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人教版新教材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基础过关练
题组一 辽与西夏
1.(2022江苏淮安期中)“契丹… ( http: / / www.21cnjy.com )…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北面治官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这反映了辽朝职官设置的特点是 ( )
A.蕃汉分治 B.与时俱进
C.墨守成规 D.模棱两可
2.(2022河南新乡期中)下表所示为西夏君主三次获得邻国皇帝封号的背景。这反映出( )
封号来源 背景
辽 辽在金的攻势下朝不保夕
宋 宋在南渡后谋求恢复中原却屡战屡败
金 金后期时刻受到蒙古的威胁
A.西夏当时无法与邻国保持和平
B.西夏地位与邻国势力变化相关
C.蒙古灭亡西夏的战争困难重重
D.蒙古和西夏联合灭亡南宋王朝
3.《大夏国葬舍利碣铭》 ( http: / / www.21cnjy.com )为西夏佛事碑铭,记载了元昊为存放舍利而建造“连云之塔”之事。碑文由西夏重臣汉人张陟所撰,碑上首行署名“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平章事臣张陟奉制撰”。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元昊所用臣僚均为汉族儒士
B.西夏仿宋建立官制
C.西夏以宗教维系上下级关系
D.西夏的相权威胁皇权
题组二 金朝入主中原
4.(2021湖南湘西期 ( http: / / www.21cnjy.com )末)《金史》载:“金之初年,诸部之民无它徭役,壮者皆兵,平居则听以佃渔射猎习为劳事,有警则下令部内,及遣使诣诸孛堇征兵,凡步骑之仗糗皆取备焉。其部长曰孛堇,行兵则称曰猛安、谋克,从其多寡以为号,猛安者千夫长也,谋克者百夫长也。”这说明猛安谋克( )21教育网
A.推动金朝的建立与发展
B.模仿汉族的地方管理制度
C.是社会与军事管理系统
D.加强与汉族间的民族交融
5.(2022江苏常州六校期中)下表所示是金世宗的部分改革措施。
1 “以廉平诫谕中外官吏”
2 “诏户部侍郎魏子平等九人,分诣诸路猛安谋克,劝农及廉问”
3 “亲军虽不识字,亦令依例出职,若涉赃贿,必痛绳之”
4 “朕于女直(真)人未尝不知优恤。然涉于赃罪,虽朕子弟亦不能恕”
由此可知,金世宗主张( )
A.整顿吏治,稳定秩序
B.改革官制,选贤任能
C.重用亲信,强化统治
D.推行汉化,发展教育
题组三 从蒙古崛起到元朝统一
6.(2021北京普通高中合格性考试 ( http: / / www.21cnjy.com ))某学习小组进行研究性学习时,搜集到如下材料:“铁木真统一草原各部”“忽必烈建立元朝”“行省制度”等。从中可以推断他们研究的主题是( )21cnjy.com
A.南宋与金政权的对峙
B.蒙古崛起到元朝的统一
C.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
D.宋元思想文化高度繁荣
7.忽必烈还在“潜邸”时,就已结识中原 ( http: / / www.21cnjy.com )文士,熟悉中原汉地的情况。窦默告诉忽必烈“治天下必需三纲五常、正心诚意”;忽必烈依照儒生刘秉忠的意见定国号为大元。这种状况( )【来源:21·世纪·教育·网】
A.有利于蒙古族的封建化
B.延缓了国家统一进程
C.促进了中原文化的发展
D.改变了汉族人民的地位
8.《马可·波罗行纪》记载:“所有通至各 ( http: / / www.21cnjy.com )省之要道上,每隔二十五迈耳(即英里)或三十迈耳,必有一驿。无人居之地,全无道路可通,此类驿站,亦必设立……合全国驿站计之,备马有三十万匹,专为钦使之用。”这说明,元朝设立驿站旨在( )21·世纪*教育网
A.显示元帝国的强盛
B.推动东西方文化交融
C.强化对地方的控制
D.促进地区之间的交流
9.(2022辽宁六校协作体期中)元代行省制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根据图示,以下判断准确的是( )【版权所有:21教育】
( http: / / www.21cnjy.com / )
元朝形势图
A.中央集权体制确立
B.解决封国间的矛盾
C.协调中央地方关系
D.奠定多元一体格局
10.吐蕃地区作为元朝一个单独的大行政 ( http: / / www.21cnjy.com )区,未设行省,由中央的宣政院直接统辖。宣政院下属的低级地方官员可由当地僧俗首领按本地习惯自相传袭。这体现了古代边疆治理的智慧为 ( )
A.订立盟约 B.因地制宜
C.武力征服 D.和亲联姻
题组四 元朝的民族关系
11.(2022河北邯郸阶段测试)元朝时,“ ( http: / / www.21cnjy.com )西域之仕于中朝,学于南夏,乐江湖而忘乡国者众矣”;中原之士“西游昆仑之圃,北望大荒之野,涉黄河之流,而寻瑶池之津”。上述材料可以反映出元朝( )
A.新的民族出现 B.各民族交往密切
C.实行行省制度 D.中原经济遭破坏
12.(2022山东兖州期中)元朝把统治下的民众划分为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和南人四等的主要依据是( )
A.按文明的发展程度
B.按居住地的范围大小
C.按皮肤颜色的差异
D.按接受统治时间先后
13.元代“四等人制”下的汉人 ( http: / / www.21cnjy.com )、南人中绝大部分都是汉族,“先灭金所得者为汉人,后灭宋所得之江南人为南人”。对此,蒙古统治者所要达到的目的是( )www-2-1-cnjy-com
A.分而治之 B.民族平等
C.中央集权 D.内外相制
能力提升练
题组一 辽与西夏
1.(2021安徽池州期中)宋神宗忧心忡忡地说:“二虏之势所以难制者,有城国,有行国……比之汉、唐,最为强盛。”这主要表明( )2·1·c·n·j·y
A.辽和西夏因农牧经济而壮大
B.辽和西夏因两个都城而强大
C.辽和西夏因数次进攻而强大
D.宋朝无力应对辽和西夏
2.(2022河南名校联盟月考)西 ( http: / / www.21cnjy.com )夏反宋后,北宋“即诏……绝其互市,废保安军榷场”,导致西夏“互市久不通,饮无茶,衣帛贵,国内疲困”,后“元昊请臣,数遣使求复互市”。这说明榷场贸易有利于( )
A.维护民族关系稳定
B.促进西夏经济发展
C.北宋获得经济利益
D.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题组二 金朝入主中原
3.(2022河南范县一中期 ( http: / / www.21cnjy.com )中)据《金史》记载,1153年,金朝的统治中心南移到了中都燕京(今北京),迁都之后的二十多年间,女真族逐渐改变旧俗,在日常饮食、音乐等方面“皆习汉风”。材料说明金朝迁都( )
A.促进了民族间的交融
B.加速了北京地区的建设
C.推动了南北面官制度
D.摈弃了女真的文化传统
题组三 从蒙古崛起到元朝统一
4.(2022山东烟台期中)《元史·地理志》 ( http: / / www.21cnjy.com )记载:“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这体现出元朝对边疆的管理( )21·cn·jy·com
A.通过册封和朝贡实施控制
B.减小了贫富差距
C.呈现与内地一体化的趋向
D.加重了人民负担
5.(2022湖北部分高中联考协作体期中) ( http: / / www.21cnjy.com )元人评价行省制时指出,“今立行省于外,维持错综,众建其官,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可谓审于力之形矣”,行省所掌重要政务,“事从公议”。由此可见行省制( )
A.容易导致地方势力膨胀
B.行省长官集军政大权于一身
C.体现了分权与制衡原则
D.是元朝地方最高行政机构
6.元世祖后期,行省官在一地任职五年以上的情 ( http: / / www.21cnjy.com )况时有发生。《久任官员迁转》之公文颁布后,“行省官久任”的现象虽然迟迟未能绝迹,但行省官迁调已带有一定的普遍性。这种变化 ( )
A.折射出行省地位的下降
B.适应了国家大一统的需要
C.说明行省体制已固定化
D.表明政府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
题组四 元朝的民族关系
7.(2022江苏扬州中学期中 ( http: / / www.21cnjy.com ))元朝在科举考试中规定蒙古人、色目人考两场,而汉人、南人须考三场,题目的难易也迥然不同。同时,蒙古人、色目人愿意考汉人、南人科目者,中选后加官一等。这反映出元朝在民族关系上 ( )【来源:21cnj*y.co*m】
A.化解了民族矛盾
B.推行民族歧视政策
C.实现了民族交融
D.强化蒙古贵族特权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
基础过关练
1.A 2.B 3.B 4.C 5.A 6.B 7.A
8.C 9.C 10.B 11.B 12.D 13.A
1.A 根据“契丹……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 ( http: / / www.21cnjy.com ),以汉制待汉人”可知,材料反映的是辽朝的南北面官制度,辽朝对南北方采取因地制宜、因俗而治的统治措施,体现了蕃汉分治的特点,A项正确。
2.B 根据材料“西夏君主 ( http: / / www.21cnjy.com )三次获得邻国皇帝封号的背景”“辽在金的攻势下朝不保夕”“宋在南渡后谋求恢复中原却屡战屡败”“金后期时刻受到蒙古的威胁”可知,西夏君主三次获得邻国皇帝的封号,都与邻国的势力变化有关,B项正确。2-1-c-n-j-y
3.B 结合所学可知,“右 ( http: / / www.21cnjy.com )仆射兼中书侍郎平章事”与宋代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一职极为相似,由此可知西夏仿宋建立官制,故选B项;“均为汉族儒士”的说法过于绝对,且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材料内容虽与佛教有关,但并不代表西夏以宗教维系上下级关系,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西夏的相权与皇权之间的矛盾,排除D项。21*cnjy*com
归纳总结 契丹、党项族与汉族交融的表现及其作用
表现:经济上,奖励垦荒,学会农耕;政治上,仿效中原王朝建立政治制度,推行汉法。
作用: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加速了辽、西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
4.C 根据材料“平居则听以佃渔射猎 ( http: / / www.21cnjy.com )习为劳事,有警则下令部内,及遣使诣诸孛堇征兵”并结合所学可知,猛安谋克是金朝女真族的军事和社会管理系统,故C项正确。A、D两项均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猛安谋克是金朝女真族自身的管理系统,排除B项。【出处:21教育名师】
5.A 材料“以廉平诫谕中外官吏”“分诣 ( http: / / www.21cnjy.com )诸路猛安谋克”“若涉赃贿,必痛绳之”“然涉于赃罪,虽朕子弟亦不能恕”体现了金世宗对吏治的整顿,这有利于统治秩序的稳定,A项正确。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6.B “铁木真统一草原各部”“忽必烈建立元朝”“行省制度”都与蒙古族有关,反映的是蒙古崛起到元朝统一,B项正确。21*cnjy*com
7.A 忽必烈任用汉族知识分子,学 ( http: / / www.21cnjy.com )习汉族传统文化,利用儒家思想治国理政,这加快了其政权的封建化进程,故A项正确;蒙古贵族和汉族地主阶级的合作有利于推动国家统一,故B项错误;忽必烈积极吸收汉族先进文化,促进了蒙古族的进步,故C项错误;元朝统治者推行“四等人制”,统治者任用个别汉族知识分子,并不能改变汉族人民的整体地位,故D项错误。
8.C 据材料“所有通至各省之要道 ( http: / / www.21cnjy.com )上……必有一驿。无人居之地,全无道路可通,此类驿站,亦必设立”可知,驿站制度便利了中央和地方及地方与地方间的联系,有利于元朝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故选C项;元朝设立驿站的目的是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而不是显示帝国的强盛,故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东西方文化的交融,且这也不是元朝设立驿站的主要目的,故排除B项;促进地区之间的交流属于设立驿站的客观影响,故排除D项。
9.C 行省代表中央统治地方,既加强了中央集权,又给了地方一定自主性,较好地协调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C项正确。
10.B 材料体现出元朝没有 ( http: / / www.21cnjy.com )设置行省来管理吐蕃地区,而是根据该地区的实际情况设置了宣政院进行管理,宣政院下属的低级官员由当地僧俗首领按本地习惯自相传袭。这说明元朝对吐蕃地区的管理符合该地区的实际情况,体现了因地制宜、因俗而治,故选B项。
11.B 从材料中的“昆仑之圃” ( http: / / www.21cnjy.com )“大荒之野”等信息可以看出元朝的疆域辽阔,“西域之仕”“学于南夏”体现了中原文化向边疆地区扩展,这些都反映了各民族的交往密切,故B项正确。
12.D 元朝把统治下的民众划分为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和南人四等的主要依据是按接受统治时间先后,D项正确。www.21-cn-jy.com
13.A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蒙古统治者的目的是分而治之,故A项正确;B项不符合史实,C、D两项材料未涉及,故均排除。
能力提升练
1.A 2.A 3.A 4.C 5.C 6.B 7.B
1.A 据材料“有城国,有行国”可知 ( http: / / www.21cnjy.com ),宋神宗的意思是说辽和西夏兼有农牧两种经济,与汉、唐时期仅有单一游牧经济的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相比,更为强盛,故A项正确 。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2.A 西夏反宋后,北宋通过停止榷场 ( http: / / www.21cnjy.com )贸易来牵制西夏,最终西夏“数遣使求复互市”。这说明榷场的设立是中原王朝牵制周边少数民族政权的手段,表明榷场贸易有利于维护民族关系稳定,A项正确;榷场贸易停止后,西夏国内疲困,反映的是西夏对宋朝的经济依赖,体现不出榷场贸易促进了西夏自身经济的发展,排除B项;C、D两项均与材料无关,排除。
3.A 根据“女真族逐渐改变旧俗, ( http: / / www.21cnjy.com )在日常饮食、音乐等方面‘皆习汉风’”可得出金朝迁都促进了民族间的交融,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女真族传统的生活习俗,A项正确。
4.C 材料“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体现的是元朝时期的边疆治理同内地呈现一体化趋势,C项正确。元朝通过行省制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A项错误;材料与减小贫富差距及加重人民负担无关,B、D两项错误。
5.C 材料“众建其官”“事从公议 ( http: / / www.21cnjy.com )”可以体现出行省制下的长官众多,彼此之间的权力制衡,其主要目的在于防止行省权力过大威胁中央集权,C项正确。行省制实现了对地方的有效管理,抑制了地方势力的膨胀,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行省制的作用,没有体现行省长官的权力,B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行省制的分权与制衡原则,没有反映行省的地位,D项错误。
6.B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 ( http: / / www.21cnjy.com ),元代行省官员由在一地长期担任职务,逐渐走向定期迁调,这一变化有利于抑制行省长官势力的膨胀,适应了国家大一统的需要,故B项正确。材料信息只反映出对行省官的迁调,这并不影响行省地方行政级别及其地位,故A项错误;材料信息仅反映了对行省官员的管理,不能说明行省体制的固定化,故C项错误;材料中的变化不是针对边疆地区的管理,故D项错误。
7.B 题干反映了元朝在科 ( http: / / www.21cnjy.com )举考试方面蒙古人、色目人与汉人、南人不同,“蒙古人、色目人愿意考汉人、南人科目者,中选后加官一等”体现了民族歧视政策,B项正确。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