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张PPT)
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课件
统编版
2025年中考语文 一轮复习(回归教材夯实基础)
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
1.1课内文言文39篇梳理+课内外联读训练
37* 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目
录
教材原文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yì)丽。朝(zhāo)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写邹忌与徐公比美,从中悟出直言不易的道理)
教材原文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写邹忌以亲身经历为喻,讽谏齐王除弊纳谏)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jiàn)进;期(jī)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写齐王纳谏及其成果)
教材原文
邹忌身高八尺多,而且身材容貌光艳美丽。(有一天)早晨穿戴好衣帽,照镜子,对他的妻子说:“我与城北徐公相比,哪一个美?”他的妻子说:“您美极了,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又问他的妾说:“我与徐公相比谁美?”(他的)妾说:“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第二天,有客人从外面来(拜访),(邹忌)和他坐着谈话,问客人说:“我与徐公相比谁更美?”客人说:“徐公不如您美啊。”第二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地端详他,自己觉得不如(徐公美);再照着镜子审视自己,更觉得远远不如(徐公美)。晚上(他)睡觉时想这件事,说:“我的妻子认为我美,是偏爱我;妾认为我美,是害怕我;客人认为我美,是想要有求于我。”
参考译文
于是邹忌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美。(可是)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怕我,我的客人有求于我,(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现在齐国土地方圆千里,有一百二十座城池,宫中的侍妾和君王左右的近侍之臣没有谁不偏爱大王的,朝廷中的大臣没有谁不害怕大王的,全国范围内(的百姓)没有谁不对大王有所求的:由此看来,大王所受的蒙蔽很深啊。”
参考译文
齐威王说:“好。”于是下了命令:“所有的大臣、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可得上等奖赏;上书劝谏我的,得中等奖赏;能够在公众场所指责讥刺(寡人的)过失,使我听到的,得下等奖赏。”命令刚一下达,大臣们都来进言劝谏,宫门和庭院就像集市一样;几个月以后,不时还有人偶然进谏;满一年以后,即使想进谏,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燕、赵、韩、魏等国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来朝见(齐威王)。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在朝廷上取得胜利。
教材原文 参考译文
【情感主旨】第1段,写邹忌与徐公比美,不因妻、妾、客的赞美而自喜,而是从中悟出直言不易的道理;第2段,写邹忌以切身经历设喻,讽谏齐威王纳谏除弊;第3段,写齐威王纳谏及其结果。本文写的是战国初期齐威王接受齐相邹忌的劝谏,终于使齐国大治的故事,塑造了邹忌善于思考、敢于进谏的贤臣形象和齐威王虚心纳谏、知错就改的明君形象,告诉当权者只有广开言路、采纳群言、虚心接受批评意见并积极改正才有可能治理好国家。 1.通假字。
孰视之 __________________
2.古今异义。
(1)邹忌讽齐王纳谏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嘲讽
同“熟”,仔细
讽谏,用含蓄的话委婉地规劝
(2)明日徐公来
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明天
(3)今齐地方千里
古义:____________
今义:地点
(4)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古义:________
今义:用尖的物体进入或穿过
次日,第二天
土地方圆
指责
3.词类活用。
(1)朝服衣冠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吾妻之美我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闻寡人之耳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名词用作动词,穿戴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美
名词用作状语,当面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听到
4.一词多义。
朝
①朝服衣冠 ________
②于是入朝见威王 ________
③皆朝于齐 ________
早晨
朝廷
朝见
5.重点实词。
(1)臣之妻私臣 ________
(2)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__________
(3)王之蔽甚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能谤讥于市朝 _______ _________
(5)时时而间进 ______________
(6)期年之后 __________
偏爱
没有谁
蒙蔽,这里指所受的蒙蔽
指责
间或、偶然
满一年
讥刺
6.重点虚词。
(1)而
①而形貌昳丽 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而复问其妾曰 ________________
③时时而间进 ________________
(2)于
①欲有求于我也 ________________
②皆以美于徐公 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能谤讥于市朝 ____________
连词,表并列,而且
连词,表顺承
连词,表修饰
介词,向,对
介词,表比较,比
介词,在
(3)之
①齐国之美丽者也 ________________
②吾妻之美我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暮寝而思之 ____________________
结构助词,的
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代词,代指这件事
7.句子翻译。
(1)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第二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端详他,自认为不如徐公美。
(2)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客人认为我美,是想要有求于我。
(3)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由此看来,大王您所受的蒙蔽很深啊。
(4)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这就是所说的在朝廷上取得胜利。
8.阅读理解。
(1)邹忌对生活小事能“暮寝而思之”,进而“入朝见威王”,最终使齐威王纳谏,从这一系列行为中可以看出邹忌是个什么样的人?
①有自知之明,善于思考,明辨是非,不被谗言所蒙蔽,并能从中得出经验;
②做事讲方法,懂得用委婉的方式劝谏,条理清晰。
(2)文中齐威王的形象虽着墨不多,仅应答过程中的一个“善”字的语言描写,便使齐威王的气度、神韵尽现,这一“善”字表明了什么意思?
“善”表明齐威王接受、认同、赞赏、肯定邹忌的观点,意识到纳谏或广开言路的必要性,认识到兴利除弊的必要性,表明他改革的决心坚定。
(3)齐威王纳谏使齐国大治,我们能从齐威王身上学到什么?
一个人要正确看待别人对自己的赞美或批评,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和建议,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这样才能获得成功。
【甲】《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公叔文子为楚令尹①,三年,民无敢入朝。公叔子见曰:“严矣!”文子曰:“朝廷之严也,宁云妨国家之治哉?”公叔子曰:“严则下喑下喑则上聋聋喑不能相通,何国之治也?盖闻之也,顺针缕者成帷幕,合升斗者实仓
廪②,并③小流而成江海。明主者,有所受命而不行,未尝有所不受也。”
(选自《公叔子巧谏》,有删改)
【注释】①楚令尹:官职名。②仓廪:储藏谷米的仓库。③并:合并。
1.请结合文言现象,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
文言语句 文言现象 解释加点字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古今异义 古:_______今:用尖的物体进入或穿过
①受上赏 ②有所受命而不行 一词多义 ①_________②_______
臣之妻私臣 词类活用 ______
指责
给予
接受
偏爱
2.请为【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严则下喑 下喑则上聋聋喑不能相通。
3.请翻译下面的句子。
公叔文子为楚令尹,三年,民无敢入朝。
/
/
公叔文子担任楚国令尹三年,百姓没有敢进朝廷的。
4.【甲】文中齐国“战胜于朝廷”的原因是什么?
齐威王接受了邹忌的劝谏,发布了奖励进谏的命令,使齐国上下敢于进谏,促进了齐国的治理和发展,使得燕、赵、韩、魏等国都来朝见齐国。
5.劝说类文言文中,有些标题暗含劝说方式,请你结合文章内容分析【甲】
【乙】两文标题中的加点字,分析劝谏方式是否一样,并阐述理由。
甲: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公叔子巧谏
【甲】文和【乙】文标题中的加点字“讽”“巧”所暗示的劝说方式并不一样。【甲】文中的“讽”意味着邹忌采用含蓄的方式劝谏齐王,而【乙】文中的“巧”意味着公叔子采用巧妙的方式劝谏公叔文子。两篇文章都成功地达到了劝说的目的,但邹忌的讽谏更加直接和明显,而公叔子的巧谏则更加含蓄。
【乙文参考译文】
公叔文子担任楚国令尹三年,百姓没有敢进朝廷的。公叔子看到这种情况后说:“真严厉啊!”公叔文子回答:“朝廷的严厉,难道说会妨碍国家的治理吗?”公叔子说:“太严厉下面的人就不敢说话,如果下面的人不敢说话,那么上面的人就会变得听不到意见,听不见和不敢说话的人无法相互沟通,这样的国家怎么能够治理好呢?我听说过,顺着针线缝补可以制成帷幕,累积升斗可以装满仓库,合并细小的水流可以形成江海。明智的君主只有听取意见并不执行的,没有不听取意见的。”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语文学科
37* 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教材原文 参考译文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yì)丽。朝(zhāo)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写邹忌与徐公比美,从中悟出直言不易的道理)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写邹忌以亲身经历为喻,讽谏齐王除弊纳谏)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jiàn)进;期(jī)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写齐王纳谏及其成果) 邹忌身高八尺多,而且身材容貌光艳美丽。(有一天)早晨穿戴好衣帽,照镜子,对他的妻子说:“我与城北徐公相比,哪一个美?”他的妻子说:“您美极了,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又问他的妾说:“我与徐公相比谁美?”(他的)妾说:“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第二天,有客人从外面来(拜访),(邹忌)和他坐着谈话,问客人说:“我与徐公相比谁更美?”客人说:“徐公不如您美啊。”第二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地端详他,自己觉得不如(徐公美);再照着镜子审视自己,更觉得远远不如(徐公美)。晚上(他)睡觉时想这件事,说:“我的妻子认为我美,是偏爱我;妾认为我美,是害怕我;客人认为我美,是想要有求于我。” 于是邹忌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美。(可是)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怕我,我的客人有求于我,(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现在齐国土地方圆千里,有一百二十座城池,宫中的侍妾和君王左右的近侍之臣没有谁不偏爱大王的,朝廷中的大臣没有谁不害怕大王的,全国范围内(的百姓)没有谁不对大王有所求的:由此看来,大王所受的蒙蔽很深啊。” 齐威王说:“好。”于是下了命令:“所有的大臣、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可得上等奖赏;上书劝谏我的,得中等奖赏;能够在公众场所指责讥刺(寡人的)过失,使我听到的,得下等奖赏。”命令刚一下达,大臣们都来进言劝谏,宫门和庭院就像集市一样;几个月以后,不时还有人偶然进谏;满一年以后,即使想进谏,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燕、赵、韩、魏等国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来朝见(齐威王)。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在朝廷上取得胜利。
【情感主旨】第1段,写邹忌与徐公比美,不因妻、妾、客的赞美而自喜,而是从中悟出直言不易的道理;第2段,写邹忌以切身经历设喻,讽谏齐威王纳谏除弊;第3段,写齐威王纳谏及其结果。本文写的是战国初期齐威王接受齐相邹忌的劝谏,终于使齐国大治的故事,塑造了邹忌善于思考、敢于进谏的贤臣形象和齐威王虚心纳谏、知错就改的明君形象,告诉当权者只有广开言路、采纳群言、虚心接受批评意见并积极改正才有可能治理好国家。
1.通假字。
孰视之 同“熟”,仔细
2.古今异义。
(1)邹忌讽齐王纳谏
古义: 讽谏,用含蓄的话委婉地规劝
今义:嘲讽
(2)明日徐公来
古义: 次日,第二天
今义:明天
(3)今齐地方千里
古义: 土地方圆
今义:地点
(4)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古义: 指责
今义:用尖的物体进入或穿过
3.词类活用。
(1)朝服衣冠 名词用作动词,穿戴
(2)吾妻之美我者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美
(3)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名词用作状语,当面
(4)闻寡人之耳者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听到
4.一词多义。
朝
①朝服衣冠 早晨
②于是入朝见威王 朝廷
③皆朝于齐 朝见
5.重点实词。
(1)臣之妻私臣 偏爱
(2)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没有谁
(3)王之蔽甚矣 蒙蔽,这里指所受的蒙蔽
(4)能谤讥于市朝 指责 讥刺
(5)时时而间进 间或、偶然
(6)期年之后 满一年
6.重点虚词。
(1)而
①而形貌昳丽 连词,表并列,而且
②而复问其妾曰 连词,表顺承
③时时而间进 连词,表修饰
(2)于
①欲有求于我也 介词,向,对
②皆以美于徐公 介词,表比较,比
③能谤讥于市朝 介词,在
(3)之
①齐国之美丽者也 结构助词,的
②吾妻之美我者 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③暮寝而思之 代词,代指这件事
7.句子翻译。
(1)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第二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端详他,自认为不如徐公美。
(2)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客人认为我美,是想要有求于我。
(3)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由此看来,大王您所受的蒙蔽很深啊。
(4)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这就是所说的在朝廷上取得胜利。
8.阅读理解。
(1)邹忌对生活小事能“暮寝而思之”,进而“入朝见威王”,最终使齐威王纳谏,从这一系列行为中可以看出邹忌是个什么样的人?
①有自知之明,善于思考,明辨是非,不被谗言所蒙蔽,并能从中得出经验;②做事讲方法,懂得用委婉的方式劝谏,条理清晰。
(2)文中齐威王的形象虽着墨不多,仅应答过程中的一个“善”字的语言描写,便使齐威王的气度、神韵尽现,这一“善”字表明了什么意思?
“善”表明齐威王接受、认同、赞赏、肯定邹忌的观点,意识到纳谏或广开言路的必要性,认识到兴利除弊的必要性,表明他改革的决心坚定。
(3)齐威王纳谏使齐国大治,我们能从齐威王身上学到什么?
一个人要正确看待别人对自己的赞美或批评,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和建议,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这样才能获得成功。
【甲】《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公叔文子为楚令尹①,三年,民无敢入朝。公叔子见曰:“严矣!”文子曰:“朝廷之严也,宁云妨国家之治哉?”公叔子曰:“严则下喑下喑则上聋聋喑不能相通,何国之治也?盖闻之也,顺针缕者成帷幕,合升斗者实仓廪②,并③小流而成江海。明主者,有所受命而不行,未尝有所不受也。”
(选自《公叔子巧谏》,有删改)
【注释】①楚令尹:官职名。②仓廪:储藏谷米的仓库。③并:合并。
1.请结合文言现象,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
文言语句 文言现象 解释加点字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古今异义 古: 指责 今:用尖的物体进入或穿过
①受上赏 ②有所受命而不行 一词多义 ① 给予 ② 接受
臣之妻私臣 词类活用 偏爱
2.请为【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严则下喑/下喑则上聋/聋喑不能相通。
3.请翻译下面的句子。
公叔文子为楚令尹,三年,民无敢入朝。
公叔文子担任楚国令尹三年,百姓没有敢进朝廷的。
4.【甲】文中齐国“战胜于朝廷”的原因是什么?
齐威王接受了邹忌的劝谏,发布了奖励进谏的命令,使齐国上下敢于进谏,促进了齐国的治理和发展,使得燕、赵、韩、魏等国都来朝见齐国。
5.劝说类文言文中,有些标题暗含劝说方式,请你结合文章内容分析【甲】【乙】两文标题中的加点字,分析劝谏方式是否一样,并阐述理由。
甲: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公叔子巧谏
【甲】文和【乙】文标题中的加点字“讽”“巧”所暗示的劝说方式并不一样。【甲】文中的“讽”意味着邹忌采用含蓄的方式劝谏齐王,而【乙】文中的“巧”意味着公叔子采用巧妙的方式劝谏公叔文子。两篇文章都成功地达到了劝说的目的,但邹忌的讽谏更加直接和明显,而公叔子的巧谏则更加含蓄。
【乙文参考译文】
公叔文子担任楚国令尹三年,百姓没有敢进朝廷的。公叔子看到这种情况后说:“真严厉啊!”公叔文子回答:“朝廷的严厉,难道说会妨碍国家的治理吗?”公叔子说:“太严厉下面的人就不敢说话,如果下面的人不敢说话,那么上面的人就会变得听不到意见,听不见和不敢说话的人无法相互沟通,这样的国家怎么能够治理好呢?我听说过,顺着针线缝补可以制成帷幕,累积升斗可以装满仓库,合并细小的水流可以形成江海。明智的君主只有听取意见并不执行的,没有不听取意见的。”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语文学科
37* 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教材原文 参考译文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yì)丽。朝(zhāo)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写邹忌与徐公比美,从中悟出直言不易的道理)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写邹忌以亲身经历为喻,讽谏齐王除弊纳谏)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jiàn)进;期(jī)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写齐王纳谏及其成果) 邹忌身高八尺多,而且身材容貌光艳美丽。(有一天)早晨穿戴好衣帽,照镜子,对他的妻子说:“我与城北徐公相比,哪一个美?”他的妻子说:“您美极了,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又问他的妾说:“我与徐公相比谁美?”(他的)妾说:“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第二天,有客人从外面来(拜访),(邹忌)和他坐着谈话,问客人说:“我与徐公相比谁更美?”客人说:“徐公不如您美啊。”第二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地端详他,自己觉得不如(徐公美);再照着镜子审视自己,更觉得远远不如(徐公美)。晚上(他)睡觉时想这件事,说:“我的妻子认为我美,是偏爱我;妾认为我美,是害怕我;客人认为我美,是想要有求于我。” 于是邹忌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美。(可是)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怕我,我的客人有求于我,(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现在齐国土地方圆千里,有一百二十座城池,宫中的侍妾和君王左右的近侍之臣没有谁不偏爱大王的,朝廷中的大臣没有谁不害怕大王的,全国范围内(的百姓)没有谁不对大王有所求的:由此看来,大王所受的蒙蔽很深啊。” 齐威王说:“好。”于是下了命令:“所有的大臣、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可得上等奖赏;上书劝谏我的,得中等奖赏;能够在公众场所指责讥刺(寡人的)过失,使我听到的,得下等奖赏。”命令刚一下达,大臣们都来进言劝谏,宫门和庭院就像集市一样;几个月以后,不时还有人偶然进谏;满一年以后,即使想进谏,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燕、赵、韩、魏等国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来朝见(齐威王)。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在朝廷上取得胜利。
【情感主旨】第1段,写邹忌与徐公比美,不因妻、妾、客的赞美而自喜,而是从中悟出直言不易的道理;第2段,写邹忌以切身经历设喻,讽谏齐威王纳谏除弊;第3段,写齐威王纳谏及其结果。本文写的是战国初期齐威王接受齐相邹忌的劝谏,终于使齐国大治的故事,塑造了邹忌善于思考、敢于进谏的贤臣形象和齐威王虚心纳谏、知错就改的明君形象,告诉当权者只有广开言路、采纳群言、虚心接受批评意见并积极改正才有可能治理好国家。
1.通假字。
孰视之 同“熟”,仔细
2.古今异义。
(1)邹忌讽齐王纳谏
古义: 讽谏,用含蓄的话委婉地规劝
今义:嘲讽
(2)明日徐公来
古义: 次日,第二天
今义:明天
(3)今齐地方千里
古义: 土地方圆
今义:地点
(4)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古义: 指责
今义:用尖的物体进入或穿过
3.词类活用。
(1)朝服衣冠 名词用作动词,穿戴
(2)吾妻之美我者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美
(3)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名词用作状语,当面
(4)闻寡人之耳者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听到
4.一词多义。
朝
①朝服衣冠 早晨
②于是入朝见威王 朝廷
③皆朝于齐 朝见
5.重点实词。
(1)臣之妻私臣 偏爱
(2)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没有谁
(3)王之蔽甚矣 蒙蔽,这里指所受的蒙蔽
(4)能谤讥于市朝 指责 讥刺
(5)时时而间进 间或、偶然
(6)期年之后 满一年
6.重点虚词。
(1)而
①而形貌昳丽 连词,表并列,而且
②而复问其妾曰 连词,表顺承
③时时而间进 连词,表修饰
(2)于
①欲有求于我也 介词,向,对
②皆以美于徐公 介词,表比较,比
③能谤讥于市朝 介词,在
(3)之
①齐国之美丽者也 结构助词,的
②吾妻之美我者 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③暮寝而思之 代词,代指这件事
7.句子翻译。
(1)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第二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端详他,自认为不如徐公美。
(2)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客人认为我美,是想要有求于我。
(3)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由此看来,大王您所受的蒙蔽很深啊。
(4)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这就是所说的在朝廷上取得胜利。
8.阅读理解。
(1)邹忌对生活小事能“暮寝而思之”,进而“入朝见威王”,最终使齐威王纳谏,从这一系列行为中可以看出邹忌是个什么样的人?
①有自知之明,善于思考,明辨是非,不被谗言所蒙蔽,并能从中得出经验;②做事讲方法,懂得用委婉的方式劝谏,条理清晰。
(2)文中齐威王的形象虽着墨不多,仅应答过程中的一个“善”字的语言描写,便使齐威王的气度、神韵尽现,这一“善”字表明了什么意思?
“善”表明齐威王接受、认同、赞赏、肯定邹忌的观点,意识到纳谏或广开言路的必要性,认识到兴利除弊的必要性,表明他改革的决心坚定。
(3)齐威王纳谏使齐国大治,我们能从齐威王身上学到什么?
一个人要正确看待别人对自己的赞美或批评,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和建议,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这样才能获得成功。
【甲】《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公叔文子为楚令尹①,三年,民无敢入朝。公叔子见曰:“严矣!”文子曰:“朝廷之严也,宁云妨国家之治哉?”公叔子曰:“严则下喑下喑则上聋聋喑不能相通,何国之治也?盖闻之也,顺针缕者成帷幕,合升斗者实仓廪②,并③小流而成江海。明主者,有所受命而不行,未尝有所不受也。”
(选自《公叔子巧谏》,有删改)
【注释】①楚令尹:官职名。②仓廪:储藏谷米的仓库。③并:合并。
1.请结合文言现象,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
文言语句 文言现象 解释加点字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古今异义 古: 指责 今:用尖的物体进入或穿过
①受上赏 ②有所受命而不行 一词多义 ① 给予 ② 接受
臣之妻私臣 词类活用 偏爱
2.请为【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严则下喑/下喑则上聋/聋喑不能相通。
3.请翻译下面的句子。
公叔文子为楚令尹,三年,民无敢入朝。
公叔文子担任楚国令尹三年,百姓没有敢进朝廷的。
4.【甲】文中齐国“战胜于朝廷”的原因是什么?
齐威王接受了邹忌的劝谏,发布了奖励进谏的命令,使齐国上下敢于进谏,促进了齐国的治理和发展,使得燕、赵、韩、魏等国都来朝见齐国。
5.劝说类文言文中,有些标题暗含劝说方式,请你结合文章内容分析【甲】【乙】两文标题中的加点字,分析劝谏方式是否一样,并阐述理由。
甲: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公叔子巧谏
【甲】文和【乙】文标题中的加点字“讽”“巧”所暗示的劝说方式并不一样。【甲】文中的“讽”意味着邹忌采用含蓄的方式劝谏齐王,而【乙】文中的“巧”意味着公叔子采用巧妙的方式劝谏公叔文子。两篇文章都成功地达到了劝说的目的,但邹忌的讽谏更加直接和明显,而公叔子的巧谏则更加含蓄。
【乙文参考译文】
公叔文子担任楚国令尹三年,百姓没有敢进朝廷的。公叔子看到这种情况后说:“真严厉啊!”公叔文子回答:“朝廷的严厉,难道说会妨碍国家的治理吗?”公叔子说:“太严厉下面的人就不敢说话,如果下面的人不敢说话,那么上面的人就会变得听不到意见,听不见和不敢说话的人无法相互沟通,这样的国家怎么能够治理好呢?我听说过,顺着针线缝补可以制成帷幕,累积升斗可以装满仓库,合并细小的水流可以形成江海。明智的君主只有听取意见并不执行的,没有不听取意见的。”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