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人教版新教材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
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基础过关练
题组一 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
1.(2021百校联盟检测) ( http: / / www.21cnjy.com )西周统治者在吸取商朝灭亡的历史教训中,认识到“天命靡常”的道理,提出“以德配天”“敬德保民”的思想,“德”成为了天命与人道之间的中介。由此可见,西周统治者( )
A.颠覆了殷商宣扬的天命观
B.推崇儒家的德治主义
C.对鬼神持敬而远之的态度
D.具有朴素的民本思想
2.公元前536年,郑国的子产将刑法浇铸在 ( http: / / www.21cnjy.com )金属器皿上,向全社会公布。晋国的叔向认为这一做法会使民众有法可循,进而“弃礼征书”(丢弃礼仪而采用刑书),因此给予了批评。这表明( )
A.郑晋两国争霸冲突激烈
B.诸侯的权力得到了极大加强
C.礼制秩序已经彻底崩溃
D.公布成文法冲击了礼乐观念
3.(2022福建泉州期中)儒家所讲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德,在政治层面上,首先重视立官德,要求统治者立德政、行德治,“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在个体层面上,强调民德,将德根植于人心,“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这反映出儒家学派( )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A.强调道德在社会管理中的作用
B.以约束统治者暴政为己任
C.重视个体道德意识的全面塑造
D.主张君子应具有人格魅力
4.(2021湖北宜昌期中)战国时期,法家在 ( http: / / www.21cnjy.com )强调法治的基础上,给予了道德应有的地位和尊重,无论是商鞅、管子还是韩非,其基本的治国方略,都可以被称作“刑主德辅”。这反映出当时( )21·世纪*教育网
A.儒家与法家具有融合的趋势
B.法家思想取得完全胜利
C.德治与法治在实践上的调和
D.德治与法治的密不可分
题组二 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
5.(2022安徽亳州期中) ( http: / / www.21cnjy.com )据湖北云梦县睡虎地出土的秦简可知,五人共盗一钱以上,要斩去左足,还要在额头上刺字并徒刑六年;即使窃一匹马,偷一头牛,也要判处死刑。这说明秦律( )【出处:21教育名师】
A.公正无私 B.等级森严
C.严苛细密 D.严刑重赏
6.汉武帝时期,官员审判案件时可以将 ( http: / / www.21cnjy.com )《诗》《书》《礼》《易》《春秋》,特别是《春秋》中所集中体现的封建伦理观念作为判案依据,史称“春秋决狱”。这说明( )【版权所有:21教育】
A.“五经”收录了大量法律文献
B.儒家伦理成为治国的重要依据
C.汉武帝推崇依法治国的理念
D.汉朝司法审判充满了人文色彩
7.(2022江苏南通海安 ( http: / / www.21cnjy.com )月考)《晋律》确立了“准五服以制罪”的制度,即九族以内的亲属之间的相互侵害行为,依据五服所表示的远近亲疏关系定罪量刑;服制愈近,以尊犯卑,处罚愈轻,以卑犯尊,处罚愈重。这一规定体现了( )
A.律令儒家化的特点
B.礼法融合的开始
C.法律与教化的冲突
D.宗法观念的淡化
8.唐高宗曾命人对《永徽律》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律文逐条逐句进行注解,撰成《唐律疏议》,《唐律疏议》记载:“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可见《唐律疏议》强调( )
A.“天人感应”
B.法律与道德教化相结合
C.“三教合一”
D.天理与道德相联系
题组三 宋元至明清时期的法律与教化
9.(2022安徽淮北一中 ( http: / / www.21cnjy.com )月考)北宋《宋刑统》规定,在物证确凿的情况下,即使没有罪犯口供,也可以根据物证定罪;南宋法学家郑克在《折狱龟鉴》中提出了物证优于人证的观点。在司法实践中,即使犯人已经供认犯罪事实,也要查找相关证据,以免造成冤狱或牵连无辜。这说明( )
A.口供作为证据的价值已丧失
B.物证是定罪量刑的唯一依据
C.涉案人员权利得到充分保护
D.司法制度在实践中发展完善
10.(2022湖南常德期中)洪武元年颁布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大明令》申明,“不许乞养异姓为嗣,以乱宗族”。明朝后期修订的《问刑条例》则规定,“其财买义男,如恩养年久,配有室家者,照例同子孙论”。这一变化可以说明当时( )2·1·c·n·j·y
A.纲常伦理受到严重冲击
B.宗法关系渐趋松弛
C.异姓承继取代嫡子承继
D.社会风俗急剧转变
11.《大清律例》明确规定,儿子 ( http: / / www.21cnjy.com )殴打父母,不论有伤无伤,处斩刑。如果是父母殴打儿子,情形就大不相同,不负任何法律责任。殴打儿子致死,最重也只处杖六十、徒一年的刑罚。上述规定反映出清代法律的特点是( )
A.皇权至上,法自君出
B.强调以礼入法,忽视个人权利
C.法分贵贱,因人而异
D.强调等级尊卑,主张同罪异罚
12.南宋时期, 朱熹对《吕氏乡 ( http: / / www.21cnjy.com )约》作了增减, 修成《增损吕氏乡约》。其中约文第一条“德业相劝”:在“能事长上”之前增加“能肃政教”;在“营家济物”之后增加“畏法令,谨租赋”的内容。这些调整( )2-1-c-n-j-y
A.反映出理学统治地位的强化
B.根本改变了乡约的自治性质
C.强调对国家权力的服从与责任
D.使儒学开始向民间基层渗透
13.(2022浙江宁波期中)乡 ( http: / / www.21cnjy.com )约在中国古代的乡村社会秩序构造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是一项有特色的法律文化传统。宋代由理学家撰写的乡约是很多士人用儒家思想教化乡民的重要工具。明清时期,地方官广泛推行乡约制度,宣讲皇帝的“圣谕”成为乡约的重要内容。这反映出明清时期( )【来源:21cnj*y.co*m】
A.儒学丧失了社会道德教化功能
B.国家权力全面深入了基层社会
C.理学逐渐成为了官方哲学
D.皇权借助儒学进一步扩张
能力提升练
题组一 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
1.商汤伐夏时说:“有夏多罪,天命殛(jí) ( http: / / www.21cnjy.com )之。”周武王伐纣时也曾说:“商罪贯盈,天命诛之。”当时产生了“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的思想。这反映出先秦时期( )
A.神权统治的思想根深蒂固
B.统治阶层等级意识淡薄
C.“敬天保民”的民本思想萌发
D.儒学深受“天人感应”影响
2.(2022四川南充月考) ( http: / / www.21cnjy.com )在治国思想方面,孔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而荀子则认为:“治之经,礼与刑,君子以修百姓宁。”材料主要反映了( )
A.荀子成为儒法思想的集大成者
B.从德治角度完整论述君民关系
C.体现以德治国、以礼育民思想
D.儒家思想中法治对礼治的充实
题组二 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
3.(2022四川达州一模)秦朝崇尚法治, ( http: / / www.21cnjy.com )法律对侵害不同身份者会进行不同的惩处;即使卖身为奴的男子,对身为自由民的妻子依然拥有“夫权”和家长权。这体现秦律( )www-2-1-cnjy-com
A.蕴含礼治精神
B.违背“刑不避大夫”理念
C.奉行严刑峻法
D.注重维护民众的宗法权利
4.(2022北京海淀期中)《后 ( http: / / www.21cnjy.com )汉书》记载,董仲舒“作《春秋决狱》二百三十二事,动以经对,言之详矣”,以儒家经典作为审理案件的依据。这表明西汉时期( )www.21-cn-jy.com
A.从“以法治国”变为“以礼治国”
B.继承秦以来“以法为教”的主张
C.开创以儒家思想解释律令的先河
D.儒法之间存在着德治与法治之争
5.(2022河北沧州月考 ( http: / / www.21cnjy.com ))《魏律》规定“殴兄姊加至五岁刑,以明教化也”。《晋律》规定“父在,子不得分家析财;父老,子应弃官归家供养”。这些规定反映出( )21cnjy.com
A.以儒入法的历程完成
B.司法体现出强烈的等级色彩
C.统治者崇尚严刑峻法
D.法律中渗透了儒家伦理纲常
6.(2022河北邯郸期 ( http: / / www.21cnjy.com )中)《唐律疏议》明文规定以下三种情况可以减免刑罚:第一,70岁以上,15岁以下,以及废疾者,犯流罪以下,收赎;第二,80岁以上,10岁以下,以及笃疾者,犯反、逆、杀人罪应处死刑的上请,盗窃及伤人者,收赎,其余犯罪皆不论;第三,90岁以上,7岁以下,虽犯死罪,不加刑。这突出体现了唐律( )
A.具有礼法合一的特点
B.对病人群体量刑较轻
C.维护了社会等级秩序
D.注重对死刑犯的减刑
题组三 宋元至明清时期的法律与教化
7.朱熹围绕日常生活而作《朱子家礼》 ( http: / / www.21cnjy.com ),包括通礼、冠礼、婚礼、丧礼、祭礼五部分并简化了前代礼仪规范。该礼仪很快被士庶接纳并广泛施行,成为宋元以后家庭礼仪的典范。这说明当时( )
A.理学重规范、轻自律
B.理学重礼轻法
C.礼制烦琐严苛
D.礼制趋向世俗化
8.历史解释是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的理性分析和评判。基于下列史料可以得出的历史解释是( )21教育网
史料记载 出处
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 《汉书·元帝纪》
君之养民,五教五刑焉……民有不循斯教者……五刑以加焉 朱元璋《大诰·民不知报第三十一》
《大明律例》,一部礼经。礼法立教,出礼入刑 《箴言六章》
A.统治者治国遵循法律至上的理念
B.统治者重视教化的作用
C.伦理纲常为立法基本原则
D.统治者礼法结合的治国思想
9.清朝统治者在入关以后,基于统 ( http: / / www.21cnjy.com )治全国的需要,设置律例馆,进行全面的立法活动。清朝法典主要有《大清律例》《理藩院则例》及《大清会典》等。清政府在制定法规章程方面的努力( )
A.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B.完成了国家法律法规的构建
C.使处理行政事务有章可循
D.缓和了民族间的矛盾
题组四 综合题组
10.乡饮酒礼始于周朝,最初是地 ( http: / / www.21cnjy.com )方乡大夫迎送、宴请地方贤良与尊者的一种礼仪。对于受邀的乡饮宾客,朝廷会大肆表彰其德行义举,历届乡饮宾客的姓名还会被载入地方史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乡饮酒礼有助于强化中央集权
B.礼乐制度具有教化功能
C.民俗影响政府的管理职能
D.宗法制度日益强化
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武帝时期,司 ( http: / / www.21cnjy.com )法部门在审理案件时,甚至会抛开国家法律而引用董仲舒所撰的《春秋决狱》进行审判。例如汉代一妇女改嫁,有官员认为“夫死未葬,法无许嫁”,如果改嫁,非但有罪,最严重可判死刑;董仲舒则依据《春秋》之义,指出“夫死无男,有更嫁之道也”,这位妇女的行为符合儒家经典的义理,因而应判为无罪。
材料二 (西汉元帝)柔仁好 ( http: / / www.21cnjy.com )儒,见宣帝(汉宣帝,汉武帝曾孙)所用多文法吏,以刑名绳下……从容言:“陛下持刑太深,宜用儒生。”宣帝作色曰:“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汉书·元帝纪》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国古代治理国家时儒与法的运用确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论证。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
基础过关练
1.D 2.D 3.A 4.C 5.C 6.B 7.A
8.B 9.D 10.B 11.B 12.C 13.D
1.D 据材料“以德配天”“敬德保民”可知,西周统治者的治国理念逐渐向以民为本过渡、演变,体现其具有朴素的民本思想,D正确。【来源:21·世纪·教育·网】
知识拓展 “敬德保民”
“敬德”,是因为“皇天无亲 ( http: / / www.21cnjy.com ),惟德是辅”,有德才会得到上天的保佑;“保民”,是因为“民之所欲,天必从之”,“保民”实际上就是在保社稷、保国家。 “敬德保民”是夏商以来中国思想从敬鬼神到重人事的一大转变。21*cnjy*com
2.D 子产将郑国的刑法浇铸在金属器皿上,却遭到主张维护礼制的叔向的批评,由此可见“公布成文法冲击了礼乐观念”,D正确。
3.A 材料表明儒家学派在政治层面强调立官德,在个体层面重视将德根植于人心,反映出儒家学派强调道德在社会管理中的作用,A正确。21·cn·jy·com
4.C 据材料“刑主德辅”等信息可知,法家尊 ( http: / / www.21cnjy.com )重道德的作用,对德治也有关注,甚至用德治来辅助法治,这反映出当时德治与法治在实践上的调和,C正确;儒家与法家都有独立的思想体系,并没有融合,排除A;材料体现的是德治与法治的兼顾,而不是二者的密不可分,排除D。
5.C 材料“即使窃一匹马,偷一头牛,也要判处死刑”体现的是秦朝的刑法严苛细密,C正确。
6.B 根据材料可知“春秋决狱”是指官 ( http: / / www.21cnjy.com )员审判案件时,可以将“五经”,尤其是《春秋》中集中体现的封建伦理观念作为判案依据,这表明儒家的伦理和思想主张在当时已成为治国的重要依据,B项正确。
7.A “依据五服所表示的远近亲疏关系定罪量 ( http: / / www.21cnjy.com )刑”“以尊犯卑,处罚愈轻,以卑犯尊,处罚愈重”体现了法律对家族等级制的维护,这是儒家思想在封建法律制度中的集中表现,A正确;礼法融合早在汉代便已开始,排除B。
8.B 根据材料“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可知,唐朝法律在治国方面主张德礼和刑罚相互配合,体现了法律与道德教化相结合,B项正确。
9.D 根据材料可知北宋时可根据物证定罪,南宋的司法审判则是“物证优于人证”,说明司法制度在逐渐发展完善,D正确。
10.B 从明朝初年禁止收养“异 ( http: / / www.21cnjy.com )姓为嗣”到明朝后期承认并且保护养子的权益,说明当时社会中的血缘观念有所松弛,B项正确;国家规范收养,不会严重冲击封建纲常伦理,A项错误;异姓承继的存在是对传统的嫡子承继的补充,与嫡子承继不矛盾,C项错误;国家修改法律是顺应民情,不存在社会风俗“急剧转变”,D项错误。
11.B 题干中的规定体现了 ( http: / / www.21cnjy.com )礼制对法律的影响,忽视个人平等权利,故B正确。题干主要涉及父母和儿子之间类似行为的区别,没有体现贵贱和等级的区分,排除C、D。
12.C 从材料可知,“能肃政教 ( http: / / www.21cnjy.com )”“畏法令,谨租赋”指能严格遵守政府教令,谨遵法令、不欠赋税,体现了朱熹强调对国家权力的服从与责任,C正确。从南宋后期起,程朱理学受到官方推崇,建立起统治地位,A错误。
13.D 乡约是利用儒学思想教化乡 ( http: / / www.21cnjy.com )民的工具,到明清时期,乡约制度由地方官推行,并把宣讲皇帝“圣谕”作为主要内容,这反映出明清时期皇权借助乡约向基层社会扩张,故选D;材料的变化实际上是儒学士人自发的社会教化被官方化,成为宣扬国家意志的工具,而儒学本身也是当时的官方意识形态,所以这一变化实际上有利于促进儒学的传播,不能说儒学丧失了社会道德教化功能,排除A;官方推行乡约、宣讲圣谕,虽然反映了国家对基层社会管控能力的加强,但据此认为国家权力全面深入到基层社会,则属于对历史现象的过度解释,排除B;南宋后期,确立了理学官方哲学的地位,排除C。
能力提升练
1.C 2.D 3.A 4.C 5.D
6.A 7.D 8.D 9.C 10.B
1.C 材料“有夏多罪,天 ( http: / / www.21cnjy.com )命殛(jí)之”“商罪贯盈,天命诛之”“民之所欲,天必从之”以及“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体现了先秦时期对天命的敬畏和对民众意愿的遵从,反映了“敬天保民”的民本思想萌发,故C项正确。21*cnjy*com
2.D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 ( http: / / www.21cnjy.com )知,两者都是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两者都强调了法治对礼治的充实,D正确。“以德治国、以礼育民思想”没有体现法治的作用,排除C。
3.A 材料“即使卖身为奴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男子,对身为自由民的妻子依然拥有‘夫权’和家长权”体现的是儒家的礼治精神对秦律的影响,A正确;材料与违背“刑不避大夫”理念的说法无关,排除B。
4.C 根据材料“以儒家经典作 ( http: / / www.21cnjy.com )为审理案件的依据”可知,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后,影响到了法律建设,出现了法律儒家化的现象,C正确;我国古代“以法治国”和“以德治国”长期并存,排除A;材料主要强调儒家对法律建设的影响,而非法家,排除B;汉代儒学取得正统地位后,出现了儒法结合、外儒内法的现象,排除D。
5.D 材料“殴兄姊加至五岁刑”“父在, ( http: / / www.21cnjy.com )子不得分家析财”等体现出儒家伦理纲常对法律的渗透,D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儒家伦理对法律审判的影响,并未体现出等级色彩和严刑峻法的特征,B、C错误。
6.A 根据材料可知,《唐 ( http: / / www.21cnjy.com )律疏议》体现“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的思想,具有礼法合一的特点,A项正确;B项说法与材料的“笃疾者,犯反、逆、杀人罪应处死刑的上请”不符,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等级秩序,排除C项;“注重对死刑犯的减刑”是对材料的曲解,排除D项。
7.D 由“士庶接纳”可以推断出士庶皆 ( http: / / www.21cnjy.com )用一套礼制程序,体现的是礼制的世俗化趋向,故选D项;理学注重格物致知,强调的是自律,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轻法”,排除B项;“礼制烦琐严苛”的表述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
8.D 通过材料中的“霸王道杂之”“五教五刑”“礼法”可以看出封建统治者强调两种治国手段——礼与法,D正确。
9.C 清政府确立、完善法规章 ( http: / / www.21cnjy.com )程为行政事务的处理提供了法律依据,C正确;材料未体现对地方的控制,A错误;材料主要涉及行政法规,而不是民族矛盾,D错误。
10.B 材料反映了古代统治者 ( http: / / www.21cnjy.com )通过“乡饮酒礼”,表彰“德行义举”,以起到社会教化的作用,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中央集权的强化,A项错误;材料未涉及政府管理职能的变化,C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宗法制度,D项错误。
11.答案 论题:儒家与法家思想在不同时期对国家兴盛的重要性。
论证:春秋战国时期,王室衰微, ( http: / / www.21cnjy.com )诸侯割据混战,这一时期如何富国强兵,完成国家统一成为各国国君的主要愿望,法家思想适应统治者富国强兵的要求,成为当时最受统治者欢迎的思想主张。魏国通过李悝变法实现国家强盛;秦国通过商鞅变法,最终在群雄逐鹿中扛起了统一的大旗。但是秦统一六国后,继续推行法家思想,实行严刑酷法,最终导致秦朝的灭亡。到汉武帝统治时期,为了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董仲舒以传统儒学为基础,阴阳五行为框架,糅合诸子百家思想形成新儒学体系。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通过思想上的统一,进而达到了政治上的统一,为西汉的强盛奠定了思想基础。
解析 根据材料“司法部门在审理案件时,甚 ( http: / / www.21cnjy.com )至会抛开国家法律而引用董仲舒所撰的《春秋决狱》进行审判”“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可得出儒家与法家思想在不同时期对国家兴盛的重要性的论题。论证需要结合春秋战国时期各国运用法家思想以期达到富国强兵的效果,在和平时期需要利用儒家思想来稳定社会生产等方面进行说明。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