,这是山间的四季景象。早晨进山,傍晚返回,四季的景色不一样,那乐趣也就没有穷尽了。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yǔ)偻(lǚ)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yáo)野蔌(sù),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hān)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zhònɡ),弈者胜,觥(ɡōnɡ)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tuí)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写滁人的游乐和太守的宴饮)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yì),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写日暮醉归,点明文章主旨:寄情山水,与民同乐)
  至于那背着东西的人在途中歌唱,赶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唤,后面的人回应,老年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的,是滁州的人们在出游啊。到溪水旁捕鱼,溪水深鱼儿肥,用酿泉水造酒,泉水香酒水清,野味菜蔬,杂七杂八摆开在面前的,是太守设的宴席呀。宴中欢饮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壶的人能投中目标,下棋的人能取得胜利,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人们时起时坐,大声喧哗,这是众宾客在尽情地欢乐。苍老的容颜,花白的头发,醉倒在众人中间的,是太守喝醉了呀。   不久夕阳落到西山之上,人影散乱,是太守回城,众宾客随行啊。树林枝叶茂密成荫,禽鸟在高处低处鸣叫,这是游人离开,鸟儿欢乐起来了。可是鸟儿只知道山林的乐趣,却不知道游人的乐趣;游人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而快乐,却不知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啊。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事的人,是太守啊。太守是谁?就是庐陵郡的欧阳修啊。
【文学常识】选自《欧阳修全集》。欧阳修,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吉州水丰(今属江西)人,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情感主旨】这篇游记写于欧阳修任滁州太守这一时期,表现了作者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1.词类活用。
(1)名词用作状语
①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像鸟张开翅膀
②山行六七里 沿着山路
(2)名词用作动词
①名之者谁 取名,命名
②故自号曰醉翁也 取别号
(3)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以……为快乐
2.一词多义。
(1)归
①云归而岩穴暝 聚拢
②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回家
(2)秀
①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秀丽
②佳木秀而繁阴 茂盛
(3)发
①野芳发而幽香 开放
②苍颜白发 头发
3.重点实词。
(1)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茂盛的样子
(2)峰回路转 曲折、回环
(3)醉翁之意不在酒 意趣,情趣
(4)饮少辄醉 就
(5)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领会   寄托
(6)云归而岩穴暝 昏暗
(7)野芳发而幽香 花
(8)负者歌于途 背着东西的人
(9)伛偻提携 弯腰曲背,这里指老人
(10)杂然而前陈者 陈列,摆开
(11)泉香而酒洌 清
(12)宴酣之乐 尽兴地喝酒
(13)射者中 投壶,宴饮时的一种游戏
(14)弈者胜 下棋
(15)觥筹交错 酒杯   错杂
(16)颓然乎其间者 倒下的样子
(17)树林阴翳 遮盖
4.重点虚词。
(1)而
①朝而往 连词,表修饰
②泉香而酒洌 连词,表并列
③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连词,表顺承
④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连词,表转折
(2)之
①醉翁之意不在酒 助词,的
②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代词,指“山水之乐”
③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3)于
①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 介词,从、自
②太守与客来饮于此 介词,到
③至于负者歌于途 “至于”连用,表示提起相关的另一件事   介词,在
5.句子翻译。
(1)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于欣赏山水的美景。
(2)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苍老的容颜,花白的头发,醉倒在众人中间的,是太守喝醉了。
(3)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事的人,就是太守啊。
6.阅读理解。
(1)本文多处提到“乐”,主要表现了哪几种“乐”?“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
①山水之乐;②宴饮之乐;③禽鸟之乐;④滁人之乐;⑤太守之乐。“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以文记乐的情趣,流露出为政一方、造福一方的自信、得意,以及捉笔成文的自负。
(2)本文第3段中作者反复描写“乐”的场景有什么作用?
意在表现作者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同时也是为了表现在作者的治理下政治清明的社会现实。
【甲】《醉翁亭记》
【乙】自驿西南出,过平皋约三里所,望丰山盘亘雄伟出琅琊诸峰上。居人指云:“山下有幽谷,地形低洼,四面皆山,其中有紫微泉,宋欧阳公修所发。泉上十余步即丰乐亭,直丰乐亭之东数百步,即醒心亭。由亭曲转而西入天宁寺。今皆废,惟凉烟白草①而已。”濂闻其语,为怅然者久之。
复西行约三里许,有泉泻出于两山之间,分流而下,曰让泉。潺潺清澈,可鉴毛发。傍岸有亭曰“渐入佳境”,今已废,惟四大字勒崖石间。沿溪而过薛老桥,入醉翁亭。亭久废,名人石刻颇夥②,兵后③焚炼为垩殆尽。亭后四贤堂,亦废。亭侧有玻璃泉,又名六一泉,石栏覆之栏下压以巨石中流一窍通泉径可五六寸,手掬饮之,温。
(选自宋濂《游琅琊山记》,有删改)
【注释】①凉烟白草:苍凉的烟雾荒草。②颇夥(huǒ):非常多。③兵后:战乱后。
1.结合课内外所学,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语。
(1)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 从
(2)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像鸟张开翅膀
(3)可鉴毛发 照
(4)为怅然者久之 音节助词,无实义
2.宋濂重走古人路,他在琅琊山游览的建筑顺序为:丰乐亭—— 醒心亭 ——天宁寺——薛老桥—— 醉翁亭 。
3.请为【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限三处)。
石栏覆之/栏下压以巨石/中流一窍通泉/径可五六寸。
4.请翻译下面的句子。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游人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快乐,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啊。
5.请用【甲】文中的原文,解释【乙】文中醉翁亭的来历。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6.同样是游览琅琊山,相比于宋濂为今昔之变的感慨,欧阳修则在山水中寄寓了 与民同乐 的情感。
【乙文参考译文】
从滁州驿向西南出发,经过平皋后大约三里左右,远远望见丰山连绵雄伟,超出琅琊诸峰。当地人指着说:“山下有深幽的山谷,地形低洼,四面都是山,中间有一处紫微泉,是宋朝时欧阳修先生主持挖掘的。紫微泉往上十多步就是丰乐亭,丰乐亭往东几百步就是醒心亭。从醒心亭拐弯向西就可以进入天宁寺。现在全都废弃了,只有苍凉的烟雾荒草罢了。”我听了他的话,为此惆怅了许久。
又向西走了大约三里左右,有泉水从两山之间流泻出来,分成了几条水道,叫作让泉。流水潺潺,非常清澈,能够照见人的头发。靠着岸边有一个亭子叫“渐入佳境”,已经废弃了,只剩下四个大大的字在崖石上刻着。沿着溪流经过薛老桥,就到了醉翁亭。醉翁亭早就荒废了,名人石刻非常多,但是战乱后焚烧成了白土,几乎没有了。醉翁亭后的四贤堂,也废弃了。醉翁亭旁边有一处玻璃泉,又叫作六一泉,有一根石栏杆压在上面,石栏杆下还压着一块大石头,大石头中间有一个小孔让泉水通过,直径大约五六寸,用手捧水喝,温的。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