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揭阳市普宁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广东省揭阳市普宁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5.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2-27 11:32: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广东省普宁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所有的逻辑推理,目的只有一个,即找出事物的真相。这是个艰巨的任务,因为真相往往是难以捉摸的。但不探寻真相是荒谬的,那种真相永远是可望而不可即的想法同样是荒谬的,它否定了我们所有的努力,使真相沦落为妄想。
真相有两种基本形态:一为本体真相,一为逻辑真相。所谓本体真相,指的是关乎存在的真相,某个事物被认定是本体真相,那么它必然存在于某处。桌上有一盏灯,这是本体真相,因为它确实是在那里,而不是幻象。逻辑真相是在我们的思维和语言中自动呈现出来的真相。肯定一个命题意味着已判断它为真,反之亦然。一个命题如果真实地反映了客观事物,那么它就为真。例如一个命题说一艘船泊在码头上,如果这里确实有一艘船,确实有一个码头,而这艘船确实泊在码头上,那么这个命题就是真的。判断一个真命题的过程就是以语言为媒介,将大脑中的观念(主观事实)与相应事物的真实状态(客观事实)联结起来。上例中,如果那个命题所说的与现实情况并不相符,则命题就是假的。
在任何特定的情况下,对真相的确认都要去检查别人认定或推测所得的真相在现实中是否存在依据,即确认真相就是要达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这里我们所要关注的焦点是事物的客观情况。如果不能判断一个命题如“狗在车库里”的真假,那么仅仅在大脑中思考狗、车库或者其他相关概念是无助于解决这个问题的,得亲自到车库去看看。从这一点也可以清楚地看出,为什么我们说本体真相更为基础。决定命题真假的依据是客观现实情况,而逻辑真相是建立在本体真相基础之上的主观判断。
当人们撒谎时,他很清楚现实世界中真相是什么,而在表述时却有意欺瞒篡改,他知道“A是B”,但他说出来的却是“A不是B”,逻辑真相反映的就是命题内容符合客观事实,即符合论。另一理论——融贯说,则从属于符合论,“融贯说”指如果一个命题与某个已经得到证明的理论或思想学说一致(相融贯),那它就是真的。以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为例,如果说某个关于物质世界的特殊命题是真的,那是因为它与相对论是一致的。使这个命题逻辑上正确的正是相对论本身,因为相对论被认为是真实地反映了物质世界客观规律的理论,它与真实的物质世界是相符合的。由此可以看出,融贯说如果想成立,必须依靠符合论,因为符合论更为基础。
我们应该注意到,依据融贯说得出来的结论可能是非常荒谬的,因为它所依赖的基础并非客观事实,而是某种理论或思想学说。而任何理论或者思想学说都可能是错误的,或者已经过时,与现实世界并不相符。
(摘编自D·Q·麦克伦尼《简单的逻辑学·真相》,赵明燕译)
材料二:
对事物的真理性认识,必须以看到它的本质、揭示它的真相为前提,即人的思想如实地反映客观世界的本来面目。但是,人们揭示了事物的真相,并不等于对事物获得了真理性认识。揭示了真相,我们的认识仍处在对事物现象的感知阶段,并没有上升到理性阶段,还不能证明我们已经获得了真理性认识。
其实,搞清楚事物的真相,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在客观世界中,真相与假象是常常混淆着的,以至于人们在观察事物的过程中,真假难分:在实际生活中,甚至可能出现真假颠倒的情况;有的时候,真相与假象常常是并存着的情况——真中有假、假中有真,更增加了人们分辨真假的难度。在对人本身的认识上,看清一个人的真面目很难,这主要因为人性极端复杂多变。正如一个西方谚语说:“人是什么?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野兽。”
揭示事物的真相有难度,除了自然原因之外,还有社会原因。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在一些人认为是利害相关的问题上,把问题的真相宣示出来并不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人们为了揭示事物的真相,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阻碍或者刁难,有时,还要付出惨痛的代价。哥白尼提出日心说,遭到了当时罗马教廷的强烈反对,认为这一理论违背了圣经的教义。哥白尼坚持自己的观点,被判处火刑,不过,科学已经证明,真理是在哥白尼这一边,可见,在寻找真理的这一步中,即为了充分地揭示出事物的真相,必须要拿出勇气,甚至还要有一种个人牺牲精神。
虽然揭示真相是有难度的,但是真相毕竟会被揭示。真相之所以必然会被揭示,是因为人们通过揭示事物的真相,进而认识真理。这个过程中,认识主体即人的素质起决定作用。作为认识主体的人,首先应该是一个真实的自我。所谓真实的自我就是能够勇于正视自己,正视自己的本来面目。只有那些勇于正视自己的人,才能更好地揭示真实的客观世界,才能够真正把握关于客观世界的真理。我们还应该怀着一颗纯真的心,勇于说真话,把揭示真相看作理所当然的事情。
(摘编自宋惠昌《求真的哲学:真相与真理》)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事物的真相往往难以琢磨而且很难实现,但是并不代表真相是可望不可即的。
B.融贯说从属于符合论,以符合论为核心,融贯说如果要成立,必须依靠符合论。
C.“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野兽”说明人性极端复杂,要看清人的真面目难度很大。
D.人作为揭示真相、认识真理的主体,既要勇于正视自我,又要怀着一颗纯真的心。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一艘船泊在码头上”这一命题是假的,说明现实中只有一个空空的码头存在,而没有一艘船停泊在那里。
B.本体真相反映的是事物的客观现实情况,而逻辑真相是建立在本体真相基础之上的主观判断,本体真相比逻辑真相更可靠。
C.现实生活中,揭示真相常会遇到各种阻碍,甚至要付出惨痛代价,但只有勇敢地揭示真相,我们才有可能获得真理性认识。
D.虽然揭示真相有难度,但真相必然会被揭示,因为我们把揭示事物的真相看作是理所当然的,需要通过揭示真相来认识真理。
3.下列选项中不可以作为材料二第二段观点的论据的一项是( )
A.杨贵妃很美吗?在唐朝时期的审美观下,人们认为杨贵妃很美,但是在当代人的审美观下,我们也许不再认为她是美的。
B.太阳和地球之间的距离在一天内的变化微乎其微,而《两小儿辩日》中,一孩童却认为太阳初升时离地球近而正午时离地球远。
C.在许多人眼中,“新闻”一度成为“事实”的同义代名词,然而实际上,“虚假新闻”一直困扰着我们。
D.叶尾壁虎有着枯叶一样的条纹和叶状的尾巴,能够将自己完美地融入周围环境中,乍看上去就像一片在秋风中枯萎的树叶。
4.围绕“真相”这一论题,两则材料论述的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简要概括。
5.阅读下面安徒生《皇帝的新装》中的情节,简要分析这一情节印证了两则材料中的哪些观点。
皇帝就在那个富丽的华盖下游行起来了。站在街上和窗子里的人都说:“乖乖!皇上的新装真是漂亮!他上衣下面的后裙是多么美丽!这件衣服真合他的身材!”谁也不愿意让人知道自己什么也看不见,因为这样就会显出自己不称职,或是太愚蠢。“可是他什么衣服也没穿呀!”一个小孩子最后叫了出来。“上帝哟,你听这个天真的声音!”爸爸说。于是大家把这孩子讲的话私下里低声地传播开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父亲
梁晓声
父亲第一次对我发脾气,就给我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印象。一个惯于欺负弱小的大孩子,用碎玻璃在我刚穿到身上的新衣服背后划了两道口子。父亲不容我分说,狠狠打了我一记耳光。我没哭。没敢哭,却委屈极了,三天没说话。在拥挤着七口人的不足十六平方米的空间内,生活绝不会因为四个孩子中的一个三天没话而变得异常。全家都没注意我三天没说话。
第四天,在学校,在课堂,老师点名,要我站起来读课文。那是一篇我早已读熟了的课文。我站起来后,许久未开口。“你怎么了?你为什么不开口读?”老师生气了,脸都气红了。
我哇的一声大哭起来。
从此,我们小学二年级三班,少了一名老师喜爱的“领读生”,多了一个“结巴磕子”。我,从此失掉了一个孩子的自尊心……
母亲属羊,也像羊那么驯顺,完全被父亲所“统治”。中国底层家庭的主妇,对困窘生活的适应力和耐受力是极可敬的,她们期望孩子长大成人后都有出息。
关于“出息”,父亲是有他独到理解的。
一天,吃饭的时候,我喝光了一碗苞谷面粥,端着碗又要去盛,瞥见父亲在瞪我。我胆怯了,犹犹豫豫地站在粥盆旁。父亲却鼓励我:“盛呀,再吃一碗!”见我只盛了半碗,又说:“盛满!”接着,用筷子指着哥哥和两个弟弟,异常严肃地说;“你们都要能吃!能吃,才长力气!你们眼下靠我的力气吃饭,将来,你们都是要靠自己的力气吃饭的!”
父亲脸上呈现出一种真实的慈祥。我将那满满一大碗苞谷面粥喝下去了。还强吃掉半个窝窝头。为了报答父亲,报答他脸上那种稀罕的慈祥和光彩。
“老梁家的孩子,一个个都像小狼崽子似的。窝窝头,苞谷面粥,咸菜疙瘩,瞧一顿顿吃得多欢,吃得多馋人哟!”这是邻居对我们家的唯一羡慕之处。父亲引以为豪。
我十岁那年,父亲随东北建筑工程公司支援大西北去了。父亲离家不久,爷爷死了。爷爷死后不久,妹妹出生了。妹妹出生不久,母亲病了。医生说,因为母亲生病,妹妹不能吃母亲的奶。哥哥已上中学,每天给母亲熬药,指挥我们将家庭乐章继续下去。我每天给妹妹打牛奶,在母亲的言传下,用奶瓶喂妹妹。我极希望自己有一个姐姐。母亲曾为我生育过一个姐姐。然而我未见过姐姐长的什么样,她不满三岁就病死了。
父亲第一次探家,是在春节前夕。父亲攒了三百多元钱,还了母亲的债,剩下一百多元。
“你是怎么过的日子?啊?我每封信都叮嘱你,可你还是借了这么多债!你带着孩子们这么个过法,我养活得起吗?”父亲对母亲吼。他坐在炕沿上,当着我们的面,粗糙的大手掌将炕沿拍得啪啪响。
母亲默默听着,一声不吭。
“爸爸,您要责骂,就责骂我们吧!不过我们没乱花过一分钱。”哥哥不平地替母亲辩护。
我将书包捧到父亲面前,兜底儿朝炕上一倒,倒出了正反两面都写满字的作业本,几截手指般长的铅笔头。我瞪着父亲,无言地向父亲申明:我们并没乱花过一分钱。
“你们这是干什么?越大越不懂事了!”母亲严厉地训斥我们。
父亲侧过脸,低下头,不再吼什么。许久,他终于长叹了一声。那是我第一次听到父亲叹气。我心中倏然对父亲产生了一种怜悯。
第二天,父亲带领我们到商店去,给我们兄弟四个每人买了一件新衣服,也给母亲买了一件平绒上衣……
父亲第二次探家,是在三年自然灾害期间。
“错了,我是大错特错了……”一一细瞧着我们几个孩子因吃野菜而浮肿不堪的青黄色的脸,父亲一迭连声说他错了。
“你说你什么事错了?”母亲小心翼翼地问。
父亲用很低沉的声音回答:“也许我十二岁那一年就不该闯关东……猜想,如今老家的日子兴许会比城市的日子好过些?就是吃野菜,老家能吃的野菜也多啊……”
父亲要回老家看看。要是老家的日子比城市的日子好过些,他就将决定带领母亲和我们五个孩子回老家,不再当建筑工人,重当农民。
老家之行,印象是凄凉的。故乡的野菜,还塞不饱故乡人的胃。我和父亲路途上没吃完的两掺面馒头,在故乡人眼中,是上等的点心。父亲和我,被故乡一种饥饿的氛围所促使,竟忘乎所以地扮演起“衣锦还乡”的角色来。父亲攒下的三百多元钱,除了路费,东家给五元,西家给十元,以“见面礼”的方式,差不多全救济了故乡人。我和父亲带了一小包花生米和几斤地瓜干离开了故乡……
到家后,父亲开口对母亲说的第一句话是:“孩子他妈,我把钱抖擞光了!你别生气,我再攒……”
这是我第一次听到父亲用内疚的语调对母亲说话。
母亲淡淡一笑:“我生啥气呀!你离开老家后,从没回去过,也该回去看看嘛!”仿佛她对那花光了的三百多元钱毫不在乎。但我看见,母亲背转身时,眼泪却从眼角溢出,滴落在衣襟上。
那一夜,父亲翻身不止,长叹接短叹。
两天后,父亲提前回大西北去了。假期内的劳动日是发双份工资的……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用“七口人”“十六平方米”“四个孩子”等多个表数字的词语,写出了“我”在苦难生活中的窘境。
B.母亲在文中虽然着墨不多,看起来无足轻重,却能让人看到了无数底层母亲的温顺忍让以及深明大义。
C.父亲和孩子们一样反对母亲在家生活时举债、乱花钱,这与父亲回老家时乱花钱摆阔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D.全文用多个看似不关联的片断,将人物串联起来,再现多样的生活场景,构成了特定时代的立体生活图。
7.关于文中画横线的两个段落,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盛满”两个字短促有力,“!”充满气势,表现父亲在我们家中的绝对统治地位。
B.鼓励多吃饭多长力气,才能自己养活自己,写出了普通人对“出息”的朴素认识。
C.父亲连声说自己错了,错在自己十二岁那一年不该闯关东,或许如今日子好过些。
D.无论是强势严肃,还是一脸沮丧、连连自责,父亲都是位心中装有子女的好父亲。
8.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我心中倏然对父亲产生了一种怜悯”,请概括“产生了一种怜悯”的原因。
9.梁晓声的作品表现了“平凡人面对生存艰辛时生发出的斗志”,你认为本文是否做到了这一点?请结合父亲形象具体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古者先王尽力于亲民,加事于明法。彼法明,则忠臣劝;罚必,则邪臣止。忠劝邪止而地广主尊者,秦是也。群臣朋党比周,以隐正道,行私曲而地削主卑者,山东是也。乱弱者亡,人之性也;治强者王,古之道也。越王勾践恃大朋之龟①与吴战而不胜,身臣入宦于吴反国弃龟明法亲民以报吴则夫差为擒。故恃鬼神者慢于法,恃诸侯者危其国。曹恃齐而不听宋,齐攻荆而宋灭曹。荆恃吴而不听齐,越伐吴而齐灭荆。许恃荆而不听魏,荆攻宋而魏灭许。郑恃魏而不听韩,魏攻荆而韩灭郑。今者韩国小而恃大国,主慢而听秦、魏,恃齐、荆为用,而小国愈亡。故恃人不足以广壤,而韩不见也。荆为攻魏而加兵许、鄢,齐攻任、扈而削魏:不足以存韩,而韩弗知也。此皆不明其法禁以治其国,恃外以灭其社稷者也。
臣故曰:明于治之数,则国虽小,富;赏罚敬信,民虽寡,强。赏罚无度,国虽大,兵弱者,地非其地、民非其民也。无地无民,尧、舜不能以王,三代不能以强。人主又以过予,人臣又以徒取。舍法律而言先王明君之功者,上任之以国。臣故曰:是愿古之功,以古之赏赏今之人也;主以是过予,而臣以此徒取矣。主过予,则臣偷幸;臣徒取,则功不尊。无功者受赏,则财匮而民望;财匮而民望,则民不尽力矣。故用赏过者失民,用刑过者民不畏。有赏不足以劝,有刑不足以禁,则国虽大,必危。故曰:小知不可使谋事,小忠不可使主法。
(节选自《韩非子·饰邪》,有删改)
材料二: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节选自《老子》第六十四章,有删改)
【注】①大朋之龟:又称“十朋之龟”,指用以占吉凶、决疑难的十类龟,古人视为大宝。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纸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身臣入A宦于吴B反国弃龟C明法D亲民E以报吴F则夫差为擒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山东”在文中是指崤山以东的各诸侯国,与今天“山东”的意思不同。
B.“恃诸侯者危其国”中的“其”与《兼爱》中“大夫各爱其家”的“其”用法相同。
C.“财匮而民望”中的“民望”与现代汉语“众望所归”的“众望”意思相同。
D.“其安易持”中的“安”与《大学之道》中“静而后能安”的“安”用法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认为治理国家而迷信龟卜占筮、依恃大国或赏罚失当等做法,都是治国邪术,法治大敌。
B.材料一认为对那些不顾法律而只谈论先王明君功绩的人,如果君主把国事委托给他,会导致赏罚不当。
C.材料一用对比、举例的方法论证君主治国的经验教训;材料二用比喻、对比论证的方法揭示圣人治民之道。
D.材料二运用“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所表达的观点与《劝学》中“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谋而合。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彼法明,则忠臣劝;罚必,则邪臣止。
(2)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
14.在治国理政的理念上,老子和韩非子有何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并谈谈你的看法。
三、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江城子①
苏轼
前瞻马耳九仙山②,碧连天,晚云闲。城上高台、真个是超然。莫使匆匆云雨散,今夜里,月婵娟。
小溪鸥鹭静联拳,去翩翩,点轻烟。人事凄凉、回首便他年。莫忘使君③歌笑处,垂柳下,矮槐前。
【注】①宋神宗熙宁九年十月,苏轼在密州获悉自己又将调任他处,遂登上超然台写下此词。②马耳、九仙:均为山名,都在密州诸城县西南。③使君:文中指的是作者自己。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阕写山与天相连,景象阔大,再写词人登台所感,表现出超然心态。
B.下阕描写鸥鹭运用以动衬静手法,以鸥鹭的翩飞来反衬月色下环境之安静。
C.尾句以景结情,希望大家不要忘记词人曾在“垂柳下,矮槐前”留下欢声笑语。
D.整首词描写了词人月夜所见所想之景,极富画面感,并借此抒发了个人情怀。
16.本词和《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都写到“凄凉”,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补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习近平主席曾引用《论语·泰伯》里的一句话向全国各族各界青年和广大海外中华青年说道:“,。”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人民的幸福,是当代中国青年必须和必将承担的重任。
(2)《将进酒》以曹植痛饮为例,呼应只有饮者留其名,表现自我忧愤不平的句子是:“,。”
(3)《红楼梦》里林黛玉在《葬花吟》里写到“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黛玉悲泣春花,悲哀命运,《葬花吟》也是她的墓志铭。而借花来表达悲凉的情感,在唐诗宋词里多次出现,例如:“,。”
五、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这“今”“昔”之间,包含诗人多少的渴望,多少的遗憾和无奈啊!好在,多年夙愿,今朝得偿。他看到了浩瀚的洞庭湖把吴楚两地生生地分隔开来,看到了整个天地仿佛在湖中日夜浮动。这么浩瀚壮美的景象,真不枉老杜这么多年的等待。这应该是多么激动人心的事啊!但这份“激动”只是属于我们A的臆想。深味诗句,我们会发现,诗人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兴奋和喜悦,(甲),是他对人生的无限感慨。你看,这一“浮”字既可使人想到此处别有的壮阔,又能使人透过壮阔的表象窥探诗人内心无以言说的惶恐——诗人站在岳阳楼上也想到了战乱,想到了整个宇宙的失衡,而诗人身处这动荡不安的失衡的天地间,又能有多少登临之喜呢!
亲朋好友音信全无,自己又年老多病,只有一只孤零零的小舟陪伴自己。在这寥廓的空间下,就这样立着一位渺小的诗人。时局持续动荡,自己就这样被裹挟着,无奈地颠沛流离。“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这就是诗人最真实的写照啊!那么,诗人为自己的渺小和老病孤愁而感伤了吗?我们不妨反向思考一下:现在的自己,没有亲人朋友的消息,但这也许是最好的消息;现在的自己,孤独多病,(乙)。所以,诗人不仅是在自哀,而是有着无尽的牵挂,他牵挂的是天下的黎民,更是亲人、朋友。所以,他站在岳阳楼上,遥望洞庭,想到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想到天下苍生如此不堪,怎能不B!
诗仙来此是散心的,豪放飘逸之态尽显;孟襄阳是来求功名的,看的是眼前景,想的是自身事;而杜甫是来寻梦的,寻自己的人生理想之梦,寻“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强国富民梦。杜甫虽不如李白洒脱,不如浩然悠闲,但他那种凝神思索的沉重感更让人钦佩。为什么杜甫一生凄凉、孤苦、沉重?因为他对国对民爱得深沉!
18.下列选项中破折号用法与原文相同的一项是( )
A.“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要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
B.“你的生日——四月十八日——每年我总记得。”
C.“卖——扇子啦!”
D.我那时并不知道这所谓的殖的是怎么一件东西——便是现在也没有知道。
19.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0.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流畅,不得改变原意。
21.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
22.孔子曰:“君子登高必赋。”登高则可望远,望远而致深思。古人登上高处产生的情思非常复杂,请另写一两句有关登高的诗句,并简要分析诗人为什么如此钟情于登临之感。
六、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作家毕飞宇说过,在人生前行过程中,你自己就是惯性的一部分。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广东省普宁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1.(3 分)A
  2.(3 分)C
  3.(3 分)A
  4.(6 分)材料一:侧重从逻辑层面剖析真相,阐述真相的两种形态(本体真相和逻辑真相)及其关系,强调本体真相是基础,还探讨判断逻辑真相的符合论与融贯说,指出融贯说依赖符合论且可能得出荒谬结论。材料二:着重于从认识过程探讨真相,论述揭示真相存在自然和社会层面的困难,强调揭示真相不等于获得真理性认识,同时说明因认识主体素质作用,真相最终会被揭示。
  5.(6 分)①众人的赞美是一种谎言,是有意欺瞒。这些人明知道皇帝新衣并不存在却违心赞美。②社会生活中,人们揭示真相时会遇到各种阻碍、刁难。赞美皇帝新衣的人们担心显出自己不称职、愚蠢而选择说谎。③真相最终会被揭示。材料二指出,尽管揭示真相的过程可能会遭遇困难,但真相终将大白于天下。在这个故事中,真相最终由一个孩子揭示了皇帝的裸体,证明了即使是最显而易见的事实也可能被掩盖,但终究会有揭露的一天。④怀有纯真之心,勇于说真话的人更能够揭示真相。童话中的小孩有一颗纯真的心,能够正视现实,勇于说真话。
  6.(3 分)C
  7.(3 分)A
  8.(4 分)“我” 怜悯父亲是因为在看到父亲面对家庭经济困境无奈叹息后,体会到他内心的压力和责任,以及他为了生计和养家付出的艰辛,逐渐了解父亲内心的脆弱和无助。
  9.(6 分)本文做到了这一点,通过父亲的形象展现了平凡人在艰难环境中生发的斗志。①父亲为了养家糊口在外地辛苦工作,始终努力为家庭提供更好的生活,体现了他的勤劳和责任感。②他鼓励孩子多吃来增强体力,认为一个人要有力气才能养活自己,体现了一种务实的生活态度。③同时,父亲在经济困难时努力工作,在节假日加班以增加收入,面对家庭变故时内疚不安,主动承担责任,这种积极的态度和担当精神正是面对生活挑战的斗志表现。
  10.(3 分)BCF
  11.(3 分)C
  12.(3 分)D
  13.(8 分)(1)他们的法度彰明了,忠臣就能自我勉励;刑罚坚决了,奸臣就停止作恶。(2)所以圣人想要常人所不想要的,不珍爱难得的货品,学习常人所不学习的,补救众人所犯的过错。
  14.(6 分)①韩非子主张治国理政应当彰明法度(赏罚符合法度)。②老子则主张无为,顺应自然规律不妄为。③(我认为应当)道法结合。既要遵循自然规律,又要让治国理政有法可依。
  15.(3 分)B
  16.(6 分)①本词中 “凄凉” 主要表达的是对即将离开密州的感慨和对过去美好时光的留恋,以及面对宦海沉浮、物是人非、时光易逝的感叹。②《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 “凄凉” 主要表达的是满腹心酸无处诉说的感伤以及因对亡妻的无比思念而肝肠寸断的感情。
  17.(6 分)(1)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2)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3)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18.(3 分)B
  19.(4 分)A. 一厢情愿 B. 潸然泪下(泫然泣下 / 涕泗横流)
  20.(4 分)所以,诗人不是在自哀,而是有着无尽的牵挂,他牵挂的是亲人、朋友,更是天下的黎民。
  21.(4 分)甲:更多的是他对国对民的忧虑 乙:幸好还有一只小舟相伴
  22.(4 分)示例:①“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一个 “空” 字,强调时间上的渺远,诗人借登临黄鹤楼表达了漂泊在外,内心的孤独、寂寞之情。②“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天地之 “悠悠” 和人的 “独” 相对比,诗人登幽州台而感受到天地的广阔和宇宙的永恒。③诗人通过登临行为,不仅能够体验到身心上的变化和视觉角度的转变,还能够通过诗歌表达出对国家、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思考。
  23.(60 分)略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古代的先王尽力于亲近民众,从事于彰明法度。他们的法度彰明了,忠臣就能自我勉励;刑罚坚决了,奸臣就停止作恶。忠臣自我勉励,奸臣停止作恶而国土得到拓展,君主因此尊贵,秦国就是这样的。群臣拉帮结伙,紧密勾结来破坏法治,谋私营利因而使国土削弱,君主卑下,崤山以东的六国就是这样的。混乱弱小的国家就衰亡,这是人事的常规;社会安定而强盛的国家就称霸天下,这是自古以来的道理。越王勾践依仗贵重的龟甲占卜来与吴国打仗而不能取胜,自己做俘虏到吴国去服贱役,回国以后抛弃龟卜,彰明法度亲近民众以报复吴国,结果吴王夫差被他活捉。所以依仗鬼神保佑的就会忽视法治,依仗别的诸侯国的就会危害自己的国家。曹国依仗齐国而不听从宋国,齐国进攻楚国的时候宋国便灭掉了曹国。荆国依仗吴国而不听从齐国,赵国攻打吴国的时候齐国消灭了荆国。许国依仗楚国而不听从魏国,楚国进攻宋国的时候魏国便灭掉了许国。郑国依仗魏国而不听从韩国,魏国攻打楚国的时候韩国就消灭了郑国。现在韩国弱小而依仗大国,君主不重视法治而听从秦国、魏国,依仗齐国、楚国可以利用,而使韩国越来越衰亡。所以依仗别人不能拓广自己的疆土,但韩国看不到这一点。楚国为了进攻魏国而对许、鄢用兵,齐国进攻任、扈而侵夺魏地;但这些都不足以保存韩国,而韩国不明白这一点。这些都是不彰明法律禁令来治理自己的国家,依仗国外的势力而使自己的国家灭亡的例子。
我所以说:认识到治理国家的法术,那么国家虽然小,可以富足;赏罚谨慎而诚信,民众虽然少,国家可以强盛。赏罚没有准则,国家虽广大,但军队弱小,那么土地可能会不属于自己、民众也会不属于自己。没有了土地和民众,尧、舜也不能统治天下,夏、商、周三个朝代也不能强盛。君主又错误地给予奖励,臣民又白白地取得赏赐。那些置国法于不顾而谈论先王明君功绩的人,君主却把国事委托给他。我所以说:这是指望古代君主那样的功绩,用古代君主给臣下的奖赏赏赐给今天的人;君主用这种形式错误地给予奖赏,臣下用这种形式白白地取得赏赐。君主错误地给予奖赏,臣下就会抱有侥幸心理,臣下白白地取得了奖赏,那么功劳就不显得尊贵。没有功劳的人受到奖赏,国家的财力就会匮乏而民众就会埋怨;国家财力匮乏而民众埋怨,那么民众就不会为君主尽力了。所以使用奖赏错误就会失去民众,使用刑罚太滥民众就不再害怕。有奖赏不能起到鼓励作用,有刑罚不能起到禁止的作用,那么一个国家即使强大,也一定会危险。所以说:一点小聪明不可以去谋划事情,只对私人效忠的人不能让他掌管法制。
材料二:
事物安然未生变的时候容易持守,问题还没有显露迹象的时候容易解决。事物脆弱的时候容易分离,事物细微的时候容易散失。要在事情未发生时就做,要在祸乱没有产生以前就处理妥当。合抱的大树,是从细小的萌芽生长起来的;九层的高台,是从一筐筐泥土建筑起来的;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举步走出来的。动手去做的就会坏事,有所把持的就会失去。所以圣人不求有所作为,因此不会败事;不执意把持,因此不会丧失。一般人做事,常在接近成功时遭致失败。审慎面对事情的终结,一如开始时那样,就不会失败。所以圣人想要常人所不想要的,不珍爱难得的货品,学习常人所不学习的,补救众人所犯的过错,以辅助万物的自然变化而不加以干预。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