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0课小石潭记练习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0课小石潭记练习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5.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2-27 10:49: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0课小石潭记练习题(含答案)
积累与运用
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为坻 ( ) 如鸣pèi ( )环
青树翠màn ( ) 蒙络摇zhuì ( )
俶( )尔远逝 yǐ ( )然不动
2. 用“/”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1) 青 树 翠 蔓,蒙 络 摇 缀,参 差 披 拂
(2) 皆 若 空 游 无 所 依
(3) 潭 西 南 而 望,斗 折 蛇 行,明 灭 可 见
(4) 其 岸 势 犬 牙 差 互,不 可 知 其 源
3.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隔篁竹,闻水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水尤清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佁然不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俶尔远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往来翕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悄怆幽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心乐之 似与游者相乐
B. 卷石底以出 以其境过清
C. 下见小潭 日光下澈
D.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隶而从者
5. 下列加点词不属于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 )
A. 下见小潭 B. 心乐之
C. 如鸣珮环 D. 其岸势犬牙差互
6.下列句子不是省略句的一项是( )
A. 潭中鱼可百许头 B. 全石以为底
C. 影布石上 D.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
7.写出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古义和今义。
(1)乃记之而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崔氏二小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1)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日光下澈 ,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4)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9.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斗折蛇行,___________________。
(2)日光下澈, ___________________ 。
(3) ___________________ ,不可知其源。
(4) 古人写水,常以游鱼入景。柳宗元《小石潭记》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描绘了潭中百来条鱼儿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傍的画面。
(5)柳宗元在《小石潭记》中用“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含蓄地表达了自己遭贬谪后内心终究无法摆脱的落寞。
10、学了《小石潭记》后,班级开展以“走进美文,遍游天下”为主题的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
(1)老师将一副对联“石潭白鱼_______出没,草屋老树相因依”隐去一字,请你选择能表现鱼儿无拘无束的情态的一项,补全上联。 ( )
A. 相 B. 急 C. 自 D. 少
(2)下面是刘丽同学为本次活动撰写的开场白的部分内容,请你按要求帮她修改一下。
浩如烟海的游记作品是文学殿堂里一颗璀璨的明珠。【甲】通过阅读这些游记作品,使我们领略到了优美的风光,体会到了作者那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怀。【乙】我相信,大家的参与一定会让我们这次活动蓬荜生辉!下面我宣布“走进美文,遍游天下”活动正式开始!
① 【甲】处画线句子有语病,应将“__________”或“_________”删去。
② 【乙】处画线句子用语不得体,应将“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小石潭记
柳宗元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④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⑤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隔篁竹”中的“篁”,根据其偏旁是“从”,可推测其意与“竹”相关。
B.“空游无所依”中的“依”,运用组词法,可解释为“依傍”。
C.“不可知其源”中的“源”,以成语“源远流长”来印证,可知其意为“源头”。
D.“隶而从者”中的“从”,通过勾连“择其善者而从之”中的“从”,可理解为“学习”。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怡然不动,俶尔远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作者用定点观察的方法来记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用移步换景的方法来描写小石潭及周围的景物。
B.本文语言简洁生动,如“蒙络摇缀”一句,连用四个动词,形象地描绘了树枝藤蔓的各种姿态。
C,作者停留潭上,“竹树环合,寂寥无人”的环境,让他感觉闲适宁静。
D.本文写景善用比喻,“斗折蛇行”写岸势,“犬牙差互”写溪身,巧妙而贴切。
14.下面的链接材料表明了对游记写作及游览的一种观点,请简要概括。你是否赞同链接材料中画线部分对《小石潭记》的分析 请简要评析。
【链接材料】
古人游记,写尽妙景,不如不写尽为更佳;游尽妙境,不如不游尽为更高。盖写尽游尽,早已境味索然,不写尽不游尽,便见余兴无穷。篇中遥望潭西南一段,便是不写尽妙景;潭上不久坐一段,便是不游尽妙境。
(节选自清代孙琮《山晓阁选唐大家柳柳州全集·卷三》)
概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评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韩性,字明善,绍兴人。其先家安阳,宋司徒兼侍中魏忠献王琦,其八世祖也。 高祖左司郎中膺胄,扈①从南渡,家于越。性天资警敏,七岁读书,数行俱下,日记万言。九岁通《小戴礼》,作大义,操笔立就,文意苍古,老生宿学,皆称异焉。及长,博综群籍,自经史至诸子百氏,靡②不极其津涯③,究其根柢④,而于儒先性理之说,尤深造其阃域⑤。其为文辞,博达俊伟,变化不测,自成一家言。四方学者,受业其门,户外之履,至无所容。
性出无舆马仆御,所过,负者息肩,行者避道。巷夫街叟,至于童稚厮役,咸称之曰“韩先生、韩先生”云。宪府尝举为教官,谢曰:“幸有先人之敝庐可庇风雨,薄田可具饘粥⑥,读书砥行,无愧古人足矣,禄仕非所愿也。”受而不赴。暮年愈自韬晦⑦,然未尝忘情于斯世,郡之良二千石⑧政事有所未达,辄往咨访,性从容载导,裨益者多。
(节选自《元史·韩性传》)
[注释]①扈:随从,侍从。②靡:没有。③津涯:边际。④根柢:比喻事物的根基。⑤阃(kǔn)域:范围,境界。⑥饘(zhān)粥:指稀饭。⑦韬晦:深藏不露,隐藏踪迹。这里指不问世事。⑧二千石:文中指官员的等级。
1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1)数行俱下 俱:   
(2)尤深造其阃域 尤:   
(3)负者息肩 负:   
(4)咸称之曰 咸:   
16.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四方学者,受业其门,户外之履,至无所容。
(2)读书砥行,无愧古人足矣,禄仕非所愿也。
17.从选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韩性极受人们尊重?(用自己的话概括)
18.从文中画线句子中,你获得了哪些关于读书学习的启示?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昔韩娥东之齐,匮粮。过雍门,鬻①歌乞食。既去,而余音绕梁欐②,三日不绝,左右以其人弗去。过逆旅,逆旅人辱之。韩娥因曼声哀哭,一里老幼悲愁,垂涕相对,三日不食,遽而追之。娥还,复为曼声长歌。十里老幼喜跃抃舞③,弗能自禁,忘向之悲也。乃厚赂发之。故雍门之人至今善歌哭,仿娥之遗声。
[乙]薛谭学讴④于秦青,未穷秦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于郊衢⑤,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生不敢言归。
[注释]①鬻(yù):卖。②欐(lì):屋梁。③抃(biàn)舞:拍手而舞。④讴:不用乐器伴奏的歌唱。⑤郊衢(qú):城外的大道。
19.《说文》所云:“曼,引也。”从“曼”之字有:馒、漫、蔓等。这些字中的“曼”意思都是“延展的、铺开的”。如“馒”从“食”从“曼”,意为“一种蒸后延展体积的食物”;“漫”从“水”从“曼”,意为“水在地面的延展”。以此推测,文中“曼声哀哭”的“曼声”的意思是:           。
20.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1)既去      既:    
(2)忘向之悲也 向:    
(3)未穷秦青之技 穷:    
(4)薛谭乃谢求反 谢:    
21.下列句中加着重号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
A.昔韩娥东之齐 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B.复为曼声长歌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河中石兽》)
C.左右以其人弗去 以其境过清(《小石潭记》)
D.饯于郊衢 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
2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一里老幼悲愁,垂涕相对,三日不食,遽而追之。
(2)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23.根据选文内容回答问题。
(1)从甲文中概括一个形容歌声优美、耐人寻味的成语。
(2)从乙文的故事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答案
1、chí 珮 蔓 缀 chù 佁 2.(1) 青 树 /翠 蔓,蒙 络 /摇 缀,参 差 /披 拂
(2) 皆 若 /空 游 /无 所 依 (3) 潭 /西 南 /而 望,斗 折/ 蛇 行,明 灭 /可 见
(4) 其 岸 势 /犬 牙 差 互,不 可 知 /其 源 3.(1)竹林 (2)格外 (3)静止不动的样子 (4)忽然 (5)轻快迅疾的样子 (6)深 4.C 5.C 6.A 7.(1)古义:离开。今义: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跟“来”相对)。(2)古义:年轻人。今义:戏曲中生角的一种,扮演青年男子。
8.(1)(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周边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坻、屿、嵁、岩各种不同的形状。
(2)阳光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头上。(鱼儿)静止不动,忽然间向远处游去,往来轻快迅疾,好像和游人互相逗乐。
(3)向小石潭的西南方看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4)坐在小石潭边,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空无一人,让人感到心情悲伤,寒气透骨,凄凉幽深。
9.(1)明灭可见 (2)影布石上 (3)其岸势犬牙差互 (4)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5)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10、(1)C
(2)①通过或使 ②蓬荜生辉改为绽放光彩
11.D
12.(1)砍到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向下看见一个小谭。
(2)鱼儿静止不动,忽然间向远处游去。
13.A
14.概括:不写尽不游尽更妙/游玩和写游记都不必穷尽妙处
评析:我赞同。“潭西南而望”一段不写尽小石潭的源头,更具神秘感/更显环幽深/给读者想象空间;“坐潭上”一段不游尽小石潭,提现了环境的凄清,更显作者心境的孤凄悲凉。
15.(1)一起 (2)特别,尤其 (3)背东西 (4)全,都
16.(1)各地学者,在韩性门下从师学习,门外的鞋,多到了无处可放(的地步)。
(2)读书砥砺德行,无愧于古人已经满足了,做官食禄并不是我情愿的。
17.①所到之处人们全都为他让路;②人们尊称他为韩先生;③被举荐出来做官;④向他求学的人极多;⑤地方官员多向他请教。(任意答出三点即可)
18.示例:读书想有成就,就要博览群书,勤做笔记,要有追根逐底的精神。(结合句子,言之成理即可)
19.拉长声音,拖着长音
20.(1)已经 (2)先前、从前 (3)(学)尽 (4)道歉
21.A
22.(1)一里的百姓,无论年长或年幼都为之悲伤愁苦,大家泪眼相向,好几天吃不下饭,匆忙去追韩娥。
(2)歌声震动了林木,那音响止住了行云。
23.(1)示例:余音绕梁,三日不绝(或:余音绕梁、绕梁三日)
(2)告诉人们学习是永无止境的,千万不可稍有进步就骄傲自满。(符合文意,意思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