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语文学科
32 湖心亭看雪(张岱)
教材原文 参考译文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ɡēnɡ)定矣,余拏(ná)一小舟,拥毳(cuì)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sōnɡ)沆(hànɡ)砀(dànɡ),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交代湖心亭看雪的经过及所见雪景)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叙述在湖心亭赏雪时的奇遇)(主旨:这篇游记描写了湖心亭悠远脱俗的雪景,叙写了在湖心亭的奇遇,叙事、写景、抒情有机结合,表达了作者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逸致)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大雪接连下了三天,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天晚上八时左右,我撑着一条小船,裹着裘皮衣服,围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上)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汽,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比较清晰的)影子,只有西湖长堤在雪中隐隐露出一道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个人影罢了。 到了亭子上,(看见)有两人已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烧酒,(酒炉里的酒)正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说:“在湖中哪能还有这样的人呢!”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力饮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客居此地。等到(回来)下了船,船夫低声嘟哝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同相公一样痴的人呢。”
【文学常识】选自《陶庵梦忆》。张岱,字宗子,号陶庵,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清初文学家。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湖心亭,在杭州西湖中的一个小岛上。 【情感主旨】本文是一篇散文,作者用清新淡雅的笔墨,描绘了湖心亭悠远脱俗的雪景,叙写了湖心亭的奇遇,表达了作者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
1.古今异义。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古义: 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
今义:常用为跟“黑”相对的颜色
2.词类活用。
名词用作动词
①大雪三日 下大雪
②客此 客居
3.一词多义。
(1)一
①上下一白 副词,全
②长堤一痕 数词,一
(2)更
①是日更定矣 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
②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还
4.重点实词。
(1)是日更定矣 这
(2)余拏一小舟 撑(船)
(3)雾凇沆砀 白汽弥漫的样子
(4)惟长堤一痕 只有
(5)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哪能
(6)及下船 等到
5.重点虚词。
(1)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连词,表顺承
(2)问其姓氏 代词,他们的
(3)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疑问代词,怎么,哪里
(4)更有痴似相公者 代词,……的人
6.句子翻译。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大雪接连下了三天,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2)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在湖中哪能还有这样的人呢!
(3)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呢。
【甲】《湖心亭看雪》
【乙】是夜月出,月与雪争烂,坐纸窗下,觉明彻异常。(A)添衣起,登溪西小楼。楼临水,下皆虚澄,又四囿于雪,若涂银,若泼汞,腾光照人,骨肉相莹。月映清波间,树影滉弄①,又若镜中见疏发,离离然②可爱。寒浃肌肤,清人肺腑。
因凭栏楯上,仰而茫然,俯而恍然;呀而莫禁,眄而莫收③;神与物融,人观两奇。(B)天将致我于太素之乡,殆不可以笔画追状文字敷说④以传信于不能从者。顾所得不亦多(C)!
(选自沈周⑤《记雪月之观》,有删改)
【注释】①滉(huànɡ)弄:浮动摇荡。②离离然:分明的样子。③呀(xiā)而莫禁,眄(miǎn)而莫收:张口惊叹而无法控制,环视四周而无法停止。④敷说:陈说。⑤沈周:明代画家,与文徵明、唐寅、仇英并称“吴门四大家”,其中文征明、唐寅都曾跟随他学画。
1.请参考“方法提示”,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
文言语句 方法提示 解释
余拏一小舟 语境推断法 撑(船)
月与雪争烂 组词解释法 灿烂
又四囿于雪 以形析义法 包围
因凭栏楯上 课内迁移法 依靠
2.请将“矣”“遂”“盖”还原到文中括号内。
A.(遂) B.(盖) C.(矣)
3.请为【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殆不可以笔画追状/文字敷说/以传信于不能从者。
4.请翻译下面的句子。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面上)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汽,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
5.沈周写景透露出作为杰出画家的独特感受,请从【乙】文中举一例说明。
示例:文中对月下雪景、雪中月色的描绘,特别留意色彩和光影,如“若涂银,若泼汞,腾光照人,骨肉相莹”,观察细致,描摹传神。
6.古人对夜游的环境是有要求的,雪与月至少要占一个:张岱夜游湖心亭,有 雪 无 月 ;苏轼夜游承天寺,有 月 无 雪 ;沈周能赶上雪月交辉,可谓幸矣!
【乙文参考译文】
这天晚上,月亮出来,月亮和雪争相辉映,我坐在纸窗下,感觉光明透彻异常。于是增添衣服起来,登上溪西的小楼。楼靠近水边,下面都是清澈透明的,四周被雪覆盖,就像涂抹了银色,泼洒了汞一样,光芒照人,骨骼和肉体都显得清晰。月亮映照在清澈的波纹中,树影浮动摇荡,又像在镜中看到稀疏的头发,清晰可爱。寒冷透骨,清新透肺。
于是我依靠着栏杆,向上看感到茫然,向下看感到迷糊;张口惊叹却无法控制,环视四周却无法收回视线;精神与物体融合,人们的观察都是奇特的。天要将我送到太素之乡,恐怕无法用笔画和文字来描述,以传达给那些无法跟随的人。回顾所得到的,不也是很多吗!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20张PPT)
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课件
统编版
2025年中考语文 一轮复习(回归教材夯实基础)
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
1.1课内文言文39篇梳理+课内外联读训练
32* 湖心亭看雪(张岱)
目
录
教材原文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ɡēnɡ)定矣,余拏(ná)一小舟,拥毳(cuì)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sōnɡ)沆(hànɡ)砀(dànɡ),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交代湖心亭看雪的经过及所见雪景)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叙述在湖心亭赏雪时的奇遇)(主旨:这篇游记描写了湖心亭悠远脱俗的雪景,叙写了在湖心亭的奇遇,叙事、写景、抒情有机结合,表达了作者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逸致)
参考译文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大雪接连下了三天,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天晚上八时左右,我撑着一条小船,裹着裘皮衣服,围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上)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汽,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比较清晰的)影子,只有西湖长堤在雪中隐隐露出一道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个人影罢了。
到了亭子上,(看见)有两人已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烧酒,(酒炉里的酒)正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说:“在湖中哪能还有这样的人呢!”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力饮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客居此地。等到(回来)下了船,船夫低声嘟哝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同相公一样痴的人呢。”
教材原文 参考译文
【文学常识】选自《陶庵梦忆》。张岱,字宗子,号陶庵,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清初文学家。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湖心亭,在杭州西湖中的一个小岛上。 【情感主旨】本文是一篇散文,作者用清新淡雅的笔墨,描绘了湖心亭悠远脱俗的雪景,叙写了湖心亭的奇遇,表达了作者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 1.古今异义。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常用为跟“黑”相对的颜色
2.词类活用。
名词用作动词
①大雪三日 __________
②客此 ________
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
下大雪
客居
3.一词多义。
(1)一
①上下一白 ____________
②长堤一痕 ____________
(2)更
①是日更定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______
副词,全
数词,一
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
还
4.重点实词。
(1)是日更定矣 ______
(2)余拏一小舟 __________
(3)雾凇沆砀 __________________
(4)惟长堤一痕 ________
(5)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________
(6)及下船 ________
这
撑(船)
白汽弥漫的样子
只有
哪能
等到
5.重点虚词。
(1)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________________
(2)问其姓氏 ________________
(3)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更有痴似相公者 __________________
连词,表顺承
代词,他们的
疑问代词,怎么,哪里
代词,……的人
6.句子翻译。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大雪接连下了三天,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2)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在湖中哪能还有这样的人呢!
(3)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呢。
【甲】《湖心亭看雪》
【乙】是夜月出,月与雪争烂,坐纸窗下,觉明彻异常。(A)添衣起,登溪西小楼。楼临水,下皆虚澄,又四囿于雪,若涂银,若泼汞,腾光照人,骨肉相莹。月映清波间,树影滉弄①,又若镜中见疏发,离离然②可爱。寒浃肌肤,清人肺腑。
因凭栏楯上,仰而茫然,俯而恍然;呀而莫禁,眄而莫收③;神与物融,人观两奇。(B)天将致我于太素之乡,殆不可以笔画追状文字敷说④以传信于不能从者。顾所得不亦多(C)!
(选自沈周⑤《记雪月之观》,有删改)
【注释】①滉(huànɡ)弄:浮动摇荡。②离离然:分明的样子。③呀(xiā)而莫禁,眄(miǎn)而莫收:张口惊叹而无法控制,环视四周而无法停止。④敷说:陈说。⑤沈周:明代画家,与文徵明、唐寅、仇英并称“吴门四大家”,其中文征明、唐寅都曾跟随他学画。
1.请参考“方法提示”,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
文言语句 方法提示 解释
余拏一小舟 语境推断法 ________
月与雪争烂 组词解释法 ______
又四囿于雪 以形析义法 ______
因凭栏楯上 课内迁移法 ______
撑(船)
灿烂
包围
依靠
2.请将“矣”“遂”“盖”还原到文中括号内。
A.( ) B.( ) C.( )
3.请为【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殆不可以笔画追状 文字敷说 以传信于不能从者。
4.请翻译下面的句子。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遂
盖
矣
/
/
(湖面上)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汽,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
5.沈周写景透露出作为杰出画家的独特感受,请从【乙】文中举一例说明。
示例:文中对月下雪景、雪中月色的描绘,特别留意色彩和光影,如“若涂银,若泼汞,腾光照人,骨肉相莹”,观察细致,描摹传神。
6.古人对夜游的环境是有要求的,雪与月至少要占一个:张岱夜游湖心亭,有______无______;苏轼夜游承天寺,有______无______;沈周能赶上雪月交辉,可谓幸矣!
雪
月
月
雪
【乙文参考译文】
这天晚上,月亮出来,月亮和雪争相辉映,我坐在纸窗下,感觉光明透彻异常。于是增添衣服起来,登上溪西的小楼。楼靠近水边,下面都是清澈透明的,四周被雪覆盖,就像涂抹了银色,泼洒了汞一样,光芒照人,骨骼和肉体都显得清晰。月亮映照在清澈的波纹中,树影浮动摇荡,又像在镜中看到稀疏的头发,清晰可爱。寒冷透骨,清新透肺。
于是我依靠着栏杆,向上看感到茫然,向下看感到迷糊;张口惊叹却无法控制,环视四周却无法收回视线;精神与物体融合,人们的观察都是奇特的。天要将我送到太素之乡,恐怕无法用笔画和文字来描述,以传达给那些无法跟随的人。回顾所得到的,不也是很多吗!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语文学科
32 湖心亭看雪(张岱)
教材原文 参考译文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ɡēnɡ)定矣,余拏(ná)一小舟,拥毳(cuì)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sōnɡ)沆(hànɡ)砀(dànɡ),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交代湖心亭看雪的经过及所见雪景)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叙述在湖心亭赏雪时的奇遇)(主旨:这篇游记描写了湖心亭悠远脱俗的雪景,叙写了在湖心亭的奇遇,叙事、写景、抒情有机结合,表达了作者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逸致)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大雪接连下了三天,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天晚上八时左右,我撑着一条小船,裹着裘皮衣服,围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上)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汽,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比较清晰的)影子,只有西湖长堤在雪中隐隐露出一道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个人影罢了。 到了亭子上,(看见)有两人已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烧酒,(酒炉里的酒)正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说:“在湖中哪能还有这样的人呢!”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力饮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客居此地。等到(回来)下了船,船夫低声嘟哝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同相公一样痴的人呢。”
【文学常识】选自《陶庵梦忆》。张岱,字宗子,号陶庵,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清初文学家。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湖心亭,在杭州西湖中的一个小岛上。 【情感主旨】本文是一篇散文,作者用清新淡雅的笔墨,描绘了湖心亭悠远脱俗的雪景,叙写了湖心亭的奇遇,表达了作者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
1.古今异义。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古义: 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
今义:常用为跟“黑”相对的颜色
2.词类活用。
名词用作动词
①大雪三日 下大雪
②客此 客居
3.一词多义。
(1)一
①上下一白 副词,全
②长堤一痕 数词,一
(2)更
①是日更定矣 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
②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还
4.重点实词。
(1)是日更定矣 这
(2)余拏一小舟 撑(船)
(3)雾凇沆砀 白汽弥漫的样子
(4)惟长堤一痕 只有
(5)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哪能
(6)及下船 等到
5.重点虚词。
(1)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连词,表顺承
(2)问其姓氏 代词,他们的
(3)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疑问代词,怎么,哪里
(4)更有痴似相公者 代词,……的人
6.句子翻译。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大雪接连下了三天,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2)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在湖中哪能还有这样的人呢!
(3)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呢。
【甲】《湖心亭看雪》
【乙】是夜月出,月与雪争烂,坐纸窗下,觉明彻异常。(A)添衣起,登溪西小楼。楼临水,下皆虚澄,又四囿于雪,若涂银,若泼汞,腾光照人,骨肉相莹。月映清波间,树影滉弄①,又若镜中见疏发,离离然②可爱。寒浃肌肤,清人肺腑。
因凭栏楯上,仰而茫然,俯而恍然;呀而莫禁,眄而莫收③;神与物融,人观两奇。(B)天将致我于太素之乡,殆不可以笔画追状文字敷说④以传信于不能从者。顾所得不亦多(C)!
(选自沈周⑤《记雪月之观》,有删改)
【注释】①滉(huànɡ)弄:浮动摇荡。②离离然:分明的样子。③呀(xiā)而莫禁,眄(miǎn)而莫收:张口惊叹而无法控制,环视四周而无法停止。④敷说:陈说。⑤沈周:明代画家,与文徵明、唐寅、仇英并称“吴门四大家”,其中文征明、唐寅都曾跟随他学画。
1.请参考“方法提示”,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
文言语句 方法提示 解释
余拏一小舟 语境推断法 撑(船)
月与雪争烂 组词解释法 灿烂
又四囿于雪 以形析义法 包围
因凭栏楯上 课内迁移法 依靠
2.请将“矣”“遂”“盖”还原到文中括号内。
A.(遂) B.(盖) C.(矣)
3.请为【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殆不可以笔画追状/文字敷说/以传信于不能从者。
4.请翻译下面的句子。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面上)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汽,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
5.沈周写景透露出作为杰出画家的独特感受,请从【乙】文中举一例说明。
示例:文中对月下雪景、雪中月色的描绘,特别留意色彩和光影,如“若涂银,若泼汞,腾光照人,骨肉相莹”,观察细致,描摹传神。
6.古人对夜游的环境是有要求的,雪与月至少要占一个:张岱夜游湖心亭,有 雪 无 月 ;苏轼夜游承天寺,有 月 无 雪 ;沈周能赶上雪月交辉,可谓幸矣!
【乙文参考译文】
这天晚上,月亮出来,月亮和雪争相辉映,我坐在纸窗下,感觉光明透彻异常。于是增添衣服起来,登上溪西的小楼。楼靠近水边,下面都是清澈透明的,四周被雪覆盖,就像涂抹了银色,泼洒了汞一样,光芒照人,骨骼和肉体都显得清晰。月亮映照在清澈的波纹中,树影浮动摇荡,又像在镜中看到稀疏的头发,清晰可爱。寒冷透骨,清新透肺。
于是我依靠着栏杆,向上看感到茫然,向下看感到迷糊;张口惊叹却无法控制,环视四周却无法收回视线;精神与物体融合,人们的观察都是奇特的。天要将我送到太素之乡,恐怕无法用笔画和文字来描述,以传达给那些无法跟随的人。回顾所得到的,不也是很多吗!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