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0课唐雎不辱使命练习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0课唐雎不辱使命练习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2.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2-27 10:54: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0课唐雎不辱使命练习题(含答案)
积累与运用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唐雎(  ) 色挠(  ) 免冠徒跣(  ) 以头抢地(  ) 休祲(  ) 韩傀(  )
2. 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 以头抢/地尔 B. 挺剑而/起
C. 秦王/怫然怒 D. 岂/直五百里哉
3. 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故不错意也   
B.乡为身死而不受
C.以头抢地尔
D.仓鹰击于殿上
4.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_______________
(2)请广于君 _______________
(3)休祲降于天 _______________
(4)长跪而谢之曰 _______________
(5)以头抢地尔 _______________
5. 下列加点词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长跪而谢之曰
B.轻寡人与
C.请广于君
D.天下缟素
6.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以头抢地尔 去以六月息者也
B.安陵君其许寡人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C.而君逆寡人者 杂然而前陈者
D.天子之怒 此之谓大丈夫
7. 下列句子中表示反问语气的一项是( )
A. 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B. 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C. 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D. 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8. 下面对课文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课文主要写了唐雎同秦王针锋相对的斗争过程以及斗争的结局。
B. 课文第二段写唐雎坚决抵制秦王的骗局,断然拒绝“易地”,这是双方斗争的高潮部分。
C. 秦王没想到唐雎敢跟他拼命,只好直身跪着,向唐雎道歉。
D. 本文用人物对话生动地塑造了唐雎的形象,表现了唐雎正气凛然、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精神。
9.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
(2)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3)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
10.用原文语句填空。
(1)唐雎有意激怒秦王,以“ ”回答,重申严正立场,维护了本国的尊严。
(2)《唐雎不辱使命》中,表现出秦王盛气凌人,以利益诱骗安陵君的句子是: !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唐雎不辱使命》,完成各题。
秦王使人谓 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1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安陵君其许寡人/ 其岸势犬牙差互
B.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C.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D.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仓鹰击于殿上( ) ②天下缟素( )
③长跪而谢之( ) ④寡人谕矣( )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译:
②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
译:
14.文中描写秦王神态的词语有“不悦”“ ”“ ”,表现了秦王骄横凶暴、色厉内茬的特点。
15.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第③段中唐雎是怎样让秦王屈服的

16.自古至今,像唐雎一样'不辱使命'的外交人才还有许多。试举一例,用一句话概括其主要事迹。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萧惠,字伯仁,小字①脱古思。从伯父排押征高丽,至奴古达北岭,高丽阻险以拒,惠力战,破之。及攻开京,以军律整肃闻,授契丹行宫都部署。太平六年,讨回鹘阿萨兰部,征兵诸路,独阻卜酋长直剌后期②,立斩以徇③。进至甘州,攻围三日,不克而还。时直剌之子聚兵来袭,会西阻卜叛,袭三克军,都监涅鲁古、突举部节度使谐理、阿不吕等将兵三千来救,遇敌于可敦城西南。谐理、阿不吕战殁④,士卒溃散。惠仓卒列阵,敌出不意攻我营。众请乘时奋击,惠以我军疲敝,未可用,弗听。乌八请以夜斫营⑤,惠又不许。阻卜归,惠乃设伏兵击之,前锋始交,敌败走。是时,帝欲一天下,谋取三关,集群臣议。惠曰:“两国强弱,圣虑所悉。宋人西征有年师老民疲陛下亲率六军临之其胜必矣。”帝从惠言,乃遣使索⑥宋十城,会诸军于燕。惠与太弟帅师压宋境,宋人重失十城,增岁币请和。惠以首事功,进王韩。十二年,兼北府宰相,同知元帅府事,又为北枢密使。
(节选自《辽史·列传第二十三》,有删节)
[注释]①小字:乳名。②期:到达。③徇:示众。④殁:死。⑤斫营:偷袭敌营;劫营。⑥索:索取。
17.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三处。
宋 人 西 征 有 年 师 老 民 疲 陛 下 亲 率 六 军 临 之 其 胜 必 矣。
18.解释下列加着重号的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从伯父排押征高丽  从:     
(2)以军律整肃闻    闻:     
(3)会西阻卜叛     会:     
(4)至奴古达北岭    至:     
1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高丽阻险以拒,惠力战,破之。
(2)是时,帝欲一天下,谋取三关,集群臣议。
20.选文表现了萧惠的哪些性格特点?请分条概括。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一]杨继盛贬狄道典史①。其地杂番②,俗罕知诗书,继盛简子弟秀者百余人,聘三经师教之。鬻③所乘马,出妇服装,市田资诸生。县有煤山,为番人所据,民仰④薪二百里外,继盛召番人谕之,咸服曰:“杨公即须我曹⑤穹帐,亦舍之,况煤山耶!”番民信爱之,呼曰“杨父”。
[二]陈子经⑥,尝作《通鉴续编》,书宋太祖废周主为郑⑦,雷忽震其几。子经厉声曰:“老天便打折陈桱之臂,亦不换矣。”后三日,子经因昼寝,梦至一所,类王者居。有人入报:“陈先生至矣!”其中坐者衣黄袍,起坐待之,曰:“朕何负于卿,乃比朕于篡⑧邪?”子经心知其宋祖,对曰:“陛下欲臣死,即死耳。史贵直笔⑨,不可易也。”遂惊寤。
[注释]①典史:知县下属最低级官吏。②杂番:指汉人和少数民族杂居。③鬻:卖。④仰:依赖、依靠。⑤我曹:我们。⑥陈子经:陈桱,明初史学家。⑦宋太祖废周主为郑:宋太祖发动陈桥兵变取得政权,废周主为郑王。⑧比朕于篡:把我与篡位者等同。⑨史贵直笔:史官贵在秉笔直书,无所避忌。
2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1)市田资诸生   市:    
(2)咸服曰 咸:    
(3)子经因昼寝 寝:    
(4)不可易也 易:    
2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继盛简子弟秀者百余人。
(2)陛下欲臣死,即死耳。
23.第一篇短文中,番民“信爱”杨继盛的原因是什么?
24.第二篇短文借梦境塑造了陈子经怎样的形象?
答案
1、jū náo xiǎn qiānɡ jìn guī 2.C 3.C 4.(1)交换 (2)增广、扩充 (3)吉祥 (4)道歉 (5)碰,撞 5.A 6.D 7.C 8.B
9.(1)虽然这样,(但我)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愿意始终守护它,不敢交换!
(2)现在我用十倍的土地,让安陵君扩大领土,但他违背我的意愿,是轻视我吗?
(3)秦王面露胆怯之色,直身跪着,向唐雎道歉。
10.(1)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2)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11.C
12.①通“苍”,青色 ②穿丧服 ③道歉 ④明白
13. ①即使是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何况仅仅用五百里的土地(就能交换)吗 (2分,重点考查“虽”“易”“岂”“直”等词语的理解。)②心里的愤怒还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征兆。
14.怫然怒 色挠
15.唐雎用“布衣之怒”来对抗秦王的“天子之怒”并列举了三个布衣之士的例子来反驳秦王,表示要效法。最后,“挺剑而起”,以死相拼,挫败秦王。(意近即可)
16.示例:①墨子 阻止公输盘和楚王攻打宋国。 ②晏子出使楚国,令楚王自取其辱。 ③诸葛亮 舌战群儒,联吴抗曹。
17.宋人西征有年/师老民疲/陛下亲率六军临之/其胜必矣。
18.(1)跟从(跟随) (2)闻名(出名) (3)适逢,恰巧遇到 (4)到(到达)
19.(1)高丽依靠险要地势来抵抗,萧惠全力攻打,攻克了它。
(2)当时皇上想要统一天下,谋划夺取三关,召集群臣商议。
20.(1)英勇善战。(2)治军严格。(3)决断果敢,有谋略。(4)有洞察力,善于提建议。
21.(1)买 (2)全,都 (3)睡觉 (4)改变
22.(1)杨继盛选拔了优秀的子弟一百多人。
(2)陛下想要臣死,臣立刻就死罢了。
23.兴办教育,聘请塾师,教化子弟,资助学生。
24.正直,秉笔直书,无所避忌的大无畏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