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0.3.1常见的盐 教学设计
课题 第十单元 课题3.1常见的盐 授课教师 化学 课型 公开课
教 材 分 析 本节内容在教材中是对第十单元内容的提高和延伸使酸、碱、盐这三类物质的学习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本课从学生身边的事物出发,主要介绍了在生产生活中比较常见的氯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碳酸钙四种盐。学生对于盐的概念在以前的学习过程中已经接触过,因此,在本节课的开始就提醒学生生活中的盐指的是食盐——氯化钠,是一种具体的物质,而化学中的盐是一类物质食盐是盐的一种,二者是从属关系。生活中的食用碱不是碱,而是一种盐,加深了学生对盐类概念的理解。
学 情 分 析 通过前面已学的碳酸钙与盐酸的反应及含碳酸钙的建材被盐酸腐蚀的照片,引出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相关性质的讨论和实验,意在引导学生认识到含碳酸根和碳酸氢根的盐,具有与盐酸反应放出二氧化碳的共性。至此,有关酸、碱、盐的反应中,从生成物情况来看说,学生已接触过生成水的反应(中和反应)和生成气体的反应,尚缺生成沉淀的反应,为了引出复分解反应的概念,教材特意列举了碳酸钠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沉淀的反应,并由此转入复分解反应内容的介绍。
核 心 素 养 目 标 1.化学观念:①了解碳酸钙、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组成及其在生产、生活中的主要用途。②初步学会碳酸盐的检验方法。 2.科学思维:通过实验的操作和观察,初步学习实验现象的观察方法,学习归纳知识的思维方法。 3.科学探究与实践:①学会运用观察和实验比较、归纳、总结等方法对所获取信息进行加工。②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讨论,培养学生的归纳整理、交流合作能力。 4.科学态度与责任:课前着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交流和合作的能力;课堂上通过对水资源的了解,学习用辩证的方法看待水资源的丰富和有限,让学生学会运用网络、新闻,调查等实践活动获取信息,并能用适当的文字及有关化学用语表达相应信息;
教 学 重 难 点 重点: 几种常见的盐的用途 2.难点: 增强对化学知识的综合概括能力,发展自己善于合作、勤于思考的创新精神。
教学 方法 讲授法、实验教学、多媒体教学法,学生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法。
教学 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一、探究活动1 课前预习 课前预习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更能有的放矢
二、探究活动2 任务一: <展示表格>让同学们根据歌曲、生活经验及课本填写相关内容,总结出氯化钠、碳酸钙、碳酸钠、碳酸氢钠这四种盐的化学式、俗名、用途各有什么不同。<提问>请各小组长说出本组交流后的答案。教师总结,展示相关图片。 回忆化学反应的相关知识,为新课中求物质的量扫清障碍,做好知识铺垫。化。
任务二: 分组讨论 <问题热议》纯碱是碱吗?演示实验:纯碱溶液使酚酞溶液变红<资料>我国制碱工业的先驱---侯德榜侯德榜先生凭借自己对科学的一片赤诚,怀着一颗爱国的心,为我国的制碱工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发展了民族工业。希望在座的同学们,将来也能像侯德榜先生一样,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为民造福,为国争光! <分析>盐与食盐的区别 〈提问〉一次老师做实验时不小心将盐酸滴在了大理石地板上,看到地板被腐蚀,且产生大量气泡。你会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吗?展示:盐酸腐蚀含碳酸钙的建材的图片 <设问>碳酸钠、碳酸氢钠能否也发生类似的反应呢? 学生在讨论交流实验过程中培养了主动参与的意识,团结合作的精神、实验操作的技能、分析问题的思路、表达交流的技能等,学生更全面、深刻地认识物质。
任务三: [〈展示〉碳酸钙、碳酸钠、碳酸氢钠分别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引导学生思考:这三个化学方程式有什么共同特征? 培养归纳总结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小结作业 学生讨论小结,互相补充回忆巩固本节课知识,进一步夯实基础提升能力。 课后习题+基础训练。 让学生了解书写方程式的依据来自于客观事实。在实验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实验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
四、板书设计
五、教学反思 课程标准要求在课程内容上,注重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只有这样,才会真正实现“教材生活化,生活教材化,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教育目标。本课教学的优点我自己认为在于能根据教材的特点,利用电教及其他辅助手段,从生活中的食盐开始,对生活中常见的盐-----氯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和碳酸钙的组成及用途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教学程序也比较简洁,重在让学生探究,而不直接给出结论。整节课都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他们的思维情感在课堂中交互流淌,而教师只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学生的合作者,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体现了新课程理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