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中考语文一轮复习教材回归夯实基础】1_2_2文言文重点字分类整合 文言虚词(原卷版+答案版+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中考语文一轮复习教材回归夯实基础】1_2_2文言文重点字分类整合 文言虚词(原卷版+答案版+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2-27 09:39:13

文档简介

(共29张PPT)
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课件
统编版
2025年中考语文 一轮复习(回归教材夯实基础)
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
1_2文言文重点字分类整合
1.2.2 文言虚词
1.之
词类 课文例句 用法及意义
代词 ①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②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 ③走送之。(《送东阳马生序》) 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助词 ①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②水陆草木之花。(《爱莲说》) ①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教材19个重点文言虚词汇总
词类 课文例句 用法及意义
助词 ①菊之爱,陶后鲜有闻。(《爱莲说》) ②何陋之有。(《陋室铭》) ②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③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译时可省去
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④语气助词,凑足音节,无实义
动词 ①已而之细柳军。(《周亚夫军细柳》) ②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可译为“到”“往”
2.其
词类 课文例句 用法及意义
代词 ①择其善者而从之。(《〈论语〉十二章》) ②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岳阳楼记》) ③得其船。(《桃花源记》) ④其乡人曰。(《曹刿论战》) ①代人或事,他、她、它;他的、她的、它的
词类 课文例句 用法及意义
代词 ①欲穷其林。(《桃花源记》) ②其中往来种作。(《桃花源记》) ③公问其故。(《曹刿论战》) ②这,这些;那,那些
副词 ①其真无马邪?(反问)(《马说》) ②其真不知马也?(揣测)(《马说》) ③安陵君其许寡人!(祈使)(《唐雎不辱使命》) 表示揣测、反问、祈使语气等
3.以
词类 课文例句 用法及意义
介词 何以战。(《曹刿论战》) ①表示凭借,译为“凭、靠”
①不以千里称也。(《马说》) ②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②表示工具、方式、方法,译为“用、拿、把、按照”
词类 课文例句 用法及意义
连词 卷石底以出。(《小石潭记》) ①表示并列、承接、修饰,相当于“而”
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②表示目的,译为“来、用来”
①不以物喜。(《岳阳楼记》) ②以其境过清。(《小石潭记》) ③表示原因,因为,由于
动词 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认为
4.则
词类 课文例句 用法及意义
连词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岳阳楼记》) 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
①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鱼我所欲也》) ②入则无法家拂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②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
果”“那么”
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送东阳马生序》) ③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却”
副词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表示判断,“就是”
5.者
词类 课文例句 用法及意义
代词 ①可爱者甚蕃。(《爱莲说》) ②择其善者而从之。(《〈论语〉十二章》) 指人、事、物、时间、地点等,可译为“……的人”“……的东西”“……的事
情”“……的原因”等
助词 或异二者之为。(《岳阳楼记》) ①在数词后表示几种人、几件事或几样东西。可译为“个”“样”“项”
马之千里者。(《马说》) ②用在判断句式陈述句的主语后,表示停顿,不译
6.乃
词类 课文例句 用法及意义
副词 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 ①可译为“竟然”
久而乃和。(《送东阳马生序》) ②可译为“才”
连词 ①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 ②乃重修岳阳楼。(《岳阳楼记》) 可译为“于是”“就”
7.虽
词类 课文例句 用法及意义
连词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①表示假设,可译为“即使”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 ②表示转折,可译为“虽然”
8.然
词类 课文例句 用法及意义
代词 人恒过,然后能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起指示作用,译为“这样”
“如此”
连词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出师表》) 表转折关系,译为“然而”
“但是”等
助词 ①满目萧然。(《岳阳楼记》) ②颓然乎其间者/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醉翁亭记》) 用在形容词之后,作为词尾,可译作“……的样子”
9.而
词类 课文例句 用法及意义
连词 ①隶而从者。(《小石潭记》) ②泉香而酒洌。(《醉翁亭记》) ①表示并列,相当于“且”
“又”“和”,有时可不译
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十二章》) ②学而时习之。(《〈论语〉十二章》) ②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然
后”“就”,有时可不译
词类 课文例句 用法及意义
连词 ①人不知而不愠。(《〈论语〉十二章》) ②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马说》) ③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
①执策而临之。(《马说》) ②久而乃和。(《送东阳马生序》) ③朝而往,暮而归。(《醉翁亭记》) ④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动词和状语,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
而年又最高。(《醉翁亭记》) ⑤表示递进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等
10.为
词类 课文例句 用法及意义
介词 ①为人谋而不忠乎。(《〈论语〉十二章》) ②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①表示动作的对象,相当于
“向”“对”“替”等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鱼我所欲也》) ②表示目的,为了
士卒多为用者。(《陈涉世家》) ③表示被动,被
词类 课文例句 用法及意义
动词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出师表》) 判断动词,是
①可以为师矣。(《〈论语〉十二章》) ②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鱼我所欲也》) ②做,有时引申为写、雕刻、学习、发明等
武陵人捕鱼为业。(《桃花源记》) ③认为,作为,成为
名词 或异二者之为。(《岳阳楼记》) 心理活动,心情
11.于
词类 课文例句 用法及意义
介词 欲有求于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①表示对象,译为“对,对于,向”
①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 ②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表示处所,译为“在,从”
词类 课文例句 用法及意义
介词 ①皆朝于齐。(《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还于旧都。(《出师表》) ③表示处所,译为“到”
①所欲有甚于生者。(《鱼我所欲也》) ②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④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⑤表示原因,译为“因”“因为”
12.且
词类 课文例句 用法及意义
副词 年且九十。(《愚公移山》) 将近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马说》) ②犹,尚且
连词 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表示递进,况且
不义而富且贵。(《〈论语〉十二章》) ②表示并列,相当于“和”“又”
13.焉
词类 课文例句 用法及意义
疑问 代词 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哪里
语气 助词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 句末疑问语气词,呢
兼词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曹刿论战》) 相当于“于之”,在那儿
14.与
词类 课文例句 用法及意义
介词 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与……相比
连词 ①吾与汝毕力平险。(《愚公移山》) ②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论语〉十二章》) 连接词与词、短语与短语,表示并列,可译为“和”“同”等
动词 呼尔而与之。(《鱼我所欲也》) ①给,给予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答谢中书书》) ②(yù)欣赏
语气助词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 表疑问语气,同“欤”,相当于“吗”
15.何
词类 课文例句 用法及意义
代词 同予者何人。(《爱莲说》) 什么
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②何故,为什么
何夜无月。(《记承天寺夜游》) ③何处,哪里
副词 水何澹澹。(《观沧海》) 多么
16.乎
词类 课文例句 用法及意义
语气词 不亦说乎。(《〈论语〉十二章》) ①表疑问或反问
其此之谓乎。(《虽有嘉肴》) ②表推测,可译为“吧”或“呢”
介词 在乎山水之间也。(《醉翁亭记》) 相当于“于”
17.若
词类 课文例句 用法及意义
连词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出师表》) 如果,假如
动词 仿佛若有光。(《桃花源记》) 像,好像,如同
代词 若屈伸呼吸。(《杞人忧天》) 你,你们
18.因
词类 课文例句 用法及意义
副词 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卖油翁》) ①于是,就
余因·得遍观群书。(《送东阳马生序》) ②由此,因此
介词 未若柳絮因风起。(《咏雪》) 趁、乘
19.所
词类 课文例句 用法及意义
名词 优劣得所。(《出师表》) 处所,地方
衣食所安。(《曹刿论战》) 用在动词之前,构成名词性词组,指代人或事物
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出师表》) “所以”表示原因。相当于“……的原因”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语文学科
1.2 重点字词分类整合
1.2.2文言虚词
教材19个重点文言虚词汇总
1.之
词类 课文例句 用法及意义
代词 ①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②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 ③走送之。(《送东阳马生序》) 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助词 ①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②水陆草木之花。(《爱莲说》) ①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①菊之爱,陶后鲜有闻。(《爱莲说》) ②何陋之有。(《陋室铭》) ②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③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译时可省去
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④语气助词,凑足音节,无实义
动词 ①已而之细柳军。(《周亚夫军细柳》) ②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可译为“到”“往”
2.其
词类 课文例句 用法及意义
代词 ①择其善者而从之。(《〈论语〉十二章》) ②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岳阳楼记》) ③得其船。(《桃花源记》) ④其乡人曰。(《曹刿论战》) ①代人或事,他、她、它;他的、她的、它的
①欲穷其林。(《桃花源记》) ②这,这些;那,那些
②其中往来种作。(《桃花源记》)
③公问其故。(《曹刿论战》)
副词 ①其真无马邪?(反问)(《马说》) 表示揣测、反问、祈使语气等
②其真不知马也?(揣测)(《马说》)
③安陵君其许寡人!(祈使)(《唐雎不辱使命》)
3.以
词类 课文例句 用法及意义
介词 何以战。(《曹刿论战》) ①表示凭借,译为“凭、靠”
①不以千里称也。(《马说》) ②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②表示工具、方式、方法,译为“用、拿、把、按照”
连词 卷石底以出。(《小石潭记》) ①表示并列、承接、修饰,相当于“而”
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②表示目的,译为“来、用来”
①不以物喜。(《岳阳楼记》) ②以其境过清。(《小石潭记》) ③表示原因,因为,由于
动词 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认为
4.则
词类 课文例句 用法及意义
连词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岳阳楼记》) 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
①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鱼我所欲也》) ②入则无法家拂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②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那么”
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送东阳马生序》) ③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却”
副词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表示判断,“就是”
5.者
词类 课文例句 用法及意义
代词 ①可爱者甚蕃。(《爱莲说》) ②择其善者而从之。(《〈论语〉十二章》) 指人、事、物、时间、地点等,可译为“……的人”“……的东西”“……的事情”“……的原因”等
助词 或异二者之为。(《岳阳楼记》) ①在数词后表示几种人、几件事或几样东西。可译为“个”“样”“项”
马之千里者。(《马说》) ②用在判断句式陈述句的主语后,表示停顿,不译
6.乃
词类 课文例句 用法及意义
副词 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 ①可译为“竟然”
久而乃和。(《送东阳马生序》) 可译为“才”
连词 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 乃重修岳阳楼。(《岳阳楼记》) 可译为“于是”“就”
7.虽
词类 课文例句 用法及意义
连词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表示假设,可译为“即使”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 ②表示转折,可译为“虽然”
8.然
词类 课文例句 用法及意义
代词 人恒过,然后能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起指示作用,译为“这样”“如此”
连词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出师表》) 表转折关系,译为“然而”“但是”等
助词 满目萧然。(《岳阳楼记》) ②颓然乎其间者/望之蔚然而深秀者。(《醉翁亭记》) 用在形容词之后,作为词尾,可译作“……的样子”
9.而
词类 课文例句 用法及意义
连词 隶而从者。(《小石潭记》) ②泉香而酒洌。(《醉翁亭记》) ①表示并列,相当于“且”“又”“和”,有时可不译
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十二章》) ②学而时习之。(《〈论语〉十二章》) 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然后”“就”,有时可不译
①人不知而不愠。(《〈论语〉十二章》) ②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马说》) ③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
①执策而临之。(《马说》) ②久而乃和。(《送东阳马生序》) ③朝而往,暮而归。(《醉翁亭记》) ④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动词和状语,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
而年又最高。(《醉翁亭记》) ⑤表示递进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等
10.为
词类 课文例句 用法及意义
介词 ①为人谋而不忠乎。(《〈论语〉十二章》) ②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①表示动作的对象,相当于“向”“对”“替”等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鱼我所欲也》) ②表示目的,为了
士卒多为用者。(《陈涉世家》) ③表示被动,被
动词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出师表》) 判断动词,是
①可以为师矣。(《〈论语〉十二章》) ②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鱼我所欲也》) ②做,有时引申为写、雕刻、学习、发明等
武陵人捕鱼为业。(《桃花源记》) ③认为,作为,成为
名词 或异二者之为。(《岳阳楼记》) 心理活动,心情
11.于
词类 课文例句 用法及意义
介词 欲有求于·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①表示对象,译为“对,对于,向”
①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 ②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表示处所,译为“在,从”
①皆朝于齐。(《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还于旧都。(《出师表》) ③表示处所,译为“到”
①所欲有甚于生者。(《鱼我所欲也》) ②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④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⑤表示原因,译为“因”“因为”
12.且
词类 课文例句 用法及意义
副词 年且·九十。(《愚公移山》) 将近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马说》) ②犹,尚且
连词 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表示递进,况且
不义而富且贵。(《〈论语〉十二章》) ②表示并列,相当于“和”“又”
13.焉
词类 课文例句 用法及意义
疑问 代词 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哪里
语气 助词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 句末疑问语气词,呢
兼词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曹刿论战》) 相当于“于之”,在那儿
14.与
词类 课文例句 用法及意义
介词 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与……相比
连词 ①吾与汝毕力平险。(《愚公移山》)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论语〉十二章》) 连接词与词、短语与短语,表示并列,可译为“和”“同”等
动词 呼尔而与之。(《鱼我所欲也》) ①给,给予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答谢中书书》) ②(yù)欣赏
语气 助词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 表疑问语气,同“欤”,相当于“吗”
15.何
词类 课文例句 用法及意义
代词 同予者何人。(《爱莲说》) 什么
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②何故,为什么
何夜无月。(《记承天寺夜游》) ③何处,哪里
副词 水何澹澹。(《观沧海》) 多么
16.乎
词类 课文例句 用法及意义
语气词 不亦说乎。(《〈论语〉十二章》) ①表疑问或反问
其此之谓乎。(《虽有嘉肴》) ②表推测,可译为“吧”或“呢”
介词 在乎山水之间也。(《醉翁亭记》) 相当于“于”
17.若
词类 课文例句 用法及意义
连词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出师表》) 如果,假如
动词 仿佛若有光。(《桃花源记》) 像,好像,如同
代词 若屈伸呼吸。(《杞人忧天》) 你,你们
18.因
词类 课文例句 用法及意义
副词 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卖油翁》) ①于是,就
余因·得遍观群书。(《送东阳马生序》) ②由此,因此
介词 未若柳絮因风起。(《咏雪》) 趁、乘
19.所
词类 课文例句 用法及意义
名词 优劣得所。(《出师表》) 处所,地方
衣食所安。(《曹刿论战》) 用在动词之前,构成名词性词组,指代人或事物
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出师表》) “所以”表示原因。相当于“……的原因”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语文学科
1.2 重点字词分类整合
1.2.2文言虚词
教材19个重点文言虚词汇总
1.之
词类 课文例句 用法及意义
代词 ①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②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 ③走送之。(《送东阳马生序》) 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助词 ①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②水陆草木之花。(《爱莲说》) ①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①菊之爱,陶后鲜有闻。(《爱莲说》) ②何陋之有。(《陋室铭》) ②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③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译时可省去
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④语气助词,凑足音节,无实义
动词 ①已而之细柳军。(《周亚夫军细柳》) ②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可译为“到”“往”
2.其
词类 课文例句 用法及意义
代词 ①择其善者而从之。(《〈论语〉十二章》) ②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岳阳楼记》) ③得其船。(《桃花源记》) ④其乡人曰。(《曹刿论战》) ①代人或事,他、她、它;他的、她的、它的
①欲穷其林。(《桃花源记》) ②这,这些;那,那些
②其中往来种作。(《桃花源记》)
③公问其故。(《曹刿论战》)
副词 ①其真无马邪?(反问)(《马说》) 表示揣测、反问、祈使语气等
②其真不知马也?(揣测)(《马说》)
③安陵君其许寡人!(祈使)(《唐雎不辱使命》)
3.以
词类 课文例句 用法及意义
介词 何以战。(《曹刿论战》) ①表示凭借,译为“凭、靠”
①不以千里称也。(《马说》) ②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②表示工具、方式、方法,译为“用、拿、把、按照”
连词 卷石底以出。(《小石潭记》) ①表示并列、承接、修饰,相当于“而”
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②表示目的,译为“来、用来”
①不以物喜。(《岳阳楼记》) ②以其境过清。(《小石潭记》) ③表示原因,因为,由于
动词 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认为
4.则
词类 课文例句 用法及意义
连词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岳阳楼记》) 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
①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鱼我所欲也》) ②入则无法家拂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②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那么”
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送东阳马生序》) ③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却”
副词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表示判断,“就是”
5.者
词类 课文例句 用法及意义
代词 ①可爱者甚蕃。(《爱莲说》) ②择其善者而从之。(《〈论语〉十二章》) 指人、事、物、时间、地点等,可译为“……的人”“……的东西”“……的事情”“……的原因”等
助词 或异二者之为。(《岳阳楼记》) ①在数词后表示几种人、几件事或几样东西。可译为“个”“样”“项”
马之千里者。(《马说》) ②用在判断句式陈述句的主语后,表示停顿,不译
6.乃
词类 课文例句 用法及意义
副词 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 ①可译为“竟然”
久而乃和。(《送东阳马生序》) 可译为“才”
连词 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 乃重修岳阳楼。(《岳阳楼记》) 可译为“于是”“就”
7.虽
词类 课文例句 用法及意义
连词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表示假设,可译为“即使”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 ②表示转折,可译为“虽然”
8.然
词类 课文例句 用法及意义
代词 人恒过,然后能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起指示作用,译为“这样”“如此”
连词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出师表》) 表转折关系,译为“然而”“但是”等
助词 满目萧然。(《岳阳楼记》) ②颓然乎其间者/望之蔚然而深秀者。(《醉翁亭记》) 用在形容词之后,作为词尾,可译作“……的样子”
9.而
词类 课文例句 用法及意义
连词 隶而从者。(《小石潭记》) ②泉香而酒洌。(《醉翁亭记》) ①表示并列,相当于“且”“又”“和”,有时可不译
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十二章》) ②学而时习之。(《〈论语〉十二章》) 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然后”“就”,有时可不译
①人不知而不愠。(《〈论语〉十二章》) ②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马说》) ③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
①执策而临之。(《马说》) ②久而乃和。(《送东阳马生序》) ③朝而往,暮而归。(《醉翁亭记》) ④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动词和状语,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
而年又最高。(《醉翁亭记》) ⑤表示递进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等
10.为
词类 课文例句 用法及意义
介词 ①为人谋而不忠乎。(《〈论语〉十二章》) ②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①表示动作的对象,相当于“向”“对”“替”等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鱼我所欲也》) ②表示目的,为了
士卒多为用者。(《陈涉世家》) ③表示被动,被
动词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出师表》) 判断动词,是
①可以为师矣。(《〈论语〉十二章》) ②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鱼我所欲也》) ②做,有时引申为写、雕刻、学习、发明等
武陵人捕鱼为业。(《桃花源记》) ③认为,作为,成为
名词 或异二者之为。(《岳阳楼记》) 心理活动,心情
11.于
词类 课文例句 用法及意义
介词 欲有求于·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①表示对象,译为“对,对于,向”
①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 ②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表示处所,译为“在,从”
①皆朝于齐。(《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还于旧都。(《出师表》) ③表示处所,译为“到”
①所欲有甚于生者。(《鱼我所欲也》) ②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④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⑤表示原因,译为“因”“因为”
12.且
词类 课文例句 用法及意义
副词 年且·九十。(《愚公移山》) 将近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马说》) ②犹,尚且
连词 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表示递进,况且
不义而富且贵。(《〈论语〉十二章》) ②表示并列,相当于“和”“又”
13.焉
词类 课文例句 用法及意义
疑问 代词 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哪里
语气 助词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 句末疑问语气词,呢
兼词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曹刿论战》) 相当于“于之”,在那儿
14.与
词类 课文例句 用法及意义
介词 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与……相比
连词 ①吾与汝毕力平险。(《愚公移山》)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论语〉十二章》) 连接词与词、短语与短语,表示并列,可译为“和”“同”等
动词 呼尔而与之。(《鱼我所欲也》) ①给,给予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答谢中书书》) ②(yù)欣赏
语气 助词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 表疑问语气,同“欤”,相当于“吗”
15.何
词类 课文例句 用法及意义
代词 同予者何人。(《爱莲说》) 什么
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②何故,为什么
何夜无月。(《记承天寺夜游》) ③何处,哪里
副词 水何澹澹。(《观沧海》) 多么
16.乎
词类 课文例句 用法及意义
语气词 不亦说乎。(《〈论语〉十二章》) ①表疑问或反问
其此之谓乎。(《虽有嘉肴》) ②表推测,可译为“吧”或“呢”
介词 在乎山水之间也。(《醉翁亭记》) 相当于“于”
17.若
词类 课文例句 用法及意义
连词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出师表》) 如果,假如
动词 仿佛若有光。(《桃花源记》) 像,好像,如同
代词 若屈伸呼吸。(《杞人忧天》) 你,你们
18.因
词类 课文例句 用法及意义
副词 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卖油翁》) ①于是,就
余因·得遍观群书。(《送东阳马生序》) ②由此,因此
介词 未若柳絮因风起。(《咏雪》) 趁、乘
19.所
词类 课文例句 用法及意义
名词 优劣得所。(《出师表》) 处所,地方
衣食所安。(《曹刿论战》) 用在动词之前,构成名词性词组,指代人或事物
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出师表》) “所以”表示原因。相当于“……的原因”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