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平市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高二年级期末质量检测
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10页。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在答题卡规定的地方填写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考生要认真核对答题卡上粘贴的条形码的“准考证号、姓名”。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课内基础知识(9分)
1. 下列选项中对加点字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 )
A. 君子喻于义(知晓)非抗于九国之师也(匹敌)
天下归仁焉(回归)强行者有志(勤勉)
B. 明明德(彰明)恶得不禁恶而劝爱(鼓励)
以致天下之士(招致)博闻强志(记)
C. 平伐其功(自夸)其文约,其辞微(简略)
汉天子我丈人行也(辈)乃幽武至大窖中(囚禁)
D. 举类迩而见义远(事物)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推其根本)
单于益骄(渐渐)及卫律所将降者(打算)
2. 下列选项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
A. 客得之,以说吴王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
B. 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
C.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其“恕”乎
D. 有四端而自谓不能者信而见疑
3. 按照文言句式特点分类,下列句子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此亦天下之所谓乱也 ②子自爱,不爱父 ③为降虏于蛮夷
④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⑤此三者,吾遗恨也⑥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⑦为天下笑 ⑧当察乱何自起⑨皆为陛下所成就
⑩子卿尚复谁为乎
A. ①⑤/②⑧⑩/③④⑦/⑥/⑨ B. ①②⑤/③⑧/④⑦/⑥⑩/⑨
C. ①⑤/②⑧⑩/③④/⑥/⑦⑨ D. ①②⑤/⑧⑩/③④/⑥/⑦⑨
二、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古典时代,“述”的精神是文学的基本精神,所谓“文以载道”,就是承认在我们的书写之上和之中,有一个更高更大的“道”,我们的“作”不过是在“述”道。这是谦虚,也是大骄傲。孔子所做的事也不过是披阅增删,孔子就是一个伟大的编者、述者。孔夫子“述而不作”,这是因为,孔夫子觉得,面对自然大化,面对人间万象,面对先人的智慧,我们只能谦卑地做一个“述者”。
这件事到了现代就不一样了,“作者”完全是一个现代概念,“作者”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因为独一无二的自我必须通过作品实现和展开。他是在创造,这时就没有什么编和述了。创造的目的是为了证明:我们确实有一个了不起的、独一无二的自我。
但是,我们现在又进入了一个特别有意思的时代。在过去,成为一个作者、写一本书,是一件了不起的事;但是现在,刷一刷微博,看看朋友圈,你就会发现,其实每一个人都成了作者,每个人都觉得:我有一个独一无二的“自我”,要天天展开,要言说、表达和创造。但有时我也会想,我们真的有那么多来自自我的东西需要表达吗?我们真的有那么独特以至于不说不足以平天下?我们以为自己是作者,是不是此处应该念平声,我们其实只是“作”者?
“凤凰”是一定要飞的。凤凰于飞,翙翙其羽,在飞起来的凤凰身上,羽毛五色斑斓。在座的都是凤凰头顶上的毛,而我希望自己能够做凤凰尾巴上的一根羽毛,同时,在凤凰的不老中想象自己的不老。
但不老也是不可能的,我们的身体终究都会老去,我们的那点浮名也会变老,直至烟消云散;只有山河、岁月,这个壮阔的人间,才会真正地、永远地不老。
2021年10月22日于凤凰文学之夜
(摘编自李敬泽《做一个满怀敬畏的“述者”》)
材料二:
这是一个属于写作者的夜晚。这个夜晚是美好的,但是,乌云蔽白日,飘风起远山,在座的所有人,我们这些作者、译者、编者,我们可能都还没有意识到,这美好的夜晚正被动荡的不确定性所笼罩。今晚,在这里还有一个不在场的在场者,它正在威胁着我们,撼动我们的根基,它的名字叫ChatGPT。这个超级AI,它隐藏在科学话语的云雾里,云里雾里,恍兮惚兮,它吞咽无数自然语言的材料,万里长鲸吞吐,它的胃口真是好啊,理论上,它能够飞快地把自有人类以来的所有文本吞咽下去、消化干净,它疯狂地学习,机关算尽太聪明,它要算尽人类话语的所有机关。
——现在都安静了。别这样,不要这么沉重这么凝重,把杯子端起来,把筷子拿起来,让我们享受这美好的晚餐,我向你们保证,这不会是“最后的晚餐”,不仅仅是因为AI还没有长大、还没有毕业,更重要的是,在我看来,这个不能和我们一起用餐的AI有一个根本的弱点,这个弱点就是,它不需要吃饭、不能吃饭。它没有身体,没有这个有限的、终究会死的身体。这永生的神仙,它的真正问题是,没有生之快乐,也没有生之痛苦。尽管它的语料来自人类,它与人的身体和生命终究是隔绝的,今天的晚餐和我们的身体、我们的生命在它那里仅仅是一个复杂的语言游戏。
我记得,在上一个的凤凰文学之夜,我曾经谈论过“作者”与“述者”,我宣称我宁可成为一个“述者”。但正如余华和王安忆在比较人与超级AI时所说,人是会犯错的,人在急剧变化的语境中发言,不得不随时踩刹车、转赛道,自我打脸。没想到啊,仅仅过了一年多,我就得调过头来强调作者的重要性,我不得不告诉自己,必须全力以赴成为作者。
必须回到“作者”的本意:他是创造者,他抵抗虚无,他在空无中确认有,他的信念是“惟陈言之务去”,而超级AI,它的底层逻辑是“无一字无来历”,在文学艺术的意义上,它注定无可救药地平庸。我毫不怀疑,在很多情况下与超级AI合作将会成为文本生产的常态,比如在那种需要征用成规、惯例,推演现成的类型和模式的地方。在这些地方,语言不是奔向未知的荒野,而是在一条高速路上奔驰,我们当然知道这条路的起点和终点,那么为什么不把它交给自动驾驶?但是,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超级AI重新界定着创造、重新界定着创造性的写作,超级AI时代的创作一定是冲出护栏、另辟赛道的写作。我甚至想象,今后的批评家会把超级AI作为批评基准,以此去衡量作品的价值,掉进AI赛道里的,就不是艺术品而是工业品,而当AI不知所措时,人的创造时刻开始了。
人的自然语言、人的文学,从根本上是为了保持和延伸人与人的关系、人与世界的关系。当我们读杜甫的诗,我们知道他是杜甫,是另一个人,带着他的悲辛、苍劲和宽阔站在我们面前,我们在这个人身上感受、勘探我们自身的可能和不可能。我们注视着梵高,我们确信如此眩目的色彩并非数字选择的结果,而是一个人生命的风暴,这风暴将裹挟我们。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和传统的关系、和已有的全部文本的关系不是一个知识问题,不是数据的检索和生成问题,而是我们作为有限的个体,以有限的生命去阅读、学习、体认、选择。我们每个人都是传统的“道成肉身”,把自己从传统中转化出来、发明出来、创造出来,成为那个坚实的、超级AI所消化不了的、最个别和最普遍的“物”。
2023年3月17日于凤凰文学之夜
(摘编自李敬泽《语言主权与作者的存亡》)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承认“道”高于书写,这是谦虚的表现,同时,在书写的过程中,尽可能地以文载道,这又值得骄傲。
B. 微博、朋友圈等互联网平台所生产的“自我”,因为数量过多,容易重复,所以不会是真正的“独一无二”。
C. 超级AI可帮助人类写一些类型化、模式化的作品,但在演讲者看来,这些作品注定平庸且无法取得质的突破。
D. 面对文艺作品,人类能够以有限的生命去阅读、学习、体认、选择,这是超级AI所无法企及的。
5.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创造者追求的是实现和展开独一无二的自我,他的作品不能有编和述的成分。
B. 超级AI即使发展到足够成熟的地步,也不会与人的身体和生命产生直接关联。
C. 在急剧变化的语境中,人会犯错,但这错误也有可能蕴含着突破成规的转机。
D. 如果以超级AI为基准去衡量作品的价值,那么很多传统作品的地位将有所改变。
6. 以下关于人工智能的言论,最接近演讲者看法的一项是( )
A. 人工智能最强大的用途将来自与人类智能相结合,而不是作为人类智能的替代。
B. ChatGPT的出现是“量变到质变”,是算法、算力、数据积累了很多年的结果。
C. AI是一种工具,而工具要为人服务,但是当人过度沉迷其中,人就会成了工具。
D. 未来更难得的,不是AI带来的效率世界,而是一个拥有独特价值和意义的世界。
7. 对于是否“成为作者”这个问题,李敬泽在两次演讲中给出了不同的答案,两个答案的背后分别有着怎样的演讲目的?请根据材料简要分析。
8. 演讲场合是影响演讲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李敬泽是如何利用“凤凰文学之夜”这一演讲场合中的元素为演讲添彩的?请根据材料简要分析。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咆哮了的土地(节选)
蒋光慈
这乡间依旧是旧日的乡间。
靠着山丘,傍着河湾,零星散布着小的茅屋,大的村庄,在金黄色的夕阳的光辉中,依旧是没有改变一年以前的形象。炊烟随着牧歌的声浪而慢慢地飞腾起来,仿佛是从土地中所发泄出来的伟大的怨气一样,那怨气一年复一年地,一日复一日地,总是毫无声息地消散于广漠的太空里。乌鸦成群地翱翔着,叫鸣着,宛然如报告黄昏的来临,或是留恋那夕阳的西落。那树林葳蕤的处所,隐隐地露出一座楼阁的屋顶,那景象仿佛是这乡间的圣地,而在它周围的这些小的茅屋,大的村庄,不过是穷苦的窝巢而已。
一切都仍旧,一切都没有改变……
但是,这乡间又不是旧日的乡间了。
在什么隐隐的深处,开始潜流着不稳的水浪。在偶尔的,最近差不多是寻常的居民的谈话中,飞动着一些生疏的,然而同时又是使大家感觉异常有兴趣的字句:“革命军”……“减租”……“土地革命”……“打倒土豪劣绅”……这些字句是从离此乡间不远的城市中带来的,在那里听说革命军快要到来,或者革命军已经到来了。
年老的乡人们听到了这些消息,也很对之注意,然而是别种想法:革命?为什么要革命?
世道又大变了!……年轻的乡人们却与他们的前辈正相反。这些消息好象有什么魔力也似的,使他们不但暗暗地活跃起来,而且很迫切地希望着,似乎他们将要从“革命军”的身上得到一些什么东西,又似乎他们快要赶赴欢娱的筵席,在这筵席上,他们将痛痛快快地卸下自己肩上的历年积着的重担,而畅饮那一种为他们所渴望的,然而为他们所尚不知道是什么滋味的美酒。
他们,年轻的人们,相互地询问道:
“快了罢?”
“快了,快要到了。……”
从问话的人的口中冒出“快了罢?”几个字来,这可听得出他是怎样热烈地希望着那一种所谓“快了”的东西。从回答者的口中冒出“快要到了……”的声音,令人又可感觉到他是在怎样地得意。大家说完了话,或是在继续的谈话中,如果谈话的场所是在田野里,那他们便免不了地要向那树林葳蕤的处所,那高耸的楼房的屋顶默默地望着,或是很带仇意地溜几眼。
在那里住着这一乡间的主人,这一乡间的田地大半都是属于他的。在不久以前,乡人们,这其间年轻的当然也在内,经过那一座伟大的楼房的旁边时,总不禁都要升起一种羡慕而敬佩的心情:“住着这一种房子才是有福气的,才不愧为人一世呵!……”但是在这一年来,他们的这种心情逐渐地减少了,好象有一种什么力量在主宰着也似的。尤其是在最近,青年人的心理变化得异常的快,对于那座巍然的楼房不但不加敬慕,而且仇恨了。他们在田野间所受着的风雨的欺凌,在家庭中所过着的穷苦的生活,仿佛这些,他们很模糊地意识到,都是不公道的,不合理的,而这些罪源都是来自那树林葳蕤的处所……
在最近的半月内:自从矿工张进德回到乡间之后,这一种不稳的空气更加激荡了。他随身带回来一些新的思想,新的言语,在青年们中间偷偷地传布着,大部分的青年们都受了他的鼓动。他所说的一切,就好象兴奋的药剂一样,把青年们都兴奋起来了。他说,现在是革命的时代了,农民们应当起来……他说,地主的,例如李敬斋的钱财,田地,都是农民为他挣出来的,现在农民应当将自己的东西收回来……这是一种如何骇人听闻的思想!然而青年们却庆幸地将它接受了。
青年们知道张进德是一个诚实而精明强干的人,对于他都怀着敬意。半年以前,当他从矿山回里看他的病了的母亲的时候,他还是一个很没有什么惊奇的思想的矿工,向青年们所叙诉着的,也不过是一些琐碎的关于矿山上的事。但是在这一次的回来,他差不多变成另一个人了。在一般青年的眼光中,他简直是“百事通”,他简直是他们的唯一的指导者。青年们感觉自己的眼睛,自己的心,在此以前被一种什么东西所蒙蔽住了,而现在他,张进德,忽然将这一种蒙蔽的障幕揭去了,使他们开始照着别种样子看待世界,思想着他们眼前的事物。他们宛然如梦醒了一样,突然看清了这世界是不合理的世界,而他们的生活应当变成为别一种的生活。
(有删改)
9.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依旧是旧日的乡间”到“又不是旧日的乡间了”,表明革命运动的思想给乡村带来了变化。
B. 年老的乡人们对革命怀有忐忑、迷茫,甚至有些畏惧的心理,体现了他们对革命缺乏充分的认识。
C. 乡人对代表圣地的“屋顶”的态度,由敬慕到带有仇意,再到仇恨,这一变化表明了他们信仰的崩塌。
D. “他们宛然如梦醒了一样,突然看清了这世界是不合理的世界”体现了青年们在革命思想上的觉醒。
10.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本开头对村庄环境的描写,营造了田园牧歌般的祥和氛围,隐含作者对乡间传统生活的向往之情。
B. 第五段中“开始潜流着不稳的水浪”,喻指革命思想正在乡间暗暗萌生,让平静的乡村生活生出波澜。
C. 张进德以矿工身份回到乡间宣传革命思想,这一情节设置深化了革命发生社会背景,也突出了主题。
D. 文本叙写张进德思想变化的历程,使这一人物形象更加真实立体,体现了较强的现实主义风格。
11. 请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艺术效果。
12. 小说以“咆哮了的土地”为标题,有什么寓意?请简要分析。
三、古诗文阅读(39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夫天下之物,皆物也。而物有一节之可取,且不为世之所弃。可谓人而不如物乎?
盖顽如石而有攻玉之用,毒如蝮而有和药之需。粪其秽矣,施之肥田,则五谷赖之以秀实。灰既冷矣,俾之洗浣,则衣裳赖之以精洁。食龟之肉,甲可遗也,而人用之以占年;食鹅之肉,毛可弃也,峒民缝之以御腊。推而举之,类而推之,则天下无弃物矣。今人而见弃焉,特其自弃尔。
今人见弃而怨天尤人,岂理也哉!怨天者不勤,尤人者无志。反求诸己,卓然立其志,锐然策其功,视天下之物有一节之可取且不为世之所弃,岂以人而不如物乎!
今名卿士大夫之子孙,华其身,甘其食,谀其言,傲其物,遨游燕乐,不知身之所以耀润者,皆乃祖乃父勤劳刻苦也。饮芳泉而不知其源,饭香黍而不知其由,一旦时异事殊,失其故态,士焉而学之不及,农焉而劳之不堪,工焉而巧之不素,商焉而资之不给。当是时也,窘之以寒暑,艰之以衣食,妻垢其面,子衅其形。虽残杯冷汁,吃之而不惭;敝衣破履服之而无耻黯然而莫振者皆昔日之所为有以致之而然也。
吾见房杜平生勤苦,仅能立门户,遭不肖子弟荡覆殆尽,斯可鉴矣。又见河南马氏倚其富贵,骄奢淫佚,子孙为之燕乐而已,人间事业百不识一,当时号为酒囊饭袋。及世变运衰,饿死于沟壑不可数计,此又其大戒也。
为人孙者,当思祖德之勤劳;为人子者,当念父功之刻苦,孜孜汲汲,以成其事;兢兢业业,以立其志。人皆趋彼,我独守此;人皆迁之,我独不移。士其业者,必至于登名;农其业者,必至于积粟:工其业者,必至于作巧;商其业者,必至于盈资。若是,则于身不弃,于人无愧,祖父不失其贻谋,子孙不沦于困辱,永保其身,不亦宜乎!
(节选自朱熹《不自弃文》)
13. 材料三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敝衣破履A服之B而无耻C黯然D而莫振者E皆昔日之所为F有以G致之而然也。
14.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举,列举,与《屈原列传》“举世皆浊我独清”中的“举”意思相同。
B. 岂,难道,与《伶官传序》“岂独伶人也哉”中的“岂”意思相同。
C. 华,使……华丽,与《苏武传》“诚甘乐之”中的“甘”用法不同。
D. 饭,吃,与《赤壁赋》“顺流而东”中的“东”用法相同。
15.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鹅的毛羽本可以扔了,峒民却缝制来抵御腊月之寒,天下之物只要有一点可取之处,便不会被世间丢弃。
B. 在不为所用时,不要一味地怨天尤人,应努力求得自己的谅解,并树立志向,毅然决然地努力用功。
C. 唐代宰相房玄龄、杜如晦二人一生辛苦,仅能维持生计,却遭不肖子弟挥霍殆尽,世人应当以此为鉴。
D. 务农的要做到囤粮有余,经商的要争取有盈余的资金,如果能做到这样,他们的生计就能长久保全。
16.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粪其秽矣,施之肥田,则五谷赖之以秀实。
(2)不知身之所以耀润者,皆乃祖乃父勤劳刻苦也。
17. 成才需“有识”“有恒”,请根据最后一段谈谈二者的具体内涵。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雨霖铃·明皇幸西蜀①
李纲②
蛾眉修绿。正君王恩宠,曼舞丝竹。华清赐浴瑶甃,五家③会处,花盈山谷。百里遗簪堕珥,尽宝钿珠玉。听突骑、鼙鼓声喧,寂寞霓裳羽衣曲。
金舆远幸匆匆速。奈六军不发人争目。明眸皓齿难恋,肠断处、绣囊犹馥。剑阁峥嵘,何况铃声,带雨相续。谩留与、千古伤神,尽入生绡幅。
[注]①唐明皇在安史之乱时逃往蜀地,途中发生马嵬之变,赐死杨贵妃。②李纲(1083-1140),北宋末、南宋初抗金名臣。③五家:杨贵妃兄弟姐妹五家,皆显贵。
18. 下列对这首词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词从细节起笔,“蛾眉”一句描摹杨贵妃修长、黛绿的眉毛,凸显其娇美。
B. “寂寞霓裳羽衣曲”旨在刻画杨贵妃身穿华丽衣裳,却无人相伴的寂寞形象。
C. “剑阁”三句写景视听结合:眼前蜀道本已艰险,耳畔又相继传来雨声、铃声。
D. 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让后人唏嘘不已,成为后世绘画作品的表现题材。
19. 请简要概括本词的思想感情。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10分)
20.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历史课上,李老师引用《燕歌行并序》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描述士兵出生入死、将领纵情享乐的场景。
(2)唐太宗的“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与《论语·里仁》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都倡导我们应该从他人身上学习,以此来完善自身的品德修养。
(3)在《李凭箜篌引》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既以声摹声,又以形摹声,形象地描绘了音乐的美妙与变化。
(4)贾谊《过秦论》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展现了陈涉起义后,百姓积极追随的场面。
(5)“扁舟”是古诗词中一个意蕴丰富的意象,或寄寓漂泊异乡的愁绪,或承载悠然自得的心境,或表达归隐江湖的情怀,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语言文字运用(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类对“辣味”的反应,本质上是神经元中的热受体TRPV1等伤害性受体对辣椒中的辣椒素做出的响应。这种响应包括,让大脑感知到疼痛和热,从而开始毛孔扩张、血流加快、脸红流汗等一系列的生理反应。所以某种意义上确实可以说,我们所迷恋的“辣味”,(甲)。在演化过程中,热痛觉起的是预警的作用,回避疼痛才是生命的本能。譬如,通常情况下,触摸火焰时带来的热痛觉会触发保护性反射,让人及时把手缩回,而不是享受火焰灼伤手指。
可是,为什么人类会享受“吃辣”带来的疼痛,甚至会越来越上瘾呢?在心理学中,良性自虐假说可以用来解释人类对“辣”的嗜好。①这个假说认为,②当我们突然意识到,③原本让我们非常紧张的一个危险其实并不存在时,④就会在认知和身体本能的反应之间产生一个偏差,⑤这种偏差会导致让人愉快的兴奋感。在良性自虐假说的理论中,吃辣虽然带来了疼痛,但是这种疼痛本质上是可控的、安全的,换句话说,我们不会担心吃辣真的会让我们受伤,于是辣椒带来的疼痛、大汗淋漓、面红耳赤都成为了刺激的享受。
经常吃辣的人,身体怎么样呢?研究发现,每周食用辣味食物三次以上的人群中,高血压患病率显著低于每周仅吃一两次或不吃辣的人群。进一步按性别分析,辛辣食物或许能作为预防女性高血压的一种有效膳食干预手段。(乙),吃辣还可能降低心脏病和中风的发病率。
看完这些研究,喜欢吃辣的朋友是不是非常开心?但是要提醒大家,前提是没有油盐的影响。也就是说,吃辣虽好,但是油盐得少,比如麻辣香锅这类的就不建议常吃。此外,吃得过辣会刺激消化道,消化功能不良的人也要少吃。
21. 文中第二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22. 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3. 下列句子中的“大家”与文中加点的“大家”,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大家都知道,鲁镇是很有名的镇子,每逢过年,家家户户都会贴春联,放鞭炮,热闹非凡。(鲁迅《祝福》)
B. 在周公馆的客厅里,大家围坐在一起,谈论着家族的未来,气氛紧张而又压抑。(曹禺《雷雨》)
C. 贾母看着满屋子的儿孙,笑着说:“大家都要好好照顾自己,别让身体出了问题。”(曹雪芹《红楼梦》)
D. 翠翠和祖父坐在河边,看着过往的船只,祖父说:“大家都有自己的命运,我们只能尽力而为。”(沈从文《边城》)
五、写作(60分)
24.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周易》中有一言: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福建省南平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1.(3 分)B
2.(3 分)D
3.(3 分)C
4.(3 分)B
5.(3 分)A
6.(3 分)D
7.(6 分)①第一次演讲是为了以 “述而不作” 的精神提醒部分书写者摒弃虚浮的态度,保持对自然、传统和时代的敬畏;②第二次演讲是为了证明面对超级 AI,人类依然是那个作为创造者的作者,号召人类捍卫语言主权。
8.(4 分)①借助凤凰意象,表明对写作的谦敬态度,表达形象生动;②顾及听众身份,聚焦文学话题,使演讲更易引发共鸣;③结合夜晚情境,营造神秘紧张的氛围,突出超级 AI 的威胁。
9.(3 分)C
10.(3 分)A
11.(4 分)①反复使用 “一切都”,强调了乡间没有改变;②承接上文写乡间的旧势力依然存在,为下文革命思想萌芽做铺垫。
12.(6 分)①比拟的手法,形象表现乡人的觉醒;②宏大的声音,象征革命的巨大力量;③关涉土地,暗示反抗不公平土地制度的主题。
13.(3 分)ACE
14.(3 分)A
15.(3 分)B
16.(8 分)(1)粪物多么污秽啊,施撒它来使田地肥沃,那么五谷依赖它抽穗结粒。(2)不知自身显耀滋润的原因,都在于他的祖辈、父辈的勤劳刻苦。
17.(6 分)①有识:应念及祖辈的勤劳刻苦,树立雄心壮志。②有恒:秉志坚守,不移本色。
18.(3 分)B
19.(6 分)①对统治者穷奢极欲生活的批判;②提醒统治者吸取历史教训;③委婉表达坚持抗金、反对妥协退让的强烈愿望。
20.(10 分)(1)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2)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3)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4)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5)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 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
21.(4 分)③句修改为:一个原本让我们非常紧张的危险其实并不存在时;⑤句修改为:这种偏差会产生让人愉快的兴奋感
22.(4 分)①甲:是对热痛觉的迷恋 ②乙:除了可以预防高血压
23.(3 分)A
24.(60 分)略
参考译文:
凡天下之物,均有其物性。只要该物有一点可取之处,便不会被世间丢弃。难道堂堂之人反而不如物吗?
比如坚硬的石头而有琢玉的作用,比如剧毒的蝮蛇而为配药所需求。粪物是够污秽的了,用来施肥发酵田土,则五谷作物能依赖它抽穗结粒。草木灰已是冷寂的残物了,用来洗涤,则衣裳就能靠它得以清净洁明。食用龟的肉,其甲壳可以扔了,而人们能用它来占卜年景。食用鹅的肉,其毛羽可以扔了,而侗族人把它缝在衣服上用来抵御腊月之寒。推举实例,如此考究下去,则天下没有可弃之物了。而今天人们有被遗弃之感,仅是自己放弃自己而已。
当今世人因无事可用而怨天尤人,这难道合乎情理吗?常埋怨上天的人并不勤快,总怪恨别人的人是没有志气。应反过来找自身问题并怪罪自己、怨悔自己;要卓然不群地树立志向,毅然决然地努力用功。看看天下之物,但有一点可用之处就不会被世人丢弃,哪有人而不如物的呢!
今日高官名士之子孙,衣着华丽,饮食甘美,言语谄媚,傲空一切,只知游逛景物、恣乐于酒宴管弦之中,且不知自身之所以如此显耀滋润,均来自他祖辈、父辈的勤劳刻苦。渴饮甜泉而不问其来源,餐用美食而不知其来由,一旦时过境迁,失去旧日光景,为求取功名而开始读书已来不及,去务农而又承受不住劳苦,去做工匠而又没有平素的技艺积累,去经商而又缺少周转资金。真若到了这种境地,寒来暑往都承受着窘困,衣食住行艰苦不堪;妻子蓬头垢面,儿女形貌猥琐如同囚犯,虽是残羹冷饭,吃的时候不觉羞惭;衣服鞋子破烂了,穿着时也不觉得耻辱。如此衰落而一蹶不振,都是往日所作所为导致的结局。
我知道唐代著名宰相房玄龄、杜如晦二人平生勤劳辛苦,还仅能撑得住门户生计,竟遭到不肖子弟的挥霍几乎倾家荡产,这可作为鉴戒的例子。又知道河南马氏家族依仗其富贵,骄奢淫逸,子孙唯能酒宴寻欢而已,此外人间事业一概不知,当时被号称“酒囊饭袋”。当世道变迁、运数衰落,饿死于沟壑的就不可计数了,此又是一重大鉴戒。
作为人的子孙,应当思虑祖德之勤劳;为太子者,应当念及父辈功业之刻苦。要勤勉不懈,求取事业有成;要兢兢业业,以树立远大志向。他人都蜂涌地追向那里,我独秉志坚守于此处。他人都忙于随波逐流地改变自己,我独依然故我不移本色。以学士求取功名者,须学以成名;以务农为家业者,须做到囤粮有余;以作工为操业者,须练就精专的手艺;以经商为本业者,须争取盈余的资金。如果做到这样,则自我感到有价值,对他人也面无愧色;既对得住祖上曾经的筹划,子孙也免得穷困受辱。因而得以生计长久保全,这不也是很稳妥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