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中考语文一轮复习教材回归夯实基础】1_1课内文言文梳理+课内外联读训练33鱼我所欲也(原卷版+答案版+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中考语文一轮复习教材回归夯实基础】1_1课内文言文梳理+课内外联读训练33鱼我所欲也(原卷版+答案版+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2-27 09:30:17

文档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语文学科
33 鱼我所欲也(《孟子》)
教材原文 参考译文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用比喻论证的方法引出全文中心论点——舍生取义)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wéi)苟得也;死亦我所恶(wù),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wéi)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从正反两方面具体阐释为什么要“舍生取义”)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dān)食(shí),一豆羹(ɡēnɡ),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cù)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wèi)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xiànɡ)为(wèi)身死而不受,今为(wèi)宫室之美为(wéi)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以“一箪食,一豆羹”和“不辩礼义”地贪求“万钟”的例子,对比论证了“舍生取义”的观点)   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只好)舍弃鱼而选取熊掌。生命,也是我所喜爱的;道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道义。生命也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也是我所讨厌的,(但我)所讨厌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祸患我不躲避。假如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可以用来求得生存的方法,什么(手段)不用呢?如果人们所讨厌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祸患的事,什么不可以干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这些办法就能够躲避祸患,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他们所讨厌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不仅仅贤人有这种心,每个人都有这种心,(只不过)贤人能够(坚持这种操守使它)不丧失罢了。 一碗饭,一碗粥,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过路的饥饿的人也不会接受;用脚踩踏过给别人吃,乞丐也轻视而不肯接受。(可是有的人)见了优厚的俸禄,却不辨别是否符合礼义就接受它,那么优厚的俸禄对于我有什么益处呢!是为了住所的华丽、妻妾的侍奉、所认识的穷困的人感激我吗?先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如今(有人却)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先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如今(有人却)为了得到妻妾的侍奉而接受了;先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如今(有人却)为了让所认识的穷困的人感激我而接受了:这种做法不是可以让它停止了吗?这就叫作丧失了人的羞恶之心。
【文学常识】《孟子》一书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著而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的教育、政治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的儒家经典著作。
【情感主旨】本文将“生”与“义”置于不能兼得的两难境地,从而阐发了“舍生取义”的观点。
1.通假字。
(1)故患有所不辟也 同“避”,躲避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同“辨”,辨别
(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同“德”,感恩、感激
同“欤”,语气词
(4)乡为身死而不受 同“向”,先前、从前
2.一词多义。
(1)是
①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代词,指某种手段
②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与“故”连用,表示因此(由此可见)
③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代词,这种
(2)与
①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同“欤”,语气词
②呼尔而与之 动词,给予
(3)得
①二者不可得兼/得之则生 得到
②故不为苟得也 取得
(4)则
①得之则生 连词,表顺承,译为“就”
②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连词,表因果,译为“那么”
③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连词,表假设,译为“如果,那么”
3.重点实词。
(1)故不为苟得也 苟且
(2)死亦我所恶 讨厌,憎恨
(3)故患有所不辟也 祸患,灾难
(4)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假如,假使   超过,胜过
(5)贤者能勿丧耳 丧失
(6)蹴尔而与之 踩踏
(7)乞人不屑也 认为不值得,表示轻视而不肯接受
(8)妻妾之奉 侍奉
(9)是亦不可以已乎 停止
(10)此之谓失其本心 本性。这里指人的羞恶之心
4.重点虚词。
(1)而
①蹴尔而与之 连词,表修饰
②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连词,表转折,译为“却”
③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 连词,表顺承
(2)于
①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介词,表比较
②万钟于我何加焉 介词,引出动作对象,译为“对,对于”
5.句子翻译。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不仅贤人有这种心,人人都有,只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可是有的人)见了优厚的俸禄却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的)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
(3)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这种做法不是可以让它停止了吗?这就叫作丧失了人的羞恶之心。
6.阅读理解。
(1)文中第2段列举乞人不受“嗟来之食”的事例,论证了一个什么观点?什么是“失其本心”的表现?(第2问用原文语句回答)
论证了“义”比“生”更重要的观点。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2)孟子通过哪三个取舍论证了“义”和“不义”的存在?
鱼和熊掌的取舍,箪食豆羹的取舍,万钟(或优厚的俸禄)的取舍。
【甲】《鱼我所欲也》
【乙】天祥至潮阳,见弘范①,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厓山②,使为书招张世杰③。天祥曰:“吾不能扞④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弘范笑而置之。厓山破,军中置酒大会,弘范曰:“国亡,丞相忠孝尽矣,能改心以事宋者事皇上,将不失为宰相(A)。”天祥泫然⑤出涕,曰:“国亡不能救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弘范义之,遣使护送天祥至京师。
天祥在燕凡三年,上知天祥终不屈也,召入谕之曰:“汝何愿?”天祥对曰:“天祥受宋恩,为宰相,安事二姓?愿赐之一死足(B)。”天祥临刑殊从容,谓吏卒曰:“吾事毕矣。”南乡拜而死。
(选自《宋史·文天祥传》,有删改)
【注释】①弘范:元朝将领。②厓(yá)山:广东的地名。③张世杰:南宋将领。④扞(hàn):保卫。⑤泫(xuàn)然:泪水滴下的样子。
1.请参考“方法提示”,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
文言语句 方法提示 解释
天祥泫然出涕 结合字形推测 眼泪
死亦我所恶 联系常见成语(好逸恶劳) 厌恶
天祥在燕凡三年 查阅词典(①凡是。②普通。③总共) ③ (填序号)
弘范义之 根据语境推断 认为……合 乎正义
2.请将“也”“矣”还原到文中括号内。
A.(也)    B.(矣)
3.请为【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国亡不能救/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
4.请翻译下面的句子。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生命也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
5.【甲】【乙】两文都体现了舍生取义的价值观,请结合文体特点,简要分析两文是如何体现这一价值观的。
【甲】文通过类比(比喻)引出论点“舍生取义”,接着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证,最后得出“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的结论。
【乙】文通过刻画文天祥的语言、动作和神态描写,强调了宁死不屈、大义凛然、忠君爱国的价值观。
6.人生总在取舍,在做一些选择。请结合【乙】文简要叙述文天祥做出了怎样的选择,并谈谈你对其选择的理解。
示例:文天祥被俘后,坚决不向弘范行跪拜礼,拒绝招降要求,不受利诱,向着南方拜别,从容就义。他面对死亡,一身浩然正气,为坚持心中的道义,宁死也不屈服,他的选择代表了“舍生取义”的精神。
【乙文参考译文】
文天祥被押解到潮阳,被带去见元将弘范,身边的人让他行拜礼,但他不拜,弘范于是以客人的礼节对待他,一起进入厓山,让他写信招降张世杰。文天祥说:“我不能护卫自己的父母,却教别人背叛父母,这可以吗?”他们坚决要求他写劝降信,文天祥就写了《过零丁洋》这首诗给他们。弘范笑了笑,就不再提及此事。厓山被攻破后,军中举行宴会,弘范说:“国家都亡了,你作为丞相忠诚和孝顺已经尽到了,如果你能改变心意为元朝效力,还将不失为宰相。”文天祥流着泪说:“国家都亡了,我不能救国,作为臣子死有余辜,怎么敢逃避死亡而怀有二心呢?”弘范认为他的话合乎正义,派人护送文天祥到京师。
文天祥在北方一共三年,元世祖知道他始终不屈服,召见他问道:“你有什么愿望?”文天祥回答说:“我受到宋朝的恩惠,担任宰相,怎么能为元朝效力?只愿赐我一死就足够了。”文天祥面临死刑时非常从容,对狱卒说:“我的事情已经完成了。”然后面向南方行礼,从容就义。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32张PPT)
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课件
统编版
2025年中考语文 一轮复习(回归教材夯实基础)
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
1.1课内文言文39篇梳理+课内外联读训练
33 鱼我所欲也(《孟子》)


教材原文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
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故事的开端)(交代唐雎出使秦国的背景,为下文作铺垫)
教材原文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故事的发展)(写唐雎与秦王正面斗争的第一个回合) 
教材原文
  秦王怫(fú)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xiǎn),以头抢(qiānɡ)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ɡuī)也,白虹贯日;要(yāo)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jìn)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ɡǎo)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故事的高潮)(唐雎与秦王斗争的第二个回合:秦王以“天子之怒”恐吓唐雎,唐雎以“布衣之怒”反击)
教材原文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故事的结局)(主旨:塑造了唐雎这一形象,歌颂了他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和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爱国精神,同时也揭示了弱国安陵能够在外交上战胜强秦的原因)
参考译文
  秦王派人对安陵君说:“我想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一定要答应我!”安陵君说:“大王施与恩惠,用大的换小的,很好;虽然如此,(但我)从先王那里接受封地,愿意终生守护它,不敢交换!”秦王不高兴。安陵君于是派遣唐雎出使秦国。
秦王对唐雎说:“我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不听从我,为什么呢?况且秦国灭掉韩国和魏国,而安陵君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的原因是,(我)把安陵君看作忠厚的长者,所以不在意。现在我用十倍的土地,让安陵君扩充领土,可是安陵君违背我的意思,是轻视我吗?”唐雎回答说:“不,不是这样的。安陵君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而守护它,即使(是)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哪里只是用五百里的土地(交
换)呢?”
参考译文
秦王勃然大怒,对唐雎说:“您也曾经听说过天子发怒(的情景)吗?”唐雎回答说:“我不曾听说过。”秦王说:“天子发怒,就会横尸百万,血流千里。”唐雎说:“大王曾经听说过平民发怒吗?”秦王说:“平民发怒,也不过是摘下帽子,光着脚,用头撞地罢了。”唐雎说:“这是平庸无能的人发怒,不是有胆识有才能的人发怒。那专诸刺杀吴王僚时,彗星的尾巴扫过月亮;聂政刺杀韩傀时,白色的长虹穿日而过;要离刺杀庆忌时,苍鹰扑到宫殿上。这三个人,都是出身平民的有胆识有才能的人,心里的愤怒还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征兆,加上我,将变成四个人了。如果有胆识有才能的人一定要发怒,(就)倒下两具尸体,血流五步远,全国的人民(将要)穿白色丧服,今天就是这样。”(说完)拔剑站起来。 
参考译文
 秦王(吓得)面露胆怯之色,直身跪着,向唐雎道歉说:“先生请坐!怎么会到这种(地步)!我明白了:那韩国、魏国灭亡了,而安陵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只是因为有先生啊。” 
教材原文 参考译文
【文学常识】《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国别体史书,由西汉刘向根据战国时期史料整理编辑而成,共33篇。此书载录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历史,着重记录了谋臣的策略和言论。雄辩的论说、铺张的叙事、尖刻的讽刺和耐人寻味的幽默,构成了其独特的语言风格。 教材原文 参考译文
【情感主旨】第一部分(1),写唐雎出使秦国的背景;第二部分(2—3),写唐雎在秦庭不屈不挠、英勇斗争的经过;第三部分(4),写秦王“色挠”屈服,跪地道歉,表明唐雎在这场惊心动魄的外交斗争中取得了胜利。本文讲述了唐雎临危受命,在秦庭不卑不亢,斗智斗勇,最终让不可一世的秦王屈服,既捍卫了领土主权,也保全了个人的尊严的故事,表现了唐雎大义凛然的气概和英勇无畏的精神。 1.通假字。
(1)故不错意也 ____________
(2)仓鹰击于殿上 ____________
同“措”
同“苍”
2.古今异义。
(1)休祲降于天
古义:________
今义:休息
(2)长跪而谢之曰
古义:________
今义:感谢
道歉
吉祥
3.词类活用。
(1)请广于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天下缟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形容词用作动词,增广、扩充
名词用作动词,穿白色丧服
4.一词多义。
(1)徒
①亦免冠徒跣 ______________
②徒以有先生也 __________________
(2)使
①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 ____________
②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________
动词,祼露
副词,只,仅仅
派,派遣
出使
5.重点实词。
(1)唐雎不辱使命 ______________
(2)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交陵 ________
(3)大王加惠 ________
(4)故不错意也 ________
(5)轻寡人与 ________________
(6)岂直五百里哉 ____________
(7)秦王怫然怒 ______________
辱没、辜负
交换
施与
在意
轻视,看不起
哪里只是
愤怒的样子
(8)布衣之怒 ________
(9)亦免冠徒跣 ________
(10)以头抢地尔 __________
(11)休祲降于天 ________
(12)秦王色挠 ________________
(13)寡人谕矣 ______________
平民
赤脚
碰,撞
不祥
面露胆怯之色
明白,懂得
6.重点虚词。
(1)之
①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________________
②愿终守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夫专诸之刺王僚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长跪而谢之曰 ________________
结构助词,的
代词,指代安陵国土
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代词,指唐雎
(2)以
①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________________
②徒以有先生也 ______________
③以君为长者 ____________
④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______________
介词,用,拿
介词,因为
介词,把
介词,凭借
7.句子翻译。
(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我想要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就答应我吧!
(2)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
安陵君却不听从我,这是为什么?
(4)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先生也曾听说过天子发怒的情景吗?
(3)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安陵君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而守护它,即使是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哪里只是用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呢?
【甲】《唐雎不辱使命》
【乙】初,武与李陵俱为侍中。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①武。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因谓武曰:“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故使陵来说足下,虚心欲相待。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A)?且陛下春秋②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③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④?愿听陵计,勿复有云!”武曰:“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⑤,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⑥,诚甘乐之。臣事君,犹子事父(B)。子为父死,亡所恨,愿无复再言。”
陵与武饮数日,复曰:“子卿壹⑦听陵言!”武曰:“自分已死久矣!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欢,效死于前!”陵见其至诚,喟然叹曰:“嗟呼!义士!陵与卫律⑧之罪上通于天!”因泣下沾衿⑨,与武决去。
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选自《汉书·苏武传》,有删改)
【注释】①求:访求。②春秋:年纪。③夷灭:被杀。④子卿尚复谁为乎:你又替谁(守节)呢?⑤亲近:皇帝的侍从。⑥斧钺:古代兵器;汤镬:古代大锅。
⑦壹:一定。⑧卫律:人名。与李陵一样,为投降单于的汉将。⑨衿:衣襟。
1.请参考“方法提示”,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
文言词句 方法提示 解释
徒以有先生也 联想成语(家徒四壁) __________
及还 课内迁移(及其家穿井) ______
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 联系语境 ______
天下缟素 词类活用 ____________
只,仅仅
等到
向来
穿白色丧服
2.请将“乎”“也”还原到文中括号内。
A.( )    B.( )
3.请为【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


/
/
4.请翻译下面的句子。
(1)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但是安陵君违背我的意思,是轻视我吗?
(2)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苏武被扣留在匈奴共十九年,当初壮年出使,等到回来,胡须头发全白了。
5.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分析,【甲】【乙】两文主人公唐雎和苏武身上有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甲】文中唐雎面对一心要吞并天下的强秦,从容镇定,不畏强暴,拼死一搏,维护了安陵国的尊严,唐雎确实不辱使命。【乙】文中苏武面对李陵的劝降全然不为所动,在恭敬中现冷峻,表现出他忠诚、立场坚定、大义凛然、坚贞不屈、守节不移的品质。我们应当学习他们为正义而斗争的凛然正气和英勇无畏的爱国精神。
【乙文参考译文】
当初,苏武与李陵都为侍中。苏武出使匈奴的第二年,李陵投降匈奴,不敢访求苏武。时间一久,单于派遣李陵去北海,为苏武安排了酒宴和歌舞。李陵趁机对苏武说:“单于听说我与你交情一向深厚,所以派我来劝说你,愿谦诚地相待。你终究不能回归汉朝了,白白地在这荒无人烟的地方受苦,你对汉廷的信义又能在哪里显现呢?并且皇上年纪大了,法令没有定规,大臣无罪而全家被杀的有几十家,安危不可预料。你又替谁(守节)呢?希望你听从我的劝告,不要再说什么了!”苏武说:“我苏武父子无功劳和恩德,都是皇帝栽培提拔起来的,官职升到列将,爵位封为通侯,兄弟三人都是皇帝的侍从,常常愿意为朝廷牺牲一切。现在得以牺牲自己以效忠国家,即使受到斧钺和汤镬这样的极刑,我也心甘情愿。臣子侍奉君王就像儿子侍奉父亲。儿子为父亲而死,没有什么可遗憾的,希望你不要再说了。”
李陵与苏武共饮了几天,又说:“你一定要听从我的话。”苏武说:“我料定自己已经是死去的人了!单于一定要逼迫我投降,那么就请结束今天的欢乐,让我死在你的面前!”李陵见苏武对朝廷如此赤诚,慨然长叹道:“啊,义士!我李陵与卫律罪大恶极!”于是眼泪直流,浸湿了衣襟,告别苏武而去。
苏武被扣留在匈奴共十九年,当初壮年出使,等到回来,胡须头发全白了。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语文学科
33 鱼我所欲也(《孟子》)
教材原文 参考译文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用比喻论证的方法引出全文中心论点——舍生取义)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wéi)苟得也;死亦我所恶(wù),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wéi)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从正反两方面具体阐释为什么要“舍生取义”)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dān)食(shí),一豆羹(ɡēnɡ),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cù)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wèi)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xiànɡ)为(wèi)身死而不受,今为(wèi)宫室之美为(wéi)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以“一箪食,一豆羹”和“不辩礼义”地贪求“万钟”的例子,对比论证了“舍生取义”的观点)   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只好)舍弃鱼而选取熊掌。生命,也是我所喜爱的;道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道义。生命也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也是我所讨厌的,(但我)所讨厌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祸患我不躲避。假如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可以用来求得生存的方法,什么(手段)不用呢?如果人们所讨厌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祸患的事,什么不可以干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这些办法就能够躲避祸患,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他们所讨厌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不仅仅贤人有这种心,每个人都有这种心,(只不过)贤人能够(坚持这种操守使它)不丧失罢了。 一碗饭,一碗粥,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过路的饥饿的人也不会接受;用脚踩踏过给别人吃,乞丐也轻视而不肯接受。(可是有的人)见了优厚的俸禄,却不辨别是否符合礼义就接受它,那么优厚的俸禄对于我有什么益处呢!是为了住所的华丽、妻妾的侍奉、所认识的穷困的人感激我吗?先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如今(有人却)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先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如今(有人却)为了得到妻妾的侍奉而接受了;先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如今(有人却)为了让所认识的穷困的人感激我而接受了:这种做法不是可以让它停止了吗?这就叫作丧失了人的羞恶之心。
【文学常识】《孟子》一书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著而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的教育、政治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的儒家经典著作。
【情感主旨】本文将“生”与“义”置于不能兼得的两难境地,从而阐发了“舍生取义”的观点。
1.通假字。
(1)故患有所不辟也 同“避”,躲避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同“辨”,辨别
(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同“德”,感恩、感激
同“欤”,语气词
(4)乡为身死而不受 同“向”,先前、从前
2.一词多义。
(1)是
①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代词,指某种手段
②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与“故”连用,表示因此(由此可见)
③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代词,这种
(2)与
①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同“欤”,语气词
②呼尔而与之 动词,给予
(3)得
①二者不可得兼/得之则生 得到
②故不为苟得也 取得
(4)则
①得之则生 连词,表顺承,译为“就”
②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连词,表因果,译为“那么”
③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连词,表假设,译为“如果,那么”
3.重点实词。
(1)故不为苟得也 苟且
(2)死亦我所恶 讨厌,憎恨
(3)故患有所不辟也 祸患,灾难
(4)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假如,假使   超过,胜过
(5)贤者能勿丧耳 丧失
(6)蹴尔而与之 踩踏
(7)乞人不屑也 认为不值得,表示轻视而不肯接受
(8)妻妾之奉 侍奉
(9)是亦不可以已乎 停止
(10)此之谓失其本心 本性。这里指人的羞恶之心
4.重点虚词。
(1)而
①蹴尔而与之 连词,表修饰
②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连词,表转折,译为“却”
③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 连词,表顺承
(2)于
①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介词,表比较
②万钟于我何加焉 介词,引出动作对象,译为“对,对于”
5.句子翻译。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不仅贤人有这种心,人人都有,只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可是有的人)见了优厚的俸禄却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的)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
(3)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这种做法不是可以让它停止了吗?这就叫作丧失了人的羞恶之心。
6.阅读理解。
(1)文中第2段列举乞人不受“嗟来之食”的事例,论证了一个什么观点?什么是“失其本心”的表现?(第2问用原文语句回答)
论证了“义”比“生”更重要的观点。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2)孟子通过哪三个取舍论证了“义”和“不义”的存在?
鱼和熊掌的取舍,箪食豆羹的取舍,万钟(或优厚的俸禄)的取舍。
【甲】《鱼我所欲也》
【乙】天祥至潮阳,见弘范①,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厓山②,使为书招张世杰③。天祥曰:“吾不能扞④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弘范笑而置之。厓山破,军中置酒大会,弘范曰:“国亡,丞相忠孝尽矣,能改心以事宋者事皇上,将不失为宰相(A)。”天祥泫然⑤出涕,曰:“国亡不能救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弘范义之,遣使护送天祥至京师。
天祥在燕凡三年,上知天祥终不屈也,召入谕之曰:“汝何愿?”天祥对曰:“天祥受宋恩,为宰相,安事二姓?愿赐之一死足(B)。”天祥临刑殊从容,谓吏卒曰:“吾事毕矣。”南乡拜而死。
(选自《宋史·文天祥传》,有删改)
【注释】①弘范:元朝将领。②厓(yá)山:广东的地名。③张世杰:南宋将领。④扞(hàn):保卫。⑤泫(xuàn)然:泪水滴下的样子。
1.请参考“方法提示”,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
文言语句 方法提示 解释
天祥泫然出涕 结合字形推测 眼泪
死亦我所恶 联系常见成语(好逸恶劳) 厌恶
天祥在燕凡三年 查阅词典(①凡是。②普通。③总共) ③ (填序号)
弘范义之 根据语境推断 认为……合 乎正义
2.请将“也”“矣”还原到文中括号内。
A.(也)    B.(矣)
3.请为【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国亡不能救/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
4.请翻译下面的句子。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生命也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
5.【甲】【乙】两文都体现了舍生取义的价值观,请结合文体特点,简要分析两文是如何体现这一价值观的。
【甲】文通过类比(比喻)引出论点“舍生取义”,接着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证,最后得出“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的结论。
【乙】文通过刻画文天祥的语言、动作和神态描写,强调了宁死不屈、大义凛然、忠君爱国的价值观。
6.人生总在取舍,在做一些选择。请结合【乙】文简要叙述文天祥做出了怎样的选择,并谈谈你对其选择的理解。
示例:文天祥被俘后,坚决不向弘范行跪拜礼,拒绝招降要求,不受利诱,向着南方拜别,从容就义。他面对死亡,一身浩然正气,为坚持心中的道义,宁死也不屈服,他的选择代表了“舍生取义”的精神。
【乙文参考译文】
文天祥被押解到潮阳,被带去见元将弘范,身边的人让他行拜礼,但他不拜,弘范于是以客人的礼节对待他,一起进入厓山,让他写信招降张世杰。文天祥说:“我不能护卫自己的父母,却教别人背叛父母,这可以吗?”他们坚决要求他写劝降信,文天祥就写了《过零丁洋》这首诗给他们。弘范笑了笑,就不再提及此事。厓山被攻破后,军中举行宴会,弘范说:“国家都亡了,你作为丞相忠诚和孝顺已经尽到了,如果你能改变心意为元朝效力,还将不失为宰相。”文天祥流着泪说:“国家都亡了,我不能救国,作为臣子死有余辜,怎么敢逃避死亡而怀有二心呢?”弘范认为他的话合乎正义,派人护送文天祥到京师。
文天祥在北方一共三年,元世祖知道他始终不屈服,召见他问道:“你有什么愿望?”文天祥回答说:“我受到宋朝的恩惠,担任宰相,怎么能为元朝效力?只愿赐我一死就足够了。”文天祥面临死刑时非常从容,对狱卒说:“我的事情已经完成了。”然后面向南方行礼,从容就义。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