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汕头市潮南区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10页,23题,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在答题卡上用0.5毫米的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学校、班级、试室号、座位号填写清楚。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①如果想证明“所有天鹅都是白色的”,你就会去观察一大堆白色天鹅;当你看到无数天鹅都是白色的,会觉得这个假说似乎很合理。从“我见过的天鹅都是白色的”推出结论“所有天鹅都是白色的”,这种推论方式就是归纳法。演绎法则是跟归纳法很不一样的逻辑论证:如果前提是真的,结论便必定为真。举个例子,“所有人终究会死”与“苏格拉底是人”两个前提(大前提与小前提)都为真,据此得到的结论“苏格拉底终究会死”是合理的。演绎法是“从一般推出特殊”,而归纳法则是“从特殊推出一般”,从一组观察资料来论证出一个普遍性的结论。归纳法的问题在于:就算你进行再多观察,只要有一个反例就可以推翻你的普遍化主张。例如:正巧有一只黑天鹅出现,“所有天鹅都是白色的”就会被证伪。
②许多科学家与哲学家都相信,做科研就是找出证据来支持自己的假说。如果像他们一样认为科学进步是靠着归纳法,那么你就必须面对归纳法自身存在的问题。科学怎么能以如此不可靠的推论方式为基础呢?波普尔则干净利落地避开了这个问题。根据他的说法,科学不是靠归纳。科学家是从一个假说起步,即依据现有的资料来猜测现实的本质,譬如“所有气体在加热后都会膨胀”。科学家的下一步是去找到办法来测试假说。在上面的例子中,便要去找一大堆不同种类的气体来加热。但测试并不是要找出证据来支持假说,而是观察这个假说能否经得起种种证伪的尝试。只要有一种气体被加热的时候没有膨胀,就足以破坏“所有气体在加热后都会膨胀”的假说。
③如果通过一个反例驳斥了一个假说,那么就会带来一点新知:知道那个假说不是真的。科学的进步是因为科学家从错误中学习。观察到一大堆加热时确实会膨胀的气体,不会带给我们知识,或许只是让我们对自己的假说多一点信心。但一个反例就真的能教会我们一些事情。波普尔认为,任何科学假说的关键特征是必须有“可证伪性”,这也是它与“假科学”的差异所在。一个科学假说是你有机会证伪的东西,它做出的预测有可能被证明为误。如果我说“有个无法侦测到的隐形小仙子使鲜花盛开”,那么没有一种观察能够证明我的说法有误。如果小仙子是隐形的,又不留任何痕迹,就没有任何办法能够证伪他们存在的主张。它没有“可证伪性”,所以根本不是一句科学陈述。
④根据波普尔的说法,科学家所做的事情是试图证明他们的理论为假。检验一个理论就意味着要看看它是否能被证明为假。一个典型的科学家先从一个大胆的猜想推测出发,然后会试着用一连串的实验或观察来削弱这个猜测。科学是令人兴奋的冒险事业,但并不证明任何事情为真;它只是不断证伪来抛弃错误的观点,对原假说进行更新,在此过程中不断逼近科学真理。科学家特别喜欢波普尔将科学研究描述成富有创造力和想象力的,觉得波普尔了解他们实际上怎么做研究。
(摘编自奈杰尔·沃伯顿《从错误中学习》,吴妍仪译)
材料二:
波普尔一再强调“证伪”,反对“证实”,为此提出“逼真度”和“可否证度”两个概念。“逼真度”指的是一个理论接近客观真理的程度。“可否证度”则指一个理论陈述的对象的普遍程度,涵盖的对象越普遍,就越容易被证伪,可否证度就越高。一个“可否证度”高的理论,还需要借助于观察和实验来判定其好坏,波普尔称之为“确认”。“确认”是指一种假说暂时能经受住事实经验的检验而未被证伪推翻。一个理论如果“可否证度”很高又能够被不断被“确认”,那么它就有着更高的“逼真度”。
实际上,波普尔所反对的“证实”是早期归纳主义的“完全证实”,而不是逻辑经验主义所说的“证实”即“确证”。早期归纳主义主张用不完全归纳的方法证实一个普遍性的结论(全称命题)。后期归纳主义的代表逻辑经验主义对此观点进行修改完善。他们认为,“证实”并不意味着从基于个别事实的单称命题推出全称命题,而是通过一个个单称命题证实的积累,不断地趋近于对全称命题的“确证”,目的是通过既有证据的不断“确证”、积累而逐渐趋近于科学真理。
在引入了“逼真度”和“可否证度”等概念之后,证伪主义实际上与逻辑经验主义殊途同归。证伪主义将“证伪”作为趋近于科学真理的必经过程,证伪的思想中蕴含着“证实”倾向。不过,它比后者高明的地方在于,从“证伪”的角度来考察一个理论,能更好地解释“科学革命”,这是渐进积累式的归纳主义所做不到的。总之,我们不能将“证实”和“证伪”对立起来。事实上,对一个理论的证伪往往伴随着对另一理论的证实;而一种理论的发展,既需要证伪,也需要证实。证伪注重对旧假说的淘汰,有助于新假说的提出;在证伪之后对新假说进行证实,同样重要。只有新假说经受经验事实的检验,才算是完成一次完整的科学发展。
(摘编自林艳、雷嘉棋《波普尔证伪主义思想中的证实倾向》)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演绎法与归纳法不同:演绎法只要大、小前提为真,结论必定为真,而归纳法只要有一个反例就可以推翻结论。
B. 波普尔认为,科学研究不能靠归纳,而应该从一个假说起步,在不断测试中观察这个假说能否经得起种种证伪。
C. “所有鸟都会飞”比“部分鸟会飞”更容易被证伪,前者的“可否证度”比后者更高,故其“逼真度”也更高。
D. 虽然逻辑经验主义放弃“完全证实”,完善了早期归纳主义的观点,但其推理方式依然是“从特殊推出一般”。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科学假说与非科学假说的区别在于是否存在被证伪的可能,科学真理与科学假说的区别在于是否不断抛弃原有假说,提出新观点。
B. 测试不是为了找证据支持假说,而是为了观察假说能否经得起证伪。大胆提出假说、不断进行证伪的科学研究极富创造力与想象力。
C. 数字化时代,我们利用大数据技术来占有海量的样本,可以提高证伪的效率,也有利于更快地趋近于对全称命题的“确证”。
D. 材料一认为科学研究是在证伪中不断逼近科学真理,材料二认为证伪之后的证实对科学研究同样重要,可见二者观点明显有别。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的最后一段的一项是( )
A. 亚里士多德曾提出“重物先于轻物到达地面”,后来实验结果表明重物和轻物同时落地。
B. 某博物馆声称水晶头骨是外星人送来的礼物,但科学家确认它是19世纪制造的工艺品。
C. 汉代发生浑天说和盖天说之争,浑天说因制定的历法与实际天象更匹配而被朝廷采纳。
D. 哥白尼提出“日心说”后,开普勒根据观察资料指出行星确实绕日,但轨道并非正圆。
4. 依据材料一与下图,将下列演绎推理补充完整。
大前提:①____________
小前提:②____________
结论:所有介词都是③____________
5. 下列科学发展中的事实体现了“证实”和“证伪”的结合。请结合材料二简要分析。
关于引力场中光线的弯曲,广义相对论的计算结果比牛顿经典理论正好大1倍。1919年日全食观测的数据宣告前者获胜。不过爱因斯坦也会犯错,他在广义相对论中提出的“静态宇宙说”,被哈勃观测到的数据推翻了,取而代之的是“宇宙膨胀说”。后来科学家进一步观测到,是暗能量在推动宇宙加速膨胀。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天下太平
莫言
小奥,大名马迎奥,但除了学校里的老师叫他的大名,村子里的人都叫他小奥。
星期天上午,因为下雨,没法放羊,爷爷让小奥在家学习。他趴在炕沿上,翻了几页课本,心中感到厌烦。又看了一遍那几本看过很多遍的儿童绘本,更烦。他的目光盯着墙上一只壁虎看,看……突然,那壁虎向一只蚊子扑去。蚊子到嘴时,壁虎的尾巴一声微响,断裂了。另一只壁虎从黑暗中蹿出来,把那条在炕席上跳动着的小尾巴吞了下去。小奥大吃一惊,蹦了起来。他很想把奇迹告诉爷爷,却听到了爷爷响亮的鼾声。原本坐在灶旁用柳条编筐的爷爷手里攥着柳条睡着了。他悄悄地从爷爷身边绕过去,顺手从门后抓起一个破斗笠扣在头上,然后轻轻地穿过院子,蹿出大门。两只拴在柿子树下的山羊咩咩地叫着,他没理睬它们。
雨下得不大不小,头上的破斗笠发出噼噼啪啪的响声。新用水泥铺成的大街上汪着明晃晃的雨水。他一边跳踩着水汪,听着咕叽咕叽的水声,一边念叨着同学们篡改过的诗句:“圈里母猪黑,窗上玻璃明。养猪发大财,全家进了城。”
大街上没有人,一条狗夹着尾巴,匆匆地跑过。一只麻雀叼着一只知了从很高的空中飞过。那知了尖利地鸣叫,拼命地挣扎。那知了挣脱了麻雀的嘴,尖叫着钻到天上去了。小奥从来没有想到知了能飞得这样高。那只失去了猎物的麻雀,筋疲力尽地落在张二昆家的门楼上。
张二昆家的大门是村子里最气派的大门。在张二昆家大门两侧白色的墙上,右边写着“改建新式厕所”,左边写着“享受文明生活”。张二昆是村子里最大的官。村里人都不乐意把改建厕所的宣传口号写到自家墙上,二昆说那就写到我家墙上。张二昆当官两年就把这个乱得出名的村子治理得服服帖帖。张二昆让村子里的人都坐上了马桶。张二昆说农民坐着拉屎是小康社会的重要标志。小奥想到刚开始爷爷蹲到马桶上骂二昆,过了几天爷爷坐到马桶上夸二昆。
张二昆当官前是村子里最大的刺儿头。他曾经将他的前任拖到村西头那个大湾里。小奥记得那天的场面,真像过节一样。那个官不会游泳,在湾里挣扎,喝湾水把肚子都喝大了。那个官刚爬到湾沿上就被张二昆踢下去,爬上来又踢下去。
后来那个官哭着说:“二昆,我承认了还不行?”张二昆说:“你大点声说,让大家伙都听到,你承认了什么?”那个官说:“乡亲们,我承认,我将黑青铁路占咱们村的公留地的赔偿款挪用了一点点。”张二昆说:“大家伙儿都把手机拿出来录视频,你大点声,当着大家的面说清,说你贪污了多少,怎么贪污的。说不说?不说你今天就在湾里泡着吧……”
小奥记得那是前年二月里的事儿,湾里的冰刚刚融化,水很凉,小北风一吹,站在湾边的人都忍不住打哆嗦。大家都开了手机录视频,那个官站在湾沿,浑身流着水,嘴唇发青,哆嗦着交代罪行。小奥爷爷不会用手机录像,急得跳脚。小奥把爷爷的手机夺过来,点了几下。爷爷说:“小东西,你跟谁学的?”张二昆说:“乡亲们,把证据保存好,千万别删了。我去投案了。”乡亲们说:“二昆,我们联名保你。”
小奥路过张二昆家大门口时,看到路边停着一辆黑色的奥迪,车后粘着一个银色大壁虎。他畏畏缩缩地靠近那壁虎,想用手指戳戳它。就在他刚刚伸出手指时,一扇大门嘎嘎响着打开了。张二昆跟随着一个五大三粗的黑汉子走出来。那黑汉子腆着肚子,腰带扎在肚脐下边。张二昆与那黑汉子握手,脸上挂着笑,嘴里连声说:“您尽管放心,袁武的工作我去做。”小奥不认识黑汉子,但他知道袁武是他的同学袁小鳖的爹。袁小鳖大名叫袁晓杰,小鳖是他的外号。黑汉子距离奥迪车还有七八步时,司机从车里猛然钻出来,把小奥吓了一跳。司机小快步绕到车右,拉开后边的车门。黑汉子对着张二昆双手抱拳晃了晃,弯腰钻进车里,车体猛地落下去一截,车轮也瘪了一些。司机不轻不重地推上车门,然后疾步回到驾驶座上。车轻快地往前跑去,排气管里冒出白色的雾气。
张二昆对着车招手,目送着车沿着湾边的公路右拐北去。这时,他才像突然发现了似的,惊讶地问:“小奥,你在这里干什么?”小奥指一指门楼上的麻雀,悄悄地说:“知了飞了。”张二昆冷笑一声,道:“什么知了飞了,回家写作业去。”
小奥站得笔直,盯着张二昆看。他看到张二昆穿着一件壁虎牌T恤衫,与奥迪车上那条壁虎呼应。张二昆虎着脸说:“看什么?鳖羔子,回家让你爷爷给你爹娘打电话,让他们赶快滚回来,我们太平村要干大事,不用出去打工了。”张二昆转身进门,大门哐当一声关上。
(节选自莫言小说《天下太平》,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开头关于小奥观察两只壁虎细节描写,不仅表现了小奥星期天在家写作业的无聊,也体现了他对世界的好奇,表现了质朴的农村少年形象。
B. 小说中写道“刚开始爷爷蹲到马桶上骂二昆,过了几天爷爷坐到马桶上夸二昆”,可见,农村人对新事物的适应从一开始的反感到最后无奈接受。
C. 当张二昆揭露太平村前任村书记贪污公款并准备投案时,太平村的乡亲们说“二昆,我们联名保你”,可见,太平村村民具有农村人的淳朴特质。
D. 结尾张二昆对小奥说:“回家让你爷爷给你爹娘打电话,让他们赶快滚回来,我们太平村要干大事,不用出去打工了”,可见,小奥是留守儿童。
7. 下列对文本相关的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构思精巧,如开篇介绍小奥的大名叫“马迎奥”,与21世纪以来的国家重大事件“奥运”密切相关,暗示了故事发生的时间。
B. 小说通过细节描写暗示社会环境,如张二昆家大门两侧墙上写着“改建新式厕所”和“享受文明生活”,体现了发展中的新农村。
C. 小说通过心理描写暗示新农村发展遇到的难题,如小奥念叨的同学们篡改过的诗句,暗示袁武养猪给当地人生活带来负面影响。
D. 小说通过情节展现人物生活背景,如乡亲们在大湾围观前任村支书被张二昆打时用手机录视频,凸显了信息时代下的农村生活。
8. 张二昆是优点与缺点并存的圆形人物,请结合文本分析。
9. 本文与《大卫·科波菲尔》有相似之处,都是通过孩子的视角来叙述周围的人和事。请结合本文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嘉祐二年,试礼部。方时文磔裂诡异之弊胜,主司欧阳修思有以救之,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
安石创行新法,轼上书论其不便。时新政日下,轼于其间,每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安。徙知密州。司农行手实法,不时施行者以违制论。轼谓提举官曰:“违制之坐,若自朝廷,谁敢不从?今出于司农,是擅造律也。”提举官惊曰:“公姑徐之。”未几,朝廷知法害民,罢之。
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四年,积以论事,为当轴者所恨。轼恐不见容,请外,拜龙图阁学士、知杭州。既至杭,大旱,饥疫并作。轼请于朝,免本路上供米三之一,复得赐度僧牒,易米以救饥者。明年春,又减价粜常平米,多作饘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轼曰:“杭,水陆之会,疫死比他处常多。”乃裒羡缗得二千,复发橐中黄金五十两,以作病坊,稍畜钱粮待之。
七年,徙扬州。旧发运司主东南漕法,听操舟者私载物货,征商不得留难。故操舟者辄富厚,以官舟为家,补其敝漏,且周船夫之乏,故所载率皆速达无虞。近岁一切禁而不许,故舟弊人困,多盗所载以济饥寒,公私皆病。轼请复旧,从之。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10.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轼庐A于其上B过C家不入D使E官吏分堵F以守G卒H全其城。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庄子》是道家代表作,长于借助寓言,婉曲达意,以增强说理的趣味和效果。
B. 《春秋》是编年体史书,与《诗经》《礼记》《周易》《尚书》合称“五经”。
C. “是擅造律也”的“是”与《兼爱》“是何也?皆起不相爱”的“是”意思相同。
D. “吾谁与守?”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都是宾语前置句。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苏轼因势利导,利用新法便民。当时王安石创行新法,他上书论其不便;新政下达,他常常设法使这些法令有利于百姓,百姓生活得以安宁。
B. 苏轼身先士卒,抗洪保护百姓。黄河决口,徐州城将要被洪水冲毁,苏轼驱使富民回到城里,又说服卒长带领手下人尽力筑堤,保全了徐州城。
C. 苏轼直面饥疫,解救受灾百姓。他在任职杭州时遭遇旱灾病疫,减免上供米三分之一纾缓灾情;后来又集贮钱粮、建造治病场所以防备疫病。
D. 苏轼体恤民情,设法破除弊端。他到扬州任职,过去驾船的人不允许私载货物,但后来允许私载货物,百姓变得饥寒,苏轼上奏请求恢复旧制。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
(2)明年春,又减价粜常平米,多作饘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
14. 苏轼少年得志、才华出众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第一段概括。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南乡子·送述古①
苏轼
回首乱山横,不见居人只见城。谁似临平山②上塔,亭亭。迎客西来送客行。
归路晚风清,一枕初寒梦不成。今夜残灯斜照处,荧荧。秋雨晴时泪不晴。
【注】①述古:即陈襄,苏轼好友。熙宁七年(1074),陈襄杭州任满,移任南都(今河南商丘南),苏轼作此词送别。②临平山:在杭州东北。临平塔时为送别的标志。
15.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回望别离之地,词人只看见了一座城,没看见居住在城中的人,更加看不见已离去的好友。
B. 叠词“荧荧”运用巧妙,富有音韵美,同时一语双关,既指残灯之光微闪,又指泪光点点。
C. 衬托有正衬和反衬之分。本词运用了反衬,以塔之无情反衬人之有情,用秋雨停反衬泪不停。
D. 这首词深情地表达了苏轼对好友的不舍及思念,其词风与《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豪放旷达不同。
16. 《南乡子·送述古》与《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一样,善于借梦传情。请结合这两首词的内容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班级诗词大赛中,小明抽到的题目是“历代诗人对‘人生’颇有感慨,或悲伤,或旷达,或积极。请吟诵出含有‘人生’二字的诗句。”小明不禁想起了从高中语文课本上学到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了更有力地支撑自己的观点,苏洵在《六国论》的开头引入了虚拟论敌,提出了质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论语·子罕》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比喻论证,形象地说明做事须持之以恒,不能功亏一篑的道理。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从“yyds”到“绝绝子”,从“那咋了”到“666”,网络热梗以独特的幽默感和共情力,迅速在中小学生群体中传播开来,成为表达自我、交流情感的新方式。对于中小学生而言,网络语言更像是一种身份认同和文化归属感的体现。
然而,不可忽视的是网络热梗 A ,有的诙谐幽默、生动风趣,而有的却污言秽语、恶俗低级。中小学生正处于语言学习、语言模仿的关键时期,( 甲 ),难免会“中毒”颇深,甚至出现语言混乱、表达失范等问题。
①对于规范网络语言的使用,②不仅是对传统文化和语言文字的尊重,更是对网络空间的净化。③汉字,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④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⑤每一个汉字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和深厚的情感内涵。网络热梗中的低俗、无意义词语,是对传统文化底蕴的践踏和亵渎。因此,规范网络语言的使用,是我们的责任也是义务,我们 B 。
规范并非压制,引导才是关键。网络热梗作为一种独特的语言现象,是互联网时代的独特产物。作为“网络原住民”的中小学生,使用网络热梗是一种不可避免的现象,作为家长和老师,要俯下身子,走进孩子的世界,了解他们喜欢什么样的网络热梗,又是在什么场合喜欢用网络热梗,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对孩子使用的网络热梗进行分类甄别,从而为孩子们提供一个多元、包容的语言学习环境,让他们在理解传统与拥抱创新之间找到平衡。当然,在清理网络语言垃圾的同时,我们也应鼓励和支持那些积极向上、富有创意的网络热梗。( 乙 ),让网络语言成为传递正能量、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桥梁。
18.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用“桥梁”比喻传递信息的网络语言,使用了暗喻的修辞手法。请以“窗户”为本体写一个句子。要求:语意完整,使用暗喻;暗喻贴切,表达流畅。
19.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0. 文中加点词语“俯下身子”,有人认为使用不严谨,有人认为运用巧妙。你的看法是什么?请简要说明理由。
21. 文中第三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22. 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这是《老人与海》中失败英雄圣地亚哥的信念。
2024年巴黎奥运会上,举重运动员石智勇无惧伤病,再战巴黎;竞走老将刘虹第五次踏进奥运赛场;载誉老将巩立姣从未停止对突破极限的追求……他们未能卫冕,却赢得观众的掌声。习总书记会见奥运代表团时说:“我们不以胜负论英雄,同时英雄就要敢于争先、敢于争第一。”
以上材料引发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广东省汕头市潮南区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1.(3 分)C
2.(3 分)A
3.(3 分)D
4.(4 分)①所有虚词都是词 ②所有介词都是虚词 ③词
5.(6 分)①证实往往伴随着证伪。1919 年日全食观测数据,是对广义相对论的证实,也是对牛顿理论的证伪。②一种理论既需证实也需证伪。广义相对论中 “光线弯曲” 被证实,“静态宇宙” 则被证伪推翻。③证伪提出新假说,而证实检验新假说。科学家用证伪推翻 “静态宇宙” 说后提出 “宇宙膨胀” 说,后来发现的暗能量又进一步证实这一新假说。
6.(3 分)B
7.(3 分)C
8.(6 分)(1)张二昆的优点:①有正义感与责任感。如强逼前任村支书交代贪污公款的罪行,引进项目准备推动农村经济发展。②与时俱进,敢于变革。如改建厕所,组织村民录视频保存证据,号召外出务工的村民回乡干大事等。③有工作能力和实干精神。如上任才两年,就 “把这个乱得出名的村子治理得服服帖帖”。在自家墙上写改建厕所的宣传口号,让村里人都坐上了马桶。(2)张二昆的缺点:①做事粗暴,行为粗鲁。张二昆为了让前任支书亲口承认贪污征地款,将不会游泳的前任村支书拖进太平湾中,踢了又踢,直到他承认了自己的罪行。②言语粗俗,流里流气。“鳖羔子”“让他们赶快滚回来” 这些语言描写表现了张二昆对待村民的粗鲁与傲慢。
9.(4 分)①以小奥的旁观者视角来表现张二昆,使人物形象更接地气更形象。②以小奥的视角行文,能将零散的情节统一起来,使叙述散而不乱。③从孩子的眼光和心理出发,能将一些很平常的事物写得饶有趣味。
10.(3 分)BDG
11.(3 分)D
12.(3 分)D
13.(8 分)(1)等到成年,(苏轼)广泛地通晓经书典籍,每天写文章几千字,喜欢读贾谊、陆贽的书。(2)第二年春天,又减价出售常平米,制成许多稠粥和药剂、派人带着医生分街道治病,救活的人很多。
14.(6 分)①母亲程氏的亲自教授与激励。②自己的广博阅读与独立思考。③主司欧阳修的赏识与推荐。
15.(3 分)A
16.(6 分)①本词下片 “一枕初寒梦不成” 写词人因枕上初寒,难以成眠,想梦见友人陈襄却梦不成,抒发了词人对友人的思念之苦。②《江城子》中词人 “夜来幽梦忽还乡”,梦中见到妻子正在小窗前对镜梳妆,两人互相望着,相对无言泪落千行,词人借凄凉的梦境抒发了对亡妻深沉的思念之情。
17.(6 分)(1)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人生如梦 ,一尊还酹江月 /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 人生得意须尽欢 ,莫使金樽空对月) (2)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3)譬如为山,未成一篑
18.(4 分)示例 1:作为大自然的画框,窗户装裱着四季流转的诗意。示例 2:严冬腊月,紧闭的窗户化身为坚实的盾牌,挡住了北风的袭击。示例 3:窗户是家的眼睛,透过它,我们可以看到外界的繁华与变迁。示例 4:窗户是守护神的眼睛,时刻守护着家的安宁与温馨。示例 5:窗户是光的信使,将阳光、月光和星光送到我们的身边,照亮我们的生活。
19.(4 分)A. 良莠不齐 B. 责无旁贷
20.(4 分)观点一:“俯下身子” 运用巧妙。因为 “俯下身子” 意味着家长和老师放下身段,主动采取孩子的视角看孩子的世界,形象地展现出尊重、平等、主动的态度,符合语境。观点二:“俯下身子” 使用不严谨。因为 “俯下身子” 意味着身体向下倾斜,而有些中小学生的身高高于家长和老师,使用 “俯下身子” 不完全符合事实。
21.(6 分)序号①,修改为:规范网络语言的使用 ;序号②,修改为:不仅是对网络空间的净化,更是对传统文化和语言文字的尊重 ;序号⑤,修改为:每一个汉字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情感内涵
22.(4 分)甲:如果大量接触和使用网络热梗 乙:通过正面的引导 / 我们应该进行正面引导
23.(60 分)略
参考译文: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县)人。苏轼十岁时,他的父亲苏洵外出四处游学,母亲程氏亲自教授苏轼读书,听到古今的成败得失,常能说出其中的要害。程氏在读到东汉《范滂传》时,不禁感慨叹息,苏轼问母亲:“如果我将来做范滂那样的人,母亲是否允许呢?” 程氏说:“你能够做范滂那样的人,我难道就不能成为范滂母亲那样的人吗?”到二十岁的时候,苏轼博学多识,通晓经书和历史,每天写文章洋洋数千言,喜欢贾谊、陆贽的文集。不久当他读到《庄子》的时候,感叹说:“我以前有这样的想法,但嘴里却说不出来,现在看到这本书里写的,正好和我心里想的一样啊!”嘉祐二年,参加礼部的科举考试。当时文章支离分裂和诡异奇怪的弊病很严重,欧阳修正思索有什么方法能救治这种弊病,当他得到苏轼的《刑赏忠厚论》这篇文章时,又惊又喜,就想评为第一,但又怀疑可能是自己的学生曾巩所作,于是最终只评为第二名;又凭借《春秋》经义策问取得第一,参加殿试,中乙科。后来苏轼携书信拜见欧阳修,欧阳修对梅尧臣说:“我的文章比这个人要逊色一大截啊!”刚开始听到欧阳修这话的人都认为是欧阳修虚夸,并不信服,很长时间之后,大家才真正信服了欧阳修的话。
王安石推行新的法令制度,苏轼上书论述新法的不利之处。新法日益向下推行,苏轼在这期间,常因势利导以让新法方便百姓,百姓得以安宁。后来苏轼调任密州担任知州。司农下令实施新法,不按时施行的人按违反国家制度判罪。轼对提举官说:“违反制度的判罚,如果是出自朝廷,谁敢不听从?如今命令出自司农,这是擅自制定律法。”提举官害怕地说:“请您先不要追究这件事。”不久,朝廷知道这个法令危害百姓利益,于是下令废除了它。
苏轼调到徐州任知州。黄河在曹村这个地方决口,泛滥于梁山泊和南清河等地,最后洪水汇集到徐州城下,暴涨的洪水没有被及时疏导,徐州城将要被洪水冲毁,城里的富裕人家都争着出城躲避洪水。苏轼说:“富人们出城,老百姓都动摇了,我还与谁守卫这座城池呢?我在这里,就决不允许洪水危及城池。”于是,将逃出城外的富人们又赶回城里。苏轼拜访守卫徐州城的军队,叫出士兵头目说:“黄河水将危害到徐州城,事态非常紧急,即使你们是禁军,也要听从我的命令为我效力。”士兵头目说:“您太守大人尚且不躲避洪水和污泥,我们都是小人,理应为您效命。”于是带领手下人拿着畚锸等走出军营,修筑起东南长堤,从戏马台开始,直到城墙。雨日夜不停,城墙仅有三版没有淹没到洪水里。苏轼在城墙上过夜,路过家门时也没有进去。他让各级官员分别堵住各自防守的地方,最后终于保全了徐州城。
元祐四年,因积累了一些议论政事的话,被当权的人所嫉恨。苏轼怕不被他们容忍,请求调到外地,任龙图阁学士、杭州知州。苏轼到杭州后,遇上大旱,饥荒和瘟疫并发。苏轼向朝廷请求,免去本路上供米的三分之一,又得到赐予剃度僧人的文书,用以换取米来救济饥饿的人。第二年春天,又减价出售常平仓的米,做了很多粥和药剂,派人带着医生到各街巷治病,救活的人很多。苏轼说:“杭州是水陆交通的要地,得疫病死的人比别处常要多些。”于是收集闲钱二千缗,又拿出自己口袋中黄金五十两,建造治病场所,渐渐积贮钱粮来防备疫病。
元佑七年,移扬州。以前发运司主管东南漕运法,允许驾船的人私自载运货物,征收商税不许刁难。所以驾船的人就富裕了,把官船当作自己的家,修治船只,还救济船夫们的困乏,所以所载货物都很快到达而且没有事故。近年一切(私载)都被禁止,所以船只破旧人员贫困,多数人偷盗所运货物来救饥寒,公家私人都受害。苏轼请求恢复原来的制度,朝廷听从了他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