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普宁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广东省普宁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1.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2-27 11:31: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广东省普宁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本试题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说明: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用2B铅笔在“考场号”、“座位号”栏内填涂考场号、座位号。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上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整洁,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试题卷自己保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材料一: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优秀的革命者、建设者们,常常以笔为犁,以梦为马,用革命的诗词记录着伟大的理想信念、革命实践与战斗情怀,表现出昂扬的浪漫主义激情和英雄主义气概。毛泽东诗词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
毛泽东诗词以革命浪漫主义的精神,充分抒发了共产党人崇高的理想主义情怀。1925年前后,大革命高潮风起云涌,青年毛泽东勇立潮头。他在橘子洲上,以一篇《沁园春·长沙》, 讴歌壮丽的秋景,发出了时代之问:“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而回答又是无比坚定的,是“风华正茂”的“同学少年”,因为他们是革命理想的象征,是新世界的开创者,只有他们才能“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只有他们,才能担负起“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崇高使命。
1936年2月,指挥红军东征的毛泽东,在陕北的一个小山沟里又写下《沁园春·雪》。北国的茫茫寒雪,在他如椽的巨笔下,气势恢宏,气象万千;北国的晴日,在他浪漫的想象中,“红装素裹,分外妖娆”。当时的红军依然困难重重,但毛泽东对革命斗争充满激情,对革命前途、革命胜利充满信心。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俱往矣,那么,到底谁才是主宰历史浮沉的主人?谁才是这个时代的风流人物?毛泽东再一次回应十年前自己的时代之间:“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千百万劳动人民,无产阶级大众,才是历史和时代的真正主人。
毛泽东诗词以革命现实主义的风格,深情书写了中国革命与建设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与内在精神。毛泽东的诗词创作,好似一幅幅长篇画卷,浓墨重彩地记录了中国革命斗争与建设事业的伟大实践,特别是记录了若干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标志性事件,堪称一代诗史、史诗。随着岁月的迁转,有些警言佳句早已成为人们耳熟能详、时时吟诵的名句名篇。这些充满强大战斗精神的火红诗句,这些高度凝练中国革命与建设各个不同阶段奋斗精神的史诗篇章,已经成为中国革命与建设事业最为鲜明的精神标识之一。
毛泽东诗词以革命英雄主义的气魄,生动刻画了共产党人高昂的战斗意志与斗争风骨。五次反围剿,敌强我弱,战斗是残酷的,但在毛泽东笔下,“当年鏖战急,弹洞村前壁。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菩萨蛮·大柏地》)。红军长征是中国革命与人类历史的英雄传奇。红军战士突破重重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终于取得伟大胜利。在毛泽东笔下,长征的千山万水,深沟险壑,不过是“泥丸”“细浪”,充分体现出藐视一切困难的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气魄。展示了共产党人一往无前的革命斗志,这就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的战斗意志与斗争精神,它体现为“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藐视一切困难的战略定力,体现为敢于“扫除一切害人虫”的强大自信,体现为“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加快社会主义建设的坚定决心。
中国革命斗争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走过了不平凡的历程,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这一进程中表现出伟大的理想主义情怀,英雄主义斗志。毛泽东以他的壮丽诗篇对这一历史进程、伟大实践进行了高度概括与总结。1965年,毛泽东重上井冈山,写下《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三十八年前,他在这里缔造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第一师,领导了轰轰烈烈的武装斗争;三十八年后,社会主义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又面临着种种重大挑战与考验。回顾历史,是为了总结经验,更好地创造未来:“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这就是中国革命与建设事业伟大的历史总结,也是我们面向未来的前进动力。我们的目的一定要达到,我们的目的也一定能够达到。
(摘编自康震《风展红旗如画》)
材料二:
毛泽东一生嗜书不倦,尤其爱读历史书籍。毛泽东读史书,总是以历史人物的传记为中心,对历史进行见解独到的品评。他评价历史人物,不因袭旧说,而是独具慧眼,抓住历史人物最本质、最突出的特征,发人之所未发,言人之所未言。毛泽东诗词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中华历史上下五千多年,从三皇五帝到历代将相,毛泽东每有所感,就有评说。这些评点,虽只区区三言两语,却折射了他的历史观,反映了他的是非观。
《沁园春·雪》是毛泽东诗词的巅峰之作。“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以“惜”字起笔,对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和成吉思汗等封建统治者的代表人物进行评说。
就个体而言,他多次肯定秦始皇的历史功绩:“在中国历史上,真正做了点事的是秦始皇”“中国过去的封建君主还没有第二个人超过他的”。他甚至说过:“解决中国的问题,须马克思加秦始皇。”他在《七律·读<封建论>呈郭老》中写道:“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毛泽东评价汉武帝刘彻:“汉武帝雄才大略,开拓刘邦的业绩,晚年自知奢侈、黩武、方士之弊,下了罪已诏,不失为鼎盛之世。”毛泽东对唐太宗的战争指挥艺术非常推崇:“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元太祖成吉思汗统一蒙古,东征西讨,毛泽东称其是“一代天骄”。
(摘编自汪建新《毛泽东诗词中的帝王将相》)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记录着革命者和建设者们伟大的理想信念、革命实践与战斗情怀的诗词,都属于革命诗词。
B. 毛泽东诗词作为革命诗词最杰出的代表,既有革命浪漫主义的精神,又有革命现实主义的风格,表现出昂扬的浪漫主义激情和英雄主义气概。
C. 毛泽东诗词中的《沁园春·长沙》写于1925年前后的长沙与1936年2月写于陕北的《沁园春·雪》内容虽有很大的差别,但二者是有关联的。
D. 毛泽东诗词中的佳句被人们吟咏铭记,这些高度凝练中国革命与建设各个不同阶段奋斗精神的史诗篇章,已成为中国革命与建设事业的精神标识。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毛泽东的《菩萨蛮·大柏地》和《七律·长征》以革命英雄主义的气魄,刻画了共产党人高昂的战斗意志和斗争风骨。
B. 毛泽东多次肯定秦始皇的历史功绩,写有“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的诗句,表明他的评价是很公平的。
C. 毛泽东诗词对中国革命与建设事业的历程做了高度概括与总结,为后人更好地面向未来、创造未来提供前进动力。
D. 材料二中,毛泽东在诗词中肯定了部分古代帝王的历史功绩,如汉武帝的业绩,唐太宗的指挥能力,成吉思汗的战绩。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能体现毛泽东诗词浪漫主义风格的一项是( )
A.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
B. 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
C.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D. 飒爽英姿五尺枪,曙光初照演兵场。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所运用的论证方法?
5. 毛泽东在评价历史人物时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材料二简要分析。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红棉袄
孙犁
风把山坡上的荒草,吹得俯到地面上、砂石上。云并不厚,可沉重得怕人,树叶子因昨夜初霜的侵凌而焦枯了,正一片片地坠落。
我同小鬼顾林从滚龙沟的大山顶上爬下来。在强登那峭峻的山顶时,身上发了暖,但一到山顶,被逆风一吹,就觉得难以支持了。顾林在我眼前,连打了三个寒噤。
我拉他赶紧走下来,在那容易迷失牧羊人的路上一步一步走下,在乱石中开拔着脚步。顾林害了两个月的疟疾,现在刚养得有了些力气,我送他回原部队。我们还都穿着单军服,谁知一两天内天气变得这样剧烈。
虽说有病,这孩子还是很矜持的。十五岁的一个人,已经有从吉林到边区这一段长的、且大半是一个人流浪的旅程。在故乡的草原里,他拉走了两匹敌人放牧的马,偷偷卖掉了,跑到天津,做了一家制皮工厂的学徒。事变了,他投到冀中区的游击队里……
“身子一弱就到了这样!”
像是怨恨自己。我看到那发白的而又有些颤抖的薄嘴唇,觉得他这久病的身子是不能支持了。我希望到一个村庄,在那里休息一下,暖暖身子。
①风还是吹着,云,凌人地往下垂。我想,要下雨了,下的一定是雪片吧 天突然暗了。远远的在前面的高坡上出现一片白色的墙壁,我尽可能地加快了脚步,顾林也勉强跟着。这时,远处山坡上,已经有牧羊人的吆喝声,天气该不早了,我知道应是拦羊下山入圈的时分。
爬上那个小山庄的高坡,白墙壁上的一个小方窗,透出了灯火。我叫顾林坐在门前一块方石上,自己上前打门。门很快地开了,一个姑娘走了出来。
我对她说明来意,问她这里有没有村长,她用很流利的地方话回答说,这只是一个小庄子,总共三户人家,过往的军队有事都是找她家的,因为她的哥哥是自卫队的一个班长。②随着她就踌躇了。今天家里只有她一个人,妈妈去外婆家了,哥哥还没回来。
她转眼望一望顾林,对我说:“他病得很重吗 ”
我说:“是。”
她把我们让到她家里,一盏高座的油灯放在窗台上,浮在黑色油脂里的灯芯,挑着一个跳动不停的灯花,有时碎细地爆炸着。
姑娘看着有十五六岁,穿着一件红色的棉袄,头发梳得很平,动作很敏捷,和人说话的时候,眼睛便盯住人。我想,屋里要没有那灯光和灶下的柴火的光,机灵的两只大眼也会把这间屋子照亮的吧 她挽着两只袖子,正在烧她一个人的晚饭。
我一时觉得我们休息在这里,有些不适当。但顾林躺在那只铺一张破席子的炕上,显然已是筋疲力尽。我摸摸他的额,又热到灼手的程度。
“你的病不会又犯了吧 ”
顾林没有说话,我只听到他牙齿发出的“得得”声,他又发起冷来。我有些发慌,我们没有一件盖的东西。炕的一角好像是有一条棉被,我问那正在低头烧火的姑娘,是不是可以拿来盖一下。姑娘抬着头没听完我的话,便跳起来,爬到炕上,把它拉过来替顾林盖上去。一边嘴里说,她家是有两条被的,哥哥今天背一条出操去了。把被紧紧地盖住了顾林的蜷伏的身体,她才跳下来,临离开,把手按按顾林的头,对我蹙着眉说:
“一定是打摆子①!”
她回去吹那因为潮湿而熄灭的木柴了,我坐在顾林的身边,从门口内外望着那昏暗的天。我听到风还在刮,隔壁有一头驴子在叫。我思索着明天顾林是不是能走,有些愁闷起来。
姑娘对我慢慢地讲起话来。灶膛里的火旺了,火光照得她的脸发红,那件深红的棉袄,便像蔓延着火焰一样。
夜晚静得很,顾林有时发出呻吟声,身体越缩拢越小起来。我知道他冷。③我摸摸那条棉被,不只破烂,简直像纸一样单薄。我已经恢复了温暖,就脱下我的军服的上身,只留下里面一件衬衫,把军服盖在顾林的身上。
这时,锅里的饭已经煮好。姑娘盛了一碗米汤放在炕沿上,她看见我把军服盖上去,就沉吟着说:
“那不抵事。”她又机灵地盯视着我。我只是对她干笑了一下,表示: 这不抵事,怎样办呢 我看见她右手触着自己棉袄上偏左边的纽扣,最下的一个,已经应手而开了。她后退了一步,眼睛笑盈盈的,对我说:
“盖上我这件棉袄吧。”
没等我答话,她便转过身去断然地脱了下来,我看见她的脸飞红了一下,但马上平复了。她把棉袄递给我,自己退到角落里把里衣整理了一下,便又坐到灶前去了,末了还笑着讲:
“我也是今天早上才穿上的。”
她身上只留下一件皱褶的花条布的小衫。对这个举动,我来不及惊异,我只是把那满留着姑娘体温的棉袄替顾林盖上,我只是觉得身边这女孩的动作,是幼年自己病倒了时,照顾自己的妈妈和姐姐有过的。
一时,她又讲话了。她问我从哪里来,尽走过哪些地方,哪里的妇女自卫队好。这时我才知道,在去年,平山县②妇女自卫队检阅的时候,打靶,她是第三名!
我看着那暗红的棉袄,听见她又问我:什么时候妇女自卫队再来一次检阅 ④姑娘凝视着那灶膛里一熄一燃的余烬,她的眼里好像也闪烁着火光。
(写于1941年,有删改)
【注】①打摆子:方言,指疟疾。②平山县: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是著名的革命圣地西柏坡的所在地。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手法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开头描写“荒草”“焦枯的树叶子”“峭峻的山顶”“乱石”等自然环境,为后文写二人到村庄歇脚作铺垫。
B. 《百合花》和《红棉袄》都没有直接描写战斗场面,而是着力表现景美、人美、情美,与一般战争小说不同。
C. 小说以现实主义为基本,又兼具浪漫主义色彩,以平淡舒缓的叙述情节,再现了当时战争时期的时代风貌。
D. 《百合花》新媳妇和《红棉袄》姑娘有相似性,虽没有具体姓名,但都有鲜明个性,也是革命根据地普通群众的代表。
7. 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句子①“云,凌人的往下垂”中“凌”字富有表现力,写出了云层低垂,给人一种威压感,反映出“我”沉重焦急的心情。
B. 句子②中“踌躇”写出小姑娘因独自在家而犹豫不决的心理,但后来她最终因顾林病重而接待二人,表现了姑娘的大胆勇敢。
C. 句子③说明姑娘家境艰难,“棉被像纸一样单薄”引出下文盖“军服”“红棉袄”等情节,使故事发展更为合理。
D. 句子④姑娘眼里“闪烁着火光”,说明姑娘期待再来一次检阅,体现她具有崇高的革命热情,追求进步,对未来充满期待。
8. 《红棉袄》中的“我”不是故事的主人公,但又是不可或缺的,请结合文本分析原因。
9. 学校文学社将举办一场写文学短评的活动。对孙犁的这篇文章,甲组提出一个关键词:红棉袄。乙组对文章第 段提出了一个赏析角度:细节描写。请参与其中一个小组,简要列出你的短评要点。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辛弃疾字幼安,齐之历城人。少师蔡伯坚,与党怀英同学,号辛、党。耿京聚兵山东,弃疾为掌书记,即劝京决策南向。僧义端者,喜谈兵,弃疾间与之游。义端亦聚众千余,说下之,使隶京。绍兴三十二年,京令弃疾奉表归宋,高宗劳师建康,授天平节度掌书记。会张安国已杀京降金,弃疾还至海州,乃约统制王世隆等径趋金营,安国方与金将酣饮,即众中缚之以归。献俘行在,斩安国于市。弃疾时年二十三。乾道六年,孝宗召对延和殿。弃疾因论南北形势及三国、晋、汉人才,持论劲直,不为迎合。作《美芹十论》等献于朝,言消长之势,技之长短,地之要害,甚备。以讲和方定,议不行。寻知潭州兼湖南安抚。意修营垒,先以缗钱五万于广西买马五百匹,诏广西安抚司岁带买三十匹。时枢府有不乐之者,数沮挠之,弃疾行愈力,卒不能夺。经度费巨万计,弃疾善斡旋,事皆立办。弃疾躬监办者,期一月飞虎营栅成。如期落成,开陈本末,绘图缴进,上遂释然。飞虎军成,雄镇一方,为江上诸军之冠。弃疾豪爽尚气节,识拔英俊,所交多海内知名士。为大理卿时,同僚吴交如死,无棺敛,弃疾叹曰:“身为列卿而贫若此,是廉介之士也!”既厚赙之,复言于执政,诏赐银绢。人服其为文警切。弃疾雅善长短句,悲壮激烈,有《稼轩集》行世。
(节选自《宋史·辛弃疾传》)
材料二:
陈同甫名亮,号龙川。始闻辛稼轩名,访之。将至门,过小桥,三跃马而三却。同甫怒拔剑挥马首,推马仆地,徒步而进。稼轩适倚楼,望见之,大惊异,遣人询之,则已及门,遂定交。
稼轩帅淮时,同甫与时落落,家甚贫。访稼轩于治所,相与谈天下事。酒酣,稼轩言南北之利害,南之可以并北者如此,北之可以并南者如此。且言钱塘非帝王居,断牛头之山,天下无援兵;决西湖之水,满城皆鱼鳖。饮罢,宿同甫于斋中。同甫夜思稼轩沈重寡言醒必思其误将杀我以灭口遂盗其骏马而逃。月余,同甫致书稼轩,假十万缗以济贫,稼轩如数与之。
(节选自《养疴漫笔》)
10. 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同甫A夜思B稼轩C沈重寡言D醒必思E其误F将杀我以灭口G遂盗其骏马而逃。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师,以……为师,与《短歌行》“天下归心”中的“归”活用类型不同。
B. 间,有时,与《琵琶行(并序)》“转徙于江湖间”中的“间”字含义不同。
C. “技之长短”与《劝学》“不如须臾之所学也”中的“之”用法相同。
D. “宿同甫于斋中”与《师说》“而耻学于师”两句的文言句式不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辛弃疾在年仅二十三岁时,约集王世隆等人闯入金兵大营,将杀害耿京投敌的张安国生擒到皇帝那里,最终张安国被斩首示众。
B. 辛弃疾曾经向皇帝陈述国家面临的形势和对任用人才的看法,在《美芹十论》中辛弃疾阐述了国家形势、技术等方面的看法,建议得到朝廷采纳。
C. 在修筑营垒时,面对困难和阻挠,辛弃疾意志坚定,解决了马匹、费用等难题,建成的军队成为江上各军中最强大的。
D. 辛弃疾善于作词写文,他的文章文辞精炼、含义深刻,所创词作悲壮激烈,借以抒发内心情感,有《稼轩集》流传世上。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耿京聚兵山东,弃疾为掌书记,即劝京决策南向。
(2)弃疾豪爽尚气节,识拔英俊,所交多海内知名士。
14. 辛弃疾不仅有勇有谋,而且还是一位解人之困的豪杰。文中哪些事情可以体现他的“解人之困”?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说明。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徐步
杜甫
整履步青芜,荒庭日欲晡①。
芹泥随燕觜②,花蕊上蜂须。
把酒从衣湿,吟诗信杖扶。
敢论才见忌,实有醉如愚③。
[注]①晡:申时,即午后三时至五时。②觜:同“嘴”。③如愚:出自《论语》。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歌题为“徐步”,正因“徐步”才能观察到蜂须、花蕊等细微之物;“徐步”也表现出作者的闲情逸致。
B. 颔联描写所见之景,“随”“上”二字让原本被动的芹泥和蕊粉有了主动性,这使画面充满生机,妙趣横生。
C. 颈联中“信”字写出诗人只能依赖拐杖而行的艰难之状,与上句酒洒衣襟相呼应,流露淡淡的无奈之情。
D. 尾联“敢论才见忌”暗写诗人遭排挤的辛酸经历;“醉如愚”则既是自嘲,又借颜回的典故委婉表达自许之意。
16. 《徐步》和《登高》都出现了“酒”,简析两首诗分别是如何借“酒”来表现抒情主人公形象的。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杜甫《登高》中,以落叶和江水抒发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2)在《劝学》中,“_______,________”两句强调了整天空想不如片刻学习收获大道理。
(3)“雨”在古代诗词中是一个重要意象,诗人(词人)笔下的“雨”可以是自然现象,也可以含有某种意蕴,在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我们学习了带有“雨”的诗句,如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1小题,3分)
1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山东姑娘刘薇不顾家人反对,留在了上海工作。刘薇暂时离开了以________关系为主的家乡,到了________关系显著的异乡工作。从此,她与同事、朋友的相处交往,也逐渐过渡到主要体现法理社会的________关系,日常交往、会客吃饭很自然地习惯了AA制,礼俗社会的那种默契意会式的礼尚往来的一套似乎渐渐淡忘了。甚至,与同事的交往也习惯于微信、qq等借助________的社会交往方式。
根据对《乡土中国》中相关概念的理解,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A. 血缘地缘契约文字 B. 地缘人缘契约科技
C. 血缘地缘平等科技 D. 地缘人缘平等文字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4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乡土中国》所谓的“乡土”是指进行小农业生产的广大农村,那里居住的是中国绝大多数的居民,他们依附土地,自耕自食,自织自穿。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跟随太阳的出没,地球的自转,自然安排生产劳动。晴天多出工,雨天就可以少出工或不出工,只要不违农时,按季节春耕秋收,逢上五风十雨就有好收成。年复一年地就地生产,就地消费,缓慢的生产节奏,养成懒散而稳定的生活方式。农民在这里按照自发形成的生产和生活习惯,不离乡土,安身立命,人与人之间,非亲即故,彼此都是熟悉的乡亲,费孝通称此为熟人社会。
农村的基层组织,依靠代代相沿的习俗进行社会管理,这管理并非对所有成员一视同仁,而是有轻重厚薄的分别,这种“差序”,形成既定的“格局”,如父尊子卑、君尊臣卑、男尊女卑等等,按照人们在社会和家庭中的地位和等级进行序列管理,即是“礼治秩序”。这是由君臣父子为核心推演的社会关系网,一层驭一层,层层相隶属,几千年来中国农民就在这样的社会秩序中生息,无论是改朝换代或是战争离乱,风雨不惊,即使打散了,很快又复原如初。 所以中国能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没有中断文化传统的文明古国,在世界文化史上公认为传承力最强的中国文化。“礼治秩序”这种社会管理秩序使得中国社会具有超强的稳定性,所以说《乡土中国》提出的这个概念,高度概括了广大农民的生存和生活状态,这就是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乡土,不了解这样的乡土社会,就不了解中国。
1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所以中能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文化传统没有中断文明古国,在世界文化史上被公认为传承力最强的文化。
B. 所以中国能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文化传统没有中断的文明古国,中国在世界文化史上才被公认为传承力最强的文化。
C. 所以中国能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文化传统没有中断的文明古国,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史上才被公认为传承力最强的文化。
D. 所以中国能成为世界上一个文化传统没有中断的唯一的文明古国,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史上被公认为传承力最强的文化。
20. 请结合文段,给“礼治秩序”下定义。不超过60个字。
21. 某位同学在学习《乡土中国·乡土本色》时,在笔记上记录了书中的三个事例的梗概,请你帮助他根据这三个事例,提炼出中国社会基层“乡土性”的三个特点。每点不超过8个字。
①史禄国先生曾告诉费孝通先生,远在西伯利亚,中国人住下了,不管天气如何,还是要下些种子,试试看能不能种地。
②一位研究语言的朋友说,张北一带的村子里,几百年来老是这几个姓。乡村里的人口似乎是附着在土上的。
③在一个村子里,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
22. 阅读下面选自《乡土中国·礼治秩序》中的两段文字,然后总结出“乡土社会”中“礼治”得以实行的三个条件,每个条件不得超过4个字。
①礼治从表面看去好像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其实自动的说法是不确切的,只是主动地服于成规罢了。孔子一再地用“克”字、用“约”字来形容礼的养成,可见礼治并不是离开社会、由于本能或天意所构成的秩序了。
②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乡土社会满足了这前提,因之它的秩序可以礼来维持。在一个变迁很快的社会,传统的效力是无法保证的。尽管一种生活的方法在过去是怎样有效,如果环境一改变,谁也不能再依着老法子去应付新的问题了。
四、作文(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人,为什么要读书?
有人说:读书是灵魂的壮游,随时可发现名山巨川、古迹名胜、深林幽谷、奇花异卉。
三毛说: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了过眼云烟,不复记忆,其实他们仍是潜在的。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里。
黑塞说:读书可以让我们获得真正的修养。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  广东省普宁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1.(3 分)A
  2.(3 分)B
  3.(3 分)C
  4.(6 分)①举例论证:通过引用毛泽东的诗词作品,如《沁园春 长沙》《沁园春 雪》等来具体说明毛泽东诗词的特点和价值,增强论证的说服力。②引用论证:直接引用毛泽东诗词中的大量诗句,准确地传达诗词精神及时代主题,有力地支撑了论点。③对比论证:把现实的艰难处境和诗词中的豪迈描写相对比,突出毛泽东诗词的代表性和独特性,突出共产党人大无畏革命气魄。
  5.(6 分)①见解独到:毛泽东评价历史人物不因袭旧说,而是从历史人物的本质和突出特征出发,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②全面客观:毛泽东在评价历史人物时,能够全面地看待其历史功绩和过失,不一概而论。如评价成吉思汗,称其为 “一代天骄” 肯定其统一蒙古、东征西讨的功绩,但也指出其 “只识弯弓射大雕” 在文治方面的不足。③以史为鉴:毛泽东读史书并在诗词中对历史人物进行评说,进而为当下及未来提供借鉴。如在不同时期对诸多历史人物的评价,都是在思考中国革命与建设事业如何借鉴历史经验,更好地发展。
  6.(3 分)B
  7.(3 分)B
  8.(4 分)①“我” 是故事的叙述者。故事主要以第一人称 “我” 的视角展开叙述,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感、亲历感。由于 “我” 身处故事过程,因此可以自由描述,自由表达内心感受或直接抒情,如写对天气的感受;对姑娘为顾林盖上红棉袄的感受等,达到了真切感人的效果。②“我” 是故事的参与者和见证者。“我” 参与了故事的全过程,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人物,“我” 也见证了故事人物的言行举止,使读者有代入感,能更直观地感受故事人物的特点。
  9.(6 分)红棉袄:①“红棉袄” 的红色象征着姑娘的火热心肠,凝聚着对战士的关爱之情。②“红棉袄” 的红色象征着革命精神,体现了姑娘强烈的革命积极性。③“红棉袄” 是故事中的关键物件,与小说中姑娘将自己心爱的 “红棉袄” 加盖在顾林瘦弱身体上的这一重要情节密切相关。④“红棉袄” 彰显了文章主题,赞美了姑娘善良热情的品格,讴歌了抗日根据地军民的鱼水情深。第 段的细节描写:①写姑娘穿着一件 “红棉袄”,为后文 “红棉袄” 发挥重要作用埋下了伏笔。②写姑娘头发的 “平”,表现姑娘有爱美之心,干净整齐。③写姑娘的眼睛 “盯住人”,表现姑娘善于观察、为人机警。④使用反问句(或猜测语气),通过 “我” 的感受侧面展现了姑娘的美好形象,突出了姑娘眼睛的明亮、机灵。⑤写姑娘 “挽着两只袖子” 做饭,说明她勤劳朴实,做事利索。
  10.(3 分)DFG
  11.(3 分)D
  12.(3 分)B
  13.(8 分)(1)耿京在山东聚集兵马,辛弃疾任掌书记,就劝耿京做出归顺南宋的决断。(2)辛弃疾为人豪爽、崇尚气节,赏识提拔才俊之人,所结交的人多是天下的知名人士。
  14.(6 分)①同事吴交如身为列卿,却一生清廉、贫穷,死后没有棺材收殓,辛弃疾捐赠钱财把吴交如厚葬,还向执政者进言,最终使朝廷下诏赐给吴交如银、绢。②陈同甫曾偷辛弃疾的马逃跑,其后又向辛弃疾借十万贯钱以济贫,辛弃疾不计前嫌,二话不说,把钱如数给了他。
  15.(3 分)C
  16.(6 分)①《徐步》中 “把酒从衣湿” 描绘出诗人手持酒杯,边走边饮,以致酒倾洒出来溅湿衣服的情态,借酒刻画出诗人潇洒随性的形象。②《登高》中 “潦倒新停浊酒杯” 写诗人历尽艰难困苦,却因疾病缠身无法借酒浇愁,借酒刻画出诗人潦倒失意、悲愁难遣的形象。
  17.(6 分)(1)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2)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3)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18.(3 分)A
  19.(3 分)B
  20.(4 分)礼治秩序是指在熟人社会中,依靠代代相沿的习俗,按照人们在社会和家庭中的地位和等级进行管理的社会管理秩序。
  21.(4 分)①植根土地 ②人口不流动 ③熟人社会
  22.(4 分)①规律拘束 (社会约束) ②传统有效 (传统效力) ③环境不变 (环境稳定)
  23.(60 分)略
材料一:
辛弃疾字幼安,是齐历城人。年轻时以蔡伯坚为师,与党怀英同学,号称“辛、党”。耿京在山东聚集兵马,辛弃疾任掌书记,就劝耿京做出归顺南宋的决断。有个叫义端的僧人,喜好谈论军事,辛弃疾有时与他交往。义端聚集一千多人,辛弃疾劝降他,使他归属于耿京。绍兴三十二年(1162 年),耿京命令辛弃疾奉表归附宋朝,宋高宗在建康慰劳军队,授予天平节度掌书记。遇到张安国已杀耿京投降金人,辛弃疾回到海州,于是约集统制王世隆等人直闯金营,张安国正与金兵将领畅饮,(辛弃疾)就在众人中将他绑了回来。(辛弃疾)在皇帝所在地献上俘虏,将张安国在集市上斩首。辛弃疾当时年龄是二十三岁。乾道六年(1170年),孝宗在延和殿召见问对。辛弃疾于是论述南北方的形势以及三国、晋、汉时的人才,所持观点刚劲质直,不作迎合。辛弃疾作《美芹十论》等献给朝廷,论说消长的形势,技术的长短,地理的要害,十分完备。因为刚决定议和,建议没有实行。不久,辛弃疾担任潭州知州兼湖南安抚使。计划修建新的营垒,先拿缗钱五万在广西买了五百匹马,诏命广西安抚司每年代买三十匹。当时枢府有不赞同这事的,屡次阻挠,但辛弃疾行动更加积极,终究不能改变。经营耗费数以万计,辛弃疾善于调解,事情都能立即办理。辛弃疾亲自监督办理的人,限期一个月建成飞虎营的栅栏。飞虎营栅如期落成后,辛弃疾陈述事情本末,画图进献,皇上于是消除了疑虑。飞虎军建成,雄镇一方,是江上各军中最强大的。辛弃疾为人豪爽、崇尚气节,赏识提拔才俊之人,所结交的人多是天下的知名人士。做大理卿时,同事吴交如死了,没有棺材收殓,辛弃疾叹息说:“身为列卿却如此贫穷,这是清廉耿介之士!”赠助钱财把他厚葬以后,又报告执政,下诏赏赐银和绢。人们佩服他的文辞精炼扼要而含义深刻。辛弃疾平时擅长写词,词风悲壮激烈,有《稼轩集》流传于世。
材料二:
陈同甫,名亮,别号龙川。他第一次听说辛稼轩的大名后,就前去拜访。快到辛家时,要过一座小桥,陈同甫的马三次想跃过去却都退了回来。陈同甫一气之下拔剑指着马头,把马推倒在地,自己徒步走进辛家。辛稼轩正好倚在楼上,看到这一幕非常惊讶,派人去打听,得知陈同甫已到门口,于是两人就结成了好友。
辛稼轩在淮地做统帅时,陈同甫当时不太得志,家里也很穷。他来到辛稼轩的官邸拜访,两人一起谈论国家大事。酒喝到兴头上,辛稼轩分析了南北双方的利弊,以及南方可以吞并北方的条件和北方可能吞并南方的情形。他还说钱塘不是适合帝王居住的地方,如果截断牛头山,那么天下就没有援兵可以到达;如果疏通西湖的水,整个杭州城就会变成汪洋大海。喝完酒后,辛稼轩让陈同甫在自己书房过夜。陈同甫晚上想起辛稼轩性格沉稳且话不多,(担心自己酒后失言)辛稼轩醒来会觉得自己泄露了机密,从而可能杀他灭口,于是陈同甫就偷了辛稼轩的马逃跑了。过了一个多月,陈同甫给辛稼轩写了一封信,借十万贯钱来救济贫困,辛稼轩二话不说,如数给了他。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